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7-22 比例課件比例課件必備10篇。
小編精心設計的“比例課件”一定會讓您感到非常滿意。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只要我們老師在寫的時候認真負責就可以了。教案編寫是教師進行教學投入的重要支持。此文一讀相信您會擁有新的認知深度!
比例課件(篇1)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質。
2. 熟練運用比例的性質進行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
3.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shù)學推理能力。
二、教學內容
1. 比例的概念和性質。
2. 比例的計算方法。
3. 比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三、教學準備
1. 板書:比例的性質。
2. 課件:比例的計算方法和實際問題。
3. 教具:尺子、計算器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
1. 引入比例的概念: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比例嗎?舉個例子。
2. 聽一聽同學們的回答,然后簡單解釋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兩個或多個數(shù)之間的等比關系。比例可以表示為a:b或a/b,其中a和b是比例中的兩個數(shù),表示它們的比值。
【探究】
1. 假設有一個比例a:b,那么這個比例的倒數(shù)是多少?
2. 繼續(xù)思考,如果將比例a:b化簡為最簡形式,它的兩個數(shù)分別是多少?
3. 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以下:
- 比例a:b的倒數(shù)是b:a。
- 比例a:b化簡為最簡形式后,它的兩個數(shù)沒有公因數(shù)。
【展示】
1. 板書比例的性質:
- 性質1:比例a:b的倒數(shù)是b:a。
- 性質2:比例a:b化簡為最簡形式后,它的兩個數(shù)沒有公因數(shù)。
2. 請學生讀一遍板書上的比例的性質,然后進行講解。
【練習】
1. 讓學生完成以下練習:
- 求比例3:4的倒數(shù)和最簡形式;
- 求比例6:9的倒數(shù)和最簡形式。
2. 收集學生解答的結果,進行討論和糾正。
【拓展】
1. 引導學生思考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例如購物打折、均衡飲食等。
2. 提供實際問題,讓學生使用比例的性質進行計算和解決問題。
【總結】
1. 學生進行比例性質的
- 比例的倒數(shù)是倒過來的比例。
- 比例可以化簡為最簡形式。
2. 確保學生掌握比例的性質和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時能運用靈活。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能夠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質,能夠熟練運用比例的計算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數(shù)學推理能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激發(fā)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比例課件(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為什么?
6:3和8:4 : 和 :
3、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什么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教學例2。
(1)把未知項設為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3x=8×15。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shù)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學生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shù)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 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shù)形式。)
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shù)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1.5X=2.5×6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jù)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做的。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P37第7題。
2、P37~38第8~11題。
3、把兩個比值都是 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并寫出比例。
4、一個比例的四個項都是大于0的整數(shù),它的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項比第二項少3,第三項是第一項的3倍。請寫出這個比例。
5、4:8=12:24,如果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四、歸納整理,反思提升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jù)是什么?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么?
比例課件(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檢測講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規(guī)律。
2.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題組練習形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我們已經學過了正、反比例應用題,今天我們上一節(jié)檢測講評課課。(板書課題:正反比例應用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希望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規(guī)律。
檢測題。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關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關系式是什么?
3.判斷下面兩種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訂閱《中國少年報》的份數(shù)和錢數(shù)。
b.日產量一定,天數(shù)和總產量。
c.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d.圓的周長和半徑。
e.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和寬。
f.圓錐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大家對概念掌握得較熟練,但在應用中可看出對概念的理解程度還是有差距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先明確是誰和誰,其次看它們是不是相互影響,若是,就看著兩種量是不是屬于積商關系,積商一定時,就下斷論。例如人的身高和體重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這兩種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不一定發(fā)生變化,直接否定。再如,圓周率和圓周長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因為圓周長變化時圓周率并不發(fā)生變化,也是直接否定。a、b、c、d、f中兩種量相互影響,且積或商一定所以成正反比例的量,e中兩種量相互影響,但不實際上已定,故不成正反比例的'量。大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實質,靈活運用。
二、練一練。
1.計算下列各題:
農具廠生產一批農具,3天生產360臺,照這樣計算,30天可生產多少臺?(指名讀題)。
師:這道題用比例方法來解答請同學們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訂正時請板演的同學先講一講,做題的時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書列式:360/3=x/30。
師:這道題,你們覺得他做得咋樣?如果工作時間30天不直接告訴我們,還可以怎么說?
生:如果再生產27天,一共可生產多少臺?
師:同原題比較,這道題復雜在哪呢?
生:原題的條件是直接的,這題的條件是間接的。
生:原題問題所對應的量是已知的,這題問題所對應的量是未知的。
師:這道題怎樣解答呢?(要求學生口頭列出比例式)。
生:解:設一共可生產x臺,360/3=x/(3+27)(板書:360/3=x/(3+27))。
教師提問:3+27求的是什么?把3+27寫成27可以嗎?
教師強調:列式時一定要找準相關聯(lián)的量中相對應的數(shù)。
師;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
生:解:設27天可生產x臺,360/3=x/27x+360。(板書:360/3=x/27x+360)。
教師小結:80%同學能做出地一題,第二問題就有點大了。其實象這道題,問題雖然變了,但題中基本數(shù)量關系未變,所以我們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來解答的。這道題我們可以直接設問題為x,列出這樣的比例式(指360/3=x/(3+27))。也可以間接設27天的生產量為x,求出27天的生產量再加上前3天的生產量,就得到了一共的生產量。
解答正比例應用題的關鍵一是要正確判斷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是要找準相關聯(lián)的量中相對應的數(shù)。
師:這道題用比例方法來解答請同學們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教師訂正時請同學講述解題思路,并板書方程:100x=80*20。
將原題變成:
以上4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評講:通過剛才的變換我們發(fā)現(xiàn),較復雜的反比例應用題,其復雜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已知條件發(fā)生變化,引起未知數(shù)x對應值的復雜化。二是問題發(fā)生變化,引起未知數(shù)x的復雜化。但不管怎樣,我們要緊扣反比例的意義,對應用題中兩相關聯(lián)的量進行正確的判斷。
等于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相除,則成正比例;定量等于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相乘,則成反比例。
比例課件(篇4)
1.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好處并能正確地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
2.使學生能夠應用比例知識,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理解比例尺的好處,能根據(jù)比例尺正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談話導入:(出示準備好的地圖、平面圖)同學們請看,這些分別是祖國地圖、本省地圖和學校的平面圖.在繪制這些地圖和平面圖的時候,都需要把實際的距離按必須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時由于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距離擴大必須的倍數(shù)以后,再畫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狀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
例4.設計一座廠房,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2.思考.
(1)要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題中給出的兩個數(shù)列式?為什么?就應怎樣辦?
(2)是把厘米化成米,還是把米化成厘米?為什么?就應怎樣化?
3.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4.揭示比例尺的好處.
教師說明:因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所以就給它起了個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師在“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后面板書:=比例尺)有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也能夠寫成分數(shù)形式.
板書:
圖上距離是比的前項,實際距離是比的后項,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得到的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教師強調:
(1)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計量單位.
(2)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必須要化成同級單位.
(3)比例尺的前項,一般應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北京到天津的實際距離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量得兩地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求這幅地圖的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根據(jù)比例尺的好處,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實際距離呢?怎樣求?
(因為,已知圖上距離為15厘米,比例尺為,要求的實際距離不明白,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討論:這個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實際距離.題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為多少千米,根據(jù)本題的已知條件,所設未知數(shù)應用什么單位?為什么?
(1)為什么要設南京到北京的實際區(qū)高為厘米?
(2)這個比例式表示的實際好處是什么?
(3)解這個比例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4)在求出=90000000后,為什么還要化成900千米?
3.反饋練習.
先說出下圖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圖中河西村與汽車站間的距離是多少厘米,并計算出實際的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例6.一個長方形操場,長110米,寬9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的圖紙上,長和寬各應畫多少厘米?
教師提問:題目中告訴了我們什么已知條件?求什么?先求什么?
(1)先求長的圖上距離.
(2)求寬的圖上距離.
教師說明:在這道題中,要分別求出圖上距離的長和寬,同一個問題里不同的未知數(shù),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因為前面圖上距離的長用表示了,那里就不能再用它來表示寬的圖上距離了.因此,我們設寬應畫厘米.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比例尺,明白了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并能根據(jù)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應注意的是,在計算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務必是相同的.
(一)決定下列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為什么?
把一塊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地畫在圖紙上,長畫了5厘米,寬畫了2.5厘米.
1.圖上長與實際長的比是().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400().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二)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國地圖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離是3.4厘米,計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五、課后作業(yè).
右圖的比例尺是,量得圖中所示的寬和高,并計算出實際的寬和高各是多少?
例4.設計一座廠房,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例6、一個長方形操場,長110米,寬9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的圖紙上,長和寬各應畫多少厘米?
1.幫忙學生正確理解比例的好處和性質,并能正確應用.
在1、2、3、4、5、6、7、8、這八個數(shù)字中,哪些數(shù)能組成比例,組成怎樣的比例?
1.組成比例有什么前提條件?
2.這八個數(shù)字能夠組成比例嗎?有哪些?
3.怎樣才能保證組成的比例即不重復也不遺漏?
1∶2=4∶8,4∶8=1∶2;
2∶1=8∶4,8∶4=2∶1;
1∶4=2∶8,2∶8=1∶4;
4∶1=8∶2,8∶2=4∶1.
在,3,0.8,,4.8,2,中,哪些數(shù)能組成比例?組成怎樣的比例?
比例課件(篇5)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
金安中心學校 授課人:吳挺勇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2—33頁及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構成比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全面參與教學活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存在,并在實際生活中能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重點和難點:
1、認識比例、理解比例的意義。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構成比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質?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怎樣求比值呢?你們還記得嗎?
求出下面每個比的比值。
16:20 : 2: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的比值和2:的比值相等。
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2:)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2頁的情景圖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四幅圖,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第一幅圖的內容是**升國旗儀式;第二幅圖的內容是校園升旗儀式;第三幅圖的內容是教室場景;第四幅圖的內容是簽約儀式。
請同學們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東西?
(都有國旗)。
國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我們不要隨意玩弄或者丟棄國旗,我們必須尊重它,熱愛它。
2、請說出四面國旗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出示課件四面國旗長與寬的具體數(shù)據(jù),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
3、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學校里兩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33 操場上的國旗::= 教室里的國旗:60:40=
22 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
3 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它們相等。 2 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
板書:(:16=60:40)像這樣(指著這個式子和復習題的式子:=2:)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要求全班同學齊讀一篇。
4、設疑,上面的四幅圖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5、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幾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三、教師小結: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著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簡化或是求出比值后再看。
例如: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10和9:15
11:2和:4 3631
16:10=
:2=
9:15=
:4=
=(比值相等)
≠
6:10和9:15(能組成比例)
寫成:6:10=9:15 比較“比”和“比例”的兩個概念。
11:2和:4(不能組成比例) 36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shù)上對它們進行比較,最后歸納:比是由兩個數(shù)組成,是一個式子,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比例是由四個數(shù)組成,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
四、課堂練習
1、教材第33頁做一做第1題.
2、教材第33頁做一做第2題.
五、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
六、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比例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識基礎上引出比例的意義,結合實例,培養(yǎng)學生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3.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是比?
(1)一輛汽車5小時行駛300千米,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并化簡。
(2)小明身高1.2米,小張身高1.4米,寫出小明與小張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課本情境圖。
(1)觀察課本情境圖。(不出現(xiàn)相片長、寬數(shù)據(jù))
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圖片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你知道這些圖片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3)這些圖片的長和寬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B.3∶2= C.3∶8 = D.12∶8=E.12∶2=
(4)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①D和A兩張圖片,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長與寬的比是6∶4,B長與寬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認一認。
圖D和圖A兩張圖片,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相等,圖A和圖B兩張圖片
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
(6)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xiàn)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7)找比例。
在這四副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學生猜想另外兩副圖片長、寬的比值。求出副圖片長、寬的比值,并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下表是調制蜂蜜水時蜂蜜和水的配比情況,根據(jù)比例的意義,你能寫出比例嗎?
(2)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4. (1)仔細觀察下面的比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板書:12∶6=8∶4 6∶4=3∶23∶2=15∶10 10∶2=15∶3 12×
4=6×8 6×2=4×3 3×10=2×15 10×3=2×15
發(fā)現(xiàn):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2).淘氣的發(fā)現(xiàn)你同意嗎?請你寫出幾個比例驗證一下。 如:3∶2 =12∶8 6∶4= 12∶8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3題。應用比例內項的積與外項的積的關系,判斷下面哪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并寫出組成的比例。
2.練一練第4題。下面各表中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能否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四、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板書設計
比例的認識
12∶6 = 8∶4 可以寫成12/6=8/4
內項
外項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質:
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比例課件(篇7)
《比例的認識》教學設計
(2016-03-03 16:37:00) 轉載▼
分類: 教學設計2015-2016第二學期六
首案編寫者:李芳芳
教學內容
比例的認識 教材16——18頁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結合“圖片像不像”“調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各部分名稱,能通過化簡比或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用兩種形式表示比例。 數(shù)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自學和合作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 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正確的寫出比例。 教法學法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學卡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復習學過的有關比的知識。 2.談話引入新課。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嗎?請聯(lián)系比的知識,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你們能說出每幅圖的長與寬的各是多少嗎?請在學習卡上寫下來。 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學習卡的第一題。 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1)交流反饋。 (2)引出比例的意義,
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等式,6:4=12:8,也可以寫成6/4=12/8 師: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3.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我們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呢?請大家自學16頁的“認一認”,完成學習卡的第二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他們,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又處理好了講授與自學的關系。】 4.利用新知,學以致用
師:在圖上這五張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生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tǒng)的總結,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考慮問題要多方位思考?!?5.內化意義,提高認識
(1)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2)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怎么辦?” 6.引申應用
學生自學數(shù)學書的16頁的問題三。 7.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xiàn)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8.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說出來?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題略)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比例 比 = 比
12︰6 = 8︰4 ( 12/6=8/4) 內項
外項 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是學生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掌握這部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這一概念的建立很重要。
一、創(chuàng)造有效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主動性
1.在備課之前,我仔細閱讀了課標,教學參考書,以及各種參考資料,不過對情境圖的處理我還是大膽的對它進行了創(chuàng)新:那就是通過獨立完成“學生學習卡”的第一題,(這里有二層意思,一是復習舊知,二是為比例的意義做準備。)讓他們通過計算和歸納,將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寫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寫在一起,讓數(shù)據(jù)來說話,比值相等的圖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圖片就不像。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
2.當引出比例的意義后,我又將自學與講授相結合。讓學生自學16頁的“認一認”,完成學習卡的第二題,這樣做既符合“學法建議”里的“以學生自學為主,理解比例的意義”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學成為習慣,合作成為常態(tài)?!蔽以谶@個環(huán)節(jié)特別安排了兩組“數(shù)字相同,而組成的比例的不同”這樣的例子,旨在通過這個練習給大家傳遞一個信號,“相同的四個數(shù),由于不同的數(shù)字排列,比值不同,會組成不同的比例?!边@個目的達到了。學生匯報完畢后,我讓小組長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
3.多次運用學習卡的“第一題”的數(shù)據(jù),剛才“我們是縱向比較得出這幾張圖片像的理由的,其實我們還可以橫向比較,比如:圖片A的長與B圖片的長比是6︰3,比值是2,A圖片與B圖片寬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們也可以組成比例6︰3=4︰2”,這樣設計的原因之一是:充分運用主題圖的作用,原因之二是:主要體現(xiàn)同一個圖形的長與寬的比,也可以是寬與長的比,每兩張圖片的長與長的比,寬與寬的比,根據(jù)兩個相等的比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原因之三是通過系統(tǒng)的比較,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考慮問題可以多方位思考。 4.通過“思考與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重溫了剛剛學過的比例的知識,又將感性知識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小組間的互相交流與討論,讓每個孩子成了學習的主人特別是當學生表述完,我都聽著有點別扭的時候,我及時調整思路,讓“小組長”到講臺上邊舉例邊見解,當她自己覺得這樣行不通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給小組長展示的平臺,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二、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拓寬教材”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jù)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fā)和再創(chuàng)造,用活、用實教材。兩個地方我覺得用得比較好:
1.這節(jié)課中我將情境圖分“兩次運用”,第一次先指定學生找“長與寬的比”,這樣做,容易讓學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義,因為前二十分鐘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間,概念的教學需要讓學生把握它的實質;第二次是當學生知道比例的意義,初步了解到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看他們的比值是否相等,讓他們再去數(shù)據(jù)中找比例,這樣分散了難點,突出了重點。
2.“ 蜂蜜水是否一樣甜”課本上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比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他們找出了另外兩種,將學習卡的第二題做了完善和補充。
比例課件(篇8)
正、反比例復習課導學案 紅土學校 劉麗花
復習內容: 正、反比例的應用。 學習目的:
1.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義及應用題的解題規(guī)律。 2.通過一題多解等形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學習重點:
找出相關聯(lián)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 學習難點:
用兩個變量來表示定量。 學習過程: 一.溫故知新。 問題一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二
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可以歸納為哪幾個步驟? 二.鞏固練習。
(一)。下面各題里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總價一定,單價和數(shù)量。 ( ) 2.比例尺一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 ) 3.全班人數(shù)一定,出勤人數(shù)和缺勤人數(shù) 。( ) 4 .一個圓的直徑和周長。 ( ) 5.一根鐵絲剪成同樣長的段數(shù)與每段的長度。( )
(二)選擇題 1.從南京到南通,汽車車輪的直徑與轉數(shù)( )。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2.當( )時,x 和 y 成正比例。
① x × y = k (一定) ② = k(一定)
③ x + y = k (一定)
3.步測一段距離,每步的平均長度和步數(shù)( )。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三)比一比,想一想, 你會列比例嗎?
