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你不要迷失在來自同伴的壓力里
發(fā)布時間:2021-03-15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幼兒在涂鴉墻的活動方案 Peer pressure:同伴壓力這 是一個惱人一生的話題。對3歲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馬斯火車、自己卻沒有而帶來的懊惱;對6歲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醬果醬面包為午餐的孩 子中間,開始討厭自己便當盒里的中餐;對9歲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腳一雙的UGG的群體,雖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雙腳;對11歲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對于 加入學校餐廳里最受歡迎的一群的渴望,盡管代價是裝出酷酷的樣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諷自己心里喜歡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同伴壓力在逐漸露出猙獰的面色,失去孩童時代近乎可愛、只是有那么一點點小小放肆的表象。
對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壓力就已經非常令人震驚地帶領你我的孩子進入到噩夢一般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為了不被哥們兒笑話就要抽一支香煙或者大麻;是不是因為小閨密們嘗過了禁果,自己也應該嘗試一下和那個臨班的小男生有一個私密的約會。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壓力最終以非常殘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進我們一輩子的生活,進入到人一生幾乎所有的選擇,在此中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成了我們的習慣;同伴壓力使得我們幾乎記不得我們的選擇是因為自己的實際需要或認定的價值觀,還是因為僅僅是有被同伴接納、認可和肯定的需要而產生的被動需要。
在我們的各樣處境和決定中,同伴壓力無所不在:女朋友的臉蛋兒,男友的家境,大學宿舍周末的派對上的咳藥和亂交,朋友聚會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熱衷,購置新屋的大小,汽車的品牌,手上鉆戒的克拉數,兒女入學大學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選址。
同伴壓力,就這樣帶著我們愈演愈烈地落入一個需要和價值的迷失,帶我們不知不覺中忘記我們到底是誰,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兒的第一個話題9 年前女兒走進學前班,我和她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同伴壓力。那時,四歲半的孩子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詞語,但是我非常認真地告訴她,從今天起,她所面臨的世界里 一直將要有這樣一種挑戰(zhàn)在她的面前——從吃的、穿的、用的、說的話、看的電視、聽的音樂,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會被暴露在這樣的壓力之 下。
孩子帶回來的挑戰(zhàn)實實在在:上 學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點她的膚色和眼睛顏色,讓女兒傷心地抱著綠眼睛的德國娃娃羨慕了好久;隨后有人開始當面嘲笑她用木頭棍子吃飯,吃的東西怪怪的;小 朋友們每個人都擦指甲油,各種顏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沒有;大家都看一個很時髦的電視劇,學里面女孩子的說話很酷的態(tài)度和不那么好聽的措辭,她卻沒看過; 大家都穿一種款式和牌子的絨衣,沒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們合伙來嘲笑和欺負一個身體肥胖的小姑娘,女兒因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談過種族的敏感話題,告訴她神創(chuàng)造的美好心意,關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愛、以及每個人在神眼中的寶貴。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壓力的角度里。我告訴她神所賜給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夠漂亮,她不需要為了和別人一樣把上帝給她的美好遮蓋??;她的中國飯和筷子的確和大家不一樣,但是若是我們覺得健康和宜用,我們可以不為討好別人來放棄。
我陪著女兒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電視劇,看過之后和她一起討論,引導她看見里面所用的態(tài)度和詞語并不夠好,不合上帝的教導,讓她心甘情愿地不隨從;我鼓勵她勇敢地發(fā)出聲音,保護因為肥胖受到歧視的朋友,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歲孩子買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說不?無 論什么事情,談到最后我都要對她說:“凡事都可以做,卻不都對你有益處。媽媽現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給你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好的、 美善的,討神喜悅的,不需要為著迎合別人、為著被人接受去改變。因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為你是上帝完美的創(chuàng)造,唯有他的心意對你最為 寶貴;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媽媽現在會一直幫助你、支持你,為的是有一天你離開媽媽爸爸的時候,有人對你說‘來和我們做這個’、‘來,我們一起做那個’的時候,你可以有辨別、更有能力勇敢地說‘不!’”
