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用手語和寶寶快樂溝通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父母怎么給寶寶取名字 幼兒園如何學會和家長溝通是不是在為不知如何和寶寶溝通而發(fā)愁呢?如果不能講話,那就來比劃吧!跟著我們一起來享受手語的快樂!
手語好處
研究顯示,越早讓寶寶接觸手語,越能讓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更能提高他們的智商。同時嬰兒手語還有以下3點好處:
1。減少挫折感:手語有利于還不會說話的寶寶表達自己的需要,讓父母明白,從而減輕父母和寶寶因溝通失敗造成的挫折感。
2。明確需求:寶寶會因為無法表達而哭鬧不止,父母往往通過猜測來尋求答案:是尿布濕了?還是肚子餓了?嬰兒手語會幫助父母給寶寶最及時、最準確的幫助。
3。融洽親子關系:在嬰兒手語的“面對面”溝通過程中,父母會和寶寶有著身體、心理、眼神等多方面的交流,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
手語法則
嬰兒手語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寶寶提前接觸與人交流,并沒有專門刻板的手勢,但是在和寶寶學習手語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幾條基本法則:
1。越早越好。手語也是一門語言,年齡越大,學習越難,所以要盡早地讓寶寶接觸手語,有助于更好的接受。
2?;A起步。嬰兒日常的生活基礎就是吃喝拉撒,所以應該從這些常見的教起,寶寶總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見,或者對他們最有幫助的手語。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和寶寶快樂相處的三種方法
寶寶在漸漸地長大了,開始有了一些屬于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沒有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因此常常會做出一些讓大人不容易理解的行為。淘氣的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行為給父母造成了困擾,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和寶寶相處呢?
了解寶寶的這些變化,并且對寶寶的行為加以理解,這是父母和寶寶相處的基礎。怎樣才能更好和寶寶相處,下面提供3種方法:
方法一:故事教育
怎樣才能更好和寶寶相處,“和小孩子講道理,他能聽得懂嗎?”許多父母也許會質疑,但是千萬別小看孩子的能力!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對話,效果通常不錯。早期教育期間,你不妨也試一試,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嘗試和孩子正向溝通,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法二:堅持原則
怎樣才能更好和寶寶相處,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應怎么處理呢?“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他吧!省得他哭鬧不止,弄得大家精神崩潰!”不少父母在孩子耍脾氣 時,會采取妥協、滿足孩子的需求等消極的解決方式,以求能迅速地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如此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任性。所以父母應該擁有正確的教養(yǎng)觀念:疼愛孩 子,但不要溺愛孩子,在孩子淘氣時要堅持原則。當孩子吵鬧時,要用他可以理解的話語告訴他,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孩子一再堅持,比方說他哭著鬧著非得要去 麥當勞用餐,那是鬼靈精怪的他在試探你的忍耐底線,只要一次賴皮成功,下次可能他就會如法炮制。建議你不妨事先和孩子說清楚:今天的行程有哪些?有沒有麥 當勞?這樣才不會讓孩子予取予求。
方法三:一致性的教育模式
怎樣才能更好和寶寶相處,如果孩子已經入托了,父母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也是很必要的。父母可以將孩子在家里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后將記錄帶到學校和老師 一起討論,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盡量一致的教育模式,這樣才不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同時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也比較容易把握,易于引導。
父母學會和孩子協商可促進親子溝通
父母學會和孩子協商可促進親子溝通
孩子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歡與孩子協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父母學會與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就是不可避免的。
學會與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或者當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你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的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好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過,用“建議”,而不是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于改正錯誤,并與你合作。
下面是一位韓國媽媽記錄的自己和孩子“協商”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去百貨商店購物。本來,那天孩子已經和我說好只是出去轉轉,不買任何東西??墒?,當他看到一套價格超過10萬韓元(大約相當于人民幣700元左右)的機器人玩具后,就開始纏著我,讓我給他買。他一邊對我說隔壁家的孩子已經買了,為什么不給他買,一邊熱切地盯著我看。
當時我想,現在是到了要進行協商的時候了。
首先,我不想把孩子“我想要”的這種要求一筆抹殺,因此我必須找出一些可以緩解他這種要求的理由。
“買來玩兒當然很好,可是好歸好,它的價格太貴了,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嗎?”孩子說不知道,我就把價格告訴了孩子,接著對他說:“景慕,爸爸掙來的錢,我們既要用它來買米,也要用它來買衣服穿呢。如果都用來給你買玩具,那么我們家就沒飯吃了。”
“沒有10萬韓元,這些就都做不成了嗎?”
