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我是爛蘋果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我是幼師我驕傲演講稿范文 我是幼師我驕傲的演講稿 我是誰幼兒園說課稿

實錄:

繪畫活動《蝸牛和蘋果》結束后,看看離午餐還有一段時間,我便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上散步。并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小眼睛去發(fā)現一些自然環(huán)境中的小秘密。有孩子說:“我們要找找有沒有蝸?!保蚁蛩c頭示意:“這是個不錯的建議,那我們就去找找吧”。

孩子們陸續(xù)分散開來,各自在身旁的小路、草地上認真地找起了蝸牛。突然身后傳來吵雜聲,回頭見眾多孩子好像正圍觀著地上的什么東西。這時有人叫了起來:“老師,朱雷趴在地上”“朱雷,地上很臟的,快起來!”“朱磊,老師來啦!”。我頓時覺得怪異,上前果見這個平時一向調皮搗蛋的小家伙趴在了地上,聽到我要上前也不見起身,盡然還用半閉半開的眼睛看了我一眼,接著又閉上了眼睛裝睡。我看了不盡氣從心生,恨不得馬上命令他起身。這時卻從孩子嘴中傳來振振有詞地一句:“我是蘋果呀,我腐爛了怎么起來?!”

哦!我恍然大悟!!這個孩子在我面前突然變得如此聰明可愛,對他的調皮的評價在此時已是蕩然無存。我立即回應:“呀,蘋果腐爛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由于孩子看過《蝸牛和蘋果》的課件,故由此經驗,都說:“蘋果籽掉進泥土里,要發(fā)芽啦!”“是呀,要發(fā)芽啦,大家看好哦!”說完,我示意作了個發(fā)芽的身體動作,小家伙們也在我的啟發(fā)、引領下玩起了《蝸牛和蘋果》的游戲。關于地上的那個朱雷自是不用說了,他非但很快的“發(fā)了芽”,還長成了一棵很大的“蘋果樹”呢!

思考:

對于這個實錄,我覺得老師巧妙的回應策略既能滿足孩子當前的需要,又杜絕了孩子長時間趴在地上的不衛(wèi)生行為,同時還推動了孩子想象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發(fā)展,真正發(fā)揮了一個活動的作用和價值。由此使我想到:孩子在自然狀態(tài)下生成的游戲情節(jié)可能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能多一點觀察多一點耐心,肯定能捕捉到許多教育契機。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yjs21.CoM

老師的回應策略將如何得到提高?這是與平日的勤觀察、多回憶、善思考分不開的。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案例:紅紅的蘋果


紅紅的蘋果

最近,結合主題活動“甜甜蜜蜜”,我們在角落游戲的美工角中,提供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果籃,許多孩子在這里為水果籃里的各種水果涂上鮮艷的顏色,并告訴同伴,把水果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吃、給爸爸媽媽吃。

一天,胡敏駿小朋友也去美工角為水果涂色了,涂著涂著,旁邊的周楚皓大驚小怪地叫了起來:胡敏駿,你的水果是爛的。接著,范潤華接著說:是呀,爛的水果帶回家,爸爸媽媽吃了會生病的。胡敏駿聽他們這么一說,眼淚“刷”地流了下來。我走過去一看,原來駿駿將蘋果涂成了咖啡色。

反思:三、四歲的孩子,選色是很帶有主觀色彩的事,無所謂選對還是選錯,本來就不需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但是,孩子是在與同伴共同活動的背景中互相學習的,其他孩子對她提出了意見,如果她能認同,也是一件好事,應給她一個自己去修正和提高的機會。于是,我對駿駿說:“沒關系,這只爛爛的水果補一補,就好了?!庇谑?,我再剪一個另外的水果粘貼在原來的水果上面。駿駿又開始涂色了,這次,她將蘋果涂成了紅色,高興地說:“我的蘋果紅紅的、甜甜的……

分析:

對于小班的孩子,一般無需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選取某種顏色,這樣,也許更有利于孩子的自由表現。但是,孩子的學習往往是在背景中進行的,也就是說,孩子的表現與表達會受到其他孩子的評議和幫助,這時幼兒自我提高的極好機會,教師要把握住這種機會,及時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推進幼兒的提高。

案例:發(fā)黑的蘋果羹


一、問題的提出:

生活是什么?它是瑣碎的,是充滿了細節(jié)的,它是自然的,隨意的,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生活教育意味著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家杜威曾告訴我們:“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持續(xù)不斷地改造。”教育要依托生活來進行,在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中要求我們教師挖掘不同活動內容和方式的教育價值。

