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幼兒規(guī)則教育中的誤區(qū)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幼兒園的規(guī)則游戲 幼兒園中班的規(guī)則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中的學法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問題行為都源于童年時期。就某一方面說,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將會給其未來的發(fā)展造成許多障礙。很多家長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孩子很小時就給他制定家規(guī)。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規(guī)則教育存在誤區(qū)。
誤區(qū)一
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規(guī)則意識,往往來自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規(guī)則,而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中規(guī)則的設立必然會失去意義。
案例一
媽媽在家里給5歲的小華制訂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時準時睡覺,早上7時必須起床。剛開始,小華能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墒敲客懋斝∪A睡覺的時候,客廳里還隱隱約約傳來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有好多次小華早上近8時醒來時,媽媽還在睡懶覺……
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媽媽帶小虎過人行道時,恰好遇到了紅燈。見兩邊沒有車,媽媽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沖。小虎不解地問:“媽媽,你不是告訴我不能闖紅燈嗎?”媽媽卻不耐煩地說:“一會兒媽媽還有事,要趕時間,哪有時間浪費在這里?!?/p>
分析與對策
在給孩子設立規(guī)則的同時,家長必須考慮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規(guī)則教育時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時睡覺、起床,自己卻看電視、睡懶覺;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自己卻隨意闖紅燈。家長自己都做不到,怎么還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設立規(guī)則時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時,總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時,卻敷衍了事。這樣的家長即使硬給孩子設立了規(guī)則,也只會事倍功半,而且嚴重時還會使家長失去權威。
誤區(qū)二
用物質和“棍棒”塑造規(guī)則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時,總是隨心所欲。心情好時,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心情煩躁時,又以暴力相逼。這樣做,不僅不會使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反而會破壞親子關系。
案例三
明明的媽媽在為4歲的明明設立規(guī)則時,經(jīng)常變換方法。有時候喊明明吃飯,明明不聽,媽媽便用物質誘導:“乖寶寶,快來吃飯,吃飽了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边@下,明明高高興興地去吃飯了。可事后明明媽媽總以“叫你吃飯是為了你好”為由,經(jīng)常不兌現(xiàn)諾言。有時,晚上到了睡覺時間,明明不愿關掉精彩的動畫片,媽媽便以暴力相逼……
分析與對策
給孩子設立規(guī)則,應該讓孩子明確這是他應該遵守的,讓他從內心體驗到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媽媽那樣,用“多變法”來哄孩子或威脅孩子。如果遇到類似情況,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讓孩子經(jīng)過親身體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并體驗到適度的痛苦和不快。當孩子被餓上一兩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飯時,他肯定會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賴著看電視,家長以后在孩子要看電視前也不妨先給他打招呼,告訴他,看電視只能看多長時間;如果他不答應,就應該給予堅決拒絕,但也要態(tài)度溫和地給他講道理。
誤區(qū)三
“規(guī)則過度”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希望培養(yǎng)出讓他們省心、少惹麻煩事的、像小大人一樣規(guī)規(guī)矩矩聽話的孩子。這種家長的控制欲很強,表面上承認尊重孩子的愿望,但這種尊重往往只是因為孩子的愿望正好與他們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稍有不從,他們就會強迫孩子服從其管教。最后,導致孩子喪失了自主性、獨立性,遇事只會向他人求助。
案例四
6歲的小凱已經(jīng)上小學一年級了。學校離小凱家不過400米,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學大家結伴回家,可是小凱媽媽卻給小凱立下了嚴格的規(guī)定:媽媽不來接他,他就不能回家;周末不準小凱出去玩,即使學校里組織春游,他也不能參加……總之,小凱大部分的時間都被爸爸媽媽給安排好了,最后導致小凱沒有一個朋友,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首先要向爸爸媽媽匯報。
