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的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10-13 石獸教案河中石獸的教案7篇。
在新學期到來之前,教師們需要整理好教案課件,每個教師都需要規(guī)劃自己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編寫好教案,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我們已經(jīng)為您篩選了以下與您需求相符的信息:“河中石獸的教案”,我們會以后繼續(xù)為您提供該領域的深入報道!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yǎng)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知識掃除字詞障礙,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說明
一、作者引入新課
1、講一小故事:
1、傾聽有關紀曉嵐的故事由作者紀曉嵐這位大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
2、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 “風流才子”--紀曉嵐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示其才 (自由發(fā)言,分散回答)、 趣,從而也掌握一華了。
3、參照注釋,知道有關些必要的文學常識。
4、組織學生講一講 《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常識
5、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共24卷,記述狐鬼神怪和見聞瑣事。
二、朗讀,感知課文
1、 范讀、領讀課文 、跟讀,反復朗讀課文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點撥:字詞的讀音 掌握字的讀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2、發(fā)言: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后學生在自行朗讀,復述課文中所講故事。 課文講述了尋找兩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夠在石獸的故事。 讀清讀順的基礎上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說明
三、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1、引領、點撥學生掃清課文的 先自己參照書下注釋,邊讀邊對照注 以這種小組合作的字詞理解障礙。 釋翻譯,遇到問題及時做標記。 形式,來解決疑難
2、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后分小組討論: 問題,降低難度,試翻譯課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內(nèi)來 進而培養(yǎng)學生這種討論解決。 閱讀淺近的文言文
關鍵詞: 的能力。
古今異義詞:干 閱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牽引
③湮:埋沒……
3、課堂交流,資源共享。 再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積累文言字詞
以考試的形式,積累文言 有問有答的: 在課堂有剩余時間字詞的解釋 掌握: 的情況下,增置此選派一學生為主考官 嚙:咬,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課提出問題,同學回答 沖刷。 上所學的知識進行
溯:逆流而上。 鞏固,強化訓練.
課后作業(yè):
A、B級學生繼續(xù)認真閱讀課文,寫一篇小短文,說明能夠在上游找到石獸的道理。
C級學生抄寫并翻譯課文。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后,人們會在哪里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diào)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么地方找石獸。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3
尋古人之思,學探究之法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陽山縣青蓮中學 張錦波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學生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理論聯(lián)系實踐
二、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自由讀導學案的第1題
(二)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1、一天,老師在河邊玩,一不小心,老師手中有一塊小石頭掉在河里,過來幾年后,老師想找回這塊心愛的小石頭,有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我應該去哪里找?
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2、如果是一塊很大的石頭呢?過來幾年后,我們應該去哪里找?
好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河中石獸》這篇課文,學習完后,相信同學們都能正確告訴老師要到哪里去找小石頭和大石頭了。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走近作者(學生齊讀一次)
紀昀,字曉嵐,清代著名學者,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聽錄音,解決有關字詞的讀音
學生朗讀導學案第一題,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語文課代表)河干gān 圮pǐ于河 棹zhào數(shù)小舟 湮yān于沙上 嚙nia
轉zhuǎn轉不已 曳ya鐵鈀 木杮fai 倒擲zhì 溯sù流
2、對照注釋,疏通文意(一人讀原文,一人講譯文)同桌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3、翻譯重點語句
(1)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在水中尋找石獸,竟然無法找到,就認為石獸順著河水流到下游去了。(2)爾輩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a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客觀事物的道理。這兩尊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夠被洪水攜帶走呢?(3)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水尋找它們,不是弄顛倒了嗎?(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那么說來,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點、不知其中第二點的多了,可以憑據(jù)常理主觀地推斷嗎?
(四)、探究原因,明白事理
1、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在什么地方找石獸。他們的依據(jù)(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什么?(1)、寺僧(什么人)在 原處 和 下游(什么地方)找石獸,他的依據(jù)是以為順流下矣
(2)講學家(什么人)在 泥沙下面(什么地方)找石獸,他的依據(jù)是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3)、老河兵(什么人)在 上游(什么地方)找石獸,他的依據(jù)是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教師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四種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問題探究:為什么 “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1)、學生討論
(2)、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
老河兵:因為老河兵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綜合考慮了石頭的性質、泥 沙的性質、水流運動等因素,做出了正確推斷。
寺僧: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動而忽視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
講學家:只注意到“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卻忽視了水流運動的規(guī)律。
(3)、討論、分析最后一段
以議論的方式點明自己的觀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蓳?jù)理臆斷歟!(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五)、閱讀《紙上談兵》,回答問題(完成導學案四)
(學生讀)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言兵事,父不能難,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lián)頗(p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lì)。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yáng)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zú)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譯文:
(學生看)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曾經(jīng)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并不稱贊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的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人一定是趙括自己?!?/p>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后,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的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后,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tǒng)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饑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博戰(zhàn),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shù)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道理: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死書或者死書讀是不行的。
二、成功來之豐富的實踐生活,而不是書本上的條條框框。
三、做事情還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搬硬套書本上的東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說不練,只會夸夸其談的人是沒有真才實學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五)總結:
1、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憑老經(jīng)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從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我們要記住《河中石獸》所講的道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到問題時,要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2、學生回答導入新課的問題:
小石頭到了下游(小石頭的重量很輕,所以被水流沖到了下游)
大石頭到了上游(大石頭的重量很重,受到水流,泥沙,石頭本身重量幾個因素共同的作用,大石頭到了上游)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七)、板書設計
尋古人之思,學探究之法
寺僧-求之下流--無跡
講學家-求之地中--失敗理論+實踐=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4
25、《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張婉婉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反復朗讀文章,知曉文章大意的能力。
2、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
3、體會“實踐出真知”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意。
2、難點: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前預習】
1、查字典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
2、反復朗讀課文,能通順流利地通讀文章。
3、查看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讀準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如: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
4、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5、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6、師生共同解疑。(詞、句解疑)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找石獸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點和下游均沒找到石獸。第二層:講學家嘲笑寺僧,認為石頭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5.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尋找經(jīng)過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人物 僧 僧 講學家 老河兵
尋找的地點原地水中
結果 不可得 無跡
順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數(shù)里外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5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理解故事情節(jié)。
2. 翻譯第一二自然段,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學習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難點】一二自然段重點語句的翻譯 【學習方法】朗讀法、交流法 【課時建議】1課時 【學習過程】
作者簡介: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后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jīng)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jīng)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nèi)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jù)的文字。一.檢查預習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圮()于河
募()金重修 棹()數(shù)小舟 曳鐵鈀()....木柿()湮()沒 嚙()沙 溯()歟().....2.本文作者,字,是 朝的 家,也是《 》的總篡官。3.本文選自《 》 一書,這是一部 小說,全書主要記述,其中也有不少。
