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6-22 平面向量課件 向量課件平面向量課件錦集六篇。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會準備一寫需要用到資料。資料可以指生產、生活中必需的東西。如: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有了資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師資料吧?為此,小編花時間整理了平面向量課件錦集六篇,歡迎收藏本網站,繼續(xù)關注我們的更新!
平面向量課件(篇1)
教材分析:
教科書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出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功是一個標量,它用力和位移兩個向量來定義,反應在數學上就是向量的數量積。
向量的數量積是過去學習中沒有遇到過的一種新的乘法,與數的乘法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教科書通過“探究”,要求學生自己利用向量的數量積定義推導有關結論。這些結論可以看成是定義的直接推論。
教材例一是對數量積含義的直接應用。
學情分析:
前面已經學習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線性運算,這里引入一種新的向量運算——向量的數量積,教科書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入向量數量積的概念,既使向量數量積運算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了聯(lián)系,又使學生看到數量積與向量模的大小有及夾角有關,同時與前面的向量運算不同,其計算結果不是向量而是數量。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物理中“功”等實例,認識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體會平面向量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
2、學生通過平面向量數量積的3個重要性質的探究,體會類比與歸納、對比與辨析等數學方法,正確熟練的應用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性質進行運算。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由實例到抽象到抽象的的數學定義的形成過程,性質的發(fā)現過程,進一步感悟數學的本質。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體會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數學研究思想。
2、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意識、合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敘述表達自己解題思路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概念、性質的發(fā)現論證;
2、難點:平面向量數量積、向量投影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三角板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問題: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已經研究了向量的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結果是什么?
新課引入:本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學習向量的另外一種運算: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新課:
1、探究一:數量積的概念
展示物理背景:視頻“力士拉車”,從視頻中抽象出下面的物理模型
背景的第一次分析:
問題:真正使汽車前進的力是什么?它的大小是多少?
答:實際上是力 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即 ,在數學中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投影。
“投影”的概念:作圖
定義:| |cos(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也是一個數量,不是向量;
2、背景的第二次分析:
問題:你能用文字語言表述“功的計算公式”嗎?
分析: 用文字語言表示即: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與位移夾角的余弦這三者的乘積;功是一個標量,它由力和位移兩個向量來確定。這給我們一種啟示,能否把“功”看成是這兩個向量的一種運算結果呢?
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與 ,它們的夾角是θ,則數量|
平面向量課件(篇2)
1、三角形中的特殊位置(四心)所滿足的向量方程: (1)重心滿足的向量方程: ; (2)內心滿足的向量方程: 或 ; (3)外心滿足的向量方程: ; (4)垂心滿足的向量方程: ;(斜三角形中) 2、已知 是 所在平面上的一點,若 ,則 是 的垂心。 3、若 為 的外心,若 為 的重心,若h為 的垂心,則o,g,h三點共線,且 , ,若o為坐標原點,則重心和外心的坐標分別為: , 。 4、已知 是 所在平面上的一點,若 ,則 是 的外心。 5、點 為三角形 的重心的充要條件是對平面上的任意一點 , 。 6、 為 方向上與 同向的單位向量。 7、設 、 是直線 上兩點,點 是 上不同于 、 的任意一點,且 ,則 。 特別地,當 時, (向量的中點公式)。 8、若 、 、 三點不共線,已知 ,則 、 、 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 9、若 、 不共線,且 ,則必有 。 10、向量平移后與原向量相等,即向量平移后坐標是不變的。 11、若直線 的方向向量為 ,則直線 的斜率與該向量的關系為 。 12、若 、 、 分別為 、 、 的中點,則 。 13、若向量 、 、 滿足條件 ,且 ,則 為正三角形。 14、若 為 的重心,且 ,則 為正三角形。 15、三角形中一些特殊直線的向量表示: (1) 是 的中線 ; (2) 是 的高線 ; (3) 是 的內角平分線 ; (4) 是 的外角平分線 。 16、兩向量的夾角為銳角不是兩向量數量積為正的充要條件,因為要排除夾角為0的情形; 兩向量的夾角為鈍角也不是兩向量數量積為負的充要條件,因為要排除夾角為 的情形。 17、設 是 與 的夾角,則 稱作為 在 方向上的投影。 。夾角 18、在平行四邊形 中,若 則平行四邊形 是菱形; 在平行四邊形 中,若 ,則平行四邊形 是矩形; 在平行四邊形 中, (變形即中線定理)。
平面向量課件(篇3)
教材分析:
前面已學習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線性運算,這里引入一種新的向量運算——向量的數量積。教科書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入向量數量積的概念,既使向量數量積運算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了聯(lián)系,又使學生看到向量數量積與向量模的大小及夾角有關,同時與前面的向量運算不同,其計算結果不是向量而是數量。
在定義了數量積的概念后,進一步探究了兩個向量夾角對數量積符號的影響;然后由投影的概念得出了數量積的幾何意義;并由數量積的定義推導出一些數量積的重要性質;最后“探究”研究了運算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數量積的定義、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能應用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解決問題;
了解用平面向量數量積可以解決長度、角度、垂直共線等問題,為下節(jié)課靈活運用平面向量數量積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入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從數與形兩方面引導學生對向量數量積定義進行探究,通過例題分析,使學生明確向量的數量積與數的乘法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從物理學中“功”這個概念引入課題,開始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容易切入課題,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加強數學與其它學科及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
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表示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夾角。
教學難點: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式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包括向量的加法、減法、以及數乘運算,它們的運算結果都是向量,既然兩個向量可以進行加法、減法運算,我們自然會提出:兩個向量是否能進行“乘法”運算呢?如果能,運算結果又是什么呢?
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物理中“功”的概念,即如果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F與s的夾角是θ,那么力F所做的功如何計算呢?
我們知道:W=|F
平面向量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個向量都可以用兩個不共線的向量來表示,初步掌握應用向量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
3.能夠在具體問題中適當地選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夠用基底來表達.
【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1.實數與向量的積
實數λ與向量的積是一個向量,記作:λ.
(1)|λ|=|λ|||;
(2)λ>0時,λ與方向相同;λ
2.運算定律
結合律:λ(μ)=(λμ);分配律:(λ+μ)=λ+μ,λ(+)=λ+λ.
3.向量共線定理
向量與非零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是:有且只有一個非零實數λ,使=λ.
新授課階段
一、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內的兩個不共線向量,那么對于這一平面內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對實數λ1,λ2使=λ1+λ2.
探究:
(e2叫做表示這一平面內所有向量的一組基底;
(2)基底不惟一,關鍵是不共線;
(e2的條件下進行分解;
(4)基底給定時,分解形式惟一. λ1,λ2是被,,唯一確定的數量.
平面向量課件(篇5)
1、貫徹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
“學案導學”要求學生主動試一試,并給予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學生在嘗試中遇到問題就會主動地去自學課本和接受教師的指導。這樣,學習就變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使他們產生了“我要學”的愿望,在這種動機支配下學生就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師通過啟發(fā)、激勵,誘導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教學過程,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2、培養(yǎng)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在理解基礎上掌握和記憶知識,還要學習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本節(jié)課采用誘導式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團隊意識。
我相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獲取的將不僅僅是知識,獲取知識的手段、途徑和方法,以及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才是他們最大的收獲。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設計和說明,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平面向量課件(篇6)
教學目的:
1 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運算規(guī)律;
2 能利用數量積的5個重要性質及數量積運算規(guī)律解決有關問題;
3 掌握兩個向量共線、垂直的幾何判斷,會證明兩向量垂直,以及能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內容分析:
啟發(fā)學生在理解數量積的運算特點的基礎上,逐步把握數量積的運算律,引導學生注意數量積性質的相關問題的特點,以熟練地應用數量積的性質
教學過程:
已知非零向量 與 ,作 = , = ,則∠aob=θ(0≤θ≤π)叫 與 的夾角
2.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與 ,它們的夾角是θ,則數量| || |cos?叫 與 的數量積,記作 ? ,即有 ? = | || |cos?,
投影也是一個數量,不是向量;當?為銳角時投影為正值;當?為鈍角時投影為負值;當?為直角時投影為0;當? = 0?時投影為 | |;當? = 180?時投影為 ?| |
4.向量的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5.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的性質:
3?當 與 同向時, ? = | || |;當 與 反向時, ? = ?| || |
4?cos? = ;5?| ? | ≤ | || |
6.判斷下列各題正確與否:
7?對任意向量 、 、 ,有( ? )? ? ?( ? ) ( × )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平面的課件九篇
為了適應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平面的課件”,請仔細學習并參考本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創(chuàng)建自己的教案和課件,教師需要認真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課件。制定教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體現教育公平的原則。
平面的課件 篇1
平面與平面垂直教案
在幾何學中,平面是一個無限大且無厚度的二維幾何形體。常常遇到平面與平面的關系,在這篇教案中,將詳細介紹如何判斷兩個平面是否垂直,并附上一些生動的例子和練習。
一、基本概念:
1.平面:平面可以由三個非共線的點確定,也可以由一條直線和一點外的所有點確定。平面沒有邊界和厚度,可以看做是由無數個點構成的無限大平面。
2.垂直:垂直是指兩個物體或兩個幾何形狀之間的交角為90度。
二、如何判定平面與平面垂直:
要判斷兩個平面是否垂直,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法向量判斷法:
當兩個平面的法向量垂直時,這兩個平面是垂直的。法向量是與平面垂直的向量,可以被用來表示平面的方向和傾斜程度。
例如,有兩個平面A和B,它們的法向量分別為nA和nB,如果nA·nB = 0,表示兩個法向量垂直,即平面A與平面B垂直。
2.兩個平面上的直線垂直:
對于兩個平面A和B,可以在它們上面任取一條直線L1和L2,如果L1與A平面垂直,L2與B平面垂直,并且L1與L2相交于一點,那么平面A與平面B垂直。
三、生動例子和練習:
為了更好地理解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概念,來看一些生動的例子和練習。
示例1:
在一個立方體中,考慮底面和兩個相鄰側面所確定的兩個平面,如何判斷它們是否垂直?
解答:對于立方體的底面和側面,可以利用法向量來判斷它們是否垂直。側面的法向量垂直于底面。因此,底面和側面是垂直的。
示例2:
現在來看一個平行四邊形ABCD,其中AC和BD是對角線。如何判斷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是否垂直?
解答:對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AC和BD,可以取兩條線段上的一點,例如取A點和C點。然后確定兩個平面,一個是由AC和AB確定的平面,另一個是由AC和CD確定的平面。如果這兩個平面垂直,那么對角線AC和BD是垂直的。
練習題:
1.給出一個正方形ABCD,若兩直線AC和BD相交于P點,如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垂直?
解答:在正方形中,對于對角線AC和BD,可以任取一點點P在直線上,然后確定兩個平面,一個是由AP和AB確定的平面,另一個是由AP和PC確定的平面。如果這兩個平面垂直,那么直線AC和BD是垂直的。
2.在一個平面上,給出兩條直線L1和L2,判斷平面與直線L1和L2是否垂直?
解答:對于給出的平面和兩條直線L1和L2,可以在平面上任取一點P,然后確定兩個平面,一個是由L1和P所確定的平面,另一個是由L2和P所確定的平面。如果這兩個平面垂直,那么平面與直線L1和L2是垂直的。
:
通過本節(jié)教案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如何判斷平面與平面垂直。通過使用法向量判斷法和直線判斷法,可以快速判斷兩個平面是否垂直。這個概念在幾何學中非常重要,同時也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應用,例如建筑設計、圖像處理等。通過生動的例子和練習,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這一知識點。
平面的課件 篇2
一、總述:
1、《平面構成》課程有什么用途?
它是設計的基礎。
平面構成力求從點、線、面這些單個的視覺元素開始,通過構成訓練讓我們熟悉設計的“字”和“詞”,然后用材料和質感豐富視覺的感受,通過構圖、形式美法則、視覺心理等,去研究各種元素組合的形式和效果。構成的訓練,為平面設計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2、《平面構成》課程的學習意義?
解決形的創(chuàng)造及視覺語言的運用的問題。
創(chuàng)造性與活力是設計人員的必備素質。要進行有目的的視覺傳達和藝術創(chuàng)造,就必需掌握并應用視覺語言。學習平面構成的意義:1、設計者對形態(tài)的認識與再創(chuàng)造。2、學習和把握視覺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及應用。
3、《平面構成》課程在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及關聯(lián)?
平面構成課程在平面設計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無論是將來進入設計行業(yè)還是現在技能大賽都要求十分重視本課程的教學。
平面構成主要是在進入專業(yè)設計之前對學生進行視覺語言的系統(tǒng)訓練,掌握關于形象創(chuàng)造的原理、規(guī)則,掌握系統(tǒng)的形象創(chuàng)造思維方式。
4、課程地位如何?《平面構成》所處的地理位置
平面構成在平面設計專業(yè)中處于基礎地位。
前面已經安排了素描課程,結構素描的學習使得學生掌握了一些透視常識、具備點線面的基礎和造型的基本功及眼手腦協(xié)調等能力,為三大構成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具備了初步的點線面色形質構成知識能力與思維開發(fā)訓練以后,學生借助于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如:PS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開展初步的專項設計。
高年級的VI設計和畢業(yè)設計是對平面構成基本原理的運用和檢驗,也是對平面構成課程學習的深化與拓展。設計基礎-基礎設計-綜合設計
5、《平面構成》課程安排意圖、本課程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終生發(fā)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構成》的學習,要讓學生掌握基本設計元素特性、骨骼與基本形、構成原理、創(chuàng)意思維訓練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構成訓練,發(fā)展學生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的運用,基本形的運用,骨骼結構的認識,質感運用等能力;建立愛崗敬業(yè)的情感、培養(yǎng)設計意識、養(yǎng)成設計師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積極鍛煉抽象思維和理性思維;明白手繪的構成圖形需要付出艱辛勞動,而新創(chuàng)圖形是靈感的'捕獲與顯現,是抽象勞動后的成果,是藝術天賦的展示和思維的紙面化形式,是勞動之后換來的喜悅;只有讓學生體會到創(chuàng)作藝術設計作品的艱辛和喜悅,才能培養(yǎng)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抄襲、不侵權的價值觀念,形成知識產權意識和積極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熱情。
懂得設計是需要付出艱辛勞動的,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設計師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實勤奮,不拖拉,珍惜時間與人合作,開拓思維的領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要豐富全面知識并注重閱歷的積累。
二、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1、說教材
《平面構成》一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四個章節(jié),涵蓋平面構成發(fā)展簡史、平面構成基本元素、圖形構成位置關系、具象與抽象圖形、思維練習等內容,結構圖示如下: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明確,從發(fā)展史講起,到設計基本元素點、線、面、質的分析,再到構成類型重復、對比、特異、等,對圖形的類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紹,還涉及思維練習??梢哉f本教材覆蓋了平面構成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基礎技能,從理論概念講到構成方法,從技法訓練拓展到思維訓練,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大量圖例有助于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并且對構成在設計項目中的運用也附上了一些圖例,如構成類的海報招貼數量不少。
2、教學目標
根本宗旨:“解決設計語言和設計思維兩個方面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通過訓練對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專業(yè)設計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強調通過教育來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豐富學生的視覺經驗,為進一步的專業(yè)設計奠定基礎。
職業(yè)技能目標
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訓練\分析\試驗,最后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的開發(fā),培養(yǎng)一種創(chuàng)造觀念。設計過程是一種理性\邏輯活動,創(chuàng)造的畫面形式偏于數學的美\次序的美。能夠熟練掌握平面構成的各種構成形式在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VI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空間展示設計等領域的運用。
職業(yè)素質目標
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能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團隊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勞和克服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職業(yè)拓展目標
能夠突破創(chuàng)新,從某種構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舉一反三。以理論為支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積累審美和創(chuàng)新的經驗。
3、教具準備
手繪用具:墨水、勾線筆、水粉筆、膠水、卡紙、棉線等材料和圓規(guī)、尺、剪刀;
上機實訓:多媒體教室、電腦機房、投影儀、構成實訓室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何為重點,難點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知識,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設計元素組合知識)、核心技能(點線面圖形、設計基本形、構成方法技能和重像變像思維技能)和核心的構成原理(動勢對比、密集韻律、對稱均衡)等。這些內容的學習不僅有利于知識本身的系統(tǒng)化,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設計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謂難點,就是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學習難點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沒有知識基礎或者知識基礎很薄弱;如骨骼與基本形的關系(2)學生原有的經驗是錯誤的;如交錯式幻象圖、邊洛斯三角形(3)內容學習需要轉換思維視角(如矛盾空間);(4)內容抽象、過程復雜、綜合性強。如想像形態(tài)的哲學思考、擴張型思維等,具有上述一個或多個特點的內容,都可能成為教學的難點。
四、說學情
讓學生明白:設計是什么!創(chuàng)意與藝術與技術的結合。
學生缺乏的四種核心能力:開發(fā)原創(chuàng)圖形、了解版面排列、啟迪創(chuàng)意思維、懂得構成原理
優(yōu)點:熱情易于被激發(fā)、思維活躍------;不足: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薄弱;不了解設計組成=創(chuàng)意+藝術+技術;動腦筋的事情做得少,對臨摹感興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強,,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從繪畫走向設計,角色轉變難。
構成是從繪畫走向設計的橋梁
五、說教法-如何搭建橋梁
教學設計
——課堂現場教學采用學生自學與教師面授的教學方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學生動手繪畫為主,把理論教學融入學生的實踐、練習中去。
——外出寫生教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增強動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學方法、研究新的教學思路、不斷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把新的知識和方法貫穿到整個專業(yè)教學中去。允許學生在寫生中見仁見智,充分自由地表達想法,開拓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豐富的想象力。
比較分析的方法示例---虛線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構圖、有意味的構圖
六、說過程
1、欣賞名設計師的作品為什么看不懂?引入構成概念
2、奧運、世博的構成藝術
3、生活中的點線面
4、漢字再設計
5、變形的風景(留意周圍)
6、有意味的圖形創(chuàng)作(0801技師一班實習作業(yè))
7、運用基本設計元素排列創(chuàng)造多彩的圖形
8、講述美的構成原理規(guī)則黃金分割等
9、欣賞設計師的作品(專業(yè)網站、美術設計院校教學、專業(yè)圈子)
10、走向主題設計
11、成品-作品集
教學設計的依據: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2、從直觀到抽象3、從易到難,從借鑒臨摹到創(chuàng)造實踐
點線面元素常規(guī)訓練
漢字再設計常規(guī)訓練
有意味的圖形創(chuàng)作(0801技師一班實習作業(yè))
專題訓練
走向主題設計
重點練習
圖例說明教學過程安排
1.生活中的點線面
2.從自然圖像到設計圖形
3.線條動靜的表現
優(yōu)秀學生作業(yè)示范
學生構成作業(yè)的自評與點評
綜合實訓課的成果
七、說教學反思
學生學習現狀
被動接受
軟件機器
只會臨摹
技能大賽現狀
解讀參賽要求
無米之炊-束手無策
設計理念缺失導致三年高職組無人應戰(zhàn)
學生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品集在哪里
畢業(yè)生-PS操作工
考設計師的行業(yè)要求
技能大賽比賽要求。競賽內容要點:著重考核參賽選手在競賽組委會提供的主題下進行平面廣告的圖形創(chuàng)意與表現,文字與圖形的編排設計。
評分標準:主題表意的準確性,圖形表現的原創(chuàng)性,藝術創(chuàng)意的獨特性,表現手法的藝術性。
八、總結:
構成就是一種思維創(chuàng)造活動
可以發(fā)掘自身的聰明才智,幫助人們發(fā)現和認識自身,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培養(yǎng)訓練設計師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能力,有益于拓展新的設計造型語言與手段。
平面的課件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講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總復習空間與圖形中的第二課時《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下面我簡單的說一說這節(jié)課我們的備課思路。
總復習就是通過系統(tǒng)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鞏固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溝通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本節(jié)課是在復習平面圖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并能熟練的應用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還要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上課之前,我們先布置學生自己復習整理,完成這部分內容的知識樹,并出一道自認為有價值的習題。在整理過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種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還要知道這些公式的來歷。為了看出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之間的理解,我們沒有給學生任何提示,也沒有讓學生看教材。結果知識樹做完之后,發(fā)現孩子們的知識樹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按照圖形分為6個板塊,每個板塊中又分為周長和面積;一種是按周長和面積分成兩大板塊,面積部分是一一羅列的,還有一種也是分為兩個板塊,但面積部分是按圖形間的聯(lián)系來整理的,但這樣的知識樹較少。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在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想先展示沒按聯(lián)系整理的知識樹,在這一層次中解決各種周長和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們關系進行整理的知識樹,旨在建立這些圖形間的聯(lián)系,構建知識網絡。
本節(jié)課的練習老師沒有提前設計,而是想利用學生自己出的題,穿插于整理復習過程中及整理復習之后,根據時間完成。課前把學生出的題看了看,有部分同學出的題還是比較有價值的,都已經給學生做了標記。
這次教研活動我們研究的主題是教師適時地引導與幫助。因為是整理復習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和氛圍讓學生去說、去做、去想,自己想辦法給大家講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學生能力獨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學生來完成,使學生自主的經歷回憶、梳理、建構過程。教師則是在重點、難點的地方加以點撥和引導。首先我們預設了一下幾個地方: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處、長方形的面積推導處、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處、圓的面積推導處等加以引導。其次就是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加以引導,最后結合學生出的題,看看能否通過改變條件、改變數據等方法使學生出的題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學生的資源生成新的資源。
