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處于志向期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2-01-04 如何正確的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 正確對待挑食的孩子教育筆記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一歲零八個月至兩歲的孩子被稱為“志向期”孩子。
他們在這時顯示出很出色的思考力,其特征是:能夠脫離雙親,并且表現(xiàn)出獨立、自發(fā)的舉動來。如果好好培養(yǎng)的話,孩子的獨立性會得到順利發(fā)展。盡管這一階段的孩子還遠未成熟,有的還裹著尿布,然而,這個離開學步器、走向寬闊游戲場所的時期,正是孩子從嬰兒邁向幼兒的轉折期,因此在其旺盛的成長中混雜著兩個時期的特征,即雖然思考力在迅速地發(fā)展,但是情緒和語言卻大大地滯后著。
這一時期我們對孩子要做的事情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可以充分自由活動的空間。
這時的孩子,無論是思考,還是奔跑、吃飯,都還不能很好地控制其速度。比如跑步的速度雖然已經相當快了,但轉彎還轉不好、也不能像短跑選手沖刺時那樣傾斜著身體、突然停止奔跑時還站不穩(wěn)等等。因此,這一時期的關鍵是不要讓孩子產生挫折感。
孩子雖然在頭腦中形成了某種想法,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往往行不通,于是孩子就會非常泄氣。當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他會覺得自己是無價值的、劣等的,并把這種感情注入其自我意識中。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要十分慎重,不能隨便對孩子發(fā)火。
這個時期還應該注意的是,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傾聽孩子說話,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努力從孩子的言行中了解他的需求。
有益于這一階段孩子玩耍的玩具,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絨布玩具這種手感舒適、摟抱時令孩子感到喜歡的絨布玩具,能讓孩子在關了電燈后或媽媽一時離開后感到心情安定。
(2)引發(fā)想像力的玩具布娃娃、小房子、積木、沙子、簡單的木偶人等。
(3)模仿成人世界的玩具過家家玩具、汽車以及城鎮(zhèn)、農村、農場等場所的成套微型玩具。
(4)運動玩具三輪車、秋千、滑梯、小型蹦蹦床、皮球等。
(5)有助于增長智力的玩具
可按大小順序堆積的東西、“時間沖擊”、拼畫玩具、可以分解的卡車玩具,還有放大鏡或磁鐵等。
帶孩子到附近公園的沙坑旁,給他放大鏡或磁鐵,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新發(fā)現(xiàn)。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正確引導幼兒閱讀的方法
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能使幼兒順利閱讀,并從中體驗閱讀的樂趣,從而產生繼續(xù)閱讀的愿望。家長能適時地抓住時機,對幼兒良好閱讀行為進行強化,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學習按頁碼順序看書。家長應教孩子按頁碼順序翻閱圖書,使他們掌握看書方法并養(yǎng)成習慣。
2.按從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順序看書。在看書過程中,讓孩子親自感受圖書是由一頁一頁組成的,一幅畫一幅畫有序地看下去才能知道故事內容。
3.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指導孩子學會觀察每幅畫面上人物、動物現(xiàn)象,理解前后畫面的聯(lián)系。
下列幾個活動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
活動1:我喜歡的書
目的:了解書的封面、封底,豐富其直接的感性經驗,為激發(fā)幼兒閱讀興趣打好基礎。
活動2:誰的姿勢最正確
目的:讓幼兒模仿正確的看書姿勢。
活動3:我會看圖書
目的:引導幼兒逐頁逐頁仔細看,鼓勵幼兒既看整體,又會觀察細節(jié)。會學習分析背景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良好閱讀行為及提高幼兒閱讀和獨立思考能力。
活動4:我會講述圖書
目的: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復述或創(chuàng)編看過的圖書,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正確引導幼兒的涂鴉行為
