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如何與新生嬰兒進行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發(fā)布時間:2020-10-16 如何進行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世界的教案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游戲 如何與新生嬰兒進行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小區(qū)的媽媽和我抱怨,她家的孩子兩個月了,拉屎拉尿還沒有規(guī)律,并且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那么容易哭。問我家小xx小時候的情形。小xx挺好帶的,才一周大便就有規(guī)律了,他會發(fā)信號給我呀,一看他不動,瞪著圓圓的眼睛在用力,就知道他要拉便便了,所以幾乎沒有拉身上過。孩子愛哭是很自然的,但是只要知道他是餓了還是尿了不舒服了,對疹下藥之后,就會覺得帶小孩很輕松。

我覺得吧,新手爸媽抓不準孩子的規(guī)律,不知道孩子為什么哭,可能是和孩子的溝通不夠。xx一出世,我?guī)У搅怂膫€月大,每天的重心都是他。只要他醒著,我就愛把他放在小床上,和他聊天。有時候拿一個響鈴,有時候拿一本色彩鮮艷的書,逗他,他會很認真的盯著我的眼睛或嘴巴,也知道是在和他聊天,他會很放松,很開心,也十分愿意給予回應。久而久之,從他的眼神,他的一些小動作,我就知道他是想干嘛了。自然而然,就覺得這帶孩子非常容易,一點不累。

上了班之后,xx的外公外婆在這帶了一段時間,我也要求他們天天和他講話,天天讀書給他聽。xx聽得很認真呢,那時候還開玩笑,xx一開口不會就帶一口老家話吧(因為外公外婆的普通話不標準哈)。

和孩子溝通很重要,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很簡單。無非是要吃,要尿,要拉便便,要玩,要了解新事物,要大人多和他說話,愛他……

新生的寶寶,不要以為他口不能言,就啊啊啊地能發(fā)點聲音,其實孩子聰明著呢。他們非常希望能和爸爸媽媽多交流,希望爸爸媽媽能盡早地懂他們。那爸爸媽媽們該如何做呢?以下是我的一點小建議:

1、經常“盯”著自己的寶寶吧。當然這里的盯,一定要用溫柔地充滿愛的眼神看著孩子,孩子也會很神奇地看著這一雙眼睛,從這雙眼睛里感受到那份濃濃地愛。

2、多和寶寶聊天。胎教的時候,估計準媽媽準爸爸都愛時時刻刻和孩子交流,現(xiàn)在沒有隔著那一層肚皮了,交流就更有意義與作用了。我們用輕快柔和的語調和寶寶聊天,他會很認真的傾聽,時不時給你一個笑臉。交流久了,寶寶對父母的依念越大,和父母的感情越深。

比如,在給新生兒喂奶、洗澡、換尿布時,母親要“告訴”新生兒你現(xiàn)在在做什麼,如“寶寶,我給你喂奶了,你要好好地吃。”、“寶寶,我們現(xiàn)在要洗澡了”、“洗的干干凈凈的,多舒服呀!”、“換換尿布,你就舒服了!”等,當然新生兒不可能聽懂這些話,但這許多聲音產生的刺激可使新生兒很快熟悉媽媽的聲音,對新生兒的聽覺也是一個刺激,促進聽力發(fā)展。

3、多給孩子溫柔的撫摸。溫柔的撫摸會使關愛的暖流通過爸爸媽媽的手默默地傳遞到孩子的身體、大腦和心里,對嬰兒智力及健康的心理發(fā)育起催化作用。

4、周到的日常護理,如按需哺乳等,可以使嬰兒獲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保持愉快的情緒。

5、舒適的環(huán)境、豐富的營養(yǎng)、充足的睡眠,尤其是母乳喂養(yǎng),對嬰兒的大腦發(fā)育更是極其重要。

其實寶寶的世界真的很簡單,只要爸爸媽媽用心地去發(fā)現(xiàn)去和孩子溝通,就很容易取得寶寶的依賴和反饋,會成一個很好帶的乖寶寶。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走進內向寶寶的心理世界


雯雯的媽媽經常擔憂,雯雯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獨處,除了和爸爸媽媽說上為數(shù)不多的幾句話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見到陌生人就別提了,根本不愿意開口,怎么勸說也沒效果,她還是三緘其口。雯雯的性格是不是太內向了?這樣下去對孩子的發(fā)展會不會有影響啊?

生活中,當孩子表現(xiàn)出不愛說話或膽怯時,爸媽和老師習慣說“這個孩子挺內向”。是否不愛說話就是內向?膽怯就是內向?內向的孩子究竟會如何表現(xiàn)呢?

