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付閑不住的好動寶寶?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怎樣教育孩子 哄寶寶睡覺的溫馨故事導讀: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愛活動,甚至調皮,對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例如,過度地好動,就是“多動癥”的隱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愛活動,甚至調皮,對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例如,過度地好動,就是“多動癥”的隱患。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多動行為的孩子,幾乎都在出生后18個月以內,這個階段被稱為感知運動能力發(fā)展期,若這個階段調控失誤,就會造成感知與行動之間的聯(lián)系產生障礙,于是情緒不穩(wěn)定、沖動,難以抑制自己的行為,不停地動來動去,不能持久。
所以,對于那些閑不住的孩子,要適當調一下,而且應該注意這個問題。既要滿足孩子好動的需要,又要有所限制,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又要積極引導。為此,提供一些建議:
對于閑不住的孩子,每天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孩子盡興活動,到室外去運動、玩耍,活動到筋疲力盡,讓孩子的精力充分發(fā)泄。盡興活動之后,安排孩子安靜活動,必要時軟、硬兼施穩(wěn)定孩子??傊?,每天必定要有一定的時間段讓孩子安詳下來。
給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沒有規(guī)則,該給孩子立點規(guī)矩了(合理的),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只有在服從規(guī)則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什么行為是恰當?shù)?,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盲動的欲望,也只有被強迫保持安詳,他才能從活動中感覺到快樂。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怎樣對付嬌氣寶寶?
導讀:孩子過于嬌氣,主要是大人過于疼愛、過于嬌慣造成的。在家庭里,幾個大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嬌慣孩子,他往往會成為失敗者,因為其他大人會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對派。要想給孩子治嬌,長輩先要統(tǒng)一認識,認清嬌慣孩子將帶來惡果,害了孩子,也影響家庭。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點嬌氣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滿稚氣地撒點嬌、耍點賴,不是什么錯誤,反而讓大人感受到天倫之樂,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嬌過了頭,養(yǎng)成了過于嬌氣的毛病,就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太嬌氣的不少,常有的表現(xiàn)是:
一、生活上嬌氣。吃東西挑挑揀揀,愛吃的吃個沒完,不愛吃的一點兒不動,飯桌上大人頗費口舌,有時逼著家長做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著性兒來,喜歡的就用,不喜歡的就扔在一邊,磨家長買了這個買那個。有一點不舒服就不想上學,要求家長請假;經常要求不上體育課。
二、學習上嬌氣。做一會兒功課就喊累;讓家長削鉛筆、包書皮、整理文具;念會兒書就像“大爺”似的,支使家長倒水、拿飲料、拿水果;作業(yè)沒做好,不賴自己賴家長;考試考不好,賴家長沒給復習好;學習時遇到困難,動不動就厭煩,發(fā)脾氣。
三、勞動上嬌氣。一讓干活就反感——“又讓干活,我累著呢”;勞動時無精打采,應付差事;洗衣服怕水涼;打掃衛(wèi)生、倒垃圾嫌臟;重活干不了,輕活不愛干;在學校還能努力表現(xiàn),回家連腳都懶得洗。
四、經不起批評表揚。一受批評就委屈,情緒低落,流眼淚,有時跟家長強辭奪理;受點表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