三年級時,女兒班上的小朋友幾乎人腳一雙UGG的靴子。女兒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買一雙。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媽媽覺得8歲的小朋友穿一雙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腳長大了就浪費了,沒有這個必要?!?/p>
女兒很乖,沒有說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時候,她又來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問她:“你真的覺得UGG很好看嗎?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為別人都有一雙,你也想要呢?”女兒想了一陣,輕聲說,“我覺得挺好看的,而且還暖和?!?/p>
我于是接著問她,“如果現在有這樣一雙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氈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覺得哪雙更好看些?”女兒偷偷地看著我手中的童裝雜志,想了很久,說“其實,是那雙金色的更好看些?!?/p>
于是我說,“如果這樣,媽媽勸你買自己覺得又暖和又好看的?!迸畠鹤詈筮x擇了那雙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學的功課已經學了兩年了,表現不錯,這次可以給她機會自己選擇一下。
我于是買來一雙UGG和一雙Costco自產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兩雙顏色和樣式都差不多,材質也一樣。女兒放學回家,看到兩雙靴子,興奮地試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見了鞋盒上面的價錢,一雙149美元,一雙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兒從樓上抱下一個盒子,腳上穿了一雙新鞋。她告訴我說,“媽媽,兩雙鞋一樣暖和,樣子也一樣,就差了三個字UGG。我覺得一個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著。你把UGG退了吧?!?/p>
我 心里好興奮,倒是疼女兒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擔心孩子穿到學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設想。誰知第二天下學,女兒回來興奮地告訴我,因為她的 “勇敢”,年級里另一個媽媽堅持不買UGG的美國女孩子當天晚上就要去Costco買一雙一樣的,說好和女兒明天一起穿到學校。
六年的小學生活,女兒成了一個內心勇敢的孩子:她流過許多的眼淚,但是她在禱告里、在上帝的話語里,一路篤定地走過來。
這個年級里唯一的亞裔女孩快樂地吃著中餐午飯,并把中餐帶入了學校的課堂文化交流活動,使得一些美國孩子開始向她換取午餐,還有媽媽打來電話詢問女兒的飯食是如何預備的;
她沒有畏懼地守護著她那因為體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為她認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擾,因為她相信神給她的干干凈凈、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堅持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看著自己喜歡的電視,穿著自己認為美的衣服,唱著自己喜歡的歌,愛著自己為之陶醉的古典音樂,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嘲笑她到欣賞、喜歡、羨慕她的自信和堅持。
同伴壓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軟弱其實說到同伴壓力,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這種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力,積極的和負面的,都很清晰。
事實上,許多時候,最先選擇放棄面對、而采取妥協(xié)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為,這種同伴壓力其實遠遠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長的世界;它正是我們?yōu)槿烁改傅脑S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軟弱,正是我們一生中眾多坎坷與羈絆的禍首。
當孩子們最初睜著惶恐的眼睛,把對于同伴壓力的恐懼帶到我們面前時,他們是在問我們一個非常具有生命意義的話題。是的,孩子們在我們的眼睛里尋找答案,“媽媽,我該和誰認同?我該討誰的喜悅?我的被接納應該從哪里來?”
許多時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較、妥協(xié)、甚至攀比中的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其實和你一樣,也在人的認同里尋找答案”或甚至“你應該向同伴壓力低頭和讓步”。
因為我們害怕孩子被為難,被挑戰(zhàn),被孤立,被拒絕,所以我們選擇默認和讓步,順從潮流,盡管我們知道許多未必是對的和好的;其實我們自己正是那害怕被為難、被挑戰(zhàn)、被孤立、被拒絕而選擇默認和讓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屬靈的長者曾經開玩笑地說,“如果你們做媽媽的不去教你們的女兒如何穿著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著她的朋友們學,露著肚臍兒、穿著洞洞回家見你的時候,你不要發(fā)脾氣怪孩子喲!”
許 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從我們這里領受過建設性的教導,告訴他們在那些事上我們應當和什么認同;相反,我們給了孩子不惜原則而隨眾、讓步的許可。然而 當他們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時,我們常常指責孩子沒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擋住誘惑,而忘記了我們?yōu)槿烁改冈诮甜B(yǎng)上的錯誤與虧欠。
其實,在小的點滴事情上不敢堅持的孩子,當中學和大學里的吸毒、酗酒、亂性都擺在他們面前時,孩子如何能夠成為戰(zhàn)勝同伴壓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為孩子們長大成人、走進社會時,面對同伴壓力最終必將成為他們一生的征戰(zhàn):我這樣做是因為別人都贊美和看中這些嗎?我是盼望得著別人的高看和贊美才去做這 些嗎?我需要放棄我知道的當行的義,因為我周圍的人都不這樣做嗎?我需要因為別人都有這些,我也要擁有,才可以覺得有成就和被認可嗎?
