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很多父母,就是輸在三觀太正上

發(fā)布時間:2020-12-14 三月三活動方案幼兒園 感恩父母活動總結 幼兒感恩父母活動總結

在不完美的世界,和孩子一同前行,比起直面的糾錯,他們更需要的是另一方面的認同和理解。

01

在高鐵上看到一對父子。父親一直跟兒子講成功學,從馬云、任正非講到王健林,告誡兒子要好好學習,不能一事無成。

兒子開始在玩手機游戲,后來索性假裝睡覺。

任何人都能看出來,他在父親面前豎起了一道屏障,他們之間是隔絕的,父親很急,像一團火,兒子冷淡,像一塊冰。

這是很多為人父母者的痛。那個嬰兒期,把你當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見他,為他出錢出力,操心著急,卻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進不去,你的話題他不關心。

這種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讓人無能為力。你明明還愛他,對他充滿期待,卻無論用多大的力氣都沒辦法改變他,甚至你越用力,他離你越遠。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明明都是盡職盡責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愛”,害得很多職業(yè)女性對孩子說對不起,甚至辭職回家做全職太太。其實只有陪伴遠遠不夠。如果你的陪伴像監(jiān)獄和牢籠,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們容易將陪伴錯誤地理解為守護,其實陪伴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交流的質量。交流的質量好,陪伴一小時勝過守護10小時。

通暢的交流與溝通是一切關系的基礎,沒有交流的關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02

林真理子的小說《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長圈傳得很火,觸痛了在教育上兢兢業(yè)業(yè)卻走入死胡同的家長。

小說里的由美子是一個全職媽媽,對兒子寄予厚望,送他讀不錯的學校,上很貴的培優(yōu)班,風雨無阻地為孩子送上熱乎乎的便當。讀高中的兒子翔,卻厭學離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時候開始失去兒子?當翔第一次希望像一個成年人,好好跟母親談談開始。翔告訴母親,自己不想做別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當個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義凜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說——一事無成?開什么玩笑,我們這樣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這樣的人。你外公是醫(yī)生,你爸爸早稻田畢業(yè),就連你媽,也是上過大學的人……

當孩子終于鼓足勇氣,向父母露出柔軟的疼痛與脆弱的傷口,他們期待的不是被嘲諷、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認可。

這方面,太多家長輸在過分認真、三觀太正上。

一個做兒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13歲的女兒說:“我想自殺。”

他淡定地回答:

“活著確實辛苦。不過,青少年自殺是要上社會新聞的。大家都會猜測我們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媽虎爸。爸爸說不定連工作都得丟,畢竟我是老師。唉,又沒辦法跟人解釋,我只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

他認真的可憐樣兒把女兒逗笑了。

后來女兒說,覺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說過要自殺,父母發(fā)瘋似地罵他,他媽邊哭邊打了她一個耳光。

他女兒現(xiàn)18歲,跟他無話不談。他很自豪,告訴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愿意跟父母好好說話。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

03

有個親戚的孩子,高中戀愛,離家出走了。找回來以后,跟父母的關系到了冰點。父母找我,委屈地說對女兒的教育盡心盡力,好話說盡。YJS21.cOM

我說你們的交流出了問題,她母親睜大眼睛說:“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嘴皮都磨破了?!?/p>

可這不是交流,是單方面的說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貼心的朋友一樣: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納。

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大主角”意識太強,三觀極正,永遠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級的臉。甚至一激動,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種近于詛咒的話都說得出來。

孩子屬于未來,而父母屬于過去。教育的前提,是認同與跟隨。如果他不認同你,你就沒辦法教育他。而想獲得孩子的認同,你首先要認同你的孩子。

講認同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有一個困惑——他的想法那么蠢,我也認同嗎?

當然。

無論多離譜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講,就是跟你親,你唯一的選擇是珍惜這種信任。

04

我兒子小學的時候,想把一個欺負他的同學殺了。看他氣得臉都歪了,我立刻說:“他這么壞,全班人都想把他殺了吧?”。

“媽,你太天真了,還有好幾個女生喜歡他呢?!?/p>

“哇,怎么個喜歡法兒?”