2-3歲的幼兒開始涂鴉,愛拿他們能接觸到的工具,比如鉛筆、蠟筆、粉筆、鋼筆,甚至樹枝、木根等在他們認為能畫的材料:如紙、書、墻、地板上又涂又畫,當看到自己涂畫出斑斑點點、條條塊塊時,就會非常高興和滿足??蛇@些小班的幼兒往往會出現(xiàn)拿著筆不知如何畫的情景,如何引導幼兒畫畫,我們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
讓幼兒自由發(fā)揮,大膽作畫
對于剛入小班的幼兒,我們不要求他畫出來什么,只要他拿起作畫工具在紙上涂鴉就可以了,讓孩子根據自已的感受,自由發(fā)揮,他說是什么就是什么,養(yǎng)成愛動筆的習慣。
用多種繪畫形式,激發(fā)幼兒興趣
對于3歲的孩子,如果長時間只用油畫棒作畫,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興趣。這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繪畫形式,如棉簽畫、吹畫、水彩畫等;也可在一張作品中,用多種作畫形式;此外,還可利用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因為這種方式讓幼兒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為幼兒所喜愛。此外,幼兒還可以在捏泥、折紙、粘貼等活動中獲得的對物體的感知,有助于他們在繪畫時表現(xiàn)此物體。
幼兒在主動參與游戲過程中掌握繪畫技能
3歲的孩子基本處于涂鴉期的表現(xiàn)期,對枯燥、單一的臨摹不感興趣,根據年齡特點,我們在游戲中可以采取這樣一些形式:
通過游戲、激發(fā)興趣例如,我們在活動區(qū)中為幼兒投放了畫線條的游戲內容。先帶幼兒去觀察飼養(yǎng)角,看看里面的小動物,觀察一下籠子的樣子,在區(qū)域游戲時,教師為孩子準備了印有大灰狼的白紙,生動地說:“動物園里的大灰狼要是走出來,會吃掉小動物的,咱們把它關到籠子里去好嗎?”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畫了許多密密麻麻的線,把大灰狼關在了里面。不但達到了游戲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讓生活成為繪畫的源泉我們可根據本地的環(huán)境、季節(jié)變化,來引導幼兒觀察環(huán)境、體驗生活。如春天,帶幼兒到郊外游玩,引導孩子們有目的的觀察,回到教室,讓幼兒把看到的、聽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畫的內容是孩子的親身經歷,孩子是繪畫的主人,體會到其中的愉悅,興趣也隨之增加。
欣賞名畫、感受美繪畫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進一步引導幼兒繪畫,感受經典,可讓幼兒欣賞一些名畫。如在美術角放上希樂菲樂德的名著《鮮艷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鮮艷,認識顏色的種類。另外通過觀察大師的杰作,使幼兒感受美,從而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如命題畫“美麗的向日葵”,我們搜集名家的畫、優(yōu)秀的兒童畫、教師創(chuàng)作的各種花卉,提前幾天張貼在幼兒能看到的地方,用滲透式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大師的作品。
在繪畫過程中,增加幼兒的自信心
在繪畫游戲過程中,我們要隨時觀察幼兒的情緒變化,對孩子點滴的進步和閃光點加以表揚、鼓勵,當孩子遇到困難無以下筆時,要引導其大膽作畫,積極參與,進而想象、創(chuàng)造。
我們要有耐心,責任心,不厭其煩的給予指導;要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由于幼兒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所以在繪畫過程中,邊畫邊說的現(xiàn)象較多,我們不能全盤制止。
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展示作品的條件,這是對孩子作品的肯定。同時對作品的評價要選擇適當時機,抓住教育的發(fā)展點進行整體評價時,要從構思是否新穎獨特、想象是否奇妙、畫面是否豐滿等方面入手,找出每張作品中的優(yōu)點加以肯定。
愿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溶于繪畫之中,讓繪畫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
指導家長正確的評價孩子
孩子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觀要求家長要在愛中學會科學地評價孩子??茖W評價幼兒是家長教育幼兒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掌握科學評價幼兒的方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呢?近幾年,我班在指導家長開展對孩子的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引導家長了解孩子的特點