今天,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中學校園,每一天都有極富政治性的群體結合與解體在悄悄進行著。哪一張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決于你屬于哪一個人群。
“你受歡迎嗎?(Are you popular?)”成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們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系數:它顯明你在這個政治結構中的地位,顯示著你在社會中被認同、被接納的程度,從而判斷著你在同齡人群中的自我價值。
換 取這種地位、程度與自我價值的常常是孩子們當有的價值認同與堅持;正是對這種地位、程度和自我價值的渴望誘惑和逼迫著孩子們放棄持守從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這樣的選擇歸根結底很多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被教導、被鼓勵操練:我們的被接納乃是從上帝而來。
這樣的政治關系,悄然延伸著,從少年進入到成年人的語境里,繼續(xù)以更大的力量定義著我們人生的價值和道路。
仔細想來,當我們?yōu)楹⒆拥拿允ж煿稚鐣铜h(huán)境時,我們忘記我們自己的責任:
其實是我們從來沒有正視孩子們從幼年一路而來的自我價值認同的尋找和需求;
是我們自己在不斷的保護與讓步中鼓勵孩子妥協(xié),將自己的價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納上;
是我們從來沒有雙眼正視孩子們的明眸,將我們所信的盡心盡意地告訴他們、并切身地帶領他們去操練這樣一個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美好寶貴的創(chuàng)造,唯有討神的喜悅、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你未來的樣子,藏在現在的努力里
1
你有沒有想像過自己未來的樣子,有沒有很期待自己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
你滿心希望未來早點來??墒呛髞?,有人真的實現了當初的目標,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而有的人依舊在碌碌無為地混日子。
我們曾以為未來藏在時間里,其實未來是藏在你現在的努力里。
去年年底,我終于實現了出書的夢想。兩年前,我還覺得這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如今,當我的文章真的印成鉛字呈現在我面前,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從小到大,我都有一個文學夢。我每天幻想著要是等到三十歲的時候能夠出一本書,就是極好的。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開始每天利用零碎時間,讀書、寫作。
在堅持了一年左右,我的文字陸續(xù)以豆腐塊的面積,出現在雜志報刊上,后來居然有了好幾家出版社找我出書。于是,我在看似全憑運氣、實則費勁努力的過程中,提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曾經的我以為,自己夢想成真,是許愿的年紀到了。這就跟我們曾相信三十就能立、四十就能不惑是一樣的道理。但如今的我才慢慢領悟到,其實不是我到了那個年紀就自然而然擁有了想要的一切,而是因為我在每一個當下都結結實實地努力,才讓夢想能夠生根發(fā)芽,結出飽滿的果實。
2
或許,我們都曾給自己立下過類似這樣的軍令狀:我一定要在三個月內瘦下來,我一定要在半年內通過考試,我一定要在今年找到心儀的工作……
可是,三個月后,你體重依舊;半年后,你的駕照還是沒考過;年底了,你還是待在原來的單位。
你曾以為失敗的原因是給自己規(guī)定的時間太短,你還沒完全準備好。其實,每一個當下不努力的你,未來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犒賞。
我有個朋友,去年初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她要利用一年的時間好好努力,爭取提高業(yè)績,升職加薪??墒敲慨斔簧习?,不是刷微博就是聊微信,或者照照鏡子澆澆花。一想起年初的夢想,她總是自我安慰還有一大把時間。結果,去年,她的業(yè)績依舊是全公司最差的。
而我還有個同事,她立志要成為excel表格的高手。于是,每天她都利用下班前的10分鐘學習一個公式,久而久之,她真的熟能生巧,成了公司最牛的“表姐”。
她們都曾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實現自己的小愿望??墒钦娴搅耸斋@的季節(jié),有的人滿載而歸,有的人空手而回。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不過是有人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明天,而另一些人卻把努力付諸在每一個勤勤懇懇的當下。
3
我有個朋友,去年通過了高級會計師的考試,很多人都很羨慕她。畢竟擁有這樣的資歷,無論到哪家公司都是搶手的香餑餑。
很多人得知消息后,都覺得自己也要像她一樣,也要熬5年,然后通過所有科目??墒?,很多人的夢想真的只是想想而已,他們只是憧憬著考過后該是有多么快樂和興奮,卻絲毫沒有在每一天好好去努力。
但也有一些人,一旦確定了目標,就把焦點放在如何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渡過每一個難關上,然后日復一日地不斷往前走,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是的,我們總是喜歡寄希望于未來,于明天,甚至于下一次,可是我們常常忘了,所有美好的未來,都是由今天可見的努力拼接而成的。
生活一直都很公平,如果今天的你是懶散的、拖延的、懈怠的,那么你的未來就可能是黑暗的、艱難的、沒有光亮的。只有你積極努力地過好了每一個現在,你的未來才可能是五彩繽紛的。
4
很多人都很害怕未來的自己依舊是老樣子,但又很期望自己能有所改變。
我們曾以為,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上天注定的。其實,你人生的后半段究竟活成了什么樣子,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依舊是你自己。你可以是自己的貴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累贅,就看你究竟是努力還是不努力。
有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真的成為了單位的中流砥柱,家里的頂梁柱,生活中的人生贏家。而有的人,依然將就湊合地混著日子。
一位我很喜歡的作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擔心,自己的未來是一路坦途,還是荊棘滿地;我們總是焦慮,自己的前途是順遂還是不如意;我們總是糾結,自己的后半生是穩(wěn)定安逸還是辛苦流浪。
其實,這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現在的狀態(tài)里,就看你自己如何選擇。
壓力和支持對孩子同樣重要
沒有壓力對孩子成長就有利嗎?科學證明,如果完全沒有壓力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恰當的壓力沒有大小之分,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壓力取決于家長給孩子多大的支持。一個孩子在沒有壓力也沒有支持的環(huán)境下難以成才,因為沒有足夠的壓力使他前進,沒有相應的手段對他進行塑造,他的潛力得不到發(fā)揮。如果孩子接受的是高壓但缺少支持,也很糟糕,因為孩子孤軍奮戰(zhàn),很難走向成功。如果孩子承受低壓卻獲得巨大的支持,情況也不容樂觀,因為缺乏挑戰(zhàn),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定的壓力,但同時也需要得到家長較多的支持。適當的壓力和支持,既讓孩子充滿挑戰(zhàn)的信心,又讓孩子得到必要的指導,這種合力使孩子容易成功。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去做呢?
