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了 接孩子回家的第一句話該問什么呢
發(fā)布時間:2021-07-13 大班第一學期班務計劃 大班第一學期家長會 寶寶入園第一天寄語孩子入園了,當您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問孩子的第一句話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將中外父母的問話進行了對比:
在中國,父母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2、你們今天學什么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yè)了嗎?
而在國外父母問孩子的那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你快樂嗎?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么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中國的父母比較多地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國外的父母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前者的關心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可能會讓孩子自己對生活和學習過程有更多的關注,而忽視了情緒情感的變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話,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今后的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向往。
專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也是開發(fā)孩子智力的黃金時間,父母可以好好利用這一段時間,開發(fā)孩子的思維,給孩子的表達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
譬如,可以提一些這樣的問題: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為什么它是最快樂的事?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你聽見了/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什么優(yōu)點?
像這樣的問題,提問內(nèi)容具體,孩子知道從何而答。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園第一句話就問:“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維最興奮的階段,他不會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給您一個簡單的回答,比如面條,因為面條是孩子最易記住的詞匯。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領到園里的食譜園地,按照食譜問一問孩子,孩子就會把思路理清,認真告訴您。這樣您不僅能了解孩子飲食情況,還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講述欲望。孩子講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這樣的問話,還能激發(fā)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有時還會附帶上他自己的見解,這會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活躍。
父母在提問時,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提問時最好使用開放性的語言,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這類封閉性的語言。因為,封閉性的提問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惰性,而問“為什么”,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于開闊孩子的思維,而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也會得以發(fā)展。同時,這樣的提問還能練就孩子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本領。
簡單的一句問話,體現(xiàn)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在這點上我們還是應該多向國外的父母學習,鍛煉孩子自主思考、學會交流的意識。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幼兒園放學最該問什么問題
“今天在幼兒園吃飽了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老師今天教你什么了,有沒有幫你脫外套?”……每天一到接孩子離園時,父母們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弄得孩子有時候很煩躁,不愿意回答。作為父母,你知道最該問什么樣的問題嗎?問什么問題才能讓孩子說出心里話,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孩子幼兒園放學你最該問什么問題?孩子幼兒園放學你最該問什么問題?
1.你今天幫助老師做什么了?
提出問題后,父母可引導孩子啟動“回想”模式,試著和他一起梳理一天中與老師和小朋友相處的心得,幫助老師和小朋友,讓他既增強了自信又增強了榮譽感。
2.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什么優(yōu)點呢?
提出這個問題,有意識讓孩子在幼兒園多和小朋友溝通和交流,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同時,讓他知道小朋友的優(yōu)點,樹立價值觀,也強化孩子對優(yōu)點的記憶。
3.今天班里發(fā)生了什么快樂的事?
在孩子回答時,父母不要急于給予是非評價,而應注意傾聽,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孩子表述完以后,多和他討論,既可以增加對孩子的了解、增進感情,也可在討論中傳達對事件的正確看法,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4.有什么困難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的嗎?
