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 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附教育孩子十大戒律)
發(fā)布時間:2020-11-20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 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它體現(xiàn)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更愿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
這是一位媽媽的博客,我昨天從網(wǎng)上看到,感觸很深,希望家長們認真的思考,她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那天在博友“月之雨”的博客《花開好了》留言,表達了一個觀點:“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今天回訪,沒想到留言引起了博友們的認同。
面對孩子“那么多莫名其妙的不聽話、頑皮倔強、任性胡鬧的舉動,任憑大人怎樣威逼利誘,他就只是哭著發(fā)泄情緒。”“月之雨”在《花開好了》中反思自己:“為什么我們就是不能理解他尊重他順從他呢?”我的留言就是針對這句話說的。
我留言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包括你我。
今天(應(yīng)該是昨天了)路過一家幼兒園,看到門口一幅很大的畫,畫上面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和一句標(biāo)題式的話:讓我們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是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芏紫聛砗秃⒆颖3制降饶???/p>
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這個留言竟然引起了讀她博客的博友的關(guān)注。
博友“潯陽故人”留言說:“蹲下來,你看到的世界和孩子一樣。孩子大了,回過頭看她的成長過程,有時會有很多遺憾。所以,趁孩子還小,和他(她)再經(jīng)歷一次成長,真美?!?/p>
博友“清水淡墨”也感慨:“讓我們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芏紫聛砗秃⒆颖3制降饶???/p>
博友謝貴芳留言更是直接,像是做錯了的家長接受了一場“教育”:“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記在心了?!?/p>
上周五下午接孩子放學(xué)時,我在學(xué)校門口聽到一些等還沒下課的孩子家長談?wù)撝约旱暮⒆?,?nèi)容幾乎都是責(zé)備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不聽話怎么怎么難于管教。
對她們的責(zé)備和感慨,我也心有同感?,F(xiàn)在的孩子,確實“難于管教”了。我常常想,我們也都是一步一步從孩子走過來的,父母當(dāng)年也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難題?也是不是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而今,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問題究竟出現(xiàn)在哪了呢?
那天路過幼兒園看到這個標(biāo)語的時候,讓我頓然想起了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是:
圣誕節(jié)的晚上,一個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參加派對。熱鬧的場面,豐富的美食,盛開的鮮花……母親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她以為女兒也會和她一樣開心。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女兒竟突然坐到地上大哭起來,鞋子也甩掉了。
尷尬的母親氣憤地把女兒從地上拉起來,一陣訓(xùn)斥之后,她蹲下來給孩子穿鞋子。在蹲下來的那一剎那,母親驚呆了:她的眼前晃動著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剛才看到的笑臉、美食和鮮花。
她明白了女兒為什么不高興,她蹲下來的高度正是女兒的身高。
這個故事的題目就叫《蹲下來和孩子講話》。
博客寫到這里時,我后悔了,后悔自己初為人父時為什么沒有想起這個故事,讓自己的感悟遲到了12年,讓我站著面對了孩子12年。如今,兒子已經(jīng)差不多長到我肩膀高了,再有幾十厘米就和我一樣高了。
這個時候我才明白過來,我們的孩子難于“管教”,是“自恃成人”的我們與孩子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不僅僅是幾十厘米的身高上的距離,而是成人和孩子之間兩個世界的距離,是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隔著歲月的距離,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不能“溝通”的距離。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面前蹲下來,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關(guān)心與理解,是一種呵護和尊重;如果我們能在孩子面前蹲下來,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會縮短,就會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我們能在孩子面前蹲下來,就能建立起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成人與孩子的關(guān)系。
是的,家是孩子的殿堂,這里有愛與歡樂,是他們成長的樂園,也是他們走向社會、開始獨立生活的集訓(xùn)營。讓他們帶著一顆被理解、被尊重的心,開始他們自己的人生之旅,就等于帶上了一縷生命的陽光,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請蹲下來和我們的孩子說話”,讓我們以孩子的視角去“欣賞”你認為幼稚的他們的世界,才能從內(nèi)心真實地感受他們成長中的快樂。
“請蹲下來和我們的孩子說話”,讓我們從孩子的思維去“理解”你不能接受的他們的愛好,才能不讓孩子處在被“控制”的悲哀中。
“蹲下來和你的孩子孩子說話”,你做到了嗎?