孩子過于嬌氣,主要是大人過于疼愛、過于嬌慣造成的。在家庭里,幾個大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嬌慣孩子,他往往會成為失敗者,因為其他大人會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對派。要想給孩子治嬌,長輩先要統(tǒng)一認識,認清嬌慣孩子將帶來惡果,害了孩子,也影響家庭。有些家長總以“孩子還小”作為嬌慣孩子的借口,這沒有好處。要明白,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要使嬌氣逐漸減小,變成意志堅強的孩子。一般地說,小學中年級以后,就應把嬌氣克服掉。
治嬌方法主要有:
一、勞動治嬌。勞動是治嬌的好方法。在給孩子講清道理之后,安排難度稍微大一點的勞動任務,鼓勵孩子堅持干好。開始,最好家長跟孩子一塊干,隨時指導。比如家庭大掃除,學習搟餃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衛(wèi)生間等。關鍵是持之以恒,孩子勞動時,多肯定、多指導。寒暑假里,可以安排更多的勞動任務。
二、跑步、爬山治嬌。嬌氣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家長跟孩子訂個協(xié)議,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離遠近依孩子年齡和身體情況而定。開始1000米,跑幾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漸延長距離。記時間能調動積極性。利用雙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遠足也是好辦法。跑步、爬山既能開闊視野,又能鍛煉身體,磨煉意志。
三、定時完成學習任務治嬌。跟孩子討論,一次專心學習時間能達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個目標。比如原來能專心學習30分鐘,現(xiàn)在就定40分鐘,而且明確學習質量要求。上好鬧鐘,抓緊分分秒秒,讓孩子看到效果,及時鼓勵。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長可以一起來,讀書,劃重點,記筆記,互相競賽,互相監(jiān)督。家長的表現(xiàn)要認認真真,不能裝樣子。
四、跟班主任老師配合治嬌。先與老師溝通,請老師給孩子安排一些經常性的任務,并給以表揚、批評。表揚、批評之后,家長及時跟孩子一起分析為什么受表揚、受批評,應如何正確對待。幾次之后,孩子就能經得起表揚和批評了,而且學會調控自己情緒。還可以建議老師與孩子談談嬌氣問題,并在操行評語中寫出“如能克服嬌氣,會取得更大進一步”一類的話,調動孩子自己治嬌的積極性。
最后,再次提醒家長,為了治嬌有好效果,不至于半途而廢,家長必須下狠心,關鍵時候不能心軟。
怎樣對付磨蹭寶寶?
導讀:由于孩子沒有目的性,他們經常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是直奔主題,而是在做的時候,受到別的東西的吸引,偏離了主題,在家長看來,這也就是磨蹭,做事情不好好做。家長不能容忍孩子這點,家長的心中有一個標準,就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這個做完,再做下一個,可孩子不是這樣的。這個世界吸引孩子的東西太多,他們不看重結果,他們喜歡過程,經常在過程中看到更好的東西。等慢慢,孩子的心智成熟了,這個情況會有所改變。
現(xiàn)在家長對孩子磨蹭的抱怨,來自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但是孩子并沒有隨著生活節(jié)奏而加快自己的生長速度,他們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墒羌议L很少有耐心等著孩子慢慢成長,所以,現(xiàn)在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快快快,你再快點。
其實,做事情不專心,本身就是3歲以前孩子的特點。三歲左右的孩子是先做再想,比如玩拼圖,他們不會像大人一樣,想著怎么拼,他們完全無意識,拼出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這樣的。但是,大人就會覺得他們怎么這么磨蹭,東放一塊西放一塊,完全沒有目的性。由于孩子沒有目的性,他們經常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是直奔主題,而是在做的時候,受到別的東西的吸引,偏離了主題,在家長看來,這也就是磨蹭,做事情不好好做。家長不能容忍孩子這點,家長的心中有一個標準,就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這個做完,再做下一個,可孩子不是這樣的。這個世界吸引孩子的東西太多,他們不看重結果,他們喜歡過程,經常在過程中看到更好的東西。等慢慢,孩子的心智成熟了,這個情況會有所改變。因此,對孩子,要給他們成長的時間,要尊重他們的特點。
在家庭中,有幾點比較關鍵:
1。家長一定不要嘮叨,你越嘮叨,孩子越磨蹭,這幾乎就是一個規(guī)律。但是,看著孩子磨蹭,不嘮叨也很不容易,那么還有幾個技巧。
