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好學生在家成小皇帝
發(fā)布時間:2021-02-26 小學生教育筆記 幼兒成長故事 教育孩子筆記近日,名為“觸動-微笑”的網友發(fā)表了這樣一條微博:“在學校孩子是乖寶寶、好學生,但在家里,卻是小霸王、調皮蛋。作為母親的我如何是好呢?”這條看似平常的微博卻引來了一群“同病相憐”家長的共鳴,他們均對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現(xiàn)而大發(fā)感慨。
對此,記者在網絡上調查了近20個家長,發(fā)現(xiàn)在4—15歲的孩子中,有半數(shù)以上孩子存在學校和家里表現(xiàn)判若兩人的行為,儼然“雙面嬌娃”。
孩子會玩“兩面派”
很多家長對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表現(xiàn)判若兩人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些老師在了解到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后也難以置信。
劉女士是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是老師,但她對自己的孩子卻常常“不知所措”。據(jù)劉女士兒子的班主任介紹,她孩子在班上比較乖,很聽老師的話,看上去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孩子,而且在與其他學生課間做游戲時,也都很守規(guī)矩。
但在家里,劉女士卻說孩子十分調皮,甚至有點“吊兒郎當”,把家里的東西翻得亂七八糟,從不會主動收拾。一些事情不讓他做時,他卻偏偏要去做。“第一次聽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里很乖,我還不相信。后來自己去學校觀察后才知道,確實如此?!?/p>
和劉女士一樣,市民王先生也為孩子的“兩面派”行為而煩惱,“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了,常拿獎狀回家,老師說他是好學生。但在家里,他卻常常惹我們生氣。比如會一直看電視,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的。”王先生表示,他曾與幾位朋友交流過,他們的孩子似乎也都會玩“兩面派”,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表現(xiàn)截然不同,好像不是同一個人似的。
從教10多年的小學教師程老師則告訴記者,她遇到的“雙面”學生也不少,在自己所教的一個小學二年級班級中,有一個小女孩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她在學校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學生,在學校是組長,還很樂于助人。有一次作業(yè)忘記帶了,這個女孩回到家里大哭大鬧,責怪家長收拾作業(yè)的時候漏了。后來程老師在與家長聊天時才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在家里從來不愿干家務,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女皇”。
家校環(huán)境不同造就“雙面兒”
據(jù)悉,目前在獨生子女中,這種在學校和家里表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并不少見,只是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在家調皮、任性、為所欲為、不服管教,在校卻文靜、守紀、表現(xiàn)較好;有的孩子在家活潑外向,在校卻沉默內向;有的在家熱情奔放,在校卻變得孤僻自卑。
這可能跟環(huán)境不一樣有關。對于孩子來說,在學校里,有許多規(guī)章制度、學生守則等需要遵守,而且還有老師、同學的監(jiān)督。如果沒有做好,會受到相應的處罰,而做得好,則會得到表揚。在家里,“制度”沒有學校那么嚴,父母親的態(tài)度、教育孩子的觀念往往不會“統(tǒng)一”,母親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遠不如老師“專業(yè)”。
現(xiàn)在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親比較疼愛,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孩子一哭,家長便心軟了,一些原本應該堅持的教育原則便無法執(zhí)行了。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里自然是“我行我素”,以致出現(xiàn)家長“管不住”的現(xiàn)象。而在學校,老師一般都獎罰分明,也善于引導。
支招:加強家?;訙贤?/p>
針對這些在校和在家表現(xiàn)不一致的“雙面兒”,建議家長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要營造平等的家庭關系。家長要盡量和孩子平等相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能夠享有的,自己也可享有,不要給自己特權,也不要給孩子任何特權。因此,家庭里要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促進互相之間的溝通,讓家長在家能夠自在放松,快樂成長。
其次應建立互動的家校溝通。按照學校的標準和規(guī)范在家里要求孩子,使孩子感覺學校和家里雖然有差別,但還是一回事。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為了適應不同的要求而表現(xiàn)出“兩面性”。同時,家長要了解學校的相關制度,在家里也能按學校的要求安排生活,要求孩子并持之以恒,使孩子把老師、家長的要求變?yōu)樽杂X的行動,養(yǎng)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此外,孩子在家里哪怕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家長都可以告訴老師,讓老師及時表揚孩子,這樣可以鞏固孩子在家中良好的表現(xiàn)。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在家怎么幫孩子學英語?