這個問題熱那個孩子感覺到,父母很關心你,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得到父母的幫助。對一些因內(nèi)向而不愿說的孩子,即使一兩次并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堅持每天問,則可能因“心誠則靈”而得到孩子的信任,從而幫他敞開心扉。
專家:問題要具體明確
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可以提一些這樣的問題: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像這樣的提問,內(nèi)容具體明確,孩子知道如何回答,而且有回答的欲望。孩子說得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活動情況。同時,這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還能激發(fā)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網(wǎng)友有話說
我就是那個經(jīng)常問孩子你吃飽了沒有的那個媽,誰叫我是個吃貨哩。@有你不怕
我家兒子就屬于問啥啥不說的那種人,他在幼兒園的情況,都是我找老師問,可總不能一直麻煩老師吧。@首領君
我特支持問:你今天幫助老師做什么了?這是我家娃上幼兒園的動力,哈哈。@丫丫大叔
兒子嘴里說的最多的就是那個漂亮的同桌小姑娘,叨叨叨,我是不是有必要去找找人家媽,溝通溝通感情。@大獅紙
還真沒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識地問他吃了什么,有沒有吃飽啊,學了什么啊。反正孩子回答的也總是那一套。@大姐勿忘
小編點評
不同的問話體現(xiàn)了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希望我們的父母不僅僅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還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能力以及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上。父母提問,讓孩子有想說的欲望,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向往。
幼兒園到底該教孩子什么
從下周起,北京市教委將對該市的幼兒園進行隨機推門檢查,檢查內(nèi)容頗令人玩味:幼兒園是否給小朋友上英語、拼音課,教20以上的加減乘除運算。如果發(fā)現(xiàn)幼兒園存在小學化傾向,園長將被嚴肅問責,幼兒園也會被降級降類。
根據(jù)教育部發(fā)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5-6歲的學齡前兒童,“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它方法進行10以內(nèi)的加減運算”即可。
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這個起跑線,早已從小學一年級提前到幼兒園小班。一些幼兒園也恰恰利用家長的這一心理,在幼兒園階段開設小學課程,甚至雙語課程,當然,開設課程越多的幼兒園,收費自然也會更高。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固然沒有錯。但幼兒教育的起跑線,不是誰先學會乘法口訣,記住英語單詞,而是誰先具備了幼兒階段該具備的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這些好習慣能否在幼兒階段養(yǎng)成,才是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所在。
幼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知規(guī)則,認識世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培養(yǎng)包括口語交流能力等幼兒階段基本能力,是幼兒園應當去做的,而不是拔苗助長。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童年快樂和身心健康,應當?shù)玫奖WC。
另外,破除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還需要改變現(xiàn)有的小學招生模式,持續(xù)推進就近入學,均衡分配優(yōu)質小學教育資源。要知道,如果小學招生,尤其是優(yōu)質小學招生時,依然對孩子進行各種測評,那么,滋生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土壤”就會一直存在。
孩子應該首先學會什么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昂⒆討撌紫葘W會什么”!
今天早上我在接待幼兒入園的時候,被我班涵涵的奶奶指責了一通,涵涵的奶奶又把小班欣怡的媽媽指責了一頓。
經(jīng)過仔細調(diào)查,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我班女孩涵涵在上廁所的時候,被小班欣怡把褲子尿了個精透。
涵涵穿著濕透的褲子足有幾個小時,直到晚上回家的時候奶奶給她脫衣服時才被發(fā)現(xiàn)。
涵涵的奶奶強烈的指責我工作不負責任、不夠細致、不會認真觀察每個孩子。
她又憤然等到小班欣怡的媽媽,嚴厲的指責欣怡的媽媽不會管教孩子,不要再讓其“作惡”。
我在檢討自己工作不夠細致的同時,我反復思考:這位奶奶應該嚴格“管教”的是誰呢?涵涵都5歲了,一個比他小兩歲的孩子沖她撒尿她卻不知躲開,穿著被濕透的褲子那么長的時間,也不知想辦法去消除痛苦,睡覺還要她奶奶脫衣服,這些難道不值得好好管教嗎?我想起往日里他奶奶向我炫耀涵涵學舞蹈、學繪畫時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又想到她入園時不會擦屁股,不會提褲子,不會系鞋帶,有時還反穿著鞋子,可是她卻是培訓班的老學員了。
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想問問家長們,我們的孩子應該首先學會什么?
