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發(fā)布時間:2023-07-02 音樂之聲觀后感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12篇。
人在不同時段、不同心境下看同一部影片會有不同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總是能使我們的情緒有所轉(zhuǎn)變。在觀賞后,我想您對于這個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寫觀后感可以讓我們雜亂的思維得到整理,您知道作品名的觀后感怎么寫比較得當嗎?小編特意為你呈上“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希望您閱讀后有所收獲!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1
再次重溫了經(jīng)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溫馨、感人的情節(jié)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戰(zhàn)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jīng)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jié)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隨著納粹黨占領(lǐng)奧地利而破滅,由于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dǎo)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為故事發(fā)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jié)奏,或吟詠、或敘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fēng)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戰(zhàn)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么樂觀、堅強,戰(zhàn)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zhàn)勝敵人、戰(zhàn)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jié)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說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xué)習(xí),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guān)愛孩子的情。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dǎo)他們該怎么做,在這里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說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里。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么溫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說了那么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鑒,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zhàn)的老師學(xué)習(xí)!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2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jīng)典的電影,老實說,我并不喜歡音樂劇這種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來的模式,因此在電影的開始,我并不怎么關(guān)注。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一首首耳熟能詳?shù)囊魳窛u漸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為感慨的是瑪麗亞從最初的受孩子們刁難、排擠到最后的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和信任。其實在瑪麗亞之前有十二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排擠而呆不下去,那么為什么瑪麗亞卻能夠成功?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的英雄,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xiàn)音樂。并且對七個孩子像訓(xùn)練水兵一樣軍事化管理。從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quán)利主義模式?!霸谶@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guī)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他們強調(diào)控制和順從?!碑斎贿@種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fā)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降的家庭的兩大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著控制,并沒有給孩子適當而應(yīng)該的關(guān)愛。像他的大女兒,已經(jīng)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獨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們溝通,不了解他們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guān)愛和溝通,但作為父親的上校并沒有滿足他們。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麗亞充分地理解和關(guān)愛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們溝通,了解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guān)鍵因素:音樂和游戲。
先說下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滿了音樂,充滿了笑聲,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許房子里出現(xiàn)音樂,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音樂是多么的渴望。而瑪麗亞帶來了音樂,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但音樂的魅力遠遠不止如此,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泄。高興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音樂來抒發(fā);傷心時,我們也可以借助音樂來發(fā)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久違了歡樂,也找到了來至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再說下游戲。孩子們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游戲的機會,這樣扼制了孩子們的天性。而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帶孩子們?nèi)ナ屑瓮妗⑷グ柋八股弦盃I、去湖中泛舟、去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的玩,給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學(xué)習(xí)氣氛,當然這樣孩子們也能學(xué)得更有效率。這也很符合學(xué)習(xí)理論:“游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xí)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huán)境。”
看音樂之聲,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nèi)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與控制的斗爭;有些人看到的是愛和音樂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對邪惡勢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遵循這種客觀的規(guī)律,才能降的成長!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3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jīng)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臺詞,充滿藝術(shù)的美感,音樂的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nèi)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qū)擂巍C總€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nèi)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jīng)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tài),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shù)!
