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來興起了廚房育兒
發(fā)布時間:2021-04-21 育兒游戲 中班育兒經驗 小班育兒近年來日本興起了廚房育兒。因為日本家長認為,做家務代表了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且,這也是增進家庭生活情趣、建立兒童人際關系的基礎。因此,看上去危險多多、幼兒不宜的廚房,已經成為日本媽媽們養(yǎng)育孩子的根據地。
媽媽呼聲引發(fā)“廚房育兒”
廚房育兒的開始,源于媽媽們的呼聲。在日本,媽媽主要負責做家務和帶小孩。當媽媽做飯時,喜歡黏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跟進了廚房,并且好奇地想摸摸這、看看那??煞胖说?、剪子的廚房,實在讓媽媽們擔憂,但又無可奈何。
她們先是允許小孩開碗柜門,并將最下面一格騰空,放進孩子的玩具,于是孩子們歡天喜地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放進拿出,饒有興致。但漸漸地,他們不滿足于只是在碗柜旁玩,而更想向著媽媽切菜的主戰(zhàn)場挺進。這使得媽媽們開始強烈呼吁生產更加安全的廚房用具,于是適合兒童使用的物品應運而生。
廚房成了育兒場所
兒童廚房用品不僅小,而且非常安全。比如,兒童菜刀的刀鋒如同普通菜刀的刀背,可以讓孩子學習切一些柔軟的物品,如煮好的雞蛋、土豆、胡蘿卜等。
有了這些道具后,廚房成了媽媽與孩子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漸漸地,媽媽發(fā)現,其實即便不買兒童用具,也完全可以進行廚房育兒。比如,一開始讓孩子擇菜、洗菜(如果怕弄不干凈,媽媽可幫著一起做),菜刀太危險,可用西餐刀或切蛋糕的刀來代替。當然,在這期間,大人一定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動作,擇菜時可以任由孩子自由發(fā)揮,但用刀和剪刀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以防小孩受傷。
在廚房培養(yǎng)生活態(tài)度[生日祝福語網 WwW.289a.cOM]
廚房育兒不僅能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日本料理學校的營養(yǎng)師福山女士指出,為了吃好而精心烹調,會讓人養(yǎng)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日本社會對此極為推崇。
目前,不僅有很多商場都開始銷售兒童廚房用具,不少地方還舉辦了“親子料理大賽”,由一位家長帶著一個孩子參加,比賽誰做得又快又好,這著實考驗了親子間的默契和孩子的動手能力。
不過專家也指出,為保證孩子的安全,在廚房育兒是需要家長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的,這可能會令大人感到很累。這時,一定要想到這是“育兒”的一環(huán),需要堅持下去。不久之后,家長就會發(fā)現,隨著孩子時常性的練習,他們確實能幫大人一些忙了。
更讓人期待的是,在長大以后,這樣的孩子多數都會喜歡做飯,能早早地為父母親手做上一頓飯,這足以安慰天下父母心,而廚房育兒,正是培養(yǎng)孩子自立、愛生活、手巧的第一步。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心得:跌倒了,要勇敢地站起來
育兒心得:跌倒了,要勇敢地站起來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浩浩相約出去散步。剛下樓梯,浩浩便興奮地往前跑。“別跑,小心車子!”話音剛落,就看見小浩浩不知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一跤摔倒在地上,他便哇哇地大哭起來。
我趕緊跑過去,看到浩浩號啕大哭,可憐地望著我,我很想扶他起來,心疼地問寶寶摔疼了沒有??赊D念一想,摔跤了就指望大人來扶,那以后遇到點挫折怎么辦?于是我就在一邊鼓勵浩浩:“寶寶不哭,自己肯定會站起來的!”過了一會兒,浩浩終于停止了哭泣,艱難地從地上爬了起來,這時的我終于長吁一口氣,一邊輕拍浩浩身上的灰塵,一邊小聲地問:“疼嗎?”孩子點點頭,我撫摸著浩浩的頭說:“好孩子,跌倒了要靠自己爬起來,這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知道嗎?”浩浩聽了似有所悟,我拉起孩子的手,繼續(xù)去散步了。
其實,幼兒貪玩,摔跤是很正常的事,爬起來還會繼續(xù)去玩。如果這時父母過分表現,就會讓原本很小的事變得嚴重起來。結果是孩子跌倒后,就指望著大人來抱或是安慰,這樣,小孩從小沒有改變自我境遇的態(tài)度和勇氣,經受不了半點挫折,一遇到困難就哭鼻子,將來也無法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時候,父母假裝漠然置之,讓孩子自己去克服、去解決,其實最深刻的愛就包含在其中。
不扶,往往便是最大的攙扶,因為攙扶的將是孩子的一生。
家庭中的“廚房教育”
據說現在“廚房教育”在國外很火,而我們家小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說起我們家小俠最愛呆的地兒,既不是游樂場,也不是公園,而是廚房!
