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育中的誤區(qū)所應采取的解決措施
發(fā)布時間:2020-07-29 幼兒園說課稿中的學法 愛的教育的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筆記1、要給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健康的學習氛圍,如:暴力、講臟話等給孩子的心里造成一定影響,所以我們要發(fā)動多種力量。如: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要充分調(diào)動這股力量。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使孩子在一個文明的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成長。
2、給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美好的群體環(huán)境,讓孩子在自由開發(fā)的環(huán)境中,會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同時他們也能夠互相學習,消除一些心理障礙,建立集體觀念。
3、給孩子進行具有全面性的素質(zhì)教育。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片面的進行知識灌輸以及畸形的特長培訓,要全面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與此同時,還要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讓他們不被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打倒,堅強的戰(zhàn)勝他們。我們要走出誤區(qū),讓孩子能快樂成長、學習。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五個要領(lǐng):
(1)學期初的見面,闡明自己的態(tài)度好像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和老師溝通的事情上,家長的態(tài)度更是決定一切。作為家長,我們肯定是一切為了孩子,可是當面對的是老師時,如果自己的態(tài)度非常的保守且被動或者是非常的自我和封閉,那么跟老師的溝通在開始前就有很大的障礙。
(2)定期見面。學校每年開學期間應辦個家長會,這之后的見面都是取決于孩子們的情況,除此之外,每天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時也時??梢愿蠋煷騻€招呼,以便及時與老師溝通需要家長協(xié)助的問題,老師與家長見面會給孩子們一個提醒。
(3)從內(nèi)心的深處尊敬老師。有的孩子很難教,所以家長要對孩子們說老師的辛苦和不易,而不是守著孩子說老師的不是。更不會評說老師的作業(yè)給的太多了這樣的話。
(4)信任,真正的信任。我們既然把孩子交給老師那么就應該選擇相信老師,相信老師的方法。
(5)當有話要說時,一定注意措辭和說話的時機好多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溝通地不順暢是因為說話的方法、措辭的方式以及說話的時機不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庭教育中的獎罰措施
★獎懲不當會造成負面影響
對孩子的教育,該獎不獎,該罰不罰,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興了就獎,生氣了就罰,這是最不負責任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們對孩子這種獎罰不明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盡管人們對于如何對孩子進行獎懲還存在很大爭論,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青少年處在是非觀和性格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適當?shù)莫剟羁梢宰尯⒆颖3址e極向上的良好的心態(tài),適當?shù)膽徒淇梢耘囵B(yǎng)孩子高度的責任感以及適應學校和社會要求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或懲罰不當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小華從小因為父母工作忙而一直住在農(nóng)村奶奶家,在他七歲的時候,父母把他接回城里一起生活。他愛勞動,關(guān)心集體,學習成績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較貪玩,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為此老師不斷地向他的父母告狀。加上他在農(nóng)村養(yǎng)成的一些不講衛(wèi)生和不太文明的習慣,父母和哥哥經(jīng)常對他謾罵甚至責打。用他媽媽的話來說:“在家里沒有他說話的余地”,親子關(guān)系與手足關(guān)系都非常不好。
他曾經(jīng)對與他關(guān)系比較好的同學說道:“我不喜歡這個家?!彼浅峙赂改负透绺缃?jīng)常對他的懲罰。為了逃避懲罰,他學會了說謊;為了報復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竊家里的錢物。到了初中,他依然得不到家人與老師對他的信任,為此他喪失了信心,曾經(jīng)三次離家出走。
以上事例說明,懲罰的效果不但很差,而且懲罰的結(jié)果往往只能使孩子變得粗野、遲鈍,甚至出現(xiàn)心理障礙。這種懲罰破壞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lián)系,父母的教育也很失敗。有很多孩子,最初害怕父母的責打,然而時間長了,開始變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么,父母對孩子的獎罰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結(jié)果呢?