以上就是我們對這節(jié)課的一些設想,一會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結合課堂上的情況提出寶貴意見。
平面的課件 篇4
通過畢業(yè)設計應使學生具有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的能力,一定的方案比較、論證的能力,一定的理論分析與設計運算能力,并注意進一步培養(yǎng)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工程制圖及編寫說明書的能力。主要內容:1、建筑設計:本工程采用多層框架結構,為永久性建筑。該樓總建筑面積為7000~10000m2,擬建位置另行給定。建筑物的總層數應控制在7―9層。繪制圖紙包括總平面圖及建筑物平、立、剖面圖及節(jié)點詳圖,圖紙應嚴格按國家制圖標準繪制,達到施工圖要求。2、結構設計:合理進行結構布置。確定結構方案。進行結構設計計算,編寫相應的結構計算書。繪制結構施工圖。施工圖主要內容有:結構布置圖、主體部分樓板、屋面板配筋圖;一榀框架結構圖;主體部分基礎平面圖及基礎詳圖;樓梯結構圖以及其它必要的結構圖。3、外文資料翻譯(不少于10000個英文字符,要求與建筑工程相關的資料)。
主要技術指標(或研究目標)目標:
1、方案草繪。2、建筑施工圖繪制。平、立、剖面圖繪制。圖紙應嚴格按國家制圖標準繪制,深度達到施工圖要求。其中底層平面圖要求手繪。3、結構計算。按抗震要求,計算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荷載。計算豎向荷載。計算一榀有代表性的框架的內力,進行內力組合,內力調整,構件配筋、承載力計算,各種驗算。打印計算書。4、結構施工圖設計。結構圖紙不少于五張1號圖,其中至少有一張計算機繪圖或手繪。圖紙為:結構布置圖、主體部分各層樓、屋面板配筋圖;框架結構配筋圖;主體部分基礎平面圖及基礎配筋圖;樓梯結構設計。其中底層平面圖要求手繪。4、編寫建筑和結構設計說明書與計算書5、外文資料翻譯(不少于10000個英文字符)。要求:1、本著一人一題的原則,每人必須有一套獨立的方案;2、獨立撰寫畢業(yè)設計說明書;3、繪制不少于12張1號施工圖圖紙。
進度計劃:1、建筑方案確定1周;2、建筑施工圖3周;3、確定結構方案和進行結構計算6周;4、結構施工圖4周;5、檢查、準備答辯1周。
主要參考文獻查閱以下相關資料:《房屋建筑制圖統(tǒng)一標準》《建筑結構制圖標準》《建筑荷載規(guī)范》《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建筑設計資料集規(guī)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建筑結構設計手冊》《建筑結構設計綜合手冊》《鋼筋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有關標準圖集、相關教科書及其他專業(yè)書及相關規(guī)定、圖集等。
平面的課件 篇5
平面設計是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入門較難,但一旦入門就好學多了,現把本人在教學中的想法,簡單談談如下;
平面設計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教學,第一為入門階段,在第一階段,這個時期學生剛接觸到平面設計,不懂此學科如何學習,如何上機實踐,所以教師就必須象帶小孩子一樣,多引導,多分析,多輔導,詳講,細說,讓學生輕松快速入門;第二為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學生有一定的平面設計基礎,但他們的能力還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教師就必須多引導,精講多練,教給他們實例的設計思路,讓他們在引導下上機實踐,并完成作品,注意這個階段是個過渡時期,不能全包辦,也不能全放手,應多給他們發(fā)展的空間,為他們多設計些與實例相近的提高作品,讓他們去擴展性的發(fā)展自己。第三為提高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的平面設計的基礎相對比較扎實了,教師可以給學生作品,讓他們獨立找出設計思路,多實踐,獨立完成作品和創(chuàng)新作品。
在入門階段,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理論基礎差,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可以低起點,嚴要求,內容簡單,操作性強為宗旨。采用觀察、分析、演示、實踐、檢查、評價模式。觀察就是讓學生觀察作品的效果圖,思考作品的組成部分,簡單思考各組成的的實現方法;師生共同分析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去分析作品的組成、各組成部分的設計思路、實現方法;演示就是教師把完整作品的制作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他們學習實現各部分的操作命令、各各工具的應用和小細節(jié)操作技巧;實踐就讓學生上機實踐完成作品,教師適當給予輔導,讓每位學生順利的完成作品;檢查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實踐作品完成情況給予檢查,點出作品的不足和給出改進方法,還無形的起到學生學習的作用;評價就是對學生的上機情況給出贊美性的評定,并對共性問題再次分析、講解。
在發(fā)展階段,學生有一定的平面設計基礎,可采用分析、學生演示、互助實踐、檢查、評價。觀察分析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并讓學生歸納出正確的設計思路和實現方法;學生演示就是讓學生在正確分析過后,讓尖子生為其他學生演示操作過程;互助實踐就是讓學生盡力獨立完成作業(yè)和擴展作業(yè),如果不能完成可以求助其他學生的幫助來完成作業(yè);這種模式中的觀察、檢查、評價和入門模式一樣。
平面的課件 篇6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學完4.1…4.3這三小節(jié)的學習,學生意識到立體圖形是由平面圖形圍成的.因此此時學生的心中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們希望有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探究及討論的機會,因此平面圖形這一節(jié)課由此而產生.平面圖形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再知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yǎng)。首先課本p140頁圖4.4.1給出了5幅形狀各異的物體照片,向學生提問是否能畫出它們的表面形狀。并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學生動手得出的5個圖形,引出多邊形的定義以及多邊形的分類。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7個圖形,思考當中那些是四邊形,由四邊形鞏固并加深多邊形,接著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多邊形的分割。最后的試一試以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優(yōu)美圖案結尾,讓學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圖形,剛好與剛上課時的圖4.4.1遙向對應,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痹诮虒W設計上,通過創(chuàng)設的豐富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并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fā)展有條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圖形這節(jié)課中,除了要學習多邊形的相關內容是重點外,還要經常識別圖形或畫圖,因此觀察并分析出圖形的基本構成是平面圖形這節(jié)課的關鍵,也是本課的難點所在,也是本節(jié)課學生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
課程目標:
1、通過平面圖形的學習,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掌握多邊形的相關內容。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圖形、分析圖形和初步的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2、發(fā)展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賞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
重點:多邊形的識別及分類,并了解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的規(guī)律。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形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采用誘導式教學方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團結協(xié)作、大膽猜想并動手操作,以觀察、實驗、整理、分析、歸納、猜想為主,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數學又來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種實際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圖形為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三角形,長方形這些熟悉的圖形,向學生介紹了多邊形的定義及特征.通過四邊形的識別,進一步使學生了解空間中的圖形。而由所由多邊形可分割為三角形這一內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為將來以后的三角形學習埋下伏筆。最后一部分的試一試,通過學生對圖形構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引導學生探索平面圖形的一個感性認識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
書中是以實物圖形的表面形狀引出多邊形的定義及分類,多邊形的有關內容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要自己動手畫出圖形。其次,在引出多邊形時,應加強多邊形的識別及分類,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邊形的分割時,通過多個圖形的實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猜想分割的規(guī)律,從而突出了重點。
分析平面圖形構成是能否找出或畫出其中所包含多邊形的關鍵,也是本節(jié)課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多分析,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試一試中的圖案,應給讓學生足夠的時間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在明確了基本構成后,應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外到內或有大到小等)說出所含的圖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圖形,從而使難點消化,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觀察猜想為主,要求學生多觀察,大膽猜想。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實物圖形的基礎上了解平面圖形的相關內容。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采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會成功的喜悅,感知數學的奇妙。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使得觀察、猜想、討論與分析一起進行。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
六、作業(yè)設計
p143課后練習相對容易操作,讓學生獨立完成。但課后練習2,要說出理由,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組討論。如果感到有難度,可以適當啟發(fā)引導。
平面的課件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孩子們已經系統(tǒng)的掌握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并且前一節(jié)課以兩位數減一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兩位數減整十數做基礎,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更好的理解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最直接的基礎。
本課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節(jié)點生長”型。
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是一棵樹上兩個一級節(jié)點,而退位是其發(fā)展下的二級節(jié)點,不退位減法完全可以遷移到退位減法中來。因此,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及時100以內加減法計算的重點也是難點。
(2)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活動指導策略”。
教材安排了擺小棒的圖,要學生從中解決退位減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會得到不同的計算方法。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先獨立思考在小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樣化。
(3)“用數學”與“計算”融會貫通。以往的計算教學都是計算與應用想隔離,此處沒有將“用數學”單提出來,而是將實際的情景作為先導,牽出我們需要研究的算式。這樣的安排可以提高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數學的生活性與有用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導矛盾。
在已有的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經驗上,再用原來的辦法就絕不了了,強調“6—8不夠減了,怎么辦?”
2.過程教學。
讓學生參與和經歷整節(jié)課的思維過程,充分體現知識發(fā)生、形成的過程,充分發(fā)揮解題的思維價值,突出體現“自主性思維性”。
本節(jié)課讓學生主動體驗擺小棒的過程,在其中感悟退位減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維。
3.方法滲透。
數學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分析(此處要明白退位減法的算理),才能把數學講懂、講活、講深,才能使學生頭腦形成一個具有“活性”的數學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fā)展。
4.問題解決。
把問題作為數學教學的出發(fā)點,是現代教育的又一原則,注意設置問題情境,讓數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數學的思維”。
(二)學法
1.遷移、推理。
數學知識的積累是“堆積——壓縮”的過程,是在紛繁的數學知識中抽取精華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靈活的應用、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20以內退位減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基礎上,有了更大數的概念,積累了“不夠減怎么辦”的經驗,從而推想出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與過程。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探索能動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學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導的,也是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方法與策略,是對學生的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幾個先決的條件,如:
(1)激起學生興趣的情境,活躍思維,創(chuàng)造參與的全體性。
(2)活動本身必需的物質材料。
(3)展示機會。
(4)及時鼓勵和評價。
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計算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已有知識基上,通過形象的動手操作,清晰退位減的過程,突破重點難點,獲得新的知識。
教學準備:實物、課件、小棒。
設計理念: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3部分第二課時。本課作為計算的一種類型,屬于《新課標》四個領域之一“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
數學的學習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有效的學習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維果茨基認為:“只有教師走在發(fā)展的前面,這才是好的教學?!逼鋵嵸|就是——教學要把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進。我們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從重視認識向重視發(fā)展轉變,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必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fā)展中的體驗與交流的過程,使他們成為發(fā)展與變化的主題,教師要在萬變中“扶植”課堂進行順暢,以變應變。
以下幾點體現了“發(fā)展”的教學觀:
1、充分了解學生的經驗。
布魯姆說:“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
在講述新的計算類型之前,要正確且充分了解學生的水平。對于這點的處理,可以在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不壓抑學生的問題。不僅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認真思考,還可以順勢復習舊知,有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2、倡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
“自主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師將大家?guī)胍粋€學生喜歡的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矛盾“6減8不夠減了”,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僅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在推理和思考過程中學會交流和傾聽,進行體驗,激發(fā)更多的思維,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新教學理念積極倡導的,也是我們正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瞬間迸發(fā)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創(chuàng)新的機會。比如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中,計算36—8時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個方法創(chuàng)新的好機會。另外創(chuàng)新是在活動中生成的,要提供給學生活動的充足條件,這是創(chuàng)新的物質基礎與可能性的前提。
平面的課件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課題是《平面構成中的形象—活潑的點》,本次說課包括四部分: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⑴教材分析
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公共藝術(美術篇)》。
本次課是教材第六單元第一小節(jié)的內容,全書共分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部分,主要是通過項目學習法來展開學習。拓展模塊從設計、構成基礎、設計表現、設計簡析四個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設計方法和過程。
⑵學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級是電子商務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較好的軟件操作技能,卻不能設計出令人滿意有設計感的作品,而作為多媒體專業(yè)的從業(yè)者,除了要具備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具備美術設計審美的基本能力,通過本次項目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
⑶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
①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
②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
③能夠運用理論為指定的圖形進行組合。
過程方法目標
①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
②初步具備獲取知識、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③通過學生感知、體驗、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目標
①能夠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②由對美的渴望與追求引發(fā)對學習的熱愛。
⑷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結合本課的一些特點和學生的一些實際,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①點構成的用途與功能;
②點構成的主要內容。
為了倡導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
①對點構成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那如何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呢?基于此,我按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新模式,采用課前先學法、案例分析法、游戲教學法、視頻教學法四種方法。
⑴課前先學法: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先學”的學習方法。
⑵案例教學法: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展示收集的案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增加吸引力。
⑶游戲教學法:準備不同大小的圓型小紙片,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音樂Lemon tree)
⑷視頻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視頻更直觀領悟知識要領。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下面我將從說教學過程來展開分析教法與學法。
環(huán)節(jié)一、課前預習
準備繪畫工具;課前組織學生收集點構成設計作品,上傳至班級QQ群文件,安排學生課上小組討論,學生講老師評,課前先學法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先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提前將畫家資料、作品介紹上傳至QQ空間,為后面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
環(huán)節(jié)二、課堂內容的引入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各小組和老師收集的生活中關于“點”圖片進行教學內容的引入,將學生吸引到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緊接著用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
環(huán)節(jié)三、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點的定義:通過教師的講解,圖片的直觀展示,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結合點在平面海報、產品包裝中的應用,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也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什么學習點構成呢?
點的形態(tài)和視覺特征:提問點位于中心、下面、上面、側面的不同位置給人的心理感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踴躍發(fā)言,爭相搶答,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以游戲搭線的方式將正確答案展現出來。
點的錯覺:利用視覺的錯視這一有趣現象,向學生提問,不同的答案,引起爭議,教師講解,加深學生對設計法則的理解。
4.點的構成:和學生一起重點討論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豌豆花》,學生興致很高,對作品中點的排列方式,圖案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學生討論點評過后,老師概括點評。最后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播放兩段幻燈片 “點線面”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到了點的線化、點的面化,從而為下節(jié)課學習平面構成線的形態(tài)、面的形態(tài)做好鋪墊。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詣在避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能夠使學生自發(fā)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體現了教師不再是主導,轉而成為協(xié)助者,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環(huán)節(jié)四、當堂練習
緊扣環(huán)節(jié)三,為了能讓學生做到當堂掌握和消化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布置好當堂練習鞏固學習。
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以做游戲的形式: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接下來圍繞引入的問題,學生展開自學,對老師布置的教學內容進行點的創(chuàng)作,老師課堂巡視觀察學生自學情況并提出意見。
然后,進入作品討論環(huán)節(jié),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來展示說明作品的設計構想與創(chuàng)意,講解完之后再由別組成員點評,指正存在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爭先恐后的舉手發(fā)言,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倡導學生敢問敢說,營造課堂氣氛。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平臺,克服了教師常把自己的講解作為學生學得知識技能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模式。
環(huán)節(jié)五、課后練習
布置課后需完成的作業(yè),讓學生課后鞏固、補充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游戲的形式闡明了點是一種視覺元素,是平面設計的語言符號。點的作用是增強設計的形式感。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新模式。擴展課外知識,讓學生更能靈活掌握,課堂氣氛活躍,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好。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
平面的課件 篇9
《平面設計技術》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情況
開課單位:工商管理學院 課程編碼: 總 學 時:40 總 學 分: 修課方式:選修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課程:計算機文件基礎 教 材:《Adobe College Photoshop 標準教材》Adobe公司編.人民郵電出版社 參 考 書:《Photoshop 7中文版基礎與實例教程》飛思編.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范例入門與提高》 李鐵群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The Photoshop 7 Wow!Book》 Jack Davis編.中國電力出版社
二、課程的性質、任務與目的
電子商務專業(yè)的專業(yè)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對多平面設計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還可以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知識和常用技巧。本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從事電子商務所要使用的平面設計技術。
三、課程內容、基本要求與學時分配
(一)顏色及圖像基礎(2學時)
1.掌握顏色的基本概念,色彩模型。2.掌握圖形圖像基礎,圖像文件格式。3.了解圖像處理軟件。
(二)圖像處理基礎(4學時)
1.掌握PHOTOSHOP 工具及菜單等基礎知識。2.掌握PHOTOSHOP 控制面板
(三)圖像處理高級應用(10學時)
1.掌握PHOTOSHOP 色彩調整藝術和技術。2.掌握PHOTOSHOP 圖層的應用。
3.掌握PHOTOSHOP 路徑工具的使用及應用,PHOTOSHOP 通道及應用,PHOTOSHOP ACTION技術。
4.掌握PHOTOSHOP 濾鏡的特殊效果。
(四)PHOTOSHOP在網頁設計上的應用(4學時)
1.掌握PHOTOSHOP對圖片進行切片。2.掌握制作動態(tài)按鈕。
四、課程的其它教學環(huán)節(jié)
上機內容與基本要求:
(一)顏色及圖像基礎(1學時)
掌握簡單的聲音、圖像采集。
(二)圖像處理基礎(1學時)
掌握動畫的原理,使用軟件制作中間動畫、變形動畫。
(三)利用Photoshop處理和設計平面圖
(6學時)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深入應用。
(四)利用Photoshop進行網頁設計(2學時)
掌握Photoshop的網頁設計功能。
五、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講授、學生課后搜索相關資料,安排平時的作業(yè)訓練等環(huán)節(jié)進行的,各環(huán)節(jié)應緊密配合,要求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并堅持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重的原則。
六、成績評定
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該課成績
七、其他說明
無
教學大綱撰寫人:陳應顯 教研室主任:溫廷新 教學院長(主任):李玲
工商管理學院
信管教研室
平面構成課件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自己抽時間去完成。?教師應該在教案課件中被充分體現,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大家在寫教案課件前考慮哪些問題?接下來是我們?yōu)槟淼挠嘘P“平面構成課件”的最新范文,請務必將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給您的朋友們感謝支持!