2。磨蹭源于孩子的不自信和沒能力,以及沒興趣。而能力是需要鍛煉的,因此,家長一定不要包辦代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孩子可能會很慢,做得很不好,但是,慢慢的他就會做得很好。如果總是家長代替,看著是節(jié)省時間了,可是以后孩子會很依賴你,孩子會認為這是家長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家長再讓孩子做,孩子會很磨蹭。
3。如果家里計劃出去玩,孩子肯定不會磨蹭,他們一定在不停的催,怎么這么慢呀,還不走呀??墒?,如果干別的就不一定這樣了。孩子有興趣的事情,他們一定會很期待,很興奮的投入。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想辦法調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多參與。
4。孩子如果做得好,要及時鼓勵。
5。幫孩子列計劃,孩子不認字也沒關系,他們對寫在紙上的東西很認真的。家長告訴他們這些是什么意思,什么時間干什么,他們會很愿意執(zhí)行。
6。事先提醒,事先提醒是一個心理緩沖,有了心理準備后,孩子會很難樂意面對時間的限制,如果沒有這個緩沖,到時間就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該結束游戲,去刷牙了,孩子一般會很不情愿,他們都會再想辦法磨蹭一會。
7。計時。要求孩子做什么,需要在多長時間內結束,一定要明確。對于小孩子,一般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多少個數(shù)內結束。家長在一邊數(shù)數(shù),孩子就有了緊迫感,會加快速度。
8。這個現(xiàn)象在4、5歲的孩子中比較普遍,孩子們有很多興趣班,平時家長留的功課可能也多,孩子做完這個,還有那個,為了逃避,孩子會磨蹭。所以,事情不要安排得太滿。任務要定量,而不是定時。比如,彈琴,彈得好就少彈,彈兩編,彈不好,多彈幾遍。孩子嘗到又快又好的甜頭,就不會用磨蹭做逃避的工具了。
9。創(chuàng)造安靜的環(huán)境,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不要打擾他。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玩的時候,干擾孩子,然后又說孩子不專心。比如,有一個爸爸,非常喜歡女兒,看到女兒玩,就過去摸摸頭,吻吻臉,給喂點吃的,說幾句話。這都不好,不要分孩子的心。
10。平時做一些小游戲,比速度,快的有獎勵,慢的要懲罰。
最后一個,家長要盡量遵守時間。
怎樣對付坐不住的孩子
導讀:孩子上課坐不住,不聽講,這是很多孩子的毛病,特別是大多數(shù)孩子的毛病,怎樣引導和糾正?
我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老師說上課總是坐不住,不認真聽講,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了?
知心老師回復:你好,孩子上課坐不住,不聽講,這是很多孩子的毛病,特別是大多數(shù)孩子的毛病,怎樣引導和糾正。
(一)參加學習能力訓練。孩子年齡小,正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好時機,孩子的注意力細心程度記憶力等都需要訓練,只要孩子各種學習能力強了,學習起來更輕松和優(yōu)秀。
(二)讓孩子參加精細運動,如下棋練書法或者每天安靜坐10分鐘不動的訓練,漸漸孩子有好轉。
(二)去醫(yī)院兒科看看,測試一下多動的情況。
一位家長問:
你好,我外甥,好像一直都比較粗心,寫作業(yè)拖拉,上課還老是走神,尤其最近老師說有些自閉了都,和他交流,他自己也說想好好學習,但是沒有辦法,請問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
知心老師回復:你好,孩子粗心也比較正常,但就是粗心的量多或少,如果孩子很多題目是因為粗心而出錯,那肯定影晌成績。老師說孩子自閉,可能是從孩子情緒低落,不喜歡說話,學習沒積極性,這樣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東張西望,情緒低落,愛走神又粗心,所以知心老師建議:
(一)給孩子鼓勵,讓孩子盡量自信,把低落和憂郁的情緒轉變過來,緊張和憂郁是注意力集中的大敵人。
(二)參加學習能力訓練,孩子粗心,是由于注意力和視覺能力不強,經常出現(xiàn)看錯抄錯數(shù)字混淆等簡單的錯誤。知心老師可提供訓練資料。
一位家長問:
知心老師你好!我家小孩今年上二年級了。數(shù)學英語都蠻好的,就是不太喜歡語文,膽子又小想學又不敢問老師同學。該怎樣讓他對語文感興趣呢?
知心老師回復:你好,孩子成績不錯,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很好,那證明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為何語文成績不好呢?