教育孩子十大戒律
1.不要把小孩子當(dāng)成大人來要求,把大孩子當(dāng)成小孩子來管束;
2.不要把“聽話”作為好孩子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給“調(diào)皮”貼上壞孩子的標(biāo)簽;
3.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讓孩子失去長大的機會;
4.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學(xué)不會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zé);
5.不要強化孩子的缺點,拿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比較;
6.不要當(dāng)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施以語言的暴力;
7.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
8.不要讓課業(yè)負擔(dān)充斥孩子的所有時間和空間,把考出高分當(dāng)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標(biāo);
9.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讓孩子這也不許看,那也不許說;
10.不要捆上孩子的腳和手,讓孩子這兒也不許去,那兒也不許摸。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教師心得: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個一直討論的話題,怎樣蹲下來呢?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觸孩子的世界。
案例:在進餐前,我組織幼兒聽錄音故事。沒過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竊竊私語。稍稍維持秩序,情況有所改變,但過不了兩分鐘.他們又開始熱鬧起來了。
這時,我特別惱火,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好聽的配樂故事孩子們卻不喜歡聽,不明白為什么孩子們坐在一塊兒總有說不完的話。為了讓孩子們安靜下來聽故事,我決定教育一下幾個比較“鬧”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環(huán)視了一下,看見較遠的那組孩子居然手拉手說說笑笑的,我便徑直朝他們走了過去。當(dāng)我走近時,孩子們的笑臉凝固了,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一張張惶恐、膽怯的臉.一副準(zhǔn)備受罰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們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開心,便什么話都沒說,在那組找了個空位子坐下來。一坐下來.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原來我班的錄音機有點小問題,播放時聲音很輕,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聽不清楚錄音機里講的是什么,于是他們干脆自己玩起來了。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我釋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輕輕的放大錄音機的聲音,隨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聽一聽聲音是否合適,問一問旁邊的小朋友,這樣能聽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專家意見:還好,還好!還好幼教工作者沒有簡單的處理,沒有因為孩子不配合老師“聽錄音故事”而去“教育一下幾個比較鬧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而是“找了個空位子坐下來”聽孩子說話,正確的處理好事情。
不要想當(dāng)然,主觀上否定孩子,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為是有原因的,如果老師僅憑主觀判斷,往往會誤解孩子。第二、老師或許會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還要鼓勵孩子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換一換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聽孩子的聲音或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總結(jié):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也許,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我們想不到的事情,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家長朋友、幼教老師,真的有幾個做到了“蹲下來聽孩子說話”,認真聽取孩子似乎荒謬、匪夷所思、異想天開的言語?我們太想當(dāng)然了,我們總以主觀上的判斷去看待孩子的世界,從明天開始,我們一起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耳朵、用心,讓我們成為孩子心靈的朋友。
教育孩子八大“戒律”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視細節(jié)。你看你就是帶著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給孩子示范應(yīng)該怎么走,比如不能三個人并排走,兩個人走時應(yīng)該大人或男士靠外邊。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國時看見一位奶奶帶著小孫子上公交車,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結(jié)果被奶奶叫了下來,奶奶要自己先走,還對小男孩說了句:“女士優(yōu)先!”紳士教育大概就是這樣的從小教起吧。
美國著名的小學(xué)教師保羅·克拉克寫過一本《優(yōu)秀是培養(yǎng)出來》的書,克拉克老師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細節(jié)教育,比如吃飯時不能含著食物說話,推門時如果后面還有人,就要為他把門,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總共有55條,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細節(jié),其實這些細節(jié)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為細節(jié)背后就是大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始終應(yīng)該記取的責(zé)任,你沒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錯過了成長的關(guān)鍵期,后面的教育就難了。
戒律二:不能生氣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當(dāng)孩子讓我們生氣時,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著發(fā)火,因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只不過不合我們的意,或者時間不對正好撞在槍口上了,就像我們的一位朋友說的那樣,下班回家筋疲力盡,還要做飯,卻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業(yè),還把玩具扔了一地,馬上火就上來了。正準(zhǔn)備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廳的窗簾拉開,沒想到一拉開,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氣非常燦爛,非常美好,轉(zhuǎn)念一想,天氣這么好,我干嘛要生氣呢?人生這么好,我干嘛要這么生氣呢?這么一想,氣就消了一半了,再拉著孩子的手,告訴他應(yīng)該要怎樣怎樣,結(jié)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飯了。
對父母而言,所謂的克制,避免“第一念頭”,說的也就是教育孩子還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平衡力。對待孩子,也許還應(yīng)該把我們耳熟能詳?shù)膬蓚€成語改一改: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更多的時間都應(yīng)該改為“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管教從嚴,講的也是原則從嚴,心思從嚴,態(tài)度則要盡可能的誠懇、溫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當(dāng)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yīng)該把孩子帶回家,當(dāng)眾責(zé)罵、毆打,往往后果非常嚴重。在一所初中,就發(fā)生過因為父親當(dāng)著老師和同學(xué)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馬上跑到樓頂跳樓自殺的事件,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劇,而在生活中這樣的悲劇實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dǎo)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就是在學(xué)校,也應(yīng)該特別注意避免當(dāng)眾對學(xué)生進行嚴厲的教育,你表揚一個人,可以當(dāng)眾進行,甚至可以隆重地進行。但是你要批評一個人,也要謹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溫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xué)生嚴辭斥責(zé),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么,平時如果有機會和孩子交談,你會和他說什么呢?