那天的談話,從他想殺人開始,到害羞地跟我說喜歡班里一個會唱歌的女生結束。

后來他跟那個欺負過他的男生成了朋友,自豪地宣布,掌握了跟愛打架男生相處的秘訣。

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陰暗不甘,是撒嬌,試探,發(fā)泄,更是他們獨特的溝通方式。

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心理地震,父母不能做他們的后盾,他們就會慢慢關閉交流這扇門。

少時,你不想聽他說“混賬話”,以后,可能就永遠聽不到他說真話了。

凡事講三觀,永遠擺一副大家長臉孔的人,最大的問題是永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總覺得少說一句,孩子就變壞。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擔心他學壞,他越學壞。因為即使孩子,也討厭永遠被壓抑、被定義。

就像《平民之宴》里的廢柴兒子,當母親堅定地認為世上只有一種成功、一種生活時,他的所有離經(jīng)叛道,其實是為了向父母證明,我可以過另一種人生。

經(jīng)常有人談論窮養(yǎng)富養(yǎng)的問題,其實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質,而是平等與信任,是交流的順暢與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膽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陰暗面的孩子不容易變壞。他們相信愛,懂得愛,人生自然而然地向著光明那方。

他們不會把挫折當成失敗,因為從父母那里,他們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氣:

無論你是什么樣的人,都不會失去被信任的權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試,某一次成敗定義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80后一代很多是父母的靈魂


“80后”一代很多是孩子的肉身,父母的靈魂。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沒有權利強行填充。

我有一個200分原理,父母對孩子的愛100分是剛剛好,如果父母的愛不足100分那就是愛不足,如果超過100分則變成了愛過剩,而“50后”的家長大多是愛過剩的,他們的愛是180分,那么反過來孩子對他們的愛就只剩下20分了。

網(wǎng)絡上這些孩子對父母的聲討,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父母含辛茹苦把他們養(yǎng)大,最后卻換來罵聲。我覺得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一個反叛宣言,或者是非理智的表達。在我看來,這樣的反抗卻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是一種自覺的革命,事實上,能這樣起來反抗的孩子并不多,這表明了他們希望獨立,不做父母附庸的態(tài)度,我們應當喝彩。而恰恰大多數(shù)的孩子在父母的全面控制之下,卻沒有想過要獨立起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父母和年輕人共同去反思的問題。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父母樸素的愛子之心并沒有錯,孩子不能因此與父母走得太遠了。作為父母當然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獨立和話語能力,鼓勵孩子去追求改變。

當然,社會也不必過度擔憂這種現(xiàn)象,我覺得社會的自動糾偏機制肯定會改變這種狀況。比如90后在和父母的溝通、協(xié)商方面就要比80后好得多。60后的父母也從50后父母的教育過程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做出改變,相信70后父母在孩子的強制性上會更加弱化了。(袁岳北京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什么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韋鈺有感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于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緊急調整兒童早期發(fā)展政策,提出必須重視早期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jīng)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研究發(fā)現(xiàn),0-3歲是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fā)展不等于兒童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學的課程,而是由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p>

今天小編將和大家分享幾位重量級專家對起跑線的解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錯過腦發(fā)育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寧可少賺錢,也要多陪陪孩子

錯過腦發(fā)育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神經(jīng)科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明,每個人所具有的智力資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腦的功能狀態(tài),取決于基因和環(huán)境的不斷相互作用,與人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受到的教育經(jīng)歷有關,尤其與0-3歲的早期發(fā)展有關。

枯燥、單一、缺少關愛、頻繁更換教養(yǎng)者,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影響孩子身體、智力、語言、性格等方面的發(fā)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著上班,請保姆照顧孩子,但每個保姆都做不長,更換保姆期間又求父母來幫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適應教養(yǎng)者,分不清到底誰是“媽媽”,就很難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的、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

幼兒的直接教養(yǎng)者最好是父母,但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兒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為幼兒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對于一些忙著賺錢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建議他們寧可少賺一些錢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腦的發(fā)育是連續(xù)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感知刺激和語言刺激,后期的發(fā)育需要在前期發(fā)育的基礎上進行,等賺夠了錢再來陪伴孩子就晚了。錯過腦發(fā)育的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缺乏睡眠、精神緊張會降低學習效率

社會情緒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決定性因素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樂,是由情緒能力(而不是智商)決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長卻只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忽略了情緒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有時不僅是忽略,還常常出于善意而傷害。