孩子開始詢問錢的價值了。因此,我就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對他說明,“10萬韓元是非常大的一筆錢?!?/p>
孩子的臉上顯得有些為難,這表示他已經開始有些理解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問:
“那隔壁孩子的媽媽為什么給他買呢?”
“隔壁家可能比我們家富裕。另外,說不定那個玩具是他媽媽在他過生日的時候給他買的。你每年過生日和圣誕節(jié)的時候,不是也會收到很多好的禮物嗎?”
“啊,那么如果現在要買的話,爸爸還要掙更多更多的錢呢?!?/p>
雖然感到有些遺憾,但是孩子的臉上已經出現了能夠理解的神情。
喜歡與孩子協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也漸漸養(yǎng)成了民主協商的習慣,都愿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系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運用協商來促進親子關系呢?
1.商量多些,命令少些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yè)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yè)了,做完作業(yè)就可以看會兒電視?!倍灰f:“趕緊去做作業(yè)!”或“還不去做作業(yè)!”
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2.凡事都要學會商量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協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
3.以協商的口吻處理親子沖突
當親子關系出現沖突時,父母總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權威受到挑戰(zhàn),希望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使孩子改變主意。實際上,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意見,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惡化親子關系。
明智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使用協商的口吻,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尊重,體會到人格的平等,這樣,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見時就比較順利。
沖突產生時,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他人壓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與孩子進行協商來處理問題,孩子才會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4.與孩子約法三章
對于孩子的問題,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商后制定規(guī)則,并約法三章,讓孩子遵守。不過,父母千萬不可自作主張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約束意義。
與孩子約法三章,僅僅是因為孩子缺乏自制力,規(guī)則是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規(guī)則一定要是孩子內心認可的,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商后再制定規(guī)則,避免產生親子沖突。
父母如何引導寶寶欣賞音樂
音樂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爸爸、媽媽總是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能干,但對于怎樣教寶寶欣賞音樂不夠了解,常會產生以下情況:
1、選擇的音樂不當。不考慮是否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隨意性大。成人隨意拿出什么音樂帶就放給寶寶聽,不管寶寶愛聽不愛聽和能不能理解。
2、成人在放音樂給寶寶聽時,不注意寶寶的情緒。如寶寶正在興奮地玩耍時,硬要讓寶寶來聽搖籃曲。
3、教寶寶欣賞音樂的方法不夠恰當。只注意用語言將音樂的內容描述給寶寶聽,忽視讓寶寶自己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4、缺乏經常性,如成人有空時、情緒好時就教寶寶欣賞音樂,成人工作或家務忙時、情緒不好時就間斷。
那么,成人怎樣教寶寶欣賞音樂呢?
1、讓寶寶經常聽和看。通過聽覺,能讓寶寶感受音樂、理解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平時在家里,可以選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幼兒歌(樂)曲,把寶寶帶入歌(樂)曲的意境,感受樂曲的情緒。另外,還可以帶寶寶欣賞音樂會,玩漂亮的音樂玩具,讓寶寶置身于音樂藝術的氛圍中。從環(huán)境著手,擴大視野,有助于音樂才能的培養(yǎng)。
2、讓寶寶經常想像和辨別。平時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進行曲、搖籃曲、歌舞曲讓寶寶聽,特別是寶寶睡覺前,可讓寶寶聽搖籃曲;寶寶情緒高,手舞足蹈時,聽歡快的歌舞曲等。讓寶寶無意識地感受搖籃曲的溫柔、優(yōu)美,欣賞歌舞曲的歡快、熱烈,逐步訓練寶寶的分辨能力。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一些曲子,爸爸、媽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啟發(fā)寶寶聽了音樂以后去想像,去用簡單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以提高他們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讓寶寶經常唱和玩。要經常讓寶寶唱一唱,記一記,特別是歌曲可讓他們邊聽、邊唱、邊欣賞,體會內容和情緒。