平面構成課件(篇1)
第一章:平面構成的造型要素
一、構成概述
(1)構成的來源
構成設計作為現代設計的理念、形式基礎,產生與20世紀初。其三個重要的源頭一般認為是俄國十月革命后的構成主義運動、荷蘭的風格派運動和以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為中心的設計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后的構成主義設計,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前后在俄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當中產生的前衛(wèi)藝術與設計運動。但是由于當時的政治因素干擾,構成主義運動沒有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一批構成主義、前衛(wèi)藝術的探索者離開俄國前往西方,將俄國的構成主義傳入西方,對藝術和設計新形式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荷蘭“風格派”是荷蘭的一些畫家、設計家、建筑師在1918年—1928年之間組織起來的一個松散的集體。發(fā)起人和組織者是《風格》雜志的編輯杜斯伯格,這本雜志也是維系這個集體的中心?!帮L格派”的設計特點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源于蒙特里安的繪畫探索。
1919年,德國創(chuàng)建“公立包豪斯學?!保ㄖO計家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院長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的教育口號,并在“包豪斯”學院最早設立了以“構成”為基礎的課程。包豪斯為了加強現代設計理論基礎及介紹綜合性的美學思想,于1925年開始編輯并出版了“包豪斯”叢書,傳播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設計教育計劃和方法。從那時候起,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思想便一直影響著世界的設計發(fā)展,它因此被譽為現代設計的搖籃。
相對于俄國的構成主義和荷蘭的“風格派”,德國包豪斯無疑是影響最大的。雖然它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它在現代設計的各個領域—從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造型設計、平面設計、染織設計到家具設計,從理論到實踐,乃至教學、全面地對現代設計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包豪斯使現代設計思想傳遍全世界并使之成“正果”,它不只是遺存在歷史之中,更有如不死的火鳳凰,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的設計創(chuàng)作和設計教學,我們仍可以時時見到其閃爍著的光芒。
構成主義講求的是形態(tài)間的組合關系,即設計師主觀地考察事物間的構筑規(guī)律,再按自己的理解直觀抽象地表現客觀世界各形態(tài)的組合關系。在具體的設計中,它強調功能與形式的統(tǒng)一,而不是設計對象的外部施加裝飾。這一理論使得藝術設計脫離了傳統(tǒng)的純粹藝術與傳統(tǒng)裝飾的方法。(2)學習構成的目的
通過學習構成,培養(yǎng)和提高造型能力,訓練對形式規(guī)律的掌握與運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四外方式和造型觀念,達到豐富藝術想象力和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之目的。設計構成的學習能讓設計者在未來的設計中有獨特的構思、形態(tài)的合理組合以及美的感覺。學生經過構成課程的練習后,在觀念和審美意識上,應能夠從舊有的模式中逐漸地解放出來,從而養(yǎng)成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力。設計構成的學習屬于設計基礎訓練的范圍,它是今后設計創(chuàng)作的一個準備階段,它能將未來的設計創(chuàng)作變成一種自然而深入的創(chuàng)作,而非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它能培養(yǎng)設計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找到一個適合的點或定位來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做到有的放矢,并且還能培養(yǎng)一種對事物的敏銳的觀察力。
設計構成理論是人們在長期藝術創(chuàng)造中對造型規(guī)律的認識與總結,對現代設計影響深遠。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設計尤其是商業(yè)領域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造型設計、平面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設計的構成元素在這些設計中占據了極高的比例,甚至完全控制著整個設計的創(chuàng)意思想和形式。(3)平面構成的概念
平面構成的完整定義是:將既有的形態(tài),包括具象形態(tài)和抽象形態(tài),在二維的平面內依照美的形式法則和一定的秩序進行分解、組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形態(tài)及理想的組合方式、組合秩序。
(4)平面構成的特點
平面構成不是表現具體的物象,但它反映了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性。其特點有二:
第一,它以知覺為基礎。它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復雜過程,用最簡單的點、線、面進行分解、組合、變化、反映出客觀現實所具有的運動規(guī)律;
第二,它是一種理性活動,自覺而有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平面構成運用了數學邏輯、視覺反應、視覺效果,對形象進行重新設計并突出它的運動規(guī)律,表現出具有超越時空的圖形效果。
(5)平面構成的分類
任何形態(tài)都可以依據構成原理進行構成。平面構成主要可以分為自然形態(tài)的構成和抽象形態(tài)的構成兩大類。
1、自然形態(tài)的構成
以自然形象為基礎的構成形式就是自然形態(tài)的構成,該構成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對形象整體或局部進行分割、組合、排列,構成一個新圖形。
2、抽象形態(tài)的構成
以幾何形象為基礎的構成形式就是抽象形態(tài)的構成,該構成法以點、線、面等構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構成規(guī)律進行幾何形態(tài)的多種排列組合。抽象形態(tài)的構成是平面構成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規(guī)律性的組合,如重復、近似、漸變等,其視覺效果具有節(jié)奏感、運動感、進深感、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非規(guī)律性的組合,如對比、集結、肌理、變異等,其視覺效果具有張力和運動感,組合比較自由。
二、構成的形態(tài)要素
1、點
(1)點的概念
幾何學中指沒有長、寬、厚而只有位置的幾何圖形為“點”。在平面構成中,點的概念是相對的,它在對比中存在。例如,地球是巨大的,但它在宇宙中就成為一個點。相對而言,越小的形體越能給人以點的感覺。課堂練習1:關于點的聯(lián)想 作業(yè)要求(1):從宏觀角度,發(fā)揮聯(lián)想,記錄關于點的圖案。例如:臉上的雀斑、蘋果上的蛀蟲洞。。。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的數量越多越好,同時也要注意圖像的質量。這個練習可以采用分組合作比賽的形式進行。作業(yè)數量:1頁 作業(yè)尺寸:A4 建議課時:1課時
構成中的點不同于幾何學中的點。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態(tài),只要縮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夠產生不同形態(tài)的點。作業(yè)要求(2):
使用現成工具表現點的形態(tài)??梢允怯猛N工具表現不同點的形態(tài),也可以是用不同工具表現不同點的形態(tài);也可以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現同一種點的形態(tài)。關注點的形態(tài)樣式,最大限度的發(fā)掘形態(tài)的可能性,拉開點形態(tài)之間的個性。作業(yè)數量:8張
作業(yè)尺寸:100mm*100mm/張 建議課時:2課時 作業(yè)提示:這里的現成工具指商店可以購買的繪畫工具,如鉛筆、毛筆、水性筆、油性筆等。嘗試把每種工具的特性研究透徹,發(fā)揮到極致。作業(yè)要求(3):
使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工具來表現點的形態(tài),工具不限。作業(yè)數量:8張
作業(yè)尺寸:100mm*100mm/張 建議課時:2課時
作業(yè)提示: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尋找或創(chuàng)造多樣的工具,鞋底、筷子、麻繩、圖釘、瓦楞紙板等許多身邊的物都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點”。隨著工具的多樣化,點的形態(tài)也會更加豐富多變。注意畫面中點的具體形態(tài)、大小、疏密以及由點所形成的畫面黑白灰關系。
(2)點的構成方式
1、不同大小、疏密混合排列,使之成為一種散點式的構圖形式;
2、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guī)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的線化感覺;
3、以由大到小的點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使之產生一種美的韻律感;
4、把點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進行有目的的排列,產生點的面化感覺;
5、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又產生微妙的動態(tài)視覺
6、不規(guī)則點的視覺效果。
2、線(1)線的概念
幾何學上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直線和曲線兩種。線是點移動的軌跡,在幾何定義中,線只有位置、長度而不具有寬度和厚度;從構成的角度講,線既有長度,也可以具有寬度和厚度。(2)線的形態(tài)
直線和曲線是線的最基本形態(tài)。直線中又分為垂直線、水平線、斜線;曲線中又分為幾何曲線和自由曲線。課堂練習:
作業(yè)要求:使用現成工具表現線的形態(tài)
作業(yè)數量:8張
作業(yè)尺寸:100MM*100MM
課時:2課時
作業(yè)提示:注意利用線的長度、粗細、間距、形態(tài)等特性傳達不同的情感,或精致、或跳躍、或理性,又或者拙劣。課堂練習:
作業(yè)要求:使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工具表現線的形態(tài);根據命題,準確表現出線的不同性格。
作業(yè)數量:8張
作業(yè)尺寸:100MM*100MM
課時:2課時
作業(yè)提示:根據命題表現線條時,首先應當分析命題,用心體會命題的情感印象,在選擇合適的工具加以表現,同時注意畫面的節(jié)奏感與秩序感符合美的形式法則。線的練習應當注重表達不同的情感,或靈活飄逸、或秩序井然、或精致堅韌、或厚重沉穩(wěn)。
線的構成方式:面化的線、疏密變化的線、粗細變化的線、錯覺化的線、立體化的線、不規(guī)則的線。
3、面
(1)面的概念
幾何學上把線移動的軌跡稱為面,面有長度、寬度沒有厚度
(2)面的形態(tài)
面有規(guī)則面和不規(guī)則面。規(guī)則面是由圓形、方形等幾何圖形所組成。圓形、方形這兩種面的相加和相減,可以構成無數多樣的面。不規(guī)則的面是由曲線、直線圍成的復雜面。(3)面的構成方式
面體現了充實、厚重、整體、穩(wěn)定的視覺效果。
幾何形的面:表現出規(guī)則、平穩(wěn)、較為理性的視覺效果;
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體以面的形式出現后,給人以更為生動、厚實的視覺效果; 徒手的面:主觀隨意性較大,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有機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態(tài);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潑而富有哲理性; 人造形的面:具有較為理性的人文關懷。作業(yè)要求:循序漸進設置三個環(huán)節(jié):(1)白面積在黑面積上移動;
(2)兩部分白面積在黑面積上移動;
(3)白面積可以任意裁切,黑面積不動,用取景框構圖。
第二章:平面構成的法則
基礎骨骼
認識骨格
骨格就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將基本形組合起來的編排方式,就如人體的骨架一樣起支撐作用。在構成中,骨格支配著構成單元的排列方式,它決定著各個組成單元的距離和空間,在構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骨格的形式與作用
骨格可分為規(guī)律性骨格和非規(guī)律性骨格、有作用性骨格(顯性)和無作用性骨格(隱性)。規(guī)律性骨格:指骨格規(guī)律性很強的有序排列方式,如重復、近似、漸變、發(fā)射等構成方法。非規(guī)律性骨格:是一種自由的構成形式,它體現了很大的隨意性,如密集、對比、變異等構成方法。
有作用性骨格:骨格線將畫面劃分成許多骨格單位,每個骨格單位就是基本形的存在空間?;拘卧诠歉駟挝坏目臻g內,可以自由變化位置和方向,也可以變化形狀、大小和數量。當基本形大于骨格單位時,逾越的部分將被切除,使基本形發(fā)生變化。有作用的骨格線其本身可自成形象而不一定要納入基本形才可以構成設計,也可以是骨格線和基本形同時存在成為設計中的形象。無作用性骨格:骨格線在畫面上不可見,只起著固定基本形的作用。當基本形大于骨格單位時,形與形相遇,可形成多種組合關系。第一節(jié)
重復、漸變、對稱、均衡
重復構成:平面構成中的重復概念是指同一形態(tài)連續(xù)、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它在運用時應保持形狀、色彩、肌理的相同。重復的視覺效果是使形象秩序化、整齊化和諧富于節(jié)奏感。重復這種構成形式在設計應用中極其廣泛,給人以壯觀、整齊的美感。如建筑中整齊排列點的窗戶、陽臺、地面的瓷磚,紡織面料等。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復排列,排列時可作為方向、位置變化,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簡單重復構成:一個形體反復排列
多元重復構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形成一組反復排列的圖形。
(重復:重復是英文中克隆、拷貝的概念,以一個物象作為單元,通過原樣復制,羅列在一起構成畫面。
重復是由一個元素衍生出多個元素,是平面構成最初級的一種構成手法。重復的構成由于單個元素的增多而積聚力量。一個平凡的東西單個看也許毫不起眼,但是不斷地連續(xù)出現,它就會給人一種視覺擴散和心理震撼力,從而產生一定的藝術效果。平面構成中的重復符合人們追求有規(guī)律性的事物的普遍心理要求。同樣,重復的個體和重復的序列也應頗具藝術創(chuàng)意,出其不意是重復構成手法擺脫呆板和平庸的良好契機。)
漸變構成:漸變是骨骼或基本形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呈現出階段性秩序的構成形式,反映的是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漸變是一種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然現象。漸變的構成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基本形的漸變::把基本形體按照形狀、大小、方向、位置、疏密、虛實、色彩等關系進行漸次變化排列的構成形式叫基本形漸變。
(2)骨骼漸變:即骨骼線的位置依照數列關系逐漸地、有規(guī)律地循序變動。往往產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漸變是由一個事物按序列略加變化派生出多個事物。漸變的形式貴在變的漸進過程,也就是說一個事物朝著某個方向(這里的方向是廣義的方向)逐步的發(fā)展變化,這些變化由很多細小環(huán)節(jié)構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條變化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缺少就顯得突兀了。平面構成漸變有點的漸變、線的漸變、面的漸變以及綜合要素的漸變。
點的漸變表現為點的形狀、深淺程度逐漸變化的過程。線的漸變表現為線的粗細排列或線的組織形狀有秩序地逐漸變化。
面的漸變表現為面的空間透視漸變。面以一定軌跡運動,形成了由強到弱或由弱到強的漸變趨勢。
綜合要素的漸變表現為多方面要素結合起來的整體漸變。對稱與平衡:人的身體便是一個對稱的構成,至于多數的動物、天然礦物晶、星球等,甚至其構成要素的分子、原子本身,也都具有對稱結構,這樣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不勝枚舉。自然界中充斥著對稱之形,至于人造物,以對稱為主體的東西也不計其數,不論是家具、餐具、文具,還是電器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如此,大部分都具有對稱之形。
在藝術表現方面,對稱形適用于表現明快統(tǒng)一的感覺,或井然有序,或明確堅實,乃至嚴肅神秘的兩面。
對稱是均衡的基本形式,就像天平持平時,支點在中間的左右兩邊形態(tài),它們的視覺分量相等。對稱是在傳統(tǒng)設計中被大量采用的方法,左右對稱的圖形雖缺乏動感和立體感,但是具有安定、莊嚴、穩(wěn)定、安靜、平和的感覺,并且具有純平面、簡潔、井然、靜態(tài)的均齊美。基于這些特性,用對稱的構成方法表現具有實力、靜謐、穩(wěn)健、龐大的機構形象及政府徽章等設計項目時,有著非常大的優(yōu)勢。
對稱這一概念與兩形之間的測量有關。在對稱的許多種形式中,“軸對稱”和“中心對稱”是較為常見的兩種形式。而“軸”與“中心”都是測量的方式,“軸對稱”指以直線劃分某圖形,其兩邊的部分完全相同,這根直線被稱為對稱軸,兩邊的部分互為對稱形態(tài)。“中心對稱”指某圖形通過中心一點任引一條直線,能把此圖形分為完全相同的兩部分,這個點即為對稱點。
平衡指畫面中所處支點兩側的部分,雖然在大小、明暗、繁簡等方面不盡相同,但能夠使視覺達到某種平衡,如一棵塔松或杉樹,它的樹干左右側的枝條、樹葉不是絕對對稱,而是交錯生長的,但從總體來看,它整體的視覺關系是左右平衡的。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稱,而是給人心理上的“對稱”感。平衡比對稱更富于變化,在保持平衡與視覺平衡中求得變化的同時,也具有活潑的因素。
平衡的基本形式有三類:(1)兩側不同體量的形態(tài)距離畫面的支點遠近不同,體量大的距支點近,體量小的距支點遠,從而導致了視覺的平衡。
(2)兩側的形態(tài)的性質(如金屬和木頭、男和女、方與圓等)有區(qū)別,但如使其體量大體相等,黑白關系一致、類別屬性相同、處于對稱的位置,也可產生平衡感。
(3)兩側形態(tài)的精彩醒目程度處理不同,可以不同體量卻又處于支點兩側相同位置的部分產生平衡感。如大面積等大文字(基本形相似)與單幅的精彩小圖片分據兩側相等的位置,也可以使畫面產生平衡感。
(對稱與鏡像:對稱與鏡像構成往往要求有一確定的中軸,物象以中軸為基準,對稱組合或者正反鏡像組合構成。鏡像的概念是從生活中的鏡照影像關系中得來,也如水中的倒影關系。平面對稱物象的選擇要有一定的考究,盡量避免簡單和一目了然的圖形,因為對稱形式構成本身是相當簡潔的一種結構。
對稱構成或鏡像構成練習除了作為單元的物象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條件外,對于作為中心的中軸的選擇也可以有方向、位置、形狀等變化。而對稱構成獨具匠心者擅長將兩個完全一樣的單體,通過中軸暗線結構作用,完全融進整體構成語境當中,使單體不再是兩個獨立存在、互不相干的個體,而是整體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稱并非機械的對稱,二是像故宮建筑群一樣,能讓人置身其間會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博大。在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中,對稱的格局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格局。對稱而高挑的飛檐,以主殿為軸心左右對稱的建筑群,形成了鱗次比節(jié)、莊嚴肅穆、大氣磅礴的設計風格,顯示出軒昂的中國式建筑風貌。
優(yōu)秀的對稱與鏡像構成作品,莊嚴中透著活潑,而失敗的對稱與鏡像構成作品,顯得既拘謹又呆板。
節(jié)奏、韻律: 節(jié)奏、韻律這一普遍存在于各種藝術類別中的表現方法,也同樣成為平面構成熱衷于研究的對象。平面構成中的節(jié)奏、韻律依賴于形式的組合產生帶有婉轉變化的整體關系,這種整體關系形式構成的基點是不斷重復和近似變化的漸變。但是這其中的漸變是經過仔細推敲過,置于畫面中與其他的形相適應并共同構成視覺的秩序美和意蘊美。
節(jié)奏、韻律是秩序美平面構成的較高層次。首先,它要關注到構成形式變化大小程度“度”的衡量,變化過程過快會導致形象的突兀,變化得過慢會導致形象窒息、死板的感覺?!痘茨献印ず蒙x》中點出事物“過與不及皆不成美”,古人對于美的評判標準以“恰到好處”為佳。然而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卻是一直以來爭論而無定論的話題。這并非是審美無評判標準,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是多方面的,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審美無形中就寬泛多了。
在節(jié)奏、韻律構成中,必須關注不同形象或抽象點、線、面的外部條件的一致性,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形象表象的視覺性質。如在節(jié)奏性畫面中,在所有的一致環(huán)節(jié)中,出現單個性質迥異的個體,就會破壞整體的節(jié)奏連貫性,打亂構成的秩序。比如:同是幾何體,圓形的視覺美特征與方形截然不同;同理,有機曲線與直線的性質也不一樣(所有游離線條變化中,突然讓直線強調性的出現,就會擾亂畫面的輕松氣息,割裂節(jié)奏性變化的秩序)。史前陶文化的彩陶裝飾非常注重節(jié)奏、韻律構成關系。馬家窯文化的圖形是以弧線優(yōu)美的節(jié)奏關系著稱于世,而紅山文化則以統(tǒng)一而不失變化的鋸齒紋享譽當世。不同性質的形象組合創(chuàng)造不同美感的秩序美。
節(jié)奏、韻律講求的是通過形式處理構成畫面核心的內在意向。韻律一詞顧名思義,即“韻”、“律”的有機構成,靈動而自由的單個元素就像音樂中的音符一樣,跳躍著生命的氣息。“韻”靠“律”來烘托,而“律”靠“韻”來深化。
近似構成:近似的基本形在重復或近似骨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構成。嚴格來說,絕對重復的事物并不存在,即使是雙胞胎也存在細微的區(qū)別。但近似現象比比皆是,如飄落的樹葉、暢游的魚兒、飛行的小鳥、盛開的花朵、隨風而動的樹木等,相似卻不相同,自由一種自然和諧之美。
一、近似基本形的獲取
(1)直接簡化同類事物而取得的形。如蝴蝶、飛鳥、任意動物、花卉等,性質相同,形狀大同小異,極易形成近似形,且較豐富,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這也是最簡單、最常見的形式。
(2)聯(lián)合或減缺出來的形,即兩個基本形相加或相減,使形象大小、方向、位置有所變動而組成近似形。
(3)形狀不同的事物,用同一手法造型可構成近似形。例如將幾種不同的玩具,如飛機、小鴨、汽車、魚等用線簡化形象構成近似基本形。
二、近似構成的骨格
近似構成的骨格課通過變化重復骨格網的方向、間距、線型等獲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態(tài)自由排列。
三、近似構成的形式
(1)近似形在重復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在重復骨格中的排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極易取得既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的豐富視覺效果。
(2)近似形在近似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的方向、位置比較靈活,形在框內所占面積大致相同。近似形可以不受骨骼單位約束,可占有兩個骨格單位。近似形可以被骨格線切去,在框內以殘缺形態(tài)顯示。
(3)近似形的自由排列近似形自由排列無需骨格線,可把近似的形態(tài)自由排列在畫面上,取得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的形態(tài)美
(4)骨骼的近似構成
在骨骼的近似構成中,也可以作單一骨格的近似構成,無需近似形,同樣可以取得活潑而富于變化的形式美感。
四、近似程度的把握
近似程度要適宜,近似程度太大,則統(tǒng)一感太強,接近重復構成;近似程度太小,則變化太大,會失去近似感,使整體顯得雜亂。
五、重復構成與近似構成的異同點 重復是指同一基本形連續(xù)、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在同一畫面上的構成方式。而近似是在重復的基礎上,使基本形出現較小的變化,是重復的輕度變異。
重復具有極強的安定性、秩序感與節(jié)奏感,是構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而近似打破了重復構成的單調,表現出有變化又不失系列感,即統(tǒng)一又有對比的特征。
漸變構成:基本形和骨骼逐漸地向外或向內擴大或縮小,發(fā)生循序漸進的變化,就構成了漸變構成。漸變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由大到小、由近及遠等都是有序的漸變現象。
一、基本形的漸變形式(1)形狀漸變
形狀漸變是指一個基本形漸變到另一個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漸變到殘缺,由簡單漸變到復雜,也可以由抽象漸變到具象等。(2)位置漸變
位置漸變是指逐漸改變形態(tài)在空間中的位置,使畫面產生起伏、波動的效果。(3)方向漸變
方向漸變是指逐漸改變有方向感的形態(tài)在空間中的朝向。(4)色彩漸變
色彩漸變是指逐漸改變形態(tài)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或鮮灰程度等。(5)大小漸變
大小漸變是指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漸變排列,會產生遠近、深度及空間感。
二、骨骼的漸變形式
(1)單元漸變:一組骨格線漸變,其他骨格線重復排列。(2)雙元漸變:兩組不同方向的骨格線同時漸變。