了解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前提,要教育孩子,我們必須讓家長懂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本著這一原則,我們開展了切實可行的家園互動活動,如:利用家園聯(lián)系窗口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本年齡段應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師利用家訪開放日和接待時間,向家長了解和交流個別孩子的行為特點和差異,使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個性和行為特點有一定的了解。
二、指導家長觀察記錄孩子的表現(xiàn)
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孩子,家長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孩子,獲得關于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各種真實材料,并加以記錄,為分析評價孩子提供重要的依據。
首先,觀察要經?;?。勵家長每天擠出時間,觀看孩子的活動;使重點觀察與普遍觀察相結合;察言觀色,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如在我班關于跳繩活動的評估中,我們指導家長每天做出觀察,并為家長列出了具體的評估細則,發(fā)放到家長手中;使家長觀察有目標,評估有標準,正因為有了具體可操作性的內容,家長的觀察記錄才做的及時。
其次,觀察要全面化。指導家長對孩子身心各方面的情況進行觀察,不論是孩子體力、認知、語言的發(fā)展;還是孩子情感;社會性的發(fā)展,都要予以關注不能對任何一方面疏忽;我們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注意到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知識量的獲得,在評估中比較注重此方面的發(fā)展,忽略孩子能力;行為習慣;心理發(fā)展等方面的觀察與培養(yǎng);在素質教育剛實施的時候,很多家長對集體教育活動的減少,小組活動與區(qū)角活動的增多不理解,經常要求增加集體教育的時間,在他們眼中只有多上課才能多學知識與本領;為此我們組織了有針對性的開放日和家長會活動,在其過程中展示了近期素質教育成果,讓家長從中了解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家長了解了從各方面評價孩子的發(fā)展,不能只從知識量掌握的多少來評判孩子的發(fā)展如何。如姜雅雯的媽媽在家長會上興奮地說:“真想不到雅雯變化的這么快,雯雯以前不愛與小朋友交往,總是自己玩,現(xiàn)在看到她能與小朋友一起快樂地交流玩耍,我們真是高興,現(xiàn)在我們知道培養(yǎng)孩子不能只注重知識,更重要的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我們支持您?!痹诮酉聛淼募议L會上,我們著重向家長介紹了在孩子發(fā)展過程中,其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各方面發(fā)展的源泉,知識固然重要,但今后社會不再需要高智低能的人,我們應從現(xiàn)在做起,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應從各方面去評估孩子的發(fā)展。
我們還指導家長對孩子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進行觀察時,還要做到細致周全,例如:在觀察孩子動作發(fā)展水平時,家長既要考慮孩子的大肌肉動作發(fā)展水平也要考慮到小肌肉動作的發(fā)展水平。在觀察孩子語言的發(fā)展時,家長既要傾聽孩子的語言發(fā)音+對詞匯和語句的運用情況,也要留心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指導家長記錄的多樣化。除了可以利用文字來記錄孩子的發(fā)展情況外,還可以通過收錄機、照相機、攝像機等多種家電來記錄孩子的成長歷程、以獲得立體的、動態(tài)的信息,并做到量多質優(yōu)。例如家長利用收錄機錄下孩子講的故事、演唱的歌曲、彈奏的樂曲用照相機照下孩子的繪畫作品、手工藝品、書法作品、利用攝像機攝下孩子的生日晚會、同伴活動、外出游玩的情況。
如何正確引導寶寶性別意識
寶貝對“我是誰”開始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性別意識開始成為寶貝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寶貝對生理上的性別認識一般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隨著寶貝的成長,寶貝還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別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會行為中扮演相應的性別角色。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寶寶的性別意識呢?
