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要學會讀懂黏人寶寶的心理需求
發(fā)布時間:2021-07-02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寶寶入園 幼兒園媽媽的節(jié)日說課稿媽媽們要學會讀懂黏人寶寶的心理需求
有的媽媽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寶寶時,可能都會遭遇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寶寶越來越黏自己,有時候甚至連做飯的時候,寶寶寧愿抱著媽媽的大腿跟媽媽在廚房里一起玩,也不想離開媽媽半步。寶寶黏媽媽,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專家建議,在寶寶15個月之前出現(xiàn)黏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在15個月之后仍然很黏媽媽,這就需要媽媽們仔細讀出寶寶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了。
一、15個月之前的寶寶可以隨意寵他
“有人認為,孩子黏人是因為他的情感需求沒得到滿足,一旦滿足了,你想讓他黏你都難;還有人覺得,太黏人的孩子獨立性差,大人越順著他,越會助長他的依賴感,所以必須拒絕他黏人?!辈稍L中,記者發(fā)現(xiàn)類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擾著許多父母。
“對待15個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隨意寵他,不僅不會寵壞他,還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間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智靈童國際教育事業(yè)機構(gòu)教學總監(jiān)、智靈童國際幼兒園總園長榮合靈說。
事實上,寶寶能否形成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1歲左右是關鍵期。此時,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處,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對他們的哭鬧、 微笑等行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更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這將影響到他以后與人溝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氣。
“但如果把照顧孩子的責任過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這個人?!编嵈蠼逃龑W院心理系老師葉青青提醒,在媽媽積極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員尤其是爸爸照顧孩子的機會。
二、孩子黏人順從還是拒絕因人而異
“至于15個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長該順從還是拒絕,則要根據(jù)不同情況,有區(qū)別地對待。”榮合靈說。
●安全感不足。這類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時照顧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難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于是,這些孩子多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離開視線,就極度恐懼,哭鬧不止。
建議:盡量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讓他明白:我只是暫時離開,一會兒就回來。最好每次離開前和寶寶約定好回家的時間,且一定要守時;尤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的愛的語言和撫摸是他們的強大后盾。(Www.Dg15.COm 工作總結(jié)之家)
●和外界接觸少。在教養(yǎng)過程中,家長既不太注重帶孩子接觸外界環(huán)境和人員,又很少請朋友來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機會和陌生人溝通,更沒有體驗過和外人交往的快樂,因此,他們常常因為恐懼外界而過于黏父母。
建議:幫助孩子逐漸接觸外界。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比如家里)接觸外人,剛開始接觸外人時,家長可以緊握孩子的手或緊緊摟住他,讓他能夠在安全感較強的情緒下嘗試交往,當孩子看見陌生人退縮時,更要抱緊他,給他安全感。
●心理依賴感較強。由于家人從小到大包辦過多或太過溺愛,孩子的依賴感就比較強,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們的獨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嬌慣而專橫跋扈,影響人際交往。
建議:10個月、1歲、2歲……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執(zhí)拗期。他為什么執(zhí)拗?就是要從思想、行為上體現(xiàn)他的獨立。這時,家長要避免干 涉、包辦過多,否則,他會慢慢喪失承擔責任的需求,導致心理依賴越來越強;如果孩子已經(jīng)依賴感很強了,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還可以 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并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三、孩子太黏人要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對待黏人的孩子時,榮合靈還提醒家長要注意以下問題:
1、盡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質(zhì)需要。有時,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卻撒嬌讓媽媽幫他穿。其實,孩子的真實意圖只是想從你那兒獲得關愛。這時你不妨親親他,說:“媽媽好喜歡你,你趕快穿好鞋,媽媽在門口等你啊!”