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對孩子獎罰之前,沒有弄清獎罰的目的,而且在進行獎罰時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獎賞、懲罰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為了父母情感的宣泄,也不是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藝術(shù),而應該是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主張對孩子進行激勵教育,孩子需要適度的鼓勵,這有助于他們信心的培養(yǎng)。獎勵和懲罰是兩種相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對孩子獎罰要以獎為主,孩子有進步就會得到獎勵,哪怕是一點點。不過,孩子也需要適度的“懲罰”教育。在提到懲罰教育時,很多人有一種誤解,總是把它與訓斥、譏諷、挖苦、污辱或者罰站、罰跪、拳打腳踢等“體罰”相聯(lián)系,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不少專家認為,家庭教育固然不能提倡用簡單粗暴的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但必要的處罰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不過父母在處罰孩子時要抓住時機,而且要罰得口服心服,這樣才能起到抑制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效果。
與懲罰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獎勵就過于隨意了,動輒給孩子金錢、物質(zhì)的許愿和獎勵,這樣做開始的確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慢慢地就不盡如人意,導致了孩子對物質(zhì)利益的過分追求,甚至發(fā)展到孩子把學習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
獎勵能給孩子鼓勵,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懲罰是為了削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錯,必須懲罰;做好事也應該獎勵。這是父母教育孩子,使他們的行為遵循正確的準則。不過,父母在運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時一定要適度,否則會適得其反。那么,父母想獎勵孩子時該怎么做呢?
★精神與物質(zhì)獎勵并重,精神獎勵重于物質(zhì)獎勵
獎勵孩子的原則應是精神與物質(zhì)獎勵并重,但是精神獎勵要重于物質(zhì)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怎么做”、“為父母而怎么做”的心態(tài)。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學習,建立良好品質(zhì),不能用金錢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自己覺得喜歡學習,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喜歡表揚與榮譽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低齡孩子,物質(zhì)獎勵需要是能夠滿足的,而精神上的獎勵需要卻是無窮無盡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應該精神與物質(zhì)并重,而且應該偏重精神獎勵。
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當然,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xiàn)而放棄爭取。
獎勵要及時
如果孩子已經(jīng)達到了獎勵的目標,父母要馬上給予獎勵,否則時間一長孩子也忘了獎勵的原因,這樣就失去了獎勵的作用。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獎勵孩子良好的行為,比如,孩子考試門門優(yōu)秀,興高采烈地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沒想到媽媽只顧忙著干自己的事情,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的,等我忙完了再說吧?!贝藭r孩子就會非常失望,覺得媽媽并不關(guān)心自己,自己學習再優(yōu)秀再努力也沒有用。
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產(chǎn)生金錢萬能的思想,而且會產(chǎn)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父母經(jīng)常用金錢獎勵孩子,其實最終只能危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于精神的,有益于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可能還會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都有受父母懲罰的時候,如何使孩子在懲罰中進步、提高,又不會因為懲罰而使孩子心頭積聚孤僻怨恨的情緒,進而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不和,這其中也有一些學問。
★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另外,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偏離事實的指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同時,懲罰要注意場合,當眾指責孩子,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時,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lián)系,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否則孩子不懂他們?yōu)槭裁词芰P。
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yè)才準看電視,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你就罰他幾天之內(nèi)不準看電視。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懲罰,不可不教而罰。