(1)黎明發(fā)電廠運來一批煤,計劃每天燒6噸,可以燒54天。實際每天比計劃節(jié)約了2噸,這樣可以燒幾天?
(2)電視機廠要生產640臺電視機,前8天共生產了總任務的10%。照這樣計算,后來又生 產18天,又生產了多少臺?
三.拓展練習 你看我多棒 你會列幾種比例解?
1.用一臺打字機打字,6小時打36頁,照這樣計算,如果再打4小時,一共可以打字多少頁?
想挑戰(zhàn)嗎?
奇怪!一道題同時可以用正反兩種比例解!你相信嗎?
2.一輛汽車原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要小時。實際小時可行駛36千米。照這樣的速度,行完全程實際需要幾小時?
四.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自己有什么收獲。
正比例教學設計
正比例教學反思
《正比例函數(shù)》教學反思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
正比例函數(shù)教學設計(共5篇)
比例課件(篇9)
基于課程標準的《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
【教案背景】 我國的課程實施或教學主要有三種類型:基于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基于教科書的課程實施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我們應該從基于教師自身經驗或教科書的課程實施,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即教學目標源于課程標準、評估設計先于教學設計、指向學生學習結果的質量,使自己能夠“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問題。
【教學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32~33頁的例
1、練習六和做一做相關習題。 【目標分解依據(jù)】
1、基于課程標準: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shù)學方法來解決,并可以借助數(shù)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積極主動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guī)律或變化趨勢,學生能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初步感受數(shù)學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shù)學結論的確定性,體會數(shù)學的作用和價值。
2、基于教材安排:
教材安排了五個活動:第一,使學生通過現(xiàn)實情境體會比例的應用。第二,四面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因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們的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第三,依據(jù)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為比例意義的教學提供較多的資源。第四,為以后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做鋪墊。第五,有助于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3、基于學生實際:
本節(jié)內容是在比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比的意義和性質、按比例分配等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少部分學生已經通過其他方式知道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但理解的并不透徹,大部分學生對于新知比較生疏。因此,在學習本課時,通過五個活動,讓學生掌握比例的意義,并根據(jù)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問題中發(fā)現(xiàn)比例,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從而抓住比例概念的實質,更好的區(qū)分“比”和“比例”這兩個概念,深入理解和應用比例的知識,承上啟下,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材分析】 認識比例的現(xiàn)實素材是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比例能揭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數(shù)學含義,而且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比例尺的實際問題要應用比例的知識。本單元教學“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的比例知識,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或縮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識,把兩個領域的內容融合能發(fā)揮數(shù)形結合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中
【評價設計】
1、交流式評價: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交流,在交流中對學生進行評價。
2、表現(xiàn)性評價:通過小組討論表現(xiàn)、學生回答問題情況,適當對學生進行點撥。
3、選擇性反應評價:運用選擇題檢測“理解比例的意義”、“組比例”的掌握情況。 【基本評價題目】
1、下面各個比能與2:9組成比例的是( ) A、9:2 B、: C、1: 檢測:學生對“理解比例的意義”、“組比例”的掌握情況。
2、寫出兩個比值是的比,并組成比例。
檢測:學生對組比例的掌握情況。
3、比表示兩個數(shù)( );比例表示( )。
檢測:學生對比喻比例區(qū)別的掌握情況。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方法】 在學生已有的比的知識基礎上,結合具體實例,引出比例的意義。引出比例意義后,還應回到實例中,體現(xiàn)從具體──抽象──具體這樣一個認知過程。 【教學過程】
一、回憶:
1、什么是比? (1)一輛汽車5小時行駛300千米,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并化簡。
300:5=60:1 (2)小明身高米,小張身高米,寫出小明與小張身高的比。 :=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 : 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初步感知相等的比,課件呈現(xiàn)教材情境圖。(不出現(xiàn)國旗長、寬數(shù)據(jù))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你知道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出現(xiàn)各圖中國旗的長、寬數(shù)據(jù)。
測量教室里國旗的長、寬各是多少厘米。
(2)感知比例式,(指教室里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與這面國旗有什么關系?
(3)什么是比例? 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比例的意義,并板書。 (4)小組找比例。
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并組成比例。 (5)匯報。 2.做一做。
完成課文“做一做”。
第1題。
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第2題。
學生獨立寫比例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3.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六第1~3題。
四、總結,作業(yè) 【教案中涉及資源】
【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突出了常態(tài)下如何扎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習好一節(jié)課的內容,使數(shù)學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jié)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根據(jù)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fā)和再創(chuàng)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jié)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在練習中要根據(jù)給出的4個數(shù)據(jù),組比例,隱含著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后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shù)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比例課件(篇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比例尺的應用》。我的說課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流程三個方面展開。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尺的應用》是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尺的意義”后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現(xiàn)實意義。
3、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2出示了北京地鐵的線路圖,讓求實際距離。教材中只呈現(xiàn)了列方程式的一種方法,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解法。例3是綜合運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制定合適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由于這部分內容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所以教學時沒有按照教材中的結構進行,而是做了適當調整。
4、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根據(jù)給定的比例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求實際距離的簡單問題
數(shù)學思考:根據(jù)比例尺的知識,在解決求實際距離的問題時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
問題解決:結合具體情境,能按給定的比例尺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感受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積極體驗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應用比例尺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求實際距離
二、說學情
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并不陌生,但由于隔的時間較長,大部分學生已經對這部分知識淡忘了,因此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對原有知識進行回顧梳理的基礎上并綜合運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知識困難在于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學生活中的數(shù)學,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編排,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為此我安排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1、復習準備
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比例尺。并通過三個問題“什么是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喚醒學生的記憶,再通過問“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比例尺?”讓學生明白比例尺的應用價值,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單元知識,師生一起梳理建構單元知識樹,對此部分的知識點有個系統(tǒng)的理解]
2、聯(lián)系生活學新知
此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是求圖上距離,另一個是求實際距離的.問題。
(1)求圖上距離的問題,以畫學校操場平面圖的情況為背景。讓學生自主制定比例尺后先獨立完成,然后組內交流,最后分組進行展示
學具的準備:大小不同的紙張
[設計意圖:設計此題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使學生明確要求圖上距離,就必須知道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掌握求圖上距離的方法。第二個是要讓學生明白要根據(jù)紙張的大小,確定合適的比例尺。同時也可滲透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方法]
(2)求實際距離
大屏幕出示:陡子峪到六道河鎮(zhèn)的線路圖。要求出此路段的實際距離,需要知道什么?然后依次出示圖上距離和比例尺,然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師巡視讓有不同做法的學生到黑板上展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也讓學生明確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鼓勵算法的多樣化]
3、達標測評
主要有判斷和課后的“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題鞏固學生對比例尺的應用知識加深,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對知識得到了升華。]
4、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談收獲和感想。然后教師總結,結束此課。
[設計意圖:師生談話式總結本節(jié)課,真實的反饋了學生掌握比例尺這部分知識的情況,懂得了學習比例尺的重大作用,達到了學習的境界;同時學生如果有想問的問題,這時候也可以提出來,體現(xiàn)了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小編推薦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必備10篇
新加入職的教師需要準備好上課時要使用的教案和課件,每位教師都需要花心思準備教案和課件。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反應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體現(xiàn),為了寫好教案和課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接下來,我們?yōu)槟砹恕俺踔杏⒄Z課件教案”,請有需要的讀者前來欣賞!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1)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一、 教學目標
1、語言目標
1)詢問別人的學習方法
2)學習討論各種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評價各種學習方法的優(yōu)劣
2、知識目標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ving .
2) the way to do sththe way of doing sth
have trouble doing sth 的用法
3、能力目標
1)通過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出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困難
2)學會給出關于學習方法的建議
二、 重點知識
1、重點單詞
flashcard vocabulary aloud pronunciation memorize grammar frustrating quickly spoken pronounce mistakes challenge solution realize matter afraid complete impress trouble soft deal unless regard influence friendship development face
基本要求:會讀、會寫、會用。
2、重點短語
make mistakes be afraid to do sth laugh at enjoy doing sth
the way to do sth have trouble doing sthend up
spoken English practice doing sth too much look up
make vocabulary liststry one`s best to do sth
基本要求: 會讀、會寫、會用。
3、重點語法
1)How 引起的特殊疑問句及其回答
2)the way to do sth the way of doing sth
have trouble doing sth 的用法
基本要求:理解其含義,學以致用。
三、導學案
Section A
● 例析導學
1、 They also have fun。
fun n. 樂趣 ,玩笑
【拓展】
1)have fun 意為―過的快活‖相當于enjoy oneself have a good time
例如:You are sure to have fun at the party 。
2)have fun doing sth 意為―開開心心做謀事‖
例如: The children are having fun playing this game .
類似的結構還有have trouble /problems experience doing sth
2、…and then end up speaking in Chinese .
end up 結束,后接動詞的v-ing形式
end up with 以……結束,以……而告終
例如: The game ended up with a song.
【拓展】 end 作名詞
1.端,尖,末端,終點 例如: the end of the year
2.邊緣;極點,極限例如:the end of the road
3.結局,結果。例如:the end of the story
3、……joining the English club at school wa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her English .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做謀事的最好方法
【拓展】 1)way 方式 , 方法 有兩種用法the way to do sth
the way of doing sth
例如: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或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2)way 道路 the way to sw eg. on one‘s way to 其中to 是介詞后面跟表示地點的名詞做賓語 例如: He got lost and couldn‘t find his way home.
4、Do you ever practic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friends ?
1) ever adv. 曾經
【拓展】一般用于疑問句,否定句中,表示頻率。類似的詞還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用在行為動詞之前,助動詞之后。
2)practice n。& v. 練習,實習,實踐,
practice doing sth. 練習干某事
例如:He practices running every morning .
5、I‘ve learned a lot that way .
a lot 很多,非常
【拓展】1)在句中做主語例如:A lot has been done about it .
2) 在句中做賓語 例如: You have done a lot for him .
3) 在句中做狀語 ,且可修飾比較級
例如: He feels a lot better today .
4)a lot of 或 lots of 可修飾不可數(shù)名詞和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
例如: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6、She added that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was not helpful at all .
add v. 增加 ,補充說 , 繼續(xù)說
【拓展】 1) add sth to sth. 添加 ,增加
例如: If you add five to nine ,you will get fourteen .
2)add up to 總計 例如: These numbers add up to 177 .
● 專項練習 選擇填空
1. The boys are going to have fun ____the picture.
A. drawB. to drawC drew D drawing
2.I am sorry I took your umbrella _____ .
A. because mistake B.with mistake c.by mistake d.by mistakes
3.Can‘t you see Tom and Jim _____football?
A.playingB. playC.to play D. played
4. My English teacher was very angry ______Tom .
A. atB.about c.withD.on
5.His mother is strict _____.
A.with himB.with he C.in himD.in he
6. When we practice English speaking ,we shouldn‘t end up ____in Chinese .
A. speak B. speaking C. to speaking D. with speak
7. Let‘s go swimming if it ____hot tomorrow.
A. will be B. would be C. is D. is going to be
8. Taiwan is ____the est of China and _____the west of Fujian province .
A.in;toB.to ;toC. on; toD. in; to
●句析導學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你怎樣學習,準備應考?通過聽錄音。
How是用來提問―怎么,怎樣‖的疑問詞,引導一個特殊疑問句,經常用by加動詞的Ving形式, 表示―通過……方式,方法‖或―借助某種手段‖
例如: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 I go to school by bus。
He makes a living by working on the farm。
2.What about listening to tapes? 聽錄音怎么樣?
What about …?相當于How about…?后面可跟名詞、代詞或動詞Ving形式。常用來提
出建議,征求意見或詢問情況。相類似句子有Why not +v…?Let?s +v .Shall we +v ? You‘d better +v.
What abou /How about going boating with us ?
3.It‘s too hard to understand the voices .語音難以理解。
too +adj /adv +to do 表示‖太……而不能……‖,句中it是形式主語,真正主語是動詞不定式??膳cso…that 和enough…to do sth 改寫.
例如: It‘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yy the box.
It isn‘t light enough for me to carry the box.
It‘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the box.
4、…h(huán)e finds watching movies frustrating because the people speak too quickly . watching movies 動名詞做賓語,frustrating 形容詞做賓語補足語
find +賓語+形容詞 發(fā)現(xiàn)……例如: He finds English interesting.
不定式做賓語時,用find it adj.for sb. to do sth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pass the exam.
● 專項練習
1. Let the students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ir own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how long he or she used it ,how he or she learns from it.
2.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way of 3a. Talk about their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2)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fā)展。下面小編收集了最新初中英語說課稿,供大家參考。
篇一:最新初中英語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英語第三冊第50課,本課為口語閱讀課,整個說課我將分三部分進行講述,即教材分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程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課以詳實準確的數(shù)據(jù)圍繞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當代人類最關注的人口問題,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僅在本單元占據(jù)主導地位也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對學生口語及閱讀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語優(yōu)勢打造楓葉品牌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設計為一堂口語閱讀課。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和依據(jù)
為了不僅要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還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熟練掌握數(shù)詞的表達法。
2、能力目標:
a、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材料的準確度
b、能自如表達本課重點話題人口增長問題。
c、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展開豐富地想象力流暢地表達其他相關內容。
3、情感目標:
通過一些有力地事實、數(shù)據(jù)和圖片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人人有責!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我確定本課重點為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水平。我采用英語趣味i教學法,采取圖片導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檢驗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閱讀的技巧。
2、難點:口語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學生都來自公立學校,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使許多學生不敢開口、羞于在人前表達因而口語薄弱。我通過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和師生共同討論、記者采訪專家等新穎方式,以及不斷鼓勵的方法突破難點。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學生具有無限的潛力,需要教師適時、適當?shù)匾龑?。本?jié)課中我尤其側重訓練學生通過合作探索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并注重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通過設計有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始終處于主動尋求知識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我充分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其主體地位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節(jié)課我講解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
國家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要由過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結果向注重知識發(fā)展及知識的傳授過程而轉換。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yè),讓他們查找相關的資料,學生在預習中就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他們必須具有相應的選擇能力和重組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這恰恰正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三、教學程序
1、課前對話:
師生問候之后,讓學生兩人一組圍繞數(shù)字進行自由對話。每天3—5分鐘口語練習時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新課標指出口語是在人與人交流時即興脫口而出的,會話雙方都必須對聽到的語言快速做出反應,才能使談話繼續(xù)。同時由于口語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合作學習的成效對口語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這些都要求為學生的口語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提供良好的訓練。
兩人一組是為了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機會去說,而數(shù)字的表達法是本單元的知識要點,我可以提示學生討論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亞馬遜河的長度、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南極冰川的后度、中國人口的總數(shù)、伊拉克戰(zhàn)爭的時間等等,這些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達到了對數(shù)字表達法的鞏固。
給學生展示這樣兩幅圖片:
一個平衡的杠桿上,一些人在左,我們的地球在右;第二張圖上左邊新增的人使杠桿不再平衡。之后問學生:看了這兩幅圖,你會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發(fā)了這個問題?學生會表達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時不論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都要給與鼓勵和表揚,然后問學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全世界會新增加多少人口?學生會很有探究答案的欲望,這時很自然地讓學生打開書去閱讀50課的文章STANGDING ROOM ONLY 并找出我給出的這張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課是以大量數(shù)據(jù)為主反映人口問題的,因此如果學生能順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點內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認為采用圖片導入法遠比直接讓學生翻書閱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
3、拓展與鞏固
通過講解我指導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如猜詞悟意法、略讀掃讀法、找中心句和關鍵詞等方法,之后要檢驗一下學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問學生世界人口的持續(xù)增長會引發(fā)那些嚴重問題呢?在學生發(fā)表一些個人看法后為,我再給學生一篇文章進行快速閱讀,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課堂檢測,我會當堂進行面批面改。然后對于這篇關于人口急速增長帶來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讓學生來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4、合作與發(fā)展
接下來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一組關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導致資源匱乏、污染嚴重、食品短缺、空間擁擠等的圖片,看著這些圖片問學生:你們對哪一方面感觸最深?你還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學們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師們的看法?以這種方式充分把學生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將其分成6個小組,先組內討論發(fā)表個人見解然后鼓勵他們去采訪在場聽課的英語老師。這樣設計的目的是(1)先讓學生自行討論可以避免受教師的想法所局限沒有自己的見解。(2)采訪老師既可以讓學生能夠用英語去實際交流,達到學以致用。有可以讓學生從英語教師那里獲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語表達方式(事實上,有些表達如果讓他們完全國獨立進行是有些難度的),有由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平時機會不多,因此會讓學生感到很新鮮很有趣味性,在與老師交流時也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3)我認為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夠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有鍛煉了與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個性思維發(fā)散的空間。
5、交流與分享
讓學生推選各組代表組成專家團坐在教室前,選一名同學們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專家們”,使其把個小組的討論結果與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組成員可以作為后援團補充些觀點,這樣既可以使口語較好的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讓口語較弱的學生也有參與的機會并能向他人學習。最后按事實豐富、語言準確、表述清晰程度評出最權威專家和最積極后援團,通過這種方式可讓學生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作業(yè),當學生慷慨激昂地探討完這些現(xiàn)狀后,我會問他們,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布置這項作業(yè)的依據(jù)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寫作需有明確的動機和積極的態(tài)度,寫作的題目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是他們具有寫作的愿望這樣他們才能了與寫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為了應付教師而做的作業(yè)。
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的預測
100%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90%的學生能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并通過課下的反饋了解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
篇二:最新初中英語說課稿
教學目標:
1、學會不同工作的英文表達方式。
2、了解同學們父母們的工作。
3、學會簡單的介紹自己將來的理想。教學內容:
重點詞匯:teacher,nurse,engineer,manager,airhostess,lawyer,doctor,clerk,reporter,police
重點句型:
1、Whatdoesyourmotherdo?Sheisateacher、Whatdoesyourfatherdo?Heisanengineer、2、Whatdoyouwanttobe?Iwanttobeateacher、Whatdoesshewanttobe?Shewantstobeasinger、總體思路:本單元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設計了三個任務活動,首先以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工作的描述,來猜測工作的名稱;然后由學生自己下座位找與自己父母們工作相同的同學們,練習所學的句型;其后讓學生用所學句型談論自己的理想。所有任務的設計,由簡到難,每一個任務都為下一個任務的完成奠定了一定的語言基礎。語法知識一般現(xiàn)在時
(1)一般現(xiàn)在時主要由動詞原形表示,但第三人稱單數(shù)后要加-s,另外be有特殊的人格形式,見下表:
一般現(xiàn)在時
(2)一般現(xiàn)在時的否定式見下表
一般現(xiàn)在時的否定式
(3)一般現(xiàn)在時的疑問式及簡略回答,見下表。一般現(xiàn)在時的疑問式
(4)一般現(xiàn)在時的基本用法如下。①經常性或習慣性的Igetupatsixeveryday.