三、漸變構成的漸變比率
漸變構成的漸變比率大,則變化劇烈,對比鮮明;漸變構成的漸變比率小,則重復、柔和,缺乏空間效果。
四、漸變構成的表現形式
(1)基本形漸變,骨格不變(2)基本形不變,骨格漸變(3)基本形漸變,骨格漸變
(4)單一骨格線的變化,即分條漸變,分條的寬窄變動。發(fā)射構成:發(fā)射是一種特殊的重復,也是一種漸變的造型。發(fā)射是指重復的形或骨格單位環(huán)繞一個中心向外散開或向內集中。
發(fā)射現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如太陽的光芒、盛開的花朵、燃放的禮花、蜘蛛結網、水的漣漪等都是發(fā)射現象。發(fā)射具有多方面的對稱性及視覺焦點和光學效果,引人注目,視覺效果強烈。
一、發(fā)射骨骼的形式
(1)離心式發(fā)射:骨格線由中心向四周散開
(2)向心式發(fā)射:骨格線又四周向中心集中,如萬箭射向靶心。(3)同心式發(fā)射:以一個焦點為中心,層層環(huán)繞發(fā)射,如槍靶圖形。(4)多心式發(fā)射:由數個圓心點構成的復合式發(fā)射構成。以上幾種骨格形式可任意組合,僅一種則太單調。
二、發(fā)射構成與漸變構成的關系 漸變和發(fā)射都是規(guī)律性很強的現象,這種現象運用到視覺設計中能產生強烈的透視感和空間感,是一種有秩序、有節(jié)奏的變化,漸變形式可以是基本形的漸變,也可以是骨格的漸變,而發(fā)射形式則以骨格的漸變?yōu)橹?,基本形的發(fā)射為輔。
對比構成:所謂對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差別的形態(tài)放在一起比較而產生的效果。最強的對比是特異,最弱的對比是重復,最和諧的對比是黃金比。
一、對比的作用:對比可以產生明朗、肯定、強烈的視覺效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充滿著對比,如天地、陸海、紅花綠葉、藍天白云等;樂曲中的強弱、快慢等也都是對比。
二、對比的種類:在平面構成中,可以將對比構成形式歸納為形狀對比、大小對比、方向對比、空間對比、曲直對比、明暗對比、材質對比等多個方面。
1、大小對比
大小對比是指構成元素之間在形態(tài)的大小上相差懸殊而形成的對比。其構圖特點是主體突出,一般將主體內容處理得大些,形成主次關系明確、對比較鮮明的畫面效果。
2、形狀對比
形狀對比是指因不同元素在形狀上的差異而產生的對比。形狀對比要注意整體的統(tǒng)一感,應了解不同形象的形狀之間產生的對比關系所形成的效果及其在不同性質、不同構圖的畫面中的適應性。
3、方向對比
方向對比是指構成畫面的元素因在方向上放置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對比。方向對比中方向的變動不宜太多,把握住主導方向,避免凌亂、松散,才能營造有意味的節(jié)奏感個運動感。
4、曲直對比
曲直并置,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形成清晰、明確的心理感受。
5、動靜對比
直線具有剛直、安靜的性格特點,而曲線則具有優(yōu)美、運動的特性。在一副作品中,如果過多運用曲線,會產生不安定的感覺。反之,過多使用垂直線和水平線,則會產生呆板、停滯的感覺。曲直結合可以剛柔并濟,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
6、空間對比
空間對比是指在平面構成元素的正與負,圖與地、遠與近、前與后等不同空間關系上形成的具有空間感的對比,空間對比要注意構圖的均衡。
7、明暗對比 利用明暗關系可使畫面產生強烈或柔和的對比效果。黑白對比是最強烈的明暗對比,可產生強烈、刺激、清晰的視覺效果。
8、質感對比
將質感不同的圖形形象依據主題需要整合在畫面中,可產生不同肌理感覺的對比。運用質感對比時要注意畫面整體的協(xié)調性。第三章:空間、肌理構成與表現
(二)肌理構成
肌理指客觀自然物所的表面形態(tài),是各種物體的表面性質特征。以肌理為構成的設計,就是肌理構成。
肌理效果的應用在我國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時所有的壓抑法、漢代的畫像磚、宋代的瓷器中利用窯變產生的“冰紋”、中國書法和寫意畫中的“飛白”,這些例子都說明了
人們對于不同肌理形態(tài)的認識和利用。因此,肌理構成的課題訓練在造型領域有重要的意義。
肌理的形式可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
1、視覺肌理
通過目視就可以觀察到的物體表面特征就叫視覺肌理。肌理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蠟色法、撕貼法、壓印法、干筆法、木紋法、葉脈法、拓印法、鹽與水色法等。比如用鋼筆、毛筆、圓珠筆、彩筆和電腦、攝影技術處理等,都能形成各自獨特的肌理效果。畫、噴、擦、染、烤、淋、壓、印、熏、浸等手法無所不用其極。材料幾乎沒有限制,可用木、石、玻璃、布、紙、顏料等。常見的簡單手法有以下幾種:
(1)電腦處理法:圖片輸入電腦后,用photoshop軟件進行處理,可得到多種肌理效果;
(2)拓印法:在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著色,將紙覆蓋其上,然后均勻印在紙上,構成肌理效果;
(3)自流法:將油漆或油畫顏料滴入水中,以紙吸入;也可以將顏料滴在光滑的紙上,使顏料自由流淌或用氣吹,形成自然紋理。
(4)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紙的表面產生一種自然紋理;
(5)繪寫法:用筆繪寫,直接造就肌理效果。肌理元素的形象越小,其肌理效果就越好;
(6)印刷法:用絲網版、石版、銅版、木版等效果綜合制作;
(7)粘貼法:將各種紙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過分割,組合在一張畫面上;
(8)擦印法:在紙上用色料(如鉛筆、炭精筆)來摩擦,將紙下的凹凸或質感擦出圖形;
(9)壓印法:在玻璃或光滑的紙上放置色料,然后加上強壓,色料便會沿著強壓的方向往四周擠出來?;蛘哌x擇具有特殊肌理的材質進行壓印,會在紙上形成偶然形態(tài)和特殊的肌理效果。
(10)復印法:通過圖片在復印機上復印,經過調節(jié)黑白度,使其喪失部分信息,形成新的肌理。
2、觸覺肌理
用手觸摸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為觸覺肌理。觸覺肌理有兩類:
(1)自然的肌理:自然的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現實紋理,如沒有加工的石、木等的肌理。
(2)創(chuàng)造肌理:創(chuàng)造的肌理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現實紋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經過加工改造,與原來觸覺不一樣的一種肌理形式。通過雕、刻、撕、壓、揉、烤、烙堆疊等工藝,再進行排列組合而形成。
肌理在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織物設計、建筑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應用恰當,可以使設計錦上添花。肌理的構成形式還可以與重復、漸變、發(fā)射、變異、對比等構成形式綜合運用。
肌理在設計中的應用
肌理在現代設計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室內墻體不用材質的肌理效果、地面的不同肌理都會給人帶來多樣化、藝術化的視覺效果。肌理在其他設計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如生活中的家具、服飾等都有肌理的痕跡,不同的材質肌理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實用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肌理已經成為設計領域不可缺少的表現手法。分割構成形式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進行切割或劃分的構成形式叫分割。分割是最常用的構成方式,如室內設計,書籍、海報、網頁、報紙、雜志等的平面版式設計中,都是根據分割原則進行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為探索藝術中的節(jié)奏規(guī)律,如設一個線段長度為1,把一個線段分成兩部分,即長度為A和1-A,使其中一長段部分與全長1的比等于另一短段部分與這一長段部分的比。
從古希臘的瓶畫到巴底依神廟、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繪畫,都可以看出比例分割的重要性和唯美性。
分割的形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比例與數列分割等。
1等形分割:要求形狀完全一樣地重復性分割,有整齊劃一之美感,形式較為嚴謹; 2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形的統(tǒng)一;
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規(guī)則的,給人以自由活潑之感;
4、比例與數列分割:利用比例與數列的秩序進行分割,給人以秩序、完整、明朗的感受。
1)黃金比例分割;2)菲波拉契數列;3)等級差數數列;4)等比級數列;
比例的運用,在現代生活中更加廣泛化,各種材料和用品在尺寸上都符合規(guī)格和比例,有統(tǒng)一的計劃。
平面構成課件(篇2)
《平面構成》教案
一、執(zhí) 教 者: 侯志峰
二、課
題:平面構成
三、授課對象: 1207 班學生(27人)
四、授課時間: 2012 學年第 1 學期
構成是一種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則將各種造型要素組合成美的形態(tài),其過程和結果稱為構成。更明確地說是研究視覺設計中最基本的造型(構成)要素——形、色、體在二維或三維的空間里排列和組合形成的美的形態(tài),是從諸多的審美實踐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形式法則。
內容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大塊。
平面設計的過程是“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綜合應用過程。
第一節(jié)平面構成的概念、用途與學習意義
一、什么是平面構成
平面構成是一門視覺藝術,是在平面上運用視覺反應與知覺作用形成的一種視覺語言,按照一定的構成原理,將點、線、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進行排列、組合,構成具有裝飾美感的畫面,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形象。
平面構成則是以輪廓塑造形象,是將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
二、平面構成的用途與學習意義 用途 :
平面構成力求從點、線、面這些單個的視覺元素開始,通過構成訓練讓我們熟悉設計的“字”和“詞”,然后用材料和質感豐富視覺的感受,通過構圖、形式美法則、視覺心理等,去研究各種元素組合的形式和效果。構成的訓練,為平面設計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它是設計的基礎。意義 :
創(chuàng)造性與活力是設計人員的必備素質。要進行有目的的視覺傳達和藝術創(chuàng)造,就必需掌握并應用視覺語言。學習習近平面構成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平面排版的問題。它要解決兩大問題。
1、設計者對形態(tài)的認識與再創(chuàng)造。
2、學習和把握視覺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及應用。
二、平面構成設計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頭腦里存在的點、線、面、體。
視覺元素:是將概念元素體現在實際設計中,包括大小、形狀、色彩、肌理等。
關系元素:是把視覺元素在畫面上進行組織、排列,是形成一個畫面的依據完成視覺傳達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
實用元素:是指設計所表達的內容、目的和功能。第二節(jié)平面構成的造型要素
平面構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態(tài))的分類
1、概念(形象)形態(tài)—純粹形態(tài)(設計中的形)
有機形、幾何形、偶然形
2、現實(形象)形態(tài) 自然形、人為形
二、形象的組成元素
形狀、大小、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組成元素
形狀 大小 色彩 肌理
產生形狀錯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錯視——由于相關因素的誘導、干擾,或是由于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會導致形的視覺映像發(fā)生變化,使形狀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現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環(huán)境的線型誘導,會導致形狀的變化或產生某種動感。
三、空間錯視:由于視覺判斷的出發(fā)點不同,使得形象在空間中的位置或圖
底之間產生矛盾的現象,即為空間錯視。
(一)空間立體的錯視——由于觀看方向的改變,或是由于注目點的轉移,形在空間中的位置也隨之改變,產生忽遠忽近、忽前忽后,摸棱兩可的變化。
(二)矛盾空間——是真實空間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間中才 存在,存在著不和理性的空間。
(三)圖底反轉——視線在圖與底之間切換,使圖和底的意義產生變化,相互轉化的現象。
第四章 形式美的規(guī)律
在自然界中,各種事物都以完美的狀態(tài)存在,悅目人們的視線,美化人們的心靈,這些美麗的事物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長結構,符合數學秩序的規(guī)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長結構從小到大、從密到疏、從中心向外漸次擴散,都具有優(yōu)美的比例關系和較強的韻律。這些美的因素,通過人們的視覺器官接受以后,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視覺經驗。
對稱與平衡 變化與統(tǒng)一 對比與調和 節(jié)奏與韻律
對稱:指將中心兩側或多側的形態(tài),在位置、方向上作互為相對形式的構成。這種形式帶來的視覺感受趨于安定和端莊,顯示出規(guī)范、嚴謹有序、安靜、平和的形式特征。如中國漢代畫像磚上的圖案構成、唐代銅鏡上的紋樣構成、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特別是宮殿、廟宇的建筑)形式、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門窗的布局.我國民間結婚用的雙“喜”字、新年時家家大門上貼的門對以及一些獎章、標徽的設計等都采用了對稱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對稱美的形式也隨處可見,如人的身體構造,從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軀干四肢都是對稱的、蝴蝶的雙翅、各種樹木、果實、花卉的生長結構都呈現出對稱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畫面多個重心相互作用,對整體的和諧完 美起效應,使作品看上去舒適,各組成部分穿插得當。它不像對稱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穩(wěn)定的中心線上而給人一種四平八穩(wěn)的感覺,它的形式比較自由、活潑,畫面達到一種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設計中,平衡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構成的整個印象給我們以平衡之美,因而會有較高的自由度。如運動的人體、飛翔的鳥、奔馳的獸、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現這種平衡美的時候,保持形象的動勢和重心的平穩(wěn)即可。
變化:在構成中強調突出各元素的特點,使畫面具有豐富多彩的不同差異性,即為變化。在變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從整體。變化法則的使用不僅僅是為了變化而變化,它要為畫面整體效果的傳達服務。變化過多易雜亂無章,無變化又死板無趣。變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形體的變化,如大小、高低、粗細、曲直;方向的變化,如正反、旋轉、內外;空間的變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變化,如深淺、濃淡等都可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表現。
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一種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設計者對畫面整體美感進行調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圖。在此,我們要強調平面設計中的統(tǒng)一不是對二維平面上靜止狀態(tài)下多種要素機械而類似的重復,而是指多種相異的視覺要素間的和諧相構。統(tǒng)一原理在設計構成中的美學意義主要表現在對設計整體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現在對那些復雜、富有變化的狀態(tài)所構成的有秩序的組合之中。
第五章 設計法則
第一節(jié) 重復
重復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設計中,相同的形象出現過兩次以上,重復是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手法,以加強給人的印象,造成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感,使畫面統(tǒng)一。所謂相同,在重復的構成中主要是指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 3 的相同。重復中的基本形:用來重復的形狀稱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為一個單位,然后以重復的手法進行設計,基本形不宜復雜,以簡單為主。
重復的類型:
1.基本形的重復:在構成設計中使用同一個基本形構成的圖面叫基本形的重復,這種重復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
2.方向的重復:形狀在構成中有著明顯一致的方向性。3.骨格的重復:如果骨格每一單位的形狀和面積均完全相等,這就是一個重復的骨格,重復的骨格是規(guī)律的骨格的一種,最簡單的一種。4.形狀的重復:形狀是最常用的重復元素,在整個構成中重復的形狀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變動。
5.大小重復:相似或相同的形狀,在大小上進行重復。
6.色彩重復:在色彩相同的條件下,形狀、大小可有所變動。7.肌理的重復:在肌理相同的條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變動。第二節(jié)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狀、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特征,它表現了在統(tǒng)一中呈現生動變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產生了重復感。近似程度小就會破壞統(tǒng)一。近似的分類:
1.形狀的近似:兩個形象如果屬同一族類,它們的形狀均是近似的,如同人類的形象一樣。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復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說骨格單位的形狀、大小有一定變化,是近似的。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1.關聯(lián)——即一組基本形,同屬于一個類型,一個品種、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為近似的基本形。例如我國古代相傳至今的“百壽”“百?!薄R话賯€“壽”和 “?!弊?,有篆書,隸書,草書??。它們彼此間有形狀和大小的變動,但都表達了“壽”和“?!钡囊饽?,所以都列入近似范圍。
2.相加相減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聯(lián)合)或相減(減缺),由于加減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獲得一系列近似的形。作業(yè):重復、近似
要求:
1、作業(yè)尺寸30X30cm,紙張尺寸40X40cm.2、基本形的重復或近似
3、基本形可有大小、正負、方向的變化。
4、畫面邊框可做處理。
平面構成課件(篇3)
在學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是時候是絕對不可以怠慢的,一定要認真對待,就如同小學,中學是大學的基礎,要跑步一定要先會走,雖然說法是土了一點,但是多看多做是累積經驗的一種方法,經驗是從其他萬家的作品于一身的一個總結,如此一來自己所做的作品就會,多多少少受其他風格影響.其實所謂構成,就是一種造型概念,也是現代造型設計語言.其中含義就是將 點 線 面 色 等各種單元組成一個新的單元,并賦予視覺化的、力學的概念。其中,立體構成是厚度造型,平面構成是以輪廓造型,是將不同的基本形態(tài)按一定的規(guī)則在平面上組合圖案。
平面構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視覺元素和關系元素,是指造型之前,僅在意念中感覺到的點、線、面、體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視覺元素的形成。視覺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見之于畫面,是通過看得見的形狀 大小 色彩 位置 方向 肌理等被稱為基本形的具體形象加以體現的。關系元素,是指視覺元素(即基本形)的組合形式,是通過框架、骨骼以及空間 空心 虛實 有無等因素決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骼,是可見的,其他如空間,則是以感覺去體現。上面是平面構成的簡單概念和介紹但是平面設計中除了平面構成以外還有另外一個不可或缺的理論知識,就是色彩構成,色彩構成也是平面設計的必須基本知識之一,其實配色方面也是很多人的問題,有人會認為色彩的話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好了,我個人覺得舒服其實只是感覺中的一種,而色彩可以傳達的不單單是讓人舒服而已,簡單來說色彩是一種語言 是一種信息 是一種可以通過眼睛傳達到人腦中直接刺激人的大腦而對作品產生的一種對作品的共鳴。
色彩有冷暖 有遠近有大小 甚至是可以直接傳達信號給觀看者。
就象是埃及的圖騰中紅色就是太陽,生活中紫色的花朵看了就有給人一種幸福的感覺,土黃色一看就很古典等等等~~
但同時在色彩構成中不同的行業(yè)對色彩運用也有不同的感受,還有就是不同的行業(yè)對色彩使用的要求也有不同想網頁設計和書報設計是不同的,網頁設計在網頁上的色彩除了符合自己風格以外還有就是不用考慮印刷方面的問題。因為在書報設計中要考慮印刷方法,和印刷出來的效果。
色彩是很微妙的東西,它們本身的獨特表現力可以用來產生出一種刺激人們大腦中對某種形式存在的物體的共鳴,展現出其對待生活中的新的看法與態(tài)度,擴大了我們創(chuàng)作的想象空間,賦予了創(chuàng)作的新的不定性。
其實在一個具體的設計稿樣上,形態(tài)的組織 色彩的構成等都是為了獲得一種整體的視覺效果,在我們拋開其他形態(tài)組織不談,先簡單的分歧一下設計稿件上在色彩上如何是形成一個同意和諧的整體的。
平面構成課件(篇4)
第一章 概論
一.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平面構成的一些基本知識,使學生懂得什么是平面構成、什么是“二維設計”,以及什么是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二.重點與難點分析
1、學習重點:平面構成概念,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
2、學習難點: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授、板書)四.課時安排:4課時 五.教學過程及主要內容
1、導入階段
2、主要內容
第一節(jié)平面構成概論
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將即有的形態(tài)(包括具象形態(tài)和抽象形態(tài)――點、線、面、體)在二維的平面內,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則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理想的訓練方法。(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chuàng)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平面構成是一種理性的藝術活動,它在強調形態(tài)之間的比例、平衡、對比、節(jié)奏、律動、推移等的同時,又要講究圖形給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平面構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間世界的視覺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組織、各種元素之構成規(guī)律與規(guī)律之突破,造成既嚴謹又有無窮律動變化的裝飾構圖。
第二節(jié) 什么是“二維設計”
整個課程更多的是圍繞“二維”這一概念展開的。談到“二維”,我們可以先確定一下“二維”的定義以及它與“三維”的關系,即“緯度”的基本概念:如果說“一維”只有長度,呈一種相對的線性狀況;“二維”則有長度與寬度,呈現一種相對的面形狀況;而“三維”有長度,寬度與高度,呈一種體積或空間的狀況。這里我們所談論的均是在“二維”,也就是平面范圍中的一些設計造型的基礎問題。
說到“二維設計基礎”,首先要提及二維形態(tài)的基本元素,即我們平時所說的點、線、面所組成的,與形態(tài)相關的質地(肌理)和色彩??梢哉f所有的形態(tài)都是相對的點、線、面所組成的,與形態(tài)想國的又有他們的質地,再就是色彩的問題。這兩方面都與形態(tài)相輔相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希望叫給學生的是關于點、線、面三元素有關的綜合組織關系與形式法則。告訴學生如何從感性與理性兩個方面,去靈活有效地把握這三個元素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所謂“理想形態(tài)”的造型關系。這一“理想形態(tài)”更多地是指人們在造型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根據自己對審美的認識與理解,營造出的一種自我滿意的組合形式與效果。