要正確理解“支持”的含義,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種談話方式:
第一種,也是在中國家長中最常見的,家長對孩子說:“除非你用功讀書,否則你永遠上不了大學,看你這樣的成績單,將來只能去掃大街?!?/p>
另一種,往往被美國家長采用。家長對孩子說:“看了你的成績單,雖然我無話可說,但我知道你本來是有能力得到更好的成績的。我和你的幾個老師都談過,他們深信你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績。我也相信你辦得到,我知道你一向盡力而為,這一點最重要。我愛你,很關心你的一切,你需要我?guī)椭銌?”
對孩子的支持不一定是在具體某個問題上的探討,更重要的是用一種明白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關心自己的,愛自己的,而不僅僅是強迫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并且,家長要善于贊揚孩子,時刻關注他取得的進步,就像關注他的缺點一樣。這樣對緩解壓力有很大好處,為了不辜負你的贊賞,孩子會全力以赴,懷著積極的心態(tài),從而激發(fā)出強大的自信與沖勁,并引發(fā)出潛能。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承受壓力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面對。要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失敗和成功,認識到“失敗”與“暫時挫折”的區(qū)別,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和過程,注意發(fā)現和肯定他在學習以外的優(yōu)點和長處,同時輔以必要的嚴格要求,重新擬定計劃,以求改正。
育兒觀念:請不要把孩子帶進你的框框里
育兒觀念:請不要把孩子帶進你的框框里
我們思維游戲中有一節(jié)活動叫做“企鵝大冒險”,本游戲主要是讓幼兒掌握“相交”“相接”“相離”“
同心”“包含”“曲線”“折線”等位置關系。每個幼兒有30企鵝哥哥和30只企鵝妹妹,每只企鵝身上都
有一些不同位置關系的圖案。第一環(huán)節(jié)是企鵝哥哥大冒險,冒險項目是摩天輪和激流勇進,每個摩天輪坐
四只企鵝哥哥,激流勇進的每條小船上也是坐四只企鵝哥哥,這四只企鵝哥哥必須要有相同的特點才能坐
在一個摩天輪或者一條小船上,比如四只企鵝哥哥身上圖案的關系都是相交,他們就可以坐在一起了。第
二環(huán)節(jié)是企鵝妹妹大冒險,就是用企鵝妹妹去替換哥哥,替換后坐在一個摩天輪或者一條小船上的四只哥
哥妹妹也是必須要有共同點才可以。
弄明白了游戲規(guī)則后,家長和孩子們就開始和企鵝們一起去大冒險了,我觀察著家長和孩子,發(fā)現孩子的
思維很活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我們的家長們,已經在我們固有的框框中跳不出來了。比如
當最后企鵝哥哥都用的沒剩幾個時,孩子們就開始把身上都有圓形的四只企鵝哥哥放在一起了,想一想,
這也是共同特點啊,而我們的家長們卻質疑孩子這樣做對不對。再比如折線這一特點,家長們更多的就是
認為規(guī)規(guī)矩矩的折線才是折線,而當孩子們告訴家長們三角形、長方形也可以算折線的一種時,家長們反
而疑惑的問起我來:“平老師,孩子說的對嗎?”。還有曲線,孩子們思維不被禁錮,孩子們會立馬意識
到圓形、橢圓形也屬于曲線,而家長們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再也跳不出來了。
看到這一切時,我想到了多年前學習的一幅圖畫,上面是兩張圖片,一張是入學前,一張是入學后。入學
前,只有老師的頭是圓形的,而孩子們的頭是各種各樣的。入學后,孩子們的頭和老師的頭統(tǒng)一的驚人,
全都是圓形的了。
我想,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深思一個問題,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不要把孩子帶到我們的
框框中來。
孩子壓力一半來自父母 揭壓力大的5種表現
孩子壓力一半來自父母 揭壓力大的5種表現
生活瑣事也能帶來壓力
“媽媽,你別再說了行嗎”,每次吃飯被媽媽催促時,4歲的樂樂都會哀求媽媽。剛入園時,樂樂因為吃飯慢老被老師批評,樂樂為此曾抗拒去幼兒園,她說不喜歡總說她吃飯慢、老給她喂飯的生活老師。后來,只要誰在她面前提到吃飯,樂樂就會飛快地跑開,大喊著“我的耳朵關門了,不要再說了?!睒窐穻屵@才意識到,吃飯這件小事竟然給孩子帶來了那么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除了吃飯,對孩子而言,很多生活瑣事都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韓國教育心理專家吳恩瑛博士在《孩子的壓力》一書中列舉了孩子在成長中可能面臨的諸多壓力,如孩子剛入園時面臨的分離焦慮,被同齡人欺負,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之間吵架等,但更多是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日?,嵤?,比如吃飯、睡覺、起床、閱讀、甚至游戲、動畫片等。
孩子的壓力比成年人大
“我們??吹侥暧椎暮⒆涌摁[、打人咬人、滿地打滾,其實這都可能是在巨大壓力下的極端反應”,在親子育兒名博、同為家長的王人平看來,與成年人相比,孩子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壓力,因為孩子還不具備表達情緒情感、尋求幫助、給予慰藉的能力,他們不清楚該如何表達情緒、緩解壓力。
丹迪蘭幼稚園園長陳澍瑾也分析,幼兒期的孩子面臨的壓力主要有以下幾種:1.活動被束縛。目前很多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明顯不足。2、與同伴交往不足。很多孩子回到家沒有與小伙伴游戲的時間。3、任務過多?,F在的孩子每天的學習任務很重,既有幼兒園老師留的作業(yè),也有參加各種培訓班布置的任務,還有家長對孩子的額外要求,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心理壓力的原因。
“孩子的壓力,有一半以上是來自父母,但父母親往往不覺得?!庇H子教育專家沈佳慧提醒。吳恩瑛也認為,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或過分關注都會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壓力,而很多時候,那些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應對壓力。
在王人平看來,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壓力無法回避,要讓大人和孩子都得學會面對壓力,理性地表達情緒,唯有尊重孩子的尊嚴、價值,信任孩子內在的自我成長動力和能力,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直面壓力的勇氣和智慧。
■貼士
孩子面對壓力時的表現
●陳澍瑾,丹迪蘭幼稚園園長
◎習慣改變:夜驚、淺眠、難入睡或睡眠過度、終日困倦。飲食習慣也有改變:食量驟減或過度飲食。
