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了嗎?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幼兒園小熊你長大了嗎說課稿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你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了嗎?在一次家庭治療培訓中,老師問有孩子的學員們:“你們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嗎?”結果,很多學員都舉起了手,表示在生活很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老師默許地點點頭,說:“那我們就來測試下吧。只見屏幕上出現(xiàn)了五道簡單的算術題:1+1=21+2=32+2=51+4=53+3=6,接著老師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大家安靜下來,都盯著那幾道算術題。過了一會,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出:“錯了一道題,2+2應該等于4?!?/p>
這時,老師笑著說:“你們可真是火眼金晴啊,發(fā)現(xiàn)了這一道題是錯的,那你有沒有注意到,在五道題中,對了四道題呢?”大家恍然大悟,相視而笑。
發(fā)現(xiàn)缺點容易,找出優(yōu)點難。隨時隨地的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更難。
難,不在于孩子的優(yōu)點很少,而在于父母有沒有心去發(fā)現(xiàn),去善于發(fā)現(xiàn)并給予鼓勵,讓孩子內(nèi)心有足夠的正面能量,健康的心態(tài)。
現(xiàn)代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并不斷的去提升教育孩子的理論和方法,以求更好的去教育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萬人龍鳳。[66職場網(wǎng) Dm566.COm]
理論是死的,現(xiàn)實是活的。關鍵不是你學到了多少,而是你會去做多少。正如前面所顯現(xiàn)的一幕,你是否真正地關注了你孩子的優(yōu)點呢?
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要從小的事情入手。
從平常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那些優(yōu)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能量,至使孩子犯錯誤了,他也會有能量去改正。就拿剛才的那五道算術題來講吧。如果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對的四題中,就應該去表揚孩子,做對了大部分的題目,讓孩子去感受努力過后的自豪感,充實孩子內(nèi)心的能量,再讓孩子去面對錯了的那道題,也許孩子一看,就明白過來原來是自己粗心大意。這時孩子的內(nèi)心很強大,能承受錯了的事實,并有能量去改正錯誤。這樣的經(jīng)歷也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要從錯事入手。
孩子常做錯事,可有些孩子就會重復的犯一樣的錯事。對于父母來說,做錯事,就要批評、教育,但很少有父母知道從孩子的錯事中提取孩子的優(yōu)點。例如,孩子把桌子上的杯摔破了。你看到了,一定會大聲指責孩子太頑皮了,打爛杯子。孩子打爛杯子是錯了,可你想過,孩子為什么會打爛杯子嗎?爛了的杯子傷害到孩子了嗎?他是怎樣打爛杯子的呢?如果換一個家長,他也許會把孩子從凳子上抱下來,看著驚慌失措的孩子,給予眼神上的安慰,問問孩子有沒有受傷。確定孩子沒有受傷時,我們才來問孩子關于打爛杯子的事。這時的孩子已從打爛杯子的驚慌中恢復過來,就會跟你說,也許她想喝水,但你在休息,不想去吵醒你,不夠高,于是拿個凳子,站在上面,沒想到手碰到了另一個杯子,就摔爛了。孩子在做的過程中,他知道怎么樣去愛自己的父母,知道不夠高可以借助凳子來取,這些都是孩子的優(yōu)點,告訴孩子是如此的有愛心,如此的聰明,然后才跟他講這樣做的危險,下次可以記住,相信孩子決不會再做同樣的錯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因為孩子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榜樣,父母是怎么樣的,孩子也會是怎么樣的,父母比較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也會關注別人的優(yōu)點,關注父母的優(yōu)點,從而學習父母的優(yōu)點。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六一關注:你的孩子“合群”嗎?