兒童需要家庭提供溫暖而且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合適的營養(yǎng)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饑餓、恐懼和長期的精神緊張,會降低兒童學習的效率。比如6個月大的嬰兒看到父母爭吵,就能意識到情況不妙,變得緊張,會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過多等現(xiàn)象,而長期處于這種不良環(huán)境中的孩子,較難有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比如缺少睡眠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體的發(fā)育情況、語言、社會情緒能力、認知、氣質、依戀關系、腦的發(fā)育和功能、精神健康問題等所有能夠測量到的指標都會變差,還會對以后產(chǎn)生長遠的不利影響。

再比如說精神緊張,孩子學習時如果有好的情緒,大腦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學進去;如果沒有好的情緒,處于壓力之下,反而學不進去。

我國中小學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了解腦發(fā)育的特點,盲目給孩子增加課業(yè)負擔。這種出于無知而做出的教育行為,最大的傷害是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對學習和生活沒有熱情的人,一輩子都很難過得快樂,也很難有成就。

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在互動中才能有效學習

提供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關鍵,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孩子對世界的探索與學習,是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的。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并非一張白紙,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梢哉f,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現(xiàn)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卻不知道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絕不只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建立人與人之間社會聯(lián)系和進行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fā)育,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良好的社會氛圍包括寧靜和整潔的環(huán)境,教養(yǎng)者和幼兒之間有往返的互動行為,教養(yǎng)者能和幼兒之間進行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教養(yǎng)者能參與和支持幼兒發(fā)起的有意向的行為,在有實物的環(huán)境中進行游戲。韋鈺特別指出,在有實物的環(huán)境中進行游戲,教孩子識別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質地時,一定要盡量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嘗試,這是與科學家有類似之處的探究行為。

對嬰幼兒的學習來說,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和互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養(yǎng)者首先需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情和反應,用心去了解、去體驗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兒的反應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滿懷愛心、持續(xù)關注,才能正確覺察和互動。

父母絕對不要忽視自己作為教養(yǎng)者的不可替代性,要盡可能親自教養(yǎng)孩子,要認識到嬰幼兒是通過與教養(yǎng)者的互動去習得語言、發(fā)展各種感覺、進行科學和社會認知的。并且,孩子對教養(yǎng)者的依戀感情,是人一生中擁有的兩個最強烈的感情之一,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親自教養(yǎng)孩子,也要盡可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或及時給直接教養(yǎng)者以有效的指導。不要把孩子交給不愛他的人,交給沒有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人,更不要讓孩子孤獨自處,或交給電視、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來陪伴。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獲得諾貝爾獎的智利女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在《拋棄孩子》那首詩中寫的:我們最大的罪惡是拋棄了孩子,忽視了他的生命之泉。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

父母如何認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教育要從小抓起,要特別重視孩子0至6歲甚至0至3歲的教育,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了。如果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認知,這句話就沒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話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關鍵在于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對“輸”和“起跑線”這兩個關鍵詞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只有認識了什么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什么是“輸”或者“贏”,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少一點焦慮,多一份理性。

父母正確的育兒觀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

更要關注到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廣闊發(fā)展領域

“正本”必須“溯源”,只有大家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及相關問題有一個統(tǒng)一認識,形成正確的育兒觀,才能使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朝著理想的終點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起跑線。

人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點,其實最根本的是想讓孩子“贏在終點”。一個真正的人生大贏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應該是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我們可以追求出人頭地、追求獲取更多的金錢,但如果這些是以犧牲幸福為代價,這樣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我們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樣的人生會更幸福?那就要讓自己擁有幸福的能力。從心理學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一個幸福的人必須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質:正確認知自我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體察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們把這些能力稱之“情緒智力”或“社會情緒能力”。這些能力比傳統(tǒng)智力更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而這些能力是個體從一出生就要關注和培養(yǎng)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有起跑線還真是可以從孩子一出生就算起,但我們的許多家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卻將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和智力的培養(yǎng)當成是教育的重點。

知識的學習對孩子固然重要,但許多知識的學習是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后開始的。許多孩子在0至6歲超前學會的知識,到了認知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就不用那么費勁。同時在孩子入學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側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關注到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廣闊發(fā)展領域。

我們還要認識到孩子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的軌跡,都有其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這個意義上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線。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場戰(zhàn)爭,是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優(yōu)于故我、勝于昨日”。人的一生都會參與競爭,而只有每個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確面對競爭、有能力跟別人競爭。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的比較對象還是自己。而0至18歲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家長不要被這一階段孩子暫時的、表面的競爭勝利所迷惑,只有從孩子一生成長的角度出發(fā)教育和培養(yǎng),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孩子才能贏在終點。