“二維設計基礎”應該包括自然的具體形態(tài)與抽象的形態(tài)。但在本課程中,我們把討論的范圍基本限定在抽象的形態(tài)語言之中,因為在以后的學習中有另一門課程專門研究如何把具體的“物”變成“圖像”的“圖形語言”的問題。所以,在這門課中我們暫且不討論自然、具象形態(tài)范圍的問題,而集中探討屬于“二維設計基礎”范圍內的抽象形態(tài)的構成與組織關系、形式法則,如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接觸到的包括重復、漸變、聚散、特異、放射、肌理、韻律等等在內的不同的形式語言。對這些形式法則的學習,說到底是對造型方法的學習。包括所作的各種不同練習,也都是學習方法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最后的目的。這些語言與方法最終是用于具體的設計實踐的。談起造型,我們就會不可避免地談到造型工具。在二維設計中談及工具,我們可以這么說,凡是能夠在紙上或者說在“畫面”上(我們的創(chuàng)作行為不一定都是在紙上)產生形態(tài)的行為軌跡的物件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工具。為了達到一定效果,我們可以不擇手段。
第三節(jié) 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
(一)變化與統(tǒng)一
變化與統(tǒng)一是構成形式美諸多法則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條法則。變化與統(tǒng)一是矛盾的雙方,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體,缺一不可。變化是求差異,統(tǒng)一是求協(xié)調。要在同意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整體統(tǒng)一,局部變化。太統(tǒng)一了則顯得單調、呆板,太變化了又顯得零散和瑣碎。所以,我們在設計中要很好地把握變化與統(tǒng)一的適度性。
(二)對稱與均衡
對稱與均衡是設計中常用的形式規(guī)律。對稱是指以中心軸或中心點為依據,在中心軸或中心點的上下左右完全相同等量的形象和色彩。均衡是異形同量的組合配置規(guī)律。均衡通過對圖像的形狀、大小、輕重、色彩和材質的精心調配分布,達到視覺心理上的平衡感受。
(三)對比與調和
對比與調和是平面設計的基本規(guī)律。對比、調和是藝術構圖的一個重要手法,它是運用布局中的某一個因素中,兩種程度不同的差異,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的表現形式。
(四)節(jié)奏與韻律
節(jié)奏是指形象在連續(xù)的重復運動中的分節(jié)。韻律指節(jié)奏規(guī)律性運動變化中所呈現的特征,如平緩、激烈、輕快、沉穩(wěn)等。節(jié)奏與韻律產生的美感,來自于人們在生活中的體驗,在設計中,各種形態(tài)要素構成節(jié)奏和韻律,可以喚起人們生活的情感經驗,激起心理共鳴。
(五)比例與分割
比例與分割主要有等形比例、等量比例、自由分割、等比分割等幾種。
六.作業(yè)要求
同學們課堂討論一下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然后再準備上課需要使用的工具材料。七.教學小結
本章主要是對關于平面構成的相關知識作一個全面的介紹,旨在讓學生對構成、平面構成和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與形式法則有個大致了解。要求讓學生掌握平面造型的基本藥物及概念,掌握在實際當中的運用和變化關系。
第二章平面構成基本要素
一.教學目的
本章的學習目的是了解和學習習近平面構成有哪些基本要素。二.重點與難點分析
1、學習重點:點、線、面的作用
2、學習難點:線的組合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學生練習,老師輔導)四.課時安排:8課時 五.教學過程及主要內容
1、導入階段
上一章節(jié),我們學習了平面構成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什么是二維設計,理解了造型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接下來我們就要學習習近平面構成的要素。
2、主要內容
第一節(jié) 點
點在人們頭腦中是一粒塵埃,一個分子。一個標記點在幾何學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構成中是有大小、形狀、位置和面積的。如人站在遼闊的海灘上就會小得像一個點,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一個物體在他周圍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1、點與位置
一個圓點在平面上,它與平面的大小關系以及與周圍環(huán)境位置的不同,也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在一個正方形平面上,一個黑圓點放在平面正中,點給人的感覺是穩(wěn)定和平靜。如果這個圓點向上移動就會產生力學下落的感覺。點的位置移動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會產生動感和強烈的不安定的感覺。反之將點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則給人一個非常平穩(wěn)安定的感覺。
兩個大小相同的點,放在平面內與底邊平行的位置上,兩個點會相互吸引,由于張力的作用會產生線和形的感覺。
大小不同的兩個點,放在平面內平行于底邊的位置上,大的點吸引小的點,人們的視覺將會從大到小移動。
多個點的近距離設置會有線的感覺,從而多點的不同安置相應會使人產生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的感覺。
2、點與周圍環(huán)境
被周圍密集的線包圍或者被某些形所包圍的空白就變成了點。點的密聚組合下,可以形成面,從中可利用挖空的空白來表現你所需要的形態(tài)和字體,并有一種精致的纖細感。點由于周圍環(huán)境變化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如周圍是小的點子,中間點就會顯得大;如周圍的點大,則中間的點就會顯得小;上下兩個同樣大的點,上方的點顯得大于下方的點。
3、點的密集
點的密集靠近,就形成了線的感覺,距離較近的點的吸引力比距離較遠的點更強,點的間隔小,它的線化就十分明顯。不具趨向性的點的集合也會形成線化現象,從大到小的線化的點群,產生從強到弱的運動感,同時也產生從近到遠的深度感。因此點的集結就能加強空間變化效果。密集的距離相同的點會形成面,隨著點的大小疏密變化很容易產生深度感。按照光照射在物體的亮面、暗面來分布,將會出現凹凸的立體感。
第二節(jié) 線
點移動的軌跡形成了線。線在空間里是具有長度和位置的細長物體。在數學上來說,線不具有面積只有形態(tài)和位置,在構成中線是有長短、寬度和面積的,當長度和寬度比例到了極限程度的時候就形成了線。
從構成的角度來看,具有長短、寬度的線,隨著線的寬度的增加就會使人感覺到面的感覺,但如它周圍的都是類似線的群體,那么寬度較大的線也會認為是粗線。線的長短形狀不同,我們把它分成各種不同的線。由于各種線的形態(tài)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1、線的分類: 直線、曲線、虛線、鋸齒線??
2、線的特性 直線的特性:一般從直線得到的感覺是明快、簡潔、力量、通暢、有速度 感和緊張感。
曲線的特性:豐滿、感性、輕快、優(yōu)雅、流動、柔和、跳躍、節(jié)奏感強。
曲線可分為圓和圓弧形態(tài)的幾何曲線,圓規(guī)畫出的曲線,用手工畫出的自由曲線和用曲線規(guī)畫出的曲線。
幾何曲線具有現代感和準確的節(jié)奏感。自由曲線具有柔和自由感和變化的節(jié)奏感。
細線的特性:纖細、銳利、微弱、有直線的緊張感。粗線的特性:厚重、銳利、粗獷、嚴密中有強烈的緊張感。長線的特性:具有持續(xù)的連續(xù)性、速度性的運動感。短線的特性:具有停頓性、刺激性、較遲緩的運動感。繪圖直線的特性:干凈、單純、明快、整齊。鉛筆線和毛筆線的特性:自如、隨意、舒展。
水平線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續(xù)、平靜、穩(wěn)重、廣闊、無限。
垂直線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強烈運動力,明確、直接、緊張、干脆的印象。斜線的特 性:傾斜、不安定、動勢、上升下降運動感,有朝氣。斜線與水平線、垂直線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現出生動的視覺效果。
3、線的不同方向運動在視覺上得到的印象
線在構成中,由于運動的方向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動的水平線,表現出流暢的形勢和自然持續(xù)的空間。上下垂流動給人產生力學自由落體感,它和積極的上升形成對照,可產生強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線,給人產生明快飛躍的一種輕松的運動感。
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線,使人產生瞬間的飛快速度及動勢,產生強烈的刺激感。由于焦點透視的近大遠小的原理,線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產生深度,前邊的愈疏愈近,后邊愈密愈遠,這樣就形成了遠近空間。
4、線的緊密排列產生的視覺印象。
線如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等距離排列會形成色的空間并置產生出灰面的感覺。線如不同距離間隔排列,或線的粗線變化,將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線的形狀不同的等距離排列,將會產生凹凸效果。線的等距離排列產生出灰面,線如斷開后會形成點的視覺效果。
5、線的組合(1)規(guī)則組合
在平面構成中,線為造型要素,若用粗細等同的直線平等設置組事,按照數學中固定的數列來進行構成,這一類的構成圖形在造型上比較能夠得到統(tǒng)一、有秩序、但變化較少顯機械性,因而比較單調和缺少感情。
(2)不規(guī)則的組合
若用粗細長短不同的各種線條依照作者的構想意念自由的排列,這一類的構成圖形,畫面較活潑而富有感情,由于畫時手法或者筆法不同會產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的組合
按照某種固定的形式進行線的組合,在組合圖形中作者加以部分變化,使其產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的組合造型方式,使構成變得豐富而有創(chuàng)意。
(4)線的分割
以線為造型要素,先組合成一張具有整體感的線的組合畫面,再把整體的畫面上用直線或是曲線作有規(guī)律的和無規(guī)律的自由分割。有規(guī)律的分割常要用數列關系來推算,無規(guī)律的自由分割可根據作者的意念來進行分割。
線的分割可分成:平行線分割,直線分割,弧線分割,垂直與水平線分割,放射狀分割。
第三節(jié) 面
面是線移動的軌跡。在平面構成中,不是點或線的都是面。點的密集或者擴大,線的聚集和閉合都會生出面。面是構成各種可視形態(tài)的最最基本的形。在平面構成中,面是具有長度、寬度和形狀的實體。它在輪廓線的閉合內,給人以明確、突出的感覺。
各種不同的線的閉合,構成了各種不同形狀性質的面。幾何性的面、直線性的面、有機性形態(tài)的面、不規(guī)則性形態(tài)的面、偶然性形態(tài)的面。
由特殊的技法意外偶然得到的形態(tài)。如敲打、潑撒。徒手性形態(tài)的面。從大小到的線化的點群,產生從強到弱的運動感,同時也產生從近到遠的深度感。因此點的集結就能加強空間變化效果??兔芗木嚯x相同的點會形成面,隨著點的大小疏密變化很容易產生深度感。六.作業(yè)要求
同學們思考一下,線的不同組合有何不同效果? 七.教學小結
點線面是平面構成的要素,其作用各有不同。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體會和理解其不同的作用及不同的組合方式。
第三章平面構成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一.教學目的
通過對平面構成這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平面構成的組織形式,并在實際應用中能靈活應用。
二.教學方法:講授法 三.課時安排:4課時 四.教學過程及主要內容
1、導入階段
前面,我們進行了平面構成概念和平面構成組織形式的學習,許多同學都關心我們學習習近平面構成具體能在哪些領域能用得上,我們接下來就要進行這個問題的探討。
2、主要內容
第一節(jié):平面構成在視覺傳達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是現代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的基礎, 它是探討和研究平面設計中基本要素的構成, 形成規(guī)律以及應用等問題, 是二維空間的構成。在現代社會中,平面構成已成為學習藝術設計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
平面構成是對二維空間設計、三位空間設計中的平面布置及一切具有二維空間特征的設計的抽象,它不具體地進行諸如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某一專業(yè)性的設計,而僅僅是 抽象的、理性化的具有平面性質的設計。因此,平面構成對具體的平面設計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它從審美的角度對平面的結構、布局、形態(tài)的變化及形態(tài)的組合等因素進行抽象的、創(chuàng)造性的組合等形式因素進行抽象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設計,按照視覺語言的規(guī)律對各種視覺因素進行組織、結構,從而達到啟發(fā)思維、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作力的目的,為將來進行具體的平面設計作視覺、審美和技法上的準備。
平面構成一般的人都只意識到運用的平面設計中,比如畫冊或請柬的圖案設計都會運用到的,還有招貼廣告上用的更是很多,平面構成的規(guī)律和非規(guī)律性骨骼都能產生一定的效果,結合圖形創(chuàng)意可以運用平面構成的原理.其實家裝平面設計圖紙也是用到的平面構成的,好的設計師不是將效果圖渲染的如何的美,而是在平面圖上,就像畫素描一樣打形最重要。
第二節(jié):平面構成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可以分為物質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物質形態(tài)主要是指構成環(huán)境景觀的物質要素,而這些物質要素按不同的材質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指影響指導人們行為的精神因素。平面構成作為I一種結構的藝術,它所闡釋的美學規(guī)律和美學法則在各種設計領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環(huán)境藝術領域設計當中也不例外,環(huán)境藝術設計是個廣義的概念,環(huán)境藝術設計里面又分為建筑藝術設計、室內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等等。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可以說是平面構成從二維向三維轉化的一種結果,是二維構成美學意義的構建,點線面的結合構成了建筑實體,墻面的分割構成了豐富的內部空間,而空間的變化也是平面構成在三位空間的體現。
第三節(jié):平面構成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是現代視覺傳達藝術的基礎理論,是運用點、線、面基本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來處理設計所需要的圖形。任何設計都離不開點、線、面。為了能夠處理好服裝整體設計中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我們可以將構成服裝款式變化的所有元素歸納為點、線、面。服裝整體設計中處理服裝設計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關系的過程就平面構成的過程。
服裝所賦予我們的生活的意義就象陽光照耀大地,它使得我們五彩斑斕,個性迥異,服裝就是心靈的折射,服裝更是一道我們永遠無法舍棄的風景線,服裝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還在于服裝的美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的愉悅,服裝是用布料來做媒介的構成,它的一點一線一面無不體現著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秩序和美。
第四節(jié):平面構成在工業(yè)設計中的應用
工業(yè)設計是對工業(yè)產品進行預想的開發(fā)設計和生產設計。是實現人——產品——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方式之一,它對工業(yè)產品的形態(tài)、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平面構成這一門設計基礎課程能為工業(yè)設計的本質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工業(yè)設計對工業(yè)產品的形態(tài)、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其中材料在工業(yè)設計中也是占著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要讓他們養(yǎng)成學會去挖掘材料、組合材料的習慣。六.作業(yè)要求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并做一些具體的設計案例分析。課后,同學們多多思考,注意觀察周圍生活中平面構成在日常生活和設計中的應用。七.教學小結
本章主要是講述平面構成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述基本理論后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去發(fā)現和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老師是發(fā)現者、組織者、激發(fā)者、探索者。遇到少部分學生積極性上不來,就應該采取激發(fā)式的手段將他們的能力挖掘出來。在講述理論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或是讓他們多作思考,并進行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平面構成在各個設計領域中的具體應用。
第五章 課程總結和作業(yè)評講
一.教學方法:講授法 二.課時安排:4課時 三.教學過程及主要內容
對平面構成這門課程做一個總體的小節(jié),并對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做一個總結和解答,同時對同學們的學習狀態(tài)做一個評價。并對每個同學的平面構成作業(yè)做一個評講,指出其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以期為以后課程的學習有所幫助。
平面構成課件(篇5)
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嚴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交流模式。在這一背景條件的影響下,高校也必須要響應時代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改革力度,而怎樣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早已變成了當前高校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計算機以及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在藝術設計教育中起到重要影響,顯著促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進程。在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形勢下,應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追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切實的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體現出科學技術對教育事業(yè)的作用,激發(fā)出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學習能力,培養(yǎng)對知識的興趣,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今后教育事業(yè)的開展打下夯實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至關重要,并決定著學生們的審美與設計思路。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重點闡述了當前藝術設計專業(yè)平面構成進行改革的現狀,并展開了深入分析,對今后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平面構成課件(篇6)
平面構成
第一章 概述
對于概述、概論、概念、定義之類的東西在原來上學的過程中是我特別不喜歡的一個章節(jié),我一般都跳過不看。前段時間我在看有關其他教學課件的時候發(fā)現也跳過了這個章節(jié)直接進入了平面構成的三要素。
但是由于要給你們講課的原因,出于我個人的職業(yè)道德,我不得不仔細看了下我們這門課的概述,之后我發(fā)現其實概述部分是整本書的精華,它告訴你為什么要學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將會給以后的課程奠定怎樣的基礎,你要做好準備將要把這段學習的過程中的知識怎樣運用到你的設計中。
這樣看來,概述可能有點像我們的書里“序”,但是我也不太確定,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序”這類東西。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概述,我會盡量讓大家不要睡著,也希望大家珍惜我的第一次。
一、平面構成的產生
在藝術領域,“構成”這個概念產生于20世紀初的俄國,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前后俄國產生的前衛(wèi)藝術運動和設計運動,是人們之后常常提及的“俄國構成主義運動”。
我們中學的政治學過“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當生產力發(fā)展,原來的生產關系不再適合或者阻礙了生產的發(fā)展,這個時候就會發(fā)生變革,產生新的生產關系。
其實生產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計,它輻射影響到了社會中的各個領域 我們在學《世界現代設計史》《藝術史》等等史論,就會了解,設計史的開端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發(fā)生的前夜,那這段時期之前在生產方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fā)的工業(yè)革命,19世紀初,歐洲各國先后進入或者完成了這場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變革。
為什么生產力的發(fā)展會影響到藝術領域的變革呢。我們舉一個最簡單淺顯的例子。在中國大家就更好理解了,窮人家的孩子在放牛和種地,有錢人家的小姐在家琴棋書畫,唐伯虎要是飯都吃不飽也沒心情吟詩作畫。
在外國的古代,具體古到什么時候我也沒有研究。在那個時候,藝術、文學、甚至是數學這種有關文化的領域只有貴族才能涉及,因為窮人和當時所謂的下層階級所有的精力都在解決溫飽問題上。當時沒有明確的界限,天文學、數學、繪畫從事這些領域的人們并不是為了實用和切身利益,主要是為了滿足某種好奇心或者求知欲,是有錢的閑富人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這種活動可以歸為高級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就像達芬奇,1 他即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
轉回我們的話題,在18世紀末,我們發(fā)明了蒸汽,會使用煤炭,生產力發(fā)展了,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當時的情況了,就爆發(fā)了工業(yè)革命。生活提高了,藝術家們就蠢蠢欲動了,覺得當時的藝術理論繪畫風格等等等等不能滿足他們了,在藝術界就爆發(fā)了“工藝美術運動”。大家不喜歡原來的學院派了,不喜歡寫實了,印象派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梵高、塞尚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的特征是追尋光與色的美,他們?yōu)槭裁礋o端端的開始追尋光了呢,因為當時發(fā)現了光有七種顏色,就是我們物理學的那個光,就是這個時候發(fā)現的。
所以說藝術的發(fā)展是奠定在科技和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的。
(看課件做的時間表整體回顧,最后回歸到20世紀俄國俄國構成主義運動,構成產生了)
二、構成的概念
構成主義否認了藝術繪畫的再現性,認為藝術的形式是抽象的幾何形式,主張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構成半抽象或抽象的畫面和雕塑,以表現自由的單純結構及結構自身。代表人物有卡西米爾.馬列維奇、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羅金科、李西斯基等。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俄國畫家,為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出生于基輔附近,在基輔和莫斯科學院學習,接受嚴謹的西方藝術美學的教育、相繼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的影響,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為早年幾何抽象主義的先鋒,最終以樸實而抽象的幾何形體,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麗色彩的具體幾何形體,創(chuàng)立這個幾乎只有他一個人獨舞的至上主義藝術舞臺?!澳7滦缘乃囆g必須被摧毀,就如同消滅帝國主義軍隊一樣?!边@就是他鏗鏘有力的表白。他全心力的推展其理論,因俄國的鎖國政策,終而被遺忘以至于貧困至死。為什么在藝術上有突出貢獻的先驅最后都不得善終呢?