二.以講故事的方式吧這則故事講給大家聽,看誰講得好 三.學習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自主學習)解釋下列加點字
臨河干 山門圮于河 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
竟不可得
棹數(shù)小舟 ... 曳鐵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
第1頁
共3頁
不亦顛乎 .2,(合作學習)翻譯下列句子
山門圮于河 譯: 二石獸并沉焉 譯: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譯: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譯: 眾服為確論 譯: 3(小組合作)翻譯這兩段文字,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2.完成課后練習。
第2頁
共3頁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6
河中石獸
實驗中學 董亞麗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 圮(pǐ)于河,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里,二石獸并沉焉。(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p>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fā)語詞。
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ふ?,不是更荒唐嗎??/p>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預習課后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復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五、分析最后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訓練題。
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河中石獸的教案 篇7
《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志怪小說。本文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通過前面幾篇文言文的學習,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匯,初步掌握了閱讀淺顯文言文的方法。這對我們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本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在方法技巧上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
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要掌握邊默讀、邊摘錄的閱讀方法,還要注意把握內(nèi)在的條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據(jù)以上兩點及本文的特點,我將《河中石獸》一文確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內(nèi)容。
3.反復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結構,我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準確翻譯課文、理解內(nèi)容作為本課的重點。本文有較多的疑難字詞、倒裝句和文言長句,因此我把準確翻譯課文作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點;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敘事中制造波瀾,風格簡淡、立意高遠,七年級學生較難體會,因此品味本文的寫作特色是第二個難點。
為了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朗讀法與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兩個教學課時完成,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疑讀 正其音。
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讀,力爭每次朗讀側重于某一方面的訓練與提高:一是自由朗讀,提出疑問,劃出讀音不準的字詞;二是指名朗讀,讀準字音和句讀,側重于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jié)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齊讀,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鋪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二環(huán)節(jié):譯讀 明其意。
我設置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譯一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翻譯,并將個人以及小組不能翻譯的句子在班內(nèi)質疑,師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點突破中最有難度的幾個句子:在這一步驟中我設置了一個表格,學生完成表格既能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節(jié),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石獸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讓學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畫一畫”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簡筆畫演示最有難度的句子的動態(tài)模擬圖景,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獸?讓學生質疑、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聯(lián)系生活中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事例,得出“實踐出真知”的科學道理。從而整體把握的內(nèi)容與中心。
消除了語言障礙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如果將富有豐富內(nèi)涵的文言詞語僅僅停留在釋義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在教學中玩味文言文的語言呢?除了誦讀外,“比較法”“想象法”是一種有效而且實在的方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選擇比較點,并且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琢磨字詞,就必能使得學生登上語言之堂,入運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語言特色。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所有體現(xiàn)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如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讓學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補白的練習中學生體會到作者憑借這簡潔的文字記敘的故事情節(jié),刻畫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發(fā)我們的聯(lián)想,引發(fā)我們的思考,真所謂是一個字寫活一個人,一個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昀的文字雖然簡短但是意無窮。讓我們帶著情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讀出語氣語調(diào),實現(xiàn)了讀的又一層次的提高。
第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讀 悟其理
在前面朗讀、理解、賞析、比較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作者紀曉嵐的三個特點:1.語言平易,風格簡淡,耐人尋味;2.善于在敘事中制造波瀾,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遠。于是我又采用了轉換角色的方法讓學生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一次穿越,再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力爭演出人物的神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并且?guī)椭鷮W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背誦的目的。
第四環(huán)節(jié):背讀 得其法
我采用減字法幫助學生背誦,降低了難度,交給了方法。
最后是課堂小結:讓學生感悟,說出自己所得。
作業(yè)布置: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積累有關實踐出真知的名言或詩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nèi)容,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感悟、學會積累,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的教學理想。盡管在備課的過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語文組姐妹的幫助,但是我們深深的感到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水平實在有限,而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決定和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我們能否準確的找到文本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那個按鈕.還肯請各位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園教案閱讀
河中石獸的教案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會帶上自己教案課件,因此每天老師都會按質按時去寫好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可以避免重要內(nèi)容被忘記,要寫好教案課件有沒有好的范文可借鑒呢?想要深入了解“河中石獸的教案”請跟隨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一起來學習吧,我們希望這些技巧能夠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洞察!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1)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課文中心內(nèi)容,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1、理解課文中心內(nèi)容,積累重點文言詞語,是教學的重點。
2、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一、激情導入:
1、激趣提問:如果有笨重的物體倒坍在河里,十年后,你想在河里找回來,你應該在河流的哪里找?為什么?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解題和作者簡介:
2、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3、借助注釋和資料,改正翻譯錯誤的地方,落實重點詞,疏通文意。 原: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 圮(pǐ)于河,
譯: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旁邊的小河干涸了,廟門 散落到河里, 原: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譯:(門旁)兩只石獸也并列沉到河里了。閱讀了十多年,和尚募捐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譯:便在河中要求那兩只石獸上來,竟然沒得到,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 原: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譯: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耙,尋求了十多里地,也不見其蹤影。
譯:有個學者在廟里搭建帳篷,用鼻子聞一下便嘲笑說: “你們這些人不能學習研究物理。是和不是木片,
原: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譯:怎么能被洪水沖走去到下游呢? 石頭的特性是堅重,泥沙的特性松軟, 原: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眾服為確論。
譯:一個老水手聞到了學者的話后,又嘲笑說:“凡是河中失去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求?!?/p>
原: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
譯:蓋住石頭的特性堅硬,泥沙的特性松軟,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 原: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譯: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坑穴中。
原: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譯: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向前再轉動。這樣一再翻轉不已經(jīng),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譯: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顛倒;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で?,不是更顛倒?” 原: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外。
譯:像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得到了石獸。
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譯:然后知道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2)
1. 朗讀課文。
2. 質疑: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
(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嚙(niè) 溯(sù) 歟(yù)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 朗讀課文。
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xiàn)在小組內(nèi)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 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 二石獸并沉焉。 今義:
并列 閱: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jīng)歷 閱十余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fā)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表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成為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 是 為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棹 名詞用為動詞 劃船
