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7歲前爸媽一定要做的5件事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幼兒故事7歲 幼兒故事5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chǎn)父母為了讓女兒進入名校幼兒園而發(fā)生的各種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話引發(fā)熱議:

這個說法有些危言聳聽,卻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用49年記錄了14個英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最后總結出一句話:讓我?guī)б粋€孩子到七歲,以后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已是注定。

的確,7歲前是孩子大腦發(fā)育、培養(yǎng)良好習慣、塑造性格的黃金期,這期間孩子所接受的撫養(yǎng)和教育,將影響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弗洛伊德曾說,孩子6歲之后沒有新鮮事,我們也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

于是多少父母忐忑著,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影響。

其實不至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提供一個「差不多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就夠了。這個差不多好,是怎么個好法?

如果可以,在孩子7歲以前,請為他做到這5件事。

1、愛不能缺席,更不能遲到

這個愛,要通過你的陪伴,你的在場,你的擁抱,或者你直接言語上的「我愛你」去表達。

沒有做的,或者沒有說出來的,但凡悶在心里的都不作數(shù)。

前不久,一位畢業(yè)不久的研究生,因網(wǎng)貸走上絕路,最終在一家小旅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日記中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渴望親情,渴望成功,卻沒有父母的指引,他似乎對活著這件事早已無望了。

可他不知道,在他眼中「嚴重缺席」的父母,卻一直在默默關心他,甚至爺爺奶奶仍然還在工作,只為給他攢錢買房結婚。

然而,他們的孩子,再也不會知道了。

沒有表達過的愛等同于不存在。

孩子7歲以前,是接收愛、感受愛、學習表達愛的最佳窗口期。

這期間,一定要用語言告訴他:孩子,我真的很愛你;我愛你不是因為你乖,學習好,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帶著愛和欣賞去撫摸他,觸碰他,孩子能夠感受到,這將是他未來珍視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的基礎。

2、允許孩子經(jīng)歷自然而然的挫敗

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父母是不吝于愛孩子的。有時候,甚至會愛過了頭。

前些天,朋友向我抱怨,她女兒5歲了,仍然抵觸上幼兒園,焦躁,無法獨處。

為什么?孩子有個100分媽媽,傾盡全力避免女兒遭受任何痛苦和壓力,孩子完全沒有學會獨處和自我安撫的能力。

然而孩子總會「摔倒」的,如果此前不曾練習過,反倒可能會摔得更慘。

一個從小備受父母呵護的女孩,戀愛后,也要求男友對她千依百順。倆人僅因為小口角,女孩竟然在車行進時直接跳車。很不幸,她被后面的車輛撞到,當場身亡。

這個慘劇是怎么發(fā)生的?女孩的父母忘了教會她,這個世界不是圍繞我們轉(zhuǎn)的。

為人父母,不必隨時陪伴,亦不必刻意制造挫敗。

單是出了月子以后,母親逐漸找回自我的過程,就足以帶給孩子大量的挫折體驗。

媽媽哄睡孩子后去做家務,孩子哭了媽媽才回來;后來媽媽去上班,再后來是斷奶、分床睡、入園分離、無理要求被拒絕……這些小挫敗都是孩子能夠容忍的。

通過去體驗,去修復,孩子逐漸會明白,自己并非那么脆弱與不堪一擊。

3、「忍受」孩子的叛逆

《奇葩大會》上,作家蔣方舟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所謂「任性」,其實是指遵從個人意志行事的態(tài)度。

孩子1歲半左右,逐漸有了自主意識,隨著成長,他開始踐行「任性」二字,但往往被大人稱為「叛逆」。

「叛逆」這個詞對孩子而言其實不公平。

孩子渴望探索外界,期待自己做決定,可是父母卻常常對他說「不」。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或者情緒問題,是為了排解生理或心理上的壓力而產(chǎn)生的自然反應。

應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唯一的,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忍」。

這個忍不是「縱容和默許」。當孩子觸碰到你的底線,讓你不舒服,或者某個需求你無法接受,你當然需要堅定地說「不」。

這個忍受指的是,沖突發(fā)生時,你最好能夠忍住不去打孩子,罵孩子,忍住不要情緒激動地和孩子講道理。

你可以不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請給孩子發(fā)脾氣的權利,和表達自己的機會。

很多父母對乖孩子情有獨鐘。殊不知,后來走進心理醫(yī)院求助的,多半是早年非常乖巧的孩子。

因服從父母意志的緣故,乖孩子們不得不一點點放棄真實自我,發(fā)展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然而,在那個虛假自我背后全都是空洞。他長大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被掏空的、枯竭的過程。

這類孩子最易遭遇抑郁和焦慮的困擾。

所以,你該明白,一個敢在你面前發(fā)脾氣的孩子是多么可貴,多么有活力!