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如果父母警告過他,那么在他犯錯后,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假如不處罰,你以后便難以下達命令,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父母應針對孩子的老毛病,制定清楚明確的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違反了哪些規(guī)則會有哪些相應的懲罰,從而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所受的懲罰并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錯誤行為。這樣,雖然孩子會體會到懲罰帶來的痛苦,卻不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陰影,而只是讓他們牢牢記住了自己所犯的過失,痛下決心改正。這里提醒父母尤其注意的一點是,懲罰的方式要適當,千萬不能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無法抹掉的陰影。
父母應走出“聽話”教育的誤區(qū)
“聽話”,這是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口頭禪。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下人們的一種共識。
一位咨詢者談起父母對他進行聽話教育的歷程?!靶〉臅r候,姥姥照看我,媽媽上班前總是反復叮囑,要聽姥姥的話。媽媽下班回來之后也常常問我,今天聽姥姥的話沒有。我三歲后上了幼兒園,媽媽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兒園,臨走時也總是一句話,聽阿姨的話;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問我,今天聽阿姨的話沒有。我上小學時,每天都叮囑我聽老師的話,上課要用心聽老師講。上了中學還是經(jīng)常叮囑聽老師的話。后來我工作了,也經(jīng)常叮囑我要聽領(lǐng)導的話,看領(lǐng)導的臉色辦事。好像在我的記憶中,‘聽話’二字是媽媽對我講得最多的?!?/p>
盡管沒有做過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研究,但從我平時對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察和我對一些同學的訪談中,可以總結(jié)出“聽話”是中國家長對孩子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字。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對不對呢?對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孩子在小的時候,自理能力很差,讓孩子按照父母或保護人的意愿去活動,避免出現(xiàn)危險,這無疑是對的。但是,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逐漸得到發(fā)展,在這個時候,父母的叮囑、關(guān)心、愛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總用“聽話”兩個字抽象、概括地進行教育。
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教育孩子,勢必在孩子的幼小心靈里灌輸一種觀念:大人的話,包括父母的話、老師的話都是對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獨立思維的發(fā)展,限制了兒童獨立行為的發(fā)展,限制了兒童質(zhì)疑精神的發(fā)展,會給孩子形成唯唯諾諾的性格創(chuàng)造條件。
試想,一個孩子處處、事事按照父母的話去做,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他沒有自己提問題的心理空間,沒有表達自己看法的余地,再夸大地講,他不是變成一個機器人了嗎?自己的言行是受別人支配的。試想,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能有創(chuàng)新人格嗎?能有創(chuàng)新意識嗎?能有創(chuàng)新能力嗎?他們大概只會看著父母的眼色辦事,看著老師的臉色辦事,看著領(lǐng)導意圖辦事。
我們不是一概反對聽家長和老師的話、聽領(lǐng)導的話,而是說要通過孩子的理解,本人獨立的思維,批判性地去接受別人的話,而不能千篇一律地“聽話”,不折不扣地“聽話”。
中國家庭教育要求“聽話”的傳統(tǒng)是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家教問題上的反映。小農(nóng)經(jīng)濟時代,求得生活安安穩(wěn)穩(wěn),不惹是生非,不出頭,孩子乖乖地長大做一個老實人就可以了。這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聽話教育觀念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人,培養(yǎng)不出敢作敢為、敢為真理而奮斗的人。
聽話教育是缺乏民主的教育。封建時代的家庭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孩子要絕對服從父母,這種家庭教育缺乏民主的精神,也是社會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
如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了新時期。新的時期呼喚著心理素質(zhì)高的人才,新的世紀必然會造就數(shù)以千萬計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精神的高級人才,也將造就數(shù)以億計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精神的普通勞動者。中國家庭傳統(tǒng)的聽話教育已遠遠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了,不徹底改變家庭的聽話教育無法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對人才素質(zhì)的要求,無法適應新世紀對普通勞動者的要求。
哪個家庭改變教育觀念快,哪個家庭就為孩子成長帶來益處。我們家長眼光要放開,胸襟要寬闊,要看到孩子的未來,看到未來世界對孩子的需要,把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與21世紀需要人才的要求相適應。
我們反對“聽話教育”并不是反對孩子什么都不聽爸爸、媽媽的話,什么都不聽老師的話,并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反對父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應對孩子“哭”三大誤區(qū)
孩子一哭,家長就頭疼,處理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有三大誤區(qū),家長是絕對不能犯的!否則,孩子有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者成為小霸王!