在孩子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總有無數的問題,如“為什么我們會生病”、“為什么爸爸不能生孩子”、“為什么煤氣可以做飯”……來自幼兒生活中的問題反映了他們的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最近發(fā)展區(qū)。作為教師應具有主動觀察、發(fā)現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的態(tài)度與能力。通過孩子提出的問題迅速判斷有價值的教育主題及選擇適當活動形式,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

我們大三班的孩子,最樂意提問,有了問題,同伴常常會自言自語,議論紛紛。我常常是孩子們的傾聽者,學習者,支持者,引導者。《發(fā)黑的蘋果羹》就是我傾聽了孩子們生活中的談論,抓住了其中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和孩子一起探索,共同積累經驗,共同成長,并拓展探索空間的過程集錦。

二、活動實錄:

生活的發(fā)現、討論

今天中午的午點是喝蘋果羹,我給每個孩子倒了一杯。不一會,牛辰拿著杯子過來,皺著眉頭對我說:“賀老師,今天的蘋果羹怎么看起來黑糊糊的?我不想喝”。其他孩子本來沒有在意,聽他這么一說,也紛紛往自己杯子里看,班上頓時議論紛紛:“我的蘋果羹也是黑的!”、“是不是弄臟了?喝了會肚子疼嗎?”……黃情搶著說:“老師不會把弄臟的東西給我們喝的,一定是蘋果羹被煮糊了!”。

“你們覺得是什么原因呢?”,我問其他小朋友。

彭子睿一臉嚴肅地說:“我想可能是煮蘋果羹時加了黑芝麻糊的吧!”

冬冬有些猶豫地說:“是不是蘋果在鍋里炒糊了,所以加水一煮水也變黑了?”

張越圍肯定地說:“一定是煮的時候鍋沒洗干凈,所以煮出來的水是黑的!我媽媽有一次炒菜鍋沒洗干凈,結果炒出來的青菜都是黑的!”

葛彥臨高高地舉起手:“可能是煮的時候加了桂花糖的吧!我媽媽煮湯圓時加了點桂花糖,水就變黑了?!?/p>

天嘯:“可能鍋是黑的,煮出來的東西就有點發(fā)黑吧!”

他的話立刻引來一陣反駁。

艾馨使勁地擺擺手:“不對,我家炒菜的鍋也是黑的,但我媽媽用它煮的魚湯是白顏色的,一點也沒變黑!”

張文峰自言自語地:“我媽媽有一次炒藕片,藕倒進去的時候是白顏色的,后來炒完了好像沒有原來那么白了,變成灰顏色的了!”……

蘋果羹引發(fā)了孩子們熱烈的討論.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的經驗興趣各不相同,對于問題的反應和見解也各不相同。在一日生活中的每一個生活環(huán)節(jié)都能自發(fā)生成出許多主題,而正是這些主題最能表現他們的需要.作為教師的我應體現一個“順

”字,順應孩子們的興趣,為他們搭建一個自由交流討論的平臺.

生活中的探索、嘗試

我順應孩子們的討論和他們一起歸納整理了蘋果羹發(fā)黑的3條原因:1、發(fā)黑是因為蘋果炒糊了;2、發(fā)黑跟放入的作料有關系;3、發(fā)黑可能跟煮羹用的東西有關系。

為了弄清蘋果羹發(fā)黑的原因,我請孩子們回家和媽媽一起做一次蘋果羹。第二天孩子們一進教室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交流做蘋果羹的心得.

蓬蓬手舞足蹈地說:“我知道怎么做蘋果羹啦!原來蘋果不用炒,就是把蘋果切成小丁,再加水煮就做成了!”。

燕子得意地說:“我媽媽煮的時候加了糖,還有橘子瓣,煮出來是桔紅色的,喝起來酸酸甜甜的,味道可好了!”。

趙天嘯皺著眉頭說:“我奶奶怎么煮出來的跟幼兒園一樣,有點黑,還有點腥味。”

張文峰高興地說:“我媽媽煮出來的一點也不黑!是黃顏色的,還有蘋果的香味,昨天我都喝了好幾碗呢!”……

師:“那媽媽是用什么東西煮的蘋果羹呢?”

趙天嘯:“我奶奶用炒菜的鍋煮的。”.

張文峰:“我媽媽是用鼓子煮的。”

彭子睿:“我媽媽是用高壓鍋煮的,蘋果都被煮溶了。還突突突地直冒白煙呢!”