◎身體不適:疲倦、頭痛、腸胃不適、磨牙、心跳不規(guī)律、呼吸淺短、頻尿、皮膚長疹等。經生理檢查未發(fā)現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過敏)無故惡化。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本來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頻繁出現遺糞或遺尿的情形也可能屬于壓力問題。
◎情緒變化:憂愁、緊張、易怒、易驚恐不安等。
◎行為變化:退縮、攻擊(肢體、口語)、經??奁?、注意力不集中、干擾行為增加、強迫性行為(頻繁咬手指、拔頭發(fā)、洗手、敲頭)等。
◎思考特征:負向、固執(zhí)而缺乏彈性、猶豫不安等。
■家庭故事
情緒不佳時就是有壓力
●林巨,知名兒童教育家,花徑美德幼兒園創(chuàng)始人
有一次,快過感恩節(jié)了,幼兒園的老師和孩子都在緊張籌備。這天中午,牛牛媽媽來找老師告狀,說牛牛在家非要拔空調插頭,還跟爺爺奶奶嚷嚷。爸爸從書房出來說他,他也不聽,正在做飯的媽媽來跟牛牛說,他卻更來勁了,一下就把空調插座拽下來。媽媽去抱他,他卻叫著壞媽媽。
老師分析,去年感恩節(jié)牛牛媽因為臨時有事沒有來參加,其他孩子都有家長陪同,唯獨牛牛孤零零的,不說話。這次牛牛鬧情緒可能與即將到來的感恩節(jié)有關。
放學的時候,牛牛媽問兒子,“你是不是怕媽媽感恩節(jié)又不來?”牛牛點點頭。媽媽說,“這回媽媽請了一天假,一定陪你?!迸E=K于笑了,說“媽媽,我現在不怕了?!?/p>
【解讀】
孩子面臨壓力,哭鬧是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旧?,當孩子情緒不佳時,就是他有壓力的時候,這些壓力基本都是孩子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家長要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實在滿足不了,要學會撫慰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的情緒,很多壓力、挫折和傷害,就過去了,不會停留在孩子的心里。
鼓勵孩子把壓力說出來
●沈佳慧,親子教育專家
我兒子快四歲時,我們全家搬到了蘇格蘭,兒子開始進入蘇格蘭的幼兒園就讀。環(huán)境的改變,語言的障礙,讓兒子起初很害怕。因此,我先帶他看了幾家幼兒園,觀察他,讓他自己選擇覺得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那一家。蘇格蘭的幼兒園很人性化。第一天上學,我將兒子送進幼兒園,老師讓我暫時別回家,在另一個兒子看不到的房間里等待一小時(讓他以為我已經回家了),讓他先適應老師、同學和環(huán)境。如果沒問題,第二天我就可以真的回家,中午再來接他。如果三天后孩子沒有太大的排斥反應,就可以入園了。幼兒園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把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減輕到最低。
【解讀】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和他聊天,從孩子的言語和表達中去了解他可能有的壓力,幫助他解決。多數孩子有壓力時表現出的癥狀都是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典型的是頭痛和胃痛;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退縮、易怒、挑剔等。當孩子有壓力時,父母要鼓勵他們說出來,不要一味地責備或忽視。
■榜樣
幫孩子建立管理壓力的能力
●王人平,親子育兒名博
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有多少父母以“控制”為愛,不斷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增加孩子的壓力。孩子壓力最大的來源其實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遺棄。因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愛的其實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現;不是現實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
父母要做好榜樣。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面對和管理自己的壓力,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都是給孩子的示范。
父母要用心去學習孩子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方面的共性知識,用心觀察孩子天賦秉性方面的個性差異。我們常抱怨孩子無理取鬧,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不夠用心或沒有能力去解讀并及時回應孩子真實的需求。
孩子因受自身年齡、生活經驗、認知和思維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壓力的能力還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不僅要做好榜樣,還要通過演示、游戲、繪本、故事等形式,逐步教會孩子識別各種壓力,理性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方式,比如讓孩子想哭就哭會兒吧,用涂鴉的方式畫出心中的不滿,甚至摔打枕頭釋放體能等。
不要讓你的孩子遭遇冷暴力
孩子做錯事,逮著就是一通猛打,家長都知道這么做,可能讓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靈扭曲。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么,家長都冷漠對待,或者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其內心世界不管不問,其實是一種“冷暴力”。它對孩子的傷害,成年后很難消除——
兩次提拔之前他都臨陣辭職
在單位領導宣布提拔任命之前,郭磊(化名)又一次突然辭職了,很快,他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再次從底層做起。這已經是短短兩年里,他第二次在明知道要升職的情況下,卻莫名其妙地辭職了。他的這種做法不僅讓周圍同事感覺納悶,更讓做父母的恨鐵不成鋼,氣得幾天不愿跟他說話。
“人不僅對失敗有恐懼,對成功也可能過于恐懼?!编嵵荽髮W教育學院心理系耿耀國博士說,《圣經》里有個叫“約拿”的人,據說上帝要他到尼尼維城去傳話,這本是一項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墒?,當理想即將成為現實時,他卻產生了畏懼,他害怕自己不行,就想回避即將到來的成功。這種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心理學家稱為“約拿情結”。