讀懂孩子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遵循規(guī)律科學養(yǎng)育,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之所以說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除了父母的育兒觀外,家長還要讀懂孩子、科學育兒。家長要懂得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發(fā)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進行科學養(yǎng)育,同時還要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關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愛和關心呢?家長“自作多情”、“自以為是”的愛,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如果父母能真正從孩子的視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輸在起跑線。

我們最近在北京做了一次調查,針對2596個初中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研究父母自身報告的父母拒絕與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絕之間的差異。父母拒絕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一種,主要指父母不關心子女,對子女的行為不重視,對子女持有批評、否定的態(tài)度。結果發(fā)現(xiàn)從總體上說,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絕都要顯著高于家長報告的父母拒絕。

讀懂孩子是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必修課。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行為,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要透過孩子的行為了解深藏于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順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

如何解決最常見的親子沖突

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不和諧,甚至產(chǎn)生沖突,是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期望的沖突: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今天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三大三?。荷畹目臻g越來越大,成長的空間越來越??;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過度保護的沖突: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現(xiàn)在的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干,生個男孩怕學壞,生個女孩怕受害,所有家長都提心吊膽,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保護起來,結果孩子變得無能,更容易受到傷害。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是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孩子指引航向,把孩子培養(yǎng)成能適應社會的人,讓他們去經(jīng)風雨、見世面,在經(jīng)歷中積累人生的財富。

愛的沖突: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在獨生獨養(yǎng)獨享中長大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自私冷漠。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經(jīng)受挫折、面對困難、學習關愛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病根則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漠然,結果造成了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

交往的沖突: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賴。

父母什么都管,但是你了解孩子嗎?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嗎?你能理解孩子嗎?不成熟的青春期碰撞上麻煩的更年期,就只剩下“較勁”了。

世界上最難懂的是孩子的心。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孩子也變了,變得和我們小時候大不相同。讀懂孩子的心,的確是件難事。孩子也有秘密,需要我們尊重,需要我們維護他們的隱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如果得不到成人的信任,就會引起他們極大的反感,激化他們的逆反心理。今天的父母,就愛管孩子,從小管到大,事無巨細,管得孩子很難受,失去了成長的空間,造成了今天的孩子或離家出走,或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敢與人交往和溝通,形成性格缺陷。

評價的沖突: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有些父母眼里只有別人家的孩子,口頭語便是:“你瞧人家的孩子!”別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傻子;別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經(jīng)受人們無數(shù)次評價,他們的底氣就在于父母的評價,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評價。不管別人說什么,父母的評價永遠是基石。現(xiàn)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的肯定越來越少、滿意度也越來越低,在這種不快樂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甚至信心減弱,這種指責的教育方式是會毀掉孩子的。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標準來評價;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天空來翱翔。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發(fā)展舞臺,太重要了。

如何緩解這五大沖突?父母可試著從七個方面開始改變:

變以分為本為以人為本——成長比成績重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

變盲目攀比為清醒選擇——選擇比努力重要,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方式,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變導演為觀眾——該放手就放手。從孩子的生活小事到工作結婚,父母不再扮演導演,別讓孩子像木偶一樣受父母擺布。

變施愛為受愛——孩子不付出,永遠不懂得父母的心和父母的愛。

變嘮叨為忠告——與其嘮嘮叨叨的,還不如給孩子人生的忠告。

變相同為不同——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所有孩子都能精神抖擻地活著,不同的興趣得到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活得精彩。

變對抗為對話——兩代人應該互相理解、尊重、溝通,雙方都改變一下自己,學會相互欣賞,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了。

0-3歲兒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兒童和教養(yǎng)者之間需要一種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的、穩(wěn)定安全的互動關系。

2.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刺激和引導。

3.避免早期的忽視和虐待,包括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缺乏和教養(yǎng)者之間的互動、不適宜的學習方法和內容等。

0-3歲兒童家庭教育的八個關鍵點:

1.確保孩子營養(yǎng)充足和身體健康發(fā)育。

2.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

3.做溫暖、穩(wěn)定的教養(yǎng)者。

4.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5.創(chuàng)造豐富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

6.避免早期的忽視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會性接觸。

8.早期發(fā)展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干預。

美國國家幼兒教育協(xié)會建議:

1.對兩歲以下的兒童禁止使用非互動性的、被動式的技術和媒體,如被動觀看電視、視頻、DVD等;對2-5歲的兒童也不鼓勵使用上述非互動的、被動式的技術和媒體。

2.對兩歲以前的幼兒,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養(yǎng)者和兒童之間互動和交流的技術和媒體外,不應該使用服務于其他目的的技術和媒體工具。

3.兒童面對數(shù)字媒體的時間,也應包括隨著家人面對媒體的時間。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伴隨著家人看電視,其傷害和吸二手煙的影響類似。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


今天的年輕的一代爸爸媽媽吸取了很多嶄新的教育觀念,他們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要不厭其煩地夸,不遺余力地夸,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用鼓勵強化它?!贝蟛糠指改刚J為孩子的好行為就是這樣鞏固下來的,因此他們鼓勵孩子的口吻總是夸張得像一個撿到珍寶的戲劇家。

單憑多多夸獎,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見人愛”的天使嗎?在“賞識教育”的發(fā)祥地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知識階層的父母,在反思“過分鼓勵”的害處,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一樣,要知道,你若想讓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讓他掉進糖罐出不來。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

你若想讓孩子知道“糖”的甜美,

就不要讓他掉進糖罐出不來。

今天的年輕的一代爸爸媽媽吸取了很多嶄新的教育觀念,他們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要不厭其煩地夸,不遺余力地夸,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用鼓勵強化它?!贝蟛糠指改刚J為孩子的好行為就是這樣鞏固下來的,因此他們鼓勵孩子的口吻總是夸張得像一個撿到珍寶的戲劇家。

單憑多多夸獎,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見人愛”的天使嗎?在“賞識教育”的發(fā)祥地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知識階層的父母,在反思“過分鼓勵”的害處,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一樣,要知道,你若想讓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讓他掉進糖罐出不來。

過分及

不當?shù)墓膭?/p>

有何害處

太過高調和夸張的鼓勵

是無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薄芭?,今天早上你表現(xiàn)得像一個天使!”對于小于5歲的寶寶來說,這樣“抽象”的鼓勵毫無意義,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為像“天使”,哪些行為又成了爸媽的“驕傲”。既然鼓勵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寶寶的好行為,那么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我們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有進步”,孩子以后會遵循這些行為規(guī)則去做事情,他就會自覺自愿,我們的養(yǎng)育過程就會“省力而見效”。具體到某一個細節(jié)的鼓勵往往是低調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動幫媽媽鋪床,我真高興,謝謝。”“你主動幫媽媽擺放碗筷,下樓時主動攙扶爺爺,真不錯!”低調而具體的鼓勵聽上去隨意而親切,明白地告訴孩子:“這是應該養(yǎng)成的行為,我們是一家人,互相幫忙,這很自然?!?/p>

具體而低調的鼓勵,聽上去才不會很“假”。

過分的鼓勵引發(fā)反感和不安

相當一部分父母誤解了“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他們以為“賞識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來,甚至認為,“孩子本沒有這些長處,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認,自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笔虑楣嬗羞@么簡單嗎?孩子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會懷疑父母這樣夸他是有他們自己的目的,“他們?yōu)榱俗屛夜怨跃头恫胚@么說,他們很虛假。”為了表揚“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贊揚越多,就越頑劣。心理學家H·G·吉諾特發(fā)現(xiàn),“幼兒受到過分表揚,反而會引發(fā)反感和不安?!睂α?,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的鼓勵帶有“哄騙”性質,他有可能抵觸心理越嚴重。

過分的鼓勵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評

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幼兒園中400名幼兒的行為心理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在3歲之前受到父母夸張式的鼓勵的孩子,進入集體生活后適應得很慢,容易情緒低落,人際關系也不佳?!耙驗槌鯇こ5目洫劷o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會錯。這樣他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時,會很受不了?!币虼耍诩沂艿綗o微不至夸贊的孩子,經(jīng)常到大班快畢業(yè)時還沒有喜歡上幼兒園,他也會時不時產(chǎn)生這樣的困感,“為什么我把玩具撿回抽屜里,媽媽就會夸我‘真了不起’,老師卻會批評我沒有把玩具一樣樣收進紙盒里呢?”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的“過分慷慨”,事實上與幼兒園的鼓勵原則形成雙重標準,這讓孩子感到迷惑,從而更有可能樂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體活動的場景中。