②客觀真理,客觀存在,科學事實。
Themoonmovesroundtheearth.月亮圍著地球轉。③表示格言或警句中。
Pridegoesbeforeafall、驕者必敗。④現(xiàn)在時刻的狀態(tài)、能力、性格、個性。Idon'twantsomuch、教學板塊設計:
Task1:Knowthenamesofthedifferentjobs
目的: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完成本單元的新單詞的導入,通過提供給學生對于不同工作的具體描述,讓學生猜出工作的名稱,這樣為整節(jié)課任務的完成奠定最基本的詞匯基礎。在做猜謎游戲時學生能夠做到精神集中,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準備:教師需要準備關于teacher,nurse,engineer,manager,airhostess,lawyer,doctor,clerk,reporter,police等工作的具體文字描述。
課堂學生活動:
1、教師向每個小組發(fā)放一份關于工作的描述,競賽看那個小組最先猜出答案,并將本組的謎語提供給全班,讓其他組競猜,這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并對同學們年的謎語加以思考。此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通過謎語來猜測工作的名稱,猜對者給小組加分。
Theriddlessuppliedbytheteacher:
1)Iworkinthehospitaleveryday、Myworkisveryhardbutalsoveryimportant、Thedoctorsandpatientsneedmyhelp、Ihelpthedoctorandlookafterthepatients、Ialwayswearwhiteclothes、Peoplecallus“angelsinwhite”、2)Idriveacareveryday,butthecarisnotmine、Therearemanypeoplesittinginmycareveryday、Aftertheygooutofthecar,theymustpaymemoney、3)Myjobisverydifficultbutinteresting、Ihelppeopleonthecourt、IfIsucceedIwillgetlotsofmoney,butifIfail,Igetnomoney、4)Iamveryproudofmyjob、BecauseIamyou’reyourmother、Iwilltellyouwhatisrightandwhatiswrong、SometimesIamverystrict、5)Iworkoutside;Iamverybusybecausetherearemanylettersinmybag,andImustgivetheletterstodifferentpeople、6)IworkinarestaurantandIalwayscarrysomefruitsanddishes、Ioftenaskpeople:Whatwouldyoulike?Iamreallyverybusy、2、在所有單詞導入后,以小組為單位,將所有單詞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如:適合男人的工作,適合女人的工作等,通過這項活動,學生能將所學單詞落到筆頭上,同時是對所學單詞的又一次鞏固,而且不同的組有不同的分類原則,開發(fā)了同學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Task2:Knowwhatyourgroupmembers’parentsdo、目的:通過這個任務,學生能應用本單元的主要句型,詢問本組成員父母們的工作。
課堂活動:
1、小組活動,在小組內小組成員互相詢問父母們的工作。應用句型:Whatdoesyourmotherdo?Sheisa………Whatdoesyourfatherdo2、向全班同學們匯報調查結果
3、同學們下座位,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能找到父母們與自己父母們工作一樣的同學們,并且數(shù)量最多。
4、向全班同學們作匯報。比賽看那個小組完成的數(shù)目最多。Task3Whatdoyouwanttobe?
目的:讓學生學會用簡單的句型來介紹自己的理想,通過此活動導入新的句型并進行大量的操練,讓學生充分的掌握。
課堂活動:
1、教師通過介紹自己的理想導出句型:Iwanttobeasinger、Whatdoyouwanttobe?
2、小組內組長來統(tǒng)計本組同學們的愿望,比賽看那組同學們的愿望最多,并作小組匯報。
Homework: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工作對人都有哪些要求?課后反思:
本單元的基本詞匯和基本句型,內容較多,所以針對不同的內容設計了不同的任務活動。通過課堂的試驗,證實了這些任務的可行性,并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導入新單詞時,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工作的描述,來猜測工作的名稱,首先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其次猜謎的這種形勢更有利于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第二個任務由學生自己下座位找與自己父母們工作相同的同學們,通過這個競賽形式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可以大膽的練習所學的句型。其后讓學生用所學句型談論自己的理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價值觀和理想觀。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3)
關于初中英語優(yōu)秀的說課稿
初中英語優(yōu)秀說課稿(一)
一、教材分析
這是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中心話題圍繞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compare people這個題材開展多種教學活動,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重點,通過聽、說、讀、寫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有限的課堂實踐活動,能準確地用英語在交際中運用本單元的話題對自己與他人進行描述,作出比較并進行判斷。并讓學生能在做中學。通過聽、說、讀、寫來學習比較等級,加深對比較等級的語法現(xiàn)象的理解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初步運用這一語言結構進交談,為后面 Section B 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用。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能培養(yǎng)同學間的友好相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同時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激發(fā)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在接近生活常態(tài)的交際中能樂于模仿,敢于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在此之前,學生已掌握部分形容詞的用法。所以,這些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目標詞匯:outgoing , more , than , calm , wild , athletic , twin ,tall , short , thin .
目標語言:Is that Sam? No, that’s Tom. 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Is Tom smarter than Tim ? He’s calmer than Sam.
(2)語言技能:能對人物的外表進行描繪,個性進行比較,能在日常生活中恰當理解和運用本單元的話題對自己與他人進行描述,作出比較并進行判斷
(3)情感目標: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做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4)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提高聽的能力,鍛煉學生交際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及知識自學的綜合能力。
(5)德育目標:教育學生關注自己和身邊的人。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jù):根據(jù)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此外,根據(jù)我國國情和外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現(xiàn)階段外語教學的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質教育、目的語素質教育、潛在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等四方面。
三、重點與難點
Important points :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
Is that Sam? No, that’s Tom. 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He’s calmer than Sam.
主語(sb / sth)+ be +形容詞比較級 + than +…
Difficult points:形容詞比較級的構成: the comparatives with –er/ier and more
四、學生學情分析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初二學生(以中等生為主),他們學習英語有較強的記憶力和模仿能力,有待培養(yǎng)知識的擴展運用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但部分學生不自信,羞于表現(xiàn),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盡量設計一些活動讓他們廣泛參與,有更多的機會來說英語,減少他們的恐懼感,缺少豐富的語言基礎,對某些任務的`完成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在閱讀和書面表達中加以落實,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五、教學策略
1、興趣活動策略:采用游戲、唱歌、競賽、合作等多種活動方式采用對話、表演、競賽的學習策略,利用教學圖片、制作課件等來展開課堂教學
2、開放性教學策略: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3、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
4、 注重評價方式和鼓勵措施。
5、教法分析:啟發(fā)式教學、任務型教學、情景教學
學法分析 :課前預習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知識遷移法
六、教學手段:recorder ?powerpoint
主要以多媒體輔助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課堂密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七、教學程序:
1、Step1:Greeting and lead-in
采用興趣型的教學策略用簡單易學的英語歌曲,調動起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或循序漸進地導入所學的內容,同時也能給自己適當?shù)臏p壓。
2.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利用多媒體逐步出現(xiàn)6組圖,分別是引導學生說出新單詞)設計目的:學生是任務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課前任務自主學習新單詞,讓學生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時單詞融入句型來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識記單詞。
3.step3 practice
task1.運用聽力(1a,2a,2b)pairwork (1c,2c)role---playing(3a)等口語練習活動,充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目標英語的語感。
1.Tom’s ______than Sam.
2.Tina is ______than Tara. She’s also______.
3. Pedro’s ______than Paul. And Paul’s _____ than Pedro.
設計思路:這部分我們采用了任務型的教學策略,在學生進行了反復的操練后,讓他們思考形容詞比較級的構成、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并做出了歸納(比較級規(guī)則變化口訣)
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在接受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對句型的掌握更為深入,透徹,從而突破了這個重難點。
Task2 Make sentences as more as you ca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設計思路:
反復操練是記憶的一個重要方法,通過練習句型來強化鞏固單詞,從而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句型。采取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適當引入競爭教學,使學生在激烈、快樂的競爭氛圍中,鞏固了重難點。
Task3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past and now.
(始終圍繞主話題開展活動, 既"鞏固新知",使學生通過活動的方式進一步熟悉新的單詞又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任務具有趣味性,拓展性和挑戰(zhàn)性,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審美觀,藝術和感覺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靈感和智慧。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所學的語言知識更有用武之地。
4、歸納總結
本課除了板書所呈現(xiàn)的重點內容外,又把比較級構成濃縮成口訣形式,巧妙地總結本課重點、難點,學生又通過動聽的節(jié)奏,進一步鞏固,加強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
5、sing the song: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 together, together
(歌曲形式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ings that are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your friend .
初中英語優(yōu)秀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
1. 說課型 lesson type (Dialogue/ reading/ listening/ revision)
2. 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status and function
Lesson 33 Saving the Earth is a dialogue. The lesson is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the problems of the earth and the functional items of Supposition/ Intentions/ conjecture/ Prohibition. Since it is a dialogue / reading. It’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s communicative/ reading ability.
3. 說教學指導思想 teaching guideline
(Teaching syllabus: Language is for communication, develop their four skills,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Grellet put it well in his book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develop reading skill/ discourse analysis; get them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ulture better; improve the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 solve the problems; Reading is for information, for fun; Use Top- down model or Bottom- up model to activate Ss schemata; Interactive model)
4. 說教學目標和要求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be intended for Ss in key schools)
1)認知目標 knowledge objects
a. Enable the Ss to rememb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 phrases:
Damage, lecture, pollute, pollution, room, standing room, be fit for, hear about, turn into
b. Get the Ss to be familiar with this sentence pattern:
If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so quickly, there will only be standing room left…
Give the Ss a reinforced practice on the functional item Supposition.
c. Activate Ss schemata regarding the topic of pollution and help S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2)智能目標 ability objects
a. Ask the Ss to 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b.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better and improve the four skills.
c.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e. Train them to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f. Train them with some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to optimize Ss’ learning results.
3)德育目標 moral objects
a.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b.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pollution.
c.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ove our earth and the nature.
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topping pollution & protecting out environment.
e. Encourage the Ss to do something to save the earth.
5. 說教學重點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生詞、句型;培養(yǎng)閱讀技能)
a. New words and phrases
b. Sentence pattern: If- clause
c.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d. Talking about problems of the Earth.
6. 說教學難點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語法;發(fā)展交際能力)
a. functional item: Supposition.
b. Develop their communicative ability. Act out their own dialogue.
7. 說教具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software, OHP)
The teaching syllabus says that it’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use modern teaching facilities. It’s of great help to increase the class density and improve our teaching result. It can also make the Ss rea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by making the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rouses the S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二、說教法 Teaching methods
Five step method; audio-video;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ask-based learning: New Syllabus Design encourages teachers to use this teaching method. TBLT can stimulate S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in language application. Make the Ss the real masters in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himself acts as the director and bring their ability into full play.
三、說學法 Study methods
1. Teach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 Teach Ss how to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 — skim & sca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how to learn new words; how to learn independently;
3. Get the S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四、說教學過程Teaching procedures
I. 復習 (Revision) 5min (Daily report; 詞匯diagram; brainstorming; activate schemata)
Activity 1: Imagination
1)。 Suppose a bottle of ink is turned over and dirties your white shirt, what is to be done? (Wash it? Or throw it away?)
2)。 Suppose you catch a bad cold, what’s to be done?
3)。 Suppose your bike is broken, what’s to be done?
4)。 And suppose the earth, on which we all live, is damaged, what’s to be done?
* What can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pollution" this word?(waste, environment, air, water, factory, desert, climate… Try to activate the Ss schemata regarding the topic of pollution.)
II. 呈現(xiàn) (Presentation) 5min
Activity 2: Presentation
Play the song "Earth Song" sung by Michael Jackson. (Create an atmosphere)
A lot of pictures and video clips about the causes and results of the three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is lesson will be shown on the screen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uter.
Ss’ presentation on pollution. Attract their attention, arouse their interest,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communication.
* Activate their schemata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i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in thinking independently.
III. 對話 / 閱讀 (Dialogue)18m
1. Pre- reading
Activity 3: Prediction
1st listening/ fast reading, one guided Q to help Ss to get the main idea:
What do you think is discussed at the conference?
2. While- reading
Activity 4: Read and answer
2nd listening/ careful reading, more Qs to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Develop their reading skills: skim & s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stress & intonation.
* 閱讀: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fast reading/ careful reading; skim/ scan; 識別關鍵詞key words;確定主題句;創(chuàng)設信息差information gap;T or F; 填表格chart/diagram; Predicting; Make a timeline; Make a story map.達到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掌握。So that they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text.)
3. Post- reading
Activity 5: Language focus
While Ss are answering the Qs, the teacher deals with some key language points.
a. is being caused b. and so on c. go on doing
d. be fit for e. standing room f. if- clause
IV. 操練 (Practice) 10m
Activity 6: Retell
Use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dialogue in the 3rd person.
Activity 7: Acting out
Activity 8: Drill – Supposition
Purpose: Practise the functional item of Supposition. (P. 33 Part 2; P.113, wb Ex. 3)
(Retell; act out; role play)
V. 鞏固 (Consolidation) 6m
(Discussion; interview; press conference; debate; quiz)
Activity 9: role play
Suppose you were head of a village, scientist, journalist and villager, make up a conversation and ask several groups to demonstrate in front of the class.
* The Ss are encouraged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_r_rs like pollution, damage, be fit for, turn into, the if- clause, etc.
Activity 10: Discussion
Think of the question: Are we causing damage to the world?
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the earth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our daily life?
Collect their answers and form a report.
VI. 作業(yè) (Homework) 1m (Writing; continue the story; recite; retell)
Write a letter to the mayor, telling him sth. about the pollution around your school.
A Brief Instruction to the topic of "What should I do?"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Li Yi Cai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LiYiCai. I come from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in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What should I do?"I will divide the instruction into seven parts: they ar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eaching aims, Teaching emphasi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period is from Unit 3 of 9A Oxford English. First of all,I’d like to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lesson.We have learned Star sings in Unit 1 and Colours and moods in Unit 2.We have also learned how to write a formal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the moods of people in last two we are going to learn two letters to a famous youth worker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So this unit link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of Unit 1 and Unit 2.This period is the first lesson of Reading.The main idea of the topic is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ask for advice.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ways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tress in following lessons.So this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1.Aims of the knowledge:
(1)To know the spelling of some words and usage of some phrases.
(2)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
(3)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Reading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o talk to others about one’s problem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2.Aims of the ablilities:
(1)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2)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telling the story.
3.Aims of the emotion:
(1)To understand how to write about problems and to express feelings.
(2)To ask for advi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3 Teaching emphasis
1.To master the ‘to’-infinitives and ‘wh-’words+‘to’-infinitives.
2.To get the ability of general reading and getting information.
Part 4 Teaching difficulties
1.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vocabulary about problems.
2.To ask for advice
Part 5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topic,I will us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I design some tasks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I think if I wa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ral English,I should give them enough chances to practice and I will use pair work,group work to let the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That is "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using".Let the students be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 teaching,thus,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is well shown.