一位讀初中的孩子告訴我,爸爸媽媽平時在家里最常和我說的就是,飯吃快點,吃完趕快做作業(yè),做完作業(yè)趕快睡覺。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內(nèi)心的壓力與苦楚嗎?你能走近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嗎?孩子讀小學(xué)三年級之前還好些,10歲之后,幾乎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一旦有了什么苦惱,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學(xué)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漸從他們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斥責(zé),而到孩子13歲以后,孩子甚至連批評的機會也不給你了。
戒律五:盡量避免消極教育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贊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tǒng),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我們習(xí)慣“做大事”,取得“大成就”,與之相對應(yīng)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一件事情你還沒嘗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這些情況,在家庭文化中都很嚴重,作為父母,改變自己就要從克制批評的欲望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xí)慣開始,從改變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勵、不期待”的習(xí)慣開始。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嘗試、去改變時,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盡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應(yīng)該是家庭的一個溫馨時刻,應(yīng)該是我們能夠健康、美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感恩的時刻。吃飯就是一種享受,吃飯就是一種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會。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yīng)酬。而美好的聚會,首先應(yīng)該在家庭里面。所以不要讓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戰(zhàn)戰(zhàn)兢兢,最后對食物都喪失了好感。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飯非???,為什么很快呢?就為了使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吃這么快,對胃也不好,對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談不上有什么餐桌的禮儀。
而在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效,而且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孩子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滿腦袋都是這些批評的信息,他會做噩夢的。我還有一個觀點,實際上一個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第二天開窗戶,哇,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夢連連,三天沒睡好,就滿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讓孩子睡好了,讓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錯,你也要找到一個更為恰當(dāng)更為合適的時機,再進行教育。這其實就是對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別用別人的孩子簡單對比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扎特五歲就拉一手好提琴,七歲就會譜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我們也知道他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但是他成為大詩人還是天分最重要。對一個孩子而言,簡單的對比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說話,耐心地為他作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shù)罪并罰”
“數(shù)罪并罰”首先說明你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guān)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zé)任。其次,也說明你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有時不是你的話沒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quán)力都意味著責(zé)任,這樣的責(zé)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上面說的“八條”,其實就是八個人文常識,你要培養(yǎng)正常人,你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你盡到責(zé)任了,你就不會后悔,至于孩子最后會成為“誰”,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是否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育兒專家說為了更了解孩子,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我想問,專家,您蹲下來了嗎?我還想問,看了專家的教導(dǎo),為父為母的你,蹲下來了嗎?