廚房成為小俠的最愛本是情理之中,因為作為“大廚”媽媽和奶奶的貼身男秘,跟著媽媽奶奶去工作間最是順理成章。何況,那里面還有小俠熱愛的水兄弟,有他好奇的盆盆碗碗,和他急于想弄清楚的液化氣。
在大人的呵斥聲里,死皮賴臉的小俠淘過米洗過菜刷過碗和筷子,甚至開過液化氣,當然這一舉動屁股是要付出代價的。但看到孩子如此熱愛廚藝,大人們靈機一動,何不培養(yǎng)一下孩子這方面的“特長”?
于是,奶奶和面的時候,會高呼:“寶寶,幫幫忙?!毙b就屁顛屁顛地跑去幫奶奶扶著面盆。奶奶要做手搟面,為了安撫小俠那顆急于勞動的心,就教給孩子唱童謠:“搟杖搟,搟大片;刀兒切,切絲線,煮在鍋里亂轉轉。”小俠背得滾瓜爛熟,還能添加一句“吃面條嘍?!?/p>
至于包餃子包包子的時候,小俠會煞有介事地拿起屬于自己的小搟面杖搟皮兒,順著搟三下,斜過來搟五下,動作標準利落,除了面皮兒有點厚,那圓形愣是被整得像模像樣。在搟面之余,小俠還會用小手把面團亂捏一氣說成雞呀魚呀發(fā)揮一下想像力,更喜歡把面粉抹在臉上,那可是純天然的美白劑啊,充分滿足了小俠的臭美心理。
后來,爸爸用壓面機壓面條,這小小的物什一出臺,就讓小俠好奇不已。爸爸和小俠分工合作。爸爸只負責往機器里“填料”,小俠提供“動力”。這一通體力活下來,孩子累的大口喘氣,“搟大片,壓絲線,寶寶好,真能干!”呵呵,老爸靈機一動的順口溜,把孩子樂得嘎嘎的。
據說現在“廚房教育”在國外很火,而我們家小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
現在么,小俠正在媽媽的幫助下練刀工——把一段用來包餃子的長面團切開,小家伙的小手被媽媽的大手握著,小臉繃得緊緊的,神情很嚴肅,一下,兩下,呵呵!切得不錯,孩子笑了,媽媽更樂:“說不定不久以后,我們就能吃到小俠包的小餃子呢?!?/p>
育兒知識:把愛藏起來
要培養(yǎng)自立的下一代,對父母的忠告:要把愛藏起一半。孩子步履蹣跚,走路免不了摔跟頭,聰明的父母會顯出不以為然的表情,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能力,希望給他一個戰(zhàn)勝自己的機會;面對挑食的孩子,理智的家長會毫不留情的把飯碗端走,決不遷就孩子,不會再次下廚為他調制可口的飯菜。因為他們清楚的看到過分的遷就溺愛會防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今的家長考慮到兒童未來生活對他們的挑戰(zhàn),今天我們把愛藏起一半,明天,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們正是在逆境中學會堅強的。如何做到把愛藏起一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父母有清醒的頭腦。對孩子來說,愛是滋潤他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yǎng),但要防“營養(yǎng)過剩”,家長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飯桌上要讓孩子懂得與別人共同分享美味食品,在家里應讓孩子承擔起他應用的責任,不要袖手旁觀,這種責任感對于他的將來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第二,保持理智的心態(tài)。孩子的成長誰也代替不了,孩子未來的路是靠他們自己走出來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而不是包辦代替,這需要理智的愛。
第三,學會更深沉、更科學的愛。表達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的孩子不僅需要直接的愛,更需要含蓄的愛、科學的愛、深沉的愛。
把愛藏起一半是父母的明智之舉,為了孩子將來能自食其力,我們要把愛藏在心底,讓孩子適當的吃些“苦”,受些“累”,忍受一些挫折,這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切不可忽視這重要的一課。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和快樂,我們要學會如何愛他們。
