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7-03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尊重是人類的一種內(nèi)在渴望,人們希望被重視和尊敬他人,通常, 當我們覺得自尊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捍衛(wèi)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尊重的概念和普遍性都引起了哲學家和道德傳教士的注意,許多生物倫理學概念被喚起。
即使在家里,我們也渴望被家庭成員欣賞和尊敬,這對親子關系尤其重要。每一位父母都努力獲取孩子的愛和尊重。然而父母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法有什么不對。對于這類父母,我們在下面列出了如何贏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1.要贏得尊重,你應該學會給予別人尊重
在親子關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對你的孩子不尊重,并且總是評判,它將影響你們的關系。愛你的孩子,但同時設置明確的界限,并且讓他們明白怎樣劃清界限。
2.嘗試做孩子的榜樣
通常孩子覺得家里維護紀律的規(guī)則設置是只針對于他們來說的,成年人可以自由打破這些規(guī)則。試圖證明他們是錯誤的,父母也會遵循相同的規(guī)則,如果你有了孩子的話。
3.讓孩子了解責任
在年幼階段, 如果不了解后果或結果,孩子往往會犯錯誤。他們的想法總是好奇一些復雜的問題像毒品,性等等。他們無法決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在這個混亂的年紀里,他們可能經(jīng)常會走向歧途。作為一名家長,讓他們了解和他們的行為需要承擔責任是你應該做的。教導和建議孩子是每個父母應該履行的責任,這樣你一定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
4.試圖了解孩子,但給他們一些私人空間
太多的制約將會限制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你會失去他們眼中的尊重。記住,尊敬和恐懼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5.如果你犯了錯,毫不猶豫地向孩子道歉
事實上,向你的孩子顯示你愿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并做出改正,這種方式,將會啟發(fā)他們做同樣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家長獲得孩子尊重的三大秘訣
要讓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么,家長如何才能獲得孩子們的尊重呢?這里有幾個“秘訣”:
辦法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yè)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yè)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yè)!”
再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p>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聽家長的話。
辦法二:多引導,少訓斥。
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成人一樣,不要有一點錯就總是板著臉指責他,而是應該委婉地指出來,盡量避免傷害他的自尊心。
如孩子的作業(yè)字跡太亂,家長可以這樣說:“你做作業(yè)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錯。不過,要是能再把字寫得整齊好看一點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認真寫,一定能行!”家長切不要在作業(yè)本上指指點點,憤憤地說:“你看你,這寫得像什么字呀?亂七八糟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這么認為:把孩子當一個成人,委婉地給他指出缺點?他能改嗎?若有這份覺悟,他還叫什么孩子!
其實相反,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會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反而會比赤裸裸的訓斥效果好得多。
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于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原則問題,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訂出一些懲罰措施。這樣的態(tài)度比打罵責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辦法三: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窺探孩子的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而家長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相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擔心孩子有什么事瞞著家長,有利于及進教育。家長的想法沒有錯,因為孩子畢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導的。但是,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解孩子嗎?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
家長平時應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系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
如果孩子告訴你一些真實感受和想法,如對某男同學有好感,或某男對她有好感等,千萬不可指責她,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理解她,然后告訴她該怎么辦。對于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父母要耐心地給他們指導幫助,為他們解疑答惑。
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對象,而不是保密對象了。
記?。杭词乖傩〉暮⒆?,也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人!請尊重你的孩子吧!