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

●興趣與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觀世界

●除了親密朋友之外,不愿與他人隨便接觸

●對一般人顯得冷漠

●待人含蓄拘謹

●反應遲緩,敏感多思

●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

●喜好幻想

●不善交往

●情緒活動比較穩(wěn)定

●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可見,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很多種,不能僅用不愛說話或是膽怯去定性。那么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寶寶的內向呢?原因同樣很多維。

1、家庭背景和教養(yǎng)方式

家庭背景和教養(yǎng)方式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如果爸爸媽媽是屬于較為冷漠的人,他們便深信假如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喜歡順從、依賴、乖乖聽話的孩子。爸媽也不鼓勵寶寶去結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圈子只限于父母及家人。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知之甚少,社會交往使他們感到局促不安,并力圖回避。

2、環(huán)境的改變

周圍環(huán)境一旦改變,寶寶需要對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外向的寶寶會很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新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得自由自在。而內向的寶寶對新環(huán)境適應得慢一些,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膽怯、活動性差等等。如果寶寶周圍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改變,他們很可能會變得少言寡語,表現(xiàn)出內向的特性來。

3、自我意識敏感

由于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會產生對人的“緊張癥”、“恐怖癥”。如有的爸媽要求孩子與他人接觸時,表現(xiàn)得大方得體、自然有禮貌,然而由于孩子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陌生人,因而感到緊張、怯生,產生回避和退縮的行為。孩子的表現(xiàn)如果遭到父母的責備,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到自己的個人世界。

4、不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寶寶往往表現(xiàn)為活動性差,即行為、語言退縮,具體表現(xiàn)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眾心理強等等。由于不自信,寶寶的性格往往傾向于內向。

那么,怎樣正確對待與改變過于內向的性格?作為爸媽,應當盡可能激發(fā)起自己的熱情,用熱情感染孩子,給內向的寶寶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

1、了解內向與外向各有優(yōu)缺點

外向和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也各有優(yōu)缺點:外向型的寶寶性格爽朗,遇事不怯場,反應較快;但他們往往缺乏計劃性和堅持性,難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內向型的寶寶遇事沉著、善于思考;但他們容易產生自卑感。爸爸媽媽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寶寶的優(yōu)缺點,發(fā)揮其長處,克服其不足,寶寶的內向性格并不是完全的弱勢。

2、增強寶寶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

環(huán)境適應能力對人的發(fā)展很重要,它有時甚至被定義為智力的核心。對寶寶來說,環(huán)境適應能力常與爸媽的教養(yǎng)方式有很大關系,過度的保護使寶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因此,爸爸媽媽應該放手讓寶寶與他人交往,讓寶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去體驗,讓他們從中獲得交往的經驗,這對他們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3、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

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是培養(yǎng)健康個性的關鍵。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緒積極、樂觀,反之,則消極、悲觀。自尊自信能使孩子獲得快樂,當寶寶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勝任感又為其它人所接納時,他一定會很快樂,這種快樂才是源自內部、發(fā)自內心的。

4、不要苛求和輕易責備內向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關注、諒解和尊重,苛求、責備、批評和懲罰等都會使孩子更加內向。爸媽應當使用積極的暗示和肯定的言語,學會賞識他們,爸媽的賞識是寶寶積極的動力。

5、主動走進孩子的世界

生活中爸爸媽媽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對內向的寶寶尤其要如此。如對孩子說出:“對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使他感到爸媽就像朋友一樣;和小寶寶講話,最好能蹲下來,讓他和你處于同一高度,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和他用同樣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這樣,親子之間就是一種平等的交流。

6、與孩子獨處

爸媽每天盡可能抽出一段屬于你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和孩子親切地交流,傾聽孩子的語言。適時用身體語言,如擁抱孩子,親吻孩子表達你的愛與信賴。這能給內向的寶寶很多安全感。

特別注意:

寶寶的心理發(fā)展有自己的“時間表”

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發(fā)展的特定的“時間表”。像人的身高一樣,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長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齡卻開始緩慢增長;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長個兒”,到了一定年齡卻“突飛猛長”。寶寶的心理發(fā)展也是如此,爸媽和老師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忽然有一天內向的孩子變得愛說話了,甚至滔滔不絕;還有一些孩子變得膽子大了,與以前判若兩人,可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因此,對于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我們不宜給他們過早下定論,把孩子定性成“內向性格”,老師和家長應理解和懂得給孩子留有發(fā)展的余地和空間,這對孩子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教育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映,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潔的尿布和溫暖的搖床。實際上,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感覺很靈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別力。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有生命的東西。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在結構上已與成人基本相同,視覺和聽覺是嬰兒與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兒出生1周,就能辨別出出生之日起給他喂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就具有對語言不同發(fā)音的辨別力。嬰兒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時期。