Part 6 Teaching aids
Projector,slide show,tape recorder and blackboard
Part 7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Ⅰ。Lead-in
?? The purpose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of study.
?? Let’s have a free talk.
?? T:Have you got problems?
?? S:Yes.
T:What is it?
S:Eating too much makes me unhealthy.
T:What about you?
S:……
Step Ⅱ。Presentation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kimming and how to g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ad two letter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What is Millie’s favorite hobby?(Painting)
②What is Millie’s problem?(She doesn’t have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and home work.)
③When does Simon play football?(After school until late)
④How do his parents feel about it?
(They don’t like this and ask him to go home before 6 p.m.)
2.Ask students if there are words that they do not know.
Explain some new words briefly.
deal;choice;complete;refuse;accept;spare;doubt;whether;
Step Ⅲ。Practice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canning and how to gain the details from the articles.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 about "True"or"False".
2.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s again and explain some important phras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hand in;on time;at the moment;
can’t find any time for my hobbies;feel bad;give up;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hear form;make unhappy
Step Ⅳ。Retelling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retelling with the key words
1.Ask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phrases that we have learned.
2.Try to retell the outline of the articles.
3.Encourag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selves.
Step Ⅴ。Summary and homework
The purpose is to give the students a clear idea of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revise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vi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2.Ask students to write a letter about himself after class.
During my teaching,I’ll try my best to get my class alive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in English. I think the general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And I’ll use this to guide my teaching.
Thank you!
初中英語優(yōu)秀說課稿(三)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初一新教材第5單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內容圍繞著描述人現(xiàn)在的活動展開,讓學生學會談論人人們正在干什么。本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易于引發(fā)學生運用簡單的英語進行交際和交流。在學習活動中,學生能通過交換對不同人物活動的描述,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情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watching.
What is he doing? He is doing homework.
Is she reading? No,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2、能力目標:
(1)、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來描述人物的外貌,并根據(jù)描述畫出人像。
(2)、能概括人物的外貌特征并根據(jù)人物特征推理出某一人物。
3、情感目標:
通過描述同學、教師或自己的偶像的外貌,表達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尊重和理解別人,學會交換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愛好,增進情誼。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1、掌握并運用描述人物活動和地點的詞匯:
watching, doing, eating cleaning, playing, reading, swimming, shopping, pool, school, mall, library
2、掌握并運用簡單的英語交際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watching.
What is he doing? He is doing homework.
Is she reading? No,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四)。教法設計
對本課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幾種教法:
1.聽錄音。
聽音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在聽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點解釋,個別操練。
在每一堂教學中,學生總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型、短語、句子或某一語法現(xiàn)象。如本課出現(xiàn)的一般過去時的用法等都需要教師個別解釋甚至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進行操練和舉例,以掃除自由交際過程中的"攔路虎",為語言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指導學生展開情景對話。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使人人開口,使人人都有成功感。通過對話逐步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部操練第三部分問答游戲時,猜中的同學老師給予鼓勵,激勵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
4.學生獨立操作。
首先要求學生根據(jù)師生示范獨立對話,隨后叫幾組分別站起來表演。這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舉措。
5. 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填表和動詞填空的練習,以檢查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還采用了幻燈片,對順利開展教學活動起到了很好的 輔助作用。
(五)。學法指導: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養(yǎng)成聽的習慣。
學生要經常聽錄音,聽教師講英語,聽同學們講英語,這對學好英語大有好處。
2.科學儲備大量知識。
學生不掌握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進行很好的語言交流。所以學生必須了解語言規(guī)律,掌握豐富的詞匯,熟知語法規(guī)則,會熟練表達由各個話題而展開的交際內容。要學會在實踐中學,在應用中學,這樣學來的知識記憶深刻、靈活度大。
3.及時鞏固,反復記憶。
凡教師在課堂上所講到的語言難點,學生應及時整理,再次認識并積極使用。對前面已學過的課文,學生要有安排地經常復習,否則常常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
4.積極操練,重在口頭。
在課堂上,學生要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每個教學活動,要大膽開口,創(chuàng)造性地說自己想說的話。課后和其他同學及時進行英語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將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和語言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脫口說英語的目的。
(六)教學設計
在上新課之前先復習動詞的ing形式,和上節(jié)課的重點句型。通過對重點句型的變形導入新課。安排猜謎游戲幫助學生鞏固新知之新知識。然后翻開課本學習2c,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識。接下來再講2a和2b,之后是3a和3b.講解4時,()難度再次加大,因為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解圖片。于是我利用教材所給的圖片和問題進行引導,先讓學生觀察圖片,在就圖片回答問題。問題有答案之后,要求他們講述圖片,這個難度就大大降低了。最后我在就學生的講述進行適當?shù)囊龑Ш脱a充。下課前布置作業(yè),結束課堂。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有意識的降低教學難度,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本課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重點、難點及英語學科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任務性教學為主,從視、聽、說等方面使學生得到鍛煉,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溫故而知新,達到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由于缺少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足,敬請各位專家老師不吝賜教,謝謝大家!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英語第三冊第50課,本課為口語閱讀課,整個說課我將分三部分進行講述,即教材分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程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課以詳實準確的數(shù)據(jù)圍繞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當代人類最關注的人口問題,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僅在本單元占據(jù)主導地位也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對學生口語及閱讀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語優(yōu)勢打造楓葉品牌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設計為一堂口語閱讀課。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和依據(jù)
為了不僅要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還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熟練掌握數(shù)詞的表達法。
2、能力目標:
a、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材料的準確度
b、能自如表達本課重點話題人口增長問題。
c、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展開豐富地想象力流暢地表達其他相關內容。
3、情感目標:
通過一些有力地事實、數(shù)據(jù)和圖片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人人有責!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我確定本課重點為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水平。我采用英語趣味i教學法,采取圖片導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檢驗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閱讀的技巧。
2、難點:口語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學生都來自公立學校,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使許多學生不敢開口、羞于在人前表達因而口語薄弱。我通過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和師生共同討論、記者采訪專家等新穎方式,以及不斷鼓勵的方法突破難點。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學生具有無限的潛力,需要教師適時、適當?shù)匾龑?。本?jié)課中我尤其側重訓練學生通過合作探索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并注重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通過設計有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始終處于主動尋求知識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我充分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其主體地位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節(jié)課我講解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
國家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要由過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結果向注重知識發(fā)展及知識的傳授過程而轉換。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yè),讓他們查找相關的資料,學生在預習中就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他們必須具有相應的選擇能力和重組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這恰恰正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三、教學程序
1、課前對話:
師生問候之后,讓學生兩人一組圍繞數(shù)字進行自由對話。每天3—5分鐘口語練習時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新課標指出口語是在人與人交流時即興脫口而出的,會話雙方都必須對聽到的語言快速做出反應,才能使談話繼續(xù)。同時由于口語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合作學習的成效對口語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這些都要求為學生的口語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提供良好的訓練。
兩人一組是為了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機會去說,而數(shù)字的表達法是本單元的知識要點,我可以提示學生討論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亞馬遜河的長度、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南極冰川的后度、中國人口的總數(shù)、伊拉克戰(zhàn)爭的時間等等,這些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達到了對數(shù)字表達法的鞏固。
給學生展示這樣兩幅圖片:
一個平衡的杠桿上,一些人在左,我們的地球在右;第二張圖上左邊新增的人使杠桿不再平衡。之后問學生:看了這兩幅圖,你會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發(fā)了這個問題?學生會表達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時不論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都要給與鼓勵和表揚,然后問學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全世界會新增加多少人口?學生會很有探究答案的欲望,這時很自然地讓學生打開書去閱讀50課的文章STANGDING ROOM ONLY 并找出我給出的這張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課是以大量數(shù)據(jù)為主反映人口問題的,因此如果學生能順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點內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認為采用圖片導入法遠比直接讓學生翻書閱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
2、拓展與鞏固
通過講解我指導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如猜詞悟意法、略讀掃讀法、找中心句和關鍵詞等方法,之后要檢驗一下學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問學生世界人口的持續(xù)增長會引發(fā)那些嚴重問題呢?在學生發(fā)表一些個人看法后為,我再給學生一篇文章進行快速閱讀,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課堂檢測,我會當堂進行面批面改。然后對于這篇關于人口急速增長帶來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讓學生來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3、合作與發(fā)展
接下來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一組關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導致資源匱乏、污染嚴重、食品短缺、空間擁擠等的圖片,看著這些圖片問學生:你們對哪一方面感觸最深?你還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學們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師們的看法?以這種方式充分把學生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將其分成6個小組,先組內討論發(fā)表個人見解然后鼓勵他們去采訪在場聽課的英語老師。這樣設計的目的是
(1)先讓學生自行討論可以避免受教師的想法所局限沒有自己的見解。
(2)采訪老師既可以讓學生能夠用英語去實際交流,達到學以致用。有可以讓學生從英語教師那里獲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語表達方式(事實上,有些表達如果讓他們完全國獨立進行是有些難度的),有由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平時機會不多,因此會讓學生感到很新鮮很有趣味性,在與老師交流時也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
(3)我認為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夠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有鍛煉了與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個性思維發(fā)散的空間。
5、交流與分享
讓學生推選各組代表組成專家團坐在教室前,選一名同學們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專家們",使其把個小組的討論結果與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組成員可以作為后援團補充些觀點,這樣既可以使口語較好的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讓口語較弱的學生也有參與的機會并能向他人學習。最后按事實豐富、語言準確、表述清晰程度評出最權威專家和最積極后援團,通過這種方式可讓學生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作業(yè),當學生慷慨激昂地探討完這些現(xiàn)狀后,我會問他們,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布置這項作業(yè)的依據(jù)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寫作需有明確的動機和積極的態(tài)度,寫作的題目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是他們具有寫作的愿望這樣他們才能了與寫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為了應付教師而做的作業(yè)。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5)
特崗初中英語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圍繞著Transportation這個主題,通過對話和情景,使學生掌握有關交通工具和和描述距離的日常用語,幫助學生積極地使用英語策劃旅游活動。本課是該單元的第一課時,也是該單元的突破點,它以討論如何上學為話題,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學生急于了解該話題,于是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Informationgap,便于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2、教學目標
依據(jù)教材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實施目標導學,以提高教學效率,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語言目標:
A.學習句型:Howdoyougettoschool?
----Itakethebus./Igettoschoolbybus.
及其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句型。
B.重點詞匯:a.交通工具:bicycle.subway.car.train.boat.plane.ship等。
b.其它:hey.take.by.getto
2)能力目標:
聽:能聽懂與談論出行方式的相關聽力材料。
說:能跟別人交流自己上學的交通方式。
讀:能閱讀描述如何到達學校的簡短對話。
寫:能簡單描述他人如何到達學校。
3)情感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上學方式,來幫助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理的、最經濟的交通方式,從小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并在交流與合作中體會交際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自信。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有關的交通工具名稱及自由地表達如何到達學校。
教學難點:區(qū)別動詞“take”與介詞”by”在交通方面的用法。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了解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關鍵。初中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形象思維能力強,具有強烈的“成人感”及“獨立感”,他們渴望獨立,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極力想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能力,并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實驗的能力。
因此,為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本課將通過兒歌、課件、對話、采訪等形式展示教學活動,并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情景交際法等,通過小組交流合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說教法
新課程提倡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圍繞核心問題,設定小任務,圍繞教材內容,盡可能提供訓練學生技能的機會。開展自主性學習的課堂活動,強調合作探究與獨立思考相結合。
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和情景交際法,借助多媒體展開教學活動。在引入新課時,我通過播放兒歌《交通工具》,幫助學生熱身,復習回顧已有的交通工具名稱;并借助幻燈片來創(chuàng)設情景,呈現(xiàn)和操練本課知識點,使學生掌握本課的重、難點。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也符合教材編排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教學大綱》中關于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形成和發(fā)展語言能力,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說學法
我國有句古言道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通過完成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活動,思考質疑、互相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學會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式來探索獲取新知識。并讓學生體會語言美,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分為以下六個步驟進行:
1、上課熱身,欣賞兒歌
2、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3、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4、情景交際(現(xiàn)場采訪)
5、個性練習,提高技能
6、鞏固總結,布置作業(yè)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6)
類 別: 創(chuàng)新聽力課
姓 名: 張華銀 課 題: 牛津英語(oxford english)
八年級下chapter 5 listening
教學時間: 2011.4.25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是深圳采用上海版牛津英語(oxford 對聽力課的要求:讓學生在每一次讀與聽的機會中有所收獲。我們要創(chuàng)設情景和機會,讓學生運用閱讀和聽力材料中的語言,不要讓閱讀課成為只讀課,聽力課成為只聽課。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興趣是獲得教學成功的必要保證,這就要求我們的課要始終充滿新意。在正式聽力前,需要讓學生認真熟悉聽力材料,掃除詞匯障礙。聽力訓練時一般要求播放兩至三遍:第一遍聽力,學生進行note-taking;播放第二遍聽力,進入到while-listening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開始對照聽力材料的圖片或文字記錄找出聽力中的重點與難點,解決教學的任務和目標;播放第三遍聽力,要求學生核對,為post-listening和實際交流做好準備。本單元的主題是success stories, 涉及成功人士談話與交流,激發(fā)學生對成功的向往。本節(jié)課聽力材料是三段電話交流關于:留言、更改約會日期、生意往來等的談話內容。要求正確使用電話用語,并會做留言記錄,能聽懂呼叫人的姓名、電話號碼與留言內容。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本著“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指導思想,按照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倡導體驗參與”的基本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通過任務型教學設計等各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的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根據(jù)英語新課程標準英語聽力的教學要求設計,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其他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讀、說、寫緊密結合, 為學生說和寫能力的提高在語言和內容方面奠定基礎,運用“導學合作式目標教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設計特色: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針對性強的任務中加深教學知識點的鞏固,并且也鍛煉了英語聽力的技巧與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強化聽力練習,讓學生模仿正確的語音語
調,以便在各種的口語活動中使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本課采取“開放式”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以有限的課堂為載體,給學生足夠的的余地去發(fā)揮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任務型”教學策略,在做中學,學后做,再到總結歸納。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知識。在教法與學法上也體現(xiàn)新課改,完成落實了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教案流程:
step i.warm
in this step teacher
stimulate the
atmosphere and let the students be ready for the class by greeting and looking at and listening to a conversation on telephong.(預習導學
learning new words(先學后教)
learning new phrases(小組合作學習)
listening and writing(當堂訓練)
learing the telephong language
stepiii.presentation(10
consolidation practising(12鞏固訓練)
stepv.后訓練與反思)
’(’)listening and wrirting(當堂(5’)summary finishing exerxises in the text book(課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7)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m Zhou Yan. I’m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Experimental School of Suqian. Now I’ll say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Book One.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1.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Book One.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 asking the Ss to grasp contents of each Sample.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start listing “Word Bank” and tell the S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o start asking the Ss to write the English sentences well.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2.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one of Unit 2.So if the Ss can learn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 Ss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3.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The Ss has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one month so far. They can understand some words and some simple sentences. The Ss have taken a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now.
The teaching aim\'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Junior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provision.
(1) To make the Ss know how to use the affirmative sentence “This is. . . .” a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This is not…”Everyday expressions for “Apologies”“I\'m sorry”“That\'s all right”.
(2) To study the new words “six, hey, sorry, it’s, that’s”, etc. by learning the dialogue of this lesson.
(3)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1) To enable the Ss to be polite and love life.
(2) To enable the Ss to look after their things well.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osition and .
1.Key points:
(1)。To help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To enable th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
(3)。To develop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2.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make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2) How to write the right whole sentences.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or Authorware, school things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四三二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and arrange five kinds of activities: talking, guessing games, watching CAI, acting out Sample A and having a competition.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8)
本單元圍繞the Silver Screen(影視) 這一主題開展聽、說、讀、寫多種教學活動。影視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體現(xiàn),作為當今社會人們主要休閑、娛樂方式之一,是一個非常貼近生活、具有時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學主題。
本單元所選的語言素材涉及中外名片、著名演員、著名導演, 具有典型的時代氣息,有利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增強世界意識。正如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所提:學習中文影視文化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在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觀看影視片斷、影視海報的教學過程中,“拓寬了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同時本單元的教學對教師本身的中外文化修養(yǎng)、廣闊的知識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體現(xiàn)了師生共同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的“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思想。
(1)。對國外著名影星、導演及他們作品的了解。如教材中涉及的Meryl Streep,Keanu Reeves,Steve Spielberg等,以擴大學生知識面、文化視野。如何填補學生這方面知識缺乏的信息溝。
(2)。對國內著名影視導演及他們代表作品的了解。如何設計任務讓學生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鏈接。
(3)。對影視界名人及電影的評價(comments)如何寫影評(review)。
1. 學習、掌握關系副詞when,where.,why 引導的定語從句及介詞+關系代詞引導的定語從句。
2. 學習掌握一些有關影視的詞匯:
如: career, director, script, play a role in ,Oscar, award, studio, scene, follow-ups等。
掌握其他一些課文中涉及的詞匯:
如:graduate, attack, creature, owe…to…, take off等。
3. 學習掌握一些用于討論、評價電影的結構句式:
如:What’s the film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tory of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film?
