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應向西方學習的東西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尖利的東西教案 幼兒學習故事 幼兒學習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
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yǎng)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jīng)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而造成的悲劇。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yǎng)。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于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F(xiàn)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fā)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chuàng)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里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shù)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chuàng)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yǎng)、品德教育、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中國家長應向西方學什么?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
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yǎng)兒育女等。
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jīng)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而造成的悲劇。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yǎng)。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于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xiàn)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fā)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chuàng)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西方觀念做法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
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母親最應該給孩子的六種東西
母親被認為是擔任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角色的一方,母親與父親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數(shù)家庭中,母親扮演著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難的主要角色,這令許多女士感到無所適從?!拔宜x過的書告訴我:孩子們需要的是這樣、那樣?!币晃荒赣H告訴我:“這使我感到我永遠都做得不夠,有時我感到自己像一塊洗碗布被擠干了,但我仍然想為我的孩子做一切事?!比欢⒆觽兯枰牟⒉皇堑韧?,作母親的必須考慮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曾與成百上千位母親及成千上萬個孩子作過交談并參閱了有關育兒方面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了有關什么是孩子們最需要從為他們操勞的母親那兒得到的一些觀點的精華。
(一)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
母親們有必要向孩子說明親切有禮地待人接物與學業(yè)及體育方面出類拔萃同樣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養(yǎng)的孩子會產(chǎn)生心理學家丹尼爾所說的情感智商,即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需要的能力,這類人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遙遙領先。貝爾實驗室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那些成果豐富的工程師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與同事進行良好溝通的工程師。
母親通常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交友技巧。
一位同事告訴我在他還是個孩子時,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難。當時一位隊友受傷了,這位朋友的母親堅持要他打個電話,問問那個男孩感覺怎樣?!皨寢?,”我的朋友反對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誰?!薄八麜赖摹!彼哪赣H回答道。這個電話標志著親密友誼的開始?!拔业哪赣H讓我明白:友誼起源于你對他人所表示的關切而不是要他人對你表示關切”。我的同事回想起這件事時說。
(二)多一些表揚和鼓勵
我們都知道表揚能使人創(chuàng)造奇跡,過多的批評會導致孩子過多的自責,使他們貫于為了獲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險。
表揚也有正確的方法與錯誤的方法。大多數(shù)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可以細數(shù)總總,而在表揚時卻言語含糊──“你是個了不起的孩子”這種評價會使片刻的光彩頓然消逝。因此表楊應具體些,與其說“你很勇敢”不如說“我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車而感到自豪?!边@樣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這種行為值得表揚。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qū)”,這個區(qū)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么不對。
其次,由于孩子們一時間內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一次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三)談論“禁忌”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們放眼接觸到的盡是毒品、酒精與性。一些母親擔心談論諸如此類的禁忌行為是在鼓勵他們這么做。但事實正好相反,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與父母作過坦誠交談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與酗酒。
母親們尤其可以有技巧地與孩子們談論這些敏感的話題。首先,讓你自己對這些現(xiàn)象有所了解,而后詢問你的孩子他們所知道的。六、七歲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場上聽到這類事或在電視上看到這類事。指出你與他們談論這類事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其危險性,而不是不信任他們,讓他們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問題或與他們談論他們的煩惱。
(四)將界限適當放寬
孩子們需要得到無條件的愛,這樣自尊自愛的種子才會得以生長。這種無條件的愛并不意味著你不設定任何界限,設定界限是向孩子們顯示他對你來說很重要。當一個孩子越界時,向他們說明你對這種行為而不是他們本身感到失望。
隨著孩子的成長,界限自然要放寬些。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想與他們的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學家埃文索-貝斯索曾描寫道:男孩子們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車時,心里就響起車子開動的轟鳴聲,這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想冒險并表現(xiàn)他們所見過的男子漢的力量。隨著男孩子的長大,他們的界限也應適當?shù)胤艑捫?,作母親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母親是孩子們巨大的鼓勵之源。心理學家埃頓-萃絲在調查了250個學齡兒童后發(fā)現(xiàn):近一半的孩子更想獲得一份母親而不是父親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貝斯索推測道:孩子們更想了解他們母親所做的事并想?yún)⒂^他們母親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問
孩子們需要一個道德指南針。這意味著不僅在重大問題上灌輸是非觀,而且在日?,嵤律瞎噍斒欠怯^。
一位母親看到她五歲大的兒子騎著他的朋友──鄰居七歲大男孩的車子。“湯姆不用這輛車,”他兒子說,“他在學校。”他認為自己這么做沒什么不對,因為他的朋友不會介意。但這位母親堅持讓他的兒子把車子送回去:“在沒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財物是不對的?!?/p>
當一位母親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忠誠給予足夠的重視,她們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價值體系,這將成為孩子的無價之寶。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親自身的行為,如果母親自身逃避責任,無視他人的權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為的向導。
你也許不希望聽到這類話:“可是,媽媽,你就是這么做的?!?/p>
家長必知:孩子最想得到的10件東西
孩子最想得到的十件東西
現(xiàn)在父母可以送給孩子的物質選擇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東西并不只是物質,還需要很多……
第一件 爸爸媽媽的愛
這一件禮物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是太簡單的禮物,因為,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孩子們要的愛,不是家長們取代一切的疼愛,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順的溺愛,不是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的寵愛,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資的“關愛”。孩子們要家長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還要家長給他們完整的愛。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時輕拍他們肩頭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時一個溫暖的懷抱,孩子回家時的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這是我們采訪的數(shù)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愛的方式。還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媽媽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來愛我?”
