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機器人》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2-01-03 幼兒園大班科學課程教案 幼兒園科學課教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課程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機器人是由頭、身軀、四肢及天線組成的。

2、學習機器人的基本建構技能,培養(yǎng)幼兒造型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準備若干插塑、紙盒、易拉罐、花片、機器人、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機器人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其外形,讓幼兒知道機器人是由頭、身軀、四肢及天線組成的。注意機器人頭、身、四肢的大小比例關系。

2、教師示范:選用正方形、長方形的紙盒拼出機器人的頭、身軀、腿部,再選四個較小的長方形的紙盒拼機器人的手和腳,連接處用橡皮泥粘合,最后粘上紙棒做機器人的天線。可用橡皮泥做機器人的五官。

3、幼兒分組拼插機器人,教師重點指導幼兒粘合機器人的四肢和天線,啟發(fā)幼兒自己設計各種造型的機器人。

4、幼兒再次建構,加強幼兒的團隊協作的意識,引導幼兒協商共同完成一個《超級機器人》群組,提高一定的難度。

5、游戲結束后,布置一個機器人展覽館,評選出設計良好、形象美觀、與眾不同的機器人。"來;自.屈;老師;教.案;對個別機器人進行點評,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給予表揚,特別是個別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現,讓其他幼兒以他為榜樣,同時促進幼兒的團體協作的精神。

6、游戲結束前,指導幼兒收拾整理玩具,歸類擺放整齊。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幼兒的常規(guī)有所進步?!稒C器人》這個活動幼兒有很大的興趣,特別是男孩子。因此幼兒能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搭建出自己的喜歡的機器人,幼兒在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有幾個小朋友共同搭建出了各種不同造型的機器人,幼兒在每次的活動中積極性都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小朋友,如女生的玩機器人的經驗較少,所以她們所搭建出來的機器人較單調。這還有待于在平時的活動中,讓個別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引導她們。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編輯推薦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聲音》課件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2、通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鈴、響板、碰鈴等樂器。

2、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聲音的產生

①請幼兒閉眼,老師自我介紹。你們聽見老師的聲音了嗎?(聽見了),用什么聽見的?(耳朵)敲鼓,什么聲音(鼓聲),耳朵真能干。

②聲音是從哪里發(fā)出的?

喉部經聲帶,嘴巴變形后發(fā)出的

③出示鼓?(敲)聽見了聲音,(摸)鼓面振動,產生聲音。

幼兒手摸喉部,不發(fā)出聲音(沒有什么感覺)手模喉部,問客人老師好:喉部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豐富詞匯:".出處"振動

(二)小實驗

1、讓6組孩子分別用不同的物品進行實驗,并讓物品發(fā)出聲音。讓幼兒動腦用什么方法使物品發(fā)出好聽聲音的?(敲、碰、敲擊、打等)讓幼兒自己總結并發(fā)表自己的實驗結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師扮演):“小朋友們,我是大米,我可是個舞蹈家,你們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樂>,敲擊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導幼兒感知大米的跳動是因為鼓棒敲擊鼓面,使鼓面振動才讓大米跳起來的。

(三)分辨聲音

1、教師分別播放好聽的音樂及雜亂的音樂,請幼兒聽聽有什么感覺。樂音:好聽\舒服\愉快……噪音:難聽\刺耳……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教案頻道

2、學會分辨什么樣的聲音是樂音?什么樣的聲音是噪音,噪音對人身體有害?教育幼兒不要大聲說話,要保護聲帶,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使用聲音

教師和幼兒一起用會發(fā)出聲音的物品配上音樂表演。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chuàng)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tài)度。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青蛙》課件


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也會時常遇到一些失敗的課。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確不錯,當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失敗時,如何去正確面對呢?是放棄,還是繼續(xù)嘗試、改進,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以求得發(fā)展呢?