分析與對策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比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往往是由于擔心孩子的安全而進行過度的保護,擔心孩子日后的發(fā)展而給孩子設立種種規(guī)則所致。上述案例中的小凱家長設立過多的規(guī)則,剝奪了他的自由,限制了小凱自主性的發(fā)展,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是放任的,沒有自由的規(guī)則是不近情理的,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xiàn)。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把握好規(guī)則與自由的張力,讓孩子在規(guī)則中自由成長,這樣的孩子才會既守規(guī)則又有創(chuàng)新精神。(wWw.SxW9.CoM 實習報告網(wǎng))
所以,在給孩子設立規(guī)則時要把握好度。一些通過孩子自己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如放學時和小朋友一起回家,家長就不要限制他,應給他充分的自主的空間;對于一些有利于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事,如孩子想?yún)⒓蛹w活動,周末想和小朋友玩,家長就更不應剝奪孩子自由的權利;但對于一些違背道德規(guī)范方面的事,家長就要嚴格要求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qū)和糾正對策
在我們周圍,的確有不少智力超前發(fā)育的聰明孩子,許多聰明孩子的父母會花費更多的心血教育孩子,卻不知道:聰明孩子的身心發(fā)育,常常會由于某些智力超常發(fā)展而引起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就無法采取適宜的措施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無法為孩子的智力優(yōu)勢的充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要引導聰明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必須去除認識上的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一樣好等于樣樣好”。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越是優(yōu)異,就越是要在智力發(fā)展的各個方面表現(xiàn)突出。如:孩子數(shù)學超常的話,父母就期望他在閱讀、繪畫、舞蹈、演奏等方面也都超常出眾。
專家意見: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并不了解,聰明孩子智力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的5歲兒童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可以達到9歲左右的水平,而在其他方面仍然接近實際年齡。如果家長要求他們在一切學科、一切活動中都表現(xiàn)出智力超常,就會使他們因不能實現(xiàn)家長的期望而疲憊不堪,結果,由于心理上的壓力反而使他們比普通兒童喪失更多的智力潛力。
對策:
家長應當了解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傾向性,掌握孩子智能的特點,因勢利導,是聰明孩子發(fā)揮出獨特的智力優(yōu)勢。
誤區(qū)二:“智商高等于情商”
一些家長認為:既然孩子智力早熟,那么,在情感發(fā)展上也應該跑在普通兒童前面。他們不能接受孩子像普通孩子那樣天真幼稚。比如,他們覺得很奇怪:孩子和大人一起輕松自如地討論科學難題的同時,還會爬到媽媽的膝蓋上、依偎在媽媽懷里,要媽媽抱一抱、親一親。
專家意見:
這些父母并不了解,聰明孩子首先是兒童,他們具有的超常的智力并不等于情感發(fā)展已趨于成熟,他們和同齡的普通兒童一樣,也有情感興奮性、外露性以及親情滿足上的需要。
兒童情感發(fā)育自有其特點,這與孩子的智力天賦沒有直接相關,家長如果不注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常常會因為他們的童心得不到理解而感到不安。
對策:
家長應當了解孩子情感發(fā)展的特點,讓他們盡情地表現(xiàn)出童心、童趣,使他們的獨有的創(chuàng)造性天賦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氣氛里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誤區(qū)三:“別和笨小孩扎堆”
家長也知道,聰明孩子的身體發(fā)育與一般的“笨小孩”是一樣的,但還是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家長看到聰明孩子和大孩子交談或進行智力游戲時,會非常高興。而看到他們做體育活動、游戲玩耍時,甚至與同齡的“笨小孩”為伍,便大為惱火。他們認為,這會影響超常孩子早日成才。
專家意見:
其實,聰明孩子僅僅是智力發(fā)展比普通兒童快得多,他們的體格發(fā)展水平并沒有超過同齡人。如果家長剝奪了他們和同齡兒童游戲的權利,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使他們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肌肉力量的方面落后于同齡人。
聰明孩子的身體素質下降了,大腦的發(fā)育、智力的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
對策:
父母要解除聰明孩子與同齡兒童一起活動游戲的禁令,使孩子在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又開發(fā)了大腦。
幼兒英語教育的五大誤區(qū)
自2001年開始,隨著英語課程成為我國所有小學三年級以上必修課后,我國的兒童英語教育事業(yè)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希望能提前為孩子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國際型人才以適應全球化進程的需求,他們對孩子的早期英語教育更加重視。
因此,英語學生趨于低齡化,人數(shù)也成倍增加。兒童英語教育誤區(qū)的危害也隨之廣泛蔓延。其后果輕則壓抑兒童語言學習的巨大潛力,讓孩子一直在一個淺層面上重復,或強迫孩子花費大量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低效的單詞、語法記背。
兒童英語教育是一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下一代成長的嚴謹科學,目前兒童英語教育的誤區(qū)主要來自于對三個問題的片面理解:一是多大開始學,二是跟誰學,三是如何學。
誤區(qū)一
孩子還小,暫時不需要學習英語!