1913年,馬列維奇的立體主義突然轉向一種圖表式形象拼湊,構成半畫謎,半招貼畫式的性質。這一幅《一個英國人在莫斯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幅畫上,具體的形象以反邏輯方式并列,是一種前達達派的構想。畫上有俄羅斯教堂、馬刀、蠟燭、剪刀、文字、鋸子、魚和梯子等等,這些在生活邏輯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畫家的自由意志雜亂地并存在畫面上。它們大小不均,事物間也毫無可供聯(lián)想的因素。
馬列維奇首創(chuàng)了幾何形繪畫,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單純簡約而令人驚訝。他稱得上是二十世紀抽象繪畫的偉大先驅。他一生以其謎一般的作品,為20世紀的藝術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預示了從達達主義到后來的極簡主義等多種藝術運動時代的來臨。他為藝術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任由后來者遨游與徜徉。
至上主義是傳統(tǒng)繪畫時代終結的標志,而整個至上主義藝術團體中幾乎只有他一個人。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思想影響了塔特林的結構主義和羅德琴柯的非客觀主義,并通過李西茨基傳人德國,對包豪斯的設計教學產生影響。
三、平面構成的概念
平面構成是利用點、線、面等視覺元素在二維的空間里,按照美的視覺效果,以理性和邏輯性的手法進行編排和組合的一種方法。
重點研究在二維空間中如何創(chuàng)造形象,如何運用構成的形式美法則組織形象與形象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具有強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態(tài)。
四、學習習近平面構成的意義
平面構成是其他專業(yè)設計課程的基礎內容,是現代設計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平面構成的目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造型能力、及形態(tài)組織能力,最終為設計服務。在之后的標志設計、招貼畫設計、裝飾圖案、紋理材質設計中平面構成的理論和設計方法都會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之前的色彩歸納和冷暖對比大家已經開始根據自己的主觀態(tài)度開始設計,把花兒想象變形成少女,把花兒畫成棒棒糖、風車之類,都是比較簡單直接的變形,是一個好的嘗試。但是為什么對于花兒這個主體物大家想的都離不開這些范圍呢,這涉及到一個比較專業(yè)的領域,叫做藝術心理學。
《吶喊》是挪威印象派畫家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云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每年的十月伊始,人們就明顯地感覺到白天越來越短,到了十一月底,太陽就徹底降到地平線以下,就這樣太陽消失在北挪威的天空整整兩個月,十二月和一月就是極夜了,天總是在十點半以后才露出一點光亮,而那灰蒙蒙的光亮不到三個小時便消失的無影無蹤,讓萬物徹底被黑暗籠罩。
梵高出生于荷蘭鄉(xiāng)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qū)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后他投身于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斗”。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tǒng)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并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而當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的時候,則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在阿爾,梵高想要組織一個畫家社團。1888年,高更應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后,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fā)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這位易激動而富于神經質的藝術家,在其短暫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他曾說:“作畫我并不謀求準確,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他并不關注于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注重表現對事物的感受。他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痹谒嬛?,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轉、躍動的筆觸,則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在他的畫上,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為什么在平面構成課上給大家講這么多呢,我是想讓大家了解在設計領域、我的靈感和思維由什么導向、會產生什么變化。我們平時要做些什么準備,在那些領域有所深入的研究。在大一的時候奠定好基礎,充實自己,在之后的課程里面才能夠結合之后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做出好的設計。
第二章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法則
一、形式美
1、形式美的定義:
形式即物體的形體,是事物的外部表現態(tài)勢,包括事物外在的形態(tài)及其組合規(guī)律,形式美法則是指事物外在形態(tài)的自然物理屬性(色彩、形狀和聲音等)及其組合規(guī)律所體現出來美,是構成學中形式的視覺審美特征,屬于美的范疇。
2、形式美產生的過程:
作為社會的人,原始先民開始把動物的牙齒串起來掛在脖子上,起初是為了表示勇敢、祈求神靈賜予力量、吸引異性等,但久而久之,這種形式的裝飾脫離了實用內容,成為心靈上的積淀,當人們看到它時就產生一種非實用的愉快情感,即形式美感,這個從實用向審美的轉化就是形式美的產生過程。
形式美感與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人的這些形式美感一經形成,又成了對形式美進行審美的依據,人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有繼承性、共同性、也有時代、民族的差異性,它總是對著社會生活不斷的演變而產生新的發(fā)展和變化。
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所處經濟地位、文化素質、思想習俗、生活理想、價值觀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
然而單從形式條件來評價某一事物或某一視覺形象時,對于美或丑的感覺在大多數人中間存一種基本相同的共識。例如,在人們的視覺經驗中,高大的杉樹、聳立的大廈、巍 峨的山巒尖峰等,它們的結構輪廓都是高聳的垂直線,因而垂直線在視覺形式上給人以上升、高達、威嚴的感受;而水平線則使人聯(lián)系到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風平浪靜的大海等,因而產生開闊、徐緩、平靜等感受??這些源于長期生產、生活積累的共識,使人們逐漸發(fā)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平面構成課件(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課題是《平面構成中的形象—活潑的點》,本次說課包括四部分: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⑴教材分析
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公共藝術(美術篇)》。
本次課是教材第六單元第一小節(jié)的內容,全書共分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部分,主要是通過項目學習法來展開學習。拓展模塊從設計、構成基礎、設計表現、設計簡析四個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設計方法和過程。
⑵學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級是電子商務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較好的軟件操作技能,卻不能設計出令人滿意有設計感的作品,而作為多媒體專業(yè)的從業(yè)者,除了要具備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具備美術設計審美的基本能力,通過本次項目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
⑶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
①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
②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
③能夠運用理論為指定的圖形進行組合。
過程方法目標
①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
②初步具備獲取知識、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③通過學生感知、體驗、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目標
①能夠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②由對美的渴望與追求引發(fā)對學習的熱愛。
⑷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結合本課的一些特點和學生的一些實際,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①點構成的用途與功能;
②點構成的主要內容。
為了倡導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
①對點構成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那如何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呢?基于此,我按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新模式,采用課前先學法、案例分析法、游戲教學法、視頻教學法四種方法。
⑴課前先學法: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先學”的學習方法。
⑵案例教學法: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展示收集的案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增加吸引力。
⑶游戲教學法:準備不同大小的圓型小紙片,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音樂Lemon tree)
⑷視頻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視頻更直觀領悟知識要領。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下面我將從說教學過程來展開分析教法與學法。
環(huán)節(jié)一、課前預習
準備繪畫工具;課前組織學生收集點構成設計作品,上傳至班級QQ群文件,安排學生課上小組討論,學生講老師評,課前先學法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先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提前將畫家資料、作品介紹上傳至QQ空間,為后面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
環(huán)節(jié)二、課堂內容的引入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各小組和老師收集的生活中關于“點”圖片進行教學內容的引入,將學生吸引到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緊接著用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
環(huán)節(jié)三、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點的定義:通過教師的講解,圖片的直觀展示,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結合點在平面海報、產品包裝中的應用,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也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什么學習點構成呢?
點的形態(tài)和視覺特征:提問點位于中心、下面、上面、側面的不同位置給人的心理感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踴躍發(fā)言,爭相搶答,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以游戲搭線的方式將正確答案展現出來。
點的錯覺:利用視覺的錯視這一有趣現象,向學生提問,不同的答案,引起爭議,教師講解,加深學生對設計法則的理解。
4.點的構成:和學生一起重點討論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豌豆花》,學生興致很高,對作品中點的排列方式,圖案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學生討論點評過后,老師概括點評。最后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播放兩段幻燈片 “點線面”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到了點的線化、點的面化,從而為下節(jié)課學習平面構成線的形態(tài)、面的形態(tài)做好鋪墊。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詣在避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能夠使學生自發(fā)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體現了教師不再是主導,轉而成為協(xié)助者,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環(huán)節(jié)四、當堂練習
緊扣環(huán)節(jié)三,為了能讓學生做到當堂掌握和消化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布置好當堂練習鞏固學習。
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以做游戲的形式: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接下來圍繞引入的問題,學生展開自學,對老師布置的教學內容進行點的創(chuàng)作,老師課堂巡視觀察學生自學情況并提出意見。
然后,進入作品討論環(huán)節(jié),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來展示說明作品的設計構想與創(chuàng)意,講解完之后再由別組成員點評,指正存在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爭先恐后的舉手發(fā)言,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倡導學生敢問敢說,營造課堂氣氛。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平臺,克服了教師常把自己的講解作為學生學得知識技能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模式。
環(huán)節(jié)五、課后練習
布置課后需完成的作業(yè),讓學生課后鞏固、補充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游戲的形式闡明了點是一種視覺元素,是平面設計的語言符號。點的作用是增強設計的形式感。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新模式。擴展課外知識,讓學生更能靈活掌握,課堂氣氛活躍,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好。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
平面構成課件(篇8)
在傳統(tǒng)的平面構成教學中,均是按照課本知識而進行實訓,整體來說過于形式化,創(chuàng)新性較差,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嚴重打擊了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可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革,將設計理念更加貼近于生活,并提高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比如說,學生們在進行采風時,應收集一些圖片信息,并找尋出生命的真諦,利用照相機或者是繪畫的方式而對其進行記錄,在對其進行整理后進行設計。與此同時,也應根據其結構特征而展開更加深入的探討,引導學生們在進行設計時不偏離生活,讓學生們產生一種設計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開展平面構成教學活動時,教師也可應用課題化教學模式。比如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以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等為媒介,搜索知名設計師的優(yōu)秀作品以及工作經驗,并對此作出相應的總結,從平面構成的方向進行考慮,探討作品的.組成要求以及審美理念,拓展設計范圍,強化理論技能。針對教師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則應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出更加優(yōu)質的學習氛圍,并培育其跳躍性思維,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平面構成課件(篇9)
教
案
續(xù)
頁
第一講:平面構成基本概念及內容:
第一章平面構成概述
平面構成它是現代藝術設計造型、創(chuàng)意的基礎,是所有學習、研究、參與 設計行業(yè)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基礎學科。
它應用于現代設計的所有領域。
其中包括
1、藝術構成與VI VI是企業(yè)視覺識別系統(tǒng),它最直觀、具體、最富有傳播力和感染力。經常運用 我們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復、對比、近似、變異
2、藝術構成與招貼
招貼設計追求畫面視覺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會引 起受眾視覺及心理興趣,以便 信息的傳遞。經常運用我們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如:變異、漸變、矛盾空間等。
3、藝術構成與服裝
但凡服裝設計大師,其作品對點、線、面的運用都十分考究。服裝的裁剪、裝 飾紋樣的選用以及款式的取舍都會運用到藝術構成。
4、藝術構成與裝飾圖案
裝飾圖案設計也融入了平面構成的法則與抽象因素。
5、藝術構成與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
建筑設計首先是在平面上完成的,與建筑設計群中的窗子、路、回廊、草坪、燈飾等就會形成點線面的對比。
6、藝術構成與攝影
攝影的成敗在于構圖的層次,而這正是平面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攝影是做減 法,用最少的點線面?zhèn)鬟_最為豐富的視覺的內涵。這就需要作者有相當的平面 感受能力和處理能力。
因此,平面構成是現代美術設計不可缺少的訓練手段之一,是引導學生建立 理性思維的基礎。
教
案
續(xù)
頁
第一節(jié)平面構成的基本概念及內容平面構成的概念:
一、平面構成的由來:
■ 包豪斯——現代設計的搖籃:1919年~1933年德國創(chuàng)立了第一所現代設計 學校——國立魏瑪建筑學校,即著名的包豪斯。其辦學的宗旨是:尋求藝術與 技術的新統(tǒng)一。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的發(fā)展,包豪斯的教學思想 以及教育體系開始在我國落戶?,F在,構成藝術成為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基礎教學 的主干構成。當時大量啟用一批年輕、有激進思想的畫家雕塑家任教,他們放 棄了一貫追求作品的裝飾因素,探求發(fā)揮結構本身的美感。
二、概念
所謂平面:是指與立體的差別,它主要解決長、寬兩度空間的造型問題。所謂構成: 就是“組裝”的意思,也就是說把平面設計中,所需要的諸要素,象 機器零件那樣,按照美的形式法則,進行“組裝”,形成一個新的,適合需要的 圖形。
平面構成: 是一種視覺形象的構成。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在平面設計中,如 何創(chuàng)造形象,怎樣處理形象與形象之間的關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規(guī)律,并按 照美的形式法則,構成設計所需要的圖形,從中培養(yǎng)設計人員的審美能力,并 提高其創(chuàng)造“抽象形態(tài)”和構成的能力。
三、平面構成的特點 兩方面特點:
教
案
續(xù)
頁
1、以知覺為基礎。強調客觀現實的構成規(guī)律,通過最簡單的點、線、面進行分 解、組合、變化,反映物體運動規(guī)律性。
2、高度強調理性活動,是自覺、有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運用數學邏輯、視覺反 應、視覺效果對形象進行重新設計。
課后:
思考平面構成的概念及內容,簡述學習習近平面構成的意義。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講:平面構成設計的材料工具與設計步驟:
四、使用工具和材料 草圖階段:
HB鉛筆,直尺,三角板,曲線板,圓規(guī),軟橡皮。
繪制正稿階段:
鴨嘴筆、針管筆、黑色墨水或墨汁、毛筆(中白云、花枝俏、小葉筋)、剪刀、美工刀、雙面膠帶、紙張(白卡紙、黑卡紙、繪圖紙或素描紙)
工具的使用方法: 1 針管筆 2 格尺:
作用:打邊框,并配合其它工具使用,要把格尺翻過來用,以免墨汁透到格尺 下面,弄臟畫面。紙張:白卡紙、繪圖紙或素描紙 黑色墨水或墨汁 鴨嘴筆:用毛筆沾墨水,在鴨嘴筆尖部分存留一部分,把嘴尖微微擰開一小空 隙,在紙上劃動就出現墨筆黑線,可以直接畫圓,也可用格尺輔助畫直線(鴨 嘴筆在平面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 毛筆---中白云、花枝俏、小葉筋 中白云:用來涂墨