專家建議:中國是一個講究深沉含蓄的國家,長輩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對孩子的愛,可是,孩子們需要家長把愛說出來做出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一直都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愛,作為家長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能盡量享受完整的愛。
第二件 請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都是現(xiàn)在的家長們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家長給自己設計的“包裝”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是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點,有些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當眾對孩子進行表揚。在我們的采訪中,有80%以上的孩子對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示不滿。孩子也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打扮,讓你的孩子獨立地去從事一些事情,然后說一聲:“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實地夸獎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 爸爸媽媽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當做笑話對別人講,家長們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通常不能給予適當而及時的稱贊,而對孩子的錯誤,總是不分場合地過分指責和嘲笑。
專家建議: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其尊重培養(yǎng)出來的。尊重意味著你必須將孩子看成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允許孩子發(fā)展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尊重他的個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對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 爸爸媽媽給我當榜樣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為楷模。
專家建議:家長應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因此你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好榜樣,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第五件 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提供一些為人處世的規(guī)則,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以及自我約束的重要性。這些教育卻不能是生硬的。
專家建議:你所規(guī)定的一切一定要讓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確的。對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對待。
第六件 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長在一起游戲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20%的孩子不到15分鐘,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內見不著家長。對于孩子們來說,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檔的幼兒園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
專家建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時間來和孩子在一起盡情地玩兒,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第一位的。在玩兒的時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應付,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與他在一起。
第七件 給我一個小伙伴
