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英語的誤區(qū)
發(fā)布時間:2022-01-03 小學初步學英語教案 幼兒園大班學的字 智學共生課堂模式小學英語教案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英語是21世紀的通行證,因此,英語教育已經(jīng)提前到幼兒階段,不少幼兒園開展了早期英語教育活動。由于幼兒英語學習的原動力來自于家長和社會,早期英語教育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強調(diào)英語“工具性”,忽視英語“文化性”。
英語是我們與國際接軌和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簡單地將學前英語學習歸結為聽、說、讀、寫,與成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混為一談,那么就曲解了幼兒學英語的真正目的,違背了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是文化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其實是文化的隔閡。每年,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到歐美留學,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不可謂不嫻熟,可是許多人卻始終不能融入所在國的主流,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為什么呢?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因為我們從小就注重英語學習的工具性,而忽略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的學習。所以,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將英語文化滲透進去,讓我們的孩子既有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底蘊,又有勇敢面對外來文化,適應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早期英語學習不只是教會幼兒認識幾個單詞,學幾句英語會話或?qū)W一些與英語口語有關的知識,而是通過為幼兒提供接觸英語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促使幼兒有意愿接觸、學習英語,培養(yǎng)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其次通過早期英語學習活動,使幼兒體會另一種語言的特色,欣賞另一種文化,接觸多元文化。
第二,英語學習機械訓練,方式單一,忽視幼兒語言習得機制建立。
主動開口說英語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采用反復練習、鞏固的方法,試圖使孩子能夠輕松地“開口”??上?,語言的習得并不是簡單、枯燥的練習的結果,機械地重復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損傷。
因為我們大腦的語言中樞最先建立的是以母語為信息記錄方式的條件反射,大腦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做出行為反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大腦在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時,遵循快捷、經(jīng)濟原則,也就是說,它會選擇一個最方便、最節(jié)約能量的方式完成。
然而,對幼兒來說,他們學習英語比成人容易得多。首先,幼兒學英語具有語音優(yōu)勢,發(fā)音受母語干擾??;其次,幼兒自我意識水平比較低,學習英語的功利心不強,興趣高于“有用”;最后,幼兒時期大腦的語言中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沒有排他性,只
要方法科學合理,教育措施得當,幼兒也可以輕松地在大腦皮層建立一個以第二語言為信息記錄方式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一旦幼兒的大腦接受到類似的信息,這個神經(jīng)聯(lián)系就會自然啟動,而且越強化,聯(lián)結越強。所以,在幼兒期進行科學、適當?shù)挠⒄Z學習,對孩子今后學習英語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第三,英語教師角色意識不強,教育任務不明確。
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在組織英語學習活動時,仍然是將中文語言教學法直接移植到英語學習活動中,把英語純粹作為一門技能來學習,對兒童早期英語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缺乏思考。
對幼兒來說,英語的學習應該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創(chuàng)設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相適應的、有英語學習特色的學習環(huán)境。英語教師既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又是這個環(huán)境中最大的能動因素。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教師是讓自己接觸英語的第一人,第一個英語發(fā)音,第一個英語單詞都是老師教的。因此,英語教師的英語水平、教育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直接影響孩子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作為一個英語教師,首先要具備規(guī)范、標準的發(fā)音,語法準確,聽說能力突出。其次,熟悉教材教法,了解兒童心理規(guī)律,教育意識強。最后,熱愛孩子,愿意與孩子做朋友。
英語教師要用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扎實的教學激發(fā)起幼兒學英語的興趣,盡力為幼兒營造英語學習氛圍,讓自己成為孩子心目中“英語的化身”。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教寶寶語言的五大誤區(qū)
教寶寶語言的五大誤區(qū)
在這個大千世界里,有很多很多小孩子喜歡學父母說話,有時候逗的爸媽們樂開了花,也有的時候很讓爸媽厭煩。大多數(shù)孩子在2歲左右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他們會像一臺“復讀機”那樣,重復著你說的話,有時是重復他人說過的某個字詞或簡單句子,有時甚至是模仿大人說的臟話。孩子不分場合地不斷重復,有時還真讓爸爸媽媽尷尬不已呢!