早期教育要喚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目前在早期教育中的普遍現象是,衡量一個孩子聰明程度的標準,主要看孩子是否在入學前接受了"提前教育",是否已經認識了許多漢字并會數許多數,能進行簡單加減運算,至于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情感品質及性格特征怎樣,就較少過問了。這是對學前教育和兒童學習的狹隘理解,曲解了學前教育的本意。因此,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學前教育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正規(guī)"教育,其作用是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發(fā)展條件,使智力得以顯現,身體、情感、智力、意志當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fā)展。二、喚起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有著神秘的色彩,樂趣無窮的世界之中,使她們獲得一種快感和自豪感,從而強化其不斷求知的欲望。三、娛教育于游戲、游樂之中,不必過早地將孩子捆綁在書桌前,讓他們象小學生一樣認字識數、練琴等等。根據他們無意注意和無意識記的優(yōu)勢的特點,要不斷地變換教育手段方式,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
日本的幼兒教育
日本一所幼兒園的體育工作
去年五月,我們去日本考察幼兒教育。日本幼兒園的體育工作,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將愛知教育大學附屬幼兒園的作一簡單的介紹,供大家借鑒。
重視體育鍛煉,增強幼兒體質
該園有一個寬敞的體育活動場地。場上鋪著一種特制的紅色沙土,松軟而富有彈性。孩子每天早晨到園后,就身著汗衫、短褲,有的還赤著腳,在運動場上進行各項體育活動.場地四周設有各種運動器具,如秋千、單杠、平梯、山洞、滑梯、蕩繩,此外還有一個大型多功能的攀登架,兒童們既可以攀登,滑滑梯,又可以在網繩上爬行。單杠、平梯在我國幼兒園中很少設置,擔心懸吊動作會使兒童肩關節(jié)發(fā)生脫臼和肌肉扭傷。而據日本同行說他們并未遇到過這種情況。體育教授竹內仲也認為這類活動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臂力。從實際情況看,這類運動很受幼兒喜愛。在運動場的一端有一面積較大的沙坑(約有16平方米),配合玩沙游戲備有木鏟、水桶、簸箕等。在這樣的沙坑中,教師幾乎可以帶領全班兒童在沙坑里挖山洞、堆沙丘、開水溝等。
該園的體育設備較多,條件較好,可教師仍注意利用園內的自然條件,開展體育活動。如他們在兩棵樹的枝桿上架一根較粗的木頭,在木頭上系著兩根粗繩,繩上打著幾個結,幼兒坐在鋼繩末端的結上,雙手拉住繩,前后晃蕩,猶如蕩秋千,他們還在沙坑兩邊的樹桿上,分別在上下結兩根粗繩,讓年齡稍大的幼兒雙手拉著上面的繩子,雙腳踩著下面的繩子,從一端一步步地走向另一端。通過這類活動,可以鍛煉、培養(yǎng)兒童的勇敢精神、平衡力和靈活性。
孩子們從8:30入園一直可以活動到10:15(10:30起有一次全班性的集體活動),在這段時間里,每個幼兒都可以充分地活動,體力、腦力得到一定的鍛煉。