誤區(qū)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處理”:不理會孩子,讓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長不理他,或者走開,孩子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當孩子哭,家長就會走開,讓孩子自己擦干眼淚,認為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堅強,讓孩子學會獨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長就跑過去,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
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因為特別是年幼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強,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餓了,可能是他生氣了,可能是他冷了……這些都是孩子給家長的信號,希望家長留意自己,如果家長此時對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響他的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為什么孩子看見家長不理會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絕望了!他想:“我能夠告訴爸爸媽媽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媽媽還不理會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長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變得堅強和獨立,其實學齡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賴家長的,因為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都不完善,要求這么小的孩子堅強和獨立,實在是不應該!而且只有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guān)注,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孩子才會變得堅強和獨立。
誤區(qū)二:不準孩子哭,因為哭是懦弱的表現(xiàn)
有些家長認為哭是懦弱的表現(xiàn),特別是對男孩子,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堅強,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孩子一哭,就馬上制止,或者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學認為,哭能很好地調(diào)節(jié)人的情緒,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療。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堅強了嗎?如果強忍情緒,壓抑下去,積累到一定程度,情緒是會爆發(fā)的,這樣對人的傷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為服從家長的權(quán)威,說不哭就不哭了,將難過的情緒壓抑到內(nèi)心深處,但壓抑了情緒,并不表示情緒消失了,日積月累,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面對孩子的哭泣,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讓孩子哭出來,發(fā)泄情緒
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大哭一場之后,情緒就會變得非常好,剛才還傷心欲絕,一會就又歡呼雀躍的了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不要擔心。但是,也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管他了,此時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如果媽媽這時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說,在旁邊陪著孩子就好,但是千萬別丟下孩子走開,千萬不要讓他忍著不哭,要他馬上恢復平靜。
在孩子哭時,多撫摸和擁抱孩子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在身體上的接觸,對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還可以輕輕地撫摸或是輕拍他的后背……這樣的做法,會幫助孩子盡快化解不良情緒。
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為媽媽不同意帶他去吃麥當勞而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現(xiàn)在一定很想去吃麥當勞,可是我們約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遺憾,我也替你感到很傷心。”這樣幫孩子說出來,孩子心里就會感覺好受一些?;蛘呖梢怨膭詈⒆訉W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為什么會不開心,為什么要哭,家長此時要耐心地傾聽,不要作太多的批評。逐漸地,他也能夠?qū)W會,用語言代替哭泣來表達情緒。
誤區(qū)三:孩子無理哭鬧,家長只好“妥協(xié)”
孩子纏著家長要買東西,家長不肯買,孩子就大哭大鬧,家長心疼,只能買給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眾場合大哭,家長看見周圍有這么多人,覺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協(xié)”了。
對于孩子無理的哭泣取鬧,家長不應該縱容,否則他會變本加厲!以為哭是一個很好的手段,能夠逼著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試過奏效,他就會試第二次……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哭鬧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家長就越來越?jīng)]辦法了,而且對孩子的性格發(fā)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家長應該“堅定立場”,并且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說了不買就是不買!”,不能因為孩子的眼淚而心疼,更不應該因為面子而縱容孩子,要知道,這樣會對孩子的性格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孩子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小霸王!