4、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個孩子網(wǎng)上買了個玩具,可快遞一直沒到。于是他一再抱著媽媽的腿鬧。

媽媽后來問:快遞叔叔沒來,你失望了對嗎?

孩子當即哭了。他還跑到爸爸、爺爺、奶奶面前挨個兒說:快遞叔叔沒來,我失望了!

這位媽媽使用的方法,就是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孩子一開始并不能清晰表達出「失望」,只是心中充滿了莫名的焦慮、無奈,所以才鬧個不停。

若媽媽嫌他煩,喝止他安靜,那么這個情緒就會被壓抑下去。以后再遇到類似情形,孩子同樣會陷入無法自控的焦躁中。

但是這個媽媽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并給它命了名,一切就不一樣了。

孩子是喜極而泣的,他的眼淚中滿是被媽媽理解的喜悅。

他反復去對其他家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是在練習情緒識別的能力。正是在這樣言語化的過程中,孩子體驗到掌控感和成就感。

高情商的孩子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當孩子有情緒,哭鬧,不要說「沒事,別哭,有什么好哭的」,或者干脆粗暴制止。

而是幫他說出當下的感受:你是不是因為xxx有些傷心/生氣/難過?爸爸媽媽陪著你。

你可曾見過那些被情緒填滿,無法言語表達,只會通過抱頭蹲坐、大喊大叫、打砸東西等方式,讓別人明白他內(nèi)心感受的人?或者遇到問題時只知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人?

這些其實都是早年情緒不被父母看見的結果,只能通過近乎悲壯的方式,企圖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存在。

5、保有定力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勵志時代。

幾乎所有人都堅信,失敗是不被接納的,跟成功無關的事情最好靠邊站。

哪怕哭著喊著,生拉硬拽,也要把孩子往那條名叫成功的獨木橋上擠。

好像如果不成功,不優(yōu)秀,此生就一定會完蛋一樣。

想起看過的一本書《此生未完成》,是海歸博士于娟在自己癌癥晚期寫下的。

在生病之前,她讀研、讀博、出國留學、名校任教,人生眼看著就要一路開掛走高,卻突然戛然而止。

那時,她的兒子才剛1歲多,剛會叫媽媽。

她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

一字一句,讀來讓人肝腸寸斷。

離開人世前,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所有的功名利祿,都不及跟家人溫暖蝸居來得美好。一切都會過去,唯有快樂相伴的每一個當下,最實在。

也許,父母有必要帶著一種「時日無多」的心態(tài)去生活,去看待養(yǎng)孩子這件事。

我知道,要做到前述4點,也許還算簡單。最后這一點,特別難,但也特別特別重要。

很多時候,父母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太多。

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么?

把這個家變得盡可能溫暖,讓它成為孩子真正的庇護所和港灣。

然后一日日地目送孩子遠去的背影,

克制住自己指點孩子人生的沖動,

并假裝淡然和灑脫地叮囑一句:

任何時候,只要需要,記得回家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六歲前不要做的5件事情 家長一定要記住!


每個媽媽都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比如愛,比如教育!曾經(jīng)聽到過一句話感受頗深:“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唯獨沒有望子望女成為人!”雖然帶著一點戲謔,但不可否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似乎太過急功近利了。

你可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發(fā)育規(guī)律,我們不常說“你都這么大的人了,拜托有點大人的樣子好嗎?”其實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模樣:有些調(diào)皮、愛玩、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富有想象力、能得到媽媽爸爸無償?shù)膼鄣鹊龋?/p>

當然,小編知道光這樣說的話你一定會反駁我:我也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無憂的童年啊,可是社會競爭已經(jīng)蔓延到幼兒園了,我能怎么辦呢?

好吧!對于這一點,小編只想告訴你: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

這么說你懂不懂呢?

不過,這么說的意思也不是說我們就完全不管孩子,任其成長!那樣的話家庭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只是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不能做的事情倒是同樣的,所以小編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下:孩子在6歲之前最好不要做的5件事!

1.慎用挫折教育

為什么要把這一點放在最前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幾年有個幾歲的孩子,僅僅因為她爸爸說要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就要求孩子從海南跑步到北京,當時媒體也是炒作的不亦樂乎,各種專家們更是辯論的熱火朝天。

你不覺得這簡直就是對孩子童年的摧殘嗎?