孩子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學會妥協(xié)、同情和合作,還會發(fā)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墒?,沒有伙伴成為現(xiàn)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煩惱。
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把緊閉的房門打開,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讓孩子走到外邊去接觸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 和我一起養(yǎng)成好習慣
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這一件禮物就更顯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覺得以前父母不愛打掃衛(wèi)生,不愛鍛煉,不注意飲食衛(wèi)生。而近來,家長們都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孩子們很高興。
專家建議:保持你的好習慣。
第九件 給我一個可達到的目標
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孩子剛睜開眼睛看世界就面臨著學習的壓力,孩子剛會說話就開始讓孩子學著閱讀,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目標也一個個地增多,學習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長拔苗助長。他們說:“我們要的是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壓力。”
專家建議:對孩子來說,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來自家長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標要求。
第十件 讓我們一起笑起來
“我們的父母太嚴肅,太沒有幽默感?!边@就是很多孩子覺得影視劇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個原因,因為,那些父母總是和孩子一起歡笑。
專家建議:中國的傳統(tǒng)使很多父母覺得,在孩子面前就應該嚴肅,這樣才有威嚴,其實,愛笑的父母會讓孩子看到生活輕松和愉快的一面,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jīng),笑聲能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正確應對孩子丟失心愛東西
正確應對孩子丟失心愛東西
長假期間,一位媽媽說自己和女兒坐的士外出時,孩子不小心遺忘了她最愛的包包和里面她最愛的小玩具!于是,孩子在路邊哭了半小時,并領著這位媽媽追了半條街,找尋了十多部同色出租車,希望能找回自己的東西??上?,最后沒有找到。參見《丟錢包與無所不在的生活教育》。
對孩子來說,丟三落四是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許多成人在這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如果父母對孩子粗心不加以調教的話,孩子入學后很可能把粗心帶入學習中,比如經(jīng)常忘記帶文具或書本,或考試和寫作業(yè)時丟題少做。所以,當孩子由于各種“意外”而丟失自己心愛的東西時,是最好的生活教育案例,處理的好,孩子以后就會較少犯類似的問題。參見《案例分析:減少粗心要有良好學習方法》。
當孩子遺失自己喜愛的東西,一定會出現(xiàn)負面情緒,但他們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這里比較麻煩的是對一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來說,某個類似他們的安慰物的東西丟失,才會出現(xiàn)很大的情緒問題。但不管是什么東西,此時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而指責、批評、埋怨都于事無補,甚至會引發(fā)出新的矛盾和激烈對抗。參見《孩子發(fā)脾氣的通用處理技巧》。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父母認同和接納孩子丟東西后的負面情緒時,建議不要立即說自己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類似丟東西事情,只說“知道你很傷心和舍不得”即可。因為這樣雖然使孩子比較容易放松,但也使他們產(chǎn)生對錯誤的認識和減輕犯錯后的慚愧,甚至由此可能怪罪于父母“故意”不提醒。當然,在事后教會孩子解決問題方法后,是可以和孩子說的。參見《案例分析:讓孩子不粗心需從幼時訓練》。