2、平時靠老人或保姆帶孩子的爸媽,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獨處。
3、千萬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語言嚇唬孩子,否則,孩子只會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騙孩子。讓孩子哭著看到你離開,比你騙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則,只會讓孩子更焦慮。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任性是寶寶的心理需求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通過研究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寶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xiàn),與父母的嬌慣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隨著寶貝的成長發(fā)育,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寶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寶貝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寶貝看到鄰居小弟弟有一輛電動小汽車,而他的電動小汽車與自己的不太一樣,他急于探究這種區(qū)別存在的原因,于是寶貝可能會任性地堅持要媽咪給自己買一輛一模一樣的小車來延續(xù)自己的探索活動。這時候,因為寶貝無法準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他會憑著自己一時的情緒與興趣來行事,寶貝的任性便顯露出來。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對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導致了我們所說的任性。父母對寶貝的這種任性行為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要斷然拒絕,而要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區(qū)別對待,畢竟它也是寶貝的一種心理需求,應該得到尊重。
任性是寶寶的一種心理需求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通過研究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寶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xiàn),與父母的嬌慣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隨著寶貝的成長發(fā)育,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寶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寶貝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寶貝看到鄰居小弟弟有一輛電動小汽車,而他的電動小汽車與自己的不太一樣,他急于探究這種區(qū)別存在的原因,于是寶貝可能會任性地堅持要媽咪給自己買一輛一模一樣的小車來延續(xù)自己的探索活動。這時候,因為寶貝無法準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他會憑著自己一時的情緒與興趣來行事,寶貝的任性便顯露出來。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對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導致了我們所說的任性。父母對寶貝的這種任性行為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要斷然拒絕,而要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區(qū)別對待,畢竟它也是寶貝的一種心理需求,應該得到尊重。
傾聽寶寶內(nèi)心需求
如今,寶寶的身體健康往往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但許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寶寶的情緒也需要精心照料,是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一件大事。日前,市教育科研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梅仲孫告訴記者,經(jīng)常處于良好情緒中的孩子,身體發(fā)育好,智力發(fā)展得更好。因此,家長要照料好寶寶的情緒。
愉快、痛苦、興趣、厭惡、懼怕、悲傷、驚奇,這是成人常常經(jīng)歷的情緒體驗。與成人一樣,出生不久的新生兒也有自己的情緒反應。奇妙的嬰兒情緒表達著嬰兒的感受和需要,也直接影響到他的一切活動。良好的情緒使嬰兒身心愉快,吃得好、睡得香、玩得也開心,并且樂意學習新東西;相反,煩躁的嬰兒情緒使得他拒絕接受外界信息,不聽、不學,而且也不做。
吃飽了心情才會好
和身體一樣,嬰兒的情緒也是逐步發(fā)展的。隨著身體的發(fā)育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嬰兒的情緒也經(jīng)歷著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識別這些情緒,弄清這些情緒產(chǎn)生的誘因,盡量使嬰兒處于正性情緒(如:愉快、興趣)之中,避免負性情緒(如:懼怕、憤怒)的產(chǎn)生。
新生兒情緒比較簡單,主要是痛苦、厭惡、微笑反應,這些反應取決于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吃飽了,睡足了,他們就愉快,表現(xiàn)為安安靜靜睡覺,有時候還會在睡夢中出現(xiàn)微笑反應;相反,饑餓、瞌睡或身體不舒服時,他們就痛苦,表現(xiàn)為哭鬧、煩躁,遇到令人不快的不良氣味或味道時,他們會以皺眉等反應來表示厭惡。在這個時期,父母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嬰兒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滿足他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
內(nèi)心渴求撫摩交流
2—3個月的嬰兒情緒不再完全取決于生理的需要了,他們開始有社會性的要求,如:需要父母的撫摩,需要與人交流,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們的情緒更豐富,當看到媽媽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對面地逗他時,他會出現(xiàn)愉快的微笑。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多與嬰兒肌膚接觸,和他說話,逗他玩,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4—5個月的嬰兒手的動作開始發(fā)育,喜歡抓握、擺弄東西。這時候,擺弄一件他感興趣的東西往往能讓他產(chǎn)生愉快情緒,而且如果他的活動要求受到限制,小寶寶也開始會生氣。例如:把他正在擺弄的東西拿走,他會表現(xiàn)出憤怒。這個階段,父母應該滿足寶寶對手部活動的興趣,讓他一次擺弄個夠。
小小年紀分享愛心
6個月以后的嬰兒開始能夠區(qū)分陌生人和親人,表現(xiàn)出對親人的依戀。這時候,離開母親或其他撫養(yǎng)者時,嬰兒會表現(xiàn)出焦慮、悲傷;與陌生人相處時,還會產(chǎn)生懼怕情緒。這個階段,父母對嬰兒應該給予更多關懷。當嬰兒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強烈依戀時,父母要滿足他這種依戀感,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遇到陌生環(huán)境,也不至于過分懼怕和焦慮,愿意和別人交往并適應新環(huán)境。
1歲以后的孩子會表現(xiàn)出簡單的同情心,他會看到別人笑而笑,看到別人哭而哭。這種簡單的共鳴是高級社會情感的基礎。同時,看到新異的東西,他會感到驚奇,看到陌生人還會感到害羞。從此時開始,父母要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培養(yǎng)他對新事物的興趣了。
寶寶的這五種性格媽媽要留意
小孩子們的性格需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尤其是性格偏差的孩子,家長們更要積極的幫助孩子改正,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值得父母們關注的幾大育兒性格,希望父母們都能夠及時的幫助孩子改正!