昊宇:“我媽媽是用牛奶鍋煮的?!薄?/p>

師:“那你們認為蘋果羹發(fā)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張文峰刷地站起來對大家說:“知道了吧!肯定不是被炒糊了變黑的,因為做蘋果羹不用在鍋里炒蘋果,只要加水煮就行?!?/p>

冬冬連連點頭:“我昨天也回去和爸爸一起做了,蘋果羹是煮出來的!下次去姑姑家我要告訴妹妹蘋果羹是怎么做的?!?/p>

就這樣,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推翻了第一個原因。由于孩子們做蘋果羹放入的作料不一樣,使用的容器也不一樣,因此第2、3條原因還是不能確定。我請孩子們再次回家做蘋果羹,這次要求孩子們只放蘋果,不放其他作料,分別用不同的鍋去煮,并把用的鍋和相應的結果畫下來。

第三天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實驗圖興沖沖地來到幼兒園,我把他們的實驗圖都貼在黑板上,通過討論、分析、比較,孩子們終于發(fā)現蘋果羹發(fā)黑和不同的鍋有關系。

在嘗試動手做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是教師難以在其他教學中難以見到的,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發(fā)揮,因為此活動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所探索的東西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還發(fā)現了新的嘗試活動:“加了橘子瓣可以做出酸酸甜甜味的蘋果羹,你們能做出其他味道更好的水果羹來嗎?”、“為什么用鍋炒出來的藕會變灰呢?”、“為什么用鍋煮蘋果羹還會有腥味?”、“為什么高壓鍋會冒白煙,還會發(fā)出很大的聲音?”……我和孩子們共同生成了“好吃的水果羹”主題活動,孩子們又興致盎然地開始了新的嘗試。

三、

活動反思: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這一生成的連續(xù)科學探索活動中,孩子們利用自己經常喝到的“蘋果羹”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使他們切實體驗和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通過親自動手做“蘋果羹”,他們獲得了許多的直接經驗(蘋果羹不用把蘋果放在鍋里炒,而是切成小丁用水煮就做好了;蘋果羹發(fā)黑與不同的鍋有關系)和間接經驗(藕放在鍋里炒會變色;魚在鍋里煮出來的湯是白色的……),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能培養(yǎng)幼兒真正內在探究動機,使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我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蘋果羹的做法。

2、科學教育活動應滲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不刻不在發(fā)生。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應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作為孩子人生的啟蒙者——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如:為什么藕在鍋里炒會變成灰色?為什么用鍋煮蘋果羹會有腥味?怎樣才能做出更好喝的水果羹?……)。

3、讓兒童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孩子們首先通過感知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為什么蘋果羹會發(fā)黑),然后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發(fā)黑可能與羹的制作方式;投放的作料;煮羹的器皿有關系);再帶著問題通過多次親自動手做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制作方式不當被推翻;發(fā)黑與煮羹的器皿有關)并在同伴間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利用談話;試驗圖表等進行分享交流)。

4、以幼兒發(fā)展為本。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我們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對幼兒自己的科學乃至生活世界作出真誠的理解。在此基礎上

,我們才能使自己的科學教育活動真正切合幼兒自身內在需求和心里特點,而不是武斷地以自己的思維去規(guī)統孩子們個性紛呈的思維方式。要知道孩子們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及其方式正是幼兒科學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與幼兒共同生成“好吃的水果羹”主題時,教師把幼兒放在主體位置,耐心傾聽他們的討論,始終以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借助開放性問題與幼兒有效的互動(如“你們還有其他意見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呢?”),注意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同時給予幼兒充分猜想、驗證的空間,幫助他們發(fā)現新問題,持續(xù)不斷地探索下去;在活動中還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資源,使探索活動延伸至家里(如要求幼兒回家動手做羹,家長配合完成試驗圖表等)。

5、向孩子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孩子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都是我們成人所無法比擬的。對于發(fā)黑的蘋果羹,我們成人喝過無數次,可有誰去觀察它的顏色并提出問題來呢?有誰會去探討發(fā)黑的原因呢?有誰能那么積極主動去動手做一次次試驗來驗證其結果呢?又有多少成人真正知道蘋果羹發(fā)黑與炊具的質地有關系?因此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孩子一起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秘密,善于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并持續(xù)不斷地改造已有經驗,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幼兒園美術《蘋果樹》案例分析


教師的語言

1.小朋友你們看!蘋果園里的蘋果樹好看嗎?(好看)農民伯伯也很開心,可是有一顆蘋果樹他很傷心,你們知道它為什么傷心嗎?幼兒(因為今年它一個蘋果也沒有結),你能幫幫它嗎?(能)。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它變出蘋果嗎?(用筆給它畫上、用顏料涂上去)。