4.漢字能假 同“癲”,瘋
五、布置作業(yè)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2. 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nèi)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 質疑: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jù)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選項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4)
《河中石獸》教案
劉府初級中學
徐正松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四、課時:2課時
五、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作品介紹。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謚文達公。清代學者、文學家。紀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后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jīng)濟地理等各個領域。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jīng)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nèi)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代表作)。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jù)的文字。文字質樸簡約,有魏晉之風,是明清筆記小試中較著名的一部,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并行享譽文壇。
二、生字詞過關,注意劃線讀音(課堂作業(yè))。圮()于河
募()金重修
棹()數(shù)小舟
曳鐵鈀()
木柿()
湮()沒
嚙()沙
溯()
歟()河干()
明確:圮(pǐ)于河
募(mù)金重修
棹(zhào)數(shù)小舟
曳(yè)鐵鈀(pá)
紀昀(yún)木柿(fèi)
湮(yān)沒
嚙(niè)沙
溯(sù)
歟(yú)河干(gan)
三、釋義課文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根據(jù)課文的注釋梳理課文內(nèi)容)請同學們講講課文內(nèi)容
2、生根據(jù)課文的注釋試翻譯課文,師點撥。
滄州南,一寺臨于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大門倒塌在河水里,二個石獸一起沉沒了。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
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劃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點撥:
臨:靠近。河:指黃河。干:水邊,河岸。山門:佛寺的外門。焉:兼詞,于此,在那里。圮:倒塌。閱:經(jīng)歷。余:多。歲:年。棹:船槳,這里用作動詞,伐船。曳:拖著。鈀:同“耙”,平整土地用的農(nóng)具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一學者在寺廟里設立了學官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也顛乎?”眾服為確論。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 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點撥:
設帳:設館授徒,即教書。爾:你,你們。物理: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是:這,此。木杮:木片。豈:怎么。為:被。暴漲:指洪水。湮:湮沒。沿:順著。顛:顛倒。為:當做,認做。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游。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頭,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摇?/p>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走沙子形成陷坑。越?jīng)_越深,到石頭底部一半時,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遂反溯流上矣。求之下游,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于是反而逆游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了;在遠處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顛倒了嗎?”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點撥:
河兵:鎮(zhèn)守河防的兵。凡:所有的。求:覓也,找,尋求。蓋:連詞,表示原因,因為。嚙:本義是“咬”,這里是“沖擊”。為:變成,形成。擲(zhì):扔,投,拋,這里指倒??惭ǎ憾囱ā^D(zhuǎn):改變位置。已:停止。遂:于是。溯(sù):逆著水流的方向走,逆游而上。固:本來,原來。如:依照,按照。果:果然。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地推斷嗎?
點撥:
然則: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么…”但但:只。者:這里指“……的人”。(“者”,用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詞組后,并與其相結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時等)。理:指常理。臆斷:主觀地推斷。嶼(yú):表示疑問的句末語氣詞。
四、作業(yè):
1、重要文言詞寫兩遍
2、背誦課文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5)
25、《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張婉婉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反復朗讀文章,知曉文章大意的能力。
2、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
3、體會“實踐出真知”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意。
2、難點: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前預習】
1、查字典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
2、反復朗讀課文,能通順流利地通讀文章。
3、查看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讀準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如: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
4、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5、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6、師生共同解疑。(詞、句解疑)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找石獸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點和下游均沒找到石獸。第二層:講學家嘲笑寺僧,認為石頭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5.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尋找經(jīng)過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人物 僧 僧 講學家 老河兵
尋找的地點原地水中
結果 不可得 無跡
順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數(shù)里外
河中石獸的教案(篇6)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 、訓練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領會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1、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1、講一小故事:
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示其才華了。也組織學生講一講,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答案:(1)倒塌(2)年(3)牽引,拖著(4)埋沒(5)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6)沖激(7)顛倒 (8)按照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男女生輪讀。
(2)結合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并標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
(3)小組內(nèi)解決疑難,同桌互相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4、朗讀課文。
(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翻譯句子。
(1)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譯文:
答案:(1)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2)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五、反饋延伸:
1. 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了解紀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1、熟讀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jù)主觀推理,實踐才能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案范本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我們聽了一場關于“河中石獸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河中石獸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河中石獸》記載的是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結合注釋,讀準字音,積累詞語,理解大意。
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嚙(niè) 溯(sù) 歟(yù)
1.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jù)主觀推斷的道理。
情景激趣: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奔o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甭斆鹘^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從這個故事看,紀曉嵐為人機智,善于強詞奪理,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他記載的“河中石獸”,居然會逆流而上,它是真的嗎?本節(jié)課我們將在進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加以探討。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課文,探討文意。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里,(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便劃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闭驗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這樣一再翻轉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ふ?,不是更荒唐?”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二、課堂探究:
1.故事對石獸的位置的看法各是怎樣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
⑴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沖擊力,將隨水流而下。
⑵講學家認為石獸在下沉處深埋,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認為石獸已逆流而上,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
2.為什么寺僧與講學家的看法是不對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明確: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理,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實踐經(jīng)驗,綜合考慮了石獸、泥沙與流水的關系。
3. 你認為課文講的故事是真實可信的嗎?為什么?
預習《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內(nèi)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并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于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并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fā)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jié)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案(篇2)
教案分析:
本文節(jié)選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圍繞著“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進河中的石獸”展開,僧、講學家、老河兵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故事的結局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目標:
1、 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復朗讀,知曉文章大意。
2、 了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 培養(yǎng)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tài)度。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3)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jù)理臆斷歟?
文章記敘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明確:短文前面記敘,后面議論,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三類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廟,四大皆空;
講學家——居于書塾,研究經(jīng)史,講學教書;
老河兵——長年駐扎河邊,巡河,鎮(zhèn)守河防。
思考:
1、講學家和老河兵分別為了什么而“笑”?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確的辦法?