性格偏向1嬌弱惹人憐的敏感性格
嬌嬌,名如其人,忸怩羞澀地躲在媽媽的身后,緊緊拽著媽媽的衣角,探著半個小腦袋看著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媽媽努力掙脫開她的牽拉,想促使她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但這立刻使她非常緊張,整個人躲在了媽媽的身后。無奈的媽媽只好一邊解釋“這個孩子就是這個樣,特別膽小”,一邊又轉(zhuǎn)身再次用力把嬌嬌拖到自己的面前來,“出來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嬌嬌低聲委屈地哭了起來------
“不要怕,膽子大點”是媽媽對嬌嬌的殷切希望,可這何嘗不是嬌嬌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場合下,嬌嬌會經(jīng)常地、自然地表現(xiàn)出一種緊張不安、退縮,這是她的一種性格傾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特征就是:
1.對外界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異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變化就使她緊張與不安。
2.人際交往的能力比較差,喜歡獨自安靜地玩一些自己比較熟悉的游戲。
3.行為比較緩慢退縮;情緒比較平靜。
4.依賴性高,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要求。
愛心提醒
面對嬌嬌的膽小與敏感,脾氣急躁的媽媽常??刂撇蛔∽约憾l(fā)脾氣,但是媽媽的急躁越發(fā)使嬌嬌變得更膽小,而不能真正地幫助嬌嬌成長。
克服性格偏差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可能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新的調(diào)整:
1.嬌嬌在接觸和適應新的環(huán)境的過程中,需要媽媽前期陪伴,在嬌嬌漸漸熟悉的基礎上,媽媽有意識地讓嬌嬌表現(xiàn)自己。例如嬌嬌要進幼兒園了,媽媽可以先提前帶嬌嬌去幼兒園中玩幾次;進入幼兒園之后,媽媽可以陪嬌嬌在班級中玩一會再離開,使嬌嬌對新的環(huán)境有一個逐漸熟悉的過程。親子網(wǎng)
2.設置“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任務給予挑戰(zhàn),激發(fā)嬌嬌內(nèi)在的能力。所謂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嬌嬌目前沒有達到但是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而可以達到的一種發(fā)展水平。例如嬌嬌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媽媽可以引導嬌嬌拉著媽媽的手而轉(zhuǎn)到前面來。
性格偏向2膽大迫人的冒險性格
強強突然看到了放在書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經(jīng)對玩具很厭倦的他,立刻給媽媽要“我要玩,我要那個老虎,我要……”,媽媽立刻給強強打開了電視中卡通片,想轉(zhuǎn)移強強的注意力,可是在這個短暫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強強已經(jīng)爬到了沙發(fā)的靠背上,強強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來……恐怖的后果,使媽媽只好自己將玻璃老虎遞給了強強,但一會兒,媽媽就聽見了強強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墻壁的聲音……強強總是使當媽媽的神經(jīng)繃得緊緊的,一會兒他可能去觸摸飲水機的開關;一會兒他又可能爬窗臺……雖然強強的額頭已經(jīng)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訓,但他還是在不停地惹麻煩,去做一些很危險的事情……
其實強強屬于一種冒險型性格,這種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tài),習慣性地動手去摸摸東西,用腳去踢踢周圍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動,從不考慮后果,也記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訓。
3.喜歡攻擊、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較強。
愛心提醒:
強強的這種冒險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媽媽軟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訓了強強多次,媽媽也一直不斷地以“乖寶寶”利誘,但仍不能使強強發(fā)生改變。那怎么辦呢?
