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你的關注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新生開學需要做哪些調整 幼兒園需要說課稿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導讀:孩子們最不愿意被父母“冷落”。也就是說物質上的滿足并不能代替在精神上的滿足,而且相比物質,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關注。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們不能忽視對孩子的關注,因為,忽視關注孩子的行為,可能使孩子逐步養(yǎng)成不良行為的心理和行為定勢??梢?,關注孩子的確意義重大。
生活中,不管孩子要什么玩具或者要吃什么東西,父母都會義無反顧地滿足他,但有時孩子們還是不快樂,并表現(xiàn)出:纏人、不聽話、發(fā)脾氣、甚至毀壞東西。可奇怪的是,當父母進行責罰的時候,他反而能安靜下來。
專家表示:孩子們最不愿意被父母“冷落”。也就是說物質上的滿足并不能代替在精神上的滿足,而且相比物質,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關注。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們不能忽視對孩子的關注,因為,忽視關注孩子的行為,可能使孩子逐步養(yǎng)成不良行為的心理和行為定勢。可見,關注孩子的確意義重大。(www.111642.Com 優(yōu)美句子網)
父母該如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呢,具體該怎么做?
·經常聆聽孩子的傾訴,力爭準確理解并表述出對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他在父母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及時贊許孩子表現(xiàn)出的良好品行,使孩子有許多機會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長處和進步,從而引起積極的進取愿望和信心。
·生活中,父母應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閱讀或親子游戲之類的活動,活動中父母可以“助手”或“顧問”的身份,給予孩子好的建議,引導他們提高活動能力和水平。
·適當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在勞動中體驗自己的價值,并增強為家庭成員服務的責任感。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父母要注意小孩子的心靈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
孩子心靈需求亟需關注
導讀: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
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家長的更多關注
導讀:孩子的心理其實是很復雜的,當然他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家長應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幫助解決,莫讓心理問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兒童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愛和他人交往,可稱之為社交型的(sociable),有的不愛和他人交往,可稱之為非社交型的(non-socialte)。這兩類兒童都是正常的,你的孩子可能屬于第二類,這類孩子并不“壞”。
兒童有先天秉賦的一面,但出生以后,在社會化進程中,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也不能忽視。你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環(huán)境,使他的社會化過程“走”得更好,愿意和他人交往。比如:
1、他已經四歲了,可以與他講和小朋友玩的道理了。多說,有好處,但如果短時間內效果不大,也不要批評和責怪,性格一旦養(yǎng)成,改變比較困難,批評和責怪會使他更退縮。
2、在假日,可以帶他到親友家去串門,和親友的孩子一塊玩,你也參加,他也許會愿意,次數(shù)多了,也會改變不合群的性格。
3、和成人打照呼,叫聲“老師好”是有禮貌的表示,但如果孩子不這樣做,并不是很嚴重的事。我有兩個同事的孩子,五六歲以前從不和人打招呼,也不是什么大錯誤。這些孩子再大一點會好一些。不要以為孩子不叫人,自己沒面子,是否可以放松些,不強迫他這樣做?有時你一定要他叫人,他就是不叫,反而會使自己很尷尬。
4、和幼兒園老師經常聯(lián)系,希望老師常講些合群、有禮貌的兒童人人喜歡的故事,對他會有好處。
5、有時可以和他一同看有性格開朗主人翁的圖畫故事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讓他學習活潑的性格。
6、孩子在你們和別人講話時不高興,甚至用石頭砸人家,是不愿意你們冷落他,要用激烈的行為“找回”你們對他的注意,你們知道他有這個“毛病”(當然,這種獨占爸爸媽媽的心理也不是對的,這是獨生子女常有的問題),就應該事先和他講:“爸爸媽媽要和叔叔阿姨談點事,你一個人玩一會兒積木(或他喜歡的玩具),等一會兒叔叔阿姨走了,我再和你玩”,“大人講話的時候,你不要打人家,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等。孩子已經四歲了,這個道理他是能懂的。
7、常和孩子玩游戲,激發(fā)他的歡樂情緒,這對于培養(yǎng)他有開朗的性格有很大的好處。
關于孩子的心理需要
導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長。
1、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而接納,孩子才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2、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社會化的過程也受到阻礙,還可能造成疑心病,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huán)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fā)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3、常規(guī)
常規(guī)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墻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常規(guī)是安全感的來源,常規(guī)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4、新的學習經驗
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fā)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學習經驗而達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fā)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系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5、鼓勵
在兒童的教養(yǎng)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因為缺乏鼓勵是造成兒童偏差行為的基本原因。所以說,有偏差行為的孩子也就是一個受挫折的孩子。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xù)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如果沒有鼓勵,孩子無法成長及發(fā)展,也無法獲得歸屬感。鼓勵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它強調給予孩子一種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覺。