明確:(1)講學家嘲笑僧的錯誤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錯誤做法,以及對眾人的盲目追尋的世風而無奈。
(2)僧只考慮水流性質,考慮問題不全面;講學家只根據(jù)書本知識,考慮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老河兵結合自身的工作經(jīng)驗,從水流性質、石性和沙性出發(fā),全面考慮。
3、紀昀給我們講述了三人“河中尋石獸”的故事,把僧、講學人和老河兵進行對比,告訴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能否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句子?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據(jù)理臆斷。
明確:多指空談多,實踐少。反問句,加強作者情感。
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構模式,
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本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獲。
2、 突破了難點: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xiàn)了“過程和方法”。
3、 體現(xiàn)了特點: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
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后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扎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蘊含。以下是我?guī)c不足。
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著PPT的呈現(xiàn),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后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借助注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注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叭睦斫狻保捎跁r間關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于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了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
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閱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適當?shù)馁Y料更近,有利于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初一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仍處于低層狀態(tài),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nèi)容,初一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后,人們會在哪里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diào)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么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么“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xiàn)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fā)現(xiàn),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xiàn)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幾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我們該怎么回答?
生:不可據(jù)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注釋:
1、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4、人:這里是指家人
5、病:勞累,困苦6、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guī)律。
總結: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jīng)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有關勇于實踐的名言
3、課下閱讀《閱微草堂筆記》
六、板書設計:
河中石獸
紀昀
僧人根據(jù)常情,考慮不周
講學家空談理論,主觀臆斷→實踐出真知
老河兵經(jīng)驗豐富,考慮全面
借事說理
河中石獸教案(篇4)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著要吃飯,人活著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雹薜侨绻莻€“讀書種子”,帶著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nèi)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nóng)夫耕田
農(nóng)夫耕于田,數(shù)息而后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nóng)之惰也!數(shù)息而后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nóng)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shù)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農(nóng)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去。
注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nóng)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nóng)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河中石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nèi)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nèi)绻A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nóng)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jīng)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fā)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jù)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tài)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河中石獸》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fā)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二、故事背景
紀曉嵐作為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nèi)涵的著作。作為為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為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_”“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為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于是,他最終采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fā)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三、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古義:發(fā)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為“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
6.求二石獸于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于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為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為”后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于”。
3.棹數(shù)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于”。
5.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于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于上流”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當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介賓短語“于數(shù)里外”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果于數(shù)里外得”。
3.求二石獸于水中
點撥:“于水中”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點撥:“為”表被動。
(五)名句積累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四、課文翻譯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注釋:
臨: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邊,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
棹(zhào):劃(船)。
曳(yè):拖。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里。經(jīng)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后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到了下游。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原文: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注釋: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你們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
是:這。木杮:削下來的木片。
暴漲: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沒。
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譯文: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精神失常嗎?”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注釋: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為。
嚙: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尋找。
如:按照。
譯文:一個巡河、護河的老士兵聽說了這件事,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頭,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刷沙子形成坑洞,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精神失常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
五、問題歸納
1.講學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可運用人物性格概括法進行分析。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2.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為是,表現(xiàn)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
3.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所以根據(jù)他的判斷準確找到了石獸。
4.第4段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記敘中議論作用分析法。議論,結尾通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全文。告訴我們?nèi)魏问挛锒疾豢芍恢淙欢恢渌匀?,更不可主觀判斷。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么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主張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zhèn)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jīng)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寫尋找沉落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了解“銘”的特點。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熟讀背誦。
2、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的后兩句從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diào)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一定要經(jīng)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要躬行”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嘴就是一種“躬行”。學了文章詩篇要背誦,是一種“躬行”,自己練筆寫作,是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這個“躬行”就是社會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通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年間人,清代文學家?!端膸烊珪房傋牍?,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
三、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一)朗讀,背誦課文。
(二)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臨: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沒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譯文:
2、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閱:經(jīng)過 歲:年。 募:募集 求:尋找。竟:最后。
譯文:
3、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以為:認為 棹:劃船。曳:拖 數(shù):幾 跡:蹤跡
譯文: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爾輩:你們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是:這。豈能:怎么能。為:被。暴漲:洪水。乃:這 湮:埋沒。顛:顛倒
譯文:
5、眾服為確論。
服:信服 為:認為是。確:正確
譯文:
6、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當:應當
譯文:
7、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蓋:因為。嚙:沖刷。倒擲:傾倒。
譯文:
四、課堂總結
學習課內(nèi)文言文要學會利用注釋。
五、布置作業(yè)
1、練習冊。
2、背誦默寫。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朗誦、背誦情況
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8、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是:像這樣。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譯文:
。
9、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如:按照。果:果然。然則:既然這樣,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現(xiàn)象。其二:根本道理。 據(jù)理臆斷: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歟::嗎。
譯文:
三、理解主題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nèi)容。
討論并歸納:
2、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1.練習冊。
2、背誦、默寫。
河中石獸教案(分享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河中石獸優(yōu)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聞言詞匯,理解文章基本內(nèi)容。
2、翻譯課文,探討文意,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認識是對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讓學生欣賞動畫片《撈鐵?!?。提問:人們是用什么辦法把大鐵牛撈出來的(水的浮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河中石獸》看看他們用什么巧妙的辦法尋找河中石獸的。板書課題,齊讀作者。
幻燈片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
三、檢查預習
介紹作者
注音,解釋。
讀課文,糾正字音、停頓。
四、合作助學
(一)結合注釋,譯讀全文。(小組內(nèi)不會的提出疑問)
考考你們,搶答:
1、出示幻燈片:讀句子,再解釋(重點詞)。
(1)二石獸并沉焉
(2)閱十余歲
(3)求石獸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爾輩不能究物理
(6)凡河中失石
(7)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8)可據(jù)理臆斷歟
2、你會翻譯嗎
(1)爾輩不能究物理。
(2)眾服為確論。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著要吃飯,人活著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⑥但是如果是個“讀書種子”,帶著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nèi)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nóng)夫耕田
農(nóng)夫耕于田,數(shù)息而后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nóng)之惰也!數(shù)息而后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nóng)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shù)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農(nóng)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毙姓叻?。
注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nóng)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nóng)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懂得“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培養(yǎng)學生實際調(diào)查觀。
教學重點:
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匯,并能背誦文章。
教學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課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夯實基礎
字詞過關
1.重點字
圮(pǐ)募(mù)金棹(zhào)小舟?木柿(fèi)?曳(yè)鐵鈀(pá)
湮(yān)沒嚙(niè)齒?溯(sù)流?臆(yì)斷歟(yù)
2.通假字
曳鐵鈀(“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nóng)具)
3.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并,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閱,古義:經(jīng)歷;今義:閱讀?)