顯然,郭磊出現了“約拿情結”。心理學家分析,在我們小時候,由于自身條件、能力有限,容易產生“我不行”等消極念頭,假如周圍環(huán)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成長機會,這些念頭可能一直伴隨,甚至影響一生,尤其當成功接近時,恐懼心理更明顯。
父母只關心學習成績讓他不斷“懼怕”成功
難道是從小缺乏安全感導致了郭磊的“約拿情結”?“我不是害怕成功,而是討厭成功?!痹谛睦碜稍兪?,郭磊道出了其中緣由。原來,上初中之前,父母都特別疼愛他,關心無微不至,然而,一切在升初中以后徹底改變。
“他們只關心我學習的好壞,我和同學相處咋樣,心情好不好,就統(tǒng)統(tǒng)不管不問?!睘榈玫礁改傅暮媚?,他拼命地學習,成績也確實不錯。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又有點恨父母:為什么他們不能像其他同學的父母那樣噓寒問暖?好不容易熬過十年寒窗苦讀,成績優(yōu)異的郭磊理應順利考上大學,但他在高考時卻突然高燒不止,而考試一過,燒就自然退了。可想而知,這次考試一敗涂地。但是,他卻死活不聽父母讓他復讀的意愿,自己找了工作。后來,他靠努力贏得領導賞識,可就在提拔前一天,卻出現前面所說的“辭職”一幕。
“長期以來,父母對郭磊態(tài)度冷漠,對他的學習成績過度關心,這種‘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嚴重影響親子關系,讓他在潛意識里對父母產生憤怒和報復情緒?!惫⒁珖f,之所以他在每次提拔前辭職,就是對父母把他的成功當“面子”的一種報復。
沒有父母的關愛孩子易缺乏自信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采取“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有的對孩子態(tài)度冷漠,常常愛答不理;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經常把孩子批得一無是處;有的則和郭磊的父母一樣,只關注學習成績等。
“不管是哪種家庭冷暴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發(fā)展?!惫⒁珖f,對孩子態(tài)度親近、溫暖,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給他充分自由,這種交往方式,親子關系最好,對孩子成長也最有利;反之,對孩子態(tài)度冷漠,又控制嚴厲,就最糟糕不過了。
“如果青少年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關愛,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熱諷,很容易產生‘同一性危機’,會缺乏自信、情緒抑郁、控制力差?!惫⒁珖f,個人對自己的判斷與他所認為的別人對他的判斷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從小和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從他們那兒得到的反饋信息,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這些孩子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形成內部的同一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為權威,總是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父母對自己態(tài)度漠視、沒有反饋,或期望過高、評價太低(比如說自己這不行那也不是),或冷嘲熱諷、大批特批等,就會導致同一性危機和混亂,有的人就會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而有的卻膽大妄為,甚至無法無天、觸犯法律。
合理期望、積極溝通在允許的范圍內給他充分自由
顯然,杜絕家庭冷暴力,關鍵是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怎么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溫暖和冷漠這兩種“度”。
“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少開口說愛,多是以‘期望’式的方式傳達愛意、影響孩子?!惫⒁珖f,這種方式不是不好,如果期望合理,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獲得必要的自由,但前提要看,這是什么樣的期望。首先,家長的期望要適合孩子的發(fā)展水平,不能不切實際;其次,期望要全面一點,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智力,要多一些社會性目標,比如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于和人相處的人等。
此外,家長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溝通代替冷嘲熱諷、批評甚至威脅;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個人選擇;注意觀察孩子的特長,及時鼓勵孩子好的改變;對孩子的缺點、弱點,不能拿人格說事,要就事論事,多引導,多幫助。
“家長還要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長空間?!弊詈螅⒁珖嵝?,一些家長控制孩子自由成長、急功近利的強制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甚至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緒,結果適得其反。
孩子,我希望你懂規(guī)矩,但不要困在規(guī)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愛與規(guī)矩,為得是教養(yǎng)孩子走正路。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幫助孩子面對現實,操練孩子忍耐、等候,延緩滿足,教導孩子關懷周遭有需要的人。規(guī)矩是要發(fā)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訓練,是積極性、鼓勵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對規(guī)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規(guī)矩失敗是因為輕忽。父母輕忽的管教態(tài)度會讓孩子藐視你、藐視規(guī)矩,無法對規(guī)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對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帶入敬畏規(guī)矩、遵守規(guī)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權威,不是寡言少語、保持距離,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為孩子的行為反復,是在考驗父母設立的規(guī)矩是否堅定。
