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物質貴養(yǎng)精神上賤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1-12-18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學習紅色經典故事精神 小班團隊精神活動方案最近,一篇小學生作文在網上流傳,作文中提到:“自己就像是爸爸媽媽的‘寵物’,每天在房子、車子、教室3個大籠子里養(yǎng)著,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被‘放生’。”如今不少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寵物來養(yǎng),在物質上“貴養(yǎng)”孩子,盡量滿足孩子物質上的所有要求;但是在精神上卻“賤養(yǎng)”孩子,沒有尊重孩子“人性”的一面。
對此,有關家庭教育專家表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以孩子為本”,重視孩子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
物質上:溺愛、包辦
寵物:主人給它喂好吃的、洗澡、打扮,它們不必學會獨自求生,由主人包辦一切。
“寵物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如今很多家庭里,幾個大人整天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對于“雙獨夫妻”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比如,留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吃,給孩子買名牌衣服穿等。
還有的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每天早上父母提前起床,幫孩子把衣服穿好,將牙膏擠在牙刷上;平時孩子也不需要做家務活,所有的家務都由父母包下來。彭女士的女兒都讀小學二年級了,還經常要彭女士喂飯。彭女士說:“我也知道孩子這么大了不應該再給她喂飯,但是她吃得實在太慢了,一頓飯能吃上一小時,到最后飯菜全都涼了?!?/p>
行動上:限制、命令
寵物:不能輕易撒野尋歡,沒有選擇的機會和權利,行為受到限制和約束。
“寵物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沒有行動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失去了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
凌女士對五歲的兒子非常保護,以“安全”為由限制孩子的行為:孩子想玩地上的泥巴,她說:“地上太臟了?!?;孩子想爬樹,她說:“太危險了,掉下來摔傷了怎么辦?”;孩子吃完飯想自己端碗進廚房,她說:“不用了,萬一打碎了會割破手流血的”……如今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看看她的臉,得到她的首肯才動手去做。對此,凌女士的看法是:“現階段,安全和健康應該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次要。”
從孩子出生,很多父母就開始按自己的想法去“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從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到讀什么興趣班、學校,無論大事小事,孩子的一切都必須聽從父母的指揮,父母才開心。如果孩子有任何反抗或者抵觸,就認為孩子“不聽話”、“叛逆”。
精神上:俯視、發(fā)泄
寵物:主人高興時,摟著它睡覺,讓它表演才能;主人煩躁時,罵它、踢它,它不會反抗也不會記恨。
“寵物孩子”:懼怕家長,容易焦慮。
初二女生小菲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每次家庭聚會的時候,父母總喜歡叫小菲表演一下唱歌,她一開始還挺樂意的,后來表演多了就不愿意了,每當此時,父母都覺得很沒面子,不停地跟她說:“唱首歌吧,大方一點,不要扭扭捏捏的?!痹诟改傅脑偃笙拢》瞥?,雖然親朋好友夸獎連連,宋先生臉上笑開了花,但是小菲卻悶悶不樂。她向記者訴苦:“我覺得自己就像供大人娛樂的高級寵物?!?/p>
黃女士平時工作很忙,三歲的孩子交給老人帶,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孩子都喜歡黏著她,要她講故事、做游戲等。黃女士心情好的時候就跟孩子好好玩,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容易拿孩子來撒氣,例如當孩子要求講故事的時候,她會說:“我上班都累死了,你自己看吧,都這么大了還要媽媽講,真沒用!”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黃女士也容易情緒失控,大聲吼孩子:“上班都煩死了,回來還要被你煩,走開!”孩子聽了往往哭得更厲害。
專家觀點:蹲下來聆聽孩子心聲
專家黃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寵物孩子”的現象挺普遍的,她曾經接觸過一個家長,就喜歡說“孩子像小狗,不打不聽話”。這位家長把孩子從小交給老人帶,上小學才住在一起,結果孩子不聽她的話,她就打。她以為這樣很簡單,結果后來出大問題了,孩子跟她擰著,不肯上學。還有一位男家長,視女兒為“高級寵物”,通常忙幾個月都見不上一面,有時間了,就抱女兒玩一玩,女兒不肯讓他抱的時候,他還生氣說女兒不乖。黃玉華說:“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自己還沒生孩子,她直接就說:‘先養(yǎng)個寵物狗,通過養(yǎng)寵物來學習一下怎么帶孩子!’”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闡述了應賦予所有兒童的基本人權:生存的權利;充分發(fā)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保護他們不受危害自身發(fā)展影響的權利;以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
在孩子幼小的世界中,大人往往是高高在上的,這就從心理上造成了大人和孩子無形中的不平等。兒童專家建議,家長跟孩子交流時,應該蹲下來,直視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有一個和家長平等對視、平等交流的機會。
家長應尊重孩子“人性”的一面
“家長把孩子當成寵物來養(yǎng),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漠視孩子的權利。一是父母侵害了孩子的生存權。主要表現是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熱衷給孩子‘加碼’;有些父母粗暴管教,家庭失和,成為孩子健康生存和發(fā)展的障礙;二是父母習慣‘以成人為本’,而不是‘以孩子為本’,忽視孩子的發(fā)展權;三是剝奪孩子的參與權。只有這三種失當行為得以糾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此外,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有很多家長以為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才導致把孩子養(yǎng)成了寵物。”黃玉華說。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家長只有時時反省,細心檢點,認真學習,才能尊重孩子“人性”的一面。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吃苦精神?