2.師: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老師也有一個好的方法。但我要請兩個朋友來幫忙。你們看這是什么寶寶?這是什么寶寶?教師:“老師要請兩個朋友來幫忙變蘋果,一個是食指寶寶”隨即伸出食指,還有一個是顏料寶寶?!背鍪绢伭媳P?!斑@個顏料盤里面的顏料是什么顏色的?”(紅色)。 “現在我開始變蘋果啦,看好了我是怎么變蘋果的?!薄笆持甘持嘎N翹,顏料盤里親親,蘋果樹上變、變、……變好了我們要請毛巾寶寶來把小手擦一擦,把小手擦干凈……

案例分析

1.提出的問題不精練,缺乏概括性問題

在第二個問題中,我提問的問題太零碎,沒有重點的問題,對孩子們的經驗沒有一點的提升,我設計的問題還不夠有針對性,問孩子們很多才引到了老師要的答案。在這里我可以直接的出示顏料,讓孩子們說這是什么顏色,食指也可以直接的說我要請食指寶寶來幫忙,不需要讓孩子們再進行猜測。

2.教師的語言太隨意,缺乏隱性指導

在回應孩子的問題時我總是回應孩子們的話,這樣的回應是沒有一點的新穎的,讓孩子和聽課老師覺得會很枯燥,在活動中我的語言太羅嗦,一些小的細節(jié)都需要告訴孩子們,生怕他們不知道,比如:在變完蘋果后要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凈,在這里我可以不說,我自己師范后,拿出小毛巾讓孩子們發(fā)現,原來變完后要把小手擦干凈,可以給孩子們一些隱形的指導。

活動后反思

我在整個活動中感覺自身的教學素質還需要提高,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應該多看一些關于教師語言和教師有效提問及有效回應方面的書籍,來提升自身的需要,通過這次的活動,讓我知道美術活動沒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好上,雖然問題沒有語言課那么多,但問題問出來一定要簡潔有針對性,讓孩子們在問題中有一定的經驗或技能的提高。其次,美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師的隱形指導師很重要的,有時教師說的太多,讓孩子們聽了,感覺有可能會很煩、課堂有可能會很枯燥乏味。美術活動中我們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們去嘗試,對孩子們的回答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回應和評價。

蘋果課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會準備一寫需要用到資料。資料是作用于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可供參考的材料。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師資料吧?小編收集并整理了“蘋果課件”,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蘋果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細讀課文2-4段,憑借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學會相應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5’)

1、小朋友都吃過蘋果,蘋果紅紅的,圓圓的。可是,你看到過蘋果長在樹上的樣子嗎?

(出示課件:幾棵結滿紅蘋果的蘋果樹)看圖說說成熟蘋果的樣子。

2、我們吃的蘋果就是從蘋果樹上摘下來的,要是不摘蘋果熟透了,會怎樣呢?

(出示課件:蘋果落地的畫面,并出示課題《蘋果落地》。)

3、齊讀課題,說說你看到蘋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卻從蘋果落地這個現象中發(fā)現了問題,并進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學家。

二、自學課文:(6’)

要求: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記住字形,想想意思。

2、標上節(jié)號,想想課文講了誰,什么事,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三、檢查:(5’)

1、指名分段讀課文,并正音。

2、討論課文講了誰,什么事,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四、學習第2-4段:(20’)

1、那么,牛頓看到蘋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課文是哪幾節(jié)?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自由讀課文2-4節(jié)。

2、交流學習:

1)、師邊敘述,邊出示課件:一天傍晚,牛頓坐在一棵蘋果樹下,忽然發(fā)現……

2)、出示句式說話:

一天傍晚,牛頓坐在一棵蘋果樹下休息,忽然發(fā)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準備,指名說,并同桌互相說一說。

3)、朗讀課文第2節(jié)。

4)學習生字“掉”。

3、再讀課文,思考:牛頓看見蘋果落地,他開始怎么想,后來,他又是怎么想的?劃出牛頓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說話: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說,指名說一說。

2)、讀一讀3、4兩節(jié),說說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結合學習生字“言、而”,說說怎么樣是“自言自語”,齊表演。劃出自言自語說的話,指導朗讀。

5、指導朗讀這兩節(ji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五、指導抄寫生字,并評議。(4’)

教后感: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看圖說話,再分學習小組學習2-5節(jié)課文,要求想一想學會了哪些生字,用“——”劃出想的句子,用“~~”劃出怎么做的句子。這樣,分組學習時,目標更明確,效果也較好。學文后,小朋友能體會到牛頓從小愛動腦筋,遇事愛問為什么,并能一直為此努力思考研究,對他們有一定的幫助

蘋果課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教科書通過“摘蘋果”這一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問題。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征,他們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對感興趣的食物持續(xù)較短,所以肯定會有厭倦,淘氣的行為,所以整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必須趣味性濃郁,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做好應對突發(fā)狀況的心理準備。