I like / don’t like the film because…
The film is about… I think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
4. 提高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及扮演角色、編寫劇本、撰寫影評等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 學習幾位著名影星、導演執(zhí)著于藝術、獻身于藝術的敬業(yè)精神和對人類藝術的巨大貢獻。
2. 從Keanu Reeves 艱辛的成功途中(In the begin did many small jobs, then played in many cheap films.)我們可以學習到:要成就事業(yè)需付出辛勤勞動,要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恒心與毅力。
3. 通過學習國外著名影視界人物,培養(yǎng)學生了解、尊重異國文化,體現(xiàn)國際合作精神。
4. 通過開展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積極與人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培養(yǎng)其團隊精神。
能總結定語從句的結構規(guī)律,并加以應用;在學習中借助電影海報圖畫、圖表等非語言信息進行理解或表達。
利用影視資源,主動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創(chuàng)造和把握學習英語的機會;積極參與采訪、表演、調查等英語學習活動。
充分利用采訪、表演等真實交際活動提高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在其過程中能借助手勢、表情等非語言手段提高交際效果,能克服語言障礙,維持交際。
通過了解影視知識,獲得更廣泛的英語信息,拓展所學知識。
1. 了解英語國家影視界藝術家的成長經歷、成就和貢獻。
2. 通過學習,了解世界著名影視文化,培養(yǎng)世界意識。
3. 通過中外影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影視文化的理解。
這部分的'重點是引出本單元的話題---電影,了解學生對電影的熟悉程度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訓練學生說的能力。
活動步驟:
1.師生互動:教師提一些問題如Do you like seeing films? How often? Favorite actor? Actress? Film? 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展示一些學生熟悉并喜歡的名演員、名片的海報,從視覺上激發(fā)學生對本話題的興趣。
2.小組活動:教師選取幾副不同題材的電影畫面(可選取教材外的其它畫面),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小組選一幅畫面進行討論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scene? What happens before/after the scene? 要求學生不拘泥于已知的電影內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出各種不同的觀點。
3.班級活動:向班級其它同學描述本小組所選圖片,其他同學可給出不同意見。
本單元的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讓學生熟悉interview這種形式。Task: To discuss what questions the reporters will ask when interviewing famous directors.
活動形式:
1. 師生互動:教師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為過渡到聽力部分做準備。問題可設置為:Of course these films now are very popular and successful, and what does the success of the films bring to the actors? 學生各抒己見,金錢、榮譽、名氣,成為公眾人物后帶來一個問題They received a lot of interviews.
2. 小組活動:教師引出問題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 when interviewing an actor?通過小組討論,收集盡可能多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預測聽力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也對interview這種形式有所了解。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9)
肖應綱??吉州區(qū)電教站???胡小英????吉安縣萬福中學
[創(chuàng)作說明]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特別是英語教師,已經嘗試計算機輔助教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日常的教學中顯得越來越普遍,其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F(xiàn)今的教師不但能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而且還能親自設計制作CAI課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即我們平常所稱的“課件”)。
[摘要]
什么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它有何特點?初中英語課件的制作原則是什么?初中英語課件制作時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呢?對教師有什么要求?筆者通過這些年的學習和制作課件的體會,談談自己對初中英語CAI課件制作的幾點認識。
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CAI)是指教師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標,借助計算機甚至網絡,科學合理地組織、整合教學材料,展示相對獨立或較完整的教學內容,輔助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的一個應用軟件。
初中英語CAI是一種用于教學的軟件,要通過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操作,幫助教師完成某一教學任務,課件的內容包含著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模擬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教師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所用的各種素材,更重要的是,CAI課件的使用作用于初中學生,一個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穩(wěn)定的青少年群體,因此CAI課件應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感官性、交互性、完整性、易操作性等特點。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學習個體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xiàn)實,又通過新構建的現(xiàn)實形成經驗。所以人們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生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新知識。更重要的是,CAI課件的使用作用于學生------一個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保持時間性不穩(wěn)定的青少年群體,因此,我們要克服CAI課件因程序教學通過強調刺激學生而形成的反應行為,不注重學生內部的心理過程弊端。CAI課件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考慮其心理特征和學習能力,注意CAI課件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點。
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學習是不能脫離語言環(huán)境的。以往的情景教學便運應而生。課堂上的外語教學的最大難題就在于語言環(huán)境的設置。有了CAI課件后,這個難題有所突破,通過CAI課件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多媒體集成大容量信息,創(chuàng)設更接近實際情景的虛擬化語言學習環(huán)境空間,給學習者一種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認知方式,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實現(xiàn)的。
啟發(fā)性原則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原則,在CAI課件的設計制作中,要充分考慮教師在教學中實施啟發(fā)性原則的這一教學活動過程。CAI課件不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在電腦上的演示。它不僅是教師教學的輔助教具,也應是開發(fā)學生智力、啟迪學生思維的工具。因此,CAI課件的制作不應平平淡淡,要有層次和變化,要有一定的'深度,提高人機交互性。
筆者認為,CAI課件的實用性是指課件運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之中,課件的內容應具有普遍性且易于接受,有其共性的特點,可以運用于同層次其他班級課堂教學,同時課件的操作也簡單易行,不但自己在上課時不因操作的繁雜而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其他教師在使用操作時也能運用自如。課件的開發(fā),作用對象是學生,操作的是教師。一旦你的課件被認為具有普遍性、易于接受、效果好的特點,就可能成為其他教師共享資源從而被其他教師所采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CAI課件的制作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基礎設計的。教材的內容確定課件基本范圍的選材方向。課件的使用,目的是幫助完成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的教和學的過程。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介質。制作CAI課件時,要把與教材有關的各種素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和語言環(huán)境原則,使CAI課件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相對的獨立性。
教學時效性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能完成更多教學任務,或完成同一教學任務所需更少時間,這是一種教學效率。CAI課件具有容量大,信息源廣,媒體成分高等特點,又是在課前準備和制作的。CAI課件的制作要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它不是課堂教學的另一項內容,更不是課堂教學的累贅。在制作課件時,要選好材,精心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件的制作不僅是教師備課的深化和拓展,更是教師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作。CAI課件面對的是青少年學生,如何才能吸引他們,如何才能讓他們感興趣,如何才能引導他們的思維在教師的推動下活躍起來,完成學習任務,這就要求CAI課件具有趣味性和觀賞性,要有美感。展示幾個字且毫無變化的課件在學生眼里無非是些換了顏色的黑板,根本無法打動這些學生。
CAI課件制作得再好再美,它也只是輔助教學用的,它的作用只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促進師生雙邊關系的發(fā)展,協(xié)助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從始至終它只能是一個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輔助工具,切不可在課堂上喧賓奪主,成了課件演示課。因此,在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時,注意課件信息的量,切忌任意發(fā)揮,刻意追求美感。
根據(jù)現(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筆者認為一個單元為一個課件較為合理。一個單元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把一個單元制作成一個課件,既能保持單元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也利于教師在單元教學中的復習。
初中英語課件教案(篇10)
從走上教育崗位到現(xiàn)在已經七年有余了,時間如流水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七年,讓我從一個完全不懂教學法的大學畢業(yè)生沉淀成現(xiàn)如今的一名教書教得比較順手的青年教師,一名年輕的鄉(xiāng)村英語教師。經過幾年的積累和總結,我做了以下反思:
反思一、詞匯教學
《新目標英語》詞匯量大,其中七年級上冊有詞匯700個左右,下冊約450個,八年級上冊約450個,下冊約400個, 九年級全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詞匯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教材的要求。那么我們該采取什么方式來教學單詞?
實踐證明,傳統(tǒng)教學中,*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匯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脫節(jié),詞匯量大,教學任務重的形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下列幾點:
1、重示范。在教單詞時,要求教師自己示范到位,發(fā)音清晰,講解發(fā)音要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專心看,積極模仿的好習慣。聽清后再跟說。確定學生大都聽清,模仿正確后,再出示單詞卡片,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直觀的單詞配以圖片、體態(tài)語幫助學生理解。順利完成音——形——義的逐步過度。
2、重情景。單詞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思維活動是借助詞匯進行的。人類思想的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xiàn)的。沒有詞匯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應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出,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遷移。在教學中我們應提倡“新舊貫通”或叫“相互遷移”。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國著名語言家c.e 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蔽覀冊趩卧~教學中不能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嘗試運用多種形式巧記。如采用兒歌、猜謎語、簡筆畫等形式。
5、重運用。學習單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詞匯,并能正確運用到筆頭表達之中。在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宛如置于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就能使學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學習詞匯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學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級上冊unit3的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帶全家照來學校,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家人,讓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單詞與句型。
反思二、任務設計
《 新目標英語 》倡導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任務的設計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又應如何設計任務?
1、任務要真實。既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又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教授八年級上冊unit5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某同學生日要舉行一個晚會,邀請各位同學參加,你是接受還是拒絕,用英語又如何表示?班級要召開新年晚會,你如何邀請科任老師?
2、任務要可完成。如果設計的任務不可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學生主體水平的發(fā)揮。
3、任務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構建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并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如教授八年級上unit4時,我們可先設計一個這樣的任務:
who how how long
然后設計這樣的任務:
who how how far how long
4、要注意 任務的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于學習者之間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都擔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反思三、閱讀教學
現(xiàn)在我們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節(jié)課老師最多講15分鐘,剩下的要么是開展活動,要么就是讓學生自學?!?新目標英語 》中每單元至少有兩篇閱讀材料,我們現(xiàn)在一般都采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梢娊處煵⒉皇遣荒苤v,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精當?shù)闹v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yǎng);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教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必須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那么,在何時精要地講呢?
1、自讀之前啟發(fā)講:即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閱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著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該挖掘處必挖掘,該品味,該講深講透的地方必須講深講透。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為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4、合作中提示講: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能抓住要點進行有效合作時,教師要進行提示性講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總結時補充講:在總結一節(jié)課、一篇材料的閱讀情況時,在學生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以進一步進行提煉和歸納,從而使總結更加完整、準確。
反思四、音標教學
《 新目標英語 》中沒有突出音標教學,但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單詞,改變學生從一開始學英語就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進行音標教學。那么,我們如何在新形勢下教學音標?
我認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學原則。這里所說的集中,即首先運用3個左右的學時集中識記26個字母,這期間穿插一些日常英語用語和簡短易學的英語歌曲,內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時間進行字母、音素和音標的教學,教學的重點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明確各自在拼讀單詞中的作用,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過發(fā)音、拼讀開口關。同時,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掌握用音、形、義相結合的正確方法識記單詞(可以是生詞表上部分單詞,特別是一些有讀音規(guī)律的單詞),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然后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以達到在教學中進一步分散鞏固前面所學的字母、音素和音標,確實形成熟練的拼
讀能力,并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單音部分的其它學習內容。
反思五、語法教學
《 新目標英語 》倡導和鼓勵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也就是讓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學習和掌握語言。這套教材圖文并茂、實用性強,交際性強。如八年級(上)中的unit6重點是講授形容詞的比較級,教材中除了少數(shù)的幾個例句,根本沒有提到任何語法規(guī)則。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到底要不要教學語法?語法教學應受到多大的重視?
我認為應該教學語法,應該重視語法教學。當然,我強調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復到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模式中去,而是強調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法意識 。widdowson 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記憶中的詞塊;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guī)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jié)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事實上,在農村大多數(shù)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并沒有多少聽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huán)境英語的反復刺激。而在課堂中學到的畢竟有限,如果讓他們掌握了規(guī)律,那么在任何時候他們都能通過思考,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繼而形成語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huán)境,學生們自然也就能自如地運用。
比例的課件教案12篇
比例的課件教案是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您準備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老師們在上課時根據(jù)事先準備好的教案課件內容進行教學,并且需要不斷完善教案課件設計。通過學生的反應,老師們可以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得到了實現(xiàn)。希望您會喜歡這篇文章,并收藏起來哦!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六年級 下冊)教材P59―60內容。
【教學目標】
1.理解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學會用比例解決一般問題。
2.通過與前面舊知識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比,理解應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和好處,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應用題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jù)題意分析數(shù)量關系,能從題目中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或者積)是否一定,從而判斷這兩種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設未知數(shù) 列比例解答.判斷的過程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所以是比例應用題的難點,要予以高度重視.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比例分配與正比例應用題”“正比例應用題與反比例應用題”這兩組概念加以區(qū)別,從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學生對比例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學情分析】
解比例應用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識”、同時在四五年級學習了簡單的“歸一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本節(jié)課可以重點體現(xiàn)“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 “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沉淀,所以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老師力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自我展示、一題多解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完成“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過程;強化以人為本,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本節(jié)課力圖通過加強對比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應用題,首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關系,判斷的過程就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所以是比例應用題的重點,也是難點.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上已經接觸過,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遷移類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讓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問:“這道題里有怎樣的的比例關系?為什么?”引導學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系,最后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了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既分散了難點,又教給了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會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shù)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shù)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shù)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shù)和站的行數(shù).
【設計意圖:通過基本數(shù)量關系式的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為后面分析應用題做好鋪墊?!?/strong>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過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還學過了解比例,應用這些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比例的應用.(板書:解比例應用題)
(二)教學例5(課件演示:教材對話主題圖)
例5、張大媽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噸水,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元?
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先算出每噸水的價錢,再算10噸水的多少錢?
12.8÷8×10
=1.6×10
=16(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用原來學習的解答歸一應用題的方法,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單價一定的意義,為正確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礎了?!?/strong>
2、利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思考: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水的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三種量)
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水的單價一定.)
用水的數(shù)量和水費總價成什么比例關系?(水的數(shù)量和總價成正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單價一定,水的數(shù)量和總價成正比例
教師追問:兩家水的總價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單價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水費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水費16元.
3、怎樣檢驗這道題做得是否正確?(學生自主完成)
4、變式練習:張大媽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12.8元,王大爺上個月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訓練的訂正和交流,使學生明確例5的條件和問題改變后,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shù)的正比例關系沒有改變,只是未知量變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靈活地理解和解答這樣的應用題?!?/strong>
(三)教學例6(課件演示例6主題圖)
例6: 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學生利用以前的算術方法獨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這道題怎樣用比例知識解答呢?請大家思考討論:(投影出示)
這道題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兩次捆書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設要捆x包,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誰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變式練習
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設計意圖:例6教學沿用了例5的教學形式,但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應用題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學生在解答過程中不但學會了分析正、反比例應用題的技巧,同時也能夠區(qū)分兩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三、全課小結
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正確找出題中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關系,然后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四、隨堂練習
1、先想一想下面各題中存在著什么比例關系,再填上條件和問題,并用比例知識解答.
(1)王師傅要生產一批零件,每小時生產50個,需要4小時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師傅4小時生產了20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__________?
2、食堂買3桶油用780元,照這樣計算,買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識解答)
3、同學們做廣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設計意圖:通過由易到難,梯級訓練,讓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有一個初步的鞏固和訓練,加深知識印象,同時也對本節(jié)課起到系統(tǒng)知識的目的,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整體,為后面完成課堂作業(yè)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
1、一臺拖拉機2小時耕地1.25公頃,照這樣計算,8小時可以耕地多少公頃?
2、用一批紙裝訂成同樣大小的練習本,如果每本18張,可以裝訂200本.如果每本16張,可以裝訂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獨立作業(yè),讓學生理解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應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和好處,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strong>
【板書設計】
解比例應用題
例5: 例6:
單價一定,總價和數(shù)量成正比例。 總數(shù)量一定,每包本書和包數(shù)成反比例。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水費x元. 解:設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學后記】:正反比例應用題是小學階段應該掌握的重點內容,這節(jié)課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以舊促新教學理念,設計了簡單易學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壓力,能夠輕松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通過變式訓練和拓展訓練,讓學生掌握了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后面解答比例問題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圖片像不像”“調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各部分名稱,能通過化簡比或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用兩種形式表示比例。
2.數(shù)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自學和合作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正確的寫出比例。
教法學法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學卡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復習學過的有關比的知識。
2.談話引入新課。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嗎?請聯(lián)系比的知識,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你們能說出每幅圖的長與寬的各是多少嗎?請在學習卡上寫下來。
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學習卡的第一題。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1)交流反饋。
(2)引出比例的意義,
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等式,6:4=12:8,也可以寫成6/4=12/8
師: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3.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我們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呢?請大家自學16頁的“認一認”,完成學習卡的第二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他們,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又處理好了講授與自學的關系。】
4.利用新知,學以致用
師:在圖上這五張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生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tǒng)的總結,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考慮問題要多方位思考?!?/p>
5.內化意義,提高認識
(1)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2)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怎么辦?”
6. 引申應用
學生自學數(shù)學書的16頁的問題三。
7. 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xiàn)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8. 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說出來?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三、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30—3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獨立探究、合作生成
教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紙上畫出長9米,寬7米的教室地面來。
學生1:(有學生會發(fā)出質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夠畫怎么辦?
學生2:可以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圖形的放縮,把教室的長和寬都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在紙上表示出來。
教師:你的想法很對,跟笑笑同學的想法一樣(用課件出示第31頁笑笑家的平面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問題?
學生:在圖的右下方有“比例尺1:100”
教師:觀察真仔細!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學生討論。
2學生匯報:
學生1:圖上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100厘米。
學生2: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
學生2: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3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教師: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
二、自然生成、進行應用
1教師補充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2教師:你們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比例尺?