寶寶學父母說話的尷尬
為什么寶寶總是喜歡重復別人說的話,有時還怪聲怪氣地模仿他人語言呢?是寶寶的壞習慣還是因為調(diào)皮?其實寶寶的這個行為只是階段性的,2歲左右寶寶進入模仿學習的敏感期,他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使得寶寶不斷地想要探索新鮮的事情。
寶寶重復、模仿你說話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交流。家庭是寶寶學習的第一課堂,寶寶最初的模仿都源于父母的語言。其實寶寶就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會以你為參考學習的對象。因此,重復、模仿語言可以說是一種親子間的交流方式。
要不要阻止寶寶重復你說話
1、培養(yǎng)寶寶文明語言習慣
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階段家庭的語言環(huán)境是十分關鍵的,家長有時無意說一句臟話,孩子覺得很有意思,就加以效仿。孩子對于成人化的性質(zhì)和意思一無所知,他們不太能夠區(qū)分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也不知道為什么不能說這些成人話。
2、不干涉也不阻止
孩子不分場合地重復、模仿你的語言,雖然有時候會將你陷入尷尬的局面,但不要因此去干涉、強迫孩子停止模仿,我們知道重復、模仿是孩子學習語言的一種方式,如果家長強制阻止又不加以引導,只會讓孩子變得不敢開口說,錯過發(fā)展關鍵期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不懂得表達自己,性格變得內(nèi)向膽小哦。
3、家長日常用語簡明準確
既然我們鼓勵孩子去重復、模仿學習,家長就應該做好第一教師的工作,在日常中注意言辭和語句的簡明準確。一些家長認為自己說兒化音會讓寶寶更好接受,更容易學習,因而用這樣的說話方式和寶寶對話。若寶寶一旦習慣了用兒語來說話,他們以后就很難擺脫這種說話方式,因此家長應盡量避免“兒話滿嘴”,正常規(guī)范地對寶寶說話,讓寶寶學習。
4、語言訓練小游戲
講故事:講故事可以增強寶寶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家長訓練寶寶語言的好途徑。寶寶年紀小時,媽媽可以每天晚上都給寶寶睡前講故事,像這種故事、素材的積累能夠讓寶寶不斷地觀察學習,積累詞匯句子和根據(jù)情景去學習表達情感。
待寶寶年紀稍長,就可以鼓勵寶寶跟爸媽講故事,比如復述今天老師講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幾天前媽媽說的那個小紅帽故事。讓寶寶盡情發(fā)揮想象力去編造一些小故事或者設計故事結局,寶寶發(fā)展更聰明。
傳電報游戲:爸爸媽媽在孩子耳邊講一些有趣的電報內(nèi)容,如小猴在電燈泡里跳迪斯科、小老鼠打敗了大老虎等。孩子聽后傳給第三個人,第三個人講出電報內(nèi)容,發(fā)電報人進行驗證。如無第三個人,則要求孩子在成人耳邊再復述一遍語言是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理解力強,更加自信,在以后的社會交往中也會更受歡迎。其實,讓孩子的語言獲得良好發(fā)展,并不需要你做特別多的事情,只需每天拿出30分鐘的時間,認認真真地和孩子“對話”、玩游戲,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適合0-1歲寶寶的7種語言游戲
1、模仿發(fā)音
抱起寶寶,在他面前做出張嘴、吐舌或其他各種表情,并用親切溫柔的聲音和寶寶“談話”,讓他注意到你的口型和面部表情,逗他發(fā)音。逐漸地,寶寶就會發(fā)出應答似的聲音來和你“交談”。這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有效方法。
2、放童謠CD
選擇節(jié)奏歡快的童謠CD,隨時放給寶寶聽,每次放幾分鐘就行。你也可以自己學會童謠以后唱給寶寶聽。喜歡聽歌曲是孩子的天性,童謠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律最適合小寶寶聽。
3、搖響鈴
你先搖動鈴鐺、撥浪鼓等發(fā)聲玩具,吸引寶寶的視線,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臉上。你同時叫他的名字,對著他說話。還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弄出聲音來,讓寶寶去尋找聲源。這是很好的聽覺訓練,也和語言的發(fā)展有關,因為寶寶總是先學會聽,然后學會說的。
4、唱搖籃曲
寶寶哭鬧,或者每次睡覺前,媽媽都可以給他唱搖籃曲。這可以讓寶寶很快安靜下來,或為他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
5、學小動物的叫聲
你用夸張的表情,模仿小動物的叫聲給寶寶聽。擬聲詞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趣。你也可以在模仿小動物叫聲的同時,模仿不同小動物的動作,這樣更能引起寶寶的注意。
6、聽媽媽講現(xiàn)在的事情
你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diào),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等。這可以教寶寶在情景中理解語言,你也會養(yǎng)成和寶寶說話的好習慣。
7、拍手、點頭
和寶寶面對面坐好,握住他的兩只小手,教他對拍。邊拍邊說:“拍拍手?!比缓蟛晃账氖?,看他能不能自己拍。同樣的方法,可以教寶寶做點頭的動作。這可以鍛煉寶寶理解語言的能力和模仿力。7個月以后的寶寶,在聽到一些特定的語言信號時,就能用動作表示出來了,因此不妨多和他玩類似的游戲。。這個游戲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力,又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提醒您:如果爸爸媽媽不想孩子滿嘴成年話的話,那么,在孩子面前就要注意說標準得體的話語。家長可以在孩子學習語言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說話的技巧,家長在和他人溝通交流時多使用敬語、禮貌待人的語調(diào),讓孩子從旁學習 一、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皩殞?,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fā)育,再經(jīng)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zhuǎn)身去找,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了話的意思。