日本兒童衣服普遍穿得很少,體質較好。五月初的日本氣溫一般在20攝氏度左右。當時我們都穿著毛衣,厚的裙子,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只穿著汗衫、短褲。據老師介紹,在冬天兒童也是穿短褲的。兒童雖穿得很少,可沒有見到有一人流鼻涕和老感冒的。這說明經過鍛煉后,兒童體質普遍較好,相比之下,我們的兒童衣服穿得過多,保護過多,缺乏鍛煉。在一天的活動中,兒童喝的全是涼的自來水(日本自來水消毒過濾較好,可以直接飲用)。午飯是兒童早晨從家中帶來的,在五月份的氣溫下,兒童的盒飯已不蒸熱,中午直接吃冷食。據說:這種種做法可以鍛煉兒童的腸胃功能和增強他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該園的教師很注意兒童體育鍛煉的科學性。他們經常分析,研究所做的工作,他們曾做過這樣一些研究:記錄幼兒一周中心率的變化,觀察研究幼兒生活節(jié)奏和保育的關系;在幼兒體育運動后,及時測量幼兒機體生理活動反應,為掌握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和時間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拍攝幼兒體育活動的錄像,分析體育活動對幼兒身體發(fā)育的影響,分析幼兒動作發(fā)展情況,研究如何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動作。
富有營養(yǎng)的午餐
幼兒上午半天的體力、腦力活動量較大,能量消耗較多,因此午餐的主、副食數量和質量在一天膳食中應占較大的比重,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該園的午餐是由家長根據幼兒園提出的要求準備的。這里介紹幾名幼兒所帶飯盒內的食品:
飯團、蛋卷、肉圓、櫻桃、桔子、雞腿、小紅果。
飯團、鵪鶉蛋、肉圓、油炸小餅、蘋果、桔子.
飯團、生菜、肉圓、雞蛋、蕃茄、桔子。
奶油夾糕、鵪鶉蛋、草莓、香腸、胡蘿卜、豌豆。
飯團、雞腿、花生米、櫻桃、桔子、果凍。
(飯團一般均放有2-3個,大多數飯團外面都包著紫菜。有的包著豆腐皮。)
從以上幾個幼兒飯盒中主副食搭配情況看,幼兒午餐是符合營養(yǎng)要求的,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
主副食搭配恰當。主食不多(每人約1.5-2兩飯)。但副食品種多,質量較高,一般都有肉、蛋、蔬菜、水果等,從而保證了兒童對各種營養(yǎng)素的需要。注意了食品的色、香、味。午餐食品多種多樣,色彩鮮艷,即使食品本色不鮮艷,家長也會配上一個用彩色塑料剪的花、小動物放在飯盒里,所以一個個飯盒猶如一件件工藝品。蔬菜、水果都是生食,這樣可較好地保存食品中所含的維生素C,午餐中攝入一定量的維生素C,可有助于蛋白質的吸收。
教師在安排幼兒進餐時,十分注意幼兒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就餐前要求每個幼兒自己拿取飯盒、水杯、筷子等。幼兒吃完午飯后,要將飯盒收拾好放進自己的小包中。三歲班的幼兒入園一個月后,就開始在幼兒園吃午飯,并學了上述技能。
教師還從教育幼兒出發(fā),向家長提出要求:幼兒每天的午飯,家長必須親自制作2-3種食品,不允許全部購買熟食品。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實際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整個制作過程,知道每樣食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幼兒可以看到母親的勞動,增強對母親的熱愛情感,家長通過親自為幼兒準備午餐,也會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該園的主任說,在日本,一些年輕的母親常常忽視自己對于女的教育責任,現在通過為孩子準備午餐、為孩子縫制餐巾、小包和為孩子服裝上刺繡花紋等工作,教育責任心增強了,也密切了親子關系。
漂亮、合體的服裝
漂亮的服裝可以使人顯得精神。兒童服裝應該輕盈柔軟,寬大舒適,能夠促進兒童身體的發(fā)育;服裝的結構還應簡單,以便于兒童自己穿脫。該園為幼兒設計了在園活動時統(tǒng)一的園服。服裝的式樣和布料顏色的選配很適合兒童的特點,兒童穿后美觀大方,活潑可愛。