學生1:在中國地圖上。
學生:在世界地圖上。
學生:在房屋設計圖上。
……
2教師: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樣化)
學生交流(略)
3認識比例尺特征:
(1)課件出示中國地圖的比例尺、世界地圖的比例尺……
教師:通過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比例尺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圖上的比例尺一般寫成前項是1的比
4、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現(xiàn)在請大家量一量平面圖中笑笑臥室的長是()厘米,寬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米,寬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匯報算法
學生1:先量出臥室的長5厘米,實際長=5厘米×100=500厘米=5米
學生2:量出臥室的長4厘米,實際寬=4厘米×100=400厘米=4米
學生3:臥室的實際面積是5×4=20平方米
三、解決問題、鞏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3按比例尺是1:200,畫出我們教室的平面圖。
四、總結深化、活化知識
這節(jié)課大家有哪些收獲?
五、研究性作業(yè)
1完成第30頁的思考題。
2、試畫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并計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答(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shù)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學
(一)導入新課
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這些數(shù)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學例1.(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據(jù)上述內容填表.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5
【教學內容】蘇教版P40頁例3、練一練及練習九的3----7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并能正確的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通過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全面參與教學活動。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每周一的早上我們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那么,你們對國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明你們都很熱愛我們的國家,希望你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五星紅旗是莊嚴而美麗的,并且它與我們數(shù)學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比例(板書課題:比例)
師手指課題:從課題中我們不難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關系,你們還記得比的意義嗎?(學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們就先來用比的知識解決幾道題。(出示四幅圖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6.4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師:畫面上出現(xiàn)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國旗,請同學們任選兩面國旗來算一算它們各自長與寬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觀察結果,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板演,觀察到比值相等,教師板書:兩個比相等)
師:那我們就可以將這兩個比用等號連接。(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兩個相等的比)
教師邊指著這組相等的比一邊說:好,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義補充完整)。這就是比例的意義(把課題板書完整)請同學們齊讀。
請同學們再默讀一遍比例的意義,思考:想要組成比例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回答,等式;有兩個相等的比)
(教師再強調:一定是比值相等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
師:你還能從四面國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學生寫在練習本上,然后匯報。教師板書)
師:我們在學習比的時候,可以把比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嗎?怎么寫?(學生口答)
?師:我們剛才一直在強調比和比例的聯(lián)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嗎?
學生從形式上區(qū)分:比由兩個數(shù)組成;比例由四個數(shù)組成。
學生從意義上區(qū)分:比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
三、鞏固應用
(一)數(shù)的比例
課本.40頁練一練。(學生匯報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師板書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兩個具有放大關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師: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這個圖形?(學生講這是兩個相似的三角形,幾個數(shù)字分別是它們的底和高。然后匯報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師:通過剛才的幾組題,我們進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義,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課本41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訂正交流。)
2、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花了9元錢,李剛買了5本同樣的筆記本花了15元。(你能根據(jù)題中的數(shù)據(jù)寫出幾組比例式嗎?并說出理由。)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大家都非常的積極和認真,老師相信你們的收獲肯定很多,那誰來說說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說)
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比例,并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還會自己根據(jù)數(shù)據(jù)組比例,看來同學們這節(jié)課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識。
五、課堂檢測
1、下面哪些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對號。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個比中,選擇兩個比組成比例。
::4:71.4:2.8:10:15
3、寫出比值是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4、小強3分鐘走了180米,小剛1小時走了3.6千米。小強說他們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時間的比能組成比例,小剛說不能組成比例。請問:誰說的對?
六、布置作業(yè)
課本練習九4題、7題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6
導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導學重點: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斷方法。
導學難點: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發(fā)現(xiàn)思考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
預習學案
填空
1、如果路程時間=()(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yx=k(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導學案
學習例1
在相同的杯子里裝上水,下表顯示了水的高度和體積,把表填寫完整。
高度24681012
體積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積
體積和高度有什么變化?觀察他們的比值,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小組討論交流。
看書P40例2。
(1)題中有幾種量?哪兩種量是相關聯(lián)的量?
(2)體積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這個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們的數(shù)量關系式是什么?
(4)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不計算,根據(jù)圖像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課堂小結: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怎樣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課堂檢測
下列各題中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并說明理由。
1、正方體的棱長和體積
2、汽車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總量和所行千米數(shù)。
3、圓的周長和直徑。
4、生產800個零件,已生產個數(shù)和剩余個數(shù)。
5、全班的人數(shù)一定,一、二組的人數(shù)和與其他組的人數(shù)和。
6、和一定,加數(shù)與另一個加數(shù)。
7、小苗牌2B鉛筆的總價和購買枝數(shù)。
8、出油率一定,所榨出的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課后拓展
從前有個農民,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把17頭牛分給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分得12,二兒子分得13,小兒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殺掉或賣掉。三個兒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分也分不好。后來一位鄰居順利地把17頭牛分完了,你知道三個兒子各分得多少頭牛嗎?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的量
高度/cm24681012
體積/cm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積/cm2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正比例表達式:yx=y(一定)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
(2)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3)男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男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4)全班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5)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6)全班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qū)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1)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2/5
… …
小組匯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shù)
②各部分數(shù)占總份數(shù)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 :2
7、練習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8、教學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么區(qū)別?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shù)占總棵數(shù)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shù):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shù)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總份數(shù),各部分量占總數(shù)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么分?
板書: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shù)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shù)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xiàn)實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也就是說,當數(shù)學和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shù)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fā)兒童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拔野嗟谋崊^(qū)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
現(xiàn)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shù)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xiàn)實性的數(shù)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選擇余地,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讀懂了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發(fā)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xiàn)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xiàn)教材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fā)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P62——6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設計理念: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成正比例量的規(guī)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凡是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就讓學生親自去探究。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一、復習鋪墊激情促思
1、說出下列每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每組數(shù)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規(guī)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說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1)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shù)值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得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板書:相關聯(lián)的量)
(2)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尋找兩種量的變化規(guī)律。
根據(jù)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肯定并確認這一規(guī)律,特別是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guī)律。
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規(guī)律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關系式: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教學“試一試”
學生填表后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依次討論表下的4個問題。
根據(jù)學生的討論發(fā)言,作適當?shù)陌鍟?/p>
3、抽象表達正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例子,說說它們的共同點。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怎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k(一定)
揭示板書課題。
先觀察思考,再同桌說說
大組討論、交流
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一種量擴大(縮?。┑皆瓉淼膸妆?,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縮?。┑皆瓉淼膸妆?。也可能發(fā)現(xiàn)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不變。
學生根據(jù)板書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
學生獨立填表
完整說說鉛筆的總價和數(shù)量成什么關系
學生概括
三、鞏固應用深化規(guī)律
1、練一練
生產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練習十三第1題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2題
先獨立判斷,再有條理地說明判斷的理由。
4、練習十三第3題
先說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再畫一畫。
分別求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并填寫表格。
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歲時體重12千克,十一歲時體重44千克。于是小張就說:“明明的體重和身高成正比例?!蹦阏J為小張的說法對嗎?為什么?
討論、交流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說明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畫一畫
填一填,議一議
討論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P43“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發(fā)現(xiàn)比例的基本性質。
設計理念:
本課時設計,在“項”以及“內項”和“外項”的認識的設計上,以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關知識,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在本課時第二大塊內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本課時設計中,為學生提供開放真實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收集信息,嘗試探索規(guī)律,引導學生寫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新
導入新課
1、找找比比:
(判斷下面的比,哪些能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說說判斷過程。
2、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比例的有關知識。
學生練習
學生回顧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二、認識比例
探索規(guī)律1、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shù),叫做比例的項。
(2)3:5=18:30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5=18: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guī)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2、教學例4
(1)理解題意,信息搜索:
提問:你能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寫出比例嗎?
(2)、學生寫不同比例:
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fā)現(xiàn)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guī)律呢?
(3)、學生探索規(guī)律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guī)律。(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4)、寫比例,驗證規(guī)律:
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guī)律?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5)、師生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思考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3/6=2/4,通過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結果相等。
4、練習:“試一試”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
提問:2.6:1.8和0.5:0.25能組成比例嗎?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學生練習:找出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
6:5=36:30
4:7=21:49
學生自主表達,圖中有哪些數(shù)據(jù)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學生練習: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guī)律可以表示成()
學生分析哪兩個數(shù)是外項,哪兩個數(shù)是內項。
比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學生思考后歸納:判斷時可以先把兩個比看成是比例。如果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練習
拓展提高
1、做“練一練”
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shù)寫成兩個比,根據(jù)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shù)分成兩組,根據(jù)每組中兩個數(shù)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
5:3=():6
4:()=():5
3、做練習十第1、2題學生嘗試練習后交流討論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四、全課小結
總結反饋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把你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方法介紹給朋友、親人。
五、課堂作業(yè)練習十3、4題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數(shù)下83-84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6題。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頁的“整理與反思”主要是復習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例子回憶并整理比的意義、基本性質以及比的應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要求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guī)律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這樣的比較有利于學生體會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規(guī)律內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guī)律內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3.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重點:正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難點:運用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一、比的知識:
1.舉例說說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
2.說一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3.完成教科書第83頁“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一題:學生獨立數(shù)出班上男女生人數(shù),再完成此題。
(2)完成第二題:兩人一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結果,讓學生比較后回答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比和分數(shù)、除法的聯(lián)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說說這樣填的根據(jù)是什么?
2.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guī)律的聯(lián)系。
3.練一練:
(1)判斷: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shù),比值不變。()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學生不同的結果。)
三、比例的知識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關系?(小組討論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怎樣解比例?
5.練一練:完成教材第83頁的“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3題:在做第二小題時先讓學生估計,再說估計的理由。
估計后再算一算,來驗證估計。
(2)完成第3題:解比例,做好后選兩題驗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頁“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4題:先學生獨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題應弄清東部地區(qū)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3%,可理解為東部地區(qū)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換句話說把全國耕地面積看作100份,東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學生加深對比與百分數(shù)關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題:
第一小題讓學生獨立得出:深色與淺色地磚鋪地面積的
比是20∶40,化簡得1∶2。
第二小題這兩種地磚鋪地面積,讓學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計算。
(3)完成第6題。
五、評價小結:
學了本課你對所學知識有什么新認識?還有什么問題?
通過讓學生回憶比和比的基本性質,從而自然進入復習序列,從比到比例。
溝通比、分數(shù)和除法的關系,為接下來比較比的基本性質、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的規(guī)律奠定基礎。
對比和比例進行比較,強化理解,進一步優(yōu)化知識結構。
復習解比例。
應用比例分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9-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jù)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自學內容】
見預習作業(yè)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2、通過自學,你能說說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樣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義的?
4、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以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
二、關鍵點撥
1、正比例的意義
(1)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體積/㎝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積/㎝2
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平方厘米。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書出示: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一定,這兩種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斷正比例關系: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兩個量?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shù)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shù)量和應付錢數(shù)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shù)成正比例。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例2后反饋交流。
(1)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2)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②體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2、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shù)據(jù),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fā)現(xiàn)?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獨立完成第44頁練習七第1、2題。
4、判斷并說明理由。
(1)圓的周長和直徑成正比例。
(2)圓的周長和半徑成正比例。
(3)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獲暢談感想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聽課隨想
比例的課件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4頁例3,練習十二5,6,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運用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滲透函數(shù)思想,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yè)本,數(shù)學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1)飛機飛行的速度一定,飛行的時間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變,梯形的面積和高。
(3)一個加數(shù)一定,和與另一個加數(shù)。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課題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正比例的一些知識,應用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比例的應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課件出示例3
教師:這幅圖告訴我們一個什么事情?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導學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報紙的單價,再求8份報紙的總價,就是李老師應付給郵局的錢。
(2)195÷(5÷8)=312(元),先求5份報紙是8份報紙的幾分之幾,即195元占李老師所付錢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出李老師所付的錢。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報紙是5份報紙的幾倍,再把195元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后,結果就是李老師所付的錢。
3.嘗試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如果有學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師可以直接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解?"讓學生說出解題理由后再歸納其方法;如果學生沒想到用正比例知識解答,教師可作如下引導。
教師:除了這些解題方法外,我們還會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嗎?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有關正比例的知識思考:
(1)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題中什么量是不變的?一定的?
(3)題中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有所訂報紙份數(shù)和所付總錢數(shù)這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的關系是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報紙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而題中的每份報紙單價一定,因此所付總錢數(shù)和所訂報紙份數(shù)成正比例關系。
隨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同步板書:
教師:運用我們前面所學的正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準備怎樣列比例式?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師應付的.錢數(shù)設為x元,再根據(jù)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的關系式,列式為1955=x8。
教師:同學們會計算嗎?把這個比例式計算出來。
學生解答。
教師:解答得對不對呢?你準備怎樣驗算?
學生討論驗算方法,教師引導: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三、課堂活動
1.出示教科書第49頁的例1圖和補充條件
竹竿長(m)26…
影子長(m)39…
教師:在這個表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lián)嗎?它們成什么關系?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
教師出示問題:小明和小剛測量出旗桿影子長21m,請問旗桿有多高呢?根據(jù)剛才我們判斷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討論交流。
2.小結方法
教師:你覺得我們在用正比例知識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時候,步驟是怎樣的?(初步歸納,不求學生強記,只求理解。)
(1)設所求問題為x。
(2)判斷題中的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驗算,寫答語。
四、練習應用
完成練習十二的5,6,7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成比例線段課件8篇
編輯仔細篩選并整理了一系列有關“成比例線段課件”的文章供您查閱,這篇文章會是您的良師益友相信一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備好教案課件,準備教案課件的時刻到來了。教案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和指導的必要手段。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會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簡單證明和計算;
2.學會作兩條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
3.通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過推論的推導,向學生滲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教學難點:
在定理的敘述和應用時,學生往往將半徑、直徑跟定理中的線段搞混,從而導致證明中發(fā)生錯誤,因此務必使學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證明過程,了解是哪兩個三角形相似,從而就可以用對應邊成比例的結論直接寫出定理.
教學活動設計
(一)設置學習情境
1、圖形變換:(利用電腦使AB與CD弦變動)
①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A=∠D,∠C=∠B.
②進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將圖形做些變換,去掉AC和BD,圖中線段 PA,PB,PC,PO之間的關系會發(fā)生變化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觀察,并回答.
2、證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內一點P.
求證:PA·PB=PC·PD.
(A層學生要訓練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B、C層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完成)
(證明略)
(二)定理及推論
1、相交弦定理: 圓內的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
結合圖形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點P,那么PA·PB=PC·PD.
2、從一般到特殊,發(fā)現(xiàn)結論.
對兩條相交弦的位置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其中一條是直徑,并且它們互 相垂直如圖,AB是直徑,并且AB⊥CD于P.
提問:根據(jù)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結論?
指出:PC2=PA·PB.
請學生用文字語言將這一結論敘述出來,如果敘述不完全、不準確.教師糾正,并板書.
推論 如果弦與直徑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徑所成的兩條線段的比例中項.
3、深刻理解推論:由于圓是軸對稱圖形,上述結論又可敘述為:半圓上一點C向直徑AB作垂線,垂足是P,則PC2=PA·PB.?
若再連結AC,BC,則在圖中又出現(xiàn)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圖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應用、反思
例1 已知圓中兩條弦相交,第一條弦被交點分為12厘米和16厘米兩段,第二條弦的長為32厘米,求第二條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段的長.
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應的解.
例2? 已知:線段a,b.
求作:線段c,使c2=ab.
分析:這個作圖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論的形式,因此可引導學生作出以線段a十b為直徑的半圓,仿照推論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線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這個作圖是作兩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的問題,可以當作基本作圖加以應用.同時可啟發(fā)學生考慮通過其它途徑完成作圖.
練習1 如圖,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變式練習: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長度皆為整數(shù).那么CD的長度是 多少?
將條件隱化,增加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練習2 如圖,CD是⊙O的直徑,AB⊥CD,垂足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長.
練習3? 如圖:在⊙O中,P是弦AB上一點,OP⊥PC,PC 交⊙O于C.? 求證:PC2=PA·PB?
引導學生分析:由AP·PB,聯(lián)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長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據(jù)條件OP⊥PC.易 證得PC=PD問題得證.
(四)小結
知識: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能力:作圖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法:學習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論的過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業(yè)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組4(1). 第2課時 切割線定理
教學目標:
1.掌握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學會運用它們進行計算和證明;
2.掌握構造相似三角形證明切割線定理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從幾何圖形歸納出幾何性質的能力
3.能夠用運動的觀點學習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它是以后學習中經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學難點:
定理的靈活運用以及定理與推論問的內在聯(lián)系是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提出問題
1、引出問題:相交弦定理是兩弦相交于圓內一點.如果兩弦延長交于圓外一點P,那么該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四條線段PA,PB,PC,PD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如圖1)
當其中一條割線繞交點旋轉到與圓的兩交點重合為一點(如圖2)時,由圓外這點到割線與圓的兩交點的兩條線段長和該點的切線長PA,PB,PT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2、猜想:引導學生猜想出圖中三條線段PT,PA,PB間的關系為PT2=PA·PB.