(一)語文需要理解能力,需要看懂題目,理解詞語和句子,這些比較
有難度,你孩子可能需要提高,多念句子和短文,讓他理解。
(二)語文課造成的環(huán)境所影晌。比如語文老師嚴厲批評多,鼓勵少,使得孩子學習起來感到壓抑,盡量鼓勵孩子多問,在生活提問給孩子思考,培養(yǎng)自信,既然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可以,那自己本身的能力是可以相信自己的。
一位家長問:
知心老師你好!我家小孩今年上二年級了。數(shù)學英語都蠻好的,就是不太喜歡語文,膽子又小想學又不敢問老師同學。該怎樣讓他對語文感興趣呢?
知心老師回復:你好,孩子成績不錯,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很好,那證明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為何語文成績不好呢?
(一)語文需要理解能力,需要看懂題目,理解詞語和句子,這些比較
有難度,你孩子可能需要提高,多念句子和短文,讓他理解。
(二)語文課造成的環(huán)境所影晌。比如語文老師嚴厲批評多,鼓勵少,使得孩子學習起來感到壓抑,盡量鼓勵孩子多問,在生活提問給孩子思考,培養(yǎng)自信,既然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可以,那自己本身的能力是可以相信自己的。
一位家長問:
我女兒今年上四年級,都是我姨媽帶著,以前都是在鎮(zhèn)校讀的,這學期我姨媽帶到鄉(xiāng)下去讀。第一個星期還行,到第二個星期就又開始吵了,考試又初心,一回家就知道看電視玩電腦,做作業(yè)老是要吹。不知道咋辦,煩
知心老師回復:
你好,孩子成績不錯,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很好,那證明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為何語文成績不好呢?
(一)語文需要理解能力,需要看懂題目,理解詞語和句子,這些比較
有難度,你孩子可能需要提高,多念句子和短文,讓他理解。
(二)語文課造成的環(huán)境所影晌。比如語文老師嚴厲批評多,鼓勵少,使得孩子學習起來感到壓抑,盡量鼓勵孩子多問,在生活提問給孩子思考,培養(yǎng)自信,既然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可以,那自己本身的能力是可以相信自己的。
個案——怎樣對付寶寶扔東西?
導讀:要解決扔東西的問題,就要讓孩子自己揀扔出去的東西。允許孩子扔東西,只是他自己要揀回來,這需要看護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可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習慣,也只能如此啦,抱著孩子蹲下來,讓孩子自己揀起被他們扔在地上的東西,用不了幾次,他就會有所改變。
在丫丫5個月大的一天,我抱著她在外面玩,她手里拿著奶瓶蓋,一邊啃一邊玩。因為手太小,瓶蓋免不了掉在地上,每次當瓶蓋掉在地上的時候,我都抱著丫丫,蹲在地上,讓她自己用手揀起來。
后來,來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看見丫丫覺得很好玩,就站在身邊逗她,當丫丫再把瓶蓋掉在地上的時候,小女孩主動幫她揀了起來。丫丫接過奶瓶蓋看了看,又扔到地上。小女孩又給她揀了起來,她拿到手里看都不看,就又扔到地上,當小女孩第三次給她揀起來的時候,丫丫高興地咯咯地笑了起來。
突然,我意識到這是在給丫丫一種不好的訓練或暗示!于是我停止了這種游戲,當丫丫再一次把瓶蓋扔到地上的時候,我阻止了那個幫她揀瓶蓋的小女孩,自己抱著丫丫,蹲在地上讓她自己揀。
這一次,她半天沒揀起來,我不急,蹲在地上等她揀,等她揀起來后再站起來。這次她沒有馬上扔下去,而是拿在手里玩了一會兒,等她再掉了之后,我又蹲下來讓她自己揀。慢慢地,她接受了這種現(xiàn)實,不會再有人幫她揀了,所以她又恢復了以前的樣子,不再隨便往地上扔了。后來,丫丫也不再以扔東西作為游戲了,雖然我們經常去扔石子,但是在家里她從不把東西往地上扔。
據我所知,有許多媽媽都碰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隨手亂扔東西,尤其是生氣、發(fā)脾氣的時候,不管是來軟的還是來硬的,都不起作用,令人苦惱不已。
我覺得問題可以這樣解決:
先說說平時往地上扔東西的問題,這種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嬰兒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大人覺得極可愛,所以趕緊給孩子揀起來,再讓他扔。孩子玩起這樣的游戲也是樂此不疲,尤其是家里祖父母輩的人更喜歡做這樣的“工作”,成人覺得孩子是在游戲,對此不以為意,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形成一種習慣,很多大孩子扔東西的習慣,就是在這種游戲中被培養(yǎng)出來的。
要解決扔東西的問題,就要讓孩子自己揀扔出去的東西。允許孩子扔東西,只是他自己要揀回來,這需要看護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可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習慣,也只能如此啦,抱著孩子蹲下來,讓孩子自己揀起被他們扔在地上的東西,用不了幾次,他就會有所改變。