現(xiàn)在好多所謂的專家都出來說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還提出了一些貌似高大上的理論,最明顯的就是那個什么嬰兒哭聲訓練法,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

聽小編一句吧!請不要再對6歲以前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用什么抗挫折訓練了,孩子畢竟是孩子,這個階段正式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如果你不斷給予他們挫折,結果反而會使得孩子失去對外界的信任,變得自卑膽??!

2.不要強調(diào)記憶性學習方法

小編很喜歡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走出門,能記住的才是教育!對于還在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就是玩耍嗎?從大自然里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天性??晌覀儏s總杞人憂天的擔心孩子比別人落后了,所以逼他們學,甚至不惜讓孩子們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

小編是很贊成從小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興趣的,尤其是對詩詞歌賦的興趣。讓孩子聽故事、聽詩詞,朗誦等等都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文字的美好,對于是否記住了并不重要,但是小編卻悲哀的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卻將一件原本很快樂的事情變成了對孩子的折磨!

“今天要背XX首古詩”

“教了這么多遍你怎么還記不???”

這樣的教育豈不是很失???只會導致孩子更早的厭學而已!

3.不要過早教孩子認字

小編很不懂為什么很多家長都會以自己家的孩子才3歲就認識多少多少字為榮,這真的不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反而應該擔心。為什么呢?簡單來說有兩點:

首先,過早讓孩子認字會破壞孩子想象力

其次,過早認字還會因為給孩子大腦帶來太重負擔,長期下來會引起智力受損!

其實,孩子就像果樹,該開花的時候就會開花,該結果的時候就會結果,教孩子認字也是一回事,不用擔心孩子認字晚就會落后,只要你耐心等待,當你發(fā)現(xiàn)某一天孩子對漢字開始無限感興趣時再教才會事半功倍哦!

4.不要長期喝大量果汁

這點不用多說大家一定也清楚,喝太多果汁不僅會影響孩子腸胃功能,還會阻礙人體對銅的吸收,導致貧血。

5.不要看3D電影

對于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眼睛還在發(fā)育中,融合功能和立體功能發(fā)育都不完善,長時間觀看3D電影時,眼睛會不停地進行調(diào)節(jié)和融合,很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導致孩子近視。

除此五項之外,同樣的也不宜讓孩子長時間戴太陽鏡或進行拔河、長跑等會加重孩子肢體負擔的運動哦!

愿我們的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做這5件事


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做這5件事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父母個人的言行,對于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01

不當著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們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說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個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帶扶一下的,真是懶死了!”

“這輩子跟你爸沒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離婚了?!?/p>

“你媽媽又蠢又笨,人的頭,豬的腦子!”

“你媽媽整天跟個機關槍一樣,嘮嘮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于無意識地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對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內(nèi)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當一方或雙方習慣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擊對方,不僅會給孩子錯誤的示范,會讓他輕易就認可了父母的“負面評價”,對父親或母親帶有偏見,還會讓孩子感到左右為難,對父母都不滿。

如果父母因為互相攻擊而關系失和,甚至會讓孩子排斥婚姻,對親密關系產(chǎn)生恐懼感。

02

不當著孩子的面破壞規(guī)則

現(xiàn)在好多人都說,現(xiàn)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寵壞了,一點兒規(guī)矩都沒有。其實仔細想想,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行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從來都是一個風風火火的人,過馬路很少看紅綠燈,沒有車或是車流量少的時候,干脆直接沖過去?,F(xiàn)在又出了“禮讓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無忌憚。

然而前幾天,我們一起過馬路的時候,王姐卻是破天荒地等綠燈。她說,有一次和兒子一起過馬路時,兒子看著附近沒有行車,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馬路對面。結果剛走到半路,突然一輛出租車飛奔而來。她當時嚇得真是七魂沒了六魂,還好司機及時剎車。當然,也免不了一頓謾罵。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為在兒子面前沒有做好榜樣,所以才會讓孩子受到了錯誤的引誘。

不僅僅是過馬路,還有家長與孩子逛超市時,本來約定只買一樣玩具一樣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鬧下,父母就妥協(xié)讓步了,把孩子喜歡的玩具和零食全部買下。這樣成功了幾次后,孩子內(nèi)在感知的“規(guī)則”就變了:哭鬧,或發(fā)脾氣,就能得手。

沒有規(guī)則感的孩子,一到了集體生活中或步入社會,就會發(fā)現(xiàn)外部強調(diào)的規(guī)則感和他已經(jīng)形成的規(guī)則感,是相悖的。他們的內(nèi)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無所適從,卻不知道怎么處理。

所以父母要馬上停止破壞規(guī)則的行為,不要害了你最愛的孩子!