3、證明:
讓學生根據(jù)圖2寫出已知、求證,并進行分析、證明猜想.
分析:要證PT2=PA·PB,? 可以證明,為此可證以 PA·PT為邊的三角形與以PT,BP為邊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慮作輔助線TP,PB.(圖3).容易證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問題可證.
?4、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上述結論.
切割線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
(二)切割線定理的推論
1、再提出問題:當PB、PD為兩條割線時,線段PA,PB,PC,PD之間有什么關系?
觀察圖4,提出猜想:PA·PB=PC·PD.
2、組織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
方法一:要證PA·PB=PC·PD,可證此可證以PA,PC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D,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C,BD,容易證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圖4)
方法二:要證,還可考慮證明以PA,PD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C、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D、CB.容易證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圖5)
方法三: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圖2,立即會發(fā)現(xiàn).PT2=PA·PB,同時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論: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割線,這一點到每條割線與圓的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也叫做割線定理)
(三)初步應用
例1? 已知:如圖6,⊙O的割線PAB交⊙O于點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徑.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線也不是割線,故須將PO延長交⊙O于D,構成了圓的一條割線,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徑,于是運用切割線定理的推論,問題得解.
(解略)教師示范解題.
?例2? 已知如圖7,線段AB和⊙O交于點C,D,AC=BD,AE,BF分別切⊙O于點E,F(xiàn),
求證:AE=BF.
分析:要證明的兩條線段AE,BF均與⊙O相切,且從A、B 兩點出發(fā)引的割線ACD和BDC在同一直線上,且AC=BD,AD=BC.? 因此它們的積相等,問題得證.
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隨時糾正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如AE2=AC·CD和BF2=BD·DC等.
鞏固練習:P128練習1、2題 ?
(四)小結
知識:切割線定理及推論;
能力:結合具體圖形時,應能寫出正確的等積式;
方法:在證明切割線定理和推論時,所用的構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應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業(yè)教材P132中,11、12題.
探究活動
最佳射門位置
國際足聯(lián)規(guī)定法國世界杯決賽階段,比賽場地長105米,寬68米,足蠣趴?.32米,高2.44米,試確定邊鋒最佳射門位置(精確到l米).
分析與解 如圖1所示.AB是足球門,點P是邊鋒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門位置應是使球員對足球門視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動,視角都變小,因此點P實際上是過A、B且與邊線相切的圓的切點,如圖1所示.即OP是圓的切線,而OB是圓的割線.
故 ,又 ,
OB=30.34+7.32=37.66.
OP= (米).
注:上述解法適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圖2所示.△BOP可為任意角.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并會靈活應用.
2.使學生掌握三角形一邊平行線的判定定理.
3.已知線的成已知比的作圖問題.
4.通過應用,培養(yǎng)識圖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5.通過定理的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
二、教學設計
觀察、猜想、歸納、講解
三、重點、難點
l.教學重點:是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論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是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確性的說明及推論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敘述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結合圖形,做出六個比例式).
【講解新課】
在黑板上畫出圖,觀察其特點: 與 的交點A在直線 上,根據(jù)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個比例式)然后把圖中有關線擦掉,剩下如圖所示,這樣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邊BC的直線DE截AB、AC,所得對應線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畫出左圖,觀察其特點: 與 的交點A在直線 上,同樣可得出: (六個比例式),然后擦掉圖中有關線,得到右圖,這樣即可證到:
平行于 的邊BC的直線DE截邊BA、CA的延長線,所以對應線段成比例.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論:(三角形一邊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如圖, (六個比例式).
此推論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礎.
注:關于推論中“或兩邊的延長線”,是指三角形兩邊在第三邊同一側的延長線,如果已知 ,DE是截線,這個推論包含了下圖的各種情況.
這個推論不包含下圖的情況.
后者,教學中如學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學生交待.(考慮改用投影儀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圖,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議在列比例式時,把CE寫成比例第一項,即: .
讓學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學生板演).
【小結】
1.知道推論的探索方法.
2.重點是推論的正確運用
七、布置作業(yè)
(1)教材P215中2.
(2)選作教材P222中B組1.
八、板書設計
數(shù)學教案-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課時)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3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切割線定理和割線定理.這些定理和推論不但是本節(jié)的重點、本章的重點,而且還是中考試題的熱點;這些定理和推論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識,主要應用與圓有關的計算和證明.
難點:正確地寫出定理中的等積式.因為圖形中的線段較多,學生容易混淆.
2、教學建議
本節(jié)內容需要三個課時.第1課時介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做例1和例2.第2課時介紹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做例3.第3課時是習題課,講例4并做有關的練3.
(1)教師通過教學,組織學生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等學習,教師組織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第1課時:相交弦定理
教學目標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會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簡單證明和計算;
2.學會作兩條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
3.通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過推論的推導,向學生滲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教學難點 :
在定理的敘述和應用時,學生往往將半徑、直徑跟定理中的線段搞混,從而導致證明中發(fā)生錯誤,因此務必使學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證明過程,了解是哪兩個三角形相似,從而就可以用對應邊成比例的結論直接寫出定理.
教學活動設計
(一)設置學習情境
1、圖形變換:(利用電腦使AB與CD弦變動)
①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D,B.
②進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將圖形做些變換,去掉AC和BD,圖中線段 PA,PB,PC,PO之間的關系會發(fā)生變化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觀察,并回答.
2、證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內一點P.
求證:PAPB=PCPD.
(A層學生要訓練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B、C層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完成)
(證明略)
(二)定理及推論
1、相交弦定理: 圓內的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
結合圖形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點P,那么PAPB=PCPD.
2、從一般到特殊,發(fā)現(xiàn)結論.
對兩條相交弦的位置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其中一條是直徑,并且它們互 相垂直如圖,AB是直徑,并且ABCD于P.
提問:根據(jù)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結論?
指出:PC2=PAPB.
請學生用文字語言將這一結論敘述出來,如果敘述不完全、不準確.教師糾正,并板書.
推論 如果弦與直徑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徑所成的兩條線段的比例中項.
3、深刻理解推論:由于圓是軸對稱圖形,上述結論又可敘述為:半圓上一點C向直徑AB作垂線,垂足是P,則PC2=PAPB.
若再連結AC,BC,則在圖中又出現(xiàn)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圖形,于是有:
PC2=PAAC2=APCB2=BPAB
(三)應用、反思
例1 已知圓中兩條弦相交,第一條弦被交點分為12厘米和16厘米兩段,第二條弦的長為32厘米,求第二條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段的長.
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應的解.
例2 已知:線段a,b.
求作:線段c,使c2=ab.
分析:這個作圖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論的形式,因此可引導學生作出以線段a十b為直徑的半圓,仿照推論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線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這個作圖是作兩已知線段的比例中項的問題,可以當作基本作圖加以應用.同時可啟發(fā)學生考慮通過其它途徑完成作圖.
練習1 如圖,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變式練習: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長度皆為整數(shù).那么CD的長度是 多少?
將條件隱化,增加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練習2 如圖,CD是⊙O的直徑,ABCD,垂足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長.
練習3 如圖:在⊙O中,P是弦AB上一點,OPPC,PC 交⊙O于C. 求證:PC2=PAPB
引導學生分析:由APPB,聯(lián)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長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據(jù)條件OPPC.易 證得PC=PD問題得證.
(四)小結
知識: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
能力:作圖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法:學習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論的過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業(yè)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組4(1).
第2課時 切割線定理
教學目標 :
1.掌握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并初步學會運用它們進行計算和證明;
2.掌握構造相似三角形證明切割線定理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從幾何圖形歸納出幾何性質的能力
3.能夠用運動的觀點學習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它是以后學習中經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學難點 :
定理的靈活運用以及定理與推論問的內在聯(lián)系是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提出問題
1、引出問題:相交弦定理是兩弦相交于圓內一點.如果兩弦延長交于圓外一點P,那么該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四條線段PA,PB,PC,PD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如圖1)
當其中一條割線繞交點旋轉到與圓的兩交點重合為一點(如圖2)時,由圓外這點到割線與圓的兩交點的兩條線段長和該點的切線長PA,PB,PT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2、猜想:引導學生猜想出圖中三條線段PT,PA,PB間的關系為PT2=PAPB.
3、證明:
讓學生根據(jù)圖2寫出已知、求證,并進行分析、證明猜想.
分析:要證PT2=PAPB, 可以證明,為此可證以 PAPT為邊的三角形與以PT,BP為邊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慮作輔助線TP,PB.(圖3).容易證明PTA=B又P,因此△BPT∽△TPA,于是問題可證.
4、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上述結論.
切割線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
(二)切割線定理的推論
1、再提出問題:當PB、PD為兩條割線時,線段PA,PB,PC,PD之間有什么關系?
觀察圖4,提出猜想:PAPB=PCPD.
2、組織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
方法一:要證PAPB=PCPD,可證此可證以PA,PC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D,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C,BD,容易證明PAC=D,P,因此△PAC∽△PDB. (如圖4)
方法二:要證,還可考慮證明以PA,PD為邊的三角形和以PC、PB為邊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慮作輔助線AD、CB.容易證明D,又P. 因此△PAD∽△PCB.(如圖5)
方法三: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圖2,立即會發(fā)現(xiàn).PT2=PAPB,同時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論: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割線,這一點到每條割線與圓的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也叫做割線定理)
(三)初步應用
例1 已知:如圖6,⊙O的割線PAB交⊙O于點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徑.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線也不是割線,故須將PO延長交⊙O于D,構成了圓的一條割線,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徑,于是運用切割線定理的推論,問題得解.
(解略)教師示范解題.
例2 已知如圖7,線段AB和⊙O交于點C,D,AC=BD,AE,BF分別切⊙O于點E,F(xiàn),
求證:AE=BF.
分析:要證明的兩條線段AE,BF均與⊙O相切,且從A、B 兩點出發(fā)引的割線ACD和BDC在同一直線上,且AC=BD,AD=BC. 因此它們的積相等,問題得證.
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隨時糾正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如AE2=ACCD和BF2=BDDC等.
鞏固練習:P128練習1、2題
(四)小結
知識:切割線定理及推論;
能力:結合具體圖形時,應能寫出正確的等積式;
方法:在證明切割線定理和推論時,所用的構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應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業(yè) 教材P132中,11、12題.
探究活動
最佳射門位置
國際足聯(lián)規(guī)定法國世界杯決賽階段,比賽場地長105米,寬68米,足蠣趴?.32米,高2.44米,試確定邊鋒最佳射門位置(精確到l米).
分析與解 如圖1所示.AB是足球門,點P是邊鋒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門位置應是使球員對足球門視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動,視角都變小,因此點P實際上是過A、B且與邊線相切的圓的切點,如圖1所示.即OP是圓的切線,而OB是圓的割線.
故 ,又 ,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適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圖2所示.△BOP可為任意角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4
比例線段(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1
比例線段(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1(下載:
)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上的線段比例尺,練習五的第49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線段比例尺的含義,會根據(jù)線段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一些線段比例尺的地圖或平面圖。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
教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識,我們學過的比例尺都是用數(shù)值來標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圖上距離是l厘米實際距離就是10000厘米,像這樣的比例尺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除了數(shù)值比例尺外,還有線段比例尺。什么是線段比例
尺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新課
教師:線段比例尺是在圖上附有一條注有數(shù)量的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同學們可以翻開教科書第16頁.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圖。地圖的下面就有一條線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幾個數(shù),還注明了長度單位千米。這些數(shù)和單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從0到50這段線段有多長。(1厘米。)從50到100呢(也是1厘米。)從0到50就表示地圖上1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地面上50千米的實際距離。從0到100就表示地圖上2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實際距離。
然后教師問:
l如果知道了兩個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你能不能計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
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沈陽和長春這兩個城市,并量出它們的距離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想:1厘米.的圖上距離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實際距離,(50千米。)我們量出沈陽到長春的圖上距離是5.5厘米,就代表幾個50千米的實際距離。(5.5個50千米。)怎么列式計算
讓學生說怎樣列式。教師板書:505.5=275(千米)
之后,進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這個地圖上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怎樣改寫(因為圖上1厘米相當于地面上50千米的實際距離,現(xiàn)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根據(j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要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這條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師板書出數(shù)值比例尺。
三、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五的第49題:
1.第5題,讓學生獨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學生圖上距離的單位應用什么,實際距離的單位應用什么。
2.第8題,讓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后,讓學生按照東南西北的方位說說拖拉機站、電影院、汽車站和供銷社離學校的距離。如,電影院在學校的南面,距學校200米;拖拉機站在學校的西北面,距學校2500米。
3.第9題,讓學生先求出試驗田長和寬的圖上距離,然后畫出平面圖,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圖上注明比例尺。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6
比例線段是數(shù)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在解決幾何問題和實際應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比例線段的概念和運用,設計了一份生動詳細的比例線段課件。
第一部分:引入比例線段的概念
首先通過引人入背景故事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假設有一個遠古寶藏被發(fā)現(xiàn),寶藏的線索是一系列比例線段。然后通過引人入背景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比例線段的定義和性質。使用有趣的例子和動畫來展示比例線段是如何構成的,并說明比例線段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可以初步理解比例線段的概念,并了解到它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部分:比例線段的計算方法
在這一部分,將具體介紹如何計算比例線段。通過一個實際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用比例線段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然后,詳細介紹了比例線段的計算公式和步驟。將使用有趣的動畫和示意圖來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并提供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親自動手計算比例線段。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比例線段的計算方法,并能夠獨立解決相關問題。
第三部分:比例線段的應用
在這一部分,將介紹比例線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一個實例,向學生展示比例線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例如,如何根據(jù)比例線段計算建筑物的尺寸,以及如何使用比例線段設計符合人體比例的家具等。將使用真實的案例和圖表來說明比例線段在實際中的重要性和用途。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比例線段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第四部分:拓展學習
在這一部分,將提供一些拓展學習的資源和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尋找身邊的比例線段應用。學生可以將所觀察到的比例線段進行記錄,并進行分析和總結。還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和在線學習資源,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比例線段的應用。
通過這份詳細生動的比例線段課件,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比例線段的概念、計算方法和應用。相信,這份課件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對比例線段的深入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成比例線段以及項、比例外項、比例內項、第四比例項、比例中項等的概念、
2、把握比例基本性質和合分比性質、
3、通過通過的應用,培養(yǎng)學習的計算能力、
4、通過比例性質的教學,滲透轉化思想、
5、通過比例性質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愛好、
二、教學設計
先學后做,啟發(fā)引導
三、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性質及應用、
2、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成比例線段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股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什么是線段的比?
2、已知這兩條線段的比是嗎,為什么?
講解新課
1、比例線段:見教材p203頁。
如:見教材p203頁圖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線段。
注:①已知問這四條線段成比例嗎?
(答:成比例。,這里與順序無關)。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線段,是指不能寫成(在說四條線段成比例時,一定要將這四條線段按順序列出,這里與順序有關)。
板書教材p203頁比例線段的一些附屬概念。
2、比例的性質:
(1)比例的基本性質:假如,那么。
它的逆命題也成立,即:假如,那么。
推論:假如,那么。
反之亦然:假如,那么。
①基本性質證實了“比例式”和“等積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除可得到外,還可得到其它七個比例式。即由一個等積式,可寫成八個不同的比例式(讓學生試寫)。然后教師教給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寫出四個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對稱性寫出另外四個比例式:。注重區(qū)別與聯(lián)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檢查所作的比例變形是否正確。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積式,看與原式所得的等積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積化比例、比例化等積是本章一個重要能力,要使學生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學習。
(2)合比性質:假如,那么
證實:∵,∴即:
同理可證:(找學生板演)
(3)等比性質:假如
那么
證實:設;則
∴
等比性質的證實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決數(shù)學中連比問題的通法,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務必把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求證:。
證實:∵,∴
“通法”:∵,∴即
(2)已知:,求證:。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結
(1)比例線段的概念及附屬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質及其應用。
八、布置作業(yè)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書設計
1、比例線段:
教師板書定義
………
比例線段的附屬概念
………
2、比例的性質
(1)比例基本性質
…………
②
③
3、課堂練習
成比例線段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線段比例尺的含義,會根據(jù)線段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線段比例尺的含義。
教具準備:
準備一些線段比例尺的地圖和數(shù)值比例尺的地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用投影儀出示一幅線段比例尺的地圖和一幅數(shù)值比例尺的地圖。讓學生觀察兩幅地圖的比例尺。師指出(指著數(shù)值比例尺)這種就是我們前面所學的用數(shù)值來標明的數(shù)值比例尺。此外,還有一種比例尺,如這種(師指線段比例尺),它叫做線段比例尺。(板書課題)線段比例尺又是怎樣表示地圖與實際中的比例關系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新課
1、引導自學。讓學生打開課本第8頁,自學線段比例尺的知識內容。
2、匯報、交流自學成果。
指出回答你有何發(fā)現(xiàn)?或你有何疑問?
學生或許有以下答案或問題:
a.我發(fā)現(xiàn)線段比例尺是由一條線段分成兩段,并標上數(shù)據(jù)形成的。
b.我發(fā)現(xiàn)線段比例尺必須標明數(shù)據(jù)單位。
c.我發(fā)現(xiàn)線段比例尺中每節(jié)線段的長度是1厘米。
d.畫線段比例尺,只能畫兩節(jié)嗎?
e.每節(jié)線段的長度必須是1厘米嗎?
