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強化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行為故事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人來瘋”——從理論上講是孩子正常一種心理活動,是幼兒心理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卻常被成人誤認為行為有問題。因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為就應(yīng)該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如果您的孩子得到別人的贊許,做父母的也許會覺得臉上有光;如果別人對您孩子的評價是“這孩子怎么有點人來瘋”,這時候,做父母的也只好附和著,待回家后,再對孩子進行一次狠狠地“教育”,使得孩子下次不敢再犯。這樣做也許會使大人顧全了自己的體面,卻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形的壓抑,這種壓抑不但會扼殺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熱情,還會形成負作用——強化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誠誠是某幼兒園大班的一位聰明伶俐的孩子,拒他父母反映,他就有“人來瘋”的毛病。只要家中一來客人,他就一反常態(tài)的在家中竄來竄去,甚至還爬到客人的身上,去親客人的臉頰,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尷尬。在幼兒園里,想誠誠這樣的幼兒還有不少。剛來的實習老師極有可能被一群幼兒圍在教師中,而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引起實習老師注意甚至還有幼兒用賴在地上的方法來討實習老師的喜愛。對于這種情況,指導老師說得最多的莫過于:“不要來人來瘋啦!”這句話在當時有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時間后,他們依舊如此。
其實,幼兒在客人、新老師面前一反常態(tài)的表現(xiàn),正是孩子以自己獨有的行為方式來宣泄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樣,用這種方法來宣泄感情,以此表達到心理平衡。而現(xiàn)出一種不顧場合、不顧對象的行為來。
因此幼兒在宣泄時,其實是在暗示著一種最基本的心理交際需要:爸爸、媽媽、老師,多給我一些關(guān)注吧!實際上,孩子的這種交際需要嬰兒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嬰兒在降生后的大哭打鬧,除了饑餓、不適外,就是與生俱來身心需求的體現(xiàn)。嬰兒最初是通過和母親的接觸來學會初步的人際交往方式的,孩子從媽媽的微笑中感受到母親的關(guān)愛,了解到母親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和照顧,同時也會從母親的嗔怒笑罵中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不滿,孩子從母親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中,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
隨著寶寶的長大。學會說話、走路,他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加強,孩子要求獲得更多的關(guān)注,他們不再滿足于以往僅僅和母親的交往方式和圈子,這時,父親便成了寶寶重要的游戲伙伴,孩子也從中學會了不同于母親的交往方式,這時的父親成了嬰兒交往的重要人物??梢坏┑搅擞變浩?,父母對幼兒的關(guān)注相對于嬰兒期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轉(zhuǎn)移。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已不再象以前那樣給予愛撫,特別是有客人在場時,他受到的關(guān)注比平時更少,于是他便希望在客人面前得到額外的補償性關(guān)注。
同樣,在幼兒園中,從老師一方來看,帶班老師不可能給予每個幼兒都是同樣的愛;從幼兒一方來看,孩子在幼兒園中已經(jīng)看慣了老師的老面孔,未免看“膩”了,一旦看到了新鮮的、陌生的面孔,焉有不高興之理?他們希望能在新老師那邊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與愛撫。希望雖好,但由于幼兒對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發(fā)現(xiàn)有些行為能夠引起人們注意,就盡力去表演,且由于幼兒的控制力比較差,一高興過了頭,就瘋起來了,即使成人批評、指責、甚至罵他,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人來瘋背后隱藏的落寞
剛滿4周歲的小湯姆是個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將自己畫的畫、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給父母看,也愛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媽媽稱贊他幾句,他便會高興得眉飛色舞。平時在家里稱得上是個溫順、隨和、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每當家里來了客人,小湯姆就會一反常態(tài)。比如,在姐姐瑪麗的一次生日會上,當客人們紛紛向瑪麗送上鮮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禮物時,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還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滾來!有一年的圣誕節(jié),他竟然當著眾親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個價值不菲的中國花瓶,氣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頓。上個月在奶奶的壽筵上,他居然宣布絕不吃那些他稱之為“臟東西”的炸牛排,最后鬧得客人們也不歡而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其實這種“人來瘋”有別于一些孩子每每見到人多時的瞎胡鬧、亂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對自己不受“關(guān)注”的反抗,其“潛臺詞”是:如果你們還不把我當作一回事兒,我就會鬧得更兇!