上校的性格,表現(xiàn)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jiān)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后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磥硪魳返牧α渴蔷薮蟮模@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shù)。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后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nèi)心世界。這種內(nèi)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大學(xué)生范文網(wǎng) wWw.1467.cOm.Cn]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jù)!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4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異常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一樣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理解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樣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活力,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期望,感受到了生活的完美。這是一個教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教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能夠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本事,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本事。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齊唱歌,一齊跳舞,一齊游戲,一齊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歡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我,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教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能夠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理解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能夠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5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里,瑪利亞是一個不合格的見習(xí)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眼里,她愛惹麻煩,她爬樹,吹口哨,頭巾下的頭發(fā)里還帶發(fā)夾,大逆不道。
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于真心,她能讓修道院里嚴肅的修女發(fā)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利亞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于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長介紹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利亞在去特拉普家之前作的思想準備?,斃麃喪翘乩占业牡谑€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shù)字里,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著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于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guān)于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著從瑪利亞嘴里泊泊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tài),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么跨步之間被制服了。
電影里最快樂的情節(jié)要數(shù)瑪利亞與特拉普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guān)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dǎo)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
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被他當“水兵”訓(xùn)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郁寡歡的冷漠終于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特拉普也終于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涌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特拉普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利亞喚起對特拉普的愛情時,她知道要與男爵夫人結(jié)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說: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于和特拉普結(jié)成伉儷。
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參加納粹的海軍,拒絕為納粹服務(wù),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于是他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嚴密監(jiān)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雪絨花》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的必勝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瑪利亞一全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xué)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電影《音樂之聲》告訴了我,人世間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會我要用善良與充滿愛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6
音樂和歌唱是情感的宣泄。人們高興時和痛苦時都會唱歌。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瑪麗亞不停地唱歌。這是她對自由的渴望。是的,這是自由,盡管她起初沒有意識到。我認為自由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寺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與中國的道觀有些相似,但它實際上是對人性的約束,有許多規(guī)則?,旣悂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她喜歡在遼闊的草地上奔跑,像鳥兒一樣歌唱。修道院里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所以她感到困惑,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幸運的是,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也是個有價值的人。我們也看到她在唱歌,非常漂亮。沒有這位開明的修道院院長,瑪麗亞可能會像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忘記唱歌。院長可能在瑪麗亞身上看到了他年輕時的影子,所以他希望她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在傳統(tǒng)意義上,一個快樂的人必須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特別是對女人來說,所以純潔、熱情和美麗的瑪麗亞后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
為了表達瑪麗亞和船長之間的愛,電影安排了女伯爵的角色。當然,伯爵夫人也是美麗、體貼和富有的。她似乎是船長妻子的最佳選擇,但船長最終選擇了瑪麗亞。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7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yōu)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guī)的專業(yè)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tài)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zé),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后,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蓖ㄟ^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于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lǐng)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見習(xí)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斃麃喭麄兘⒘松詈竦母星?。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于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于結(jié)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并嚴密監(jiān)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修道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有點雷同于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guī)矩甚多?,斃麃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diào)的日子,然后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于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后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xiàn)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8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fēng)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jié),而且有優(yōu)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jié)奏規(guī)范、藝術(shù)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fēng)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并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后一次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xué)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后,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zhàn)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愿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愿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于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zhàn)勝專制、戰(zhàn)勝邪惡、同時也戰(zhàn)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必須敢于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于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9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斃麃喼允呛玫睦蠋煟钪匾木褪撬膼蹌e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10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yǎng)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xiàn),所以,她熱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xué)生要教,他們調(diào)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zhàn)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旣愌艧釔圩杂?,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于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yīng)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yōu)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叭绾巫屧鹿庠谡菩耐A?如何摘下浮云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后,她終于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guān)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shù)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guī)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jīng)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篇11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jīng)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恒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么,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yīng)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小編推薦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本
跟我們一起來了解關(guān)于“音樂之聲觀后感”的內(nèi)容吧,您也在考慮認真撰寫作品名的觀后感吧?看完引人入勝的影視作品,我們的內(nèi)心總會久久無法平靜??赐暌徊孔髌泛?,寫下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就是觀后感,寫觀后感時要靈活掌握寫作思路,不能總是一成不變,歡迎您閱讀本文并請務(wù)必保留收藏!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1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在我的電視上看了電影《音樂之聲》。
這個故事講的是瑪麗亞修女,她快樂、活潑、充滿愛心,被修道院院長送到一個有七個孩子的家庭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了,他們非常淘氣。在瑪麗亞之前,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七名導(dǎo)師?,旣愌趴丝朔嗽S多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和玩游戲,并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父親知道如何愛他們。最后瑪麗亞被孩子們認出來,成為他們的母親,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一部分特別有趣:在瑪利亞訪問的第一天晚上,雨下得很大,雷聲不斷。突然響起一聲霹靂,小女兒跑進瑪麗亞的房間。她對瑪麗亞說:“姐妹和兄弟都不怕。”就在這時,又有一聲雷聲。四個大女兒同時跑了進來。他們對瑪麗亞說:“男孩不會害怕!”雷聲又響了,兩個男孩也跑了進來,“你為什么害怕?”男孩說,“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怎么樣!”瑪麗亞教他們唱歌是為了放松心情??膳碌囊雇碛淇斓剡^去了。