當前,城市里的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同齡人長時間接觸。到了幼兒園,有些孩子往往不適應,有的恐懼陌生人,有的特別不聽話,甚至有的具有攻擊性,這些都讓他們很“不合群”。這些孩子會經(jīng)常遭受別人的“白眼”、“責怪”。專家指出,兒童時期情緒傷害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養(yǎng)成。
“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本版特邀請心理專家,就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給以指導,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擁有早期的友誼給兒童提供了社會支持,不但能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且這種伙伴關系也是兒童以后建立新關系的可靠基礎。因此,家長要肩負起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重任,讓孩子更“合群”。
孩子不聽話家長身上找原因
5歲的小力語言表達能力不好,平常說話慢,但愛跑動,經(jīng)常有攻擊性行為。與小朋友一起玩,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如果真讓給他了,他又覺得沒意思了,似乎他的樂趣就在“搶”的過程里。結果,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有時還故意欺負他,經(jīng)常是今天被某個小朋友抓破了,明天又被某個小朋友掐青了。和他一起玩,他只能贏不能輸,只要輸了就不肯再繼續(xù)玩。大人坐在那里,他又會突然伸出拳頭打你一下。而且,小力特別不講理,他一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鬧,從來不會好好說。家長被鬧得沒有辦法,每次都不得不滿足他的要求。這樣的小力總是“挨批”,媽媽的苦口婆心,爸爸的粗暴打罵,對小力全都不奏效。每個認識小力的人,都覺得他是個讓人“頭痛”的孩子,小力的父母為此深感無奈。
小力的種種行為,顯示出他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長沒盡到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責任。
小力的父母性格都很安靜,很少和小力交流。爸爸像個孩子一樣喜歡看電視,甚至于經(jīng)常忘記吃飯。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也很少帶小力出門,就連周末也經(jīng)常呆在家里??梢?,小力缺乏與父母和爺爺奶奶等長輩交流溝通的機會,也缺乏與同齡小朋友交流和相處的機會,這才導致了小力“不合群”。因此,孩子不聽話,家長應多從自身尋找原因,不可一味怪罪于孩子。
兒童期情緒傷害影響日后性格
4歲至5歲的孩子,逐漸由獨自游戲、玩耍發(fā)展到與其他小朋友合作進行互動、合作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開始與其他兒童交往。兒童時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絕,不僅會造成情緒上的傷害,出現(xiàn)害羞、恐懼、自卑等的不良心理癥狀,也會影響日后其他性格的發(fā)展。該時期兒童的自我評價常常受他人暗示的影響,比較依賴于成年權威人物對他的評價,而且對成人的評價毫不置疑。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父母或其他養(yǎng)育者與他的關系和相處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識,間接地也會影響他對自己的信心。
這個時期,孩子如果與同齡人缺乏接觸,就沒有充分時間實踐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足,會讓孩子感到被忽略,那么孩子有可能會采取調(diào)皮搗蛋等錯誤的方式引起關注,這時候如果沒有輔以正確引導,只是一味地批評、打罵,就會讓他感受到別人的厭惡,他就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自責——“我不好”,“沒有人愛我了”,從而產(chǎn)生深深的內(nèi)疚。久而久之,不利于兒童學習如何更好地處理生活中出現(xiàn)的這些事情,難以保持探索的興趣,反而可能變得更加退縮和封閉。甚至可能把來自父母的壓力發(fā)泄到其他孩子或者大人身上,或者玩具上,發(fā)生更多的同伴間的沖突、破壞玩具的行為。
可見,兒童時期的情緒傷害如果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會對日后的性格產(chǎn)生負面影響。
體罰只能獲得暫時的屈從
對待兒童,家長千萬不要采用體罰的方式。
確實,體罰可以使孩子馬上遵守規(guī)矩,然而,經(jīng)常使用體罰方式,往往只是造成孩子暫時的屈從,對孩子長期的行為改變并沒有作用。而且體罰越多,孩子就越可能把壓力轉(zhuǎn)移到其他孩子身上,與同伴發(fā)生更多的爭吵,甚至打架。如果孩子根本沒明白為什么訓斥他、體罰他,以及怎樣做才是對的,那么這樣的訓斥和體罰并沒有意義。
孩子哭鬧、無法勸解時,可以把孩子帶離這個環(huán)境,帶他到他自己的房間,讓他自己反省,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直到孩子做出適宜的行為。或者限制孩子看他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作為懲罰。
家長應幫助孩子使用適當?shù)摹⑸鐣芙邮艿姆绞?,既發(fā)泄了自己的情緒,又不傷害他人。比如玩一些費體力的游戲,并幫助孩子獲得團體的認同。孩子犯錯后,家長要和孩子探討錯在哪兒,還要和孩子說明自己為什么生氣,讓孩子認識到這么做的不好后果,以及提出希望孩子以后怎么做的行為建議。在這些情況下,父母要采取溫和的態(tài)度,與兒童就事進行探討、交流,指導孩子如何做事,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
注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有時候,孩子表達能力不強也會造成社交障礙。四五歲的兒童,已經(jīng)能夠與大人進行有效、合適的溝通,能就某一個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并開始能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成人之間一來一往的交談對孩子語言的發(fā)展非常重要。此時的兒童已經(jīng)能夠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以適應聽者的年齡、性別和社會地位,因此,這時的父母要注意促進兒童語言的學習。
如果孩子表現(xiàn)為想要什么就哭鬧,而哭鬧肯定有結果,那么,孩子就會錯誤地認為哭鬧才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家長要善于利用每個機會鼓勵孩子用語言,而不是哭鬧來表達自己的要求。特別對于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的孩子,家長更要耐心傾聽孩子講述,必要時可以協(xié)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小朋友的玩具,可以向小朋友有禮貌地提出請求:“我很喜歡你的玩具,借我玩會兒好嗎?”也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換:“你玩我的玩具,我玩會兒你的玩具好嗎?”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理解事情發(fā)生的順序,向孩子解釋行為如何產(chǎn)生后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來他自己焦慮的心情。
多體驗正性情緒
所謂正性情緒,是指積極情緒又稱為正性情緒,是能使人感到歡欣喜悅的情緒,例如興奮、愉快、歡樂等。兒童多體驗正性情緒,有利于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一點兒小錯就訓斥他們,就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父母要學會強調(diào)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關注孩子行為的積極方面,為兒童解決困難提供幫助,增強兒童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
孩子與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不要只是責罵孩子。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心平氣和的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及時指導孩子學習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增強孩子的“同理心”。
還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比較哪一種更好。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打了小朋友,并搶了人家的玩具,你覺得他會怎么想,有什么感覺?”“你能不能想出其它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使你們兩個人都不生氣?”。這樣,當孩子面對分歧時,就會更加理智地去處理,避免更多的激烈沖突,同伴交往也會更加和諧。
今天,你親了你的孩子嗎?