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未來與伙伴的相處也將是艱難的,因為很明顯,同齡孩子不會對他的點滴“好處”,有父母一般熱烈的鼓勵性言辭。

育兒觀念:孩子,輸很正常


育兒觀念:孩子,輸很正常

不想輸,是一種好事,可是作為人要學會接受失敗,沒有人會一直成功。那樣的人生是不真實的,可是今天,我發(fā)現(xiàn)好好很不樂意接受失敗。

暑假開始,老公就開始教好好下象棋,陸陸續(xù)續(xù)下了幾天后,小家伙也基本上摸透了各個棋子的走法,也能知道如何去吃對方的棋子了。

“馬跳下去將軍,我的車也在將軍。好好你輸了?!崩瞎咄赀@一步棋,給好好講解了一下。

好好盯著棋盤看,并沒有理他!

“我們重下好嗎?這一局輸了,沒有辦法了?!崩瞎俅握f到。

好好依然無語。

嗚!敢情是不想認輸??!我在旁邊偷笑,看看老公,無可奈何只好耐心地等待著。

“我走這個?!焙煤谜f,然后拿起象把車的路擋住了。

“不行??!你的象雖然擋住了車的路,但是我的馬還有將軍啊!”老公說

又是無語,又是繼續(xù)盯著棋盤看,這樣看了又看,大約看了有兩三分鐘吧,才說:“我們重下吧!”

看著老公和好好在布棋盤,我說:“好好,你現(xiàn)在剛開始學下棋,輸是很正常的。即使學會了,也有可能輸?shù)模瑳]有關系,輸了我們還可以繼續(xù)來??!”

好好并沒有說什么,我也沒有繼續(xù)羅嗦,我相信,通過多次的實踐,好好是會明白這個道理的。

孩子身上很多問題的產(chǎn)生,是因為父母沒有耐心


教育孩子,你為什么沒耐心

當和朋友談到孩子時,我總會告訴他們一些兒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卻聽到不少家長說,我可沒有象你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都渴望的,他們內心確實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實際實施教育時卻沒耐心了。為什么這么多家長沒耐心去教育好自己唯一的孩子呢? 我認為除了人的惰性心理在作崇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觀念不強,不懂得教育的極端重要性,看不到家庭教育帶來的長遠利益;家庭教育責任感不強,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耐心與否會影響著孩子的身心。這里我僅從講故事和傾聽兩方面分析一下。

給尚不識字的幼兒講故事,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第一關。幼兒要求母親每晚講故事給他聽,有的甚至要求一個故事反復講。

然而不少母親要么嫌麻煩不想多講,要么因忙于家務事又推脫掉一晚,或者不能堅持給孩子天天講。不就是一個故事嗎?等他自己會看書識字了自己看也不晚。

放棄講故事就是放棄發(fā)展孩子語言能力的機會,放棄早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她能把講故事和積累詞匯、發(fā)展語言能力以及培養(yǎng)將來的閱讀習慣聯(lián)系起來,恐怕就不會沒有耐心了。

記得去年暑期中央電視臺采訪高考作文滿分的考生時,一無例外地談到父母小時候經(jīng)常給他們講故事。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小時候也都經(jīng)書香薰染。

國外的家長素質普遍高,很重視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的母親一直給孩子朗讀故事直到他上中學為止。我孩子3周歲的時候也常常纏著我睡前講故事,有時一個故事要我反復地講,還不準漏一字。

當然天天給孩子講故事,也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而我一直堅持下來,是什么激勵我堅持不懈地當孩子的“故事書”呢?是早期教育理念。每當想停下來不講的時候,一想到孩子前幾天又從書中學會了一個新詞匯,或者想到我的每一次講故事,就是在為他的前進搭梯子時,我的精神又為之一振,耐著性子講得口干舌燥也毫無怨言。經(jīng)過我長期的親子共讀,他的詞匯量大增,語言表達能力超過同齡人,也較早地走上獨立閱讀之路。