嬰兒生來就具有掌握世界上任何語言的潛能,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大多生物的最高級的地方。
嬰兒生來就有一雙能聽懂任何頻率語言的耳朵,0-6歲的嬰幼兒處于語言習得的敏感期,在語言敏感期內每個孩子都可以掌握他所處環(huán)境中的一種或多種語言。
所以,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時間越早越有可能接近母語,而習得的過程也最為輕松自然 無壓力
誤區(qū)二
教幼兒英語,“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教材一定要用國外的,老師也一定要請外國人擔當,這是時下不少家長對幼兒英語教學提出的“硬性指標”。
但這樣究竟是否正確呢?!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我認識的一個外教老師,最近找到了一份幼兒園的工作。待遇非常高,工作也很輕松,輕松到什么程度?他告訴我:每天就只是和孩子們玩游戲,在活動區(qū)和孩子們打打鬧鬧的,其他時間也沒什么事情。我就問:你不上課么。他說上啊,但是很少,而且也沒有教材。
他都覺得自己在糊弄孩子,他說他終于知道為什么中國的孩子都不會說英語了。
誤區(qū)三
幼兒學習英語,興趣最重要!
學習語言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家長的眼里變成了培養(yǎng)興趣,玩中學 快樂至上!
唱歌 跳舞做游戲成為了幼少兒英語課堂的主打,但這些追求的所謂興趣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么?
但并不是對英語 有著【濃厚的興趣】的人都可以掌握英語!
每天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慢慢的孩子就會聽懂就會理解這門語言,而且沒有借助任何的工具或者是言語來進行翻譯,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而后孩子就會表達了,這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
無意識的掌握 才是英語學習的【捷徑】,與興趣無關任何人都可以培養(yǎng)成雙語人才。
誤區(qū)四
家長一定要英文好才能讓孩子學會英語!
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家長英文好的情況下孩子學習英語是相對來說是有優(yōu)勢的!
那么那些父母的英文不好的家長該怎么辦呢?
爸爸媽媽的發(fā)音不好,怕和孩子說英文,怕影響孩子的發(fā)音。
其實,孩子的英文學習與父母的英文水平無關。
但是那些受了影響的孩子的英語的發(fā)音卻真真的是因為 耳朵 聽的原汁原味的 純正英文太少了,而聽多了媽媽或者老師的英文。
誤區(qū)五
學英語就要去課堂,英文課=英文環(huán)境
英語課與英語環(huán)境 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存在,但是很多家長卻區(qū)分不開。
英語課是用來【學】英語的,而英語環(huán)境是用來【掌握】英語的。
【學】是需要全神貫注 聚精會神的,而【掌握】是無意識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在【掌握】了漢語一樣。
我們【學】了很多年的英語,會說的只有百分之幾的幾率,而我們【掌握】漢語卻只用了3年的時間,而且是百分之百。
——這就是【根本區(qū)別】,英文課≠英文環(huán)境!
實驗表明,在一個優(yōu)良的英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要比在英語課堂中學習英語的效率高很多!