03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劉繼榮說,曾經(jīng)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聊天:“我沒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來,人生真正苦……”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她打了個寒顫,不曉得兒子怎么會變得如此消極悲觀。

于是,她對著老公大發(fā)牢騷,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幫不到她。老公卻笑著說,兒子的這些壞情緒都是從她身上學來的。

劉繼榮這才反應過來:兒子說的那些話,正是她的口頭禪??!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著一張臉回家。晚飯后,就與朋友通電話,從小職員的難,說到兼職主婦的累。訴夠了苦,這一日也算交代完畢。

天天年年,一成不變的怨婦聯(lián)播,不經(jīng)意間,還把抑郁傳染給了兒子。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會培養(yǎng)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它會悄然無息地潛入你的生活,吞沒你的好心情,毀掉你的人生。偶爾抱怨,是一種情緒發(fā)泄;但無休止的抱怨,只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消極。

層次高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抱怨。牢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哭窮

很多年前,作家謝可慧在醫(yī)院排隊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個小姑娘。小姑娘的母親一直在斥責自己的女兒,為什么把眼睛搞近視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親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視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養(yǎng)大,你還讓我給你配眼鏡你知不知道這都是錢吶!一邊說,還一邊推自己的女兒。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親說著,哭著跑了。

謝可慧說,她不知道她們家是不是過得很辛苦,但在眾目睽睽之下,斥責自己的女兒,訴說自己的辛苦,認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來源于自己的女兒,實在不是那么體面。

睿媽曾經(jīng)聽到一個母親這樣說: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訴苦。

05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有這么一個心理案例。

一個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強,抓匪徒從來不會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為匪徒爬上了一個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這個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來了心理醫(yī)生為他做心理輔導,溝通之后,心理醫(yī)生發(fā)現(xiàn)警察恐高是因為,當他還是個嬰兒在搖籃里的時候,他爸爸媽媽就老站在搖籃旁邊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陰影。

這個心理案例也許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都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實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開始學著觀察身邊的人,觀察所處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個網(wǎng)友說,她的爸爸媽媽吵架時常??刂撇蛔∽约赫f一些狠話,面目猙獰,在她看來一點兒都不亞于恐怖片??梢姡改府斨⒆拥拿娉臣?,會給孩子帶來多么大的傷害和沖擊力。

其實婚姻就像鐘擺,時好時壞是常態(tài),難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會手拉著手吵架,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一定要為孩子做的56件事


第一篇給孩子提供一個成材的環(huán)境

1.給孩子的承諾要兌現(xiàn)

2.家里藏有許多他需要的書

3.不要做傷害他自尊心的事

4.給他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5.給他足夠的自由

6.耐心聆聽他的苦悶和疑惑

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

8.陪孩子逛書店

9.不要說你真笨這句話

10.注意自己在他面前的形象

11.讓孩子感覺你是他的驕傲

第二篇讓孩子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

12.尊重他的興趣愛好

13.讓孩子快快樂樂學習

14.一起去做義工

l5.一起去做運動

16.一定要他吃早餐

17.幫他交一個外國筆友

18.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

19.在孩子需要你時準時出現(xiàn)

20.告訴他,你能行!

21.告訴他自己很愛他

22.告訴他自己理解他

23.帶他一起去旅行

24.陪孩子一起吃飯

25.贊揚他的每一個進步

第三篇培養(yǎng)孩子成材的必備能力

26.教他如何理財

27.讓他認識吃苦的價值

28.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9.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30.讓他知曉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

31.告訴他積極心態(tài)的重要

32.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力

33.培養(yǎng)他對音樂的愛好

34.讓孩子學會和人合作

35.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

第四篇好品性決定孩子的好人生

36.讓孩子尊敬師長

37.做個誠信的人

38.培養(yǎng)他的愛國意識

39.學會寬容和忍讓

40.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41.讓孩子懂得孝道

42.告訴孩子要節(jié)儉

43.鼓勵他奉獻愛心

44.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五篇使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45.讓他懂得禮貌的重要

46.不要反對他認識異性朋友

47.教他和人交流的技巧

48.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

49.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50.告訴孩子,心靈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第六篇放飛孩子心中的夢想

51.為他找一個學習的榜樣

52.一起籌劃他的未來

53.和他一起尋找夢想

54.有放棄才有擁有

55.試試才知道

56.陽光總在風雨后

寶寶入園前這件事一定要做!