傾聽是保持良好溝通及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渠道,是呵護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長總愛不耐煩地打斷孩子的話,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為什么不能專心聽、認真聽呢?有的認為孩子的話畢竟是孩子的話,沒多大意義,懶得聽;有的剛好遇上自己情緒不佳,沒心思聽;有的對孩子的話題不感興趣,不想聽。比如,有的孩子好奇心極強,愛對某一問題刨根問底,家長問得不耐煩的時候便將話題打斷,這實際上是打斷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泯滅了孩子的探索心和進取心。又比如孩子在津津樂道于他的足球賽,而家長卻這一沒愛好,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漸漸地,兩代人的距離便拉開了,代溝產(chǎn)生了。家長一方面在埋怨孩子大了,和自己的關系不再如小時候那樣親密無間了,一方面又不愿耐著性子走進孩子生活的世界,不愿“遷就”于孩子的愛好。每當孩子找我說話時,我總是微笑著認真傾聽他訴說,聽他講天文地理、科學常識等等,遇上聽不懂的也裝做聽得懂的樣子,表現(xiàn)出興趣盎然,并隨聲附和;耐心地聽他陳述芝麻綠豆之事,并及時引發(fā)相關話題和他一起辨論,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孩子的說的事也許我們看來是小事,然而對他來說卻是大事,值得一說的事。如果我們都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個聲音,都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提問,還愁父(母)子關系不能改善嗎?

往往,孩子身上很多問題的產(chǎn)生,是父母在教育上沒有耐心引起的。

以下就用幾句話來作為獻給家長的自勉:

一、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時,沒耐心的你厭煩的表情,煩掉了他的好奇心;

二、當孩子慢騰騰穿衣系鞋時,沒耐心的你上前幫代勞,幫掉了他的獨立性;

三、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時,沒耐心的你忙著自己事,忙出了他的孤獨感;

四、當孩子正向你訴說苦惱時,沒耐心的你打斷了話語,打跑了他的親和力;

五、當孩子匯報不合格成績時,沒耐心的你來一頓責罵,罵掉了他的自信心;

六、當孩子因怕挨打而說謊時,沒耐心的你真給一頓打,打掉了他的誠實觀;

七、當孩子要你再講個故事時,沒耐心的你找借口推脫,推掉了他的求知欲。

相關推薦

  • 80后一代很多是父母的靈魂 “80后”一代很多是孩子的肉身,父母的靈魂。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沒有權利強行填充。 我有一個200分原理,父母對孩子的愛100分是剛剛好,如果父母的愛不足100分那就是愛不足,如果超過100...
    2021-03-25 閱讀全文
  • 什么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韋鈺有感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于腦科學...
    2021-01-27 閱讀全文
  •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 今天的年輕的一代爸爸媽媽吸取了很多嶄新的教育觀念,他們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要不厭其煩地夸,不遺余力地夸,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用鼓勵強化它?!贝蟛糠指改刚J為孩子的好行為就是這樣鞏固下...
    2022-03-11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孩子,輸很正常 育兒觀念:孩子,輸很正常 不想輸,是一種好事,可是作為人要學會接受失敗,沒有人會一直成功。那樣的人生是不真實的,可是今天,我發(fā)現(xiàn)好好很不樂意接受失敗。 暑假開始,老公就開始教好好下象棋,陸陸續(xù)續(xù)下了幾...
    2020-10-30 閱讀全文
  • 孩子身上很多問題的產(chǎn)生,是因為父母沒有耐心 教育孩子,你為什么沒耐心 當和朋友談到孩子時,我總會告訴他們一些兒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卻聽到不少家長說,我可沒有象你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都渴望的,他們內心確實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實...
    2021-03-01 閱讀全文

“80后”一代很多是孩子的肉身,父母的靈魂。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沒有權利強行填充。 我有一個200分原理,父母對孩子的愛100分是剛剛好,如果父母的愛不足100分那就是愛不足,如果超過100...

2021-03-25 閱讀全文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韋鈺有感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于腦科學...

2021-01-27 閱讀全文

今天的年輕的一代爸爸媽媽吸取了很多嶄新的教育觀念,他們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要不厭其煩地夸,不遺余力地夸,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用鼓勵強化它?!贝蟛糠指改刚J為孩子的好行為就是這樣鞏固下...

2022-03-11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孩子,輸很正常 不想輸,是一種好事,可是作為人要學會接受失敗,沒有人會一直成功。那樣的人生是不真實的,可是今天,我發(fā)現(xiàn)好好很不樂意接受失敗。 暑假開始,老公就開始教好好下象棋,陸陸續(xù)續(xù)下了幾...

2020-10-30 閱讀全文

教育孩子,你為什么沒耐心 當和朋友談到孩子時,我總會告訴他們一些兒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卻聽到不少家長說,我可沒有象你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都渴望的,他們內心確實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實...

2021-03-0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