家庭規(guī)則教育的誤區(qū)及對策
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問題行為都源于童年時期。就某一方面說,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那么將給其未來的發(fā)展造成許多障礙。這個道理很多家長也懂,也都從自己經(jīng)歷中體會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很小時就給他訂家規(guī),以使孩子從小就明白是非曲直,以免誤入歧途。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規(guī)則教育存在一些誤區(qū)。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簡單分析,以幫助家長給孩子設(shè)立正確的規(guī)則。
誤區(qū)一: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規(guī)則意識,往往來自于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規(guī)則,而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那么家庭教育中規(guī)則的設(shè)立,必然會失去原有的份量。
案例一:媽媽在家里給7歲的小華設(shè)立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點鐘準時睡覺,早上7點必須起床。剛開始小華很聽話,按媽媽的要求去做,可是晚上當小華快要入睡的時候,客廳里還隱隱約約傳來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有好幾次,小華早上自己醒來時都快8點了,可媽媽還在睡懶覺,小華只好自己跑到媽媽床前叫媽媽起床給他做飯吃……
分析與策略:家長在給孩子設(shè)立規(guī)則的同時,必須要考慮自己能否做到。小華的父母在給孩子進行規(guī)則教育時陷入了誤區(qū):只要求孩子按時睡覺、起床,自己卻看電視、睡懶覺;有的家長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自己卻隨意闖紅燈。家長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還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做?這樣的家長即使硬給孩子設(shè)立了規(guī)則,也只會事倍功半,而且嚴重時還會使家長失去權(quán)威。因此,父母在給孩子設(shè)立規(guī)則時,不能言行不一致:要求孩子時總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時,卻敷衍了事。
誤區(qū)二:家庭成員的規(guī)則教育不一致。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四二一”家庭結(jié)構(gòu)體系越來越普遍,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大家都爭著把孩子當寶,討孩子歡心。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即使父母想給孩子設(shè)立規(guī)則,但帶頭破壞規(guī)則的往往是最愛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關(guān)心愛護孩子的時候,雖然祖輩和父母的目標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很難達成一致的見解。
案例二:西西的媽媽很早就告訴7歲的西西,犯了錯誤,要自己學會承擔責任。有一次,西西在小區(qū)的花園里玩球,玩得正高興時,就聽見“啪”的一聲,不好,球打到了一樓陽臺上的花盆上,花盆被打碎了。西西正猶豫著不知該怎么辦時,奶奶過來說:“乖孩子,這事交給奶奶了,奶奶買個新花盆賠給別人去……”
分析與策略: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韓非說過,“夫妻持政,子無適從”。文中的西西就陷入了“子無適從”的狀況:媽媽告訴孩子要學會承擔責任,奶奶卻把責任替他承擔下來,所以西西感到迷惑:“我到底聽誰的?”孩子對人際關(guān)系的洞察力是很強的,不要讓他利用家長的分歧而“投機取巧”。家庭聯(lián)盟是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則意識、紀律感和自我控制力最強大的武器。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一致,家長之間有分歧的時候,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執(zhí),有一方可臨時妥協(xié),事后找個合適的機會,再做溝通。
誤區(qū)三:用物質(zhì)和棍棒塑造規(guī)則。
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時,總是隨心所欲,心情好時,用物質(zhì)來誘導孩子;心情煩躁時,又以暴力相逼。這樣做,不僅不會使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反而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
案例三:明明的媽媽在為7歲的明明設(shè)立規(guī)則時,經(jīng)常變換方法:有時候喊明明吃飯,明明不聽,媽媽便用物質(zhì)誘導,“好孩子,快來吃飯,吃飽了,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泵髅鳂奉嶎嵉厝コ燥埩?。可是事后明明媽媽總以叫你吃飯是為了你好為由,經(jīng)常不兌現(xiàn)諾言。有時晚上已經(jīng)到了睡覺時間,明明還是不肯洗腳睡覺,媽媽就大發(fā)雷霆,以暴力相逼……
分析與策略:給孩子設(shè)立規(guī)則,應該讓孩子明確,這是他不得不遵守的事情。讓他從內(nèi)心體驗到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要像明明的媽媽一樣,用“多變法”來哄孩子、威脅孩子。如果再遇到叫明明吃飯,他不吃,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讓孩子經(jīng)過親身體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并體驗到適度的痛苦和不快。當孩子被餓上一兩次時,下次叫他吃飯時,他肯定乖乖地去吃;當孩子賴在電視前不肯離去,家長以后在孩子要看電視前可以提前預告孩子,告訴他,如果想看電視,只能看多長時間,如果他不答應,就應該拒絕他,同時也要態(tài)度溫和地給他講道理。
誤區(qū)四:制定“規(guī)則過度”。
有些家長的教育觀念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希望培養(yǎng)出讓他們省心、少惹麻煩事、像小大人一樣規(guī)規(guī)矩矩聽話的孩子。這種家長的控制欲很強,表面上承認尊重孩子的愿望,這種尊重往往只是因為孩子的愿望正好與他們的要求一致時才會生效,如果孩子稍有不從,他們就會強迫孩子服從其管教,最后導致孩子喪失了自主性、獨立性,遇事只會向他人求助。