孩子生氣摔東西的壞習慣,往往是嬰兒時期養(yǎng)成的扔東西習慣的延伸,糾正起來還是采用上述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揀。如果在孩子“暴怒”時讓他揀東西,那么無疑,這個“要求”將成為一項“命令”,而且是和孩子情緒相抵觸的、令孩子難以接受的、或是帶有懲罰性的一項命令,這項“命令”會使問題更為激化,所以我建議,這時,先把扔東西的舉動放在一邊,先解決沖突的中心問題,對其他的問題大可“視而不見”。讓孩子有這樣的認識:一切舉動都是徒勞的,對解決問題毫無作用。等到中心問題解決之后,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再來解決被扔在地上的東西。這時再讓孩子把地上的東西揀起來收拾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等孩子收拾好東西后再次教育他,不要扔東西。
經過幾次這樣的教育,孩子的毛病一般都能改掉。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惡習”,如果有,最好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后再教育孩子。否則,不管用什么樣的好方法,都將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怎樣分辨和應對寶寶的“不安”?
導讀:父母應該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勵寶寶多探索新事物,尤其對于依賴性強的寶寶,更應該通過玩具、游戲以及與其他寶寶的互動制造感官刺激。
寶寶學會說話以前,有很多行為和表達都會讓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寶寶們總喜歡要媽媽抱著,即使會走路了,也常常賴在媽媽懷里,一放下就會嚎啕大哭。有的人覺得這是孩子撒嬌,可有的人卻說是寶寶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樣分辨和應對寶寶的“不安”?讓我們聽聽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兒科主任、兒童發(fā)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的經驗之談。
安全依戀感建立于一歲半前
餓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從孩子一出生,養(yǎng)育者就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就會使孩子對養(yǎng)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據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歲半前的嬰幼兒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安全依戀感(即尋求與保持和養(yǎng)育者之間身體親密聯(lián)系的傾向)才會隨之而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養(yǎng)育者都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在某些時候可能產生誤讀,譬如寶寶因為餓而哭鬧,養(yǎng)育者卻以為他要拉尿,這就會使寶寶產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兒科主任、兒童發(fā)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說,“需求”和“滿足”之間存在小小分歧其實是恰當?shù)?,過于周到的照顧對寶寶反倒沒有好處。但若分歧較大,譬如少女媽媽不懂得照顧寶寶,或者因為身心疲憊、壓力大而無心顧及,又或者對寶寶的態(tài)度一會親熱一會冷淡,都會導致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具體表現(xiàn)為喜歡啼哭、不敢探索、語言及行動進步緩慢、看到陌生人緊張等。
撫養(yǎng)困難的寶寶更易不安
鄒小兵主任說,從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養(yǎng)育者都很疼愛孩子,能夠很早就和寶寶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戀的良好關系,但這并不表示二者之間可以完全畫上等號。“有些父母跟我說,明明對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寶寶還是很難帶,動不動就哭,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每個寶寶的個性特征、氣質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能否吻合,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p>