嬰兒的微笑和哭聲,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蘼暿巧眢w某種不適的瓜,而微笑則是身體舒適的表現(xiàn)。父母若以臉?物忽隱忽現(xiàn)來刺激嬰兒的視覺,或以說話聲?鈴聲來刺激嬰兒的聽覺,可以誘發(fā)嬰兒心理瓜而微笑。這樣既可使視覺和聽覺得到鍛煉,同時也對嬰兒最初的智力發(fā)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笑是嬰兒與人交往的開端。父母也可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心理世界,也可以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愛笑的嬰兒其智力發(fā)育水平比不愛笑的嬰兒要略高一些。因為不愛笑攖兒,往往心情壓抑?感情憂郁?不愿意與人交往,熱必影響嬰兒獲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發(fā)育。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嬰兒的微笑,要讓嬰兒經常擁有微笑,在歡聲笑語中茁壯成長。

嬰兒的教育還體現(xiàn)在對待孩子的哭聲。嬰兒不會講話,不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是不舒服?是不稱心?還是……而只會用哭聲來表達。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哭聲有所辨別:有病哭,或無病哭,還是無故哭鬧。有病哭鬧應及時時送醫(yī)院治療。無病哭鬧是餓?渴?尿布濕了,或受冷?太熱,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經護理或改變就會安靜。若是無故哭鬧,則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則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則形成了壞習慣,“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據(jù)嬰兒的年齡大小特點,去接觸他,逗樂他。這對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有利。

心理研究證明,孩子出生后的1--2年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最迅速?最關鍵時期。新生兒的大腦已具備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條件。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可使大腦獲得足夠的刺激,即使大腦在功能上和結構上更趨完善,又促使?jié)撛谀芰Φ玫捷^好的發(fā)揮。因此,孩子從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潛力也很大。在此階段父母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從孩子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潔衛(wèi)生等方面,嚴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的行為很重要,如夫妻關系?鄰里關系?等人接物?禮貌語言等。雖然幼兒不懂事,但接受感觀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強,如你張嘴?伸舌,孩子也會學你的樣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小兒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應時候會自然流露或模仿出來。家長了解了新生兒的行為能力,有利于家長和新生兒的接觸和交往,也有利新生兒早期的智力開發(fā)。

嬰幼兒早期教育應如何進行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接觸最多,這一重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的早期教育應始于母嬰間的多種交流,這包括觸覺、視覺、嗅覺和聽覺的交流。母親千萬不要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他認識這個充滿愛的新鮮世界。

2、兒童智力發(fā)展有關鍵期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對近千名嬰幼兒進行跟蹤觀察,一直到他們成年,并把觀察研究的結果寫成《人類特性的穩(wěn)定與變化》一書。他的基本結論是: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fā)展迅速的時期。他說,雖然每個人智力發(fā)展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用概念來說明,如果將17歲時人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獲得50%的智力,到8歲時已獲得80%,從8~17歲獲得20%。布盧姆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20所年來最有意義的教育研究。他的“5歲以前是智力發(fā)展的最快時期”和“學齡前即7歲前獲得的智力占80%”已成為國際公認的論斷。可見,要提高幼兒智力,早期教育是必由之路。得當?shù)脑缙诮逃苁购⒆拥闹巧烫岣?0,即上升兩個級別,使常才成英才,英才成天才,而弱材也能成常材。

3、早期教育會是拔苗助長嗎?

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學習不僅不會損害大腦,相反,還會促進大腦的發(fā)育。那種擔心早期教育會引起大腦“超負荷”而損傷大腦,影響健康的論調是沒有任何根據(jù)的。有個別的神童早夭,是一種偶然的事情,從中根本尋找不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與此相反,倒是有大量的事例表明早慧的“神童”平均壽命高于一般人。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里


1歲左右:"我是和媽媽連在一起的嗎?"

3~4個月的嬰兒會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他不曉得自己和媽媽的區(qū)別,也不曉得自己和其它人的區(qū)別。不過,總有一天,寶寶會發(fā)現(xiàn),也許媽媽和自己是不一樣的。寶寶會注意到,媽媽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自己身邊的。尿濕了、餓了,想要媽媽的時候但媽媽沒有過來,原來自己和媽媽不完全是一樣的??!有時候,健康的寶寶既沒有尿褲子,也不餓肚子,但他就是哭。其實,這是他在試探媽媽。有趣的是,l歲左右的寶寶通常會非常喜歡碰觸外界的一切東西,因為他很想感受觸摸自己和觸摸別的神馬東西有神馬區(qū)別。

1~2歲:"鏡子里的寶寶就是我!"