1.營造安靜平和的家庭氣氛,減少或杜絕一些暴力刺激的來源,使強強在一種平和安靜的氣氛中能靜心從事一些閱讀或手工制作類的活動,從而減少他冒險行為的可能性。
2.對強強的行為活動設定規(guī)則,并堅決按照這種規(guī)則來約束強強的要求與行為。例如對一些擺設類的物品,只能觀賞而不能拿來做玩具,這種規(guī)則之下,媽媽和強強之間沒有任何的協(xié)商或者條件交換。無論強強怎樣的要求,采取怎樣的冒險行為,媽媽都不能允許他拿這一物品。這樣才能使強強意識到冒險行為并不一定會自己得到滿足,學會放棄。
3.對強強的冒險性格偏向,媽媽可以先從外部控制他沖動的情緒,再漸漸讓他學會自我控制,而不能因為強強的行為引發(fā)自己的消極情緒,從而造成對強強更進一步的消極暗示。
性格偏向3特別“乖”的冷漠性格
蒙蒙的媽媽一直感到很慶幸,自己家的蒙蒙特別的乖。吃飯穿衣蒙蒙也任大人的擺布;客人往來,媽媽出門,蒙蒙也不會在意……但是,當蒙蒙進入到托兒所之后,表現(xiàn)的與其他小朋友有些疏遠,他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也不會還手;對老師的表揚不去爭取,對老師的批評也似乎不在意……
蒙蒙的乖使媽媽放松了對蒙蒙的關注,從而使蒙蒙有更多的時間一個人自得其樂,而對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很少給予關注,養(yǎng)成了一種對外界環(huán)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傾向。這種性格傾向的典型特征是:
1.對外界環(huán)境極少表現(xiàn)出普通孩子的興趣,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無論開心與否,他都沒有明顯的反應。 2.比較溫順,行為和生活卻很有規(guī)律。
3.很少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需要。
4.沒有表現(xiàn)出有固定的親密依戀的人。
愛心提醒:
在一個強調(diào)情商的社會中,蒙蒙的冷漠不敏感可能會影響到她將來的發(fā)展,因此媽媽及早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可及早采取措施來幫助蒙蒙改變這種冷漠的性格偏向,具體來說,媽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減少蒙蒙一個人獨處或者蒙蒙單獨和玩具在一起的時間,爸爸媽媽要多多陪伴蒙蒙,多與蒙蒙交流自己的感受,少批評蒙蒙,幫助蒙蒙打開自己的心扉,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2.爸爸媽媽可以多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蒙蒙交一些同伴朋友,使蒙蒙能在與他人玩耍的過程中,學會人際交往,學會主動表達自我,體驗游戲的樂趣,理解他人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多帶蒙蒙外出,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新奇刺激的出現(xiàn)等方式,激發(fā)蒙蒙對外界環(huán)境的興趣。
3.爸爸媽媽可以指導蒙蒙喂養(yǎng)小動物,從而激發(fā)蒙蒙的愛心以及責任心。
性格偏向4沖動把人累的多動兒
巍巍,一個讓幼兒園老師既喜歡又頭痛的孩子,喜歡他是因為他的聰明可愛,對他“頭痛”是因為他的“無規(guī)則紀律”。他總是喜歡動個不停,不是去捉弄其他的小朋友一下,就是突然把自己剛搭拼好的積木向地上一推,或者他就僅僅是在班級內(nèi)走來走去,就是不能安靜坐一會。當然這樣來形容他也有一些不妥,因為在他喜歡的卡通片之前,巍巍可以安靜地坐半個小時,但除此之外,似乎很難找到其他的“法寶”能使巍巍靜靜地坐一會……
巍巍雖然能夠在喜歡的卡通片前“坐下來”,但是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和場合他卻“坐不定”,這說明他是一個具有多動傾向的孩子,他具有一定的沖動的性格偏差,這類偏差的典型特征是:
1.喜歡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難將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喜歡的事情也只有三分鐘的熱度。
2.精力充沛,行為多動,但有的時候能偶爾專注與感興趣的事情上,雖然時間極短。
愛心提醒:
對于巍巍的這種性格偏差,媽媽在幫助巍巍的時候,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從環(huán)境入手,減少環(huán)境中新奇多樣的刺激與誘惑,使巍巍能夠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比較自然地安靜地從事目的明確的活動。
