兒童心理問題易被忽略
發(fā)布時間:2022-04-13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 孩子教育問題“喂,南昌晚報嗎?我們這里有個六歲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經常用暴力解決問題,能否幫忙找個心理咨詢師?”昨日,一位老師的求助電話揭開了一個普遍但常被社會忽略的現象。
6歲小孩有暴力傾向
很少人會把“暴力傾向”這個詞和一個6歲的孩子聯系在一塊。這位小朋友名叫彬彬,讀一年級。本應該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卻可能存在諸多心理問題。
托管所的羅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因為和同學鬧矛盾,彬彬便和同學打架。老師制止后發(fā)現錯在彬彬,便批評了他。彬彬卻對老師拍桌子以示不滿?!崩蠋熍滤龀龈鼮檫^激的事,便把他帶到教室里讓他冷靜一下,可彬彬居然把門弄壞了。到了吃飯時一名不了解彬彬的老師給他送飯,卻被怒氣未消的彬彬撲上來咬到了腹部。彬彬的托管班主任說:“如果不是其他老師及時制止,那名老師腹部的肉很可能被咬下來?!笔潞?,老師還從彬彬的父親口中得知,彬彬因發(fā)脾氣把姨媽家的冰箱捅了個大窟窿。
父母離異導致心理問題?
據老師介紹,彬彬很喜歡說謊,十分要面子,自尊心特強,很容易發(fā)脾氣。這些和彬彬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彬彬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后就跟父親一起生活。班主任認為,彬彬的父親有時對彬彬非常好,但脾氣一上來就會把彬彬往死里打,這些讓彬彬的心靈受到很大影響。彬彬害怕別人知道他父母離婚的事,害怕別人瞧不起他,這讓他的自尊心特強,而彬彬用以維護自尊心的正是暴力行為。
老師求助心理咨詢師
記者從彬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事實上,班上不只是彬彬一個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還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彬彬只是其中的典型。羅老師也告訴記者:“我們和孩子的家長找過市內的一些醫(yī)院,但都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師?!?/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3-8歲兒童最易有心理問題
3-8歲兒童最易有心理問題
除了成年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同樣需要專業(yè)的心理輔導。目前,廣州就涌現了不少兒童心理輔導機構,很多早教機構、教育機構也提供相關的咨詢與輔導。但是,這類心理輔導課程的收費不菲,一期10節(jié)課動輒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般家庭都很難承受。同時,兒童心理輔導機構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個別機構經營狀況堪憂。
3至8歲小朋友最易有心理問題
兩年前,第一次見到小熊時,廣州“樂高天地”兒童機器人情智培訓中心的劉一黎先生介紹說,5歲的小熊就哭個不停,不愿意進教室。小熊母親說,小熊在幼兒園的集體感和動手能力都相當差,脾氣也特別犟,只肯穿黑衣服。劉一黎認為,這反映了小熊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被家長逼著去上學。于是,劉一黎當時就故意模仿小熊裝哭,還說:“看我和你誰哭得更大聲一點?更好聽?看你能不能贏我,不能贏你就要進課室。”劉一黎發(fā)現,只要是大人要求做的事情,小熊就會反抗,但和老師平等競爭時,就失去了反抗目標。所以這個裝哭激將法,成功讓小熊止了哭,還跟老師進了教室。
50%兒童出現心理問題
上第三次課時,小熊的家長欣喜地告訴劉一黎:“兒子在飯后可以自己洗碗了?!痹瓉?,進入培訓班后,劉一黎就讓輔導老師安排小熊做機器人并和其他小朋友比賽,還讓他在課后幫老師收拾教具。劉一黎解釋,這是在暗示小熊“你行的,你能勝任”。上完第四次課后,小熊回幼兒園時就會主動幫老師管理其他小朋友。小熊一共上了36節(jié)課,現在已是小學一年級學生,還當上了班干部。
劉一黎告訴記者,小熊就是典型的兒童心理問題情況。兒童心理問題,是指兒童在心理和行為出現了問題,但又沒達到長期心理障礙的程度。他介紹說,一般來說,3~8歲的小朋友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大,諸如多動傾向、焦慮傾向、依賴傾向、怕輸傾向等。近年來,50%以上兒童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上述情況,只要及時進行輔導,就不會轉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但由于不少家長無暇顧及孩子,部分學校的管理也不夠人性化,才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據廣州醫(yī)學院的調查顯示,廣州兒童有感覺統合失調癥狀者高達10%~30%,已與多動癥、學??謶植⒘袨槿髢和睦韱栴}。
越來越多家長愿送孩子治“心病”
廣州眾慧心理咨詢中心的輔導師張潔小姐說,“早教熱”推動了近年來兒童心理咨詢的普及。很多年輕家長都是接觸了早教后,才開始重視兒童的心理成長。據介紹,近兩年,尤其今年以來,該中心的兒童心理咨詢業(yè)務量有了明顯增長。今年暑假,來接受心理輔導的小朋友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一方面,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心態(tài)放開,愿意讓孩子接受心理輔導。另一方面,中小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以該中心為例,相當多小朋友都是學校老師發(fā)現問題后介紹來的。
“樂高天地”的劉一黎先生也告訴記者,進入21世紀后,各種兒童心理咨詢輔導機構就開始逐漸被家長所接受。據他回憶,2000年前后,廣州只有一兩家專業(yè)兒童心理咨詢輔導機構,現在已經有近10家了。