園服,男孩是西服,短褲,西服為大翻領,上面另加一層白色的襯領;女孩為藏青色長袖連衣裙,配上白色大翻領,中間結紫紅色領帶,色彩鮮明、協(xié)調。裙子正反面均有皺折,從而使裙擺寬大,兩線條又有變化,顯得活潑舒適。衣料是滌綸的,厚實、挺刮。因此這套服裝端莊大方,美觀,兒童化。幼兒活動時穿的汗衫、短褲設計得也很好,服裝式樣全園是統(tǒng)一的,但三個年齡班的顏色不同。在汗衫的袖子和褲子的中縫處鑲有一道邊,這道邊上貼著三條不同顏色的橫杠,標志該幼兒入園時間的長短,是新生還是老生等,還增加了服裝的美感。
園服的衣袖上掛著一黃色園牌,表示這些孩子為學前兒童,不能獨立過馬路。司機開車時遇到掛黃牌的孩子,必須放慢車速(據說全日本均如此)。衣服的前胸掛有一紅色牌子,上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和所在班級,便于全園教師認識和進行教育。這些做法說明其教育工作的細致。
幼兒穿著整齊統(tǒng)一的服裝,使人感到精神煥發(fā),朝氣勃勃。大家穿著一樣的服裝,會使幼兒自然地感受到集體的榮譽,熱愛所在的集體。日本中、小學也都有統(tǒng)一的校服,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教育界是很重視兒童團體精神的培養(yǎng)。
育兒心得:不用學步車,寶寶走起來
育兒心得:不用學步車,寶寶走起來
小彬彬的爬行、站立、走路也許不是所有孩子們里面很早的,但都是小彬彬自己摸索著完成的,每一步成長的地基都相當堅實牢固,他走的彎路很少,因為我對他的幫助很少。
先說說爬行吧。
確實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會爬行,最后就直接走路了,也挺穩(wěn)當的,甚至可能還挺早就學會走了。但天生不會爬行的孩子其實還是少數的,多數到了月齡不會爬不樂意爬或者爬姿不正確的,都是因為在爬行初期或更早被人為干擾了,而被迫進入了下一個發(fā)育敏感期:站立或行走。
她們一般有同樣的經歷,每天被大人抱著到處溜達的時間大過獨立坐著玩耍的時間、過早的接觸習慣了站立的姿勢、想拿到的東西第一時間被送到眼前、或者被大人用各種奇怪的方式“訓練”了爬行產生了厭煩的心理等等。
我朋友家的孩子從月子里每天睡覺的時間很少,迫于無奈家里人只能每天輪流抱著他在屋里行走,慢慢長大他很享受于借助著大人的腿到處溜達、觀賞各種物品樂在其中。后來,很自然的他也過早的接觸了站立,雖然他在差不多6個月的時候就能椅著墻壁或者床很穩(wěn)當的站立,但他錯過了爬行敏感期,完全不會爬行,自己獨立走路的時間也比很多孩子要晚很多,他的媽媽用了將近大半年的時間要扶著他到處走,很辛苦。
相比之下,小彬彬從5個月第3周開始爬行直到11個月零一周可以完全獨立行走,走路的技能發(fā)展速度很快,在這之前我也沒有付出過很辛苦的“幫忙”。我不敢說這是爬行的好處,我只能說有了爬行的鍛煉能使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鍛煉,有利于以后相關平衡和協(xié)調能力的各種技能和活動的發(fā)展,比如走路、秋千、滑梯運動、球類運動等等。
關于爬行,很多媽媽都說寶寶怎么不會爬啊,怎么辦啊。我想說,爬行,其實是件挺累的事情。不信你自己在家里爬上一圈,是不是比走上一圈要氣喘吁吁呢?因為爬行需要使用的肌肉量比行走要多很多了。首先腿部的力量要夠,其次是腰背肌力量,最后是手臂的力量。這樣寶寶才可以完全支撐起身體來爬行。
再說站立。
小彬彬差不多到8個月的時候,第一次被媽媽發(fā)現自己扶著小床站起來。那是小彬彬剛從媽媽老家回來,在吉林的時候,由于沒有小床,媽媽也不知道小彬彬已經有這個能力了。小彬彬突然就扶著小床起來,并且竟然可以慢慢的挪著步子在小床里一圈一圈的走。媽媽好像發(fā)現的新大陸一樣看著小彬彬突然展現出來的能力。而小彬彬似乎也對他的這個能力表現出明顯的好奇,這樣的一種視野和角度對他來說很新鮮很有趣他一次又一次站了起來走,然后又坐下,反復實驗,很專注很嚴肅的樣子,而媽媽在一邊靜靜的觀察他,心里早已樂開了花。