在采訪早教的過程中,廣州醫(yī)學院心理學專家李幸民教授告訴記者這樣一件事,他去意大利、奧地利考察早教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邊絕大多數(shù)的早教機構(或者叫幼兒園)在門口都寫著這樣一句話:“爸爸媽媽:今天,你抱了你的孩子嗎?你親了你的孩子嗎?”
李教授說,自己看了十分感慨,因為在國內(nèi)的幼兒園門口寫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一切為了孩子。國外說得很具體,告訴你應該怎么做;而國內(nèi)則說得很抽象,一切為了孩子,但沒有說具體該怎么做。
還有一件事,也讓李幸民教授感到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國外的早教機構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都是在室外活動,比如在海邊的沙灘上,孩子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盡情地玩沙子、戲水,你追我趕,好不熱鬧。不像在中國的早教,是把孩子們關在一個房子里讓孩子們做游戲,就是早教了。
聽了李幸民教授的話,記者不僅感慨良多。中國的父母應該說是最愛自己孩子的,對孩子是最有奉獻精神的,就連早教機構的人都說,中國父母的錢最好賺。可是中國父母會愛孩子嗎?這卻是一個大大的疑問。不要讓孩子躲在大人的身后,家長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這些道理已經(jīng)喊了很多年,可是仍然有太多太多的家長做不到,正是應了那句話:“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p>
對于中國的早教,記者不得不借用孫文先生的話來概括當下的狀態(tài),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彼?,光是帶孩子去參加早教班是不夠的,每天父母都應在心底多問一問自己:“今天,我抱了寶寶嗎?今天,我親了寶寶嗎?”
你家孩子的杯子,滿了嗎?
生活中總會遇到許多不平的事情。受氣自然也是經(jīng)常有的,我是明明知道對方錯了,放松心情也完全可以體諒他們的做法。因為我總是相信,生活當中我們必須有一個盛滿幸福的杯子,只有你的杯子滿了,你才會不知不覺地跟其他人分享幸福,你的杯子空著,怎么大方地給予呢?
我們自己生活得很平和,我們會對周圍的人也充滿著善意,這個時候,我們的杯子是滿的。不僅人生,我對教育孩子也抱著相同的看法:要讓孩子的杯子是滿的,這樣孩子才有更多的盈余去關心別人、照顧別人。
前陣子有個關于“分享”主題的討論,之所以定下這個主題是因為現(xiàn)代“獨”孩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完全不懂得分享,長大了保不定就是一個啃老族,不僅影響性格、影響成長,還會影響父輩一代的生活。
我覺得孩子懂得分享,那很好;不懂得分享,那也是極為自然的事情——自小就是一個“焦點”,沒有學習分享的環(huán)境,不會分享那是再自然不過的。
當然,不會分享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希望孩子彬彬有禮、文明待人、樂于分享,但是在讓孩子學會分享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孩子的內(nèi)心情緒變化,讓孩子享受著分享的快樂,而不是為了大人的面子或意愿,為了得到表揚而被迫分享。
“被迫分享”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對孩子的發(fā)展極為負面。它會暗示孩子,他所擁有的東西雖說現(xiàn)在是他的,但未來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認知受到了挑戰(zhàn)。孩子的這些感受不為大人們所理解,他們被忽略的這些感受會更強烈,進而引發(fā)不安定感,對周圍的人與事都產(chǎn)生不確定的感覺。在很大的程度上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壞“被迫分享”之后家長跟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
我們中國人的情義總是先人后己,掩飾情感。
比如我們夫妻在外面吃飯,明明看到一款他十分喜歡吃的菜,也不習慣幫他夾一筷子,孩子的玩具我們明明知道對他有多重要,但是為了照顧對方孩子的喜好,我們也會輕聲勸解孩子退讓。
所以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做著讓孩子承受“被迫分享”的罪魁禍首。
在我看來,被迫分享只能讓空著杯子的孩子更恐慌,更沒有安全感。他會時刻產(chǎn)生一種擁有的物質(zhì)隨時讓人占有的感覺,這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無疑是很不利的。只有讓孩子充分體會到占有權、分配權,讓他知道他的決定不會讓人輕易左右,才有安全感,才有富足感,與人分享才能成為一件自然的快樂的事。
一句話,只有孩子自信自強,讓孩子的杯子滿滿的,他才能分給別人。孩子的杯子本來是空的,怎么讓他滿起來呢?