廣州醫(yī)學院兒童心理素質訓練基地的首席心理咨詢師鐘老師則表示,她目睹了近10年來家長對兒童心理輔導的接受過程。13年前,廣州醫(yī)學院是全市率先引入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機構,剛開時只招收了一兩名學生。現在,越來越多家長看到效果后來報名。據了解,目前全市有數十家機構在使用感統訓練,廣醫(yī)兒童心理素質訓練基地的在訓學生就有五六百人,絕大多數市內三甲醫(yī)院也設立了兒童心理治療培訓服務。
在兒童心理問題日益引起重視的同時,心理輔導課程的收費卻令不少家長望而卻步,一期10節(jié)課動輒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般家庭都很難承受。同時,兒童心理輔導機構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個別機構經營狀況堪憂。
記者走訪發(fā)現,目前到各類機構接受心理輔導的兒童,基本來自中高收入家庭。廣州醫(yī)學院兒童心理素質訓練基地主任張美蓮透露,廣州的私營兒童心理咨詢輔導機構,進行感統訓練的“行價”,大概是100元~300元/次,按一個學期十次計算,至少要花幾千元,一個療程花一兩萬元也不少見。廣州醫(yī)學院兒童心理素質訓練基地由于是公益單位,收費相對低,但一期十次也要800元左右。
眾慧心理的張潔坦言,目前來接受心理輔導咨詢的小朋友,家長多是本地公務員和白領或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私營業(yè)主。一來是這類中高收入家庭的家長無暇顧及子女,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高;而且心理輔導的收費較高,普通家庭很難承受。即使是中高收入家庭,很多時候,孩子的情況有明顯改觀后,家長就會提前中止治療,輔導老師也很無奈。
專業(yè)性不強的輔導機構難以為繼
除了昂貴的收費,不少家長也對目前流行的感覺統合訓練頗有異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長說,他曾帶孩子參加過某兒童心理輔導機構的課程,雖然說起來比炫,但實際觀摩后,發(fā)現不過是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講故事。“這些內容家長不能自己做嗎?”
對此,“樂高天地”的劉一黎說,廣州提供感覺統合訓練的機構確實很多,除了兒童心理輔導機構,不少中小學也有相關設備。但感覺統合訓練除了需要設備,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yè)的輔導師。輔導師能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目前市面上確實有些機構,由于專業(yè)性不足,而遇到“招生荒”。即便降低收費,也很難維持生存。劉一黎舉例說,廣州的一家親子體育運動機構,同時還開設兒童心理輔導項目,近年來一直都在虧損。這家機構采用的是健身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兒童歡樂天地、游泳池等游樂設施,以及玩橡皮泥等游樂項目,讓兒童游戲玩樂,借此對兒童開展感覺統合培訓?!半m然環(huán)境很優(yōu)美,但軟件專業(yè)性不足,像玩‘反斗城’這樣的項目,家長認為一周甚至一個月不去也沒什么問題。一個學期收費6000元,幾乎沒有家長愿意報名,后來打了八折,也只有幾個家長報名繳費?!庇胁辉竿嘎缎彰男袃热耸空f,該中心目前只能依靠售賣10元一張的游泳票維持經營。而現在天氣冷了,顧客也越來越少了,可謂是慘淡經營。
私營機構缺扶持管理
此外,劉一黎先生還認為,政府和社會應對兒童心理輔導機構給予更多的重視。他說:“目前開始兒童心理輔導機構的要求比較高,私人租賃或擁有培訓場地至少要60平方米, 3~4名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還要擁有教育部門提供的批文。但除了‘國字號’,一般的私營機構很難拿到‘培訓牌’。因此,市面上確有個別私營的兒童心理輔導培訓中心是無牌經營的。建議政府應以商業(yè)模式管理這些培訓中心,可對要求作靈活調整,并多加扶持?!?/p>
兒童心理輔導新辦法
“玩手指”、做手工調節(jié)情緒
廣州醫(yī)學院兒童心理素質訓練基地開設了13年。3年前,他們又針對3~13歲兒童推出了“手—眼—腦協調”專項心智訓練。張美蓮主任告訴記者,這是感統訓練的延伸,看似深奧,其實簡單來說,“玩玩手指”就可以矯治兒童一些行為和學習障礙。
去年10月,10歲男孩小剛來到訓練基地就診。小剛上小學后,就被發(fā)現注意力不集中,還常跟同學鬧矛盾。咨詢師鐘老師發(fā)現,這跟他的成才和家庭環(huán)境有關。小剛父母都很忙,他自小由外公外婆照料,家里樓層較高,又沒有電梯,所以很少去玩耍。而且,小剛家里很講干凈,家人不讓他隨意爬滾玩耍,導致他的觸覺和人際互動能力受限,動手能力也非常差。直到上小學一年級,小剛還不會自己用勺子吃飯,也不會綁鞋帶和拉拉鏈。
小剛接受大半年訓練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朋友圈也大了很多。他所接受的訓練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周做一次、每次半小時的手指操等。其中,小剛做的6套手指操主要是做雙手交叉拍兩邊肩膀等動作,此外,還進行一些剪紙、穿繩子等包含精細動作的活動。
為什么“玩手指”這么有效呢?鐘老師說,“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玩的游戲,很多都要自己動手、自定游戲規(guī)則,例如剪紙、雕花、扔沙包等。但這些游戲已經逐漸被淘汰,現在的小朋友的玩具都是現成的無需動手處理的,比如一按鈕就能發(fā)聲的電動玩具等,影響了小孩的發(fā)展?!?/p>
鐘老師說,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希望孩子三四歲就會寫字、算術,但這個階段最應該訓練的是動作發(fā)展能力,也就是手指的操作能力等。如果沒能適時發(fā)展好這種能力,將造成大腦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孩子經常在家中搗亂、自控能力差、沖動等,還不懂得恰當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只會發(fā)脾氣,導致進一步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
玩偶戲劇幫孩子講述創(chuàng)傷事件