但此時的小彬彬每天還是以四肢著地爬行為主,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自己去拿他想拿到的任何東西。我們所做的就是每天把地板擦亮,因為他要用雙手著地出入于所有房間,所有我們能去的地方他也都可以去,沒有任何限制,我很少把他局限于地墊那僅僅幾平方米的地方。
彬彬雖然很小,但已經表現得非常聰明,他可以自己想辦法去應付很多難題。比如,我發(fā)現有時候他在地板上爬行的時候只用一個膝蓋著地,另一條腿用腳著地,開始我非常不解。有一次我好奇的也和他一起在地板上爬行,才發(fā)現當兩只膝蓋同時著地承受全身壓力的時候,會有些疼痛,如果變換成小彬彬的姿勢就會輕松很多。
最后說行走。
小彬彬自己學會站立以后,就自然進入下一步發(fā)育,行走。他起初是扶著沙發(fā)或者椅子站起來左右挪步,在沙發(fā)和椅子之間不能銜接的部分,還是以爬行通過。那個時候,很多人會問,彬彬能走了嗎?買學步車了么?有時候出去玩也會有媽媽說別的寶寶在學步車里怎樣怎樣乖,怎樣怎樣會走路,我經常是一笑置之。存在既有一定的道理,既然發(fā)明了學步車,說明學步車或許有他的好處,只是在我個人的育兒理念里,我不覺得學步車有什么好。我不能和別人說你家的孩子用學步車不好啊,這樣還挺招人煩的哈?
這篇日志是我早就寫了一半的了。那時候小彬彬還沒有完全學會靠自己的能力行走,所以我沒有發(fā)言權,可現在小彬彬已經靠自己的能力學會了行走,所以我現在對這篇日志改動后發(fā)布了。這是我的經驗,也是記錄小彬彬學會行走的全過程。在小彬彬自己有能力行走之前,我所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著彬彬自己樂意邁出第一步。在小彬彬有意識邁步之前,出去玩我們都是用車推著他,有時候讓他扶著椅子站著玩會兒,他會扶著椅子,茶幾,沙發(fā)慢慢的挪著步子走路,離開了這些物體,小彬彬就自然的改為爬行,而我們也從來不會逼著他、駕著他學步,他也不會哭鬧著要求我們去那樣“幫助”他,而且我們更沒使用過學步車、助步帶等工具。不少鄰居也勸過我們“幫”孩子練習一下,說學步車和助步工具很好用,孩子一上去就會邁步了。我對于這樣的建議都是一笑,說聲謝謝,畢竟人家都是出于好心。
就這樣差不多到了彬彬10個月左右的樣子,彬彬開始不滿足于自己扶著東西走,他開始要求有我們的輔助,行走著去他想去的地方。而這各階段并沒有持續(xù)太長的時間,姑姥和奶奶用一條圍巾搭在彬彬胸前輔助著他,媽媽的體力比較好,所以媽媽會拉著他的手行走(這里需要注意一下,很多人為了省力,大人不彎腰,而讓寶寶舉著兩個小手,拉著他走路。當然,這樣也可以幫助寶寶控制平衡,但是這樣不是人類正確的走路姿勢,這是猩猩正確的走路姿勢啊。所以我拉著他的小手自然垂下,重心放低,讓他借著我的力量掌握平衡學習走路。這樣大人會比較累,但是對于寶寶學習走路是好的。)
從開始邁步到正式脫離我們的牽引,大約用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彬彬就在家里自己走起來了,雖然那個時候他還不能控制的特別好,有時候都不能走完全的直線,但他很少摔跤,即使摔倒也是可以自己稍微控制一下,一般都可以屁股著地,從來沒有磕著過頭。從此以后,小彬彬就越走越穩(wěn),不但追上了同齡孩子的走路速度,甚至超過了他們,比他們走的要穩(wěn)當得多。
學步車、助步工具的壞處:
這些工具我不知道是誰發(fā)明的,也許他們發(fā)明的時候沒有想過使用它的弊端,再或者一定是沒有經過可行性實驗的。我不否認發(fā)明者的初衷是好的,他們解放了勞動力,讓看護者輕松起來。但使用了學步車和助步工具所給孩子行走遺留下的嚴重后果,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也只能靠孩子自己用更久的時間去更正。
先說說學步車,用過學步車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坐在里面用腳尖輕輕點地就能讓車子滑動,尤其是地板、瓷磚這樣相對光滑的表面,速度甚至超過了大人走路,有的孩子使用熟練以后坐上學步車猶如開上了法拉利一樣瀟灑,能從A點瞬間移動至B點,轉彎都不用剎車。。。有些父母甚至竊喜孩子開車非常嫻熟,既解放了看護者,又讓孩子快樂無比,殊不知這給以后學習走路留下了禍端。