(3)蓋石性堅重(蓋,古義:句首發(fā)語詞;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但知其一(但,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5)是非木杮(是,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6)求之下流,固傎?(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7)爾輩不能究物理(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二)作者簡介
紀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編加的)。清代學者、文學家,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晚年自號白云,乾隆年間進士。他的著作有《閱微草堂筆記》,他編撰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端膸烊珪贩譃榻?jīng)、史、子、集。
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整體感知
詞類活用
(1)棹數(shù)小舟(名詞用為動詞?,劃船)
(2)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當求之于上流(狀語后置,狀語“于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河中石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nèi)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nèi)绻A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nóng)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jīng)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fā)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jù)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tài)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河中石獸》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堕單⒉萏霉P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fā)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二、故事背景
紀曉嵐作為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nèi)涵的著作。作為為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為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_”“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為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于是,他最終采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fā)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三、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古義:發(fā)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為“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
6.求二石獸于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于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為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為”后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于”。
3.棹數(shù)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于”。
5.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于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于上流”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當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介賓短語“于數(shù)里外”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果于數(shù)里外得”。
3.求二石獸于水中
點撥:“于水中”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點撥:“為”表被動。
(五)名句積累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四、課文翻譯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注釋:
臨: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邊,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
棹(zhào):劃(船)。
曳(yè):拖。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里。經(jīng)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后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到了下游。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原文: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注釋: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你們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
是:這。木杮:削下來的木片。
暴漲: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沒。
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譯文: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精神失常嗎?”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注釋: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為。
嚙: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尋找。
如:按照。
譯文:一個巡河、護河的老士兵聽說了這件事,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頭,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刷沙子形成坑洞,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精神失常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
五、問題歸納
1.講學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可運用人物性格概括法進行分析。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2.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為是,表現(xiàn)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
3.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所以根據(jù)他的判斷準確找到了石獸。
4.第4段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記敘中議論作用分析法。議論,結尾通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全文。告訴我們?nèi)魏问挛锒疾豢芍恢淙欢恢渌匀?,更不可主觀判斷。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么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主張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zhèn)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jīng)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寫尋找沉落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通淺顯文言文。
2、依據(jù)語境解釋文言詞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養(yǎng)成注重實際調(diào)查得出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的不良傾向出現(xiàn)。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意。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
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讀準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如: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
4、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5、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6、師生共同解疑。(詞、句解疑)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
尋找經(jīng)過人物尋找的地點結果
原地水中第一種僧不可得
無跡第二種僧順流而下
第三種講學家原地沙下
果得于數(shù)里第四種老河兵求之于上流外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找石獸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點和下游均沒找到石獸。第二層:講學家嘲笑寺僧,認為石頭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5.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六、拓展延伸
1、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了解紀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河中石獸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知識鏈接】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nèi)容上,主要搜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xiāng)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范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chuàng)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的特征。“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里,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chuàng)作,由于“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說”創(chuàng)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優(yōu)勢十分明顯。
【自主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嚙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朗讀課文,翻譯】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秾W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再讀課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jīng)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為什么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說明了什么?(《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把握文章主旨】
8、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學輔》第11題 )
【寫作鑒賞】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小結】
【隨堂測試 】
1、 課后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jù)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沖石; 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沖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沖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于河(倒塌)
B.棹數(shù)小舟(劃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河中石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嚙(niè) 溯(sù) 歟(yù)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 朗讀課文。
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xiàn)在小組內(nèi)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 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 二石獸并沉焉。 今義:
并列 閱: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jīng)歷 閱十余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fā)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表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成為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 是 為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棹 名詞用為動詞 劃船
4.漢字能假 同“癲”,瘋
五、布置作業(yè)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2. 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nèi)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 質疑: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jù)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選項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河中石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匯。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1)積累文言詞匯。
(2)培養(yǎng)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疏通文意。