二、教法學法

引導法:本節(jié)課我主要做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通過用激勵性的語言、多媒體課件、適當的獎勵等方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互助探究,從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真知,從而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學習法:本節(jié)課主要以師友自主學習、互助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以動手做、動腦想、動筆寫等為主要學習方法,通過交流、探究、合作的過程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操作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感受數的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解決有關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理解“滿十進一”。

四、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

第一、練習熱身,復習舊知。

新課之前的熱身練習,鼓勵學生主動復習已學的有關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生帶入摘蘋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尋找并提出數學問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從發(fā)現問題到提出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件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第三、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充分經歷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在探究計算方法時,鼓勵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尋求計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獲得直觀體驗,鼓勵算法多樣化。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學以致用,鞏固新知。

脫離情境,直接從算式出發(fā)進行計算,并要求學生解釋自己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鞏固并梳理豎式的算法,提高運算能力與總結能力。

第五、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提高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17+38=55(個)

7+8=15 1 7

10+30=40 + 31 8

15+40=55 5 5

答:一共摘了55個蘋果。

蘋果課件 篇3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習13個生字和相關詞語。

3、正確朗讀課文,學第一自然段,學會用"為什么"提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看到過東西落地的情境嗎?(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

朋友看到蘋果落地后就從中有了重大發(fā)現,這是怎么回事呢?(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確自學要求: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劃出帶生字的詞;給課文段落標上序號。

2、檢查自學。

(1)看卡片認讀生字、正音。

(2)完成課后習題2,第一讀,連一連。(注意平翹舌)

(3)新詞教學

a、學生自提問題。

B、交流討論:"而"這個詞的運用(讀文理解,仿照說句)

三、讀通課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2、回答:主要講誰?發(fā)生了什么事?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讀課文第一段。

(1)讀懂句子,理解"動腦筋、遇到"得詞義。

A、總的告訴我們什么?

B、說說動腦筋的具體表現。換詞法理解"遇到"的詞義。

(3)用"總要、為什么"說話。

2、堂練習:照樣子用"為什么"提問。

(1)分析例句。

(2)完成課堂作業(yè)3。

3、再讀課文,說說你有幾個為什么?

六、鞏固生字詞語。

蘋果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課文1-5節(jié)。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幾節(jié)課文,學習生字“總、思、考、吸、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6’)

1、卡片讀生字,并找朋友。

2、讀一讀2-4節(jié)課文,說說主要講了什么?

3、指導完成作業(yè)本題目4,并讀一讀。

二、學習課文第一節(jié):(10’)

1、再讀一讀2-4節(jié)課文,說說你從這件事中看出牛頓是個怎樣的人/

2、課文哪一節(jié)告訴我們的,自己讀一讀。

3、為什么說“牛頓從小愛動腦筋”呢?

出示句式說話:1)、牛頓從小愛動腦筋,因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練說,后指名說。

2)、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3)、練習:因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換一種說法說一說。

4、牛頓遇到問題總要問個為什么,說明他

5、學習生字“總”,練習用總要說話。

牛頓遇到問題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見到老師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業(yè),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業(yè)本題目6。

7、齊讀課文第一節(jié)。

三、學習課文第五節(jié):(10’)

1、導入:牛頓真會動腦筋,遇到問題總要問個為什么。那蘋果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飛,也不向左右拋落呢?這個問題你們想過嗎?牛頓想了以后,又怎樣呢?請小朋友讀課文第五段。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2、交流,結合指導作業(yè)本題目5。

3、朗讀這一段課文。說說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4、結合學習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讀課文1-5節(jié),說一說你有什么想法?(4’)

五、復習生字:(10’)

1、卡片認讀生字,并說一說注意點。

2、指導抄寫生字,并評議。

教后感:

教學時,我重新安排了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學習第一節(jié)和第六節(jié)。第二課時學習2-5節(jié)。同時,在小組學習后交流時,我讓學生回答時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學生興趣較高。

蘋果課件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仿編歌曲的快樂。

2、能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大膽用自己喜歡的造型表現各種水果。

【活動準備】

一棵樹;紅蘋果、紅櫻桃、紅草莓、桃子、黃橘子、梨、廣柑、香蕉、紫葡萄、大西瓜等水果圖片或實物。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教師出示蘋果樹引發(fā)活動的主題

教師:好多的蘋果啊,我們一起去摘蘋果好嗎?

在“蘋果園”音樂聲中,幼兒做“摘蘋果”的基本動作進教室。

教師:好香的蘋果啊,我們一起聞一聞好嗎?幼兒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呼吸練習。

二、復習歌曲:“紅蘋果”??茖W內容滲透其中。

教師:剛才小朋友唱了“紅蘋果”,你們每人摘了多少蘋果呢?一個一個合起來是多少呢?