應留意自己對性別角色的認識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爸爸媽媽對性別的接受程度會影響寶貝對自身性別的認可。比如,如果媽媽因為工作和家務過于繁忙,有時會抱怨“做女人真累”,這種觀點則有可能引起女兒對自己性別的悲觀。
性別是有差異的,但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爸爸媽媽應該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應該讓寶貝理解: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值得尊重的、有價值的,不論性別如何,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施展才華。只要努力,都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注意養(yǎng)育方式對寶貝性別意識的影響
爸爸媽媽的養(yǎng)育方式從寶貝一出生便不斷地影響他們。有的爸爸媽媽為了自己沒有圓夢——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將自己的寶貝裝扮成相反的性別,認為反正寶貝年紀小,意識不到其中的差異。事實上,這些模糊的態(tài)度非常容易使寶貝發(fā)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fā)展。
為寶貝樹立良好的性別角色榜樣
父母就是寶貝絕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在日常生活的身體和視覺接觸中,寶貝可以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從父母身上發(fā)展對異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這對寶貝的影響是終身的。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讓寶貝理解不同的性別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時,媽媽和女兒一起安慰爸爸,體現(xiàn)女性的溫柔和理解;爸爸和兒子一起來完成繁重的勞動,讓兒子感受作為男子漢應有的堅強和力量。
尊重寶貝先天的氣質類型,不要給寶貝套上性別的枷鎖
雖然,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性別刻板印象,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性和女性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經呈現(xiàn)了一定的中性化。嚴格的界定性別角色標準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對的兩極,人本身就具有雙性化。因此在性別認同正常發(fā)展的前提下,不宜過多的限制寶貝的愛好,以免阻礙他們的個性發(fā)展。
重視爸爸在寶貝性別意識發(fā)展中的獨特作用
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爸爸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有較大差別,而媽媽對子女的態(tài)度與行為差別不如爸爸那樣明顯。比如,在游戲中,爸爸會嚴格地按照社會所規(guī)定的性別角色標準來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兒子)玩那些適合其性別的游戲,而媽媽總是怕孩子磕著、碰著,并以溫柔的方式不加區(qū)別的對待孩子。
在游戲活動中,爸爸是處在一個獨特的位置上來影響寶貝的活動和對活動的選擇的,他們總是比媽媽更多地鼓勵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從事探索活動,幫助寶貝掌握技巧、獲得經驗,在這些游戲活動中逐漸培養(yǎng)了男孩子的陽剛之氣,也使女孩子逐漸擺脫了只能進行安靜游戲的傳統(tǒng)束縛,使她們在溫順的性格中增添了開朗、果敢、自信等優(yōu)良品質。
給孩子適宜的引導
給孩子適宜的引導
情景一
今天,偶然聽到一位家長對小朋友說:“如果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孩子立刻就不鬧了。
情景二
超市里,小男孩拉著媽媽的衣服不肯走,媽媽說:“快點走,要不然告訴你爸爸,看看你怎么辦。”小男孩不情愿的只好跟著走了。
情景三
奶奶叫強強回家,強強不肯,奶奶嚇唬強強道:“再不走,警察叔叔可要來抓你咯!”強強嚇得趕緊跟著奶奶回家。
情景分析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一些家長為了圖自己的方便快捷,根本不顧小孩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讓小孩得不到正確的意識。以上三個情景中就都反應了兩個問題:
1、小孩子沒有得到大人的平等對待,而是被威脅。這樣的威脅從側面?zhèn)鬟_給了孩子‘只要讓別人聽話,就可以用威脅的方式’這樣的思想。
2、情景一中的幼兒園,情景二中的爸爸,情景三中的警察叔叔被當成威脅小孩的對象,容易讓小孩產生恐懼心理。
教育措施
家長應該靜下心來,給孩子適宜的引導。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兩點中入手解決:
1、家長與孩子平等的溝通,溫和而嚴肅地講道理,即使這樣不如威脅的方式立馬見效,卻能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心智。
2、在孩子調皮的時候不要把幼兒園,爸爸,警察叔叔當成威脅他們的對象,而要在孩子們害怕的時候把幼兒園,爸爸,警察叔叔當成保護他們的對象。讓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