寶寶入園前,家長可以先做一份簡歷:

抓住重點

有的父母希望老師對孩子了解得越細致越好,于是將孩子從出生到3歲大小情況及其成長故事逐一書寫。這種表達方式有利于老師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細節(jié)情況,但卻十分不利于快速抓住重點。

在寶寶簡歷上,最重要的是簡明記錄孩子入園之初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讓老師了解孩子在家的教養(yǎng)方式和習慣以便讓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這才是入園最初的重點內(nèi)容。爸爸媽媽將自己最擔心的幾個問題寫下來,便于老師重點了解。

簡化有度

有的爸媽因工作忙碌或不重視等原因,會將寶寶草草了事。比如,我就喜歡唱歌、跳舞,想和小朋友交朋友。這種表達方式可能會給老師留下敷衍了事的印象,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為家長在態(tài)度上不積極配合。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讓老師在第一時間快速認識孩子的機會。

圖片加文字

爸媽給寶寶做簡歷,可以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會有設計感,能看出家長很用心。這種形式的寶寶簡歷對老師很快認識孩子的長相,將姓名與形象及時“對上號”,但不利于老師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

簡歷3大注意事項

1、真實

一份用心的寶寶簡歷是入園的開始,請爸爸媽媽重視起來,積極配合班級及老師的工作,提前觀察和關注孩子的情況,如實寫出孩子在家的生活習慣。

2、簡明

爸媽需要言簡意賅地寫出你想解決的重點問題和你最擔心的問題。寶寶入園后,你和老師還有很多種溝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時間解決其他擔心的問題。

3、形式多樣

入園簡歷可以取各種形式的優(yōu)點綜合寫成。比如,圖片和文字結合,比如表格形式結合,或者在簡要說明關鍵問題后,附上對孩子的重點問題和最擔心問題的詳細說明會更好。

相關推薦

  • 六歲前不要做的5件事情 家長一定要記??! 每個媽媽都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比如愛,比如教育!曾經(jīng)聽到過一句話感受頗深:“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唯獨沒有望子望女成為人!”雖然帶著一點戲謔,但不可否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2021-01-12 閱讀全文
  • 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做這5件事 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做這5件事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父母個人的言行,對于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01 不當著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
    2020-09-29 閱讀全文
  • 一定要為孩子做的56件事 第一篇給孩子提供一個成材的環(huán)境1.給孩子的承諾要兌現(xiàn)2.家里藏有許多他需要的書3.不要做傷害他自尊心的事4.給他獨處的時間和空間5.給他足夠的自由6.耐心聆聽他的苦悶和疑惑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8.陪孩...
    2020-12-04 閱讀全文
  • 寶寶入園前這件事一定要做! 寶寶入園前,家長可以先做一份簡歷: 抓住重點 有的父母希望老師對孩子了解得越細致越好,于是將孩子從出生到3歲大小情況及其成長故事逐一書寫。這種表達方式有利于老師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細節(jié)情況,但卻十分不利于...
    2020-01-11 閱讀全文
  • 5歲前孩子一定要學會的生活技能 孩子長到五歲,語言表達能力、四肢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大腦功能基本上都完善了,此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太溺愛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既能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個性,...
    2021-05-27 閱讀全文

每個媽媽都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比如愛,比如教育!曾經(jīng)聽到過一句話感受頗深:“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唯獨沒有望子望女成為人!”雖然帶著一點戲謔,但不可否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2021-01-12 閱讀全文

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做這5件事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父母個人的言行,對于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01 不當著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

2020-09-29 閱讀全文

第一篇給孩子提供一個成材的環(huán)境1.給孩子的承諾要兌現(xiàn)2.家里藏有許多他需要的書3.不要做傷害他自尊心的事4.給他獨處的時間和空間5.給他足夠的自由6.耐心聆聽他的苦悶和疑惑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8.陪孩...

2020-12-04 閱讀全文

寶寶入園前,家長可以先做一份簡歷: 抓住重點 有的父母希望老師對孩子了解得越細致越好,于是將孩子從出生到3歲大小情況及其成長故事逐一書寫。這種表達方式有利于老師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細節(jié)情況,但卻十分不利于...

2020-01-11 閱讀全文

孩子長到五歲,語言表達能力、四肢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大腦功能基本上都完善了,此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太溺愛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既能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個性,...

2021-05-2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