教師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其發(fā)現(xiàn),相機適當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逐漸理解并掌握線段比例尺的含義。
接著,請一位學生拿尺子上臺測量投影儀上的比例尺,確定一節(jié)的長度為1厘米,并讓其說出這個比例尺表示地圖上1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實際上的多少?你能把它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嗎?(師相機板書)。
3、再請一位學生上臺測量地圖上兩個地方的距離(投影儀顯示其測量過程,教師注意在這一過程中的引導),確定距離后,讓學生記錄在黑板上。
然后,讓大家動筆計算這兩地的實際距離。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學生完成后,引導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的第5題,讓學生獨立填表。學生完成后,教師抽出存在突出錯誤問題的學生練習在投影儀上顯示,并引導集體訂正。
2、第8題,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注意個別輔導。后引導集體訂正。
3、第9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訂正時,注重強調注明比例尺的問題。
四、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比例》課件教案(通用8篇)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要知道優(yōu)秀教案課件,會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識要點,對于寫教案課件有哪些疑問呢?下面的內容主題為《比例》課件教案,是欄目小編為你整理的,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比例》課件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先認識正比例的意義,接著認識正比例的圖象,再認識反比例的意義,最后安排了一些鞏固練習和綜合練習。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比例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還是今后進一步學習中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重要基礎,因而學好這部分知識非常重要。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還可以幫助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使學生初步會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從而初步體會函數(shù)的思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圖象是一條直線,能利用給出的具有正比例關系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畫出相應的直線,能根據(jù)具有正比例關系的一個量的數(shù)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shù)值。
3、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提升思維水平。
4、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養(yǎng)成積極主動哦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課時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頁的例1和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1—3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shù):4本教時為第1教時備課日期月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的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光盤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教學例1
1、談話引出例1的表格
2、這兩種量的數(shù)據(jù)是怎樣變化的?
時間在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在縮小,路程也在縮小。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餓量,時間在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3、但是,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
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就要求學生寫出幾組路程與時間的比,并求出比值。
這個比值是什么呢?
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例1中的變化與不變
4、介紹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說說,表中有哪兩種量
引導學生觀察,
指名說一說。
啟發(fā)學生從“變化”中尋找“不變”。
學生試著回答,教師幫助完成。
學生完整的說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學試一試
1、出示教材試一試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學試著完成,并交流回答四個問題。
三、概括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例1和試一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揭示課題(板書)
3、用字母怎樣表示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呢?
y:x=k(一定)
觀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完整的說一說例1和試一試成正比例關系。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
2、練習十三第1題
重點讓學生說出判斷的理由
3、做練習十三第2題
4、做練習十三第3題
引導學生根據(jù)計算的結果來判斷。完成書上的問題
重點讓學生理解:只有當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的量。
獨立判斷,交流時說出判斷的理由。
學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說出思考過程。
指名判斷,交流時說出思考過程,其它同學進行補充或糾正。
學生理解題意,然后在書上畫一畫,算一算,填在書上。
五、全課總結
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說一說
板書
正比例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課后感受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及其圖像
教材第63頁例2,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4、5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shù):4本教時為第2教時備課日期月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的圖象,并借助直觀的圖象加深對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
2、使學生能利用給出的具有正比例關系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畫出相應的直線,能根據(jù)具有正比例關系的一個量的數(shù)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shù)值。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正比例的圖象,并借助直觀的圖象加深對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利用給出的具有正比例關系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畫出相應的直線,能根據(jù)具有正比例關系的一個量的數(shù)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shù)值。
教學準備
光盤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教學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談話:同學們,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數(shù)據(jù),有時也可以用圖象的形式來表示。
出示已標出縱軸、橫軸以及相噶關信息的方格圖。教師先示范描一兩個點(邊講解邊示范),你們會描點嗎?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點的排布規(guī)律,并用直線連起來。
提問:(1)圖中的a點表示1小時行80千米,b點表示5小時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點分別表示什么嗎?(任意指幾個點讓學生回答)
(2)圖中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嗎?
(3)根據(jù)圖象判斷一下,這輛汽車2。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行駛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時?
學生描點。
學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可以啟發(fā)先在橫軸上找到表示2.5小時的點,并從這點起作縱軸的平行線,從而得到與已知圖象的交點;再從交點起作橫軸的平行線,從而得到與縱軸的交點;最后依據(jù)與縱軸的交點進行估計。
二、鞏固練習
1、練一練
學生做好后展示學生畫的圖象,共同評議
問:你們畫出的表示打字時間和打字個數(shù)關系的圖象有什么特點?
指名回答第(3)個問題
追問:你是怎樣判斷打750個字用多少分鐘的?估計7分鐘、10。5分鐘呢?打450個字、625個字各用幾分鐘?
2、練習十三第4題
既可以根據(jù)圖象的特點說明,也可以從圖象上選取幾個點,求出比值來作判斷。
第二題要求估計,答案出入是允許的
3、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組織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方法,加深認識。
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個問題
學生相互間說一說
學生回答,要說明理由
討論第(4)小題后,引導學生在提出一些類似的問題并進行解答。
三、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你知道今后還可以根據(jù)什么來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嗎?
說說,議論議論。
板書
正比例的意義及其圖像
例2(圖像)
課后感受
《比例》課件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
(2)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3)男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男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4)全班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5)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6)全班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qū)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1)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2/5
… …
小組匯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shù)
②各部分數(shù)占總份數(shù)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 :2
7、練習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8、教學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么區(qū)別?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shù)占總棵數(shù)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shù):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shù)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總份數(shù),各部分量占總數(shù)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么分?
板書: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shù)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shù)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xiàn)實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也就是說,當數(shù)學和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shù)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fā)兒童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拔野嗟谋崊^(qū)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
現(xiàn)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shù)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xiàn)實性的數(shù)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選擇余地,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讀懂了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發(fā)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xiàn)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xiàn)教材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fā)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比例》課件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個概念的含義;更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進一步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提出本課復習題
基本概念的復習
什么叫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下面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還需成反比例?
什么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什么樣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
成正比例關系的量與成反比例關系的量有什么異同點?
應用練習
完成教材97頁的“做一做”。
第3題在完成時可先把題中的等式變一變形,像y=8x變成y/x=8;把y=8/y變成xy=8,這樣判斷起來就方便了。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99頁第6~7題。
全課總結(略)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區(qū)別有關易混概念,進上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過程:
講述本課復習課題并板書
基本概念的復習
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學生所舉的例子再讓學生說說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數(shù)、除法有什么聯(lián)系?
說說比的基本性質的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與比例的基本性質各有什么用處?
看教材95頁的歸納整理,并把基本性質欄中的空填上,說說根據(jù)什么填寫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結合第3題讓學生說說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據(jù)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簡比。
獨立完成教材96頁上的題目。
說說求比值與化簡比的區(qū)別?
(求比值是根據(jù)比的意義。用前項除以后項,得到結果是一個數(shù);化簡比是根據(jù)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最簡整數(shù)比)。
看書中的表,總結方法。
完成教材96頁的“做一做”
比例尺
問題:1)什么叫做比例尺?說說“圖距”、“實距”、“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
2)一幢教學大樓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100,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寫成數(shù)字化形式處,還可怎樣表示?
完成教材97頁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實質上是一個比,此比的前項與后項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練習鞏固
完成教材十九頁第1~4題。
全課總結(略)
《比例》課件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掌握和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目標解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用正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實際上已經接觸過這類問題,可用歸一、歸總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這里主要是學習用正比例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進行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對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做好準備。同時也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判斷題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運用比例知識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利用正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說說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判斷下列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當A一定時,B和C()比例;
當B一定時,A和C()比例;
當C一定時,A和B()比例。
(2)購買課本的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數(shù)量的關系。
(3)總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和判斷,讓學生加深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培養(yǎng)能力
1.提出問題。
教師:看來同學們能正確判斷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了,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運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第61頁例5。
思考: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你能利用數(shù)學知識幫李奶奶算出上個月的水費嗎?
2.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誰愿意來說一說你是怎么解決的?
預設1:
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噸水的價錢,再算出10噸水需要多少錢)
預設2:
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數(shù)關系,再求總價)
教師:誰和這位同學的方法一樣?
【設計意圖】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解決例題,有助于從舊知跳躍到新知的學習,同時有利于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檢驗,幫助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構建知識結構。
3.激勵引新。
教師:像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題目中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是()和( ),說說變化情況。
(2)()一定,()和()成()比例關系。
(3)用關系式表示是()。
(4)集體交流、反饋。
板書:
教師概括: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shù)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shù)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反饋學生解題情況。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28:8=x:10或()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35元。
(6)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
教師:你認為李奶奶用了10噸水的水費為35元錢,這個答案符合實際嗎?你是怎么判斷的?
(7)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是課標的教學理念,為此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能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能給他們自信。在交流中,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4.變式練習。
教師:剛才我們用歸一法和比例法幫李奶奶解決了水費的問題,同學們真不簡單,瞧!王大爺又遇到了什么問題呢?(出現(xiàn)下面的練習)
張大媽:我們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28元。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1)比較一下此題和例5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學生獨立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指名板演。(教師巡視)
(3)集體訂正,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5.概括總結。
教師:剛才我們用正比例知識幫李奶奶和王大爺解決了生活中的水費問題,請大家回憶一下解題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1)分析找出題目中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
(2)判斷它們是否是正比例關系。
(3)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檢驗作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不但會解決問題,而且還善于歸納總結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樣,先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判斷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成什么關系,根據(jù)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檢驗作答。
【設計意圖】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圍繞生活中的水費問題,讓學生經歷“嘗試──理解──總結”的全過程,從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個提升。
(三)鞏固練習
1.只列式不計算。
(1)一個小組3天加工零件189個,照這樣計算,9天可加工零件x個。
(189:3=x:9)
(2)小明買了4支圓珠筆用了6元。小剛想買3支同樣的圓珠筆,要用x元錢。
(x:3=6:4)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
(1)小蘭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長是2.4米。如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得一棵樹的影子長是4米,這棵樹有多高?
(2)小紅計劃每天跳繩600下,2分鐘跳了240下,照這樣計算,還要跳多少分鐘才能完成計劃?
【設計意圖】通過即時練習鞏固,增強學生對具體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斷和解釋的能力,能有條理地解釋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誰來說說,上了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反思每節(jié)課的收獲,整理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起總結提升的作用。
《比例》課件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答(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shù)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學
(一)導入新課
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這些數(shù)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學例1.(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據(jù)上述內容填表.
《比例》課件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9-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jù)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自學內容】
見預習作業(yè)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2、通過自學,你能說說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樣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義的?
4、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以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
二、關鍵點撥
1、正比例的意義
(1)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體積/㎝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積/㎝2
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平方厘米。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書出示: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一定,這兩種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斷正比例關系: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兩個量?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shù)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shù)量和應付錢數(shù)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shù)成正比例。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例2后反饋交流。
(1)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2)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②體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2、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shù)據(jù),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fā)現(xiàn)?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獨立完成第44頁練習七第1、2題。
4、判斷并說明理由。
(1)圓的周長和直徑成正比例。
(2)圓的周長和半徑成正比例。
(3)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獲暢談感想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聽課隨想
《比例》課件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復習內容】
教科書第12冊94頁“整理與反思”和94-95頁“練習與實踐”1-6題
【知識要點】
1.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比比例
意義兩個數(shù)的比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老教材:兩個數(shù)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shù)的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比值不變。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2.比、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簡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意義方法結果
求比值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項除以后項一個數(shù)(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
化簡比把兩個數(shù)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一個比
4.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新教材增加的內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guī)律內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3.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二、教學建議
復習比的知識抓住三點進行:一是舉實例說說什么是比,既要有兩個同類數(shù)量的比,也要有兩個不同類數(shù)量的比,使學生對比的含義有比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過改寫a∶b,溝通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從除數(shù)不能是0體會分母、比的后項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質、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規(guī)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完善認知結構。
練習與實踐中,要利用第3題里的比組成比例,回憶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理解把照片①變成照片④是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把照片④變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
三、知識鏈結
1.認識比(教科書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質(教科書六上P70、例3)
3.化簡比(教科書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書六上P75例5)
5.圖形的放大與縮?。ń炭茣翽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教科書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學過程
(一)比的知識:
1.舉例說說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
2.說一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3.完成教科書p94“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一題:學生獨立數(shù)出班上男女生人數(shù),再完成此題。
(2)完成第二題:兩人一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結果,讓學生比較后回答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比和分數(shù)、除法的聯(lián)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說說這樣填的根據(jù)是什么?
2.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guī)律的聯(lián)系。
3.練一練:
(1)判斷: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shù),比值不變。(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學生不同的結果。)
(三)比例的知識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關系?(小組討論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怎樣解比例?
5.練一練:完成教科書p94“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3題:在做第二小題時先讓學生估計,再說估計的理由。
估計后再算一算,來驗證估計。
(2)完成第4題:解比例,做好后選兩題驗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書p95“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5題:先學生獨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題應弄清東部地區(qū)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3%,可理解為東部地區(qū)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3100。換句話說把全國耕地面積看作100份,東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學生加深對比與百分數(shù)關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題:第一小題讓學生獨立得出:深色與淺色地磚鋪地面積的比是20∶40,化簡得1∶2。
第二小題這兩種地磚鋪地面積,讓學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計算。
(五)評價小結:
學了本課你對所學知識有什么新認識?還有什么問題?
習題精編
一、對號入座。
1.( )÷10=0.6=( )%=( ):( )=
2.把:化成最簡單的比是( );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兩數(shù)的比是3:5,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 )%,乙數(shù)是甲數(shù)的( )%,甲數(shù)與兩數(shù)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鹽水,含糖率是20%,糖與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與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項加上6,要使比值不變,后項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B×,那么A:B=( ):( ),當A=0.8時,B=( )
《比例》課件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板書設計: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
教學過程:
(包括導引新課、依標導學、異步訓練、作業(yè)設計等)
一、生活原型再現(xiàn)
師:(出示孫楠同學的照片)你們認識他嗎?他是誰?
生:孫楠。
師: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這么小,怎么會是他呢?
生:是縮小了……
師:如果孫楠的眼睛不縮小,鼻子和嘴巴縮小了,那會怎么樣?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師:那怎樣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縮小。
師:一起縮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縮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縮小10倍,像他嗎?
生:不像,要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二、創(chuàng)設情境,以疑激思
同學們都喜歡足球,踢足球要講究戰(zhàn)術,要研究戰(zhàn)術需要設計足球場的平面圖,下面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出示:足球場:長 95米,寬60米。 學生作圖。
三、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過學生討論,引出學習要求。
(1)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2)畫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3)寫上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4)分別寫出圖上長、寬與實際長、寬的比,并化簡。
根據(jù)要求個人作圖,完成后四人小組交流(重點交流你是怎么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選擇你們組認為最好的,貼在黑板上。
2、學生小組學習。
3、學生匯報設計思路。
生1: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1000倍,圖上的長就是9.5厘米,寬就是6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足球場的平面圖?!?/p>
(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1:500的比例尺,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
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倍;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500;
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米,
介紹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讓學生掌握兩種比例尺各自的特點。
四、加深理解,拓展應用。
(1)在咱學校校園的平面圖上,用15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長度60米,你能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嗎?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嗎?
(3)比例尺一般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地圖上或平面圖上)
(4)出示山東省主要城市位置圖。
師:在這張地圖上,你去過什么地方?
師:今年暑假老師準備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幫老師算一算煙臺到泰安有多遠嗎?需要什么條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圖上距離。
師:給你一把尺子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
交流:
生1:在這幅地圖上,我用尺子量得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5.5 厘米,根據(jù)比例尺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據(jù)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據(jù)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師,也可以用方程來解。
解:設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師:那老師如果乘坐每小時100千米的汽車,幾小時就能到達?
生:4.4小時
師:可是老師以前去過泰安,是需要8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的,這是為什么呢?
一時,學生都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經過片刻的等待,終于有孩子舉起了手:“老師,我們量出的圖上距離是直線的,而實際的路線不可能是直的,汽車要走許多許多彎路的?!?/p>
忽有一學生喊到:“老師,如果我們通過飛機來計算,那肯定是準確的,因為飛機可是走直線的吧!”……
五、反思體驗 拓展完善
1、學生談自己的收獲,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
2、你還想知道什么?
六、作業(yè)設計
自主練習:2、3
教學后記:
(包括達標情況、教學得失、改進措施等)
上完課,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經歷了實踐與理論的深思與探索,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學習數(shù)學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通過課前展示學生的照片,學生對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數(shù)縮小了這種生活常識有了深刻的體驗,再讓學生來畫足球場的平面圖,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
(2)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只有體驗過,理解才會深刻。讓學生在畫足球場的交流互動中,體驗探究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理解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理解是多方位的,個性化的。有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才有了后面解決問題的個性化的表達。
(3)讓學生密切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
數(shù)學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本節(jié)課從讓學生設計足球場平面圖,到讓學生計算老師到泰安的實際距離及需要的時間,“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理念貫穿了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