三、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入文本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介紹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奔o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北娙寺犚娺@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甭斆鹘^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杮(fèi)
湮(yān)嚙(niè) 溯(s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河中石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后,人們會在哪里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diào)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么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么“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xiàn)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fā)現(xiàn),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xiàn)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幾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我們該怎么回答?
生:不可據(jù)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注釋:
1、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4、人:這里是指家人
5、?。簞诶?,困苦6、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guī)律。
總結: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jīng)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有關勇于實踐的名言
3、課下閱讀《閱微草堂筆記》
六、板書設計:
河中石獸
紀昀
僧人根據(jù)常情,考慮不周
講學家空談理論,主觀臆斷→實踐出真知
老河兵經(jīng)驗豐富,考慮全面
借事說理
河中石獸教案 篇10
1、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奔o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北娙寺犚娺@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甭斆鹘^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
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fā)語詞。
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ふ?,不是更荒唐嗎??/p>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預習課后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復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五、分析最后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訓練題。
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獸落水后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并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堕單⒉萏霉P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于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并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fā)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jié)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過河石教案匯集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因此在寫的時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師需要不斷優(yōu)化教案追求卓越。下面是編輯為您精心整理的關于“過河石教案”的干貨內(nèi)容,供你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過河石教案 篇1
一、故事內(nèi)容分析
《小馬過河》這個故事來自于大班語言上冊。該故事中有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小馬、松鼠等動物,講述了小馬幫媽媽馱麥過河的過程,這個故事語言淺顯易懂,情節(jié)生動有趣,小馬這個形象也很可愛、很天真,適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通過學習個故事,使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明白蘊含的哲理:是理解大與小、深與淺的相對性。
二、設計意圖
為突破重難點,在導入時先出示圖片,讓幼兒比較分析三種動物的高矮在水深一定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以欣賞圖片為切入點,引起幼兒興趣,講述故事。進行提問:老牛是怎么說的?小松鼠是怎么說的?媽媽又是怎么說的?小馬又是怎么做的?請幼兒互相討論:為什么老牛說水才沒膝蓋呀?而小松鼠卻說她的小伙伴被淹死了。他們有什么不同呀?引導幼兒認識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欣賞課件,講述故事,總結故事中講述的道理。進行生活認知: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在同一種情況下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動腦筋想問題,勇于嘗試。
本課設計力求與《綱要》中“鼓勵幼兒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相吻合。
三、班級幼兒情況分析
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fā)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也是《綱要》中所要體現(xiàn)的。我班幼兒年齡在六周左右,對故事、表演極富興趣的時期,對于童話故事中的角色總是津津樂道,還不時的總喜歡賣弄自己,但是口語表達能力欠缺。在《小馬過河》這個故事中,通過觀察、討論、表演等方法感受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給孩子機會,讓孩子體驗表演游戲的樂趣,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目標定位:
(一)基于以上設計意圖,這次活動確定為五個目標:
1、使幼兒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筋、勇于嘗試的道理。
2、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知道水的深淺是相對的。
3、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馬征詢朋友意見的過程,發(fā)展幼兒初步的比較分析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4、積極學認常見的漢字:麥子、伯伯、孩子、深,淺。
5、感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二)、重點和難點
目標中提到: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清楚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引導幼兒知道水的深淺是相對的,提高幼兒閱讀童話故事的興趣,因此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充分體現(xiàn)了《綱要》中“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jīng)驗,提供促進語言發(fā)展的條件”的理念
因為我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不強,觀察圖片也是丟三落四,所以確定活動的難點是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馬征詢朋友意見的過程,積極學認常見的漢字麥、伯伯、孩秋、深,淺,并嘗試說話。這也是《綱要》中所提出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要求體現(xiàn)的。
五、說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xiàn)出趣味性、活動性和教育性,寓教于樂,做了以下準備: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
與區(qū)域相結合。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地吸收,我們整合了區(qū)域活動,在表演區(qū)、語言區(qū)讓幼兒繼續(xù)探索。根據(jù)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nèi)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jīng)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以此,我們在區(qū)域中準備了:
語言區(qū):投放小馬、松鼠、老牛、小馬媽媽的圖片、各種背景圖;美工區(qū):訂好的空白紙張;表演區(qū):投放小馬、松鼠、老牛、小馬媽媽頭飾和背景圖、籬笆等。
認知上:
活動前讓孩子初步了解動物大小高矮等,為本次活動打下基礎。
物質上:
1、字卡——讓孩子認識麥子、伯伯、孩子、深,淺幾個漢字。
2、小動物頭飾及場景——為了讓孩子進入到動物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3、圖片——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觀察。
4、錄音帶
六、說活動方法:
根據(jù)設計的內(nèi)容和目標,在活動中,主要以觀察發(fā)現(xiàn)法、談話法、游戲表演法三個方法為主。在活動的開始和觀察中,采用的是觀察發(fā)現(xiàn)法。在了解故事內(nèi)容時所采用的是教師提問、幼兒回答的談話法。游戲表演法是要幼兒戴上頭飾扮角色,演情節(jié),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內(nèi)容。
此外還應用了練習法、啟發(fā)聯(lián)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方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
七、說活動流程: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五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整個設計突出了三個點:1、教具直觀:語言與圖片的演示結合在一起,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情感。2、語言引導:以往的語言活動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是大部分能力強的幼兒才有機會說出他們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兒會因沒有機會說而很快地失去興趣。因此,這次活動,我設計了引導性強的幾個問題讓幼兒有欲望說、敢說、有機會說。3、環(huán)境體驗:讓幼兒在行動中感受某些品德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如下
整個活動共分為六大環(huán)節(jié):
(一)、識字游戲“摘蘋果”
教師出示結滿“蘋果”的大樹,請幼兒摘下一個個“蘋果”,引導幼兒說說對這幾個字的印象,然后教幼兒認讀上面的字寶寶“麥子、伯伯、孩子、深,淺”。認識這幾個字,如果可能,用這些字進行造句活動。
(此步驟是專門讓幼兒認識生字:一方面認識漢字,另一方面利用這四個字進行造句訓練,能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能力。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是一個難點,特別是造句,幼兒會很難,教師必須給予充分的引導和示范,突破這個難點,為學說故事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鋪墊。)
(二)、放錄音,完整聽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認識對于水深淺來說,動物的不同說法和看法。
1、聽錄音,理解故事:
教師出示掛圖,播放故事錄音,引導幼兒邊看圖邊聽故事。
2、教師結合掛圖,提問:
小馬第一次幫媽媽做事,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小馬在河邊遇到了誰?老牛說了什么?小松鼠又是怎么說的?小馬是怎么做的?老牛說的對嗎?為什么?小松鼠說的對嗎?為什么?馬媽媽對小馬說的什么?小馬最后是怎么做的?
(這個步驟是專門為完成目標一和二而設計的,先聽故事,逐層深入提問,再說故事,特別是播放錄音時,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隨著逼真形象的聲音和富于動態(tài)的情景,幼兒情不自禁地想聽、想說,對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有很大促進作用,而且也能發(fā)展幼兒的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綱要》中指出: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機會說并能夠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此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在完整欣賞故事后,教師提問,幼兒可以根據(jù)所聽故事的內(nèi)容進行回答。也可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進行回答。讓幼兒知道小馬過河中遇到什么,怎么做的。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的語言環(huán)境,記住了故事中的重點角色,為后面學說對話做了準備。
(三).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四)小實驗
1、教師出示水槽,把松鼠、老牛、小馬分別入入水槽中,讓幼兒觀察、感知同樣深的水和動物身高的關系。引導幼兒認識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
2、幼兒說一說為什么老牛說水才沒膝蓋。而小松鼠卻說他的小伙伴被淹死了,他們有什么不同?
(在教師的生動演示下,幼兒會很快的掌握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此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及時提問體會到什么道理,并說出為什么,加深幼兒對深淺的印象。這個部分所采用的觀察、談話、檢測等多種方式能促進活動重點的完成。當然,當孩子們對故事的內(nèi)容還有不解時,還可以重復播放故事,讓孩子再次感知,以備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
(五)活動拓展——故事表演
1、選幾名幼兒進行故事表演,戴上頭飾,確定角色,教師組織幼兒完成表演,可以作介紹,幼兒可以自主加上動作進行表演。
2、如果課堂還有時間,可以把幼兒分組進行故事表演。因為已經(jīng)有過示范性的表演,所以這個自主發(fā)揮的空間,更能發(fā)展孩子們的表演能力,促進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完全是為了鞏固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對故事中道理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故事的興趣,發(fā)展幼兒大膽表現(xiàn)的能力以及敢于表演的能力。這樣的鍛煉,對隨后進行的故事表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一個長足發(fā)展幼兒表演能力的方法。特別是在自主表演部分,更是給了幼兒一個極大的空間和想象空間。)
(六)活動延伸。
小馬第一次為什么沒有完成任務?第二次為什么完成了任務?你以后做事情遇到困難,應怎樣做?