我們知道,對于人,每一個個體,生存是第一位的,幼兒時期的自我服務和自我保護能力正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在幼兒階段的成長發(fā)展中是最應被重視的,因為,不能很好的生存,不能自理和自立的孩子,有怎么能好好的學習呢?將來又怎么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呢?就更不用說“成材”了。
不知道本文“孩子應該首先學會什么”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
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應該學什么
幼兒教育是對幼兒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涉及體智德美方方面面。根據(jù)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guī)定內(nèi)容,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包括五大領域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因此,專家提醒各位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關注點應該放在以下方面進行。
鍛煉生活能力
學會生存就是讓孩子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識,以及各種動作要領。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學會的生活能力有:會穿脫、折疊衣服,折疊被褥,會系鞋帶,會用筷子,會分發(fā)整理餐具,收拾桌子,會刷牙,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
培育學習興趣
幼兒能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物進行學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那么對他今后的學習十分有益。而幼兒園各個領域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fā)。比如科學領域的能力有感覺、觀察能力,概括分類、數(shù)量、形狀、時空等數(shù)學概念……應該重視幼兒親自參與活動,通過不斷體驗、經(jīng)歷,學習知識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
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包括衛(wèi)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guī)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品德行為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等的內(nèi)容。
為什么孩子在家、園表現(xiàn)不一致
經(jīng)常會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幼兒園跟在家時的表現(xiàn)判若兩人:在幼兒園里,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跟小朋友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樣,胡攪蠻纏、任性耍賴,恨不得衣來伸手……
我們的寶貝為什么會變?yōu)椤皟擅媾伞保?/p>
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園有一套帶有強制性的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都不允許例外,幼兒在心理上形成了定勢,從而轉化成一種習慣行為。而在家就不同了,沒有各種約束,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xié),孩子也就變得不聽話了。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guī)定,讓幼兒從小在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學會自我控制。家規(guī)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生活規(guī)律
2.制定行為準則
家長可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制定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讓幼兒通過反復執(zhí)行內(nèi)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行為。例如:
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幼兒長說可以上桌了,應要求他等大人到齊后一起開飯;喜歡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吃完后把碗筷、椅子放好。
玩具、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歸位;未經(jīng)允許不能亂動大人的東西;家里的電源插座、危險物品要教幼兒識別,禁止接觸。家中來客要懂禮貌,大人說話不插嘴,客人面前不哭鬧,樂意把玩具、食品拿出來與小客人一同分享;隨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動叫人、問好,不大聲喧嘩,接受禮物、食品要道謝,不得到主人許可不亂動人家的東西,絕對禁止隨便開人家的抽屜。尊重長輩,與長輩見面要主動打招呼。做游戲、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不能因為怕輸而耍賴。
3.提出勞動要求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而且可以培養(yǎng)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幼兒勞動應從自我服務開始,從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來說,3歲學會用匙吃飯、穿脫襪子、收拾玩具;4歲學會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系鞋帶;5歲學會用筷子吃飯、整理自己的抽屜。
另外,可視幼兒的年齡大小規(guī)定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2歲的幼兒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3、4歲的幼兒可以分筷子、端飯;5、6歲的幼兒可以折衣服、疊被子、買小商品等。
幼兒樂意做事,而且非常負責,但由于能力和經(jīng)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因此,培養(yǎng)幼兒勞動不有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要求孩子做到的,孩子做到了,家長你呢?
要求孩子不準撒謊,要誠實,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卻對孩子說如果有人打電話找您,就說您不在家,其實您躺在沙發(fā)上悠然自得的看報紙。
要求孩子不準隨地亂扔垃圾,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卻把喝完的飲料瓶隨手亂扔。
要求孩子不能罵人,孩子做到了,可是您生氣時滿嘴都是臟話。
要求孩子不準破壞花草樹木,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卻把樹枝折了做釣魚竿。
要求孩子做錯了事情要勇于承認錯誤,孩子做到了,可是您把孩子大罵一頓,事后知道您冤枉了他時,您卻裝做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
要求孩子要愛護小動物,孩子做到了,而您卻把青蛙擺上了飯桌。
……
慢慢的受您的影響,孩子變了,變的愛說謊了,不經(jīng)意的時候還會說一些臟話等等,一些與您的教育要求相悖的行為出現(xiàn)了,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您是否只會一味的教訓孩子,“我平時怎么教你的”,急了罵上幾句,嚴重了再煽幾耳光,而根本的原因卻在您,是您把你的孩子“熏陶”出來的呀!您意識到了嗎?您看看您身邊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是否有您的“影子”呢?現(xiàn)在您不應該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嗎?