我蹲下來了。
倒不是因為聽了哪位專家的話,或是看了哪位專家的文章,因為我自己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有看著別人眼睛的習(xí)慣,孩子太矮了,蹲著更方便我跟他的交流——不僅跟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我也喜歡蹲下來。
可是我發(fā)現(xiàn)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數(shù)時候照照并不喜歡我蹲著跟他說話。當(dāng)我蹲下來,平視著跟他說話的時候,他反而有點緊張,有時候還會托著我的胳膊催促我趕緊站起來。有時候他心情好,看到我蹲著跟他說話,他也會學(xué)我蹲下來,依然昂著頭跟我說話。(請想象一下一下一小兩個人蹲在那里聊天的場景,很有趣吧?。?/p>
當(dāng)然,也有他喜歡我蹲著的時候,就是當(dāng)他撒嬌想讓我抱他的時候——蹲著的老媽更利于他的攀爬。
專家覺得大人的低頭俯視孩子可能給孩子一種壓力,但實際上蹲著的父母也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某種“不安全感”。又或許,對孩子的“特殊對待”也可能讓愛模仿的孩子不那么舒服。
我覺得,比起是蹲著還是站著跟孩子說話,說話的語氣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也許你180的個頭一座大山似的站在孩子面前,但目光充滿了愛,語氣溫和、語速平緩、不急不躁、耐心講道理,孩子一定也會如沐春風(fēng);如果你的言辭中總是命令、不耐煩、訓(xùn)斥,那么蹲的再低,孩子也不會覺得溫暖和舒服。
當(dāng)然,如果你沒有試過蹲下來,也可以試一試,的確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感覺。也許你的孩子喜歡你蹲著跟他說話,覺得很有趣呢!有點胖的爹地們,是不是蹲不下來???所以更要努力減肥咯!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作為一名家長實在慚愧,對于教育方面談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這幾年為人父母經(jīng)歷的種種酸甜苦辣。
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從教孩子學(xué)說話學(xué)走路到現(xiàn)在教她學(xué)知識講道理,我們其實也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長……
若凡在我眼里,是很懂事的,有時也比較令人生氣!她一般很少跟我們?nèi)鰦砂l(fā)脾氣,但是畢竟是小孩子,性格又比較倔強,有時候發(fā)起脾氣來怎么說都不會聽,就只好用武力解決了。以前我沒做媽媽之前總覺得打孩子的家長是最無能的,可到了自己實際行動時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事后總是后悔不已,想想其實只要蹲下來好好跟她講她也是會聽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改正。好在她從來不計仇,打了她過一會兒就好了,還會跟我們一起分析挨打的原因。她說:“媽媽你打我是因為我不聽話?!蔽揖驼f:“那你能聽話嗎?”她就回答:“媽媽,我做不到啊!我做不到每次都聽話……”那口氣就像一個小大人一樣。聽她這樣說真是哭笑不得。
若凡和別的小女孩一樣,心里都有個公主夢,喜歡穿漂亮衣服。我經(jīng)常給她講迪斯尼公主的故事,告訴她公主并不是穿的漂亮就可以,首先一定要心地善良,要懂禮貌、樂于助人。
幼兒園是她人生第一個學(xué)習(xí)的地方,其實我們不希望她能有多聰明能干、出類拔萃,只要平安健康、能明白一些常識和道理、將來能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就夠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單純,只要我們蹲下來和孩子交流,她一定會快樂、幸福地成長。在伴隨她一起成長,感受她一天天的變化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的是一種幸福!
請父母蹲下來與孩子講話
一位訪澳歸來的老教師,談到赴澳見聞時說:澳大利亞的家長蹲著和孩子說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景,是在朋友家。一個周末,他們請了一對青年夫婦和孩子來吃晚飯,當(dāng)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這位家長蹲下來對小孩子說話。當(dāng)時,他感到很驚訝,以為這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問。又一個周末,當(dāng)學(xué)校的一位秘書逑蒂請我住到她家,去共度兩天周末時,我又一次見到這動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當(dāng)我們一同去超級市場時,四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逑蒂在車門口蹲下,兩只手握住兒子雙手、臉對臉地、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并不重要,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鉆進了汽車并挨著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們和孩子們?nèi)ス珗@玩,羅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里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jīng)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是個大男孩兒,絆一下沒關(guān)系的,對嗎?”這時,我也學(xué)著在一旁蹲下來,面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淚,自豪地玩去了。
這時,我禁不住同逑蒂談起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只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yīng)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澳大利亞母親的言語和行為使人想到:家長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xiàn)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xiàn)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tài)度。同時,家長可以輕聲細語地耐心說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著大聲呵斥。
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它也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樂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聽而不聞或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我想,這是一種很具體的教育方法,卻體現(xiàn)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關(guān)系的教育觀念,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著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如果我們總是站著面對孩子,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guān)心與理解,是兒童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兒童離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是我們關(guān)心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成人與兒童的關(guān)系,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