活動的結束是暫時的,依據(jù)教育方式的整合,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地接受
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地吸收,我們整合了區(qū)域活動,在表演區(qū)、語言區(qū)美工區(qū)讓幼兒繼續(xù)探索。根據(jù)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nèi)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jīng)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過河石教案 篇2
第三冊的《小馬過河》是篇童話。課文借小馬過河這件事,說明遇事不能光聽別人說,而要開動腦筋,具體分析,還要勇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篇童話情節(jié)生動有趣,對話很有特點,又特別接近兒童的口語,適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課文篇幅較長,故事含義深刻,對低年級學生來講,理解會有一定困難。針對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訓練重點可放在:①按故事的經(jīng)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讀懂課文,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明白老馬講的道理;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具體教學過程,可采用以下步驟:
一、借助拼音朗讀課文,做到讀準讀通,對課文內(nèi)容有初步了解。
二、逐段讀講,具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第1段(1、2節(jié))
(1)什么事使小馬高興得連蹦帶跳?
(2)怎樣讀才能表現(xiàn)出小馬當時的心情?
(應以天真、活潑、高興而又肯定的語氣讀。)
2.第2段(3、4、5、6節(jié))
(1)一條河擋住了小馬的去路,什么事使小馬為難了?理解為難的意思。
用為難的語氣讀小馬心里想的話。
(2)小馬問牛伯伯的話應該用什么語氣?
(有禮貌、詢問)
(3)老牛的回答用什么語氣?(平靜,因為他認為河水很淺。)
(4)小松鼠攔住小馬喊什么?要用什么口氣?(急促,聲音要高,速度要快,尤其第二個別過河語氣還要加重。)
(5)小馬輕信別人的話,不動腦筋,連忙收住腳步,理解連忙。
3.第3段(第7小節(jié))
(1)小馬回家后,怎樣回答***問話的?
理解難為情(害差、難過或慚愧的意思)。
(2)在小馬的兩次答語中,都出現(xiàn)省略號,這里的省略號不表示省略,而是表示心里很為難,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的。
(3)老馬是怎樣教育小馬的?(要讀出既嚴肅又親切的語氣。)
4.第4段(第8小節(jié))
小馬聽了老馬的話后小心地趟過了河,要注意讀出小馬自信、不怕困難的語氣。
三、抓住重點段落,讀段識篇。
《小馬過河》的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段中媽媽教育小馬的一句話是這篇童話的重點難點所在,教學本段可采用以下方法:
1.突出重點詞句,啟發(fā)學生思維。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出重點詞句。如:小馬和媽媽說話時的神態(tài)怎樣?有什么動作?(難為情,低下了頭)媽媽用什么態(tài)度對小馬說話?(親切)媽媽說了些什么?(光聽是不行的。去試一試就知道了。)
找出這些詞句后,不僅要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詞語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理解這些詞句所包含的意思。如:小馬所以難為情,是因為沒完成任務,低下頭是因為不動腦筋,沒試試,而感到慚愧。不動腦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實指小馬沒有仔細想過老牛和松鼠說的話。
老牛和松鼠說過哪些話呢?這就需要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內(nèi)容,找出最能表現(xiàn)小馬不動腦筋的句子。引導學生把思路轉到前面學過的段落,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lián)系。老牛說水很淺,小馬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立刻這個詞說明小馬沒有動腦筋:松鼠說水很深,小馬又連忙收住腳步,連忙這個詞也說明小馬沒有動腦筋。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一步了。
2.聯(lián)系全文,明白道理。
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這是全文的中心句。對這一重點句子,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全文,逐步加深體會??商岢鲆韵聠栴}來幫助理解。
(1)老牛說河水很淺,松鼠說河水很深,它們誰說得對?為什么?
(它們說得都對。它們所以說得不同,是因為它們身體條件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并不是瞎說。)
(2)光聽別人說為什么不對?
(因為別人的話,是根據(jù)別人的感受來講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光聽不想,就無法了解實際情況,就不能把事情辦好。像小馬光聽不想,就不知道水到底是深還是淺,自己到底能不能過河。)
(3)應該怎樣做才對?
(動腦筋,親自試試。)
(4)小馬聽了***話,懂得了什么?
四、練習分角色朗讀。
五、分析生字字形,指導書寫?!?/strong>
過河石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小馬過河》選自未來出版社大班上冊藝術領域的內(nèi)容,活動中根據(jù)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添畫,學習畫馬的外形。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fā)展和繪畫能力的提高。這符合《綱要》中的要求,在支持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xiàn)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xiàn)的技能和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幼兒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畫馬的外形,提高繪畫能力。
情感目標:喜歡畫畫,體驗繪畫的我樂趣。
三、說活動方法
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親自動手的能力,因此活動中我將使用到觀察法、發(fā)現(xiàn)法、演示法,使幼兒能順利的理解活動中的內(nèi)容。幼兒的天性就喜歡玩耍,因此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我在活動的末尾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幼兒能在玩中學到知識。
四、說活動準備
相關活動的卡片若干、游戲道具、布置好活動場地
五、說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引出主題我會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順利的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2、出示圖片,初步感知接下來,我將出示有馬的卡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大概了解馬的外形。
然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畫馬,在過程中我會對幼兒進行有必要的指導,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體驗游戲,深化理解通過走“獨木橋”的游戲,讓幼兒體驗到小馬過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師小結,活動結束對幼兒講述一些鼓舞性的話語。
過河石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一.圖文對照學習課文,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二.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自己動腦筋獨立思考,從實踐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三.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表現(xiàn)出人物說話的語氣。
重難點:
理解第七自然段中老馬對小馬說的話。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老馬。小馬。老牛。松鼠的頭飾。
一、 故事導入 ,板書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題目是《小馬過河》?!保ǔ鍪菊n題)
(2). 教師講述:“馬棚里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飛快地向磨房跑去?!?/p>
(3).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呢?請同學們來看錄像,邊看邊思考:小馬幾次來到河邊?每次的結果怎樣呢?”(放錄像)
(4).學生回答。
二、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字字讀準,句句讀通,標出自然段。
2.開火車檢查朗讀,師生評議。
3.在括號里填出適當?shù)牧吭~。
一( 座 )馬棚 一( 間 )磨房 一( 只 )松鼠
一( 匹)老馬 一( 條 )小河 一( 棵 )大樹
一( 匹)小馬 半( 袋 )麥子 一( 頭 )老牛
過渡:這幾種事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1——6自然段,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討論。
三、精讀訓練,讀中感悟。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回答事物之間聯(lián)系。(教師連線)
一( 座 )馬棚 一(間 )磨房 一( 只 )松鼠
一( 匹)老馬 一( 條 )小河 一( 棵 )大樹
一( 匹)小馬 半( 袋 )麥子 一( 頭 )老牛
2.(出示老牛、小馬圖):找出老牛和小馬的對話,指導感情朗讀。
3.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讀第一次對話。
4(出示松鼠、小馬圖)松鼠為什么認為小馬會淹死呢?