4歲是寶寶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時寶寶很容易接受聽到的話和聲音,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外語,再加上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能夠形象地模仿出成人的發(fā)音和聲調,發(fā)音準確而清晰。
4歲寶寶的機械記憶能力較強,而語言的學習也是需要依賴機械記憶的,所以4歲的寶寶完全有能力學習并掌握外語的日??谡Z。
從小學習外語不僅為正確地發(fā)音和掌握口語打下基礎,并且能夠培養(yǎng)寶寶對外語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書寫和閱讀做好準備。
寶寶學說外話,最好是通過日常生活,在與人交往中學習,學習內容應當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既便于學習和理解,又便于記憶和掌握。
教寶寶學外語時,每天都應堅持教一點并復習已學過的內容。教的方法很多,多種方法可以結合運用,選擇一些簡單的外語歌曲教給寶寶,既能提高寶寶學習的興趣,又能掌握一些外語單詞和句子,由于這一時期寶寶的思維具體、形象,所以教外語時家長最好結合實物和圖片來進行。
寶寶學外語的時間不要太長,每次10分鐘左右即可。另外,如果家長不會外語,或者發(fā)音不標準,最好利用錄有標準語音的磁帶或錄像帶,以免寶寶形成錯誤的發(fā)音習慣。
家長在家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家長在家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我們班上的家長都是對孩子負責任的好家長,孩子聰明又勤奮,真是令人欣慰啊!如果家長們在家庭中,能夠更好地按照老師的指導來進行輔導,效果一定加倍好!
其實,在家輔導只要做到以下三點就很好了!
一、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每天復習、預習的習慣。
一篇課文學習完了,一定要聽寫詞語,或者讓孩子進行看拼音寫詞語的練習。該背誦的內容一定要滾瓜爛熟。預習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讀課文。每當學習新課,老師一定會點同學讀新課文,這樣,在家讀過課文的同學會更自信,學習也會更有效率。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復習必聽寫,預習必讀書。
二、要抓住考試的重點。
考試的重點之一就是8個樂園。樂園里的題目、題型屬于百分之百要考的,因此,抓住了樂園,就抓住了高分。如果每次在單元檢測前默寫或變化各種形式來做樂園的練習,那么單元檢測也必考高分。有的家長在主動學習的項目里,會讓孩子做各種卷子或練習題,不如變化形式和題型做樂園,這樣,基礎扎實、鞏固了,成績也就穩(wěn)定了!
三、每天的作業(yè)一定要讀。
老師每天的作業(yè)都是精心思考的,主要是為了積累和儲備。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一定要日積月累,這樣,時間長了,語文自然就學好了。
如果想讓孩子盡早地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建議家長每周讓孩子寫2次小作文。好作文是練出來的,只有經常練習,才能熟能生巧。學習技能是這樣,學習寫作也是這樣!
孩子有“病”,根在家長
育兒的過程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自己成長的過程。有些家長雖然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認識,但育兒理念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以下這些觀念上的誤區(qū)就容易導致孩子出"問題"。
把早期教育的任務僅僅理解為早期智力開發(fā)。這種想法在當前學齡前兒童家長中很普遍。幼兒期是需要進行智力的啟蒙,但家長也要認識到學齡前階段不僅是智力啟蒙的大好時機,更是道德、性格發(fā)展的大好時機。錯過了智力啟蒙的大好時機,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fā)展;錯過了道德啟蒙的大好時機,錯過了性格發(fā)展的大好時機,則會給孩子的發(fā)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輕信社會上炒作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種十分片面的教育觀念。孩子是要夸獎的,但有個前提,孩子真的有值得夸獎的地方。如果孩子沒有值得夸獎的地方,家長也要"無中生有""無限夸大"地夸獎,那是在"哄小孩"。因為這些弱者尚缺乏自信心,同時缺乏自我評價能力,所以需要大人"哄"。而對于正常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具備了自我評價能力,再用這種"哄"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依照"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觀點,家長只能一味地夸獎孩子的優(yōu)點,而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一味地寬容或原諒,從不客觀批評、及時指正。久而久之,在這種氛圍中生活的孩子便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自己是個"完人"。他們一旦進入社會,便會很不適應,因為社會生活中,你有優(yōu)點或長處,人們會給予肯定和表揚;有缺點或不足,便會受到否定或批評。
夸獎的確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但即使是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不看對象,不針對實際,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好的教育方法用得過濫,也會產生副作用的。
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教育,正確的方法還是該表揚就表揚,該批評就批評,要以表揚、肯定為主,批評為輔,批評時注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當然,對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或殘疾孩子,可以多肯定或表揚,少些批評或否定;同樣,對那些過于自信、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孩子,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批評得嚴厲一些。
過于要強將適得其反。要強是好事,但中國有句成語叫"過猶不及"。一點也不要強,不思進取,那是消極的,要不得;但過于要強,就會使自己陷入絕境。我熱切地希望家長們能夠解放自己,也解放自己的孩子。要不然的話,家長的"高壓"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被告知孩子在學校偷錢后...