另外,當孩子丟東西后,和孩子講道理也幾乎無用。這是因為孩子在邏輯思維成熟以前,比較難于對因果關系不直接的事情有深刻認識,此時再說“東西不見了就是不見了,無法挽回”等話,就會消除前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認同和接納,等于重新挑起孩子的“戰(zhàn)火”。所以,對孩子說成人之間的話,看似很理智,但使前面所做的努力都前功盡棄了。參見《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不能否認,有些孩子在丟東西以后,他們企圖推卸責任,會譴責家長不“提醒”他們。如果此時父母進行反擊,說每個人要面對現(xiàn)實,都必須對自己行為負責任,就屬于不是很恰當?shù)淖龇āR驗樯儆懈改缚匆姾⒆觼G東西而不提醒的,必定家長也是沒注意到,所以,家長作為領隊和監(jiān)護人帶孩子外出,對所有人員和財物的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參見《孩子沒有告知父母就出去玩》。
理論上說,在未要求孩子自己看管自己東西,以及經(jīng)過適當?shù)挠柧毲?,孩子和父母一起而遺失物件,主要責任還是應該由家長來負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假設孩子以往沒有這樣要求這樣做,出現(xiàn)問題也是自然的,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人要求。所以,如果連家長都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所屬的一行人,在曾經(jīng)呆的地方遺失物件,那怎么能怪罪孩子不負好責任?
當孩子丟失心愛的東西,且被接納和認同以后,只要情緒相對穩(wěn)定,父母就要適時進行生活化的教育了,即告訴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么做。畢竟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此時急忙追究責任和提醒下次注意,遠不如讓孩子掌握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是否有辦法能彌補損失。所以,父母要想辦法啟發(fā)和引導孩子,看他們是否找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參見《改變孩子行為不能用狠招》。
像這種在出租車上遺失東西,最好的辦法是尋找乘坐的出租車?,F(xiàn)在雖然有許多財迷的人,但我XXX想,大家也要相信這個世界好人多,你拉到出租車上的物件,很可能司機為把東西還回來而在尋找你們。所以,別上來就對孩子說東西找不回來了,你沒有經(jīng)過任何嘗試和努力想辦法,就直接放棄是非常不可取的,這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其他方面的發(fā)展。
在嘗試找回丟失的方法上,針對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在出租車上遺忘物品,則可以想辦法聯(lián)系出租車所在的公司,或打電話到當?shù)氐慕煌ㄅ_尋求幫助,都是可以選擇的。當然,如果還記得出租車的車號,也許更容易找到遺失物。所以,只有當父母帶著孩子經(jīng)過努力尋找,最后實在沒有線索而找不到,才和孩子說“失去就是失去”了。
對孩子丟失東西,父母協(xié)助孩子尋找,不管找到還是找不到,許多父母就以為只有嘗試了萬事大吉了。其實,這只是進行生活化教育的第一步,真正的壓軸戲還在后面,即要孩子想辦法避免發(fā)生類似的情況。只要孩子能在家長的引導下,通過事例進行類比,想出幾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極大的成功!這也是兒童教育中,經(jīng)常使用的總結和反思方法。參見《懲罰目的是讓孩子害怕后果?》。
為了方便大家,我XXX以孩子丟失物品為例,拋幾個事后處理的“磚”,希望引出真正的“玉”:
技巧一:不強求孩子每次都進行查驗,但可要求物品歸位。孩子的責任心或細心的培養(yǎng),不建議使用接近強迫癥的反復檢查方法,這很容易讓孩子自己不相信自己,同時也反感父母的反復提醒。所以,最好是培養(yǎng)孩子使用物品后,放回它們應該在的地方,這樣能避免丟失或找不到,也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
技巧二,對于經(jīng)常帶到外面的東西,和孩子上幼兒園所帶衣服寫上自己面子一樣,最好也留下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比如,孩子心愛的包包中,寫一個紙條,上面留有孩子的聯(lián)系方式,這也是避免孩子丟失的一種辦法。當然,讓孩子寫上“我很喜歡這個包包,撿到的朋友也希望你能善待它”,也是不錯的選擇。參見《防止孩子丟失的系列游戲訓練》。
技巧三,要學會合作或協(xié)作。對孩子的合作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告訴孩子許多事情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也讓孩子明白尋求他人的幫助,不是丟人的事情,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所以,當帶著孩子外出,不僅要讓孩子照顧好自己的東西,也要關注其他人的東西,而自己有事業(yè)可以請父母幫忙照看自己的東西。參見《指導孩子交友的原則和技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多認同和接納孩子情緒,在傳授解決問題方法的同時,也要強化事后總結和反思。故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生活契機,把你期望孩子掌握的東西,通過引導慢慢讓孩子自己“悟”出來,這不僅使孩子記憶深刻和獲得大量的成就感,同時也因為這些認知和生活密切相關,孩子非常愿意接受自己直接感知帶來的結果。(作者:XXX,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