《音樂之聲》是一部以歌舞為主題的電影。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看更多這樣的電影,用心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2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在我大二上學(xué)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受啟發(fā)頗深。一是劇中優(yōu)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xiàn)在的教學(xué)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wù)勛约旱捏w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chǔ)。作為教師,首先應(yīng)該得到學(xué)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guī)的專業(yè)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tài)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zé),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后,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蓖ㄟ^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作為教師應(yīng)該讓孩子們在學(xué)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fā)現(xiàn)并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fā)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xué)方法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于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xué)的最好范例,這一點對于我們寄宿制學(xué)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nèi)绻惶斓酵碓诮虒W(xué)區(qū)和生活區(qū),久了就會出現(xiàn)煩躁,因此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帶領(lǐng)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xué)習(xí)、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xué)習(xí)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yīng)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xué)識和品格引領(lǐng)學(xué)生,分析了解學(xué)生的內(nèi)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xué)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斃麃喼允呛玫睦蠋?,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guī)矩。院長認為瑪利亞并不屬于規(guī)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后,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斃麃喒灰苍獾搅藧鹤鲃。墒沁@位善良的老師并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dǎo)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lǐng)的奧地利,上校并不想為納粹辦事,于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向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wǎng)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diào)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jīng)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斎饋喛朔酥刂乩щy,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眲傉f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么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么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膳碌囊雇砭瓦@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jīng)典的電影,老實說,我并不喜歡音樂劇這種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來的模式,因此在電影的開始,我并不怎么關(guān)注。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一首首耳熟能詳?shù)囊魳窛u漸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為感慨的是瑪麗亞從最初的受孩子們刁難、排擠到最后的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和信任。其實在瑪麗亞之前有十二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排擠而呆不下去,那么為什么瑪麗亞卻能夠成功?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的英雄,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xiàn)音樂。并且對七個孩子像訓(xùn)練水兵一樣軍事化管理。從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quán)利主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guī)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他們強調(diào)控制和順從。”當然這種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fā)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健康的家庭的兩大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著控制,并沒有給孩子適當而應(yīng)該的關(guān)愛。像他的大女兒,已經(jīng)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獨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們溝通,不了解他們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guān)愛和溝通,但作為父親的上校并沒有滿足他們。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麗亞充分地理解和關(guān)愛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們溝通,了解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guān)鍵因素:音樂和游戲。
先說下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滿了音樂,充滿了笑聲,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許房子里出現(xiàn)音樂,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音樂是多么的渴望。而瑪麗亞帶來了音樂,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但音樂的魅力遠遠不止如此,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泄。高興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音樂來抒發(fā);傷心時,我們也可以借助音樂來發(fā)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久違了歡樂,也找到了來至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再說下游戲。孩子們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游戲的機會,這樣扼制了孩子們的天性。而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帶孩子們?nèi)ナ屑瓮?、去阿爾卑斯上野營、去湖中泛舟、去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的玩,給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學(xué)習(xí)氣氛,當然這樣孩子們也能學(xué)得更有效率。這也很符合學(xué)習(xí)理論:“游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xí)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huán)境?!?/p>
看《音樂之聲》,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nèi)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與控制的斗爭;有些人看到的是愛和音樂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對邪惡勢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遵循這種客觀的規(guī)律,才能健康的成長!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3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xí)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后來與上校相愛并結(jié)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尚袆訁s被德軍發(fā)現(xiàn),最后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于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xù)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xiàn)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xué)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xué)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shè)。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并沒有讓錢學(xué)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xiàn)在終于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xué)森爺爺?shù)膼蹏椤?/p>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比?,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yīng)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里連續(xù)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后,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許家里有歌聲和笑聲后,知道孩子為什么要惡作劇后,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游,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zhàn)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xué)習(xí),正是由于,她出于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里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于講清自己的想法,并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xué)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yīng)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后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huán)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后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chǔ)之上的。那么,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么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jīng)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jié)構(gòu)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4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xí)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后來與上校相愛并結(jié)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尚袆訁s被德軍發(fā)現(xiàn),最后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于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xù)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xiàn)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xué)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xué)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shè)。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并沒有讓錢學(xué)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xiàn)在終于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xué)森爺爺?shù)膼蹏椤?/p>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比?,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yīng)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5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樂之聲》的電影。因為馬瑞亞的性格關(guān)系,她離開了修道院,在一個退役軍官那里當上了家庭教師。她帶著孩子們外出游玩,還跟他們唱歌、跳舞,大家都很開心。
如果我是奧斯卡的評委,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評為:最佳音樂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評最佳音樂獎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特別多,也很好聽,而且不同的場景會出現(xiàn)合適的音樂。
評最佳女主角獎是因為馬瑞亞很美麗,還會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調(diào)唱不同的歌曲。評最佳配角獎是因為這七個孩子都很可愛,在和馬瑞亞相處的那段時間里,他們邊玩邊學(xué),最后變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樂隊。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guī)矩。院長認為瑪利亞并不屬于規(guī)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后,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并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
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dǎo)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lǐng)的奧地利,上校并不想為納粹辦事,于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向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見習(xí)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于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于結(jié)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并嚴密監(jiān)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有點雷同于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guī)矩甚多?,斃麃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
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diào)的日子,然后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于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后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
影片為了表現(xiàn)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6
這一學(xué)期,音樂老師給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很受同學(xué)們的歡迎。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戰(zhàn)爭前期的動人故事,講述了一個修女瑪利亞,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但是還是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經(jīng)歷過一些風(fēng)雨后,倆個人終于結(jié)了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樂曲輕松愉快,歡樂有趣,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如:《哆來咪》、《血絨花》、《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等等。這些就是《音樂之聲》中的藝術(shù)佳作,它們被人們視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細細回味的音樂。
樂起,舞飛,一切的一切都歸于寧靜了。音樂使一切顯得高尚、美麗!