媽媽被告知孩子在學校偷錢,這個媽媽的舉動雷倒眾人。無論什么時候,爸媽始終是孩子堅強的后盾,當爸媽也不再相信孩子時,那么可能就是家庭的悲哀。
“你的兒子在學校偷了王老師1000塊!他已經承認,警察已經到場……”當她在上班時接到老師的電話時不敢相信。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么,不要打罵我的孩子,等我到了再處理!”然后要求老師將電話給孩子聽。孩子哭著喚了一聲“媽媽!”,媽媽說:“孩子,不用怕,無論什么事情,媽媽始終是你的后盾,媽媽馬上到!”
當她騎車電單車趕到學校老師辦公室時,門前停了一輛警車,里面兩個警察神色凝重,兩個老師一男一女還有年長的教導處主任。
一位女老師聲色俱厲地跟孩子的媽媽說:“你的兒子今天早上在我抽屜拿了1000塊,他已經承認,你看怎么處理吧!”
她沒有理會老師,而是去找自己的孩子,孩子正坐在地上渾身顫抖,小衣服臟兮兮,淚痕沾滿了臉頰,她走過去抱住了孩子。
“媽媽,如果不是你的那句話,我可能已經爬上樓頂了!他們要抓我坐牢,我好害怕……”
“兒子,跟媽媽說實話,媽媽相信你!”兒子搖頭說“沒有”。
安撫了孩子后,這個媽媽站起來說“我相信我的兒子,他說沒偷就沒偷!”孩子感激地看著媽媽。
女教師瞪眼睛,她大概在嘲諷“慈母多敗兒”,冷笑著說:“他剛自己承認的!”
“那你說說孩子是怎么承認的?還有,偷了的錢在哪里?拿出孩子偷錢的證據(jù)呀?沒找到證據(jù)卻抓孩子,警察也不會這樣辦事!”
一旁的警察聳聳肩說:“的確是沒找到證據(jù),但孩子自己承認了?!?/p>
女教師不耐煩地將審問孩子的經過說了一遍,這個媽媽轉過頭問孩子:“老師說得對嗎?”
孩子搖頭,“老師從早上就沒讓我上課,他們還叫來了警察,我好害怕,老師跟我說承認了就可以回家……”
女老師的臉變綠了,沒有吱聲?!巴{利誘的審問,這叫審問嗎?我還要告你誹謗呢!”
這個貧窮的騎電單車的瘦弱女人不知哪里來的勇氣,她竟然無視所有人,大搖大擺地帶著孩子回家了?;蛟S在孩子面前,每個媽媽的舉動都是不可理喻的!
回家的路上,孩子感激地緊摟了媽媽,“媽媽,謝謝你給了我力量!”