現在的很多孩子,他們的生活被家長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思想上不能承受任何壓力,更別談吃苦受累了??纯船F在的中小學,一到上學放學,校門口就車水馬龍,孩子的書包也由家長背著。在公共汽車上,時??梢钥匆?,孩子心安理得地坐著,家長心甘情愿地站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現在的社會,對于人的要求甚高,競爭激烈,事業(yè)是天職,每個人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知識和才能,真正的成功是取決于自己的毅力和勇氣。強者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吃苦的精神,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立、堅強、進取的思想,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1.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首先,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2.家長主動與孩子吃苦
孩子怕苦,就不會成功,就不會搞好學習,遇到困難就后退,悲觀的對待生活,這樣很難適應社會的競爭。由于現在的家長忙,與孩子的溝通少,造成父母與孩子的代溝越來越大,如何去彌補這個缺陷,那只有靠家長多與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長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3.設置生活挫折和障礙
在生活中,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去面對。要孩子完成適當的家務,如打掃衛(wèi)生,洗碗,清理房間等,可以物質和精神獎勵,以調動積極性。也可以要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如賣報紙、農村生活體驗,夏令營,與農村孩子交朋友等形式的活動。家長可以付費的形式來要孩子完成家務等,西方的孩子在十歲后就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鍛煉自己,接觸社會,培養(yǎng)吃苦精神。
培養(yǎng)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恐懼心理,人人都有。有些恐懼感是先天性自我保護性機制,例如,人對霹靂(響聲很大的雷)聲的感覺、對大聲呵斥者的感覺、對突然的動作、對劇烈的閃電等所產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感,年齡越小的人持續(xù)的時間越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持續(xù)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引起恐懼的條件也會不斷地更換。
恐懼心理的產生是由某些生態(tài)因素和其他誘因決定的,性別、年齡、社會、智力等都會促成恐懼心理的產生和發(fā)展。有的學者認為3歲和11歲是兩個高潮。嬰兒期常見的恐懼,是聽到高聲、見到動物、見到生人、變換環(huán)境、觸摸異物、感到黑暗、感到孤獨、看到流血、感到疼痛等等。而幼兒期所害怕的事物不僅比嬰兒期多,而且也比少年期多!雖然隨著年齡增長某些事物已不再使他們恐懼,但是想象卻發(fā)展了恐懼,例如:怕妖魔鬼怪、怕強盜、怕大灰狼、怕老虎外婆等等。孩子將上小學或已經上小學,恐懼心理會明顯減弱。一般地,女孩容易產生恐懼情緒。
恐懼心理的產生,除先天性恐懼之外,還有體驗性恐懼、遷移性恐懼、傳染性恐懼。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周圍世界的機會增多,在接觸中難免出現問題,例如被開水燙了、被火灼傷、被銳器碰破、被狗咬雞啄、從高處跌傷、被門擠疼、迷路、挨打等等,這些痛苦的經驗使他感到害怕,這便產生了體驗性恐懼。而被開水燙過的幼兒,一看到沸騰的開水,就躲得遠遠的;被門擠疼的幼兒,進門總是跑進來或跳進來。怕開水、怕搖晃的門扇、打過針的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這些就是遷移性恐懼。
傳染性恐懼又叫間接性恐懼,是由成人的語言、行為、表情等媒介傳染給孩子的,這種恐懼并不是孩子直接體驗積累產生的。一種是成人感到恐懼,幼兒從成人的語言、行為、表情等感覺到恐懼的情緒,而被傳染了,隨之也出現了恐懼心理;另一種是成人威嚇孩子的語言和動作而使幼兒產生恐懼。
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富于闖勁、勇于探索的開拓性人才,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適應未來事業(yè)和生活的。而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恐懼心理如果超過一定的量,會使大腦中樞保持長時期的緊張狀態(tài),不僅會影響大腦的發(fā)育還會導致其他器官和系統發(fā)病,使之睡眠不好、消化不良、心律不齊等,甚至于影響孩子的性格發(fā)展,容易形成懦弱、多疑、孤僻等不良心理品質?!澳┐实邸变邇x3歲便離開父母,拘于深宮、獨處曠屋、夜聞更漏、與鼠雀為伴,雖有太監(jiān)在旁,也僅在門外不得親近,而且動輒給皇上“撤撤火”,實在令人可怕。3歲幼童總是處于極端恐懼之中,最后形成多疑、浮躁、懦弱、怪僻性格,恐怕這也是不奇怪的,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
