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尿床?

發(fā)布時間:2021-02-01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聽課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評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尿床,在許多專家的眼里已不單純是種疾病了,因為,它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發(fā)展,因此,在幫助孩子治病的同時,父母或老師更應避免使孩子在自己不經意間的言語、行為、態(tài)度中傷“心”。

1、尿床,不可太重視,也不能無視

許多父母或老師一直以為尿床是由于兒童發(fā)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視孩子的尿床現(xiàn)象。但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小兒外科部進行的嬰兒膀胱活動及睡眠腦電波研究顯示,即使在新生嬰兒,排尿也不是由簡單的脊柱神經反射控制,而是與復雜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控制有關。超過1歲的小兒已不會在熟睡中排尿。除卻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遺傳、膀胱功能障礙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繼發(fā)性尿床的決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過分指責孩子,則很可能會加強孩子腦中的夜遺尿信號,使尿床次數(shù)變得日益頻繁,甚至持續(xù)到成年。

因此,陸老師建議父母別把孩子尿床當“大事”,但也千萬不能忽視對此的訓練。孩子尿床后,應該盡快為他換上干凈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幫他做清潔時小聲、溫柔地告訴他:“長大了,不該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責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憋不住想小便,父母則可先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告訴孩子,想小便的時候可以舉手,老師會同意讓他如廁。

2、尿床關聯(lián)孩子自尊發(fā)展的3個要素

尿床也稱為夜遺尿,是指5歲或以上的兒童于睡眠時不自覺的排尿現(xiàn)象。一般輕微(即不頻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種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尿床的現(xiàn)象通常都會自然消失。如果,5歲以上的兒童仍有每周超過兩次以上尿床現(xiàn)象,就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紹,兒童自尊發(fā)展共有4個要素:外貌、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而尿床問題與后3大要素關系密切。因此,為避免尿床兒童的自尊心受傷害,父母的態(tài)度十分關鍵。

3、尿床兒童不僅需要生理治療,更需心理輸導

一般采用抗利尿荷爾蒙類藥物和夜間警鈴訓練的方法。夜間警鈴訓練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內褲裝上感應器,令它接觸到尿液時便會發(fā)出訊號喚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復訓練可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條件反射。 除了醫(yī)生的治療外,不能忽視心理方面的調節(jié)和疏導,對父母來說,希望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樹立信心;

2)應該理解孩子尿床并不是故意行為,而是一種疾病;

3)準備好小尿盆,讓孩子夜間可以隨時方便地起床小便。

4)禁穿尿褲,可在床單上作些局部預防;

5)晚餐后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飲料。

4、尿床的寶寶更容易孤獨

據(jù)香港《明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小兒外科部舉辦了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在香港超過16,000名5-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約有2%的兒童有夜遺尿;而接受調查的5歲兒童當中,大約有16.2%的孩子經常尿床。從比例上還顯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現(xiàn)尿床的情況。

孩子往往會因尿床而產生其它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如孤獨、畏羞、焦慮、反叛、精神不集中、對社交活動退縮,甚至不敢參加任何需要在外間過夜的活動。因此,陸老師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無論在對孩子實施任何一種行為訓練或當孩子的身上產生任何一種問題時,都應注意教育“適度”,置之不理或過激表現(xiàn)都會使孩子受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xiàn)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jù)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2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不然頭疼的是你自己,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最終無法挽回!

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3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磨蹭


許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導致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師也有這樣的反映時,家長就應該加以重視了。因為幼兒期是動作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動作緩慢的兒童往往容易出現(xiàn)不靈活、不協(xié)調的行為表現(xiàn),影響今后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上學之后,如果做作業(yè)的速度太慢,就會影響學習、休息和正常的娛樂活動;考試的時候動作太慢,往往還沒有做完就到了老師收卷的時間,導致成績下降;運動的時候動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戰(zhàn)勝對手,讓別人領先,這些都會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丫丫育兒:kaojapan)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對策一:多玩競技性游戲

孩子動作慢,可以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收拾玩具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砉膭詈⒆拥摹皠倮薄?/p>

對策二:以比賽激發(fā)活力

孩子可以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丫丫育兒:kaojapan)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shù)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對策三:數(shù)數(shù)增強緊迫感

父母還可以采用記數(shù)法來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記數(shù)法很簡單,隨時可用,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講明白,看數(shù)到第幾聲的時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就開始計時了?!?、2、3、4、5……”, 一邊數(shù),一邊看孩子,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shù)開始的時候,孩子動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數(shù)快一點,讓孩子感覺到時間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孩子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shù)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快一點做事,就數(shù)慢一點,讓孩子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長總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感覺,孩子完成了任務,就表揚孩子“真不錯”、“又長大了”等。

對策四:明確完成時間

如果給孩子表揚的方法沒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規(guī)定的辦法來達到改變動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某項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孩子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飯,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并且對孩子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p>

對策五:教給孩子提高效率的方法

還可以通過合理安排時間的辦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在日?;顒又?,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來提高效率,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在寶寶效率提高的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

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


3歲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經常會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們十分為難。有些問題說淺了會誤導孩子,說深了又會引出一大堆新的問題。無暇回答時,更是煩不勝煩。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對未知世界總是懷有強烈的探知欲,提問就是其中一種反應。之所以問題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維和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提出一個有效地問題來獲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應該先確認孩子到底想問什么,或設置一個類似或接近答案的問題來幫助孩子確定。例如當孩子對母雞伏在草堆上的行為感到疑惑時,父母可以問他“你想知道雞蛋是從哪里來的?”或“你想問雞在那里呆著干什么?”以這種方式來鎖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來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問題實話實說