教師:小朋友們吃過蘋果,還吃過什么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什么顏色的呢?都長在什么地方呢?

幼兒:

(1)我吃過紅蘋果,蘋果是紅色的。蘋果長在大樹上。

(2)我吃過櫻桃,櫻桃是紅色的。櫻桃長在大樹上。

(3)我吃過桃子,桃子上面是紅色的。桃子長在大樹上。

(4)我吃過橘子,橘子上面是黃色的。橘子長在大樹上。

(5)我吃過梨,梨是黃色的。梨長在大樹上。

(6)我吃過廣柑,廣柑是黃色的。廣柑長在大樹上。

(7)我吃過香蕉,香蕉是黃色的。香蕉長在大樹上。

三、仿編歌曲:

幼兒:

(1)樹上許多紅櫻桃,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櫻桃,多吃櫻桃身體好。

(2)樹上許多紅桃子,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桃子,多吃桃子身體好。

(3)樹上許多黃橘子,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橘子,多吃橘子身體好。

(4)樹上許多黃梨子,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梨子,多吃梨子身體好。

(5)樹上許多黃廣柑,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廣柑,多吃廣柑身體好。

(6)樹上許多黃香蕉,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香蕉,多吃香蕉身體好。

教師: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好嗎?將幼兒的歌詞加入歌曲中演唱。引導幼兒感受仿編歌曲的快樂。

教師:小朋友們剛才唱了樹上的水果,還有哪些水果是長在地上的呢?

幼兒:……

(1)我吃過西瓜,西瓜是綠色的。西瓜長在地下。

(2)我吃過草莓,草莓是紅色的。它長在地下。

教師: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些水果好嗎?

幼兒:……

(1)藤上許多綠西瓜,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西瓜,多吃西瓜身體好。

(2)藤上許多紅草莓,一個一個摘下來,我們一起摘草莓,多吃草莓身體好。

蘋果課件 篇6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清晰、魅力造句。

3.用合作探究、實物演示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并從中得到啟示: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做數學題。有的數學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相信大家一定會感興趣的。

2.板書課題。

3.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指導。

1.自讀課文:

①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②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③給課文各自然段標上序號。

2.檢查自學情況。

①生字卡片正音。

疏是翹舌音;

案是前鼻音,無聲母;

秘讀m;

②交流詞語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評讀。

3.再讀課文。

邊讀邊思:課文講了什么故事?我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討論交流。

①分段說說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讀。

三、指導寫字。

1.提示注意點:

循、矩左窄右寬。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樣。

2.學生描紅。

四、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2.指名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第一段。

1.名讀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幾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2)、交流體會:

①通過常客、差不多每天、報告、新聞、顯示顯示新本領等詞語體會鄰居家的小男孩活潑天真和好奇心強的特點。

師板書:顯示新本領

②當小男孩向我顯示他的新本領時,我怎么說的?為什么這么說?體會我的不以為然的情態(tài)。

(3)、分角色讀兩人的對話。

2.過渡:事情就是這樣平靜地開始,可接下來的新發(fā)現讓人驚奇了。

3.自讀第3、4自然段,畫出文中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及由此產生圖案的有關句子。

(1)、實物演示,討論交流。

結合理解攔腰切下去、橫切面、清晰等詞語,我想到了什么?

板書:橫切蘋果

(2)、指導讀好感嘆句,體會作者驚奇的心情。

(3)、聯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規(guī)蹈矩等詞語的意思。

4.小結:誰能說說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5.指導朗讀: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說的話要讀出充滿自信的語氣;第三次說的話,要讀出自豪的語氣;我說的話要讀出平緩的語氣。最后一句感嘆句要讀出驚奇的語氣。

6.齊讀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詞語說說第一句里的這樣切蘋果是指怎樣的切法。

兩次用也許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導朗讀:讀出不確定的猜測語氣。

3.指名讀下面三句話。

理解三層意思:①鮮為人知的圖案指的是什么?

②從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chuàng)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的含義?

4.小結: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

5.齊讀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鄰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兒園里學的橫切蘋果的有趣發(fā)現傳給我的事。告訴人們:創(chuàng)造力來源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

2.討論交流:你從小男孩橫切蘋果后所帶來的有趣發(fā)現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你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講給同學們聽。

五、作業(yè)。

蘋果課件 篇7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的有趣,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2、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合作的快樂。

3、體驗共同閱讀的快樂,提升閱讀興趣。

活動準備:

《想吃蘋果的鼠小弟》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課件,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本書,我把它裝到了電腦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小朋友快看看這是什么小動物???它在什么地方???小老鼠在這干什么呢?幼兒自由回答。

二、引導幼兒共同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1、閱讀理解圖一: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一棵怎樣的蘋果樹?(高高的)鼠小弟看到這棵蘋果樹它心里會怎么想?蘋果的香味飄得很遠,吹到了森林的每個角落,會把誰引來的呢?(幼兒猜測)

2、閱讀理解圖二:

老師完整講述(語速稍慢)

老師提問:小鳥用什么辦法摘到了蘋果?鼠小弟看到小鳥摘到了蘋果,心里怎么想?它又是怎么做得?