有個故事很有趣,說有個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沒有水沒有食物,瀕臨死亡之際,他終于找到一間廢棄的小屋,屋子前面有一個吸水器,他賣力抽水,可空著的吸水器滴水不出。忽然他看見旁邊有一個水壺,水壺里有水!壺邊有一張紙條提醒他,讓他把壺里的水灌進吸水器才能打出水。好容易才找到水,讓他直接把水倒掉?如果倒了之后再吸不上來水呢?他思想斗爭了一會,終于把水倒進干涸的吸水器里,如愿抽吸出足夠的泉水。
老家以前也有這么一臺吸水器,得先倒進一大瓢水,才能把井里的水給吸出來,空的吸水器打水的巨響十分磣人,吸滿水,抽兩下立即就出水了,嘩啦啦流個不停。
想要吸水,先得倒水,這是一個先給予后獲得的故事。
當你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心和安全時,相信他的杯子很快就滿起來,不要強迫把他的水倒給別人,等他覺得足夠了,他自己會快樂地跟別人分享,到時你的驚喜與滿足一定跟強迫性的分享不在同一級別上。
聽說我小的時候很小氣,我媽總是騙我,“你說肯,別人就不會拿你的東西,你說不肯,大人一定會逗你,搶你的玩具?!庇谑俏铱偸钦f肯。騙人是不對的,但是在我小小的心靈里,我知道有一種“辦法”可以保全我的玩具或零食,覺得很安全,很有信心。當媽媽詢問我的意思,讓我把東西分給小朋友,我就不知不覺地肯了。
小泥也是這樣,婆婆帶她外出總會回來投訴,說小泥太小氣,讓她當婆婆的沒有面子,但是孩子不肯就是不肯。如果當時我表示同意小泥的做法,讓她擁有更多的支配權,說不定她會更早就學會跟小朋友分享,而不是等到現(xiàn)在,懂事了才去取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育孩子必須理性,不要顧及面子,不要念及情份,更不要對孩子強取豪奪。尊重他、引導他,當某一天他樂于分享的行為讓你驚訝,你就會欣喜地知道,孩子的杯子已經(jīng)滿了。
今天,你罵孩子了嗎?
今天,你罵孩子了嗎?今天,給**喂過了睡前點心,我給他洗好澡,換上睡衣,他便要求喝牛奶。最近一段時間,我給他訂了鮮奶,用塑料袋包裝的。前陣子我都是將整袋牛奶先放到一個杯子里,然后插上吸管讓**抱著杯子喝,今天想到那個杯子是瓷的,挺沉,決定給他換成塑料碗。結果是,**還沒適應這只碗,因為相對杯子而言,這碗太淺了,**喝了幾口牛奶后,注意到我放在床邊的書本,想過去看看。挪動的時候,碗一傾,塑料袋里的牛奶倒出來大半,一下子將草席給弄濕了……
我忍了半天,還是表達了我的情緒:**!媽媽很生氣!你看草席全部弄濕啦!媽媽有提醒你要小心,牛奶很容易倒出來的!