除了以運動為主的感覺統合訓練,針對已經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傷害、不愿與人交流的小朋友,還可以通過用玩偶代替現實人物表演小型戲劇的方式,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社會關系,理解“創(chuàng)傷”事件的意義。
眾慧心理的張潔說,對于一些學齡前孩子來說,由于尚未建立對世界的基本看法,難以理解人際關系,因此,遇到帶來心理傷害事件時,不但無法處理,甚至連清晰的表述都很困難。通過畫畫、講故事等,能幫助小朋友講述自己遇到的問題。
輔導機構有時還會通過玩偶小戲劇,用帶動物玩偶代替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讓小朋友用玩偶重演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心理輔導師則利用玩偶劇幫助小朋友理解人際關系。比如,在幼兒園里常被同學欺負而且不知道怎么告訴家長的小朋友,在進行玩偶劇游戲時,會用“大鯊魚”這種有攻擊性的玩偶代表欺負自己的同學。輔導師就能借此幫小朋友理清人物關系,完成對整個事件的敘述并重新整合人際關系,逐漸擺脫傷害和影響。
做個機器人培養(yǎng)成就感
現在,五花八門的機器人培訓班很多,家長送孩子去上這些班,主要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廣州“樂高天地”兒童機器人情智培訓中心,也為3~14歲的少年兒童開設了機器人班,機器人則是心理輔導的輔助手段。培訓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青少年兒童成長心理輔導專家劉一黎先生說,他們就是以機器人為平臺和中介,讓孩子動手、動腦、動心,啟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通過完成機器人制作培養(yǎng)成就感和勇氣。
每周一次親子同樂日
讓孩子做主放松玩耍
那么,當兒童在生活中表現什么異常行為時,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的征兆,需要引起家長的警惕呢?眾慧心理的張潔認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表現,就是孩子的學習情況明顯變差、成績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孩子的人際關系大受影響,包括和其他小朋友、家人、親人的相處出現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要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要謹記不要追問“為什么”。例如問“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繛槭裁茨悴蝗プ鲎鳂I(yè)???”之類的問題,因為“為什么”之類的字眼讓小孩子有受責備和責怪的意思,家長更應該和小孩像朋友一樣的交談,慢慢分析原因。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還有問題,建議家長尋求專業(yè)機構的幫助。
平時,家長跟孩子好好溝通,是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最好方法。張潔建議,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是“親子同樂日”,這一天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且要營造融洽輕松的氣氛,不要變成“學習檢討會”、“家庭批判會”。而且,玩什么、到哪里玩、怎樣玩之類的選擇,不要一味由父母主導,要先聽孩子的意思,多玩一些孩子喜歡的游戲。
名詞解釋
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身體各部分感覺器官(眼、耳、鼻、皮膚等)輸入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組織加工、綜合處理的過程。只有經過感覺的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高級而復雜的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感覺統合失調”則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使其不能和諧運作,久而久之會形成各種障礙,并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幼兒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4日電一份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紅會醫(yī)院兒科副主任醫(yī)師邵征陽也告訴記者,小孩的心理問題同樣不能忽視。
樂樂才一歲半,平時都跟著爺爺奶奶住。不過,最近樂樂的行為讓媽媽有些疑惑,不僅脾氣擰了起來,而且只要大人一說“樂樂不聽話”,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覺用的“毯毯”。上星期天,樂樂媽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樂樂見了更是哭著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個勁地喊:“媽媽‘毯毯’”。
邵醫(yī)生認為,樂樂過分依賴毯子,說明大人給予孩子的關注不夠,使得辨別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覺的“毯毯”錯當成一種親人的安撫,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與大人溝通,甚至產生孤獨的感覺。“兒童在嬰兒期的情緒發(fā)展是否健康,將決定著孩子早期智力的萌發(fā),并影響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為?!?/p>
要重視孩子的心理表現,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邵醫(yī)生提供了幾個方法:多愛撫孩子,讓孩子每天體會父母的關愛;別給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對孩子少打罵,多溝通,讓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天才兒童”易被忽視的6大特征