長期使用學步車的孩子,不管會不會爬行,都有可能表現出用腳尖點地走路,沒走穩(wěn)就開始跑,東闖西撞,摔倒的時候大頭直接著地沒有任何緩沖的意識等。這些都是學步車惹的禍,孩子要更長的時間、摔更多的跤來慢慢更正自己錯誤的走路姿態(tài)和用力方式,延遲的原本正常學習走路的時間。
有些父母說孩子一走路孩子是腳尖走路的,大家覺得那樣很正常沒什么,慢慢就好了。其實,那不是正常的。那是因為孩子還沒有真正準備好走路,腰部和腿部的肌肉和神經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就被人為的駕起來或者用學步車或者寶寶跳跳讓孩子以站立的形態(tài)接觸地面,他們覺得站立很好玩很刺激但大腦不能對身體完全控制,在心理上有些恐懼,就會自主或者不自主的踮起腳尖。小彬彬從兩腿著地站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全腳掌著地,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
再說說助步工具,就是那種系在胸前靠拉扯孩子前胸來幫助孩子走路的東西,這樣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多數老一輩人怕孩子摔跤就用力拉扯孩子。當孩子開始會走路的時候,非常好奇也會非常小心,她們每邁出一步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謹慎的多,而我們總是放不開自己的手,總是在任何時候以幫助為名干擾了她們。當你用力拉扯她們的時候,她們會本能的想擺脫你,會用更大的力氣向前沖,她們想甩開助步工具甩開你們的手自己走!可你們就是不讓!在某種意義上講,她們從來沒有自己走過,每邁出一步,都不是正確走路的姿態(tài)和力度。她們看似在你們的幫助下走的很穩(wěn)很早,實際上她們根本沒有自己走過,是一種被架起來的假性行走,只是一種被動的邁步而已。小彬彬也曾經使用過圍巾當做這種助力。但經人指點過后,很快就過度到媽媽牽手放低重心的助力方式了。
很多專家都肯定了爬行的重要性,但他們很少有人仔仔細細的告訴媽媽們到底怎么做才能讓孩子無障礙的學習爬行。孩子過了爬行年齡你去醫(yī)院問大夫: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爬?大夫會告訴你很多辦法回去教、讓孩子模仿等等,但多數是無用的,因為多數孩子已經基本喪失了爬行的欲望,“教”只能讓他們更厭煩!讓大人的身心疲憊!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建議要么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你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就拿小彬彬來說吧,小彬彬的爬行能力是我逼出來的。他在地墊上玩的時候,已經表現出想要爬行的欲望,他想要爬到喜歡的玩具旁邊。這時候如果你立刻明了了他的意思,把玩具拿到他面前,是不是就錯失了讓他動腦筋的機會了呢?我不管他,讓他自己想辦法爬到玩具旁邊,幾次下來彬彬就自己學會了爬行。所以說,這是我逼出來的。不要小看了寶寶的智慧,雖然只有5個多月,但他會自己動腦筋,怎樣手腳并用的爬到喜歡的玩具旁邊。而即便有的真的錯過了爬行也不會再錯過行走的敏感期,讓錯不再延續(xù)。就算真的不會爬也不代表孩子的智力有什么問題,大可不必為此糾結懊惱。
你們覺得孩子從開始邁步到獨立行走要需要很長的訓練時間?錯了!大錯特錯了!只要你懂得尊重每個孩子自己發(fā)育的曲線,耐心等待他完全發(fā)育成熟并獨立完成自己每一次的探索,他會很快掌握該掌握的一切,并不需要你的任何幫助,你要做的就是堅定的放開你的手,謝謝。
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沒有借助過任何助步工具也從四肢著地變成直立行走,這足以說明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相信我說的,總要相信歷史吧?
