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心理:科學應對孩子咬手指
發(fā)布時間:2021-12-28 兒童成長 幼兒成長 幼兒成長故事很多媽媽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吮手指,咬指甲的習慣。兒童吮手指、咬手指的不良心理行為習慣主要有以下特征表現(xiàn):
1.幾乎是整天將手指放在嘴里吮,只要手里沒有東西,就將手放到嘴里去。
2.上課時吮,睡覺時也吮,有的不吮就睡不著。
吮咬手指是兒童期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心理運動功能障礙。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在6-12歲的兒童中,“經(jīng)?!焙汀皫缀跽臁彼笔种傅膬和l(fā)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的發(fā)病率則高達44%。
有統(tǒng)計表明,90%的正常嬰兒都有吮手指的行為,特別是兒童在長牙的時候,這是正常現(xiàn)象。一般而言,兒童到2-3歲后,這種吮手指的現(xiàn)象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過了這一年齡階段,還仍然經(jīng)常吮手指,則屬于不正?,F(xiàn)象了。
咬手指可在兒童期任一階段發(fā)生,頑固者可能形成終生固癖,但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學齡初期的兒童身上,大約10%-30%的學齡兒童有這種行為。多發(fā)年齡在11-13歲間,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距。
一、導致兒童長期經(jīng)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和關注,特別是母愛。
2.缺少同齡伙伴現(xiàn)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住在單元式的房子里,當孩子從學校、幼兒園回家后,常常是一個人在家做作業(yè)、玩玩具、看電視,但感到孤獨、寂寞、乏味時,便不自覺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了習慣。
3.適應困難當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下,也會產(chǎn)生這種行為。
4.模仿有的兒童是在幼兒園、學校里從同伴那兒模仿學來的。
5.教育不及時當孩子從吮手指、咬指甲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后,便會時刻想著去吮指甲、咬指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養(yǎng)成習慣性行為。
6.其他原因如在饑餓、身體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xiàn)時,吮手指、咬手指可以轉移分散對饑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這種饑餓、疾病等不良情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則可能使這類動作變成習慣性動作。
二、一般而言,由于兒童是固定地吸吮或咬啃某一個手指,以致受吸吮、咬啃的手指浮腫、變細、變尖;由于長期經(jīng)常地吮、咬,以致面頜變形、牙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并易感染疾病。
三、兒童若養(yǎng)成了吮手指、咬手指的頑固習慣,不僅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是兒童內心緊張、壓抑、憂慮、自卑感、敵對感的情緒表現(xiàn)。因此,必須及早進行預防,對已形成這一不良習慣的兒童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矯治。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六種:
1.盡量滿足孩子被愛被關注的需求如多與孩子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如陪孩子做游戲,帶孩子郊游;睡前給孩子以溫情,讓他能愉快安詳?shù)厝胨?,使孩子有一種安全感、滿足感與幸福感。
2.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玩具和場所借此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盡量使他們的手不空閑。
3.定期為孩子修剪指甲,使其無法咬到修剪指甲一般可以進行每周一次。同時應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潔衛(wèi)生情況,防止感染疾病。
4.厭惡療法可在孩子經(jīng)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涂些黃連水等苦味劑,或纏上些膠布,使之在吮、咬時產(chǎn)生一種厭惡感,可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
5.負性活動練習規(guī)定患兒在一段時間里反復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這一習慣。
6.正確的教育與強化在對孩子進行矯治時,態(tài)度要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不要大聲地呵斥、恐嚇、打罵。另外,當孩子在矯治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及鼓勵。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長應對孩子教育操作手冊
錯誤做法
訓孩子:“你怎么這么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
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fā)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凈好嗎?”
