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原因及應(yīng)對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8-02 孩子厭學(xué)原因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孩子是降臨人間的天使,是家長眼里的心肝寶貝,隨著孩子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開始變得任性起來,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xié)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guān)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幼兒任性還會影響成人、同伴對他們的評價,并由此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xùn)|西等行為來表現(xiàn)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jīng)常發(fā)生,就會強化他們的不良個性品質(zhì)。同時,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jīng)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chǎn)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任性的形成原因和對策
那么,造成幼兒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不當。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tài)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等等,這是關(guān)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著就怎么著,缺乏行為規(guī)范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知識方面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zhì)、行為習(xí)慣、社會適應(yīng)性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必然會造成幼兒的消極創(chuàng)造性行為。
2、同伴交往機會缺乏。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xiàn)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dǎo)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由于親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制的行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進行教育:
1、明確要求,預(yù)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幼兒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guī)則。規(guī)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執(zhí)行,以此來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guī)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yīng)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2、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觀點應(yīng)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時,家長應(yīng)統(tǒng)一要求。如果一個嚴,一個寵,那么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3、采用"負強化"的方法。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xùn)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兒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從而使他們更任性。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采取不勸說、不解釋、不爭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xiàn)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并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guān)心,跟他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這種"負強化"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孩子不愿睡覺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導(dǎo)讀:孩子的精力充沛,即使沒有午睡,到晚上依然活力十足。父母白天上班去了,孩子盡量在晚上爭取接近他們,故遲遲不想入睡。孩子日間玩得過度興奮,往往令晚上難以入睡,或睡至半夜驚醒。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情況各有差異,有人必須睡上八小時,也有人連續(xù)熬上數(shù)天通宵也面不改容。
所以,沒有人知道或可以決定別人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時間,對待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當父母經(jīng)過一天工作,正值筋疲力盡之際,希望孩子早點入睡,好讓自己集中精神做點家務(wù)或早點休息,但孩子偏偏纏著爸媽玩這玩那,不管你多么努力,也難以讓孩子入睡,的確令人傷透腦筋。
孩子不愿入睡的原因
年幼的孩子對外間事物充滿了好奇,如果爸媽未入睡,或仍有客人在家中,他深怕睡覺后看不到家人做的事,所以實在不愿因睡覺錯過了機會。
孩子的精力充沛,即使沒有午睡,到晚上依然活力十足。
父母白天上班去了,孩子盡量在晚上爭取接近他們,故遲遲不想入睡。
孩子日間玩得過度興奮,往往令晚上難以入睡,或睡至半夜驚醒。
如何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xí)慣?
1、睡眠環(huán)境必需安靜和較暗,室溫舒適,不過熱。
2、嚴格實行入睡、起床的時間,加強生理節(jié)奏周期的培養(yǎng)。
3、臥床時要吃飽,避免饑餓,上床時或夜間不宜飲水過多,使用洗水力好的紙尿褲,以免因要小便而擾亂睡眠。
4、小兒最好單獨睡小床。研究證明小兒單獨睡比和母親同床睡能睡得更好。小床可放在大床旁邊,便于照料。
5、使小兒學(xué)會自己入睡,不要抱、拍搖著或含著奶頭入睡。
6、睡眠前1~2小時避免劇烈活動或玩得太興奮。
7、白天睡眠時間不宜過多。
8、如果入睡有困難,可在睡前洗溫水澡,做嬰兒按摩幫助入睡。
孩子害怕的原因
導(dǎo)讀: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jīng)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yīng)增多。
在蹣跚學(xué)步或是更早的時候,寶寶就可能體驗到恐懼。狗吠聲、震耳的鞭炮聲會令他感到害怕;某種顏色的衣服、某個長相特別的大人也會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懼。