案例四:6歲的小奇已經(jīng)上小學一年級了,學校離小奇家不過400米,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學大家結(jié)伴回家,可是小奇媽媽卻給小奇立下了嚴格的規(guī)定:媽媽不來接他,他不能回家;周末不準小奇出去玩,即使學校里組織春游,他也不能參加……總之,小奇大部分的時間都被爸爸媽媽安排好了,最后導致小奇沒有一個朋友,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向爸爸媽媽匯報。
分析對策:很多家庭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大多是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進行過度保護,因為擔心孩子日后的發(fā)展而給孩子設(shè)立種種學習規(guī)則所致。小奇的家長設(shè)立過多的規(guī)則,限制了小奇自主性的發(fā)展,剝奪了他的自由,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是放任的,沒有自由的規(guī)則是遏制的,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xiàn)。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把握好規(guī)則與自由的張力,讓孩子在規(guī)則中自由成長,這樣的孩子既有規(guī)則又有創(chuàng)新。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誤區(qū)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根據(jù)自己最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的家長總是無法擺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誤區(qū)。
平常心變補償心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于是拼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
專家指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好好地做一個平常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變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舉動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設(shè)計的模式卻變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貪玩,父親就認為他得了多動癥,帶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親堅持己見,醫(yī)生便對孩子說:“你沒病,你父親有病。”
責任心變虛榮心
有個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兒考重點學校,女兒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梢娞摌s心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懼怕心變代替心
有個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裝,母親發(fā)現(xiàn)他忘記帶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訴孩子,果然,孩子回來后說:“這次我凍得夠嗆,以后一定要記著多帶 一些衣服?!焙⒆泳痛朔e累了經(jīng)驗。但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不是如此,孩子忘記帶傘,他們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學校門口,結(jié)果,孩子老是不記著帶傘,心想,反正父 母會送來的。專家指出,不要因為懼怕孩子犯錯,就去代替他干活。因為,犯錯也是一筆財富。
可怕的教育誤區(qū)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地方,我們叫它家;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小的地方,我們也叫它家。家是我們生命的搖籃,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人生的第一個舞臺。
想到家,我們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燈光。有燈的家就有溫暖,有燈的家就有期盼,有燈的家就有希望和夢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jīng)常感到疲憊不堪,孩子不時陷入痛苦絕境。是什么把我們引入了這樣的困境?為什么我們家里的電燈依然亮著,我們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燈卻滅了?
一個口號,讓父母輸在了起跑線上
自從商業(yè)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口號:“顧客就是上帝?!弊詮闹袊慕逃a(chǎn)業(yè)化,教育領(lǐng)域也衍生出一個流行口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仿佛一夜間,這個十字的口號,像風一樣傳遍中國大陸,也把無數(shù)家長吹亂了陣腳。
在這個口號引導下,很多家庭收獲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和焦慮。
廣州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媽媽,見到我就開始痛哭流涕。她說每個來廣州演講的專家,她都親自來聽講座,專家的各種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圖書,她都買回家來跟女兒一起看。還有,為了女兒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讓她不輸在起跑線上,她選擇了廣州少年宮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里買了房子,買了一套最貴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她的女兒從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兒不輸在起跑線上。然而,當她女兒走進中學,她發(fā)現(xiàn)女兒讓她失望了。從女兒三歲開始,她就送女兒上少年宮,學繪畫,學英語,學音樂,學舞蹈,幾乎流行的早教課程,所有該學的都學了,但是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兒的各科成績很差,讓她特別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說:我付出了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為什么沒長成我希望的樣子呢?