花枝俏、小葉筋用來勾細小邊緣的
教
案
續(xù)
頁 刻刀:用來裁紙、紙板(配合格尺用)還可以輕輕修補畫面不足的地方。以上是對平面構成中所用到的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介紹,具體的方法還得在 繪圖中應用,尋找經驗。
五.平面構成的設計步驟:
(一)紙面上繪制的步驟:
1.構思:先了解設計內容及要求,然后從基本形開始考慮。
2.起稿:按照構思,先用鉛筆在規(guī)定尺寸里畫出大體框架,并不斷調整比
例結構,直至滿意。落筆不宜太重,以便修改。
3.畫墨稿:用針管筆、直尺勾出圖形的骨架,需要處大面積涂黑。繪畫時
要仔細,墨色要濃淡適中。完成晾干后,可用橡皮把多余的鉛筆
線條擦掉。
4.修整:將各別上色前后有效果差異的地方,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以求
畫面均勻美觀,完整統(tǒng)一。
(二)利用電腦進行繪制
教
案
續(xù)
頁
第三講:平面構成中形的構成(基本形與骨骼)平面構成形的內容:
平面構成的主要內容大體可分為基本形、骨骼和肌理等。
一、基本形
1、基本形的概念
用點、線、面基本元素構成設計形態(tài)的基本單位形象
2、基本形的分類
1、次基本形:如果一個基本形是由幾個更小的基本形態(tài)組成,那就稱這最小的形態(tài)為次基本形。
2、基本形:可以選任何一個形象做基本形,因為這個形就是最基本的。
二、骨格
①、骨格:就是構成圖形的骨架和格式。
②、重復骨格:用相同的骨格,進行排列的方法。
③、骨格線:形象基本單位的重復排列可以形成骨格線。一般采用正方形,它便 于基本形方向的變換,構成靈活多樣。也可用長方形、斜向、水平錯位或波形 曲線等格式。
④、骨格的分類
(1)規(guī)律性與非規(guī)律性:
A規(guī)律性:具有嚴謹的、數字關系的骨格線。基本形可以按照骨格線進行有規(guī) 律、有秩序的排列。主要包括:重復骨格、漸變骨格、發(fā)射骨格。
B非規(guī)律性 :沒有嚴謹的骨格線,基本形或其他形按照較自由的方式進行排列。
主要包括:特異骨格、對比骨格、密集骨格、打散骨格等。
教
案
續(xù)
頁
(2)有作用性與無作用性
作用性:基本形作用在骨格線內的框架內。
把每個單元基本形控制在骨格線內、它即可分割空間、又可影響基本形的形狀,但基本形可在單元骨格內改變方向、位置、正負、肌理,超出骨格線的部分 被切割掉。
無作用性:基本形在骨格線的焦點上。
是純粹概念上的骨格,它不出現在畫面中,不影響基本形的形象,也不會分割 空間,但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
三、肌理
是指物體表面組織結構,這些表面的特殊效果在構成設計中極為重要,是 不可忽略的構成表現手段??煞譃橛|覺肌理和視覺肌理。
平面構成中形的構成
主要是指單形與復形,正形與復形,獨立形與連續(xù)形等。
一、單形與復形
1、單形。主要是指一個形象,一般理解為視覺效果單一的形象?;緲嫵?方式是以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為基本形體,以一個形象為單位,然后再把每一 個單位要素再構成,從而產生出新的形象。
兩個或更多的單形在相遇時,可產生不同的關系,其中包括:
分離、接觸、重疊、透疊、聯(lián)合
組形:在構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組合,產生了形與形的組合關系。1分離:不接觸,有一定距離 2接觸:形與形之間邊緣正好相切
3復疊:形與形之間是覆蓋關系,產生上下前后的空間關系
教
案
續(xù)
頁
4透疊:形與形有透明性的相互交疊,但不產生上下前后的空間關系 5結合:形與形結合成較大的新形
6減缺:形與形相互覆蓋,被覆蓋的地方被剪掉 7差疊:形與形相互交疊,交疊的部分產生一個新形 8重合:形與形相互重合變?yōu)橐惑w
2、復形
復形是指兩個以上形構成的較為復雜的視覺形象。復形相對單形顯得更加 豐富、完整,因此它作為獨立形象出現。例如符號、標志等,都可以是復形的形 象。
二、正形與負形
正形與負形是形象在平面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利用黑白關系,即“圖”、“底”關系進行的圖底造型轉換。
三、獨立形與連續(xù)形
作業(yè)布置:
1.完成一幅24*24cm的“單元形與骨骼排列”的設計作業(yè)。2.利用黑白圖底關系,完成“正負形轉換”的設計。24*24cm一張。
教
案
續(xù)
頁
第四講:本周設計作業(yè)隨堂繪畫練習。
作業(yè)內容:
1.完成一幅24*24cm的“單元形與骨骼排列”的設計作業(yè)。
2.利用黑白圖底關系,完成“正負形轉換”的設計。24*24cm一張。
授課內容:
幫助學生將不懂的知識點再次梳理,協(xié)助完成設計作業(yè)的繪制。
引導學生修改設計稿,幫助增加畫面層次感,完善設計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五講:幾何形的基本畫法
借助直尺、圓規(guī),通過幾何學的比例規(guī)律,學習以下幾種幾何基本形的畫法: 1.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畫法; 2.正五邊形的畫法; 3.五角星的畫法; 4.六邊形的畫法; 5.旋轉弧線的畫法; 6.漸伸漩渦線的畫法; 7.S形的畫法;
作業(yè)布置:
按照所教授內容,依次完成每種幾何基本形的繪畫(A4紙繪制)。
教
案
續(xù)
頁
第六講:作業(yè)實操練習。
課堂作業(yè):幾種幾何基本形的繪畫
授課內容:
幫助學生將不懂的知識點再次梳理,協(xié)助完成基本形繪制的作業(yè)。
相對較難理解繪畫的是五邊形的幾何圖形繪制,再次演示教學,鞏固
記憶,輔助更好的完成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七講: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與分割:
■變化與統(tǒng)一:即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找變化。
變化是指將兩個以上不同事物放置在一起,所體現的差別和對比。
統(tǒng)一是和諧,是指不同的或類似的形態(tài)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或具有一致 趨勢的感覺,是指在差異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達到整體統(tǒng)一的藝術效果。
■對稱與均衡
對稱:達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對稱軸兩邊的形態(tài)面積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種動態(tài)中的平衡,利用杠桿原理,畫面中的形態(tài)、面積不一定相等,但是每個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對比的關系,決定了它們在整個畫面中的力量互相 牽制達到平衡。
對稱是以靜感為主導的平衡,指以對稱軸線為表現,中心線左右或上下的形態(tài) 呈現出同形、同量的,完全對應重合的對稱形式。
均衡則是以動感為主導的平衡,保持以心理感受為依據的知覺平衡。經驗和提示:
1.均衡比對稱更容易實現,畢竟畫面中完全對稱的形態(tài)是不多的。2.對稱是靜止的形態(tài)均衡則將動態(tài)包含在畫面中,比較活潑生動。
3.實際的構成和設計中,均衡有著更多的變化空間和形式,容易產生新的效果。
■對比與調和
對比:是人們對一切事物識別的主要方法。在畫面上所產生的效果是變化。對比是變化的一種形式。
運用其變化規(guī)律,能豐富設計形式,增強藝術感染力。但是過強的對比會給畫
教
案
續(xù)
頁
面帶來混亂,這就勢必要采取某種調和的手法使不同的形式統(tǒng)一起來,使其協(xié)調。如在色彩構成中,當一個畫面形態(tài)、色彩變化太多時,可以通過統(tǒng)一的色調進 行調和。對比的形式:
①形態(tài):大小、曲直、方圓、薄厚 ②色彩:明暗、鮮灰、濃淡 ③質感:干濕、滑澀、老嫩 ④空間:遠近、疏密、虛實
調和:幾種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
對比和調和的關系:對比和調和是變化統(tǒng)一最直接的體現。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一旦變 化,勢必形成對比,要使諸多不同的形式統(tǒng)一起來,勢必要采取調和的手法。處理畫面的方法:
①大對比,小調和,即總體是對比的格局,局部調和。②或是大調和,小對比,總體上調和,局部存在對比。
■節(jié)奏與韻律
節(jié)奏:本是音樂中音響節(jié)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復。節(jié)奏這個具有時間感的用 語,在構成設計上是指以同一要素連續(xù)重復時所產生的運動動感。節(jié)奏與韻律借用的是音樂中的概念。
節(jié)奏指各因素持續(xù)的、有秩序的、重復的律動形式。
韻律一般指:詩歌中的聲韻和節(jié)律。產生于按一定規(guī)律而變化的節(jié)奏之中,也 是自然界處處可見的現象。如水中的漣漪,天邊的流云,擺動的柳枝,起伏的 沙丘,層疊的梯田等,都呈現不同的韻律美感。對應于構成設計中,韻律指各 視覺元素具有明顯規(guī)律性的和諧的組合,表現的象詩歌一樣抑揚頓挫的優(yōu)美情 調和趨勢。
教
案
續(xù)
頁
節(jié)奏與韻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節(jié)奏決定著韻律的情調和趨勢,韻律是節(jié)奏 的豐富和發(fā)展。在特定的情調和趨勢中,節(jié)奏與韻律相統(tǒng)一,才能在整體中形 成完美的視覺效果。
作業(yè)布置:
選取其中三組形式美的設計要點,完成以下三幅設計作業(yè): 作業(yè)一: 利用圖形紋飾,完成“節(jié)奏與韻律”的圖形設計。10*10cm 4張
作業(yè)二:
形式美的“變化與統(tǒng)一”的圖案圖形設計。24*24cm一張
作業(yè)三:
形式美的“對稱與平衡”的圖案圖形設計。24*24cm一張
教
案
續(xù)
頁
第八講: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繪畫實操練習
練習作業(yè):
選取其中三組形式美的設計要點,完成以下三幅設計作業(yè): 作業(yè)一: 利用圖形紋飾,完成“節(jié)奏與韻律”的圖形設計。10*10cm 4張
作業(yè)二:
形式美的“變化與統(tǒng)一”的圖案圖形設計。24*24cm一張
作業(yè)三:
形式美的“對稱與平衡”的圖案圖形設計。24*24cm一張
授課內容:
幫助學生分析三個設計作業(yè)的畫面要求跟區(qū)別,調整部分設計的畫面構圖,完善設計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九講: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點、線、面
第二章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
一、點的概念
在幾何學上,點只有位置,沒有面積。
從造型意義上說,點是一切形態(tài)的基礎,是具有空間位置的視覺單位。
點、線、面是平面設計的造型基礎。點、線、面的關系是在比較中界定的,只有 相對意義。
點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動,產生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感;近距離排列點,由于張力產生線 與聚的感覺;由大到小漸變排列的點,產生運動與空間感。
2、點的性質和作用 ①點是力的中心:
②點具有緊張性(張力作用): 一點膨脹,兩點連線,三點成面。
大點易顯現,點集中呈虛線,點密集成實線,點過大有面的效果。
3、點的錯覺
錯覺:是指與客觀事物不相一致的現象。①、黑白產生的大小錯覺 ②、陪襯產生的大小錯覺 ③距夾角遠近產生的大小錯覺 ④邊框產生的大小錯覺
⒋點在應用中多變的特征
①.不同的點會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通常用一些詞語表達這些感受,比如大小、教
案
續(xù)
頁
虛實等。
②.點的視覺強度并不和面積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會弱化點的感受。③.點通常是在比較的環(huán)境中得以確認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④.單個點會吸引并停留視線,產生強調作用;多個點會使視點往返跳躍,分散其力量。⑤.點的位置很重要,畫面中心的點比較穩(wěn)定,邊緣的點有逃逸的傾向。⑥.很多的點間距很近,連續(xù)排列就給人線的感受,這就是點的線化和面化。
二.線 1.線的概念
幾何學上的線是只具有位置、長度而不具有寬度和厚度的。它是點進行 移動的軌跡。從造型的意義上說,線具有位置、長度和一定的寬度。2.線的性質和種類
直線——平行線,垂直線.折線,斜線等。曲線——弧線,拋物線.雙曲線,圓等。
①、直線:點移動方向保持一定時。表示靜,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簡單明了,直率的性格。1)、按常規(guī)分;
A、粗直線:力感強,鈍重和粗笨的感覺。
B、細直線:秀氣、銳敏和神經質的感覺。
C、鋸狀直線:焦慮、不安定的感覺。2)、按畫法分:
A、尺量直線:是一種無機線,帶有機械式感情性格,冷淡而堅強的感覺。
B、徒手直線:帶有一種人情味的感覺。
②、曲線:點移動方向發(fā)生變化時。表示動,是女性的象征,具有自由活潑、浪漫的性格。
1)、幾何曲線:點的移動方向變換。
教
案
續(xù)
頁
表示動感,是女性的象征,比直線較有溫暖的感情性格,給人以柔軟,幽雅的情調具有直線和曲線的雙重性格。
2)、自由曲線:點的移動方向常變換構成自由曲線。
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感、具有自然的伸展、圓潤及彈性的性格。
3)、按方向分:
A、垂直線:嚴肅、莊重、高尚、強直的感覺。B、水平線:靜止、安定、平和、靜寂、疲勞的感覺。C、斜線:飛躍、向上、沖力的感覺。
D、粗的、長的、實的有前進感;細的、短的、虛的則有后退感。
3.線的錯覺
①、等長線箭頭連接角度不同產生的長短錯覺:
②、等長線垂直方向與水平直線產生的長短錯覺:
③等長線陪襯環(huán)境變化產生的長短錯覺:
④一條斜線被等長兩條平行線切開產生的錯覺:
⑤、條平行直線,受發(fā)射線角度的影響產生的錯覺:
1)、產生向內彎曲的錯覺:
2)、產生向外彎曲的錯覺:
⑥、曲線與直線并置時直線會產生的錯覺:
1)、產生向外彎曲的錯覺:
2)、產生向內彎曲的錯覺:
4.線的構成形式
教
案
續(xù)
頁
相同直線的等間隔與非等間隔構成、曲線的等間隔與非等間隔構成、曲線組合構成、自由曲線組合、發(fā)射線螺旋線的組合構成等等。
(1)相同直線的等間隔構成:產生排列均勻、方向性雖弱但整體性強的效果。(2)相同直線的非等間隔:在虛面的基礎上產生律動與空間感。
(3)曲線的等間隔構成:產生無休止的流動感,也像嚴謹中的律動與節(jié)奏。
(4)曲線的非等間隔構成:一種秩序中求變化的組合,給人的視線帶來極強的引導力(5)自由曲線的交叉組合:極富變化的組合形式,性格充滿多變性與復雜性。(6)自由曲線的平行組合:對立線性組合,產生相互彌補與連接,出現新形體 傾向。
(7)發(fā)射線的組合:具有方向明確,視點集中的特點,表現出復雜的視覺效果。(8)螺旋線的組合:規(guī)整螺旋線秩序感、邏輯性極強;自由螺旋線機靈、生動。
5.線在設計中的應用
三、面 1.面的概念
教
案
續(xù)
頁
在幾何學中,面是線移動的軌跡。
從造型的意義上說,面具有長度,寬度,無厚度,是體的表面,它受線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狀。
2、形的分類和性格:
①、直線形:直線或斜線按水平或傾斜移動產生的形象。
②、曲線形:直線或斜線按圓周或波狀移動產生的形象。③、自由曲線形:徒手繪制的自由形態(tài)。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隨心所欲而產生的圖形,而是偶然形成的形象。
3、面的錯覺
①、大小的錯覺:環(huán)境形象大小不同的陪襯,產生的錯覺
②、位置的錯覺:等大的兩個正圓形上下并置,產生的錯覺。
③、形狀的錯覺: 圓角四邊形與彎曲邊的四邊形,產生的錯覺。
④、方向的錯覺:
等距的垂直線和水平線組成兩個同等面積的正方形,產生的錯覺。
兩個同等大的長方形,在橫向和豎向上等分三次產生的錯覺。4.面在設計中的應用
教
案
續(xù)
頁
①.面的明暗和色彩對比 ②.面的虛實對比 ③.面的大小對比 ④.有機面和幾何面對比
四、點、線、面的構成
1、點的平衡構成:通過點的大小、疏密、位置、重心等關系來調整。
2、線的平衡構成:通過線的長度,寬度以及它在畫面中所形成的空間對比來
完成的。
3、圖與地
任何“形”都由圖與地兩部分所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將其襯托出 來,在一幅畫面里成為視覺對象的叫圖,其周圍的空虛處叫地。
2、圖與地的特點:
①、圖:緊張密度高,前進的感覺并有使形突出來的性質。
②、地:則有使形顯現出來的作用。
3、形成圖的條件:
①、居于畫面的中央部位,或處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較之在側位或斜位置 的形易于成為圖。
②、被封閉的圖形較周圍開放的圖形,易顯現出來。③、小的形態(tài),較之過大的形態(tài),成為圖的條件更為有利。④、在一定領域中,異質性圖形比相同性質的圖形更容易出來。
⑤、形的群化,或對稱的圖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類似性 易成為圖。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在頭腦中容易成像,故易成圖。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講:平面構成中“點”的特點及表現(實操)
一,設計作業(yè)
運用點的構成方式,完成一張“點的構成”設計。
尺寸24*24cm一張
二,授課內容
講解構成中“點”的構成特點
布置作業(yè),并講解作業(yè)要求。
幫助學生完成設計效果草圖,按照構成的畫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構圖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一講:平面構成中“線”的特點及表現(實操)一,設計作業(yè)
運用點的構成方式,完成一張“線的構成”設計。
尺寸24*24cm一張
二,授課內容
講解構成中“線”的構成特點
布置作業(yè),并講解作業(yè)要求。
幫助學生完成設計效果草圖,按照構成的畫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構圖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二講:平面構成中“面”的特點及表現(實操)
一,設計作業(yè)
運用點的構成方式,完成一張“面的構成”設計。
尺寸24*24cm一張
二,授課內容
講解構成中“面”的構成特點 布置作業(yè),并講解作業(yè)要求。
幫助學生完成設計效果草圖,按照構成的畫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構圖效果。
分析點線面三張作業(yè)的畫面效果,公開點評學生設計作業(yè),重述點 線面構成的設計意義及畫面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三講
平面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幾何形
第三章平面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幾何形
一、幾何形
就是知覺中的形狀,就是直接能感受到實際存在于空間的形。包括圓形---回轉運動而固定的形態(tài)
方形---正直、穩(wěn)重的視覺效果
三角形---具有空間挑戰(zhàn)的動態(tài)個性,底邊水平向下時有安全感,一角 向下時則產生不安全感。
二、幾何形的畫面設計及構成效果繪制
布置學生按照常見幾何形的造型特點,完成幾何形的綜合構成設計
(由于作業(yè)要求及作業(yè)量的考慮,該作業(yè)以手繪草稿上交)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四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自然形、人工形
第三章平面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自然形、人工形
一、自然形
包括動物、植物、山川——大自然的一切形態(tài) “師法自然”是設計創(chuàng)作的 真諦。給人以真實、熟悉、親切之感。
二、人工形
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現實形態(tài)。包括建筑、服裝、產品、廣告——潛心探討 人工形態(tài)的外部特征:形狀、色彩、材質等因素,也稱第二自然,也是構成設 計取之不盡的源泉
三、自然形的畫面設計及構成效果繪制
布置學生按照常見自然形的造型特點,完成自然形的綜合構成設計。
作業(yè)要求:
尺寸8*8cm,9張。
列舉9種自然形,可運用拼貼、手繪的方式進行繪畫。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五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偶然形
一、偶然形
即偶然形成的形狀。
偶然形制作的特殊技法: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壓印法、吹肥皂泡法、紙張揉搓刮撕法。
(1)吸附法。將墨或顏料滴在水面,稍加攪動,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紙 接觸水面,紋理自成。
(2)對印法。在兩張紙之間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擠壓顏料,形成紋理。(3)噴灑法。用噴灑法,讓顏料在紙上形成紋理。
(4)壓印法。將紙團、樹皮、絲瓜筋、織物等涂灑上顏料,壓印紙上,形成紋理。(5)涂蠟法。將蠟涂抹紙上,刷上顏料,形成紋理。
(6)拓印法。將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涂上顏料,用紙覆蓋其上,均勻地擠壓,紋樣印在紙上。
(7)拼貼法。將各種紙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過分割后組合在一張畫面上。(8)刻刮法。在已著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會得到粗獷,強烈的肌理 效果。
二、簡介肌理的畫面效果在平面構成中的設計意義。
三、偶然形的作業(yè)
作業(yè)要求:
1、尺寸8*8cm,9張。
2、列舉9種自然形,可運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壓印法、吹肥皂泡法、紙張揉搓刮撕法的方式進行繪畫。
3、要保證畫面的整潔度,以及每種肌理紋飾的造型差異化。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六講:本章作業(yè)的實操練習及作業(yè)評講
一、作業(yè)內容:
1.自然形的畫面設計及構成效果繪制
布置學生按照常見自然形的造型特點,完成自然形的綜合構成設計。
作業(yè)要求:
尺寸8*8cm,9張。
列舉9種自然形,可運用拼貼、手繪的方式進行繪畫。
2.偶然形的作業(yè)
作業(yè)要求:
1、尺寸8*8cm,9張。
2、列舉9種自然形,可運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壓印法、吹肥皂泡法、紙張揉搓刮撕法的方式進行繪畫。
3、要保證畫面的整潔度,以及每種肌理紋飾的造型差異化。
二、授課重點
幫助學生采集素材材料,學習運用材料美化構成畫面。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七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重復
第四章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復構成形式
1、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以這種形式存在的?