分辨寶寶的氣質要從飲食、動作、睡眠、排泄以及寶寶與父母的互動幾個方面來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容易撫養(yǎng)型,寶寶生活規(guī)律,適應和學習能力較強;二是撫養(yǎng)困難型,寶寶生活規(guī)律差,反應較遲鈍,愁眉苦臉的時候多;三是發(fā)動緩慢型,寶寶性子不急不躁,做什么事情都比別人慢半拍。鄒小兵說,無論是什么樣的個性氣質,對寶寶而言都是正常的,父母如果不能認識它,而單純看作寶寶撒嬌任性,不給予適當?shù)呐浜?,就很容易導致寶寶的不安甚至母嬰關系的紊亂,給孩子今后的成長發(fā)育埋下隱患?!八裕诮⒁粋€基本規(guī)范的基礎上,父母應該多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寶寶,而不是想當然地讓寶寶遵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成長?!?/p>
應對不安:陪伴,但不驕縱
那么,是不是當寶寶啼哭、不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時,父母就應該表現(xiàn)順從的態(tài)度呢?鄒小兵主任認為,對嬰幼兒不安全感的表達和單純的撒嬌耍賴還是要區(qū)分對待。
“首先要強調的是,從出生到一歲半內,寶寶是需要父母或養(yǎng)育者陪伴的,這種陪伴應該是讓寶寶一直處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而這個時期的孩子即使會和父母耍賴,一般也不要求作嚴格的糾正。”但是,父母應該注重培養(yǎng)寶寶在正常時期獨立性的培養(yǎng)?!俺鞘菍殞毶×耍蜥槼运幾屗麄儺a生強烈的不安,需要父母的呵護撫慰,此時多抱一抱很有必要。否則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如果父母還成天抱著哄著,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p>
鄒小兵說,父母應該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勵寶寶多探索新事物,尤其對于依賴性強的寶寶,更應該通過玩具、游戲以及與其他寶寶的互動制造感官刺激?;蛟S有的寶寶適應力比較差,可以慢慢引導,不用心急。但如果寶寶只是一味耍賴,切記不能驕縱,應采取“在場不關注”的方式,雖然陪伴但不理睬,甚至可以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模樣,讓寶寶“知難而退”。
怎么對付頂嘴寶寶?
導讀: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獨立思考意識越來越強,當他們認為不對或不合理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用頂嘴來反對家長的言行,如此,頂嘴現(xiàn)象自然就會越來越多了。
“孩子四歲了,越來越喜歡頂嘴了,該怎么辦?”,孩子學會頂嘴,是很多家長著急的事情,也是普遍反映的育兒難題之一。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獨立思考意識越來越強,當他們認為不對或不合理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用頂嘴來反對家長的言行,如此,頂嘴現(xiàn)象自然就會越來越多了。孩子經常頂嘴,原因不原外有以下幾點:
其一,首先說明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正在增強,說明孩子長大了。這提醒家長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適當注意言行,以免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其二,可能是家里大人平時過于溺愛,導致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當其認為家長的言行與平時的溺愛有所不一樣時,潛意識里會產生“反抗”,以此提醒家長以一切為“我”為中心。
其三,也可能是家長固有的教育方式已不適應于日益接觸新事物的孩子了。孩子年齡增長,會不斷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如果家長不與時俱進,教育理念自然會被孩子拒絕全盤接收,頂嘴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對于孩子經常頂嘴,家長們在冷靜分析出原因之后,找出解決之道,不應一味地焦急。
第一,家長們不應對孩子頂嘴一味封殺,而應適當給孩子一定的說話權利,給孩子表白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機會。只有當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后,家長們才能因勢利導,從根本了解孩子的內心,進而解決成長的難題。
第二,不要在頂嘴當時大發(fā)雷霆,要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當孩子用頂嘴來與孩子“對立”時,家長們要耐心引導,要告訴孩子,頂嘴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尤其重要的是,在孩子情緒大發(fā)之時,切忌針鋒相對,一定要冷靜、耐心。
第三,但如果孩子出現(xiàn)經常性地頂嘴,或者完全是無理取鬧之時,家長就要適時嚴厲教育,等孩子冷靜后,要適當?shù)膰绤栒Z氣批評孩子,嚴肅教育孩子要懂事理。
總之,對于孩子的頂嘴現(xiàn)象,我們不可一味地針鋒相對,以大捧威嚇,更不可一味遷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胡蘿卜或“大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