育兒觀念:讓跌倒的孩子自己爬起來
育兒觀念:讓跌倒的孩子自己爬起來
小朋友們玩著“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小天天一不小心跌倒在地,賴在地上大哭起來,等著我去扶他。我并沒有立即扶起倒在地上的小天天,一會兒后,天天撅著小嘴巴自己爬了起來?;丶液?,小天天向媽媽哭訴:“媽媽,今天我跌倒在地上,沒有人理我,老師都不扶我起來?!?/p>
老師的話——
與其說這位家長溺愛孩子、誤解老師,不如說她對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老師其實并不是在偷懶,她只是想讓孩子自己從地上爬起來,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從一出生開始,許多孩子便生活在家庭內幾位大人的精心呵護之中,漸漸地,他們習慣了大人們的關心與呵護。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得到別人的主動幫助,而不是如何從自身出發(fā)去解決問題,天天正是這樣的心理。但孩子必將離開父母的懷抱進入社會,他們在社會中必須獨自面對一切,因此,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鍛煉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或許有一些家長會擔心,幼兒園老師這種看似殘酷的培養(yǎng)方式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要求獨立的過程,一方面他們心理上渴望更加地獨立;另一方面,他們不斷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為他們獨立要求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蛟S孩子會因一時被老師“忽視”而感到失落,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會被孩子自己努力克服困難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所淹沒,孩子將更有信心地向前邁進。
育兒心得:擺脫依賴性,真正成長起來
育兒心得:擺脫依賴性,真正成長起來
在滿天星的2年以來,我們學習和生活在一起,從我們家長個人的體會來講,非常的滿意。對于園內實行的“快樂育兒”的方針是比較滿意的,園內的老師沒一個都和藹可親,校內的氛圍都比較融洽,飲食起居規(guī)律,膳食較好,老師給予孩子傳授的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寶貝從一個初入校園的膽小、依賴性強的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也一直積極關注校內的各項活動,力求能夠盡一份所能。
總體而言,個人感覺當代的孩子,由于這個時代的特殊性,還是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1、獨立性不強,由于部分爺爺奶奶帶的孩子,與父母接觸不夠,造成從小遷就孩子,依從、遷就,在這種性格下播種了自私和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2、過分的大驚小怪,孩子天性是不怕什么的,但是卻有孩子膽小愛哭,也是由于過分的嬌寵,孩子的正常的活動或者摔倒,或病痛,大人顯得過于驚慌,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3、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睡懶覺,不吃飯,晚上看電視到深夜,這樣長大了容易缺乏上進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其他也不多說了,每個孩子都是寶貝,都是為來之星。我想幼兒園能在孩子的個性發(fā)展上有所突破,適時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做事的恒心,尤其在幼小銜接這一事上,做好鋪墊,更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幼兒園記憶。
最后再次衷心感謝各位老師的心情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