家長總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聰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標準。英國學者發(fā)現,家長們的這種想法可能會扼殺孩子潛在的才能。他們建議,家長們應細心觀察孩子們除學習成績外的表現,因為那可能預示著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個“天才”。
英國牛津大學天才兒童研究中心前講師貝納德特·泰南認為,許多天才兒童可能在學校或考試中表現并不優(yōu)異,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能夠說明他們擁有高于同齡兒童的才能。
泰南為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列出一份天才兒童特征清單,希望那些以考試論英雄的家長們能夠參照清單,發(fā)現孩子的潛能。在清單中,她給出小學生6大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歡發(fā)號施令的領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條不紊地在學校里負責給全班同學排座位的孩子,他們可能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才能。
特征二:年輕的大亨。
在小學里,一些孩子很快發(fā)現,如果他們將平時的零用錢積攢起來,他們假期中就將擁有一大筆錢來支配。這些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成為像英國維京大西洋航空公司總裁理查德·布蘭森那樣的人。
特征三:刨根問底者。
一些孩子總是充滿好奇,有時甚至不厭其煩地問問題。但是如果他們這種特性得到家長的培養(yǎng)和重視,他們極有可能成為記者或美國航空和航天局的宇航員。
特征四:設計師。
這種類型的孩子,如果讓他獨自待一會兒,他就能夠用積木搭建出一座法國埃菲爾鐵塔的模型。具有這種才能的孩子是設計天才。
特征五:故事講述者。
有的孩子喜歡講故事和寫故事。他們的想象力豐富。發(fā)現孩子有此種個性的家長要好好培養(yǎng)孩子,因為他們很可能是下一個J·K·羅琳。
特征六:演講者。
這種孩子喜歡同人講話。他們甚至在上課時也和同學在下面竊竊私語。作為家長,請不要制止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行為說明,他們有著特殊的演講才能,若加以正確培養(yǎng),他可能成為律師或電視主播。
孩子最常見的煩惱:被家長忽略的13個問題
1 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謙讓,經?;ハ嘭煿?。其實,無論是父母吵架,還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對于孩子來講都是心理上的電閃雷鳴、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齡尚小,無能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諧的家庭氣氛對于孩子的成長,就像充足的陽光和水分。父母的關系就是孩子的天氣,孩子的心靈還很稚嫩,惡劣的天氣不僅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往往還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構建溫馨、互愛的家庭,是父母對孩子應盡的責任。
2 父母品行
老師剛講了語言美,回家就聽到大人罵街;課堂上剛受了公德教育,爸媽就亂扔垃圾、撿錢不交公。
文明的進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養(yǎng)方面起點比父母高,那就讓我們放下家長的架子,向孩子學習吧,這是時代發(fā)展的結果和趨勢,沒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實上,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的還多著呢。
3 爸媽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歡一家人在一起游戲,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并不多。大人們有自己的世界和娛樂方式,在中國,陪孩子玩歷來被認為可有可無。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戲,看著孩子一天天變化、長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齡更大些,這樣的機會就少了,還是趁現在多多享受天賜的快樂吧。爸爸們可別認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沒面子,這是封建大男子主義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和階層,越重視和家人的相處。
4 不容申辯
沒有申訴的機會,若執(zhí)意申辯,就被視為頂嘴犯上,必遭嚴懲。
這是封建家長制的典型表現,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試想,假如孩子已經習慣了適應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尋求許可就再也沒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們摯愛的孩子將如何面對他們的生活呢?培養(yǎng)一個理性并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孩子遠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5 父母的不良嗜好或習慣
煙霧繚繞、酒氣熏天、麻將聲聲,不良習慣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將輸了,最后遭殃的卻是自己。
不良嗜好,不僅帶給家人煩惱,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身體危害極大。不管那個習慣持續(xù)了多少年,還是咬咬牙戒了吧,沒有改不了的習慣,只有不想改的人!