家長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長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別對孩子說“快點”。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wǎng)站被瘋狂點播。創(chuàng)作并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xiàn),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tài)。曾經(jīng),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xiàn)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yè)”“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jié)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jié)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jié)奏。
少兒科技館里,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jié)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tài)?!?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我才能安心?!?/p>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生理節(jié)奏以及生命節(jié)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jié)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jīng)常被打亂節(jié)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現(xiàn)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yōu)先滿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jié)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周末、節(jié)假日,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yè)、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jié)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p>
32歲的趙女士也面對同樣的情況。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平日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钡X得自己不得不這樣做。她的女兒今年只有3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guī)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她說:“盡管我也感覺到這種快節(jié)奏不合理,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p>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jié)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jié)奏,這一點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y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jié)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jié)律為課題,根據(jù)不同兒童的年齡、發(fā)展及生活環(huán)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诖?,西方發(fā)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于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xiàn)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
經(jīng)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zhì)疑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xiàn)狀已經(jīng)不存在有利于人體自身發(fā)展的節(jié)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jié)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jié)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戰(zhàn)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tài)的恐懼,以及對抑郁、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tǒng)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于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nèi)心的焦慮。
專家指出,從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傊加谕甑母偁幒苌儆汹A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jié)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zhì),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松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專家們強調(diào)游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沒有挑戰(zhàn)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閑聊,對著天空的云朵發(fā)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wǎng)……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對家長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作為母親,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對兒童的節(jié)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yè)與母親角色之間的沖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shù)讀者。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長們關心的是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興趣,而孩子們的不良的行為習慣家長們認為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化的。錯了,家長們大錯特錯了,幼兒時期的孩子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終生。
今年我擔任小班的教學工作,我發(fā)現(xiàn)一個叫鳳杰的女孩特別膽小.特別害羞,當時來幼兒園的時候沒怎么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孩子剛剛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當鳳杰的媽媽走時,鳳杰很恐懼的眼神以及雙手拽住媽媽的衣服不放,我好說歹說把他勸到座位上,在以后的一.二周里,我發(fā)現(xiàn)鳳杰還是這個樣子
,一點變化也沒有,總是低著頭走路,也不和小朋友們交談。我擔心孩子長時間這樣下去會妨礙她的的成長的。于是,我和鳳杰的媽媽商量制訂了一些辦法。
一.家庭教育
1.在家中為鳳杰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huán)境。
我告訴鳳姐的媽媽讓她多給孩子愛,多給她鼓勵,家長要言傳身教,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心情愉快,才會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tài)。
在家中教育孩子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強制性的讓孩子干什么,這樣會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及時給予孩子以鼓勵。由此看來要學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二.培養(yǎng)孩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我告訴鳳杰的媽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時我們要慢慢地培養(yǎng)孩子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多帶孩子到外面去玩,教孩子一些禮貌用語,慢慢地孩子就會感受到與伙伴們交往的快樂的。
家長們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長們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別對孩子說“快點”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wǎng)站被瘋狂點播。創(chuàng)作并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xiàn),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tài)。曾經(jīng),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xiàn)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yè)”“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jié)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jié)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jié)奏。
少兒科技館里,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jié)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tài)?!?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生理節(jié)奏以及生命節(jié)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jié)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jīng)常被打亂節(jié)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現(xiàn)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yōu)先滿足他人的愿望,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jié)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周末、節(jié)假日,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yè)、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jié)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p>
32歲的趙女士也面對同樣的情況。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平日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钡X得自己不得不這樣做。她的女兒今年只有3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guī)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她說:“盡管我也感覺到這種快節(jié)奏不合理,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p>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
教育專家認為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jié)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jié)奏,這一點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y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jié)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jié)律為課題,根據(jù)不同兒童的年齡、發(fā)展及生活環(huán)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诖?,西方發(fā)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于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xiàn)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經(jīng)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zhì)疑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xiàn)狀已經(jīng)不存在有利于人體自身發(fā)展的節(jié)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jié)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jié)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戰(zhàn)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tài)的恐懼,以及對抑郁、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鼻∏〉莱隽耸陿淠景倌陿淙说牡览怼6?,這些好的教育傳統(tǒng)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于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nèi)心的焦慮。
專家指出
從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總之,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jié)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zhì),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而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松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專家們強調(diào)游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沒有挑戰(zhàn)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閑聊,對著天空的云朵發(fā)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wǎng)……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睂议L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作為母親,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對兒童的節(jié)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yè)與母親角色之間的沖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shù)讀者。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