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遷怒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1-12-13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平等對待學生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發(fā)現(xiàn)一些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容易發(fā)怒,愛發(fā)小脾氣,這是由于孩子沒具備一定量的心理耐受力所造成的,不足為怪。奇怪的是,不少孩子剛才還好好的,突然會發(fā)怒;或者是一會兒還在與小伙伴玩耍,一會兒又突然跑回家與父母吵鬧;還會莫名其妙地與另一個小朋友耍小脾氣。遇到這種現(xiàn)象,不少年輕的父母常誤認為是孩子怪脾氣,或者誤認為是孩子任性,不予重視。
其實,這是一種幼兒遷怒的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之為憤怒遷移。遷怒與故意、侵犯、暴行是有區(qū)別的,它的明顯特點是發(fā)泄對象間接,不確定,是一種突發(fā)性的,短暫的情緒別移的激動。如某一孩子在與小伙伴游戲時,因活動中發(fā)生了不愉快,可潛在的憤怒沒發(fā)泄到直接的與之玩耍的當事人身上,而是跑回家突然對父親、母親大吵大哭,嘴里還會嚷嚷著什么,甚至會丟自己的玩具,這就是遷怒行為。遷怒行為往往與父母教育方法有關,孩子從小跌倒了,跺地,拍打桌子,被爸爸罵哭了,媽媽假意打爸爸,久而久之,形成遷怒習慣,什么都是別人的不是,睡不著覺怪床歪。
遷怒是一種抑制的、軟弱的心理現(xiàn)象,與憤怒的本質(zhì)相同,只是由于發(fā)泄對象間接,很難發(fā)現(xiàn)引起的原因,這與孩子的情感表達有關,當孩子的直接感情表達受阻或不能用語氣表達感情的,通過軀體癥狀表達出來。壓制遷怒,把遷怒誤認為是怪脾氣而加以訓斥,不理睬,等等,則會使孩子的感情表達進一步受阻,久而久之會形成習慣性壓抑,會嚴重危害幼兒的心理健康。
防治孩子遷怒的最好方法是疏導。遷怒與感情、語言的表達有關,一旦遇上孩子遷怒行為時,家長應和顏悅色地指出這種亂發(fā)脾氣的行為是不好的,了解孩子出現(xiàn)遷怒的原因,引導孩子說說不愉快在那里,或教給孩子正確處理的方法,或說服孩子不該為這樣的小事發(fā)怒,教育孩子不要發(fā)脾氣,要講道理,等等,“心病要心藥醫(yī)”,只有了解了事由,加以疏導,遷怒才會被子息下來。
遷怒與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關系,缺乏社會的、學校(幼兒園)的、家庭的同情和支持,或者小朋友之間關系面臨困境,常會引起孩子的遷怒行為。因此,教育工作者、家長(包括一切成人)都應積極創(chuàng)設幼兒活動的和諧、歡樂、團結、互助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寬松的、友好的天地中生活,從小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幫助他人的好行為,這是控制遷怒的根本辦法。
此外,一旦當孩子出現(xiàn)遷怒行為時還可有意識地制造愉快氣氛,或說個笑話,或講個逗人快樂的故事,等等,想方設法讓孩子遺忘暫時的情緒浮動。孩子的遺忘性強,“風暴”過去了,又會一如既往地說笑,玩耍,俗話說:“小囡無氣肚”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控制遷怒的一個辦法。
總之,要認真對待孩子的遷怒行為,減少導致孩子憤怒的直接因素,及時疏導遷怒行為,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從小學會客觀地對待環(huán)境和自身。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如何對待孩子逆反?
導讀:孩子漸漸長大了,可他們也越來越難管了,有時候他們還會反抗家長,家長讓往東,他們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長作對。
李老師,我的兒子3歲多,是個很調(diào)皮但又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只是個性太強,而且逆反心理特別重,今天想就這方面的問題向你討教。
答:我想先請問您一個問題,你說的個性太強,是指對你頂嘴,還是指違背你的意志?