正因為這一曲曲優(yōu)美、好聽的藝術(shù)佳作,在看這一部影片的過程中,能使觀眾非常想看下去,想知道最后的結(jié)局,令人一直保持著一個輕松的心情把這部影片看完。
這部影片主要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面對惡勢力要勇敢的面對、反擊。
《音樂之聲》不僅獲得了五項“奧斯卡”大獎,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是一部不朽的電影。
音樂之聲觀后感(精選12篇)
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后感”經(jīng)驗分享,怎樣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感受在觀后感中記錄下來呢?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這篇文章會是您的良師益友相信一下!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1
在今天的社團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幽默的電影《音樂之聲》,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修女到家庭教師的故事,當她還是修女的時候,她非常調(diào)皮,大家都不喜歡她。但是,她非常熱愛唱歌。修道院有一個規(guī)定,修女不可以隨便唱歌。于是,院長就把她趕出來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艦長選中去做家庭教師,結(jié)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她唱歌,他們的合唱團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這個故事被改編為電影,很受人們歡迎。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yǎng)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xiàn),所以,她熱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xué)生要教,他們調(diào)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zhàn)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2
活潑開朗的瑪利亞伴隨著藍天大山華麗麗的登場,仿佛把我也帶上了郊外的世界,心情一下子驟然放松,一聲清脆悅耳動聽的歌聲入耳,讓我的眼睛和耳朵都離不開這部經(jīng)典電影,1963年的《音樂之聲》。
喜歡歌唱,無拘無束、熱愛自然、活潑好動的瑪利亞無疑是幸運的,得到了修道院院長的理解與庇護,在眾多修女的聲討聲下,院長讓瑪利亞離開修道院去當家庭教師,走出修道院的瑪利亞,對未知世界也充滿了惶恐與不安,瑪利亞用歌聲驅(qū)散了自己心中的小魔獸,開啟了新的生活。
在規(guī)矩森嚴、冷酷嚴謹?shù)奶乩丈闲<依镉兄?個年齡不同,性格迥異的小調(diào)皮,他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驅(qū)逐新的家庭教師瑪利亞,瑪利亞一次次的化解她遇到的麻煩,上??创┚共徊鸫?,我不禁為男主人公的睿智而拍手稱好?,斃麃営米约旱母杪暫妥约旱纳屏几袆恿撕⒆?,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dǎo)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
看到這部電影,大部分觀影者感動于瑪利亞的善良,對待愛情的堅貞,沉醉于電影里面的歌聲。當然,毋庸置疑,電影里面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等至今耳熟能詳。而最讓我動容的則是影片音樂背后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上校對祖國母親的深深地愛。
影片中上校在度完蜜月回到家,看到家里竟然懸掛著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毫不猶豫的一把扯下撕掉;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不念友情,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了解你”……在納粹分子的嚴格監(jiān)控下,帶著全家人一起上臺演出《雪絨花》,最后一次表達了對國家深深地愛。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3
《音樂之聲》這部拍攝于1965年的老電影長達174分鐘,但它整體的敘事流程絕不拖沓,絲毫不會讓人打瞌睡。故事的脈絡(luò)其實并不復(fù)雜,甚至可以說很簡單,但整個講述的過程既充實飽滿,又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絕。很難分辨這到底是編劇還是導(dǎo)演的功力更勝一籌。我想這部音樂劇電影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真的是很真誠地在給觀眾傳遞一些美好、快樂和正義的信息,并且是毫無保留地、亦沒有絲毫的強迫,顯示出完全、徹底的友好的善意。也只有這樣的老電影才能表現(xiàn)得如此簡單至誠,充滿感人的力量。
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yǎng)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并直指人的內(nèi)心,這正是藝術(shù)的突出的特質(zhì)。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fā)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于此,具有引導(dǎo)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以其簡單、真誠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xiàn)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于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zhuǎn)化了一切,并讓特拉普上校發(fā)現(xiàn)到自己孩子并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么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jīng)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舍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zhì)。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4
《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1000字
音樂欣賞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音樂劇《音樂之聲》。它是取材于1938年發(fā)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瑪利亞,是個見習(xí)修女。她愛唱歌、跳舞,也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但修道院院長卻覺得她并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于是介紹她到薩爾茨堡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做他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因懷念早逝的妻子,而規(guī)定家里不能有歌聲,因此也沒有了笑聲?,斃麃唩淼胶?,發(fā)現(xiàn)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就要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也是對瑪利亞很排斥,想盡辦法捉弄她。但樂觀的瑪利亞并沒有像她的11位前任那樣,怒發(fā)沖冠,憤然離去。而是在關(guān)心,引導(dǎo),幫助他們,并贏得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孩子們的'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重或自由的瑪利亞和孩子們,在瑪利亞的帶領(lǐng)下,到大自然中游玩、做游戲、排練歌曲,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歡樂、笑語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家中原來的呆板、冰冷已經(jīng)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孩子們有了新媽媽,已經(jīng)不需要家庭教師了,于是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過于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很難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于瑪利亞出現(xiàn),這個家的變化已經(jīng)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于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來到修道院。
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那時正執(zhí)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忽然接到柏林的來電,命其參加納粹的海軍,并把他和全家置于嚴密監(jiān)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說真的,我不喜歡看電影,更加不喜歡看音樂劇,起初也是因為是上課才勉強看的,心里想著還不是那種老到的劇情,愛國里面夾雜著愛情,反正主人公就是英雄。但是故事開始后,我卻莫名的被劇情吸引,被里面的故事所感動,久久不能忘懷。特別是當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那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5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音樂之聲觀后感。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fā)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斃麃唲倎頃r,孩子們并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斃麃喗毯⒆觽兂?、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yōu)闅g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后,家里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里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吹竭@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guān)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斃麃喢鎸Ω星榈睦Щ螅踊匦薜涝?。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齡還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別優(yōu)美,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diào)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我都特別喜歡。
好的影片歷久彌新,有機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的。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6
音樂之聲觀后感一