6、責任
兒童需要責任感,讓他負責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掃地等,可以幫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學習互助的精神及確立責任感。
7、認同的楷模
兒童良好品行養(yǎng)成的必要條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學習認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傳言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生正向認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現(xiàn)尊重則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利。唯有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對孩子表現(xiàn)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當作大人一樣有權利做決策。但是,權利并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權利。
孩子需要玩伴
導讀: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處過程中,大孩子會用語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會通過表情、手勢和簡單的音調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誦大孩子的話。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會說許多話,會把不同家庭的習慣用語不假思索地說出來,使其他孩子學會各種不同的講法和語氣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長輩關懷的中心,往往得到過分的幫助,從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進入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社交圈時,很難懂得什么是謙讓,什么是互相照顧。
因此,在孩子開始有與人交往的意愿時,父母就應努力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孩子的社交范圍。大大小小的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機會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關系,年齡大的孩子會處處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漸忘掉在家時接受幫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會用感激的態(tài)度服從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要求,大孩子不會像父母那樣全面包辦,他們會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跑到角落撿皮球,把玩具放進盒子里等。如果不服從,在玩耍時就不讓參加。這比父母打屁股還要厲害,因為大人在打孩子后會給予安撫,而大孩子的命令“不和你玩”則是讓小孩子最傷心的懲罰。為此,小的孩子必須“聽話”,不敢再像在家里那樣,以發(fā)脾氣來要挾大人。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鍛煉。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處過程中,大孩子會用語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會通過表情、手勢和簡單的音調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誦大孩子的話。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會說許多話,會把不同家庭的習慣用語不假思索地說出來,使其他孩子學會各種不同的講法和語氣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很復雜的意思,往往是用單音加手勢來表達,有時連自己的父母都費解,孩子也因著急而發(fā)脾氣,人們稱之為“反拗期”。這種單音加手勢的獨特表達方式恰好能被剛剛克服語言困難的三四歲的孩子們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幫助下表達意愿,也就不會發(fā)脾氣,這是大人所不能辦到的。在混合年齡孩子們的社交圈里,孩子們的溝通不成問題了,由于語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區(qū)生活或幼兒園中,孩子們會把大人按年齡分別加以血緣關系的稱呼,比如爺爺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與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許多自然親情的關系。這一關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種熱情、友善、積極的態(tài)度與別人交往。
在國外,父母經常會為孩子約鄰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群體生活機會。在充滿愛心和互相關懷的氣氛下,孩子們獨立性強,不但能自己服務,也能幫助別人。當他們上幼兒園和上學時就會比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而使孩子更積極地從集體生活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調皮孩子需要更多關愛
導語:不管是在教育活動中,還是在游戲中,懂事聽話的孩子總是會得到老師的關愛,而那些喜歡調皮、愛搗亂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評教育,但往往又事與愿違。細想起來,其實這些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
案例重現(xiàn):小智是我們班上典型的調皮大王。在與小朋友的游戲時特別容易發(fā)生沖突,小朋友們都不喜歡跟他交往。在我的觀察中,小智其實特別喜歡與小朋友交往,也樂意與他們一起游戲。每次在區(qū)域活動中,他都積極的參加,表現(xiàn)自己,總希望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關注。
但它與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確,所以經常導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經常讓小朋友給打小報告。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有意識的去接近他,多關注他,摸一下他的頭,給他一個會意的微笑,與他交談在與小朋友玩時,遇到情況怎么辦,鼓勵他與小伙伴要搞好團結,互相謙讓,有玩具大家玩,學會與小朋友共享快樂。
教師感言:“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是純潔的、善良的,喜歡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是我們的教育宗旨,愛是我們的教育手段,讓我們多一點愛心,多一些賞識,多關愛一下調皮的孩子吧!你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好育園觀點:孩子的心理有時候很微妙,故意調皮搗蛋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時時反問之際,我給了他們足夠多的關注和愛護了嗎?多給孩子一些關愛,不僅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且能讓孩子感受到受人關注,對幫助他們改進自身的壞習慣也有很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