2.設立目標,培養(yǎng)巍巍的耐性。例如對巍巍的延遲滿足能力加以訓練,根據(jù)巍巍在活動過程中堅持的時間不同而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3.父母要對巍巍活動的過程多加關注,而減少對巍巍活動的結(jié)果關注,樹立巍巍對活動本身的內(nèi)在興趣,從而使父母對巍巍活動的外部控制轉(zhuǎn)換成為巍巍自身對活動的內(nèi)在約束。
性格偏向5執(zhí)拗遭人惱的倔強兒
樂樂,人雖然小但是脾氣卻很大,一旦他自己認準的事情,他就會倔到底地堅持。前面媽媽答應周末帶樂樂去動物園,到了周末因為天下雨,所以媽媽就取消了計劃。可是樂樂卻不依不饒,一直坐在門口哭,“我要去動物園……動物園……”
樂樂執(zhí)拗的行為中反映出他的一種倔強的性格偏向,這種性格偏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樂樂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見,無論對于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會給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見。
2.任性,重復堅持自己的意見;打罵對他沒有明顯效果。
愛心提醒
對樂樂的這種任性,爸爸媽媽在處理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孩子內(nèi)在真正的需要。當孩子堅持自己的無理要求時,或許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親子教育
2.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來對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時不妨適當“讓步”,首先使孩子的內(nèi)心得到滿足,再教育他學會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避免類似行為的再一次發(fā)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啟發(fā)孩子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增加孩子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性格偏向5執(zhí)拗遭人惱的倔強兒
樂樂,人雖然小但是脾氣卻很大,一旦他自己認準的事情,他就會倔到底地堅持。前面媽媽答應周末帶樂樂去動物園,到了周末因為天下雨,所以媽媽就取消了計劃??墒菢窐穮s不依不饒,一直坐在門口哭,“我要去動物園……動物園……”
樂樂執(zhí)拗的行為中反映出他的一種倔強的性格偏向,這種性格偏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樂樂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見,無論對于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會給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見。
2.任性,重復堅持自己的意見;打罵對他沒有明顯效果。
愛心提醒
對樂樂的這種任性,爸爸媽媽在處理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關注孩子內(nèi)在真正的需要。當孩子堅持自己的無理要求時,或許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
2.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來對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時不妨適當“讓步”,首先使孩子的內(nèi)心得到滿足,再教育他學會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避免類似行為的再一次發(fā)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啟發(fā)孩子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增加孩子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一般寶寶受到遺傳素質(zhì)、生活環(huán)境及其父母們的影響,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性格上的偏差,若是父母們沒有及時的幫助孩子矯正,就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及其前途!