恐懼對幼兒的危害極大,家長應予以重視,并及早預防,想辦法幫助孩子克服或減弱恐懼心理。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懼心理,叫孩子“膽小鬼”,也不要力圖使孩子否認或掩蓋恐懼心理。
克服恐懼最有效的辦法是增強自信心。盡可能放手讓孩子活動,讓他們自己去體驗,認識不熟悉的事物,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自信心越來越強了,恐懼心理自然化為烏有。
其次,創(chuàng)造條件使幼兒接觸并了解那些本來不危險的事物,以解除其恐懼心理。例如,向幼兒解釋,使之相信周圍的人和事物無害;讓幼兒摸一摸使之害怕的物體,或者家長親自摸一摸讓幼兒感到害怕的物體,或家長親自到幼兒認為可怕的地方看一看、呆一會兒,讓幼兒看到確實沒危險;家長還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精神準備,克服潛在的不安情緒,上幼兒園之前,可先帶幼兒去看一看幼兒園,見一見老師和小朋友等等,這對解除遷移性恐懼和傳染性恐懼是有效的。
家長決不能以恐嚇代替教育,更不要給孩子講迷信或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一些幼兒心理承受不了的電影、電視節(jié)目,也不應該讓孩子看。
但是,這決不是說,家長要嚴密監(jiān)護孩子的生活,而是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使孩子接觸那些本來不可怕的事物,給他講道理,講科學知識,鼓勵他去觸摸、去體驗、去適應,鍛煉他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幼兒對引起恐懼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切不可采用強迫或壓制的手段使之硬性接觸,否則,不但不會消除恐懼,反而會增強了恐懼。
家長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恐懼心理,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面前,家長也要盡量鎮(zhèn)靜,經驗告訴我們:大人驚慌一分,孩子要驚慌十分。孩子起步跌跤總是難免的,如果家長驚慌失色,大聲叫嚷,連抱帶摸,本來還要爬起來再玩的孩子,也會大哭起來。特別要提醒做母親的,做祖母的,做外祖母的,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懲罰不當也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嚴厲過分的懲罰,使孩子盲目的絕對服從,它的基礎不是愛和信任,而是恐懼。這種懲罰帶來的心理打擊比肉體痛苦還嚴重,它會使孩子始終處于極端恐懼之中,乃至于承受不了,出現呆滯、健忘,神經質等心理病態(tài)。一心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不切實際地任意將幼兒學習的時鐘提前,不管幼兒的興趣和承受能力,提早定向培養(yǎng),加大壓力,結果欲速而不達,家長不怪自己,反而遷怒于孩子,甚至搬出老家規(guī):“不打不成材”!“拳頭底下出英雄”。希望有這樣思想的家長,仔細想一想吧。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
今天的孩子是新世紀的小主人,他們必須學會共同生活,這就需要他們從孩提時代就學會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與和平共處,讓他們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不僅如此,還要學會在合作中和不合作的伙伴間增進友誼,相互了解,因此,幼兒期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精神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通過體會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識
要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精神,我們首先要給孩子一些思想準備,對集體活動進行一些討論:關于大家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于每個人應負的責任,關于玩玩具不爭搶等等。隨后便列出項目,讓他們進行自我約束,如:在幼兒活動區(qū)提出“三不”即不打人、不罵人、不爭奪玩具;要有禮貌、要謙讓、要商量。通過看圖說話“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戲“李小多分果果”等生動形象的學習形式,使幼兒懂得什么是“友愛”,怎樣做才是“友愛”。并以營造合作氛圍為主題,布置活動室環(huán)境,如在墻上張貼體現小朋友合作行為的各種圖片。在活動中,讓幼兒自由選擇項目,各司其職,相互幫助,這樣做給了他們一個自我選擇機會,而非忽視他們的意愿,獨斷專行。當然,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并不能保護他們一定能夠做到最好,其間會有反復,但因為這是他們的決定,老師就有權提醒他們實現自己的諾言。