結果
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興的把桌子擦干凈。孩子學會寬容。
2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
訓孩子:“你看你,考這么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
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里想:“我完了,我這么笨,學不好了,再怎么學也學不好?!?/p>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么,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后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p>
結果
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p>
3孩子寫作業(yè)磨蹭,改睡覺了,作業(yè)還沒有寫完。
錯誤做法
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么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p>
結果
孩子并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寫不完有我媽呢?!?/p>
正確做法
嚴肅、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yè)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p>
結果
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后悔,心里想:“這下完了,怎么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yè)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p>
4孩子作業(yè)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
發(fā)火:“怎么寫的這么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yè)撕了。
結果
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
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jīng)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guī)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guī)范,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
孩子懂得規(guī)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背湫判判?。
7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
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p>
結果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
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迸e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
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p>
7孩子的襪子臟了
錯誤做法
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p>
結果
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
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p>
結果
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7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
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點啥?!?/p>
結果
孩子心里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
高興:“孩子,你能問這么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
孩子心里很高興,以后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8孩子早上不起床
錯誤做法
發(fā)火:“你怎么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
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
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
下次一叫就起床。
9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也不寫作業(yè)
錯誤做法
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yè)或睡覺。
結果
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里恨你,說你是
暴君。
正確做法
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yè)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shù),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果
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yè)。
10孩子正在寫作業(yè)
錯誤做法
一邊看電視一邊監(jiān)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寫快點?!薄皠e磨蹭?!薄安粶士措娨暎煤脤W習。”
結果
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p>
正確做法
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里學習氣氛濃厚。
結果
孩子心態(tài)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11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
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
孩子心里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
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
孩子以后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12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
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果
孩子沒任何自信,要么學會暴力,要么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
正確做法
先把孩子的優(yōu)點講講,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13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
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
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zhí)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jīng)]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
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認真聽取。
結果
培養(yǎng)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孩子老愛咬指甲的怎么辦 防止孩子咬指甲的辦法
小孩子咬指甲是常見的問題,小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很普遍的,不需要藥物治療,這對小孩子不好的.因為很多藥物都有著另一種威脅的.等孩子再長大一點就慢慢的不會這樣的了.雖然小孩子咬指甲很常見,很多人小時候也都有過咬指甲的經(jīng)歷,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但咬指甲畢竟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不少危害。
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于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于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fā)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jīng)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fā)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可造成甲溝炎。
孩子愛咬指甲,往往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tài),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經(jīng)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chǎn)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fā)性精神刺激因素.
意見建議: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采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好糾正,所以,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全托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多大影響
全托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多大影響
了解全托到底好不好,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將來的發(fā)展有著怎樣的影響?專家表示,孩子能不全托盡量不要全托。如果家長實在有困難,建議要為孩子挑選一所高質量的。