剛回到家沒多久,教導主任打來電話說老師丟失的1000塊找到了,是那個女老師自己無意中將錢放到了另外一個抽屜,自己卻忘記了。
雖然這件事情仍然讓孩子心有余悸,但是媽媽的做法讓他揚眉吐氣,走在校園內要辦也直了,因為母親給了他無比的安全感和勇氣。直至成年后還一直記得這瞬間的溫暖。
時常有粉絲媽媽苦惱地留言,問為什么她的孩子有偷錢的習慣,但卻是越打罵越偷,并且越偷越多?答案來源于“信任”二字。
很多孩子幼年時期都有過偷竊的行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孩子不知道這是“偷”,也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現(xiàn)偷竊行為時就打罵懲罰孩子,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種陰暗的心理暗示,他們因為父母的責罰而憤怒,自尊心受傷,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感也瞬間崩潰,更可能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在家怎樣教育孩子
有些家長則選擇在家里給孩子進行早教,在他們看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己的教育也不一定比機構的老師遜色,而且親子陪伴時光更能給孩子安全感。但早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可能起到負面影響。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活動,促進孩子語言、動手、創(chuàng)新思維、運動等能力的發(fā)展,以激發(fā)孩子興趣為主。而不是讓孩子過早的學習什么,與學習的內容多少無關。那么,給孩子做家庭啟蒙早教時要注重哪幾個方面呢?
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早教
兩歲的寶寶尚幼小,還沒形成自己的興趣點。所以家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找到孩子的興趣后就可以讓孩子在快樂中接受啟迪,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邊玩邊學,而不是任務式的負累.
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模仿能力
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說話了,對聲音特別敏感,語言能力快速發(fā)展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各種行為,語言,表情,或者他所看到的有趣的畫面。比如,動物叫聲、翻身攀爬、動畫片情景等。
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孩子一生的朋友,愛上書籍,是最好的早教。建議:買那些一本書一個故事,圖多字少,顏色鮮艷的繪本。除了促進親子關系之外,還能給孩子無限的想象空間和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或愛,或自信,或成長。
注重在游戲中提高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學習過程就是游戲過程。買一些游戲玩具,為孩子提供各種游戲的場所,房子大的話可以專門做一個游戲室,也可以帶孩子去游樂場,在公共場合可以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和溝通能力。
對孩子的早教量不能超負荷
小孩子專注能力不強,承受能力也低。如果早期教育盲目求量,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影響孩子的健康。一般來說,一次早教時間大概在5-15分鐘左右就夠了。最好能以孩子是否高興為標準,累了、煩躁了、哭鬧了要暫停。
孩子成長,重在陪伴,陪孩子不等于身在而心不專
關于陪伴,我們說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有時候卻沒有很好的效果,問題就在于父母陪伴孩子時是否“身在曹營心在漢”。今天熊媽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熊孩子的專欄作者嘉明媽媽。嘉明媽媽和她的中美混血嘉明寶貝生活在加州陽光下,崇尚快樂自由,順其自然,寓教于樂的美式輕松育兒理念。最讓熊媽佩服的是,這位媽媽時常會反思自己的育兒和生活,將自己的經驗或者教訓無私的與給位媽媽分享。
“智愛”就是爸爸媽媽以及其他人充滿智慧地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有質量的愛、科學的愛,與驕傲、任性、自私的溺愛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爸菒邸钡牧硪粋€解釋就是多陪陪孩子,而不是用金錢來彌補自己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男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其實很低,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也許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但只要是全心全意、不受任何干擾的陪伴就足矣。男孩子所需要的,是媽媽的精神之愛,而非物質之愛。
關于一心一意陪伴孩子這點,給媽媽的啟發(fā)是很深的,寫下上篇博文的時候,媽媽就許諾要來寫一篇關于專心陪伴孩子的博文,由此也就引出了今天博客的主題-陪孩子不等于身在而心不專。媽媽先來自我檢討一下,然后再說說現(xiàn)在如何做到一心一意地陪伴明明小朋友的,也算是對媽媽自己犯下錯誤的改正吧!
檢討一:媽媽是全職媽媽,認為每天24小時守著明明(除去晚上睡覺的時間),就算是陪伴在小朋友左右了,小朋友就應該體會到媽媽的愛,但其實不然,媽媽之前對明明小朋友的陪伴是毫無意義的陪伴,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媽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要么在電腦前,要么在廚房,再要么就是抱著手機,而明明小朋友都是東逛逛西兜兜地自己玩玩具。
檢討二:很多時候,明明小朋友也很是希望媽媽能夠專心地陪他玩一玩玩具,但鑒于小朋友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處于心中有話說不出的階段,所以想表達愿意或不滿,只能以哭鬧來解決。此時的媽媽就會覺得有些不耐煩,以此給明明小朋友扣上了“不聽話”、“太不乖”的帽子。孰不知,其中錯的人不是明明,而是媽媽自己。
檢討三:媽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到,如果其中的某一天,媽媽沒有什么太多的事情,真正做到專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哪怕是只有10分鐘;或者認認真真地講幾個故事,那么明明小朋友隨后就會乖乖地自己玩、好好地大口吃飯。如果如檢討一或二中所說,媽媽沒有專心陪明明的話,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就會要么拒絕、要么推碗、要么要這要那地提一堆要求,媽媽由此又給明明冠上了一個“罪名”-以前乖乖吃飯的明明哪里去了?這孩子是越大越不乖了。但...此時不好好吃飯的明明,是以此來吸引媽媽對他更多的注意力呢!