新理念、新教材指導下得幼兒教育事業(yè),要求教師“一切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幼兒得發(fā)展”。所以,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不斷的嘗試中,求得自身的發(fā)展和進步,21世紀的幼兒教師正是需要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一、設計意圖:

我選擇的是一個科學活動《青蛙》,現在正是春天,結合春季的特征,我們開展了春季的主題教育,由于青蛙是在春天里繁殖的一種動物,青蛙媽媽生下了許多的寶寶——小蝌蚪。所以,幼兒們就會經常走到自然角去觀察小蝌蚪,對小蝌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我問幼兒:“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幼兒說:“小青蛙”。我又說:“那小蝌蚪怎么長得和青蛙不一樣呢?”幼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疑惑的樣子。故我又根據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劉占蘭教授也指出: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中常見的事物,發(fā)現其中的奧秘,有益于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熱情,使他們從小善于觀察和發(fā)現。為此,我就結合新《綱要》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次科學教育活動。

二、主要的教學描述: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長過程。

2、使幼兒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準備: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圖片 青蛙的生長過程圖 小蝌蚪軟件方面:事先飼養(yǎng)小蝌蚪

教學過程:

一、出示小蝌蚪引出課題,激發(fā)幼兒觀察青蛙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是誰呢?;.教.案來自:;(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青蛙)

二、出示青蛙玩具或圖片,讓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玩具廠的叔叔根據青蛙的樣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問:

1、青蛙長得怎么樣的?

2、眼睛、嘴巴怎么樣的?

3、肚皮、背是什么顏色的?

4、青蛙有幾條腿?

5、青蛙有頸嗎?頭能轉動嗎?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導幼兒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現在,小朋友們都認識我了,但你們知道我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嗎?

1、幼兒先借助已有的經驗講述青蛙的生長過程。

2、教師出示青蛙的生長過程圖,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媽媽身下寶寶的時候是怎么樣的?慢慢長大后又變成怎么樣了?最后又變成怎么樣了?

3、游戲《蝌蚪寶寶變青蛙》,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青蛙的生長過程。

① 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寶寶,圓溜溜的,用身體的動作怎么做?

②變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

③長出后退怎么做?

④長出后退怎么做?

⑤脫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師做青蛙媽媽,幼兒做寶寶一起游戲,將青蛙的生長過程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四、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系。

1、青蛙有什么本領?

2、青蛙對我們人類有這么大的用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青蛙》結束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從選材、設計、準備到教學,雖然我能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季節(jié)和興趣需要出發(fā),詳細地考慮了各個方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在課后發(fā)現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改進的。如: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給幼兒觀察的玩具青蛙科學性不夠,幼兒的探索、嘗試機會不夠,就此問題,本人認為這節(jié)課還可作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一、注重幼兒已有的基本經驗。新《綱要》明確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但是我在教學前的幼兒探究做得還不夠,幼兒只是對小蝌蚪感興趣,但課前教師沒有細致地引導幼兒觀察過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故幼兒缺乏已有的基本經驗。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都說不出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這時教師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去觀察,講述和用身體的動作來體驗、表現,故科學活動的目標體現還不夠。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讓幼兒觀察過青蛙的生長過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問題的出現了。

二、提供的科學活動材料要真實。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觀察的材料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給幼兒提供的觀察物與真實物有所不同的話,那么會給幼兒的觀察造成一定的錯誤,影響科學活動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在本次科學活動中,教師雖然為幼兒提供的玩具青蛙與真實的相差不遠,但畢竟還是有所出入的。因此,這里教師可將觀察物玩具青蛙換成圖片或多媒體,就可避免這一問題了,達到教學的目標。

三、采用的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

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與考慮。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出發(fā),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如:在第二、三環(huán)節(jié)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圖片,讓幼兒枯燥地觀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長過程,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興趣不高。這里可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進行教學,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總之,本次教學活動存在的不足說明,在我們預設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兒的基本經驗、需要、能力、興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使幼兒在愉悅、輕松的教學活動中,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紙船》課件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紙的吸水性和滲透性。

2、嘗試操作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學會折小船。

2、物質材料準備:衛(wèi)生紙、報紙、畫畫紙、各種紙船、四盆水、記錄表、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出示紙船、引出課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紙船,我們來摸摸紙,看看這是用什么紙做的小船?

二、猜測小船開的時間。

1、幼兒討論:哪只小船在水里開的時間長?哪種小船在水里開的時間短?

2、出示大記錄表,教師將幼兒的討論結果進行記錄。

三、幼兒操作,探索小船在水里的時間

1、幼兒選擇一只自己喜歡的船,聽教師口令同時將船放入水中。

2、幼兒觀察,一組一組記錄表進行記錄。

3、討論結果:你們組的紙船哪只先沉下去?哪只后沉下去?為什么有的小船一會兒就沉到水里,有的小船能在水里很長時間?(紙質不同,吸水性不同,所以有的小船很快就沉下去看。)

四、不會沉的紙船。

1、我們有什么辦法讓紙船不沉下去呢?