3、閱讀理解圖三:

老師采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師:這時來了一只動物甩著長長的鼻子,它是誰呀?它會用什么辦法摘到蘋果呢?(猜測)

出示畫面后提問:大象用長長的鼻子卷走了蘋果,小老鼠看到了心里怎么想?它又會怎么做呢?

4、閱讀理解圖四:

師:蘋果的香味又會引來誰呢?聽,重重的腳步聲,是誰呢?(出示畫面)

師:犀牛用了什么辦法摘到蘋果了?鼠小弟心里又怎么想?它是怎樣做得呢?誰來試試?(個別或集體模仿)

師:結果,鼠小弟摘到蘋果了嗎?

5、閱讀理解圖五:

老師交代閱讀要求:接下來,蘋果的香味又引來了誰?發(fā)生了些什么事?請小朋友仔細的看下面一幅圖片,想一想,然后來說一說。

老師小結:動物們用自己的本領摘到了蘋果,鼠小弟學小鳥飛,可是飛不高;學大象把鼻子拉長,可是怎么也拉不長;學犀牛用力撞,可是卻受傷了;學袋鼠跳,可是怎么也跳不高,鼠小弟真?zhèn)陌 ?/p>

6、閱讀理解圖六:

師:這時,來了一頭海獅,它看到傷心的鼠小弟怎么說?鼠小弟會問海獅些什么?

老師講述畫面中海獅與鼠小弟的對話,確定幼兒的猜測。

師:你們猜海獅會用什么本領幫鼠小弟摘到蘋果呢?

6、閱讀理解圖七:

師:海獅把鼠小弟像頂球一樣頂到高高的樹杈上,鼠小弟摘到蘋果了嗎?它把一個先給了誰?另一個留給了自己。

三、完整欣賞故事

四、提問

你如果也想吃蘋果,可是樹很高,你會用什么方法呢?

蘋果課件 篇8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生字及新詞

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理解、體會戰(zhàn)士們表現出來的階級友愛。

4、 學習戰(zhàn)士們事事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傳蘋果和吃蘋果的過程中體會戰(zhàn)士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

難點:體會為什么說戰(zhàn)士們流出的是幸福的驕傲的淚。

三、課前準備:每人準備一個蘋果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懷著愉悅的心情來到教室,環(huán)顧四周,說,今天大家都帶來了一個蘋

果,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紅的,你們看: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蘋果。出示蘋

果,說,我這個蘋果是肖老師送給我的,你的呢?

學生:積極發(fā)言。我的是從家里帶來的。

教師:那我們課文里邊的蘋果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板書:一個蘋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個蘋果。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要求:

認真地小聲地讀課文

2、交流:

學生:蘋果是撿的

教師:嚴肅地對學生說,小明,老師給你安排一個任務。明天給老師撿一個蘋

果來。

學生:哄堂大笑

教師:疑惑地說為什么笑呢?

學生:A、很不好意思地說,因為蘋果臟

B、笑的前仰后合,說因為蘋果臭

教師引導:板書又臟又臭。說不定還有點爛呢?

小結:你們都不愿意撿蘋果,那書上的戰(zhàn)士為何還要撿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

興趣)

3、學習1—6自然段

教師:你是從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知道這個蘋果是撿來的?

學生:“半路上撿到的,連長,你嗓子啞了,吃了潤潤喉嚨吧”

教師:我把這個蘋果給了誰?

學生:連長

教師:連長面對這樣的蘋果有什么反映?文中是怎么描寫的

學生:我望著那流著汗水的臉,驚訝地問:“哪兒來的蘋果”

教師:連長怎樣的問?

學生:驚訝地問?

教師:他為何驚訝?請你結合書上的語句來體會?

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A、 因為這個蘋果來之不易“滿身塵土,褲子撕了好幾道口字血跡斑斑。

B、 結合文章的背景體會,通訊員在炮火的封鎖下,活著回來都很不容易,并且還帶回來一個蘋果。

教師:我們似想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是怎樣一個蘋果。

學生:很小,水分很少,有點爛

教師:然而在連長的心目中,它是一個怎樣的蘋果。

學生:青里透紅,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

教師:為何有這樣的感受?