要知道,幼兒要求受到成人的關(guān)注不僅是他們的一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采取自我表現(xiàn)等積極的方式來引起大人們的關(guān)注,他們也迫切希望大人們對他的作為作出認可和稱贊,從中獲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關(guān)注(如原本總是家庭“中心”的小湯姆發(fā)覺,在姐姐的生日宴會上姐姐成了“焦點人物”,在奶奶的壽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時),他們就可能產(chǎn)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負面感覺,進而作出一些在大人們看來極其
“怪誕”的舉動,如假裝生病、拒絕吃飯甚至破壞物品等。他們之所以這么干,其實只是想利用消極、隱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給大人們發(fā)出
“信號”:我不想受到冷落—盡管大人們實際上可能也并沒有故意冷落他。
幼兒渴望受到大人的關(guān)注,說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從中確認自己的存在。這一渴望是否得到滿足,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處于幼兒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這種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難以像其他種種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樣明白無誤地向大人們表示,于是他們轉(zhuǎn)而采用一些“胡鬧”的手段。對大人們來說,悟出孩子的“言外之義”—情感需求并給予必要的合理的滿足,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從孩子的行為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
媽媽騎車帶著絮絮,過十字路口時,因為沒有車,不愿意等了,就闖紅燈了。絮絮見狀大喊:“媽媽,媽媽,不是‘紅燈停,綠燈行’嗎?”媽媽只好跟她承認錯誤:“哦,對不起,我沒看見,闖紅燈啦!”絮絮安慰媽媽:“沒事,你不是說過,錯了,只要改了就好嗎?下次注意哦!”
媽媽去接絮絮的時候,絮絮采了路邊的一些野花送給我,并對我說:“媽媽,你回去要跟爸爸說你的寶寶送給你的禮物?。 蓖砩纤X前,媽媽和絮絮鬧著玩。我輕輕的擰一下她身上的某個地方,然后趕緊裝作什么也不知道。絮絮防不勝防,然后就大聲說:“媽媽,你干什么???你怎么這么淘氣???”(這些話估計是在學校學的)
吃飯時,絮絮突然做了一個“暫?!钡氖謩荩f:“媽媽,你們暫停一下,我要跟你們說個事?”我們都配合著她放下筷子,但是嘴巴還在嚼著,她還不滿意:“要閉上嘴巴!你們不閉上嘴巴,我怎么說啊?”媽媽著急吃飯,想讓她快點,于是說:“就你自己沒閉嘴吧了!”絮絮立刻反駁:“我在說事呢!怎么閉嘴吧啊!”也是哈,小家伙反應(yīng)的夠快的!
飯后,爸爸用電腦。媽媽就把絮絮的剛才“閉嘴吧”的事兒在本上記下來。絮絮擠到桌子前,問:“媽媽,你在干嘛?”我告訴她在給她寫日記,并讀給她聽。她笑了,搶過筆說:“XXX(我的名字),我要給你寫日記!”然后就在本上“畫”起來。邊“畫”邊問我:“媽媽,剛才吃飯的時候,你說什么啦?”媽媽說:“不知道啊,我忘了!”小家伙低下頭不再問我。過了一會兒,她就開始喊:“媽媽,你來看看,我寫好了?!蔽覝愡^去:“你寫的什么???”寶貝學著我的樣子,指著她的“字”,一頓一頓的說:“吃飯的時候,媽媽笑啦!”“媽媽為什么笑???”“因為我說‘閉嘴吧’??!”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能折射出整個家庭及社會。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從孩子那里看到他父母的影子。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孩子的純真像白紙一樣,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壓力好大哦!“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勉!