寶寶為什么會害怕
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jīng)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yīng)增多。
當寶寶感到害怕時,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可以不斷幫助他面對恐懼,寶寶幼小的心靈也會在不斷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反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恐懼漠不關(guān)心或者過度保護,則會使他的心靈在某一點上停滯不前,給日后的成長投下陰影。
寶寶都會怕些什么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恐懼體驗。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約翰·伯曼說過,“對待孩子有三種表達愛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合理地達成心愿,還有運用愛的語言?!痹谶@三種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們不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還要幫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島”。
新生兒~1周歲
內(nèi)心獨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圍的吵鬧聲會傷害到我嗎”,“什么東西在我眼前一閃一閃”……
典型恐懼:
環(huán)境因素的突然改變。
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fā)生更換時,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或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時……寶寶都會覺得很害怕,18個月后基本緩解。
理解恐懼:
·0~1歲是建立依戀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戀的對象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換照料者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
·周圍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聲、閃光燈,都是小寶寶無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應(yīng),只能是因為害怕而哭鬧。
應(yīng)對良策
·豐富孩子的各種生活體驗,以有效地刺激大腦的發(fā)育。在改變環(huán)境因素之前,盡可能有一個過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xiàn)的頻率,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
·減少或避免周圍環(huán)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聲音,拍照時盡量別用閃光燈。
·針對身體下墜,可以在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玩一些相關(guān)的運動游戲,如:寶寶精神狀態(tài)較好的情況下,伴著柔和的音樂,扶著孩子的腋下,慢慢舉過頭頂,接著快速下降至媽媽胸前。開始時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適當加大幅度。這個游戲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還可以促進感覺統(tǒng)合功能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1歲半左右
內(nèi)心獨白:
“我不認識你,不要靠近我”,“媽媽,你會不要我嗎”……
典型恐懼:
與父母分離以及與陌生人相處。
諸如“我們帶你媽媽走嘍”、“你媽媽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來了”之類的話,會令1歲多的寶寶驚慌失措,恐懼萬分。3~4歲時,這種恐懼感會逐漸減弱和消失。
理解恐懼:
·生活中,母親往往是孩子最強烈和最早的依戀對象。如果硬將母子分開,或讓陌生人介入,孩子會產(chǎn)生極強的負性情緒和行為反常,甚至造成無法彌合的情感創(chuàng)傷。
·一般而言,1歲半到2歲左右是寶寶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高峰期。1歲半的孩子非常可愛,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實的,如果對不恰當?shù)耐嫘π乓詾檎?,將加深恐懼感?/p>
應(yīng)對良策
·事先嘗試與父母分離,是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的最佳方法。在時間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增加分離的時間。在離開的時候,您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媽媽什么時候會回來。請選擇寶寶比較熟悉的成人,如:爺爺、奶奶來照顧寶寶。
·重復(fù)玩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躲貓貓”,通過游戲告訴寶寶:媽媽不見了,媽媽又回來了。當他相信“不見的媽媽總會出現(xiàn)”時,分離焦慮這一關(guān)也就過得差不多了。
2歲時
內(nèi)心獨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會出來”,“這是什么東西?會吃掉我嗎?”……
典型恐懼:
害怕某些動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時候,寶寶可能會對陽臺上的一盆花、窗簾上的裝飾或圖案表現(xiàn)出毫無理由的恐懼,4~5歲時減弱。
理解恐懼:
2歲左右,寶寶會特別害怕獨自面對黑暗,這并不是沒出息、怯懦的表現(xiàn),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逃避危險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時,若采取強硬措施,或者保護過度,會使寶寶無法逾越這道坎兒。
應(yīng)對良策
·允許過渡
一旦決定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就要溫柔地堅持。溫柔表現(xiàn)在睡前會陪伴一小會兒,并告訴孩子,父母的門始終是敞開的,沒有條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堅持表現(xiàn)在當孩子半夜爬回您身邊的時候,一定溫柔地不厭其煩地把他送回去。
·豐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潛在的危險,那么我們平時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戲,如吹滅生日蠟燭會得到禮物,在黑暗中玩手電筒、熒光棒等,讓孩子覺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懼之外,還意味著驚喜、奇妙、探索等別的意義。
3歲時
內(nèi)心獨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簾后面是細菌魔王嗎”……