學生:因為他們實在太需要水了。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大家對蘋果的渴望

“青里透紅,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p>

“不用說一個,就是十幾二十個我也能一口氣把它吃完?!?/p>

教師:連長現在是怎樣的狀態(tài)?

學生:勾畫相關語句,體會連長很需要水。

教師:那他為何不吃呢?

學生思考。

5、 學習吃蘋果的過程

A、學習提示:

自讀課文把他們吃蘋果的過程羅列出來。

結果如何?

第一次:連長—小李又回到連長手中,都沒吃。

第二次:連長---小李 八個人吃還剩大半個

B、學生邊讀邊做筆記

C、交流

D、在讀中感悟,因為他們都想著別人,所以會這樣。

6、學習16自然段

1、在讀中感悟

2、此時他們在想些什么?(為有這樣的戰(zhàn)友而自豪)

3、為何說是幸福的驕傲的淚光。

引導要點:

這是幸福的淚,是為戰(zhàn)友間的友愛感到幸福。

這是驕傲的淚,是為在危難時刻,有關心自己的戰(zhàn)友而自豪。

(三)小結:

在學生談體會的基礎上小結。

(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沒有他們的鮮血,就沒有我們幸福的生活,他們的確是最可愛的人??!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長大了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我本學期中上的最滿意的一堂課。我覺得它將我和學生的激情都調動起來了。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激情飽滿,積極參與、思考、交流、合作這既是能力的提升也是情感的升華??梢赃@么說,學生是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

相關推薦

  • 關于爛蘋果的故事 1、爛蘋果的故事 一日,有個人經過樹林時,將半粒爛蘋果丟在地上。剛好被三只烏鴉看見了,它們以為那是一塊肉的,連忙俯沖下來爭食。 它們都想把那塊“肉”據為己有,因此一面用利喙去搶啄,一面張開強有力的翅膀...
    2021-01-23 閱讀全文
  • 我是蘋果教案范本九篇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每一位任課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在幼兒園學到知識,優(yōu)秀的教案能幫老師們更好的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教案有利于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幼兒園教案呢?小編特別從網絡上整理了我是蘋果教案范本九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一、復習...
    2024-10-07 閱讀全文
  • 案例:燦爛的笑容是我的追求 徐清是個內向而膽小的孩子,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活動中顯得不夠積極也很不自信。而從她的眼中流露出的渴望之情,卻另我對她倍加關注。 現階段我們在做“綠色菜籃子”的主題,教室里布置了一片菜園。頭兩天沒有孩子...
    2021-05-11 閱讀全文
  • 案例:紅紅的蘋果 紅紅的蘋果 最近,結合主題活動“甜甜蜜蜜”,我們在角落游戲的美工角中,提供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果籃,許多孩子在這里為水果籃里的各種水果涂上鮮艷的顏色,并告訴同伴,把水果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吃、給爸爸媽媽吃。...
    2021-05-22 閱讀全文
  • 小班語言教案:《我是一個大蘋果》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學念兒歌,嘗試改編兒歌。 2、懂得吃東西前要洗手。 活動準備:大蘋果1個、各種水果的貼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美麗的秋天來到了,果園里的...
    2019-12-12 閱讀全文

1、爛蘋果的故事 一日,有個人經過樹林時,將半粒爛蘋果丟在地上。剛好被三只烏鴉看見了,它們以為那是一塊肉的,連忙俯沖下來爭食。 它們都想把那塊“肉”據為己有,因此一面用利喙去搶啄,一面張開強有力的翅膀...

2021-01-23 閱讀全文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每一位任課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在幼兒園學到知識,優(yōu)秀的教案能幫老師們更好的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教案有利于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幼兒園教案呢?小編特別從網絡上整理了我是蘋果教案范本九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一、復習...

2024-10-07 閱讀全文

徐清是個內向而膽小的孩子,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活動中顯得不夠積極也很不自信。而從她的眼中流露出的渴望之情,卻另我對她倍加關注。 現階段我們在做“綠色菜籃子”的主題,教室里布置了一片菜園。頭兩天沒有孩子...

2021-05-11 閱讀全文

紅紅的蘋果 最近,結合主題活動“甜甜蜜蜜”,我們在角落游戲的美工角中,提供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果籃,許多孩子在這里為水果籃里的各種水果涂上鮮艷的顏色,并告訴同伴,把水果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吃、給爸爸媽媽吃。...

2021-05-22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學念兒歌,嘗試改編兒歌。 2、懂得吃東西前要洗手。 活動準備:大蘋果1個、各種水果的貼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美麗的秋天來到了,果園里的...

2019-12-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