不要逼孩子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
我現(xiàn)在總算知道女兒為什么不愿意上學了,小小班的時候她可喜歡去了,到了小班以后每天早上都不太高興,尤其是星期六的時候她總要問:"媽媽,今天還學舞蹈嗎?"只要學舞蹈她就會哭,一開始我沒太在意這些,可是越往后越厲害了,這個星期放學后老師每天回排練舞蹈,老師教了多久她就哭了多久,嗓子都哭啞了,看著怪心疼的,我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媽媽,我不喜歡學舞蹈了,好不好啊."看著女兒那樣,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說:好,我們不學了."到家以后,她又問了我好幾遍,我想大概她真的不想學了,第二天早上剛醒,她就說:"媽媽,今天你告訴老師我不學舞蹈了."到了學校我跟孫老師說了一下,老師說:"現(xiàn)在只是培養(yǎng)一下孩子的興趣,她不愿意學就算了吧."下午放學的時候老師說今天她可高興了,也沒有哭,表現(xiàn)很好.
我想可能以前我把女兒逼的太厲害吧,她不愿學的東西非得逼著她學,她還不敢跟你說她不愿意,我覺得我太對不起女兒了,自從跟她說不學舞蹈她可好了,就像她身上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看著她可高興了,我以后再也不會逼女兒了,只要是她不喜歡的,我不會再逼她學習了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育兒習慣
一個育兒,中西間卻截然不同。有些差異比較起來還頗有意思。有些在這個文化中看起來很普遍的習慣,在另一方看來卻令人極為吃驚。現(xiàn)在分別比較一下。
讓外國人最吃驚的,覺得最“雷人”的中國育兒習慣有:
一、給嬰兒穿的衣服看不出男女
這里不包括偶爾故意為開玩笑而擺出的造型,而是指平時生活中,對男寶寶和女寶寶穿的顏色不加以區(qū)分或覺得無所謂,有人甚至還特意給男寶寶穿粉色覺得好看。這在國外完全接受不了。在中國,一個男寶寶被別人認為是女寶寶,可能家長并不會介意??稍趪猓绻l(fā)生同樣事情,家長會覺得很尷尬。尤其是當一個女寶寶被認為是男寶寶時,那幾乎是被認為說孩子長得難看一樣。
在國外,嬰兒的服飾要明顯體現(xiàn)出孩子的性別。給女寶寶穿的最典型的顏色就是粉色。男寶寶最典型的顏色就是藍色。白色,紅色,黃色,綠色等等,男女皆可,但在式樣上會明顯體現(xiàn)出是男寶寶的衣服還是女寶寶的衣服。女寶寶的衣服多數(shù)縫有花邊。在國外懷孕時,人們就會問,is your bump pink or blue?(你的肚子是粉色的還是藍色的?。恳馑际?,懷的是女孩還是男孩。)父母絕對不會給男寶寶穿粉色,也少有女寶寶穿藍色的。所以如果你見到一個嬰兒穿著粉衣服,還上前問人家是男孩還是女孩,就恐怕要遭白眼了。
外國嬰兒的衣服幾乎就是大人服裝的縮小版,大多時尚,簡單,富于個性。而國內更喜歡把孩子的服裝充滿卡通形象或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國外的寶寶不僅一般一眼可以看出是男是女,而且和國內寶寶比穿得大多顯得像個小大人。國內父母很多認為,嬰兒,什么男孩衣服女孩衣服的,無所謂的。但國外父母則認為,性別是孩子特征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怎么會不重要呢。從小就要體現(xiàn)出孩子的個性和特征。
二、給嬰兒剃頭。
老外來中國覺得很奇怪,怎么幾乎所有嬰兒看起來都一樣,不管男寶女寶都剃頭。男寶寶如果趕上夏天剃頭了,還可以理解。但給女寶寶也剃頭,老外就說什么也理解不了。寶爸就覺得剃了頭發(fā)很難看。咱們國內認為,剃頭有利于以后頭發(fā)的生長??煽茖W發(fā)現(xiàn),嬰兒剃頭實際對以后頭發(fā)的生長沒有任何幫助。小嬰兒總有會個乳毛脫落時期,這是正常現(xiàn)象,而咱們中國的家長卻認為這是孩子頭發(fā)不好的表現(xiàn),甚至歸根為缺鈣等。國外的寶寶沒有剃頭這個習慣,3,4個月的女寶寶就梳著漂亮的小辮子,別著粉粉的小發(fā)卡。男寶寶的頭發(fā)一般梳得整整齊齊或神氣地涂著發(fā)膠。
三、開襠褲。
在國內的時候有次逛街給寶寶買衣服,有個白色條絨褲子不錯,仔細拿起來一看,寶爸指著褲子中間的一個大洞說,這褲子怎么缺了這么大塊?!我笑。這就是咱們俗稱的開襠褲呀。咱們國內為了寶寶的舒適,發(fā)明出的這種開襠褲。在國外不僅是見所未見,干脆是聞所未聞。
這也許和國內外給寶寶用尿布的習慣不同有關。國外是清一色的紙尿褲。從嬰兒到三四歲穿的各種型號應有盡有,從包裹粘貼式的到如廁訓練時使用的“拉拉褲”式,從普通紙尿褲到游泳用紙尿褲。公共洗手間,不管設施多簡陋的,但肯定備有殘疾人專用廁所和給寶寶換紙尿褲的嬰兒換洗室(babychangingroom)。咱們國內很多寶寶家長更喜歡給寶寶用“尿布”,我想這不僅僅和國內紙尿褲的價格奇貴有關,和國內大環(huán)境也有關,比如公共設施不齊全,出了門不方便給孩子換紙尿褲。