避免陷入親子教育誤區(qū)的8個原則
溝通是培養(yǎng)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因素之一,有一些雷區(qū)你可能不斷地觸碰卻并不自治。那么要怎樣才可以和孩子溝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編總結了一些親子溝通問題的盲點,希望能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親子溝通。
關于“孩子最喜歡什么”這一問題,有調查顯示23%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歡什么,17%的家長 籠統(tǒng)地認為孩子最喜歡玩。其余受訪者的回答也不能讓人信服,大都回答諸如喜歡看報紙、看電視、逛街之類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歡畫畫、小發(fā)明之類的答案只占 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養(yǎng)影響著親子溝通。
這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學識與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等多個因素。關于“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這一 問題,調查顯示有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5%的家長只是說教;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談心。調查發(fā)現(xiàn),有的家長甚至采取“溝通不好就 打人”的粗暴行為,這只會讓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這些缺點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chǎn)品”。
再次,夫妻之間的溝通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一般而言,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來自于家庭溝通模式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聲溝通的行動遠比有聲溝通的語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誠信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信譽是溝通的重要條件,與孩子的溝通需要本著誠信的態(tài)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說話算數(shù),你對孩子首先就該信守諾言。如果確實無法實現(xiàn)對孩子的承諾,也一定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8個法則教你避開親子教育雷區(qū)
親子教育是一門學問,我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走入一些誤區(qū),怎么才能避免這些誤區(qū)呢?
親子教育法則一: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孩子火冒三丈時,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原則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親子教育法則二: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當父母批評行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對孩子說“你這個笨蛋!”“你這個不爭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可能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親子教育法則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樣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且不愉快。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
親子教育法則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舉止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于孩子的隱私。
親子教育法則五:當顧問,不當領導
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會吃閉門羹,換一種語氣就會更貼近孩子的內心,如“我建議你可以考慮……”。
親子教育法則六:不說“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們耐著性子聽完了孩子要說的事,接下來就說:“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錯的?!备改甘褂谩暗恰币辉~,會讓孩子漸漸感受到父母并為未認真傾聽自己,不過擺姿態(tài),從而厭倦交流。家長可以用“如果……會更好”句型來取代“……但是……”。
親子教育法則七:澄清語意的溝通法
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意見有過多錯誤的解讀,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反彈。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父母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親子教育法則八:做建設性的批評
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地協(xié)助孩子矯正行為。例如,孩子早上出門,來不及吃早飯。建設性的批評做法,則應該是談事件、感覺、期望和好處。如“你今早出門沒吃早飯。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誤區(qū)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根據(jù)自己最近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的家長總是無法擺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誤區(qū)。
平常心變補償心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于是拼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
專家指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好好地做一個平常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變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舉動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設計的模式卻變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貪玩,父親就認為他得了多動癥,帶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親堅持己見,醫(yī)生便對孩子說:“你沒病,你父親有病?!?/p>
責任心變虛榮心
有個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兒考重點學校,女兒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梢娞摌s心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懼怕心變代替心
有個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裝,母親發(fā)現(xiàn)他忘記帶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訴孩子,果然,孩子回來后說:“這次我凍得夠嗆,以后一定要記著多帶 一些衣服?!焙⒆泳痛朔e累了經(jīng)驗。但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不是如此,孩子忘記帶傘,他們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學校門口,結果,孩子老是不記著帶傘,心想,反正父 母會送來的。專家指出,不要因為懼怕孩子犯錯,就去代替他干活。因為,犯錯也是一筆財富。
可怕的教育誤區(qū)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地方,我們叫它家;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小的地方,我們也叫它家。家是我們生命的搖籃,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人生的第一個舞臺。
想到家,我們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燈光。有燈的家就有溫暖,有燈的家就有期盼,有燈的家就有希望和夢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jīng)常感到疲憊不堪,孩子不時陷入痛苦絕境。是什么把我們引入了這樣的困境?為什么我們家里的電燈依然亮著,我們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燈卻滅了?
一個口號,讓父母輸在了起跑線上
自從商業(yè)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口號:“顧客就是上帝?!弊詮闹袊慕逃a(chǎn)業(yè)化,教育領域也衍生出一個流行口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仿佛一夜間,這個十字的口號,像風一樣傳遍中國大陸,也把無數(shù)家長吹亂了陣腳。
在這個口號引導下,很多家庭收獲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和焦慮。
廣州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媽媽,見到我就開始痛哭流涕。她說每個來廣州演講的專家,她都親自來聽講座,專家的各種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圖書,她都買回家來跟女兒一起看。還有,為了女兒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讓她不輸在起跑線上,她選擇了廣州少年宮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里買了房子,買了一套最貴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她的女兒從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兒不輸在起跑線上。然而,當她女兒走進中學,她發(fā)現(xiàn)女兒讓她失望了。從女兒三歲開始,她就送女兒上少年宮,學繪畫,學英語,學音樂,學舞蹈,幾乎流行的早教課程,所有該學的都學了,但是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兒的各科成績很差,讓她特別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說:我付出了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為什么沒長成我希望的樣子呢?