檢討四:經常地,媽媽站在電腦前寫博客或回留言或做其它事情的時候,明明總是來推媽媽,想把媽媽從電腦桌前推開,媽媽剛開始的時候不明白,認為是明明小朋友的淘氣或不聽話,但現(xiàn)在算是明白了,明明小朋友是嫉妒媽媽花在電腦上的時間,希望媽媽能夠多陪陪自己呢!
其實,小朋友的愿意是多么得簡單、多么得容易實現(xiàn)??!半個月前媽媽就應該寫下今天的這篇博文,但一直遲遲沒有動手,緣由在于媽媽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改變,看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智愛”?是不是多陪陪小朋友,明明又會回到以前那個乖乖寶?兩周的試驗與觀察證明,媽媽的判斷是正確的,媽媽的決定是明智的。媽媽以下就來聊一聊為明明小朋友做了哪些改變吧!正如前面所說,算是對媽媽自己犯下錯誤的改正吧!
改正一:媽媽自從懷孕開始,就一直把電腦放在客廳(現(xiàn)在明明玩樂的專屬地盤)。在明明小朋友還沒出生的時候,媽媽圖的省事,因為載著“大西瓜”上下樓著實不方便和精疲力竭;而明明小朋友出生后呢,為的是“陪”明明方便(注意,媽媽這里的“陪”字用了引號),媽媽想的是自己可以一邊用電腦,并且一邊看著明明小朋友,明明小的時候還好,不需要媽媽太多的關注,媽媽寫博客或回郵件的效率和速度確實很高;但漸漸長大的明明小朋友,希望媽媽更多的陪伴與關注,因此,媽媽又請爸爸把電腦搬回了一樓的書房,這樣一來,媽媽只能在明明小朋友睡覺或爸爸在家的時候來上網、寫博客或回復大家的留言。
改正二:媽媽之前即使不在電腦前,也總是手機不離身,這樣隨時可以用手機上網看信息、回郵件、看新聞或微信、QQ的空間。其實想想,這樣手機不離身地“陪”明明,和媽媽站在電腦前,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還是一樣地心不專,而且遭小朋友的嫉妒。于是現(xiàn)在手機不再跟著媽媽走,會放兩個地方,一個是廚房,一個是以前的電腦桌,這樣如果有電話來,媽媽還是可以接到;但其它的聯(lián)絡就沒有那么著急(象微信或QQ信息),都等有機會了一起處理。
改正三:明明小朋友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不喜歡媽媽用電腦或手機,但很喜歡和媽媽一起看書。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干擾了,媽媽現(xiàn)在經常是坐在沙發(fā)上看自己的育兒書,而明明小朋友則在媽媽的腳邊,也抱一本書或幾本書自己翻著看,有時也會和媽媽一起坐在沙發(fā)上看。其實這也是不錯的一個互相陪伴的方法呢,不但培養(yǎng)了小朋友讀書的習慣,而且媽媽也有了自己讀書的時間和機會。
改正四:媽媽不記得是在哪本育兒書中讀到過,爸爸媽媽為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會為孩子買很多玩具,但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們對這些玩具也是絲毫沒有興趣的;而且即使有興趣,他們也不會從自己的瞎玩中受到什么啟發(fā)或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即使玩具再多,還是需要爸爸媽媽一起陪孩子們玩。明明的玩具很多,媽媽現(xiàn)在沒事的時候,會和明明一起玩、一起開小汽車、一起踢球、一起搭積木、一起抱抱熊熊,由此媽媽也發(fā)現(xiàn),明明是越來越會玩他的玩具,也玩得越來越專心。很多時候,明明還是自己玩,媽媽只需要坐在一邊看著,小朋友就會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會經常叫“媽媽看看”。
改正五:媽媽在陪明明的時候,也不是總舉著相機或手機在拍照了,一些特別的情、特別的景,媽媽還是會努力記錄下來,但一般的隨拍及雜片,就能省則省了吧!明明不喜歡媽媽用電腦或手機,同樣也不喜歡媽媽在陪伴他的時候,總舉著相機說“明明看看媽媽”、“明明看這里”之類的話。
媽媽發(fā)現(xiàn),如果每天能夠專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小朋友將是事事順心,媽媽說什么他就會做什么,而且吃飯睡覺都是個乖乖寶,說是個“天使寶寶”一點都不夸張。媽媽之前的時間,幾乎被電腦、手機或做飯占滿了,真的沒有太多的時候陪明明,而現(xiàn)在可謂是有大把的時間真正陪伴在小朋友左右,明明真的又變回了以前那個乖巧懂事、通情達理的乖寶寶??纯?,媽媽只需要做小小的一點點改變,小朋友的愿意多么容易滿足??!