專家告訴你孩子上全托到底好不好
盡量不讓孩子全托
全托制度的設計是為了滿足成人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
學前教育學博士王銀玲說,從全托制度的設計來說,它本身不是出于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的角度提出來的,而是為了滿足成人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全托的弊端是非常難以克服的。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難以充分照顧到每一個嬰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這將會影響到嬰幼兒的身體發(fā)展、語言發(fā)展及情感發(fā)展等諸多方面的發(fā)展。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在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中,大人和嬰幼兒的比例最起碼是1:1,即一個大人照顧一個嬰幼兒。而在集體教育機構中,很難達到這么高的師幼比(老師和幼兒的比例)。一般情況下,是一個老師照顧5到10個孩子,這很難充分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需要。比如從孩子的身體發(fā)展來說,大人帶著孩子玩兒,孩子可以自由地奔跑,大人在后面跟著,既不容易出危險,孩子又鍛煉了身體。但是在集體教育機構里,考慮到、便利、秩序等因素,老師會限制幼兒的活動。擔心孩子磕著碰著,所以會盡量讓孩子從事一些安靜的活動,或者是集體一致的活動。
追求安全會限制幼兒的自由活動,而追求便利,老師必須簡化一些照料的工作。比如小女孩不能留太長的頭發(fā),十幾個孩子都梳長發(fā),老師根本忙不過來。
全托讓孩子感覺被拋棄
全托是把雙刃劍,雖然解決了家長的難題,卻對孩子的心理、性格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幼教專家認為,從心理上來說,3到6歲的孩子判斷是非、分析的能力很低,孩子不會明白家長很忙是什么感覺,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看著日托的孩子的爸爸媽媽來接孩子回家,而自己卻不行,從而產(chǎn)生一種被拋棄的心理,在親情上會產(chǎn)生疏離感。從性格上來說,孩子的成長是通過與家庭、幼兒園及社會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完成的。全托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在一起,與家庭及社會環(huán)境接觸很少。
全托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性是被逼出來的
對于很多人認為的全托的孩子獨立性強、自理能力強的看法,幼教專家認為,這是孩子在寄宿制的情境中,被迫在這么幼小的時候做很多的事情。
在很多同齡人還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在被迫的狀態(tài)下做到了,但內心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所以孩子是很吃力的,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赡苁菭奚撕⒆拥那楦邪l(fā)展和內心安全感的發(fā)展,以及孩子如何理解社會,如何理解成人對待自己,會有一種被拋棄感,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有一個孩子,父母工作特別忙,好多天以后才去接孩子,他看見爸爸媽媽后,不喊爸爸媽媽,這是他內心在報復。
1到3歲的孩子盡量不要全托,那樣會破壞寶寶內心的安全感。
如果家長確實無暇照顧寶寶,那么一定要為寶寶挑選一所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機構。因為這個時候全托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個幼兒園中老師的素質。在幼教領域有一句俗話,關起門來就是良心活兒。爸媽要考察照料者是不是愛孩子,是不是很有耐心,尤其是重復做事情的時候。很多幼兒園都有母嬰教室,家長可以周六日帶著孩子來一個小時,參加親子園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家長可以去感受老師整體的素質。
育兒心得:放手讓孩子成長
育兒心得:放手讓孩子成長
孩子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寶,是主心骨,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孩子的好可以讓一個家庭神采奕奕,揚眉吐氣,孩子的不好會讓整個家庭愁眉苦臉。所以如何教育孩子成了現(xiàn)在的熱門話題。
在自理能力方面,起初,我們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包辦。直到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團團連自己穿衣服褲子吃飯都從沒自己獨立完成過。馬上要過集體生活了,總有老師照顧不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要放手了。不實施的時候,很隨性,一旦決定了就要立竿見影。呵呵。這個就是家長的性格問題吧。吃飯不想自己吃,好,那就不吃,堅決不再喂他,餓了你自然會叫。同時,家里還完全控制零食。
家庭生活中,希望團團能夠參與一些小家務的時候,我會強調媽媽很辛苦。請問有人心疼媽媽可以來幫幫我嗎?哈哈,這個時候愛聽好話的孩子就屁顛屁顛的過來搭把手了。小家伙愛跪在地板上玩,又可以拿這個做文章了。你要跪地板可以,要不我們一起把地板打掃干凈吧,分工明確,一個擦,一個拖。雖然他擦得不夠干凈,也經(jīng)常半途而廢。我的目的只是讓他知道原來爸爸媽媽每天都這么辛苦。有些事情重在參與是關鍵,讓他能夠有個概念就好了。就這樣,我一般選擇的都是誘導、鼓勵的方式。也許這個方式不一定很好,但對團團還是有一點用場的。
放手吧,給孩子一片自我成長的天空!
家長應理智對待孩子打架行為
家長應理智對待孩子打架
專家:幼兒入園后,同伴之間的交往就成為幼兒生活向社會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有時會產(chǎn)生爭執(zhí)或打架現(xiàn)象。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堅強的意志。造成幼兒打架行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為傾向與雄性激素水平有關,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為多,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當然,那些身體強壯、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鬧的幼兒容易出現(xiàn)打架行為。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友伴和團體的游戲活動,同時又是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jīng)驗,兩者相互沖突矛盾的結果,便產(chǎn)生了打架行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有的家長無原則地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在與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fā)生了打架行為,還有的家長經(jīng)常采取恐嚇、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結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長應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為,積極引導,幫助孩子糾正打架的壞習慣。
1.主動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適當?shù)那楦斜磉_模式,并不斷地強化。這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做的功課。這種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現(xiàn)問題,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2.主動傳遞正確的信息。例如教孩子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跟孩子玩布娃娃,讓孩子拍布娃娃睡覺,給布娃娃蓋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經(jīng)常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學習互相游戲,團結協(xié)作。養(yǎng)小金魚等小動物,種花,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對大自然的興趣。
4.要經(jīng)常跟孩子互相溝通,陪孩子一起游戲,不要讓孩子一人獨自游戲。經(jīng)常逗孩子笑,培養(yǎng)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
5.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親子活動),讓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6.當孩子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tài)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長應該以“平和”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興,也不要嚴厲批評,更不能粗暴制止??梢赞D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以后再跟孩子講道理。
7.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親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楷模,父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行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來影響孩子,不要將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孩子。
如何防止幼兒吮手指和咬指甲
如何防止幼兒吮手指和咬指甲
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中頗為常見,常常是由于不適當?shù)沫h(huán)境或不良教育方法所導致的行為障礙,如喂養(yǎng)方法不當、孤獨、家庭不和、精神過度緊張等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于教養(yǎng)不良,使此種行為習慣話所致。
那我們該如何防止幼兒吮手指和咬指甲呢?