許多父母都忌諱回答一些敏感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這樣會造成孩子錯誤的認知,影響他長大后的思維。其實孩子對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個雛形,父母只需用適合他年齡的詞語,簡單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親吻被孩子看見,他也許會問:“爸爸你在做什么?”父親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說:“爸爸喜歡媽媽,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樣喜歡寶寶。”說完也在孩子臉上親一下,讓孩子明白親吻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而不是什么丑惡的事。這既簡單而誠實地解答了孩子的問題,又避免了尷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辦

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要胡亂解釋或搪塞了事。先承認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導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尋找答案,或者參閱一些相關書籍,或者向別人請教。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孩子明白,個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時候。二是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孩子誠實品質。三是告訴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徑有多樣性,每個人都要盡可能地通過各種途徑學習。

善待孩子的提問

孩子愛提問是好現(xiàn)象,說明孩子具有學習意識。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問題。無論孩子的問題讓你多么心煩,也不要有厭惡的言行,這樣會挫傷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們喪失進取心。確實很忙時,可以告訴孩子:“媽現(xiàn)在很忙,等媽媽忙完了再回答你的問題好嗎?”要知道,大人們回答問題的方式、語言甚至技巧,將會對孩子今后如何學習、智力開發(fā)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兒童做事慢,家長該如何對待


導語

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小孩子做事很慢怎么辦呢,做家長的很是著急。

首先耐心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做事情慢的原因,或許孩子在思考什么,或許他不希望快點做完是因為做完這個之后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他不愿意做的……會有很多可能,一定要虛心向孩子請教。然后根據(jù)找出的原因,對癥下藥。

孩子的原因:

動作不熟練是動作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xié)調,所以做事的時候要非常緩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

沒有時間緊迫感是動作緩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盡快做完之后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他只是在延續(xù)著從前的習慣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家長的原因:

面對幾歲的孩子,年輕的媽媽常常感到與其讓他自己來做事情,比如吃飯、洗腳,還不如成人喂他吃、幫他洗來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并且,孩子也會因此惰性越來越強,沒有自理的愿望,對自己沒有責任心。

再者,動作緩慢一般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孩子處理事物的速度顯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為達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時也是因為對成人的要求沒有作出足夠的反應,成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孩子也許表現(xiàn)很不錯了。

家長應該怎樣改變小孩子做事很慢的習慣:

1.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吃飯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砉膭詈⒆拥摹皠倮薄?/p>

2.讓孩子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shù)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3.父母還可以采用記數(shù)法來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記數(shù)法很簡單,隨時可用,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講明白,看數(shù)到第幾聲的時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就開始計時了。“1、2、3、4、5……”,一邊數(shù),一邊看孩子,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shù)開始的時候,孩子動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數(shù)快一點,讓孩子感覺到時間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孩子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shù)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快一點做事,就數(shù)慢一點,讓孩子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長總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感覺,孩子完成了任務,就表揚孩子“真不錯”、“又長大了”等。

4.使用硬性規(guī)定來達到改變動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某項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孩子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飯,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并且對孩子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p>

5.合理安排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在日常活動中,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來提高效率,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總結

在孩子改變工作慢的時候,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

相關推薦

  •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2020-09-30 閱讀全文
  •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錯 區(qū)域活動時,宇宇把凱凱的臉給抓傷了,對于孩子犯錯,作為老師應該給予批正。我批評了他,并且讓他向小朋友道歉。臨放學時,我怕他帶著情緒,讓家長誤解,我說把今天你抓傷凱凱臉的事跟媽媽說說。 在第二天入園時,...
    2021-11-24 閱讀全文
  •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發(fā)脾氣 1.置之不理現(xiàn)在的孩子特別的聰明,有時為了讓家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會想一些辦法,比如說苦惱,發(fā)脾氣,如果孩子在家總是愛發(fā)脾氣,其實作為家長,在孩子苦惱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
    2020-12-26 閱讀全文
  •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磨蹭 許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導致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
    2021-05-17 閱讀全文
  • 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 3歲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經常會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們十分為難。有些問題說淺了會誤導孩子,說深了又會引出一大堆新的問題。無暇回答時,更是煩不勝煩。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弄清孩子...
    2021-09-28 閱讀全文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2020-09-30 閱讀全文

區(qū)域活動時,宇宇把凱凱的臉給抓傷了,對于孩子犯錯,作為老師應該給予批正。我批評了他,并且讓他向小朋友道歉。臨放學時,我怕他帶著情緒,讓家長誤解,我說把今天你抓傷凱凱臉的事跟媽媽說說。 在第二天入園時,...

2021-11-24 閱讀全文

1.置之不理現(xiàn)在的孩子特別的聰明,有時為了讓家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會想一些辦法,比如說苦惱,發(fā)脾氣,如果孩子在家總是愛發(fā)脾氣,其實作為家長,在孩子苦惱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

2020-12-26 閱讀全文

許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導致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

2021-05-17 閱讀全文

3歲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經常會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們十分為難。有些問題說淺了會誤導孩子,說深了又會引出一大堆新的問題。無暇回答時,更是煩不勝煩。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弄清孩子...

2021-09-2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