提升寶寶IQ,準媽媽需助一臂之力
兒時IQ高,長大能力強
IQ是測量個體智力發(fā)展水平的一種指標,等同于我們常說的“聰明”,直接反映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如邏輯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研究顯示,兒童在4歲時的IQ與17歲時的IQ的相關性為71%,即兒時IQ高的孩子長大后IQ很可能維持高水平。因此,兒時IQ高的孩子,長大后各方面的能力也很有可能更強。
提升IQ:刺激+營養(yǎng)
IQ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提升、來開發(fā)的,因為對IQ的影響因素中,后天因素就超過50%,包括刺激和營養(yǎng)兩個方面。良好、豐富的環(huán)境刺激可以充分激活神經(jīng)細胞,促進大腦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發(fā)育。
父母給予寶寶來自各種感官的豐富刺激,進行針對性教育,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提升。以胎寶寶為例,胎齡滿6個月后,每天定時給他聲、光、觸摸等刺激,使胎寶寶的聽覺、視覺、觸覺神經(jīng)產(chǎn)生神經(jīng)信號,傳遞到大腦,從而誘導大腦中相關腦細胞的發(fā)育和豐富大腦網(wǎng)絡。大腦網(wǎng)絡豐富了,IQ很可能隨之獲得提升。
腦部的黃金期發(fā)育需要充足營養(yǎng)作保障
智力發(fā)育以大腦發(fā)育為物質(zhì)基礎,而大腦發(fā)育離不開營養(yǎng)。在大腦發(fā)育的進程中,胎兒期和嬰兒期是發(fā)育最快最關鍵的時期,被形象地稱為“黃金期”,大約有60%的大腦重量和結(jié)構(gòu)發(fā)育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2歲時達75%。
由于腦部發(fā)育只有一次,所以在黃金期腦部發(fā)育的水平,就直接影響以后的智力水平。因此,在黃金期,保證胎寶寶由充足的腦部營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營養(yǎng)專家
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胎兒期與嬰兒期足量的DHA,有助寶寶智力提升
總體來說,充足的營養(yǎng),讓腦部發(fā)育得更好,為IQ的提升打下基礎。但腦部營養(yǎng)素非常多,各有不同的側(cè)重功能,要幫寶寶提升智力,應特別關注一下DHA。
DHA可以說是寶寶的聰明之源,是大腦的重要結(jié)構(gòu)成分,占大腦脂肪總含量的25%,對寶寶的智力發(fā)育至關重要,實驗證實了,在胎兒期和嬰兒期,充足的DHA對智力提升的作用:
挪威研究:母親自孕期18周到產(chǎn)后3個月,持續(xù)補充高水平的DHA,孩子在4歲時的智商測試分數(shù)獲得明顯提升;
貝茲研究:在出生后頭4個月內(nèi)補充了科學驗證水平DHA的嬰兒,在18個月時智力發(fā)育指數(shù)比沒有補充DHA的嬰兒高7分;在4歲時,IQ也高7分。
孕媽媽和哺乳媽媽補充足量DHA,為寶寶大腦發(fā)育做好儲備
雖然DHA對寶寶這么重要,但是胎寶寶自身并不能合成DHA,必須通過胎盤從母體中獲得。出生后,母乳則是寶寶最天然、最充分的DHA來源。因此,準媽媽自身的DHA水平將直接影響胎兒的供給。
然而,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母體中的DHA要滿足胎兒和自己的雙重需求,造成體內(nèi)DHA水平急劇下降。所以我們通常建議媽媽在整個孕期和哺乳期都在膳食中補充足量DHA,為寶寶提升IQ助一臂之力。孕媽媽和哺乳媽媽都應該多吃高脂肪魚類和海產(chǎn)品,或者通過選擇專為懷孕及授乳媽媽研制的孕婦奶粉來攝入足量DHA。
媽媽識別和調(diào)理寶寶情緒
導讀: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復雜起來。心理學家曾對五百名嬰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六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于舒適狀態(tài)的生理反應。
人們常常以為嬰兒只會哭喊、睡覺和吃奶,其實他們降臨人間后,就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萌發(fā)了心理活動。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得滿足或其他不適??藿姓乔榫w的反應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復雜起來。心理學家曾對五百名嬰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六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于舒適狀態(tài)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人,能夠密切與母親的關系。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以從中得到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4-6個月的嬰兒,情感就更豐富,對母親情感的需要,甚至超過飲食。如果母親只會用乳頭喂進孩子的嘴,這并非上策,有時還會失靈;如果加以愛撫、哼唱歌曲,孩子或許會變哭為笑;注意改善嬰兒的情緒,可以從環(huán)境、衣被、生活習慣、玩具、輕音樂等方面加以調(diào)節(jié),這樣就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7個月的孩子,感情色彩更為濃厚,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偏愛。當陌生人出現(xiàn)時,可停止微笑,并表現(xiàn)出察覺,甚至拒絕別人的摸、抱,對母親產(chǎn)生依戀感,從母親的愛撫中獲得安全感。
周歲以后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為成熟,開始嘗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母親可適時地鼓勵孩子的交往,接觸社會,切忌嬌慣、溺愛。
是否注意觀察嬰兒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發(fā)育。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fā)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后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誘導、教育,孩子才會健康、順利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