4、讓寶寶經常表演和做動作。讓寶寶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愛做什么就做什么動作,自由地手舞足蹈,讓寶寶的創(chuàng)造力在樂曲的歡樂情景中淋漓盡致地、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
爸爸、媽媽只要按上述方法努力去做,對寶寶學習欣賞音樂是一定有幫助的。
寶寶的溝通方式(1-3歲)
大多數孩子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學會說話的,盡管有的寶寶在不滿一歲的時候就能開口喊“爸爸”、“媽媽”,而有的則在兩周歲時還不曾開口說話。不要擔心,如果你的孩子先學會的是走路,那么之后他很快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語言學習上來。因此如果寶寶學說話遲一些,也沒有什么不正常,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孩子的語言能力低下。
也許你的寶寶現在已經學會了很多只言片語。當他咿咿呀呀地“說話”時,你簡直無法理解。但是一旦他真正開口學會說話時,他的進步將非常之快。他很快就能夠指著熟悉的東西,叫出它的名字,并能夠辨認出他所熟悉的人、物品以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到兩周歲以前,他就可能會使用短語或兩到四個字的短句了。
無論你的寶寶什么時候開口說話,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此之前,他已經能夠理解你的話的大部分含義。如果你向他發(fā)出指令,“把小熊給媽媽抱過來”,他能夠迅速做出準確的反應。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淘氣了。你會發(fā)現自己整天都在為這個連路都走不穩(wěn)的小東西而提心吊膽,眼睛一刻也不能離開他。你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告誡他不要碰這個,不要弄那個。而他卻像得了健忘癥一樣,剛被說過,轉身又去拿這碰那,搞得你哭笑不得,脾氣不好的甚至為此大發(fā)雷霆。其實他并非不懂,只是借此來試探你的忍耐極限和他自己對大人的影響力。到18個月大的時候,他已經掌握了說“不”的權力。兩歲的時候,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大發(fā)脾氣,摔東西、打滾、哭鬧,給你臉色瞧。他還變得很霸道,什么東西都要據為己有,你將常常能夠聽到他為很多東西都帶上“我的”兩個字。如果將他心愛的東西拿走,他會氣得眼淚汪汪,他寧可把東西毀掉,也不讓別人得到。如果你對其他孩子顯示出過多的關心,他也會很難過,非鉆到你的懷里,讓你親他抱他不可。
如何與寶寶有效的溝通
家長提問:“寶寶三歲一個月,上小小班,老師反應寶寶在幼兒園咬人抓人了,而寶寶一直不肯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鬧著不肯上學。我想,是我以前的處理方式太粗暴了,給他留下了陰影。而這次,我得想辦法讓寶寶自己主動向我說出發(fā)生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給些建議?謝謝!”
專家解析
孩子發(fā)生的問題,一定不是這一次咬人抓人后所產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許多不良或是不妥的原因,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現象。
首先,三歲的寶寶表達能力并不足以將真實的情緒做完成的說明,更不要期待孩子用所謂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抒解心情。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有的確實讓人可以接受,有的則確實無法讓人接受,而小小的孩子,就在學習著要怎樣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懷,成人如果引導,至關重要!
其次,當孩子還是小小孩,他的任何行為舉止、包括表情都是語言,笑也是語言,哭也是語言......成人必須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寶寶,因為他的獨特性是惟一,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有機會了解、欣賞,并及時地、適時地給予回應。因而,成人可常問自己,孩子的這個動作在表達什么?孩子的這個表情是要告訴我什么?這樣,才能夠和孩子間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
再有,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用反抗、抵觸來表達情緒時,成人耳邊響起的可就是提醒的鐘聲而非鈴聲了。因為,孩子一定試過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反復被忽略后,他發(fā)現只有激烈的方式才會引起大人們的注意,于是乎就會“鬧”。所以,成人可以思考:孩子會從溫和的對話中學習到無禮無理的叫囂嗎?
孩子,我們至親至愛的寶寶,他在來到人世間時,向所有的人綻放著馨香與善意,動人心魄!孩子的心門敞開著,我們進出自由!只是他們太小了,小到需要成人每時每刻、無微不至的關注與照料,這些點點滴滴的相處,都是孩子在人生課程中的教材。教材怎樣寫?孩子學什么?誰有主導權?答案可分曉?
父母教寶寶學英語的誤區(qū)
有些英語好的父母很想在家里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學英語,但是要提醒父母,你們不是專業(yè)老師,有些問題可要注意!