在我大二上學(xué)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受啟發(fā)頗深。一是劇中優(yōu)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xiàn)在的教學(xué)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wù)勛约旱捏w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chǔ)。作為教師,首先應(yīng)該得到學(xué)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guī)的專業(yè)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tài)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zé),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后,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蓖ㄟ^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作為教師應(yīng)該讓孩子們在學(xué)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fā)現(xiàn)并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fā)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xué)方法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于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xué)的最好范例,這一點對于我們寄宿制學(xué)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nèi)绻惶斓酵碓诮虒W(xué)區(qū)和生活區(qū),久了就會出現(xiàn)煩躁,因此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帶領(lǐng)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xué)習(xí)、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xué)習(xí)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yīng)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xué)識和品格引領(lǐng)學(xué)生,分析了解學(xué)生的內(nèi)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xué)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
音樂之聲觀后感二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很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斃麃喼允呛玫睦蠋?,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后感三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節(jié)、經(jīng)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后、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chǎn)出讓人耳熟能詳?shù)囊魳坊蚰捴巳丝诘牟迩?,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gòu)圖優(yōu)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qū)?、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蕩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鐘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并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jié)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致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nèi)容,相信它是少數(shù)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xí)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shù)控制的野獸。
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jù)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么多的丑惡與遺憾。
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對比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后的山谷,陽光燦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guān)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樂之聲觀后感四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杰斯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fēng)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jié),而且有優(yōu)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jié)奏規(guī)范、藝術(shù)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fēng)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后一次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xué)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后,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
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zhàn)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愿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愿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于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zhàn)勝專制、戰(zhàn)勝邪惡、同時也戰(zhàn)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必須敢于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于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后感四
見習(xí)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于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于結(jié)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并嚴密監(jiān)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有點雷同于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guī)矩甚多?,斃麃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diào)的日子,然后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于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后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xiàn)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7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后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huán)境中都應(yīng)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tài)度,《音樂之聲》觀后感不愧于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凈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shù)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shù)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夸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后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愿修女,片中通過眾多修女對于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guī)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于“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音樂之聲》觀后感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夸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guān)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音樂之聲》觀后感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及帶領(lǐng)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游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chuàng)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fù)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xiàn)了他們的音樂功力!《音樂之聲》觀后感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jīng)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jīng)習(xí)慣了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于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奧地利被德意志占領(lǐng)后,《音樂之聲》觀后感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盡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zhèn)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8
《音樂之聲》觀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guī)矩。院長認為瑪利亞并不屬于規(guī)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后,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斃麃喒灰苍獾搅藧鹤鲃。墒沁@位善良的老師并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dǎo)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lǐng)的奧地利,上校并不想為納粹辦事,于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向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之聲》觀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guī)矩。