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chuàng)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引導、組織幼兒在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游戲中,特別是在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午睡前后讓小朋友互相幫助脫穿衣服、解扣鈕扣;請小朋友們把心愛的玩具拿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還有大帶小活動。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幼兒喜愛的多種活動進行分類組織,建立幼兒活動區(qū),經過反復研究,明確了在各種活動區(qū)中對幼兒進行合作精神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
養(yǎng)孩子不能大鍋燴,男孩女孩分仔細
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性別的差異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都清楚的知道,當我們把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并肩放在一起,就會發(fā)現,女孩會找一張熟悉的面孔,然后靜止的盯著看,而男孩卻是找一個移動的事物,例如小汽車??梢哉f,性別的差異從他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所以說家長們需要清楚的認識到并接受這個差異,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
女孩:
骨骼方面,女孩發(fā)育的更早,不容易骨折
視覺上,更容易辨別色彩和質地的差異
玩耍時間要晚,她們更喜歡挑選洋娃娃之類的玩具,搭積木也喜歡一塊一塊排著搭
社交上,女孩社會交往感知更活躍,語言技能,小肌肉精細動作技能、辨別情感、對情感作出反映等方面要超過男孩
男孩:
男孩出生頭一年,骨骼更脆弱,又多動,很容易受傷
視覺上,更容易辨別方向、方位及移動物體的速度
男孩喜歡跑得更快的玩具,搭積木更喜歡把積木一塊一塊搭高
男孩比女孩的感情更強烈,男孩更易激動,之后也很難恢復
男孩與女孩對關心和信任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當女孩獨立完成一件事時,如果你提供幫助,女孩可能感覺到更多的愛。反之父親如果信任女兒處理事情的能力,給她太多的空間,她可能會覺得遭到了拒絕、拋棄。女孩子喜歡“抱怨”,做父親的不該只是提供一個解決方法,應該是全神貫注的傾聽,以滿足她的需求。
但是與女孩相比,男孩需要更多的信任。當男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他會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母親過于關心兒子的某種需要,他很容易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她不相信我能自己做好”的表示,當男孩遇到壓力時,傾向于把造成壓力的信息摒除在外。因此愛嘮叨的母親需注意,如果讓兒子記住你的要求,不妨用正面方式提出要求,盡量減少嘮叨給他造成的壓力。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個人育兒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馬,我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嬌氣,吃飯說不吃就不吃,要東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著就發(fā)脾氣。這些習慣當然也有家長的責任,因為家長沒有用到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們,反而一直在慣著,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不良的習慣。現在的孩子們聰明著呢!他們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飯大人們就會哄自己說:“你把飯吃了,我給你買什么什么的?!狈凑f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種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會哭鬧,最后還是大人妥協,這樣一來而去的孩子們就知道這樣的方式好用,就會一直用下去??墒谴笕藗冞@樣遷就依從孩子們,真的只會出現“恃寵生嬌”的壞習慣的效果,并沒有教會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習慣。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寵生嬌”的習慣,所以沒有辦法的我,現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但最起碼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決吃飯的問題:吃飯是時候我?guī)退⒑蔑埐耍缓蠛八燥?,如果他說不吃那我就會故意用激將法我說:“你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覺得吃飯沒有我快?。