通過明明小朋友,媽媽總結出一個觀點:每個小朋友都渴望爸爸媽媽的關注和陪伴,他們的哭鬧,很多時候是為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因此,爸爸媽媽們,每天只需要您30分鐘或一個小時的專心陪伴,換來的將是一個乖巧快樂的好孩子,何樂而不為呢?
媽媽不記得是在哪本雜志或哪本育兒書或網上的一篇文章中讀到過,孩子三歲前,是否得到爸爸媽媽充分的關注與專心的陪伴,將會影響他們今后發(fā)展的很多方面-情商、學習、自立、工作、待人處事等等。因此媽媽決定在這關鍵的三年中,盡最大的可能和能力陪陪明明,話再說回來,除了這三年,今后的成長道路上,媽媽還能有這樣的機會陪著明明嗎?孩子一轉眼就會長大,所以媽媽一定要珍惜再珍惜??!
如何輔導孩子在家學拼音
很多寶爸寶媽經常問我一個非常相似的問題——想在家輔導孩子學拼音or課堂上學習的拼音知識,想回家輔導孩子進行學習。說來簡單,但是真到著手進行的時候卻不知道怎么做,只好默默把準備好的書還有字母卡重新收起來,十分頭疼。那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在家怎么輔導寶貝學拼音!針對寶爸寶媽糾結的原因,簡而言之兩大點:其一:怕自己錯誤示范,誤導孩子(發(fā)音不對或是其他拼音知識和官方理論有出入);其二:怕自己方法不對,孩子沒了興趣,討厭拼音,得不償失。那到底要怎么做呢??。孔屛覀兿葋矸治鲆幌逻@兩個問題。問題一:怕誤導孩子問題癥結: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而非孩子。很多爸爸媽媽都表示,手機信息、碼字郵件都是拼音輸入,可以說漢語拼音已經伴隨自己工作生活多年了??墒锹涞郊彝ソ虒W,統(tǒng)統(tǒng)認為漢語拼音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原因如下:第一,拼音知識體系復雜(字母分類與發(fā)音規(guī)則等)知識點繁多。一些發(fā)音較難(如:o),家長自己也模棱兩可,更不要說教孩子了。再比如書寫上,占格還有書寫規(guī)范(a、u、ü到底字母有沒有翹起的“尾巴”;f、t書寫的時候先寫哪一筆?)擔心自己給寶貝進行錯誤示范。第二,距離自己學習時間相隔太久。一些內容早已忘記或現(xiàn)在拼音教學內容與自己所學有出入。針對家庭學習漢語拼音的問題,首先,家長可以選擇比較官方、專業(yè)的APP進行親子學習(推薦:巧虎,每天進行時間10~30分鐘)。咱們家長先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引導孩子的時候自然不用擔心上述問題?;蚴牵瑤ьI寶貝報名參加一些輔導班(一定要進行篩選?。?。之后進行輔導。解決方案:如何“君子動口又動手”?拼音、拼音,顧名思義,拼+音,簡單來說是字母認讀、拼讀。認讀是孩子進行由視覺“輸入”—區(qū)分—發(fā)音的過程;拼讀是將這些已認讀的字母進行組合—發(fā)音的過程。這兩點都離不開的是“動嘴巴”也就是“讀”,所以我們在輔導孩子的時候,重中之重就是聽孩子讀。這里的讀指的不是像某英語一樣,只要大聲、瘋狂的讀就可以完成。拼音學習中有一點不容小覷,就是拼音基礎知識。比如:字母發(fā)音規(guī)則?!奥暷篙p而短、韻母響而長”,這些細節(jié)一定要體現(xiàn)在“讀”中,認讀做到遵循發(fā)音規(guī)則有助于拼讀的感知,實現(xiàn)從認讀到拼讀的過渡。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的爸爸媽媽喜歡用寫(抄寫、聽寫、默寫)的方式進行輔導學習。