這時,雖然寶寶曉得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或物存在著,但他還是不能確定自己究竟是誰。媽媽不妨讓他在鏡子前自己玩。1歲多一點的寶寶看到鏡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懂得鏡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歲的寶寶則大多能曉得鏡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樣。l歲剛出頭的寶寶對別人呼喚他的名字能作出反應;到了1歲半的時候,他已經能理解自己有名字這回事,同時,他曉得名字是屬于他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孩子最粘人。他們期待媽媽總在自己的身邊,有神馬要求的話,媽媽很快就能回應他,不過,假如媽媽不回應的話,他也會漸漸習慣的。

2~3歲:愛發(fā)脾氣的小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說"不",這是他自我意識的萌芽。因為他相信自己神馬都可以做,因此他神馬都想親自嘗試。可是,實際上許多事他不能做,當事實和自己的想法出現(xiàn)差距時,小孩子的內心當然會有矛盾,因此,這個時候他發(fā)點小脾氣也是可以諒解的。俗語說:3歲惹人嫌。說的就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開始反抗媽媽,2歲半以后,不管做神馬,他總是要搶著自己來。假如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能完成,他也許會大哭大鬧。其實,這也是他分散心理壓力的表現(xiàn),媽媽不用擔心。您要學會贊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另外,2歲前后,因為父母無意中的行為影響,孩子開始朦朦朧朧意識到性別的差異。

3~4歲:開始懂事的孩子

到了3歲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漸漸不再"惹人嫌"了。他的耐心會慢慢增加,他還可能考慮別人的心情,適當?shù)乇磉_自己。孩子開始學著自我約束,會根據(jù)周邊的情況判斷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合適。這時,孩子開始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自我評價",因此,媽媽要多多夸獎他。假如他真的做錯了神馬事,媽媽應當就事論事地批評。媽媽要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3歲以后的孩子,對成功的要求也會變高。他能容忍好幾次的失敗,因此媽媽要多多鼓勵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4~5歲:"人小鬼大"開始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真正理解神馬是自己。他開始理解昨天、今日和明天的時間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日的自己還有明天的自己是連貫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神馬衣服,梳神馬發(fā)型,用神馬名字稱呼,自己就是自己。這時,他也能試著理解周邊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規(guī)則,了解他人的能力增強。3歲多的孩子對性別差異的認識很直觀:女孩長發(fā),男孩短發(fā);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褲子……4~5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還是女孩。假如他問您一些關于性別方面的問題,您可不要吃驚。只管簡潔地、坦率地、科學地回答他就行了。

相關推薦

  • 淺談教師如何與幼兒進行語言交流 -->市二幼凝霞園區(qū)何顯西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而了解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幼兒交談。交談是父母、老師與孩子之間重要的交往方式,孩子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的教誨,更渴望能和父母、老師進行平等而深入的...
    2021-09-17 閱讀全文
  • 如何讓教育走進孩子的生活世界 導讀: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讓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育成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樂趣。 《幼兒教育》2005年第五期中,有這樣一個話題:老師請小朋友欣賞“沙漠風景圖”,發(fā)現(xiàn)小朋友講了一會就沒話...
    2021-05-07 閱讀全文
  • 走進內向寶寶的心理世界 雯雯的媽媽經常擔憂,雯雯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獨處,除了和爸爸媽媽說上為數(shù)不多的幾句話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見到陌生人就別提了,根本不愿意開口,怎么勸說也沒效果,她還是三緘其口。雯雯的性格是...
    2022-02-08 閱讀全文
  •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教育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映,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
    2021-11-19 閱讀全文
  • 嬰幼兒早期教育應如何進行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接觸最多,這一重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的早期教育應始于母嬰間的多種交流,這包括觸覺、視覺、嗅覺和聽覺的交流。母親千萬不要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
    2022-02-16 閱讀全文

-->市二幼凝霞園區(qū)何顯西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而了解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幼兒交談。交談是父母、老師與孩子之間重要的交往方式,孩子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的教誨,更渴望能和父母、老師進行平等而深入的...

2021-09-17 閱讀全文

導讀: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讓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育成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樂趣。 《幼兒教育》2005年第五期中,有這樣一個話題:老師請小朋友欣賞“沙漠風景圖”,發(fā)現(xiàn)小朋友講了一會就沒話...

2021-05-07 閱讀全文

雯雯的媽媽經常擔憂,雯雯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獨處,除了和爸爸媽媽說上為數(shù)不多的幾句話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見到陌生人就別提了,根本不愿意開口,怎么勸說也沒效果,她還是三緘其口。雯雯的性格是...

2022-02-08 閱讀全文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映,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

2021-11-19 閱讀全文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接觸最多,這一重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的早期教育應始于母嬰間的多種交流,這包括觸覺、視覺、嗅覺和聽覺的交流。母親千萬不要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

2022-02-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