院長認為瑪利亞并不屬于規(guī)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后,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并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dǎo)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lǐng)的奧地利,上校并不想為納粹辦事,于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向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之聲》觀后感三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wǎng)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diào)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jīng)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眲傉f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么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么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膳碌囊雇砭瓦@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后感四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fā)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斃麃唲倎頃r,孩子們并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yōu)闅g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后,家里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里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吹竭@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guān)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斃麃喢鎸Ω星榈睦Щ?,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9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xí)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后來與上校相愛并結(jié)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尚袆訁s被德軍發(fā)現(xiàn),最后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于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xù)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xiàn)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xué)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xué)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shè)。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并沒有讓錢學(xué)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xiàn)在終于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xué)森爺爺?shù)膼蹏椤?/p>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yīng)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10
音樂之聲觀后感1000字范文
音樂之聲觀后感1000字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jīng)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dǎo)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里接受了她,從心里喜愛她,并在她與上校結(jié)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么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唱歌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盼望,感遭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并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chǎn)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遭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guī)矩里。
她教學(xué)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zhèn),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xué)到了許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lián)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并記憶。在教學(xué)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fā)式,并不是生搬硬套,開發(fā)了學(xué)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xu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歡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愈加有自信。
她還有許多優(yōu)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yōu)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養(yǎng),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斃麃喼允呛玫睦蠋煟钪匾木褪撬膼蹌e人。
假如我們在平常的教育教學(xué)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愈加喜愛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后感1000字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fēng)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jié),而且有優(yōu)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jié)奏規(guī)范、藝術(shù)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fēng)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后一次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xué)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后,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zhàn)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愿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愿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于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zhàn)勝專制、戰(zhàn)勝邪惡、同時也戰(zhàn)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必須敢于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于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后感1000字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yīng)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shè)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dǎo)他們,關(guān)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nèi)ヒ安?、郊游、爬樹和劃?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xué)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nèi)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jié)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b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11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為范文網(wǎng)的會員“wuguei”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xué)習(xí)工作帶來幫助。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1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上校對自我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我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夢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我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yīng)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我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我不一樣的性格,愛好和夢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shè)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dǎo)他們,關(guān)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nèi)ヒ安?、郊游、爬樹和劃?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xué)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我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nèi)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jié)尾上校決不背叛自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里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jiān)視下,劇場里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凈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2《音樂之聲》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學(xué)校學(xué)習(xí)時教師也曾帶我們賞析過。而這次是第二次賞析這部影片,與第一次相比,感觸頗多,也改變了自我的很多看法。
從影片情節(jié)來看,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輕修道女瑪麗亞被送到特拉普船長家做家庭教師。他們家共有七個孩子,特拉普船長在妻子去世后,一向用嚴格的軍紀訓(xùn)練他的孩子們,孩子們一開始行為不端,趕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師。這一切在瑪麗亞來到之后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瑪麗亞愛的感化下,孩子們變得活潑、有愛。在這之后瑪麗亞也與船長產(chǎn)生感情,并結(jié)婚了……
細品影片中的資料,很多場景中都蘊含著這位家庭教師的教育機智。比如在瑪麗亞初到特拉普船長家,孩子在明白她是第一次當家庭教師時,就開始作弄她。她們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讓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那里的時候,總以為瑪麗亞會與特拉普船長告密,結(jié)果卻不是這樣,瑪麗亞告訴船長是自我得了風(fēng)濕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對于孩子們的惡作劇,瑪麗亞也是只字未提。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告訴船長讓他好好“管教”孩子們不是更好嗎?