孩子行為沒有絕對化的對錯
我們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簽下的"好孩子",其實,一味地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我們應(yīng)該用并存主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很多生活細節(jié)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這樣孩子長大之后就會非常痛苦,一生都會糾纏在觀念性的東西里面。
我們要注意文化對人的內(nèi)心的構(gòu)建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jié)事情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也不要總是用對錯來分析,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diào)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是要鼓勵他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雖然和高考狀元不同,但是媽媽認為你們都同樣是可愛的,這樣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礎(chǔ)。
一個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時期家長灌輸給他們的某些觀念,假如家長總是把絕對化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孩子長大后總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在大腦里面他僵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東西才是正確的,他們不會尊重少數(shù)人,處于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shù)人就會非??只?。
家園共育:別誤解孩子的這些行為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感覺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現(xiàn)孩子膽子越來越??;有時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煩躁;有時候明明是挺開心的,不知道為什么一下子就開始哭鬧了;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但家長是否想過,是不是可能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孩子的這些行為一直被你誤解成是”不好”的,才導致困惑。下面列舉幾種常規(guī)的情況(只是挑選部分),也許對新手父母會有所幫助。
01、關(guān)于孩子”膽小”
這里的膽小,不是指孩子從小都比較膽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膽大,大些了反而越來越膽小了。
舉個現(xiàn)實中的例子,有一個孩子,二歲的時候會用手去抓各類小昆蟲,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蟲等,抓來了還很開心,有一天父母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小孩子三周歲的時候看到七星瓢蟲會躲開了,你硬要拿給他,他反而會哭起來。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可能會開玩笑的說,越長越倒退了,小的時候不怕,長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繼續(xù)鼓勵他去抓,這個時候你去鼓勵他,他情緒會越激動。家長就會覺得怎么這么膽小了啊。
其實這個時候?qū)⒆觼碚f是好事,家長不應(yīng)該這樣說孩子,為什么呢,這個行為表明,孩子的認知越來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對他來說是害怕的,哪些對他來說是安全的。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去”強迫”孩子接觸他認為害怕的東西。02、孩子突然”煩躁哭鬧”
煩燥哭鬧打了引號,指的不是真的因為撞了、摔了哭鬧,也不是因為遇到傷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聽我慢慢解釋,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xiàn)的三歲之后(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為3-6歲的孩子是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3歲后的孩子慢慢會有自主性的意識,會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嘗試,有時候在做一件事,但總是失敗,就開始煩躁了,甚至哭了。
舉個例子,有位孩子剛開始會用筷子吃飯了,但不是太熟練,有時候夾一個菜總是夾不起來,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會就煩躁,甚至哭鬧。為什么呢?因為在3歲以前孩子認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會有吃的,會就有人來。但當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識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這樣,甚至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好沒用”。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很簡單,在安全的情況下,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邊看著他去完成,鼓勵他。只要傳遞給孩子”你需要幫助可以找我,我就在這里”這樣的信息就行了。其實是告訴孩子,你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會協(xié)助你;你不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也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與你一起面對這個世界。這個很重要,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他會覺得雖然世界與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樣,但有人會一直陪著我。
寒假來臨了,別把“孩子的不會” 強加給家長
寒假一天一天的近了,孩子大多離不開作業(yè)作業(yè),知道如何指導嗎?
省教育廳叫停家長作業(yè),引得眾多家長點贊,這本身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
2000年以前,是沒有“家長作業(yè)”這個詞的,“家長作業(yè)”成為專有名詞,是近10年的事。有些是學科類的,有些是社會實踐類的,有些是展示性作業(yè),有些僅僅為了加強親子聯(lián)系。這些作業(yè)從本質(zhì)上來說,并不是為了加重家長的負擔,但在實行過程中產(chǎn)生了變異。
一項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最終變成了“家長作業(yè)”,基本原因在于——孩子不會。同樣的作業(yè),美國學生不需要父母幫助能獨立完成,為什么?因為他們在校內(nèi)經(jīng)常練習這樣的作業(yè),所以沒有讓這成為“家長作業(yè)”。而在我們的學校里,這類作業(yè)在校內(nèi)投入的時間太少,學生得不到老師的指導,大部分學生不會做,最后只能變成了“家長作業(yè)”。
在新課程條件下,學校對于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研究和評價,更多的要依靠校內(nèi)外資源的整合,而不應(yīng)該把學校任務(wù)轉(zhuǎn)嫁給家長和社會。從學校內(nèi)部課程改革的指向來說,老師要更多地參與、指導學生的拓展性課程。
客觀來說,轉(zhuǎn)化為“家長作業(yè)”的作業(yè),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來做,對于他們能力的培養(yǎng)勝過做題目。主管部門需要考慮的是,不要把這種類型的課程、活動變成一項作業(yè),而應(yīng)該轉(zhuǎn)化為學生需要的、適合他們自己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