1、讓孩子有足夠喜愛的玩具,給他們安排一些手工操作的活動,盡量使他們的手無空閑。
2、讓孩子經(jīng)常與同齡伙伴在一起玩耍,鼓勵他們做一些有意義的游戲,培養(yǎng)他們對環(huán)境的興趣,以分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3、家長與孩子要加強感情交流,經(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交談說笑,使其自然的終止在進行的習慣動作。睡前給孩子以溫情,使孩子安詳?shù)娜胨?/p>
4、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使其無法啃到,可在孩子指頭或指甲涂些苦味劑(如黃連素粉)或纏些紗布,使孩子在吮手指、咬指甲使產(chǎn)生厭惡感。同時要注意孩子手的衛(wèi)生,以防感染疾病。
揭秘孩子成長中的“微心理”
女孩成了“雙面人”
一名小學老師:我任教小學二年級。我班有個女孩,在校表現(xiàn)很好,可只要一看到她父母,就會無故哭鬧。
專家:女孩的問題,可能就出在“平時在學校表現(xiàn)很好”上。孩子在校壓抑了太多負面情緒,只好回家發(fā)泄。要幫助她重新制訂“好學生”的標準,教會她正確表達負面情緒的方法。
同學給我起綽號
一名初二女生:我遇到困難時總是缺乏勇氣。前不久班里有位同學給我起了個綽號,全班同學都放在嘴上,我心里很氣,卻沒有勇氣和他們去說,我該怎么辦?
專家:我想,那些綽號如果不帶侮辱性,我們可以坦然接受,至少你還是同學關注的對象,而且,你可以和同學溝通,讓他們以后不要這樣稱呼你。需要改變的是你遇到困難就想逃避的想法。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應對挫折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一位母親:兒子今年13歲,最近,總喜歡跟同學電話聊天,而且還不讓我們聽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總是和一個女生打電話,聊天時間也越來越長。
專家:你與兒子之間的溝通似乎是單向的。其實,孩子有一些比較好的異性朋友很正常,問題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建議你先心平氣和地聽聽孩子的想法。
如何應對三歲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應對三歲孩子的攀比心理眼下,我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公主很多時候已經(jīng)能讓我覺得很欣慰了。
有時候看著熟睡中的她,真盼望著她慢點長,永遠能停留在這個最可愛、最純真的童年。
有一天,丫頭放學回來,臭美的伸著手指頭讓我看:媽媽,我抹指甲油了,漂亮吧?你沒有不?
看著滿手的星星點點,肯定是老師在幼兒園里給抹的,小女孩天生愛臭美,老師也樂意去打扮這些愛臭美的小丫頭,我覺得倒是挺好。
又過了兩天,丫頭放學回來又對我說:媽媽,糖糖抹指甲油了,我也要!
我:老師不是也給你抹了嗎,你也有啊?
丫頭:糖糖的不是老師抹的,是她自己抹的,她有指甲油,xx也要!