當這一次再賞析影片時,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們往往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們對每一位家庭教師都會惡作劇,我們只看到了問題,而沒有看到原因,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想要趕走家庭教師無非是想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因為僅有沒有家庭教師時,父親才會陪伴他們,其實也就是孩子們?nèi)鄙賽邸?/p>
瑪麗亞處理這種問題的方式是想告訴孩子們這種方式是沒有用的,我不會生氣,也不會告狀,之后就是用愛去感化孩子們,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她親手為每個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們遇到問題時耐心陪伴,幫他們出主意……
看啊,這是一位多么有愛的教師!
她寬容、善良、機智,能帶給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讓人欽佩。
這也不禁讓我深思起來,在應(yīng)對孩子出現(xiàn)紀律教育問題時,我們應(yīng)當怎樣做?
正如《0-8歲兒童紀律教育》一書中寫的: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行為,然后追溯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選擇出最適宜的教育方法。僅有當紀律教育是針對問題的原因時,紀律教育才能奏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師也使用過各種方法來應(yīng)對孩子們的紀律問題,可想而知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問題應(yīng)當就是這些方法沒有針對問題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們在解決孩子的紀律問題時要看清行為背后的原因。
比如當孩子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時,我們要觀察孩子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特定場景等,這樣來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關(guān)注還是語言表達本事欠佳,溝通本事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們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來進行紀律教育。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們的狀態(tài)。
影片中孩子們時根據(jù)特拉普船長的哨聲出場的,出場的方式讓人不禁想笑,這宛如是軍隊訓(xùn)練一般,一種哨聲一個動作,一板一眼。
而在瑪麗亞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們活潑開朗天真,他們在一齊在山頂上學(xué)習(xí)唱歌,在騎行時唱歌,在小河邊唱歌……瑪麗亞帶著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經(jīng)過大自然來學(xué)習(xí)音樂,在這一幕幕中我們看到了屬于這些孩子該有的童真、可愛。
與此同時我看到了一個教師的可愛之處,她懂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孩子們才能放得開,才找得到自我。
她也懂得經(jīng)過大自然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們,經(jīng)過跳臺階、騎車等方式孩子們很快學(xué)會了基礎(chǔ)的音調(diào)、音高……這也為他們今后學(xué)習(xí)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chǔ)。當他們的父親聽到孩子們的歌聲時都不禁吃驚、感動。連他都沒有想到他的孩子會唱出這樣的歌曲,不僅僅是有技術(shù)含量的歌曲,更是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這樣的感情是怎樣灌輸給孩子的呢?是講解給孩子聽的嗎?顯然不是,是經(jīng)過孩子們自身的感受力得到的。
在幼兒園課程中,我們也將培養(yǎng)孩子的感受力放在我們的活動目標中。讓孩子經(jīng)過嗅聽視味觸等感覺器官來感受事物,也會設(shè)置課程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比如開設(shè)種植課,孩子們自我播種、施肥澆水、收獲,這遠比告訴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有效的多。
不僅僅如此,孩子們對植物也會萌生異常的感情,他們會關(guān)心愛護它們,有時還會蹲下輕輕撫摸它們,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愛心,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他們天生的情感都會萌發(fā)出來。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也讓我難忘,就是在瑪麗亞第一次來到特拉普船長家里的時候,孩子們做自我介紹,其中小男孩寇特是這樣介紹自我的:“我叫寇特,11歲,我很任性?!?/p>
瑪麗亞點點頭,緊之后寇特問瑪麗亞:“什么是任性?”
瑪麗亞說:“那說明你期望像男孩般被對待?!边@段簡短的對話卻也起起伏伏。
寇特連任性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他怎樣會說自我任性呢?