老師一句話換回孩子的信心
今天早晨在接待孩子們?nèi)雸@的時候,張俊超的媽媽領著孩子來到我跟前說:“老師,這孩子不知怎么了,就是不會算題,”我趕緊打斷他媽媽的話說:“好了,俊超你先進屋,老師和你媽媽談談,”因為我最注重就是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笨,我知道接下來他媽媽會說這孩子真笨,果然,他媽媽開始數(shù)落孩子笨,不會編應用題等等,我不想他媽媽的話影響到孩子們,就把他領到辦公室,向他解釋了一番,希望她不要著急慢慢來,因為我們剛接觸編應用題,有的孩子可能接受的慢,這不能證明孩子就比別人笨,聽了我的話他媽媽終于走了。
我來到活動室,開始為上課做準備,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自編應用題,我精心準備了一些圖片和孩子們愛玩的玩具,上課了,我為他們出示了這些圖片,孩子們都爭著編應用題,這時,我發(fā)現(xiàn)只有張俊超小朋友他一言不發(fā),也不舉手,為了激發(fā)他編應用題的愿望,我拿出專門為他準備的圖片引導他,但是他還是不說,于是,我問:“張俊超,你會編應用題嗎?”他抬起頭說:“老師,我是不是很笨,”聽了他的話我吃驚的看著他,回想他媽媽剛才說他笨時,他也沒在場,于是,我趕緊問:“誰說你笨,”他委屈地說:“在家里媽媽看見我不會就說我笨死了?!蔽医K于明白了,看來在家里他媽媽經(jīng)常說這句話,無形中給孩子戴上了“你笨死了”這頂帽子,使孩子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就是笨,而不去動腦思考問題。想到這些,我趕緊說:“張俊超老師相信你,你一點也不笨,來,大膽的編給老師和小朋友們聽聽。”聽了我的話,他開始慢慢的編起來,在我不斷的鼓勵和引導下,他終于編出了應用題,也高興的露出了笑容,我還鼓勵他回家編給媽媽聽,大聲地告訴媽媽,你一點也不笨,你是最聰明的。他高興地點了點頭。
果然,第二天他媽媽來送他時高興地說:“老師,張俊超他會編應用題了,還說老師說他一點也不笨。”我趁機告訴他媽媽在家里不能輕易說孩子笨,因為只要是正常孩子,他們都是聰明的,不能因為一次不行或是一件事做不好就說他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他媽媽也表示以后不再說他笨了。
孩子,你不聽話,我該怎么辦?
與家長交談和接觸時,常聽到這種反映,說孩子在家很不聽話,讓他吃飯,讓他洗臉,大人喊很多遍他們都無動于衷,好像沒長耳朵一樣,使做父母的毫無辦法。
一是做父母的無論要求孩子做什么,總喜歡大呼小叫,一件事重復許多遍,孩子慢就不停的催促、呵斥:“快來洗手,你快點不行嗎?”,“快點吃,大口吃,快點往下咽!”不停地嘮叨不奏效地催促,使孩子慢慢習慣了,變得毫不在乎,漫不輕心。
二是正當孩子做一件事時,這時父母若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孩子自然不會情愿,不會順從,就好像沒長耳朵似的。
三是孩子與家長意見不統(tǒng)一,孩子不愿服從家長,對家長的話視作耳旁風,這時的“沒耳朵”,其實是一種反抗。
總而言之,孩子“沒耳朵”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責任在家長身上。當你要求孩子時要先看看孩子在干什么,然后用溫和的、帶有商量的口吻對孩子講話,講完后再聽聽孩子的意見。孩子一時任性不聽話要耐心說服,千萬不要大聲喊叫。要求孩子有時可用眼神,用手勢示意,這樣可減少口舌,增加默契。慢慢地,孩子就會有“耳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