2、幼兒將紙兩面涂上油畫棒折紙船,放入水中,幼兒觀察。

五、生活聯系。

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不會濕的紙盒用來裝水,小朋友想象有哪些東西是你看到過?

我們每天喝牛奶的紙盒不吸水,所以它能裝牛奶。一次性的杯子,用來裝水。寶寶流鼻涕,可以拿面巾紙擦,它又軟又吸水??梢姴煌募堄胁煌挠锰?。

【活動反思】

本活動重點是觀察、探索不同紙張吸水性不一樣。通過紙船在水里的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是幼兒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通過幼兒在紙上涂畫油畫棒觀察紙船不下沉來突破難點。首先選這一活動的材料是貼近幼兒的生活。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上廁所的紙、畫畫的白紙、爸爸媽媽看報的紙。對于幼兒經驗已有了一定的鋪墊。在認識的基礎上來讓幼兒知道紙張還有吸水性不同的特性,同時實驗觀察幼兒能一目了然的明白這一特性。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跟著教師的思路,。幼兒的興趣點較濃厚,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但由于幼兒對于蠟在生活中的經驗不足,在最后環(huán)節(jié)幼兒并不能完全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需要再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延伸,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經驗。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蚯蚓》課件


目的要求

1、學習查找資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蚯蚓。

準 備

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豐富幼兒的經驗。

物質準備:家長與幼兒查找并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

物質準備:音樂《找朋友》、播放器

過程

1、談論蚯蚓的話題,導入活動

⑴幼兒自由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

⑵教師與幼兒集中分享交流。

提問:你收集了蚯蚓的哪些資料?。教案來.自:屈;老師,在收集的過程中,你知道了關于蚯蚓的哪些知識。

2、引導幼兒了解并交流查找、收集資料的方法。

3、引導幼兒觀看操作材料《蚯蚓》,并將自己收集的材料粘貼或畫在空白處,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布置是"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⑴引導幼兒分類整理資料

⑵教師與幼兒共同布置"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4、邀請同年段的幼兒參觀、分享"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興奮緊張的場面比如:在摸蚯蚓環(huán)節(jié)時有的孩子膽小不敢摸、或者壯大膽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們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和處理好該事情,讓幼兒處于一種輕松、自然地狀態(tài)下完成認知?!毒V要》提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它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相關推薦

  •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青蛙》課件 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也會時常遇到一些失敗的課。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確不錯,當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失敗時,如何去正確面對呢?是放棄,還是繼續(xù)嘗試、改進,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以求得發(fā)展...
    2022-01-24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聲音》課件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2、通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大鼓一面,大米、豆...
    2022-01-24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耳朵》課件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耳朵的外形特點和構造。 2、讓幼兒在比較、討論中了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 教學重點、難點 人耳朵的外形特點、構造以及作用。 活動準備 《綱要》指...
    2022-01-05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蚯蚓》課件 目的要求 1、學習查找資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蚯蚓。 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豐富幼兒的經驗。 物質準備:家長與幼兒查找并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 物質準備:...
    2021-12-28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紙船》課件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紙的吸水性和滲透性。 2、嘗試操作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學會折小船。 2、物質材料準備:衛(wèi)生紙、報紙、畫畫紙、各種紙船、四盆水、...
    2021-12-25 閱讀全文

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也會時常遇到一些失敗的課。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確不錯,當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失敗時,如何去正確面對呢?是放棄,還是繼續(xù)嘗試、改進,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以求得發(fā)展...

2022-01-24 閱讀全文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2、通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大鼓一面,大米、豆...

2022-01-24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耳朵的外形特點和構造。 2、讓幼兒在比較、討論中了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 教學重點、難點 人耳朵的外形特點、構造以及作用。 活動準備 《綱要》指...

2022-01-05 閱讀全文

目的要求 1、學習查找資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蚯蚓。 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豐富幼兒的經驗。 物質準備:家長與幼兒查找并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 物質準備:...

2021-12-28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紙的吸水性和滲透性。 2、嘗試操作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學會折小船。 2、物質材料準備:衛(wèi)生紙、報紙、畫畫紙、各種紙船、四盆水、...

2021-12-2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