另外,國內很多家長也擔心孩子長期穿紙尿褲會不會導致“紅屁股”或不舒適。其實紙尿褲的吸收性強,比國內用的“尿布”更舒適。至于紅屁股現(xiàn)象,勤換可以避免。一旦出現(xiàn)了,國外各種“護臀膏”也就派上了用場。每次洗完澡給寶寶抹一點,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紅屁股”。至于給孩子什么都不用,直接穿開襠褲,老外們是絕對接受不了的。如果在公共場合出現(xiàn)這種場景,人們恐怕會以嚴重鄙視的目光看孩子的家長。即使是嬰兒,他的隱私也需要被保護。開襠褲或甚至讓孩子光屁股的現(xiàn)象,在老外眼里非常傷風雅,非常不可思議,旁觀者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讓中國人吃驚的外國育兒習慣有:
一、讓孩子隨意在地上爬或躺。
在機場候機??匆娫蹅冎袊说男『⒍鄶?shù)都被家長攬在懷里,或乖乖坐在家長旁邊的椅子上,偶爾孩子離開,家長也會大聲召喚。老外的小孩多數(shù)在大理石地上坐著或隨意爬行玩耍,家長坐在不遠處聊天或看雜志,即使是冬天也如此。出去購物,經(jīng)常看見英國人的孩子累了就隨意坐在地上,也經(jīng)常看見很小的寶寶光腳在地上爬或跑,家長并不在意。咱們中國看見老外的孩子這樣,不免會擔心他們是否感到?jīng)龌蛴X得地面臟。但老外家長很少擔心這些。
二、讓極小的孩子自己吃東西,穿衣服。
出去吃飯時經(jīng)常看見英國人的小嬰兒自己用手抓東西吃,吃的滿臉都是,家長卻在吃自己的,并不介意。兩三歲的小孩鞋子進了沙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把鞋子脫掉,倒出沙子,然后努力自己穿上。家長已經(jīng)多走出了好幾步,回頭看到,也并不走過來幫忙,而是站在原地微笑的看著孩子,耐心地等他。還有三四歲的孩子努力推著嬰兒車里坐著的弟弟或妹妹等。家長并沒有指示孩子這樣做,只是孩子覺得那樣有趣,想那樣做,家長就讓他那樣做。
三、兩三歲的孩子還穿著紙尿褲,用著安撫奶嘴。
這點在中國人眼里比較雷人。老外沒有給嬰兒把尿的習慣,一出生就是紙尿褲,一直用到一般1歲多點的時候,孩子可以自由行走,也可以簡單用語言表達需要了的時候,開始進行如廁訓練(pottytraining)。紙尿褲由粘貼式換成拉拉褲式,和內褲的形狀一樣,教孩子有大小便需要時告訴家長,然后指導他用便盆,用過后教孩子自己站起來,把拉拉紙尿褲像提褲子一樣拽上來。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多數(shù)夜間家長還鼓勵他們繼續(xù)用紙尿褲,為的是家長和孩子都能睡安穩(wěn)。直到兩歲左右,他們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自控能力增強,才完全開始脫離紙尿褲。但也有例外的,孩子拒絕如廁訓練,三歲了還整天穿著紙尿褲的。英國家長相信順其自然,醫(yī)生也強調,在孩子自己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強行進行如廁訓練,在他尿褲子的時候指責他,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焦慮和羞恥感,對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很不利。所以英國人一直強調,這類事情要等孩子自己準備好的。他們覺得,不過就是多用一些紙尿褲,這沒有什么。到一定年齡,孩子自己就不想用了。
安撫奶嘴也是。咱們國內似乎對安撫奶嘴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外國人覺得無所謂。這邊的育兒書刊上一直強調,年幼的孩子一定要有一個能給他帶來安慰和安全感的comforter,因為媽媽爸爸不會總在他身邊。這個comforter可以是安撫奶嘴,可以是一個布娃娃,甚至可以是一個他常用的毛巾。娃娃的表哥四歲了,出門到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還喜歡帶著他自嬰兒時期就開始用的一塊手帕。娃娃去幼兒園的第一天老師就問我娃娃有沒有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的comforter。他們認為允許這樣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利。
四、給孩子穿很少。
小嬰兒冬天出門被家長用手拎在汽車座椅里,只穿了一件布制的連體衣,身上蓋了個小毯子,但嬰兒的手腳和多數(shù)身體都已經(jīng)暴露在外,依然在那高興地手舞足蹈。嬰兒身旁四五歲的姐姐,穿著連褲襪,小迷你裙子,小靴子。臉蛋凍得通紅,依然和媽媽講得興高采烈。這是我在國外常見到的情景。我不知那些孩子回家后有沒有生病,但答案是應該沒有,因為國外的孩子普遍都是這樣穿的很少,嬰兒穿的尤其少。更沒有用被子裹緊,緊緊抱在胸前的。這在國內看來就有點不可思議。
喬寶回國時出門很多陌生人,第一句話是贊嘆他長得漂亮,像外國孩兒,緊接著就是大聲批評我這個當媽的給穿得太少,第三句話就是這孩子頭發(fā)不怎么好啊,怎么沒給剃頭????無數(shù)陌生人就跟事先商量好了似的,這幾句必說,口氣一致!讓寶爸非常驚訝,讓我哭笑不得。還有人非常鄙視地說我,4個月的孩子大冬天的就給抱出門逛街來了。殊不知4個月的喬寶僅僅是國際旅行就有過兩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