二、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jīng)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fā)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三、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jīng)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斓?歲時,出現(xiàn)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四、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fā)音器官發(fā)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fā)音器官的調(diào)節(jié)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fā)音方法;不會運用發(fā)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fā)“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于是錯音就出來了。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
五、語言環(huán)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耳濡目染,培養(yǎng)孩子文明語言的習慣,這樣你的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有禮,就更惹人喜愛啦!
教寶寶學習說話的誤區(qū)
對寶寶的要求反應過快
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馬上把水瓶遞給他,這樣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寶寶指著水瓶,你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她想干什么,就算僅僅說一個“水”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簡單的說就是不說完整話,例如,吃飯說成飯飯,睡覺說成覺覺。有些父母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者只是覺得有趣,這樣長期用這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會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時間。
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成人可能會覺得好玩,可愛,在不經(jīng)意間重復錯誤的發(fā)音,如,媽媽告訴奶奶今天寶寶把蘋果說成蘋朵,而身邊的寶寶就在不經(jīng)意間強化了這個錯誤的發(fā)音。所以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
語言環(huán)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最好都說普通話,避免語言環(huán)境過于混亂。
當前幼兒園評課有那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缺乏正確的評課思想
有些園長認為,評課就是給教師的課挑“骨頭”。他們認為,越能挑出“骨頭”,越能說明園長有水平。有的園長甚至認為,對那些“不聽領導的話”的教師,即使課上得再好,也要找出幾個問題來壓一壓他。
這些同長將“評課”當作自我顯示、打壓教師的手段,這種評課的動機是錯誤的。因為評課的主要目的是讓教師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教得好,哪些方面教得不好,進而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
誤區(qū)二:過分關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
有些園長認為.好的課必須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于段。甚至有的園長認為,使用了電腦課件的課就是好課。
這些園長忘記了,電腦只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如果電腦使用的效果還不如傳統(tǒng)教育手段,那么,這時的電腦使用是沒有必要的。
因此,我們使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一定要有效率意識。在兩種教育手段取得同樣效果的情況下,以教師投入時間、精力、財物少的為優(yōu)。
誤區(qū)三:過分追求教育“創(chuàng)新”
有些園長很看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即有沒有新的教學內(nèi)容,有沒有使用新的教學材料、新的教學方法,或新的組織教學形式等。
他們認為,教育活動中只要有“新的”就是好的:沒有“新的”就是不好的。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教師上公開課時,最頭痛的就是找不到“新的”,從而挖空心思去尋找“新的”。這里,我想說,“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任何幼兒教育“革新”,如果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或者減輕教師的勞動付出,那么,這種“革新”是沒有必要的。也就是說,幼兒教育改革不要僅僅從表面上看有無“新意”。而要看在促進幼兒發(fā)展方面有無實際意義.能否減輕教師的身心負擔。
誤區(qū)四:過分強調(diào)幼兒快樂
有些園長提出了一些簡單的評課標準:“只要孩子快樂了,就可以了。”他們認為,教師只要能讓孩子感到快樂,那么這節(jié)課就是好課。
我不反對快樂教育.但我認為,教育不僅是為了讓孩子快樂,還有更為重要的目標——促進幼兒健康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僅有快樂,沒有幼兒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是低水平的教育,是教師的失職。所以,我反對把“孩子快樂”當作評課的唯一標準。
誤區(qū)五:過分在乎課是否超時
一些幼兒園的評課標準中有一條:“是否拖堂?!蔽以^摩過一次活動,教師用游戲的方式將活動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整個活動顯得輕松自然,50分鐘下來,聽課的教師未感覺到時間已過,然而在評課時,一位頗有名望的園長卻說:活動不錯,就是時間長了點。當時我就納悶:一個活動可以讓幼兒感興趣而忘卻時間,那么時間長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下課的時間到了,但幼兒對正在進行的活動仍然很有興趣,則說明教師組織的活動很成功,那就沒有必要太在意時問的長短。