5.指導感情朗讀,練習分角色朗讀第二次對話。
過渡:聽了松鼠的話,小馬又連忙收住腳步,不知怎么辦好。于是它跑回家里去找媽媽。學到這里,你認為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馬呢?并說出你的理由。
為難
(板書: 老牛 淺
小馬{問{松鼠 深
媽媽
6思維拓展:假如你是這匹小馬你會怎么做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
1看板書質疑問難。
2看圖討論:同是一條河,老牛為什么說河水很淺?松鼠為什么說河水很深?它們誰說的對?(出示老牛、松鼠、小馬圖)
回答:因為老牛( ),所以它說( )。
因為松鼠( ),所以它說( )。
3.思維拓展:假如有一頭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過河,來問你,你該怎樣回答?
4.媽媽是怎樣教育小馬的呢?
(三)自讀課文第七段
(1)、找出不懂的詞語。
難為情—— 課文寫誰難為情?它為什么難為情?難為情的話怎樣讀?親切—— 怎樣讀出親切的語氣?
(2)、找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多讀幾遍,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板書:試)
(3 )、聽了媽媽的話,小馬是怎樣做的?(看圖回答)(板書:趟過去)
(4)、小馬趟過河以后,有什么感受?齊讀課文最后一段。(板書:不深不淺)
(5)、看圖回答問題:為什么小馬的感受與老牛、松鼠說的都不一樣呢?(按“因為小馬既不像( ),也不像( ),所以( ).的句式回答。)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過渡:課文學完了,你想到了什么?(板書:動腦筋 親自做)
五、總結課文:
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自己獨立思考,從實踐中去尋找問題答案。
六、古詩欣賞:
宋朝大詩人陸游寫了一首詩,說明實踐的重要。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移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八.興趣作業(yè) :
1.講一講:把《小馬過河》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寫一寫:假如有一只猴子要過河,會怎樣?請你以“小猴過河”為題,自編故事。
過河石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小馬過河》是第三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課文情節(jié)美、事物美、構圖美,我們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
這課是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他的伙伴剛被淹死。小馬沒了主意,只好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要他親自去試一試。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過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說明遇事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說一段話。依據(jù)大綱要求,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教材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能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說出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過不了河的經(jīng)過。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 學習課文內(nèi)容,懂得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自己動腦筋去想,從實踐中去尋求答案。
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理清,一段話的先后順序,按順序復述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的情況是本問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jié)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我利用筆記本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根據(jù)本組課文的訓練要求,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chǎn)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nèi)涵。
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三、說教學流程。
1、圖片導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開場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本課我用主人公小馬的圖片來提問,讓學生馬上進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小馬過河》。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里我安排了一次聽課文錄音,“聽說讀寫”最首要的是聽,學生學會聽是非常重要的。邊聽邊思考:故事里都有誰?講了一件什么事?聽完之后和同桌討論。在這里安排討論是因為問題較簡單,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意見。農(nóng)村的學生較少用到討論,還不太習慣這種學習方法,所以簡單的問題他們比較會發(fā)表想法。
在討論結束后,我安排他們自由讀課文,朗讀時思考:小馬為什么要過河?小馬幾次來到河邊?小馬過去了嗎?通過初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節(jié)。
3、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小馬為什么要過河,幾次來到河邊。接著我按課文順序分段進行教學。第一自然段主要訓練用用“什么地方”“住著”“誰”說一句話。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導學生用高興的語氣來朗讀小馬的話。三至五自然段對話較多,我注意指導學生以不同的語氣去讀不同“人物”的話。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說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wěn)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shù)恼Z氣表現(xiàn)出來。指導朗讀時,這些都要向學生說清楚。根據(jù)事物出現(xiàn)的先后,用課件展示事物,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蘊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馬與老馬之間的對話,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覺,。第八段主要訓練用”既不像……也不像”說話。在細讀課文時,我主要用不同朗讀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齊讀、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等。
4、課堂小結,突出主題。
四、說板書。
略
過河石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3、4、5、6.7自然段,理解課文的含義。
2.理解“為難”“當然”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3到5自然段。
(1)讀課文第3段后,說說,“為難”的意思。(“為難”,感到難以應付。)找出課文寫小馬怎樣為難的句子讀讀,要求讀出語氣。(心想……那多好?。。?/p>
為什么會這樣
(2)讀老牛怎樣告訴小馬的句子,說說小馬聽了怎么樣。(理解“樘”(趟)的意思。)
(3)小馬準備過河時,松鼠為什么攔住它?(理解“當然”的意思?!爱斎弧痹谶@里作“應當這樣”講。)
(4)最后小馬怎樣做,讀有關句子。
(5)把上面的四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過不了河的經(jīng)過。
3.學習第6、7自然段。
(1)引讀。師:小馬回家是怎樣問媽媽的?媽媽是怎樣對小馬說的?生:讀第6自然段。師:小馬是怎樣根據(jù)媽媽的話去做的?生:讀第7自然段。
(2)為什么說“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教師可運用課前準備好的掛圖和圖片演示:貼出掛圖,再分別把畫有老牛、松鼠、小馬的圖片插入掛圖上的河水中,比較它們身材的高矮,以及河水沒到它們身上的部位。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老牛、松鼠、小馬身材高矮不同,對河水深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小馬說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老鼠說的那樣深。)
·用“既不像……也不像……”說小馬的高矮。
·用“既不像……也不像……”說小馬過河時的感覺。
·用“因為……所以……”把以上二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
(3)說說小馬第1次為什么過不了河,第2次就過去了。
(4)讀讀媽媽教育小馬的話和課文最后一句話。
(5)說說學習了這篇課文懂了一個什么道理。
4.布置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第5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板書設計:
小馬過河
為了……所以……
第一次:過不了河
第二次:趟過了河既不像……也不像……
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是不行的。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