很顯然是經(jīng)過別人口中所說他得到的字眼。也就是我們說的為孩子“貼標簽”。當我們?yōu)楹⒆淤N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時,孩子就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自我是這樣的人,在發(fā)展中也就會往這個方向發(fā)展下去。
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機智的瑪麗亞,她告訴寇特,任性是“期望像男孩般被對待”,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調(diào)皮搗蛋”。經(jīng)過瑪麗亞之口所說的“任性”,多了一分對小男孩的期待與信任,可見瑪麗亞作為一名教師是多么的愛孩子,不將負面的評價帶給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也需要放下我們的評判,因為我們不明白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話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而我們所謂的給孩子的“標簽”都是我們以為的,并不必須是事實。
比如一個小男孩很愛哭,有人可能會說:“怎樣像個女孩子一樣?”“怎樣這么愛哭”等等。
可能這個孩子愛哭只是因為他發(fā)泄自我情緒的方式就是哭,而“愛哭”是不分性格的,沒有規(guī)定男生就不能哭,一味的忍受自我的情緒是不健康的方式。
當我們給孩子訂下這樣的標簽之后,孩子可能真的就會朝這個方向改變,因為在他看來“你們都說我像個女生”,那么在這之后,可能孩子的更多行為也會偏女性化,因為這是我們給他的“定義”和“期待”。
另一方面,當我們習(xí)慣為孩子貼標簽之后,孩子也會習(xí)得這樣的行為,也會習(xí)慣性地對別人的行為等作出評判,貼上標簽。
影片中的孩子們在第一次見到瑪麗亞時,就為她貼上很多的標簽。從這方面來看,這是一個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為人處事的方式,不需要別人來加以論斷,因為這種事是沒有對錯的,可是是每個人都有差別罷了。在見到瑪麗亞的第一眼,就有幾個孩子說瑪麗亞的穿著很丑,我們要看到,孩子們所說的“丑”是他們以為的那樣,但換個人來看就不必須是這樣的看法了。所以在應(yīng)對孩子時一樣,我們不能把這種主觀臆斷的方式帶給孩子。
那我們能夠怎樣做呢?
其實很簡單,放下我們主觀的想法,描述事實。
比如當一個小男孩遇到問題喜歡哭時,我們能夠這樣做,輕輕走到他的旁邊告訴他:“我此刻看到你在哭,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嗎?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忙,你能夠來找我?!?/p>
然后能夠走到稍微有點距離的地方,靜靜地等待孩子來找你。
當孩子來找你時,你能夠告訴他:“是的,當你遇到問題時,如果你能告訴我,我才明白如何幫忙你?!?/p>
經(jīng)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到的。
這樣的方式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實踐才行,孩子慢慢的就會改變自我的行為,遇到問題時,用尋求別人的幫忙來代替哭。
因為他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比哭更有效地解決了問題。這也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了。
一部好的影片,一字一句都值得我們?nèi)テ肺?、去學(xué)習(xí),每一次品味收獲都不一樣,從影片中我們不僅僅是看到別人,同時也是在看到自我,反省自我,這也是一次成長。我想下次再欣賞、品味這部影片,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吧!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3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主角、情節(jié)、經(jīng)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后、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chǎn)出讓人耳熟能詳?shù)囊魳坊蚰捴巳丝诘牟迩?,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gòu)圖優(yōu)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qū)?、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蕩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便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鐘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并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jié)儉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致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shù)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xí)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shù)控制的野獸。
能夠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愛、自由、歌聲……并且,據(jù)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么多的丑惡與遺憾。
可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比較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后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guān)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完美、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到達真善美的夢想境界。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4《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一樣的突出風(fēng)格是:它不僅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jié),并且有優(yōu)美悅耳的歌聲和很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jié)奏規(guī)范、藝術(shù)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很多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fēng)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簡便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并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杰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終一次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xué)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終,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shù)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shù)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jīng)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簡便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禮貌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zhàn)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愿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愿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于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所以,愛與自由終將戰(zhàn)勝專制、戰(zhàn)勝邪惡、同時也戰(zhàn)勝自我到達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xiàn)??墒俏覀儽仨毟矣趹?yīng)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于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5見習(xí)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明白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感情。于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最終結(jié)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并嚴密監(jiān)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我并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有點雷同于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guī)矩甚多?,斃麃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我做錯了事,應(yīng)當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diào)的日子,然后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我年輕時的影子,所以期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于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之后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xiàn)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感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主角。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并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經(jīng)典觀后感影評
音樂之聲觀后感 篇12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后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huán)境中都應(yīng)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tài)度,不愧于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凈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shù)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shù)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shù)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夸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后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愿修女,片中通過眾多修女對于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guī)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于“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夸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guān)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及帶領(lǐng)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游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chuàng)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fù)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xiàn)了他們的音樂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jīng)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jīng)習(xí)慣了如此幸??鞓返纳睢.斎蛔钅苁谷烁械叫腋5囊沧匀皇乾旣悂啔w屬于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奧地利被德意志占領(lǐng)后,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盡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zhèn)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