一直覺得孩子抹指甲油不是太好,有時候還習慣把手放嘴里,所以就拒絕了。
可是這丫頭,一個指甲油,在我耳邊嘮叨了好幾天,真的是早上剛睜眼也要,睡覺也要,最后沒辦法,還是買了一瓶。
拿著她的指甲油,給我抹,給她嬸嬸抹,給奶奶抹。叔叔爺爺回來也非要給抹,給她解釋說男孩子不能抹,好說歹說,這丫頭才算放過了她叔叔和爺爺。
接連幾天,上學都要帶著她的指甲油,每天都要抹上一抹,我們仍然不放過。
又是一天放學,丫頭對我說:媽媽,我要帶小兔子的鞋。浩天穿帶小兔子的鞋。(浩天是個小男孩)
我和她嬸嬸都給她說:你看你的鞋多漂亮啊,上面有長頸鹿,比小兔子漂亮多了。
不管我們怎么解釋,就是聽不進去。
我敷衍著說:等明天媽媽給買!
這丫頭長了不少心眼子,對著我說:現(xiàn)在去買,一會天就黑了,超市就關門了!
好哄歹哄得,好歹算是安靜下來了。
第二天剛睜眼,還是給我要兔子鞋,我說:你先去上幼兒園啊,等你放學媽媽就給你買回來了!
不愿意,對著我大聲說:先去買鞋,然后回來再去幼兒園!
我覺得我小時候反應也沒這么快啊,別說小時候了,就現(xiàn)在反應都得慢半拍,沒想到這丫頭這點一點也不隨我。
她的小脾氣上來,我就不能脾氣對脾氣了,她來硬的,我得改改自己的壞毛病,咱來軟的。
于是,對她說:你要是再哭,媽媽可真生氣了,以后你要什么都不給你買了。一會老師就來接你了,趕緊的不哭了,好好的去上幼兒園,要不老師也不喜歡你了。等你放學,媽媽一定帶你去買!
有時候雖然這丫頭很擰,但是很多時候還是能聽得進去勸的。
到了放學,剛一下車,還是繼續(xù)要小兔子的鞋,沒辦法,答應她了,就得帶她去買。
看到鞋店就進去,讓她自己看,可是看了三家都沒有看到小兔子的鞋,我都不知道這鞋具體是什么樣子的,只能她去選。
到了第四家,看了一圈,果真看到一雙上面帶有小兔子的鞋,是運動鞋樣式的,粉紅色的。難道她班那個小男孩,也是穿的粉紅的?有點不可思議。
老板說,這款帶小兔子的鞋是去年的款,號也不全了,然后又拿出一雙上面帶光頭強的粉色紅色的鞋說,這是今年的新款,而且鞋底踩下去可以亮。
xx被那一閃一閃的亮光吸引了,又改口說要光頭強的鞋。
在避免回家給我鬧的前提下,我問了她好幾遍:你確定要這雙光頭強的,那回家以后不能再給我要小兔子的鞋了!
丫頭點點頭,不說話。
付了錢,丫頭就換上了新鞋,回到家對著家里人一陣炫耀。
到今天為止都三天了,每天都穿著這雙鞋,睡覺的時候,都必須把鞋放在床頭,不能放遠了。
在我心里,其實我是最拒絕孩子有攀比心理的,可是這丫頭才三歲,班里小朋友有點什么,回家就對著我要,雖然自己很排斥這種現(xiàn)象,但是很多時候,我還是答應了丫頭的要求。
因為自己至少有能力去滿足她這樣小小的要求,不想讓孩子心理有遺憾,覺得別的小朋友有,自己沒有,心里全是羨慕。
自己小時候因為家里條件不好,所以很多時候看著別的小朋友有,自己心里那么羨慕,真的好羨慕。但是也不會張嘴和媽媽要,因為我知道,我要了,媽媽也不會給我買,因為買不起。
小時候,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件漂亮的連衣裙,有一個好玩的玩具,能嘗一嘗那永遠也不知道味道的零食。這種小小的缺憾,在我心理是一個小小的陰影。那時候就發(fā)誓,自己不能得到的東西,孩子不能虧了,更不能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的孩子光看著,眼饞著卻得不到。
都說女孩子富養(yǎng),可是在我心里卻是那么的含糊,我不知道我這種做法是縱容了孩子攀比的性格,還是屬于富養(yǎng)的一種。
這樣下去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自己現(xiàn)在一點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