典型恐懼: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寶寶想象中的強大對象,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理解恐懼: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象和現(xiàn)實混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那些想象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現(xiàn)出完全不信,甚至惱羞成怒,會把孩子推向更孤獨恐懼的境地。
應(yīng)對良策
·接納寶寶的恐懼
需要父母認可的,并不是寶寶描述的怪物,而是他當時的情緒。不要隨便打發(fā)他的恐懼,而應(yīng)仔細傾聽,引導(dǎo)寶寶用語言,或者用畫筆詳細地描述恐懼的對象。描述得越仔細、越明白,心里的恐懼就會越少,因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東西。
·和恐懼對象打招呼
引導(dǎo)寶寶和恐懼對象簡單交流,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如可以讓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話:“大灰狼,你好啊,這么晚還不回家啊?你的寶寶在等你講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問他,大灰狼說什么?通常,寶寶的反應(yīng)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懼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4~5歲階段
內(nèi)心獨白:
“要是我輸了怎么辦”,“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懼:
對失敗充滿恐懼。
處于這一年齡段時,大部分孩子會害怕失敗,在競技游戲中表現(xiàn)得“輸不起”。
理解恐懼:
孩子會對游戲中的錯誤耿耿于懷,會對失敗感到害怕,這種感受可以理解為孩子長大了,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內(nèi)心渴望獲得成功。父母要了解這一點,并避免向孩子施壓。
應(yīng)對良策
·嘗試從簡單的、可立即反復(fù)操作的游戲入手,強化訓(xùn)練,適當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如:在紙上玩“井”字游戲,一方在空格中畫圈,另一方畫叉,三個同一符號連成串者為贏家。開始時,父母不妨適度“放水”,別太頂真了。
這類游戲每次耗時不到半分鐘,孩子還來不及咀嚼自己的失敗,馬上就進入第二輪。幾輪之后,他會逐漸明白:原來失敗和成功是輪著來的呀!這樣的認識有助于幫助孩子克服內(nèi)心對失敗的恐懼。
教你對付任性的孩子
導(dǎo)讀: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美國兒童心理學(xué)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
網(wǎng)友:有什么不依他的話,他就又哭又鬧,還賴地上不起來。打罵騙都沒用。
育兒專家答疑:您的孩子屬于任性,與家長育兒方法有問題有關(guān)。
孩子任性怎么辦?
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美國兒童心理學(xué)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他指出,幼兒隨心理發(fā)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并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而不管這些事物是否對他適宜、有利。家長則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jié)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歲的杰克看見表姐尼娜有個新玩具,在表姐離開后他便開始要求母親,非得立即有個同樣的玩具不可。但此時已是夜深人靜,母親不可能驅(qū)車進城為之尋購。于是,杰克哭鬧了一整夜??雌饋硎墙芸巳涡裕瑹o理取鬧。可母親沒有從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不可,而更多的是責怪他“要別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實孩子只是想弄清那玩具的燈為什么會閃亮而已。這就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時,他就與母親作對,無條中只得以哭來抗議,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如果母親弄清孩子的這種心理,在表揚杰克為弄清玩具為何閃亮是愛動腦筋后,再擺出今晚不可能得到這玩具的道理,并承諾明天將與他共同研究玩具閃亮的方法,這樣做可能會使孩子的情緒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親對他在“閃亮”問題上的認可。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xiàn)出來。家長對此首先不可包辦代替,其次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越來越嚴重。這種任性,實行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辦?有的家長常常抱怨說“我的孩子脾氣大”、“我的孩子特別任性”。其實孩子的任性與家長很有關(guān)系。1~2歲的嬰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些獨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歲以前小兒雖自我表達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達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發(fā)脾氣,用跺腳、打滾、哭鬧等方式表示抗議。家長要弄清原因有針對性的加以處理。對小兒的一些正當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飯等家長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對他進行訓(xùn)練,對于不正當?shù)囊笠膊荒芘c他討論,因為他還沒有發(fā)展到認識錯誤的水平,家長應(yīng)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以穩(wěn)定他的情緒,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處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就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認為這是達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會常用這種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對孩子的不正確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經(jīng)常無原則的依從、遷就,無意中就培養(yǎng)了小兒任性的壞習(xí)慣。對2歲以上的較任性的孩子,家長及時給予教育是可以糾正的。對于孩子的正確要求,家長要給予滿足,對無理要求要明確的回絕,而且要一貫堅持同一態(tài)度,不能以家長自己的情緒為轉(zhuǎn)移,高興時對孩子聽之任之,不高興時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員之間的態(tài)度也要一致,特別是有老人時父母與祖父母之間意見常不統(tǒng)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