這樣的困惑,這樣的痛苦,無論從媒體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聽見和看見。像這樣的媽媽到處可見,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時間和金錢,為什么孩子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長呢?
在濟南,有三位年輕的媽媽,聽完我的課,走到臺前來對我說:“我們是失敗的媽媽!”我感到很震驚,一位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確認自己失敗呢?我問她們:“你們怎么失敗了?”
第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第二位媽媽說:“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學了?!钡谌粙寢屨f:“我孩子成績不夠優(yōu)秀。”
看著她們年輕的臉,我想她們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問她們:“你們的孩子有多大?”她們說:“剛剛上小學一年級。”
一個七歲的孩子,剛剛步入校門,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的時候,為什么一道題沒做好,上課沒注意聽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被確認失敗了?而這個失敗不僅屬于孩子,而且屬于媽媽?
很顯然,她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期就沒有仔細觀察過孩子的自我學習特點,所以上小學后,遇到一點兒小問題就惶惶不安,如臨大敵。這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帶給家長們的“后遺癥”。
我們很多家長正是因為很害怕“輸”,所以就特別緊張,因為緊張,大腦的弦就整天繃著,思維的焦點和眼睛的焦點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尋找孩子身上各種可能導致“輸”的弱點和缺點。而正因為害怕和高度緊張,我們的判斷和思考神經(jīng)就很容易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盲從性,從而給我們的教育智慧蒙上陰影,讓家庭教育陷入盲區(qū)甚至黑暗區(qū)。
因為我們被嚇壞了,怕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緊張并高度敏感,我們的心中就會出現(xiàn)陰影和盲區(qū),就像家中斷電后,那種不明方向的恐懼。
黑暗為什么讓我們恐懼呢?因為我們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處,會發(fā)生什么,于是,周圍有一點兒聲響,我們都會驚慌失措。黑暗中掠過任何一個影子,我們都會坐立不安。這就是黑暗給我們帶來的恐懼,這就是恐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
年輕的媽媽,因為心中裝著太多的恐懼,所以她們的想象力和判斷力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誤差。她們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績,希望孩子的每一個表現(xiàn)都是優(yōu)秀的。但這不可能。因為成長中的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是在出錯中成長的,就像孩子總是在跌倒中學會爬行、學會走路一樣。一個生動活潑的孩子,他的頭腦不斷地迸發(fā)和冒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心靈和身體的協(xié)調需要各種訓練來完成,不可能每個行為都符合大人的標準。僅僅因為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就失望,就斷定為失敗,這實在是被嚇壞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這短短的十個字,讓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籠罩在恐懼不安的陰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媽媽讓我給她的兒子打一個電話,說只需要花一分鐘。我問她:“你要我對你的兒子說什么呢?”這個媽媽說:“你告訴他,我們來聽你的講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識到我們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曾經(jīng)傷害過他,我從現(xiàn)在開始要改正,請告訴我的兒子?!泵鎸@位真誠的媽媽,我說:“這么重要的話,你為什么不親口對你的兒子講呢?”這位媽媽嘆了一口氣:“哎呀,我兒子的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四個字‘閑人免進’,已經(jīng)整整掛了三年了?!?/p>
我們可以想象,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家庭中,當我們的孩子在門上掛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閑人免進”的時候,他們是在拒絕父母的關心,拒絕父母的愛。父母被迫站在門外,真是咫尺天涯啊!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育,我們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為恐懼孩子做不好,因為害怕每次考試失敗,我們不停地嘮叨孩子,反復地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我們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天天說,就能改變結果,孩子聽膩了,聽厭了,聽得恐懼了,不但把耳朵關閉,也把房門關閉了。
于是,家庭教育這盞智慧之燈熄滅了,家長和孩子都陷入慌亂、緊張和恐懼中。于是,恐懼讓我們的血管收縮,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造成了我們心靈的痛苦、身心的疲憊;造成了孩子和父母還沒開始行動,精神情感已輸?shù)睦Ь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