1、建立孩子的規(guī)矩前的準備
首先要分析孩子為什么有此行為習慣,應該怎么解決,如:孩子不乖乖吃飯,多半是因為飯前吃零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挨餓。
其次,要在環(huán)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長輩的一致態(tài)度。此外,要將零食收起來,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將規(guī)矩告訴孩子時要說清楚,執(zhí)行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可以選擇吃飯,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絕吃飯,不需要訓斥,平緩地接受,但是要說到做到。過程中孩子喊餓,要吃東西,父母可以嘴軟而心不軟,可以說:“你餓了,我知道,因為你沒有吃中飯,但這是規(guī)定,你還有幾個小時就可以吃飯了。”
2、建立規(guī)矩時,掌握七個技巧
管教孩子時,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離,不要很遠距離就大聲喊叫,過于隨便且容易情緒化,很難讓孩子產生敬畏,反而產生抗拒。和孩子說話時,孩子首先聽到的是說話者的態(tài)度,其次才是內容。
管教時的情緒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滿足,管教才會有效,導正孩子的行為時,要先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
管教的規(guī)則要清楚,而且必須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時,不要用拒絕愛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愛你”,更不可把他和別人做比較,因為孩子們的基因、后天生長環(huán)境和經驗不同,因而有個別差異。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進步就要獎勵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選對時間才能事半功倍,孩子從體驗中得來的機會教育是寶貴的,有感動才能內化,這內化的行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養(yǎng)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最好的時機就是等他口渴了,給他白開水喝,讓他體會到水的清涼甘甜,以后就會愛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為時,不可以只說“不”,而一定要同時解釋“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為才不再發(fā)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釋。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燙的東西,除了禁止之外,還要說明“因為它很燙,會使手受傷起水泡很痛?!备改赣袝r可以讓孩子嘗試不聽話的自然結果,如:愛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傷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險了。不過這樣做父母一定要在旁邊。
父母的認知會受到到環(huán)境和情緒的影響,管教的標準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養(yǎng)子女的規(guī)矩上多少會有落差,要盡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長輩,養(yǎng)育子女的主要責任是父母,因此在教養(yǎng)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長輩們能明白這點。規(guī)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變,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規(guī)矩就與平時不太一樣。
3、有規(guī)矩缺乏愛,只愛不建立規(guī)矩,這不是我們想要的
愛和規(guī)矩分離會產生困難,傳統(tǒng)里嚴父慈母,好似父親代表規(guī)矩,母親是愛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規(guī)矩缺乏愛,另一個只愛不建立規(guī)矩。結果孩子是因為害怕父親不得不照做,而不是處于對規(guī)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當愛和規(guī)矩平衡時,孩子能夠敬畏規(guī)矩,以及設立規(guī)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愛里,享受在美好的親子關系中,愛喝規(guī)矩能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來!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當媽后天天腦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這不昨天帶兩個孩子躺在床上,手機的QQ信息不停的響,本來準備拿起手機關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來是有個媽媽正在訴苦呢?原來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錢偷偷買了玩具,然后分給鄰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讓孩子寫事情的經過。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個人帶孩子很累,現在孩子又不省心,一個人感覺好委屈,就開電腦找到了育兒群,來找媽媽們訴訴苦。
本來他的孩子很老實、很乖巧,但是前一陣搬來了兩個新鄰居,鄰居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鄰居家的孩子有偷過家里錢的劣習。本來她覺得孩子有了新玩伴會開心一些,但是現在自己家孩子也跟著學從家里拿錢去亂買東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兩個玩伴玩,但是又擔心傷害孩子。很糾結,很矛盾。