誤區(qū)六:只關注教師的表現(xiàn)
幾年前,日本大阪教育考察團來某市訪問聽課。聽完課后,隨團的一個日本教授提出了一個令我們吃驚的問題:中國教師聽課時視線集中在組織活動的教師身上——關注著教師的一招一式。而日本教師視線的焦點瞄準在幼兒的活動看幼兒做什么,怎么做。
只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xiàn),確實是我們聽課、評課存在的一個誤區(qū)。我們許多同長在評課時常說:××教師上課上得好——“教師的表情豐富”“教師的敦態(tài)自然…‘教師的語言流暢’…教師的基本功不錯”等等。
我認為,我們評課應該更多地關注幼兒——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關注幼兒做什么、怎么做,關注幼兒身心投入程度如何,關注幼兒學得是否愉快……因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而不是“表現(xiàn)”教師的風采。如果教師的“表現(xiàn)”很好,但不能很好地為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那么,這種“表現(xiàn)”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以,我們評課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如何引導幼兒的活動,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而不應僅僅關注教師的表現(xiàn)。
誤區(qū)七:過分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
評課時,許多園長往往用幼兒獲得知識技能的多少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
她們很關心,一節(jié)課下來,幼兒學會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畫得像不像,跳得優(yōu)美與否,唱得好不好等顯性結果,忽略了幼兒是怎么樣學會的,忽視幼兒學習過程和課后的感受。
當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對幼兒的發(fā)展是很重要。但我想特別強調(diào)的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情感比知識技能的掌握更重要。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為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他們是因此而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還是越來越依賴教師、懶于思考;是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等等。這些應該成為評價教師上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話,那么可以說,無論幼兒學到了什么,學到了多少,這節(jié)課不能算是成功的。
誤區(qū)八:過分關注教學秩序的安靜
在幼兒園觀摩教育活動中,經(jīng)常聽到以下對話:
教師:“請你像我這樣做?!?/p>
幼兒:“我就像你這樣做。”
教師:“小手兒?”
幼兒:“背好?!?/p>
教師:“小腳兒?”
幼兒:“并好?!?/p>
教師:“小眼睛?”
幼兒:“看教師?!?/p>
教師:“小嘴巴?”
幼兒:“閉上了?!?/p>
對教師上述的做法,許多園長表示贊同。他們認為,教師這樣做有利于創(chuàng)造安靜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教師按計劃開展活動。
但我認為,這是教師對幼兒的控制,這種控制是為教師單向灌輸知識技能服務的,在這種模式下,幼兒對學習沒有主動性,沒有自己選擇和探究的機會,幼兒的主體地位沒有受到尊重。同時,接受式學習。不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和最佳方式。幼兒學習和發(fā)展應該是通過其自身活動獲得的,沒有幼兒的活動,就沒有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
再者,幼兒“一動不動”不符合幼兒好動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幼兒教師應該做的不是如何讓幼兒“靜下來”,而是讓幼兒在“動”中獲得發(fā)展。
誤區(qū)九:認為好的課應該能“說服”孩子
我在幼兒園聽課時,看到如下一節(jié)比較有爭議的課:為了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伍教師設計了一個主題網(wǎng)絡課程“中國比外國好”:“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的名山大川”“從身邊事或物夸中國”……
在“從身邊事或物夸中國”活動中,孩子們?yōu)椤爸袊浐眠€是外國貨好”爭論得不可開交,并且大有“外國貨比中國貨”好的趨勢。因為他們利用生活中的經(jīng)驗列出了:“我家的空調(diào)是日本松下公司生產(chǎn)的…‘我家的摩托車是日本的本田公司生產(chǎn)的’”“我家的摩托車是日本的豐田公司生產(chǎn)的”……這時伍教師坐不住了,她覺得如果她不出來說幾句的話,就會犯錯誤了。她列舉了許多“中國好”的東西以后,仍不能說服孩子們,她就有點急。
最后她急中生智且嚴肅地對孩子們說:“中國貨雖然比外國貨差一點。但是我們國家有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后一定會比外國好的。”接著。伍教師對孩子們講起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由于伍教師過于緊張和嚴肅,孩子們鴉雀無聲地聽著,并且好像聽懂了似的,不停地點頭稱是。
許多園長聽完課后,都說伍老師教育素質(zhì)高,富有教育機智。但我不認為伍老師“說服”孩子們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幼兒不可能真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yōu)越”這一重大的而深奧的論題。好的課應該是使幼兒能夠理解。
如何評課,反映著我們園長對幼兒教育的理解和主張。為了更好地評課,為了使得評課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教育素質(zhì)的提高,我們園長應該努力學習現(xiàn)代幼兒教育理論,在提高自己的同時提高評課的質(zhì)量,進而提高我們幼兒園的辦園水平。