寫是學習中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但抄寫時,孩子比較容易產生抗拒情緒,而聽寫、默寫又會有畏難情緒。怎么辦呢?先從抄寫來說,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就像我們在線上拼音講座交流的內容一樣,拼音不是越小接觸越好,因為理解能力達不到。書寫也一樣,中班的寶貝不太建議書寫。因為,這一階段孩子的手還比較稚嫩,掌握平衡的能力也不強,對于筆的把控能力較弱。稍大的學前班年齡至一年級的寶貝可以使用“寫”的方法進行加強記憶。實用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硬性的告知孩子,“把這個字母抄寫xx遍”,或是“我們來聽寫,看看你有沒有不會的”,寶貝會非常厭煩。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說法”,讓孩子愛上“寫”拼音。最常用的游戲就是“角色扮演”。第一種,抄寫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做學生,陪孩子一起寫字母,并且故意寫錯幾個,讓寶貝當老師判作業(yè)。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錯誤,一定要讓孩子說出為什么錯、哪錯了,對于寶貝來說也是一個復習的過程,而且對于孩子的自信提升也相當有幫助。第二種,聽寫的時候告訴孩子要進行一個“聽密碼”的游戲,可以事先孩子約定獎勵機制,“密碼”全部寫對即獎勵。家長做信息員進行字母聽寫,孩子做密碼員進行書寫。這個可以貫穿整個拼音學習使用對于字母的認讀、聲調、拼讀,都可以使用。有幾個字母要特別注意,如:韻母i—聲母y—整體認讀音節(jié)yi;韻母u—聲母w—整體認讀音節(jié)wu等,如何在聽寫的時候加以區(qū)分,不僅僅是聽寫的時候告訴孩子“下一個字母是聲母y”、“下一個字母是韻母i”?;氐搅税l(fā)音規(guī)則上,聲母輕短、韻母響長由發(fā)音進行區(qū)分鞏固。孩子最后自然而然接受拼音聽寫,并且不抗拒聽寫。注意事項:讓孩子和自己比賽而非他人。對于孩子來說,我們倡導的是——寶貝要和自己比,看進步。針對各年齡的特點,不要盲目的苛求、苛責他們,避免產生厭煩感。寶爸寶媽也要適時給予鼓勵!讓寶貝有學習拼音的信心!有讀有寫,當然還要有應用!最好的是玩一些游戲,比如說和寶貝比拼讀速度,爸爸發(fā)出一個音節(jié),媽媽和寶貝將聽到的音節(jié)寫在紙上(或是將字母卡、聲調卡放在地板上,看看誰找的比較快?。际呛懿诲e的輔導方式。準備:字母卡游戲一:字母蹲游戲三:小偵探2游戲目的:字母認讀及拼讀玩法:孩子將已經學過的聲母、韻母按照字母表順序排列并分類,家長說一音節(jié),孩子找出聲母和韻母組成音節(jié)。拼讀初期使用時,字母卡僅為孩子認識的部分,如果說音節(jié)“ba(爸)”孩子找不到,家長可引導找出聲母b,提示孩子誰和聲母b組成音節(jié)。循序漸進。優(yōu)點:鞏固拼讀。缺點:不設置獎勵機制孩子積極性弱。適用階段關鍵詞:拼讀中期、拼讀鞏固最后我想說,經常說拼音是工具,通常工具就是要多用才能熟能生巧,在家輔導孩子學拼音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多加運用以及練習!上面的幾個小游戲準備的用具簡單,操作性強。相信對寶貝鞏固拼音知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