**一臉愧色。聽任著我“擺布”他:我把他抱到小床上,然后連書連枕頭那些東西也全部塞到小床鋪,扯出草席去清洗和晾曬。他蹲在小床上自己翻書看。看了一會,覺得有些無聊,便在小床上走來走去,又過了一會,見我還沒有理他,終于鼓起勇氣,叫了我一聲:“媽媽!”聲音里含著試探和一些懼意。
我告訴**說:媽媽剛才生氣,但現(xiàn)在不生氣了!你等媽媽一會,洗完臉就出來陪你。
**說:媽媽不生氣啦!媽媽不罵寶貝了!
心里不由一動。這是**首次自已用罵字。
我在想,這孩子每天要被媽媽“罵”幾次呢?罵人的時候,一定是表情兇猛,聲音很大,而且可能一沒注意就帶出了威脅和懲罰的內(nèi)容。難怪**那么害怕。然后用了那么長時間來忍耐自己一個人呆在小床里的孤獨和寂寞也不敢打擾媽媽。我相信他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擔心的是媽媽還會不會愛自己,而不是考慮如何修正自己。這就是罵孩子的最大壞處:表面上是“嚴格教育”孩子,實際上卻是在讓孩子驚慌和擔憂。
我要盡量地少罵孩子。
孩子:你知道錯了嗎?
剛吃了茶點不久,便傳來諾諾小朋友的喊聲:“老師,航航朝我吐口水?!彼脑捯暨€沒落,這時的航航又想給另一位小朋友吐口水,我叫:“航航!”聽了叫聲,他在地上翻了一個跟頭,裝作若無其事地走開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又有一名小朋友很不開心地走到我的跟前,向我訴說著航航的不良行為。航航為什么會這樣呢?他媽媽在聯(lián)系冊中也有說過:不知道為什么,航航最近在家愛吐口水了。據(jù)老師們前幾天的觀察,他這種情況在幼兒園里一直沒出現(xiàn),為什么今天會這樣呢?暫時把他叫住,只是治標不治本,怎樣才能把他的壞習慣糾正呢?于是,我放下手上的碗,神情嚴肅地對著他說:“航航,請你到陳老師這邊來?!?/p>
這時,航航感到不對勁了,一邊揉著小眼睛,“水滴”一邊嘩嘩地流著,哭著說,“Miss,我知道錯了,下次不會了?!蔽颐念^,輕輕地問:“你說你知道錯了,那錯在哪里?”他回答:“吐口水。”我再問:“你知道把口水吐在小朋友的臉上會怎樣嗎?”航航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耐心地告訴他說:“第一,吐口水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第二,吐口水也是不講衛(wèi)生的一種行為,有一些疾病就是通過口水傳染的,如果被傳染了,人就會生病,你是想自己生病還是讓小朋友生病呢?是生病好玩還是不生病與小朋友一起好玩呢?”
聰明的小家伙說:“生病了就要打針吃藥,沒有力氣玩了,很難受的,我想不生病,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蔽医又f,“你想和小朋友玩,那你的小嘴巴就不能吐口水給小朋友,記住了嗎?”航航邊點頭邊說:“知道了。”“那你能做到嗎?”他說:“能做到?!薄白霾坏皆趺崔k?”我說,他搖著頭一句話也不說。我又說:“如果你沒做到,又向小朋友吐口水,那你只有一個人玩了,好嗎?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喜歡知錯就改、講衛(wèi)生、有禮貌、說話算數(shù)的航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為了能加深他的印象,我與他來了個君子協(xié)定——拉鉤,然后小家伙開心地跑回自己的座位,跟著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去了。
當孩子犯錯了,老師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你知道錯了嗎?”小朋友說,“我知道錯了”。聽了孩子說“知道錯了”,老師們便讓他回到群體中,事實上孩子真正犯了什么樣的錯,犯了這樣的錯,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我想孩子們是不知道的。當孩子們犯錯了,老師們要用實際行動進行教育,讓犯了錯誤的孩子真正地知道他錯的原因,怎樣做是正確的,同時也要讓他適當?shù)爻惺茏鲥e事的后果。
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
晶晶吃飯撒飯粒,無論大人怎么批評,他都改不了這個毛病,有時甚至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頓飯,他有兩頓飯的時間要挨罵,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覺無招了,便求助于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你們不必去理會他?!?/p>
父母遵醫(yī)囑,當孩子再用腳擦桌底的飯時,佯裝沒看見。幾天下來,媽媽發(fā)現(xiàn)晶晶沒再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干凈!”“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焙⒆右姼改笇ψ约翰溜埩5氖虏宦劜粏?,不擦飯粒倒獲得表揚,便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即使掉了飯,也會彎腰撿起,晶晶受表揚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漸漸地,晶晶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這一毛病。
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后愿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于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碑斨说拿鏀?shù)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fā)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著孩子缺點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或是覺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負面行為,而不愿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父母關注什么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面,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肯定與獎勵,淡化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使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淡化孩子的缺點絕不意味著為孩子的行為護短,也不是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缺點時,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設法替孩子開脫辯解,而是策略地對孩子進行正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