不要錯過孩子學習英語的好時期
朱敏(北京21世紀雙語幼兒園園長)
從兒童生理發(fā)育角度講,0—6歲是發(fā)展的敏感時期:0—2歲是孩子最活躍的發(fā)育;2—4歲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提供純正的語音語調,孩子最能模仿,學得也最快;3—6歲的孩子記憶力出奇的好,為語言的最佳學習時期。尤其3歲以前,發(fā)音器官靈活性、彈性很強,在多種語言刺激下,更可得到提高。一方面,高頻率的發(fā)音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發(fā)音器官的靈活性,而發(fā)音活動刺激孩子的腦細胞活動,腦細胞控制語言器官的神經受刺激,反過來刺激發(fā)音器官。新加坡、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孩子們從嬰兒期就開始進行雙語教育,因而學習英語不一定要基本掌握母語之后才進行。
學習在任何年齡段都不會是錯誤的,創(chuàng)設一種語言環(huán)境,讓孩子在游戲中,有興趣地學習,這種學習就是主動的、自然而然的、有效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是建議讓孩子稍稍感到一定的壓力,并提供一定的正面刺激。
不要在家里生搬硬套學校式英語教學
仇劍虹、唐亮(宋慶齡幼兒園雙語教師)
有些年輕的父母英語發(fā)音準確,想自己在家里教孩子學英語,但是提醒父母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年上學老師教自己的那一套方法搬到孩子身上。正襟危坐地拿著字母表或者單詞表,有板有眼地教孩子“蘋果念apple,筆念pen”,用中文做中介教孩子學英語,非常不妥。這樣學就會使孩子看到筆和蘋果以后,大腦里先出現漢語信息,再通過漢語轉換到英語。要教孩子學會用這個詞,不只是背這個詞,這樣孩子看到一個事物才會對它有直覺反應。當然,教孩子們學的都是日常用語。
在家里,英語發(fā)音標準、語法過關的家長不妨采用幼兒園老師的方法:手上拿著一個蘋果,直接教孩子發(fā)“apple”。接下來用不同的形式不斷進行重復。在孩子吃水果時,要求孩子從很多種水果中挑出“apple”;外出散步,和孩子做游戲時,隨機性地重復這個單詞。再比如隨手拿起一支筆,對著牙牙學語的小孩子:“pen”。以后就拿著這支筆,教孩子發(fā)“pen”這個音,不要任何的中文提示。
這其實是在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英語的情境,用學習母語的方式來教孩子學英語。雖然英語與一個一個的漢語單詞都有相對應的單詞。但學齡前的孩子并不適用這種互相對應的記憶方法。要知道英語也是一門語言,不是課程。情境化教學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比較愿意接受,適宜3-6歲年齡段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卻很容易接受環(huán)境的刺激。在反復刺激下,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
情境是需要有心的父母設計出來的。就像幼兒園的老師,她們除了每天固定的半個小時的英語教學外,更多的是隨機即興化的教學,有些老師會隨時趁著孩子們飯前準備洗手的時機,來一句英語:“Thekidinblue,pleasegofirst?!崩蠋熢诎蛋祻娬{blue這個詞。她們還會結合自己的特長,比如采用牛津英語教育方法,即閱讀法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做游戲,或者制作小禮物,或者用軟件等等。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從一草一木中啟發(fā)孩子們回憶課上學過的東西,用自己的智慧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
不要覺得信息多的英文書就好
朱敏
我們幼兒園實行寄宿制,幼兒園老師們便代替父母同孩子一起看“BigBook”。所謂“BigBook”,即一些畫幅大而畫面生動、故事簡單、句型簡單且不斷重復的圖畫書。經過長期探索,幼兒園的專家認為這一種是最適合早期幼兒學習英語的教材。比如一本“BigBook”《AVeryHungryCaterpillar》,故事開端出場的就是一只很餓的毛毛蟲,于是它開始大吃水果,“Monday”吃“Apple”,接著“Tuesday”吃“Orange”,這樣一直吃到星期天,“Caterpillar”終于變成了一只“beautifulbutterfly”。孩子們也興奮地跟著“Caterpillar”吃“fruit”。結果一個星期下來,孩子們不僅會說很常用的水果單詞和日期用語,還會講一個毛毛蟲變成漂亮蝴蝶的故事。
父母們?yōu)楹⒆舆x擇英語教材時,總覺得那種文字多、句型復雜、信息量大的書好,圖書發(fā)行商們也就多賣這種書。而我們幼兒園用的教材,絕大部分都是老師們從國外挑選來的,很多書一頁就一行字,也有整本書就一種句型,只是在個別詞語上有所變化。我們建議家長們給孩子挑那種畫幅大、畫面生動、故事簡單、句型簡單且不斷重復的那種英文書。英語發(fā)音純正、語法準確的父母,跟孩子在家里一起看書效果會更好。這樣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有助于建立親子間的依戀關系,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