培養(yǎng)語言天才的四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對寶寶的要求反應過快
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馬上把水瓶遞給他,這樣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寶寶指著水瓶,你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她想干什么,就算僅僅說一個“水”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誤區(qū)二: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簡單的說就是不說完整話,例如,吃飯說成飯飯,睡覺說成覺覺。有些父母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者只是覺得有趣,這樣長期用這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會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時間。
誤區(qū)三: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成人可能會覺得好玩,可愛,在不經(jīng)意間重復錯誤的發(fā)音,如,媽媽告訴奶奶今天寶寶把蘋果說成蘋朵,而身邊的寶寶就在不經(jīng)意間強化了這個錯誤的發(fā)音。所以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
誤區(qū)四:語言環(huán)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最好都說普通話,避免語言環(huán)境過于混亂。
謹防孩子的交往誤區(qū)
導讀:孩子雖小,但也同樣需要交往。孩子正處在成長的時期,家長需要注意不要讓交往誤區(qū)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小區(qū)的游樂場是孩子們的最愛,也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現(xiàn)意外,這不,牛牛在蕩秋千的時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后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禮貌:“對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比缓鬁蕚渥唛_,可是洋洋卻不依不饒:“你干嗎撞我?”牛牛委屈極了:“我不是道過歉了嘛?”……
這樣的爭吵真要爸爸媽媽來評判,說誰對誰錯,可是個超級大難題。這里牛牛很認真地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里洋洋偏不答應,那么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在解釋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會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里,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禮貌很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這時A先生是微笑的,同時他雙眼正視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成人世界中,如果發(fā)生交往的需要,人們往往會在交涉之后等待對方的回應。很難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后,就埋頭看報紙,根本不理會B先生的回應。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發(fā)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對方回應——交往需要得到滿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為積極主動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媽媽在教導寶寶時,更趨向于強調(diào)交涉的語言:
“寶寶,你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說‘對不起’,知道嗎?”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說‘我能用你的橡皮嗎’,不然妹妹不會借給你的。”
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因為忽略了“對方回應”的環(huán)節(jié),寶寶根本沒有“要等別人同意”的意識。他們不知道,在道歉后或在借東西后,必須等到對方有回應,才表示真正解決問題。不然,人際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發(fā)生沖突之后,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并沒有等到洋洋的回應,就自認為已經(jīng)解決了沖突。然而洋洋卻認為,面對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沒有關系”的回答后,才能算是解決了問題。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脫節(jié)了。
因此,要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寶寶在禮貌規(guī)范的語言之外,再多等那么一會兒。
●安靜等待讓孩子耐心地等上幾秒,等到對方有所回應之后才能走。因為這樣才能讓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決沖突。
●觀察對方如果對方能爽快地答應交往請求,那么這個交往需要就能滿足。如果對方不太愿意,那就表明問題沒有解決,需要繼續(xù)努力,千萬不能讓寶寶一走了之。
●表明謝意雖然在交往模式中并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在最后說上一聲誠摯的“謝謝”,可以讓對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層的補償,解決問題就更圓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