如:樹葉、花瓣、魚鱗、玉米。高樓大廈、桌椅板凳等。
重復是平面構成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基本形規(guī)律性的反復,給予畫面極強的 秩序感和規(guī)律感,加強了圖像的描繪力度給人印象深刻。但是也會產生呆板乏 味的機械感,那么就要求我們在重復中尋求變化,如:色彩、方向、肌理等表 現手法。
2、重復構成遵循的骨骼形式:
特異骨格:其骨格單元絕大多數是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只有少數在形狀、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發(fā)生變化
密集骨格:較自由的非規(guī)律性骨格。由于變化較多,產生的形象有較強的隨意性。打散骨格:構成元素按骨格線所在位置、形狀、方向較自由的排列
3、重復的分類:
包括基本形重復、大小重復、肌理重復、方向重復等。a、基本形的重復排列:
b、重復基本形正、負交替排列:
c、復基本形在方向上,進行橫豎或上下變換位置,有的作品并結合加以正負
交替變換。
d、重復基本形的單元反復排列: e、重復基本單元間空格反復排列: f、重復基本形的錯位排列: g、基本形的局部群化排列: h、基本形交錯重疊排列:
教
案
續(xù)
頁
i、自由排列構成:
4、重復的情感特征
重復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高樓上一個個的窗子,地面上的砌磚,布 上的圖案等等都有基本形的重復,它是一種規(guī)律性最強的設計手法,有安定、整齊和機械的美感。
5、重復在設計中的應用
重復是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手法,以加強給人的印象,造成有規(guī)律的節(jié) 奏感,使畫面統(tǒng)一。
作業(yè)布置:
運用“重復”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八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近似
二、近似構成形式
1、近似的概念
幾個基本形的構成元素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形,稱近似基本形。近似 構成是重復骨格、近似基本形的構成。
取得近似的要點:“求大同存小異”,達到既統(tǒng)一,又富于變化的效果。
2、近似的條件
1)、近似的程度不能過大,如果近似程度過大,就產生重復之感;
2)、近似的程度太小會破壞統(tǒng)一感。失去近似的意義;
3)、近似的形之間是一種同族類的關系。
3、近似的形式 1)、形狀的近似
兩個形象若屬同一族類,它們的形狀均是近似的,如同人類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樣。①、兩個相同形狀基本形的組合方式、正負、大小,方向等方面的變化。②、兩個不同形狀基本形的組合方式,正負、大小,方向等方面的變化。③、同一基本形在空間中旋轉方向,得到近似的形狀。
④、還有利用變形的手法,把基本形伸張或壓縮以取得近似的基本形。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復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說骨格單位的形狀,大小有一定變化,是近似的?;驅⒒拘畏植荚谠O計的骨格框架內,使每個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狀出現在單位骨格里。
教
案
續(xù)
頁
4、近似的情感特征
1)、它表現了在統(tǒng)一中呈現生動變化的效果。2)、使畫面具有豐富的趣味,耐人尋味。
作業(yè)布置:
運用“近似”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十九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漸變
三、漸變構成形式
1、漸變的概念:
是以類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漸次地、循序漸進地逐步變化,呈現一種有階段性 的,調和的秩序?;拘位蚬歉裼幸?guī)律地、漸次循序地變化,彌補了重復構成 的單一性,使重復中顯得變化、生動。
2、漸變的類形
1)、基本形的漸變——基本形形狀、大小、位置、方向、明暗逐漸變化。A形狀的漸變:一個基本形漸變到另一個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漸變到殘 缺,也可由簡單漸變到復雜,由抽象漸變到具象。
B方向的漸變——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漸變。
C位置的漸變——基本形在由作用的骨格中,進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動。
基本形作位置漸變時須用骨架,因為基本形在作位置漸變時,超出骨 架的部分會被切除掉。
D大小的漸變——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漸變排列,會產生遠近深度及 空間感。
教
案
續(xù)
頁
E間隔的漸變——基本形與基本形間的距離漸次地變疏變密。
F骨格的漸變——骨格的漸變是指骨格有規(guī)律的變化,使基本形在形狀,大小、方向上進行變化。
3、漸變的基本形和骨格的關系(1)將漸變基本形納入重復的骨格中。(2)將重復的基本形納入漸變骨格中。(3)將漸變的基本形納入漸變骨格中。
三、漸變的情感特征
1、易于表達細膩的情感變化。
2、能引人入勝,可以利用漸變的特征,引導人的思緒漸漸進入設計的意圖之中。
3、漸變能夠形成空間感,以及空間幻想性的心理。
4、漸變能夠形成運動感,變化豐富。
四、漸變的注意事項
1、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漸變;
2、基本形在進行漸變過程中的始與終的形狀;
3、漸變的節(jié)奏規(guī)律性和漸變的次數;
4、漸變后部分形體與整體的效果是否統(tǒng)一。
作業(yè)布置:
運用“漸變”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講:本章作業(yè)的實操練習及作業(yè)評講
一、作業(yè)內容:
運用本周學習的“重復、近似、漸變”的三種構成效果,分別完成三張
24*24cm的設計作業(yè)。
需要設計畫面緊扣設計主題,能夠在視覺效果上區(qū)分三種設計形式的各自
特點。
二、授課重點
1、幫助學生分析“重復、近似、漸變”的特質與共性,輔助學生完善設計
草稿。在圖形設計上幫助解決色彩布置與畫面效果的統(tǒng)一結合。
2、隨堂評講上交作業(yè),點評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抽取畫面效果好的設
計作品當面展示表揚。通過學生作業(yè)的評講,使學生認識到作品的差異,了解更多形式的設計畫面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一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對比
四、對比構成形式
對比就是由于平面構成的各元素在形態(tài)、顏色、材質的不同形成了視覺性 的差異。這種差異的范圍很廣,如形的圓與方,點、線的疏密、曲直,顏色深 和淺等等,強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般來說,對比代表了一種張力,能夠挑起觀看者的情緒反應,能夠帶來一定的視覺感受。
對比能夠給人深刻的印象,它不受骨骼線的約束,而是依據形態(tài)本身的大 小、疏密、虛實肌理等對比因素得以實現。
可分為方向對比、形狀對比、大小對比、數量對比、空間對比。
作業(yè)布置:
運用“對比”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二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發(fā)射
五、發(fā)射構成形式
1、發(fā)射的概念
發(fā)射構成,是基本形圍繞骨格的中心點,向外散發(fā)或向內集中的構成形 式。是一種特殊的重復和特殊的漸變。
2、發(fā)射構成的必備條件
1)、首先要有發(fā)射點,發(fā)射的骨骼線都集中在此點上,發(fā)射點有的可
見,有的不可見。
2)、其次發(fā)射線具有方向。
3、發(fā)射構成的分類及基本形式
1)、離心式發(fā)射:即發(fā)射骨格線由中心向外發(fā)射。
2)、向心式發(fā)射:從四周向中心歸攏發(fā)射點在畫面外。
3)、同心式發(fā)射:圍繞一個中心層層擴散。
4)、移心式發(fā)射:發(fā)射中心有秩序、漸次移動位置。
5)、多心式發(fā)射:以多個中心為發(fā)射點,形成發(fā)射集團。
4、發(fā)射的情感特征
1)、離心式發(fā)射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力,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有良好的 視覺效果。
2)、移心式的陀螺旋轉痕跡,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形成曲面的效果。
3)、同心式和向心式,都有強烈的視覺集中感,對人心理的空間具有占據
感的威懾力。
教
案
續(xù)
頁
4)、多心式的焰火具有強烈的空間特征。
作業(yè)布置:
運用“發(fā)射”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三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特異
六、特異構成形式
1、特異的概念
是一種破壞舊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數基本形中所出現的特殊 狀態(tài),是使個性與共性形式對比,是最強烈的對比之一。
2、特異的作用
特異的效果是從比較中得來的,通過小部分不規(guī)律的對比,使人在視覺上 受到刺激,形成視覺焦點,打破單調,以得到生動活潑的視覺效果。
3、特異的形式
1)、位置的特異
2)、形象的特異
3)、方向的特異
4)、大小的特異
5)、色彩的特異
6)、肌理的特異
7)、特異骨格
在規(guī)律性骨格中,部分骨格單位的形狀、大小、位置、方向發(fā)生了變異。
教
案
續(xù)
頁
4、特異在情感特征
1)、特異構成中的變化部分會成為視覺的中心焦點,視覺傳達上經常用這種方法 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2)、特異的方式多種多樣,為創(chuàng)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間。在尋常的視覺中,假如 一些荒誕的、反常規(guī)的元素出現,勢必帶來觀者心理的強烈變化,達到四兩撥千 斤的功效。
3)、構圖上的整齊和統(tǒng)一,加上局部的變化,畫面既可以控制穩(wěn)妥,也不會沉 悶單調。
作業(yè)布置:
運用“特異”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四講:本章作業(yè)的實操練習及作業(yè)評講
一、作業(yè)內容:
運用本周學習的“對比、發(fā)射、特異”的三種構成效果,分別完成三張
24*24cm的設計作業(yè)。
需要設計畫面緊扣設計主題,能夠在視覺效果上區(qū)分三種設計形式的各自
特點。
二、授課重點
1、幫助學生分析“對比、發(fā)射、特異”的特質與共性,輔助學生完善設計
草稿。在圖形設計上幫助解決色彩布置與畫面效果的統(tǒng)一結合。
2、隨堂評講上交作業(yè),點評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抽取畫面效果好的設
計作品當面展示表揚。通過學生作業(yè)的評講,使學生認識到作品的差異,了解更多形式的設計畫面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五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空間
七、空間構成形式
1、空間的概念
空間是一種具有高、寬、深的三次元立體空間。
自然形象存在于實際空間中,是實際的立體形象。不同的距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編排、不同的光線,都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表現是立體的,是最直接的三 次元空間。當形象表現為平面時則是二次元空間。
2、空間形成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現空間感
2)、利用重疊表現空間感
3)、利用傾斜變化表現空間感 4)、利用彎曲變化表現空間感 5)、利用投影效果來表現立體感 6)、透視效果表現空間感
7)、面的連接表現空間感
3、空間的形式
形象在二維的平面空間上也能得到立體感、運動感、韻律感、透明感等等 視覺空間效果。平面的空間關系可以形成:平面空間、立體空間、矛盾空間、幻想空間。重點在于是用平面來顯示凹凸的空間幻覺。
1)、平面空間
教
案
續(xù)
頁
2)、立體的空間
3)、矛盾的空間
矛盾空間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視覺的錯覺,形成的在實際空間中無法存 在的空間形式。
在平面構成中有時故意違背透視原來,有意制造出矛盾空間,這是因為這種空 間存在著不合理性,而有時還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這樣就會增加觀者的 興趣,引人遐想。
4、矛盾空間的構成方法
1)、公用面:指將兩個不同視點的立體形以一個共用面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此 構成視覺上既是俯視又是仰視的空間結構。
2)、矛盾連接:是利用直線、曲線、折線在空間中產生方向上的不確定性,使矛 盾形體連接起來 3)、幻想的空間
5、空間的情感特征
空間變化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平面、靜止的空間,讓人感覺安靜、平和;運動、轉換的空間,讓人感到旋律與變化;而那些理念的空間則讓人感 到理性的嚴謹?,F實中不存在的空間,會產生虛幻的浪漫與離奇,生成?種超脫 上升的感覺。矛盾的空間與正負形也可以形成強烈的趣味性。
作業(yè)布置:
運用“空間”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六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分割
八、密集構成形式
1、密集的概念
多個基本形圍繞著一個中心點收攏。
2、密集的特點
密集是一種對比的情況,利用基本形數量排列的多少,產生疏密、虛實、松緊的對比效果。
3、密集的形式
1)、點的密集
2)、線的密集
3)、面的密集
4)、自由的密集
4、密集的情感特征
密集在設計中是一種常用的組織圖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個構圖中可自由 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為整個設計的視覺焦點,在圖面中造 成一種視覺上的張力,像磁場一樣,并有節(jié)奏感。
九、分割構成形式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作業(yè)布置:
運用“密集 分割”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七講: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肌理
十、肌理構成形式
1、肌理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體表面的紋理。
肌理又稱質感,是由于物質內部結構的不同,所表現出物質表面的不同質感。
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組織,構造各不相同,因而產生粗糙感,光滑感,軟硬感。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肌理構成,就是將不同物質表面的肌理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構成設計。肌理 構成是一種技法構成,注重制作手段,隨意性很大,注重變化、注重美感。
2、肌理的種類 1)、觸覺肌理
用手觸摸后有凹凸、粗細感的肌理。如有光滑、細膩的;有類玻璃、金屬的; 而巖石、木頭的肌理會給人感覺粗糙等。
(a)自然肌理。自然界與生俱來的、自然形成的物質紋理,如:泥、木、石等 未經加工形成的肌理。
(b)人工肌理。是經人工再造的物質紋理形態(tài)。如水泥地面、膠合板、大理石、不銹鋼制品、紡織品等。
2)、視覺肌理
具有一定視覺元素和關系元素的表現內容,它是用來裝飾使設計效果更 加豐富多彩。視覺肌理是對物體表面特征的認識,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的
教
案
續(xù)
頁
肌理。人工創(chuàng)作的方法多種多樣。
3、制作肌理的常用方法
(1)吸附法。將墨或顏料滴在水面,稍加攪動,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紙接觸 水面,紋理自成。
(2)對印法。在兩張紙之間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擠壓顏料,形成紋理。(3)噴灑法。用噴灑法,讓顏料在紙上形成紋理。
(4)壓印法。將紙團、樹皮、絲瓜筋、織物等涂灑上顏料,壓印紙上,形成紋理。(5)涂蠟法。將蠟涂抹紙上,刷上顏料,形成紋理。
(6)拓印法。將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涂上顏料,用紙覆蓋其上,均勻地擠壓,紋樣印在紙上。
(7)拼貼法。將各種紙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過分割后組合在一張畫面上。(8)刻刮法。在已著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會得到粗獷,強烈的肌理 效果。
4、肌理和材料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1).在現在的構成和設計中,材料的綜合處理給創(chuàng)意帶來了很大的發(fā)揮空 間,因此必須長期保持對材料的敏感,尋找新的材料的表現力。
2).對材料肌理和質感的探求可以多方借鑒,可以借鑒影視、建筑、室內設 計、繪畫等藝術形式,也要親自不斷嘗試,反復推敲,發(fā)現新的肌理和效果。
3).應以輕松和游戲的心態(tài)來發(fā)現肌理,尋找新的質感效果。
4).材料的肌理和質感的應用要根據目的和需要,不要只顧吸引注意力,產 生過度設計。
5).現成材料的肌理和質感應用雖然容易,表現力強,但不能忽視點、線、面的處理帶來的微妙的層次和質感的變化。
6),在應用各種材料和肌理效果時,變化統(tǒng)一、對比等形式美法則仍可以 幫助我們控制畫面的總體效果。
教
案
續(xù)
頁
作業(yè)布置:
運用“肌理”的設計特質,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張構成繪畫作業(yè)。
教
案
續(xù)
頁
第二十八講:本章作業(yè)的實操練習及作業(yè)評講
一、作業(yè)內容:
運用本周學習的“空間、密集和分割、肌理”的三種構成效果,分別完成 三張24*24cm的設計作業(yè)。
需要設計畫面緊扣設計主題,能夠在視覺效果上區(qū)分三種設計形式的各自
特點。
二、授課重點
1、幫助學生分析“空間、密集和分割、肌理”的特質與共性,輔助學生完
善設計草稿。在圖形設計上幫助解決色彩布置與畫面效果的統(tǒng)一結合。
2、隨堂評講上交作業(yè),點評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抽取畫面效果好的設
計作品當面展示表揚。通過學生作業(yè)的評講,使學生認識到作品的差異,了解更多形式的設計畫面效果。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件(錦集三篇)
在同一個二維平面內,由兩組平行線段組成的閉合圖形,稱為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一般用圖形名稱加四個頂點依次命名。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平行四邊形面積課件,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件 篇1
一、說教材
小學數學關于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jié)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教材特點,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思維水平,確立如下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探究知識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探究并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轉化,發(fā)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關鍵點:通過實踐——理論——實踐來突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重點。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剪刀、4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彩筆。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fā)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
三、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倍缎W生個性與特長發(fā)展實驗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形成愛好,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并最終能夠發(fā)展特長。因此,整節(jié)課我始終堅持構建和諧的課堂,注重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真想法,關注學生真實的思維世界,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在平等、民主、和諧中進行真誠的“對話”和“互動”,形成了思想與情感的真正交流,做到了“以人為本”,這樣師生彼此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生動的、發(fā)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另外,《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是先讓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與底和高有關系,再讓學生明確到底有什么關系,這樣,是在學生自己思維指向性基礎上的探索,也就是讓學生明確了“我要探索什么,我為什么探索”,避免了人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真正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利于教學的合理進展,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獲得,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做到了有效的探索。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1、發(fā)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guī)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反饋教學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教學中,采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本節(jié)課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五、說教學程序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整個教學過程大致是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1)通過“你發(fā)了哪些圖形?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問題,鞏固和加深了對已學過的圖形的認識。再由解決“兩個花壇哪個大?”這個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2)初步感知用數一數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局限性,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尋求簡單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細心地觀察、交流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然后再探索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經歷著比較、分析、動手操作、觀察、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體驗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和經歷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4)進行綜合性的練習,使學生體會“學以致用”。
5)最后讓學生談談在本節(jié)課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學生暢所欲言,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課。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猜一猜。
2、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長方形的面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算。揭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究歸納
1、嘗試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
2、學生展示、交流
3、對比、總結、提煉
(三)分層訓練,理解內化: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四)總結評價,升華提高
師生共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引導孩子用轉化的方法嘗試解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件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能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領會割補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鋪墊導入
師:(在實物投影儀中出示教具,如下圖)這是一個長方形框架,它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它所圍成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師:如果捏住這個長方形的一組對角,向外這樣拉,(教師演示,如下圖)同學們看看,現在變成了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
師:這樣一拉,形狀變了,面積變了嗎?
師:(對認為面積不變的同學質疑)你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條邊的乘積)
師:究竟這個猜想是否正確,下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就知道了。
請同學們用數方格的方法來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把拉成的平行四邊形框架放在方格紙上,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如下圖)數的時候要注意,每個小方格的面積是1cm2,不滿一格的當半格計算。(通過學生數一數,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32cm2,使學生明確 .拉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變少了,相鄰兩條邊的乘積不能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看起來,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不能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吧。(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chuàng)造
1、圖形轉換
師:(教師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卡片)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不知道它的面積如何計算,能不能把它轉換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呢?(能)可以轉換成什么圖形?(長方形)
師:四人小組合作,用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學生動手操作)
2、探討聯(lián)系
師:同學們真能干,很快就把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長方形,請大家認真觀察,轉換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和高分別與轉換后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和寬有怎樣的聯(lián)系?(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邊動手操作邊觀察,從中得出轉換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和高分別與轉換后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和寬相等。)
師:(結合黑板上的圖形說明)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這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
3、推導公式
師:我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表示底,h表示高,怎樣用字母來表示這個公式?(引導學生說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S=ah)
4、驗證公式
師:究竟這個公式是否正確?下面我們來驗證一下,(把導入時拉成的平行四邊形框架放在方格紙上,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請同學們利用剛才推導出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來計算這個平行四邊形框架的面積。(先讓學生明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列式計算。)
師:計算出來的結果和我們數方格得出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師:這證明我們所推導出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正確的。
5、提問質疑
師:剛才同學們的表現都不錯,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本80—81頁,還有什么疑問,請?zhí)岢鰜?。(學生閱讀課本和質疑)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
1、算一算
師:(課件出示如下圖)算一算停車場里兩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停車位的面積各是多少。(學生動手算一算,再讓學生匯報。)
2、選一選
師:(課件出示,如下圖)要計算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幾個選擇,你選哪個?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底和高必須是相對應的。)
3、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面積是24 cm2的平行四邊形,看誰畫得又對又快。(先向學生說明這個方格紙中的每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cm,要求學生想清楚該怎樣畫,再動手畫一畫。)
4、想一想
師:(課件出示如下圖)學校里有一塊草地,想在草地的一邊修一條小路通向另一邊,下面的有三種設計方案,你認為哪種設計方案的面積最小?為什么?(先小組討論,再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言,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來思考問題。)
師: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
面積相等。)
四、總結全課,提高認識
回顧剛才我們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本設計巧妙地利用學生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經驗設置懸念,整個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了類推(負遷移)→試誤→驗證→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應用→拓展等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全新教學理念。全程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流暢又不失創(chuàng)新特色。主要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1、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利用長方形框架巧設情境,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作鋪墊,然后把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向學生提問:面積變了嗎?引起學生的好奇與爭議,以此為契機,再用數方格的方法來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條邊的乘積是錯誤的,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求知欲望。
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公式出來以后,讓學生再一次驗證公式,這一過程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2、合作探索,遷移創(chuàng)造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探索和發(fā)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過程中,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主體地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全新教學理念,同時,點燃了學生。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件 篇3
設計說明
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求圖形面積的方法,積累了一些求圖形面積的實際經驗,針對學生的學情,本節(jié)課是這樣設計的:
1.通過具體情境提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復習這些知識時,逐步將問題轉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們認知上的沖突。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導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知識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平行四邊形紙片 方格紙剪刀
學生準備 硬紙板做的平行四邊形 三角尺 剪刀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公園里的一塊長方形空地的示意圖:長10米,寬6米。
提出問題:同學們,公園里有一塊空地要進行綠化,你能算出這塊空地的面積是多少嗎?
生:10×6=60(平方米)
師:除了用計算的方法,我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嗎?
生:數方格。
2.出示空地中間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區(qū)域,底邊6米,斜邊5米,高3米。
提出問題:這塊地是什么形狀的?你們能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積嗎?
3.學生回答后引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對主情境加以修改,先來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同時又巧妙地引入新內容,激起學生的大膽猜想,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性。
⊙猜想嘗試,獲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頁問題一。
師:我們會求什么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圖形的面積?
學生討論,猜想求這塊空地面積的方法。
預設
生1: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因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也是對邊相等。
生2:把平行四邊形的相鄰的兩邊相乘。
過渡:究竟哪種方法可行呢?我們該如何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呢?
2.借助方格紙數一數,比一比。
師:以前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那么用這種方法能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1)請大家仔細觀察方格紙上的兩個圖形,數一數。
(2)得到結論:長是6米,寬是5米的長方形面積時30平方米,而底邊是6米,斜邊是5米的平行四邊形所占的小方格數不夠30個,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們不能用鄰邊相乘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提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呢?你是怎樣數出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發(fā)現:18=6×3,其中18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6和3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提問:難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嗎?我們會求長方形的面積,你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圖形的面積,這種方法是學生熟悉的、直觀的計算面積的方法。同時呈現兩個圖形,暗示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3.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下面我們來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lián)系。(出示課堂活動卡)請大家根據課堂活動卡來完成活動。
(1)質疑:上面的方法有一個相同之處,都是沿高剪開。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開呢?
釋疑:只有沿高剪開,才能出現直角,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
(2)師生共同總結。
①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
②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不變。
③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
(3)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師:剛才大家在剪拼的時候,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你們?yōu)槭裁炊及哑叫兴倪呅巫兂砷L方形呢?
(學生匯報)
師小結:同學們總結出的方法,其實就是數學上的轉化法。通過轉化,我們可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解決新問題。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我們可以應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使學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后的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同時也使學生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