問:主要是他特別堅持自己的意志,對任何不同的意見都不能接受。
答:三歲的孩子判斷能力是有限的,所謂不同的意見,對他來說,他對不同是很難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過認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個時候不能接受,有時并非他理性的結果,而是他情緒的表現(xiàn),如果上述情況不符合,你能否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見。
問:不說他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攔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識性的問題上,他有時都會十分主觀地下個判斷,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見,如他說螢火蟲的光除了綠色還有紅色,我說螢火蟲兒沒有發(fā)紅光的,他就會堅持說有,你再不同意,他就會大哭不止。
答:你說的恰恰是兒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現(xiàn),這時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的發(fā)言,他總認為自己想的也就是別人想的,這種情況導致了你孩子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總之,你孩子的表現(xiàn)是正常的心理表現(xiàn)。
問:我有時很疑惑,象他這種特別主觀的傾向,我們是應該暫時容忍還是堅決糾正(即大人一定堅持正確的認識)。
答:我認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現(xiàn)就無所謂容忍和糾正的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了,上述情況就會自行有所改觀。假如在沒有改觀前,強行進行糾正,對孩子今后的心理發(fā)展有害無益。
如何對待孩子的占有欲?
導讀:孩子的占有欲,實際上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正常心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自私自利”,說成是思想品德有問題。
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chǎn)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fā),而不知道還有“你”、有“他”、有別人,因而導致了獨占行為的發(fā)生。這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
因此,當爸爸媽媽遇到孩子獨占、搶奪別人的東西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責罵孩子自私自利,而應給予說服教育和指導。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東西要分給別人吃,玩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時,爸爸媽媽最好讓他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wèi)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
總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長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心理現(xiàn)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通過教育,“以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漸淡薄,這種“占有欲”會逐漸地減少或消失。當然,對于那些“占有欲”特別強的孩子,父母應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給以適當?shù)膽土P,并注意家長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起表率作用。
如何對待孩子的急躁性格
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2~5歲個特殊的發(fā)育時期,表現(xiàn)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愿意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行為為特點的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為反抗期。這是兒童智力發(fā)育和人格培養(yǎng)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并不是壞事。如果能順利度過,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發(fā)育和開發(fā),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都大有益處。
2~5歲的年齡期為第一反抗期。是兒童心理迅速成長的表現(xiàn),是發(fā)展兒童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期,由于孩子已經(jīng)獨立行走,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逐步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總想親自去用自己的小手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讓他做,就會又哭又鬧。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現(xiàn)不夠成熟,有些行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敗,不合家長的意愿,如果父母強行阻止、責備乃至懲罰,將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壓抑,出現(xiàn)反抗心理,表現(xiàn)出反抗的言語和行動。即使是歷來溫訓的孩子到了此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和調(diào)皮。這時父母對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問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態(tài)度,會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對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一味地退讓,長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為控制局勢的最佳手段,就會常常施展出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無形中促使孩子養(yǎng)成常發(fā)脾氣的壞習慣。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強的。如果父母動輒火冒三丈,勃然大怒,當著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也常常發(fā)脾氣。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應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嬰兒時期,孩子哭鬧是餓了,母親會給孩子喂奶。那么,5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了,家長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即使不滿意孩子做的,也要避開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興,而失去動手的興趣。
2~5歲兒童有游戲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勵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建立正常的社交關系。不要事事對孩子管教過嚴,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時或有出格的情況下才給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氣時,父母除了表現(xiàn)對他理解和關懷外,要盡量設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導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壞脾氣已經(jīng)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強硬、粗暴的處理方法。可以對其故意不理、不問,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然后通過說服引導,將怒氣中的合理成分轉(zhuǎn)化為自我鼓勵。再者,父母和老一輩人對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個批評,另一個袒護。對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個態(tài)度,明天又是一種態(tài)度。否則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增加反抗性和不穩(wěn)定性。
孩子兩面派,如何來對待?
導讀:利用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注重家園共育。比如,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心理特點,經(jīng)常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把孩子在家里不聽話的表現(xiàn)反映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教育。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很聽話,把老師的話當“圣旨”;可在家里卻任性、不講理,任憑家長說破了嘴也無濟于事。這就是孩子的“兩面派”行為。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在幼兒園和家里的表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目標是明確一致的,對孩子的要求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老師對孩子一視同仁,善于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處處給孩子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老師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既有豐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情緒對待每一個孩子。
二、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好威信。家長的威信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然而許多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樹立起威信,主要表現(xiàn)為:
1、教育方法不得當:或溺愛孩子,使其養(yǎng)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或經(jīng)常用很嚴厲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常常為無關緊要的事大發(fā)雷霆。
2、家長教育孩子時情緒不穩(wěn)定:高興時,事事寬容孩子;不高興時,處處為難孩子。
3、家庭教育不一致,導致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辦?