6 父母包辦
無論是穿衣服、時間安排,還是交朋友、選報興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釋永遠是:小孩子懂什么,這都是為你好。
父母包辦的現象在中國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而重要的,其實,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個人,他們的興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們應該有一定范圍內的自主權,只有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機會,他們才能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才不至于毫無主見。對于交朋友,我們應該給他們原則性的指導,但是最好不要具體的干涉,其實,什么樣的朋友有什么樣的好處,學習不好的朋友可能膽子大、腦子活,也可以豐富孩子的性格,我們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嗎?
7 語言傷害
大人口不擇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被父母責罵、貶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也不要毫無選擇,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于父母的評價就越依賴,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其實,同樣一句話,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說,善意和鼓勵的角度,比指責和貶低更能發(fā)揮積極的效果。
8 學習·考試
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沒有應有的童年自由和樂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驕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風雪”。
父母對孩子優(yōu)異成績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真正幫上孩子,事實上,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沒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討好。關于這個問題,《成長》將在下一期雜志中專門進行具體而深入地討論,敬請閱讀。
9 沒有隱私
日記被看、書包被翻是家常便飯,為了完全監(jiān)控我們,父母大人逢強智取,遇弱強攻,還美其名曰:上級審查。
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父母怕她談戀愛走彎路,形影不離,沒收了手機,上學放學父母輪流護送,孩子回家就被鎖在房間里,女孩為此產生了極大的抵觸情緒,要給大人一點“顏色”看,結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嚴的時候,女孩懷了孕。記者采訪時,女孩說:“手機上交,我可以借同學的,我有家里的鑰匙,他到了我家樓下,電話打給我,我就從窗口把鑰匙丟下去,他到我家開門,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鎖在家里根本沒效果。他們越這么‘關押’我,我就要給他們點顏色看,我懷孕就是給他們的‘顏色’,是他們‘逼’出來的?!边@是現實中一個讓人十分痛心的真實故事。且不說這種方式對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監(jiān)控,不僅無效而且是危險的,所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監(jiān)控,怎么辦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簡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會孩子選擇,而不是監(jiān)控、替代和強迫孩子選擇。
10 被懷疑冤枉
考試、作文得了高分被懷疑抄的;花瓶碎了,錢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認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還沒做完,就被誤以為淘氣狠批一頓。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即使孩子淘氣、不懂事、有“前科”,我們在弄清真相之前,也應該把疑問藏在心里,不要輕易興師問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極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們被朋友或者領導懷疑和冤枉的滋味,我們就知道孩子內心多苦惱了。
11 父母失信
許諾的事情不認賬或者大打折扣或者無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兩個明顯的消極影響: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礎;其二,父母的失信行為給孩子樹立了消極榜樣,你說話不算數,很難要求和指望孩子說話算數,只要你無法完全監(jiān)控,孩子隨時存在失信的可能。
12 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貼的墻畫被撕爛,養(yǎng)的小動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講。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敗的父母。
13 缺乏寬容與理解
我們還小,思維能力和身體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時候犯錯、闖禍遠非我們本意,但是我們得不到應有的寬容和理解。
中國人普遍缺乏嘗試精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幼年時期,嘗試失敗不被寬容和鼓勵,從而不敢嘗試。建議父母朋友寬容孩子無意的過失,鼓勵孩子嘗試心中的想法,雖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會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