∷阅悴怀?,(哈哈哈)”這時候他內心肯定動搖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厲的說:“(語氣放緩點,表情無辜點)你就和媽媽比比看嘛”這時候他會來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軟的一方便感覺被挑戰(zhàn)了不服氣,還有一方面感覺估計舍不得媽媽吧(裝的可憐樣子騙了他)!如果他已經答應來吃飯了別高興的太早,因為吃飯才開始并不是吃完了。邊吃邊和他聊下,說一說吃飯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個好法。比如:會變聰明啊,會長高,長的很帥。大人也喜歡,別的小朋友也喜歡你!中間偶爾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你一口飯吃的真多,媽媽都沒有你吃的快,媽媽沒有你聰明媽媽好笨對吧?”依這樣的進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飯的,吃完了心情好還可以問問要不要加點湯喝喝,80%都會答應喝點的。以后吃飯按這類方式培養(yǎng)習慣估計會好點,千萬不要有條件的答應孩子們吃飯。
小時候(沒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個頭疼?。∵M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數量也不在計算范圍內,心里確定要了哪有心思聽我講話??!軟硬兼施什么方式都用了(兇、騙、哄)根本就沒辦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著他的。那時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這么難帶??!更不就無法溝通,(家里老人太慣了,教育理念不一樣)后來孩子上學了(小班)上學后的他感覺長大了好多,畫畫、折紙、手工作業(yè),還可以給自己穿外套、褲子、鞋子,擦桌子,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業(yè),他現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這些都是老師教的小本領,現在已經是他的好習慣了,放學回來只有老師有作業(yè)布置,他就會第一時間喊我教他作業(yè),沒有的情況下他也告訴我今天沒有作業(yè),意外的是他會問我要不要給他畫畫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學真的學了很多小本領?,F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樣,進去之后他依然會這要那的,我覺得他沒有辨別能力,所以我不會答應他買一些不適合他的。通常他只會哭鬧非要,聽不進我說話?,F在我會跟他溝通他不會像之前那樣無視我的。我跟他講的不會太復雜的,我是把自己當個孩子一樣,用幼稚點的語調跟他說:“這東西今天我們不能要的,再說媽媽沒有錢,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說(注:"它"指的是某種物品)我們下次再來買你回家哦!”孩子聽我這樣說一定覺得有點意思,每當我說完我就會跟他互動下讓他也參加我我跟孩子說:“你跟它再見吧?。ㄎ⑿Γ边@時候他會擺手說再見的。他覺得這個像個游戲挺好的,有點交朋友的感覺!
其實孩子內心很有愛的,跟誰都想當好朋友,我就是利用這點來引導他的。現在只要去超市我沒有答應他想買的東西,他就會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說:“你在這里等我哦!我下次來找你?!笨戳诉@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為什么不給他買呢?有不是買不起,其實不是那樣的。其實我在間接性的引導他,錢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亂花的,他要買玩具,要買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就先跟他說好,錢少不一定能買到,如果可以我們只能買一個,這樣一說他就會知道,媽媽沒有說不買。因為他估計只會記一個關鍵詞“就買一個”所以他知道媽媽會買的,后面他買了一個就不會接著買第二個了,因為之前跟他說了,錢少就能買個了。時間長了就會從買物品的數量上減少,以后不會亂要。時間長了,看見貴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說錢不多,你換個小點的便宜點的吧!按這樣下去,他以后會知道個大概,錢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買的。這樣做不是因為讓他認識人民幣的面值是什么數值(10塊、20塊、50塊、100塊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個少的簡單分別能力,孩子畢竟還小不想他腦子里記一些復雜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會硬去教的。就像現在在學校老師會教詩詞兒歌,他也記的蠻好的,有時候嘴里還念叨著一些詩:《靜夜思》、《詠鵝》、《憫農》,還會來幾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詩歌里面蘊含的意思嗎?所以我都會用簡單的方式引導孩子學一些基本的好習慣孩子,記憶什么的問題就讓他自己慢慢發(fā)現自己的潛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