首先,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樹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實并不難,孩子往往是絕對相信父母的,關鍵在于父母怎樣在孩子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威信。
1、要建立與孩子間平等的關系,家長應與孩子相互講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從而尊重父母。
2、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長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應尊重自己的父母,處處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關心和了解孩子。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所提要求必須是他們經(jīng)過努力所能達到的。
4、運用正確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寬嚴相濟,寬嚴適度。既不能下禁令、處處挑剔、事事指責,也不能一味遷就、放任自流。
5、父母對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說話算數(shù)。不要總對孩子信口開河,許下的諾言就要兌現(xiàn),這樣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話確信不疑,才能聽你的話,你的威信才會與孩子的相互溝通中樹立。
6、步調(diào)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員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步調(diào)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或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數(shù)落對方的不是。
7、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孩子一天天長大,對是非好壞逐漸有了初步的正確的評判能力,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護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以免影響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利用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注重家園共育。比如,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心理特點,經(jīng)常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把孩子在家里不聽話的表現(xiàn)反映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教育。也可以建議幼兒園舉辦“在家做個好孩子”、“誰最啊爸爸媽媽的話”等活動,使孩子把在幼兒園聽話的好習慣帶回家來。
理智對待孩子的偷竊行為
導讀:小孩子出于各種原因,生活中對喜歡的東西順手牽羊,物權觀念尚待發(fā)展。對此情況,家長要明辨是非,以身作則,教育出個好孩子。
順手牽羊的丹丹
丹丹今年3歲了,經(jīng)常和鄰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每當看到別人漂亮的玩具時,總?cè)滩蛔∫紴榧河?,想方設法偷回家。媽媽意識到丹丹有這個“壞習慣”,三番四次進行教育卻收效甚微。今天,媽媽又發(fā)現(xiàn)家里多了一只小熊玩具一定又是丹丹順手牽羊拿回來的,于是腦子里轟地一響:這孩子太不像話了,小小年紀養(yǎng)成這等惡習,長大了可怎么得了!于是,怒氣沖沖的媽媽決定嚴厲懲罰她,抓住丹丹便是一陣狠打。
像丹丹媽一樣,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所謂“偷竊”行為都非常敏感,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jīng)有過拿別人東西的經(jīng)歷,問題是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偷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會如何處理?讓我們先來了解幼兒“偷竊”的性質(zhì)——
物權觀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的觀念里,“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因為早在他還沒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就已經(jīng)習慣了以這種方式占有物品:手一指,媽媽就把小球拿來;眼一掃,爸爸就把飯碗端來……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夠供他所取。
放縱孩子,予取予求
很多的家長把孩子的要求視若圣旨,不論孩子要什么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么就會毫無顧忌地拿。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拿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有出息”的表現(xiàn),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長此以往卻會養(yǎng)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漸漸發(fā)展成有意識的偷竊行為。
缺乏關注,嘩眾取寵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并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較常見,孩子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定的失落感,認為父母不注意、不關心自己,于是就通過故意拿小伙伴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
專家支招
重視并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建立物權觀念
為孩子準備他專屬的日常用品,如碗筷、護膚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幫助他從小建立“我的”的觀念。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天地,把他的衣物、玩具和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讓他自己收納,幫助其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沒有經(jīng)過他人同意,不可以隨意亂拿亂翻。
●信任孩子
孩子在剛開始偷拿別人東西時,心里不一定有“偷”的概念,父母不必大驚小怪,應巧妙地讓孩子講清來龍去脈,如“我喜歡”、“家里沒有”、“他欺負我了我要報復”……父母應相信他不是有意的“偷”,耐心懇切地給孩子講道理,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鼓勵孩子把東西送還給別人。只要孩子鼓起勇氣送還物品,就應該表揚他,這樣他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
●分辨是非
正面教育幼兒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孩子年紀小、經(jīng)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更需要成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生動的方法進行教育。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讓孩子體驗小主人公丟失東西后著急的心情,感受不經(jīng)同意隨便偷拿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確的行為。
●榜樣作用
幼兒模仿能力強,而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嚴于律已,不貪占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發(fā)現(xiàn)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及時帶著孩子將東西送還主人,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