這樣的困惑,這樣的痛苦,無論從媒體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聽見和看見。像這樣的媽媽到處可見,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時間和金錢,為什么孩子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長呢?
在濟南,有三位年輕的媽媽,聽完我的課,走到臺前來對我說:“我們是失敗的媽媽!”我感到很震驚,一位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確認自己失敗呢?我問她們:“你們怎么失敗了?”
第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钡诙粙寢屨f:“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學了?!钡谌粙寢屨f:“我孩子成績不夠優(yōu)秀。”
看著她們年輕的臉,我想她們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問她們:“你們的孩子有多大?”她們說:“剛剛上小學一年級?!?/p>
一個七歲的孩子,剛剛步入校門,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的時候,為什么一道題沒做好,上課沒注意聽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被確認失敗了?而這個失敗不僅屬于孩子,而且屬于媽媽?
很顯然,她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期就沒有仔細觀察過孩子的自我學習特點,所以上小學后,遇到一點兒小問題就惶惶不安,如臨大敵。這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帶給家長們的“后遺癥”。
我們很多家長正是因為很害怕“輸”,所以就特別緊張,因為緊張,大腦的弦就整天繃著,思維的焦點和眼睛的焦點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尋找孩子身上各種可能導致“輸”的弱點和缺點。而正因為害怕和高度緊張,我們的判斷和思考神經(jīng)就很容易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盲從性,從而給我們的教育智慧蒙上陰影,讓家庭教育陷入盲區(qū)甚至黑暗區(qū)。
因為我們被嚇壞了,怕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緊張并高度敏感,我們的心中就會出現(xiàn)陰影和盲區(qū),就像家中斷電后,那種不明方向的恐懼。
黑暗為什么讓我們恐懼呢?因為我們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處,會發(fā)生什么,于是,周圍有一點兒聲響,我們都會驚慌失措。黑暗中掠過任何一個影子,我們都會坐立不安。這就是黑暗給我們帶來的恐懼,這就是恐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
年輕的媽媽,因為心中裝著太多的恐懼,所以她們的想象力和判斷力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誤差。她們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績,希望孩子的每一個表現(xiàn)都是優(yōu)秀的。但這不可能。因為成長中的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是在出錯中成長的,就像孩子總是在跌倒中學會爬行、學會走路一樣。一個生動活潑的孩子,他的頭腦不斷地迸發(fā)和冒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心靈和身體的協(xié)調(diào)需要各種訓練來完成,不可能每個行為都符合大人的標準。僅僅因為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就失望,就斷定為失敗,這實在是被嚇壞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這短短的十個字,讓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籠罩在恐懼不安的陰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媽媽讓我給她的兒子打一個電話,說只需要花一分鐘。我問她:“你要我對你的兒子說什么呢?”這個媽媽說:“你告訴他,我們來聽你的講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識到我們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曾經(jīng)傷害過他,我從現(xiàn)在開始要改正,請告訴我的兒子。”面對這位真誠的媽媽,我說:“這么重要的話,你為什么不親口對你的兒子講呢?”這位媽媽嘆了一口氣:“哎呀,我兒子的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四個字‘閑人免進’,已經(jīng)整整掛了三年了?!?/p>
我們可以想象,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家庭中,當我們的孩子在門上掛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閑人免進”的時候,他們是在拒絕父母的關(guān)心,拒絕父母的愛。父母被迫站在門外,真是咫尺天涯啊!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育,我們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為恐懼孩子做不好,因為害怕每次考試失敗,我們不停地嘮叨孩子,反復地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我們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天天說,就能改變結(jié)果,孩子聽膩了,聽厭了,聽得恐懼了,不但把耳朵關(guān)閉,也把房門關(guān)閉了。
于是,家庭教育這盞智慧之燈熄滅了,家長和孩子都陷入慌亂、緊張和恐懼中。于是,恐懼讓我們的血管收縮,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造成了我們心靈的痛苦、身心的疲憊;造成了孩子和父母還沒開始行動,精神情感已輸?shù)睦Ь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