養(yǎng)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有時我們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可有時我們又怕孩子長大了就會遠離我們;有時我們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像這位媽媽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過的快樂,跟著膽大的孩子玩鍛煉孩子獨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對手,會跟著學壞。
可能是我的兩個寶貝現在都比較小,對于選擇玩伴上還沒有過多的經驗,現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誰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氣,但是對于那個煩惱的媽媽,她的孩子已經九歲了,九歲的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對的行為和錯的行為他也能進行區(qū)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長時間呆在一起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影響孩子。
但是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是屬于自己的,當然玩具也應該自己選擇,九歲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沒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說除去上學、吃飯、睡覺,玩耍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影響應該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點影響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確的進行引導,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當然也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去幫助玩伴改正缺點,還能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義感呢。畢竟沒有一個孩子出生后就是壞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為習慣家長沒有培養(yǎng)好。
雖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對于別人家孩子的小錯誤和不好的習慣,也不用太介意和糾結,只要孩子們玩的開心就好。當然最后我也建議那位媽媽,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讓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強硬措施,可以讓給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育兒心得:請不要賄賂你的孩子
育兒心得:請不要賄賂你的孩子
其實,學好功課、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本來是適齡兒童應該學會并做好的事情,也是從小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等好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現代家長望子成龍的溺愛心理升級,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凝聚著父母、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殷切期望。于是,幾乎所有的父母們總是絞盡腦汁地培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以金錢、物質等形形色色的“紅包”來賄賂孩子,以求速成。這種狹隘的報酬觀念嚴重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例子:還在禹兒很小的時候,爸爸便誠惶誠恐地變著法子激勵孩子去做好我們認為他應該做好的事,促使其努力實現家長所希冀的目標。兩歲時,禹兒很賴床,媽媽經常允諾孩子“早早起床,媽媽給你買泡泡糖”;幼兒園里,為使孩子能好好學習,便鼓勵孩子“獲得一枚小紅花獎勵100元”;孩子病了,為讓其很好地配合醫(yī)生打針吃藥,就說孩子“等病好了,爸爸帶你吃羊肉串”……如此而已,我們經常采取這樣一些所謂的“絕招”來賄賂孩子。而孩子也動輒以金錢、物質相要挾,今個自己洗手洗臉了要買冰淇淋,明個自己穿衣服要玩具,甚至給爸爸端杯茶水也要跑腿費。為了給孩子樹立誠實信用的大丈夫形象和君子風度,每每對孩子有承必諾,有求必應,只要孩子聽話就行了。然而,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著實讓父母都得到了教訓。
禹兒5歲那年春節(jié),幾個朋友來寒舍小聚,禹兒逐一問好,朋友們正紛紛夸贊孩子有禮貌。突然,禹兒大喊:“叔叔,俺都給你拜年了,你還不給俺壓歲錢啊?”一句話讓滿屋子的人瞠目結舌,此時此刻,才恍然醒悟賄賂孩子所帶來的種種窘況。其實,向長輩問好是應該的,這是一種禮節(jié),正如幫媽媽做家務一樣,這都是一個好孩子應該做的,豈能處處講錢?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的某些行為如只靠單純的外在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消失,其行為也隨之消失。由此可見,短期內靠紅包賄賂確能刺激兒童的行為,但長此以往則不利于兒童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孩子做事只貪圖獲得錢物,而不是為了鍛煉培養(yǎng)自己,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毋庸置疑,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但真正的鼓勵來源于內心的贊許和精神上的支持。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家長除了與其共享歡樂外,更應幫助他分析進步的原因并找出不足,激勵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當孩子不愿做家務時,家長應講清勞動是人的生存需要,設法培養(yǎng)鍛煉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責任感。這樣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主動地強化這種行為。反之,單憑金錢和物質上的賄賂來達到鼓勵的目的,無疑于南轅北轍,它帶給孩子的只會是負面效應:對金錢的片面認識、幼小的心靈上打上種種不健康的烙印,以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真誠地提醒各位家長,請不要賄賂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