不要忘了教英語也需要策略
朱敏
其實無論是想把孩子送進幼兒園還是想在家里自己執(zhí)教,學習英語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和一個好老師。
很多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在英語發(fā)音和語法上非常出色的人,卻做不了好老師。什么原因呢?因為教英語的方法最后都歸結到教育方式上,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很重要,否則會適得其反。做幼兒園的英語老師同樣也需要資格認證的。雖然在有些情況下希望孩子學到更多東西的想法很好,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這得不償失。例如,孩子學過的單詞不會發(fā)音,老師自以為懲罰分明會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小朋友說:“對不起,你今天表現不好,這個小紅花不是你的!”受批評的孩子眼圈紅紅的,可是老師還是把這個小紅花獎給發(fā)音發(fā)得好的小朋友,這樣孩子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損傷。父母們最好給孩子反復積極的刺激,對孩子的鼓勵多多益善。比如,“寶寶這個單詞發(fā)音怎么沒有發(fā)好呀,再來重新學一遍!”就會比上一種效果好。與其在批評中、在不斷挫折中讓孩子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還不如干脆不讓孩子接觸英語學習。興趣一旦失去,重找回來往往很難。
一旦孩子對學習英語有濃厚的興趣,父母們就要注意了:
首先,持之以恒,千萬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要在學習時沒有計劃,學習起來今天一個“hello”明天一個“banana”,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起來教幾句就教幾句。
其次,增加學習英語的頻率和強度。一個星期只集中精力學一次,往往沒有什么效果。如果孩子有興趣學,或者送雙語幼兒園,或者去興趣班,或者找一個專業(yè)老師長期進行強化教育。
父母在家里教孩子英語應避免的誤區(qū):
(1)發(fā)音不準。最終需要長大后花成倍的時間去糾正。
(2)詞義比較偏。
(3)沒有掌握教學策略。沒有設計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造成孩子學習事半功倍,半途而廢,養(yǎng)成不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厭倦學習。
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語言稚拙、純樸、有趣,一些父母為了能更好地和寶寶溝通,常常會不自覺地用孩子的語言跟他們說話。這樣做究竟好不好呢?
父母學著用稚拙的兒語與幼兒交流,是想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與之溝通,從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這種交流方式很容易與孩子親近,也表現出一種平等。但是,父母不應該過多使用兒語。因為孩子是通過不斷接收外界信息逐漸成長的,父母常常使用兒語,遷就孩子的語言習慣,可能會阻斷孩子語言學習這一重要的成長通道。父母以成人的語言說話,就能正確反映孩子要學習的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和孩子一起外出,父母要把看到的一切用成人的規(guī)范語言告訴孩子。孩子長期接受規(guī)范語言的熏陶,將會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世界,從而促進思維的健康發(fā)展。
一旦孩子習慣了與用兒語來說話時,他們以后就很難擺脫兒語,稍長大些,還是用兒語來和同齡孩子說話時就顯得很幼稚,聽上去再也不覺得好玩了,這時候家長還要花上一定的時間來糾正孩子的兒語。因此,在與剛會說話的孩子交流時,千萬不能順著孩子用兒語來說話,更不能用兒語來教孩子,比如看見汽車過來了,不能對孩子說“看笛笛來了”,這是錯誤的。這時候大人要糾正并引導孩子來擺脫兒語,把規(guī)范的語言教給孩子,正確的應該教孩子這樣說“汽車,一輛紅色的汽車”,要強調你教給孩子的是“汽車”。以后看見汽車后,可以問孩子“這是什么?”讓孩子告訴你這是汽車。相信在父母的正確教導下,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加強,兒語現象會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