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5-24 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合集。

前輩告訴我們,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為了使每堂課能夠順利的進展,教師通常會準備好下節(jié)課的教案,所以,很多老師會準備好教案方便教學,教案有助于老師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所以你在寫幼兒園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合集,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本頁面!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1】

課時目標:

1、認識“芙、蓉、洛”3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芙蓉樓送辛漸》,背誦并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3、體會詩意,感悟詩情,讀出畫面。感受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fā)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zhì)高潔的人的決心。

教學過程:

板塊一激趣導入,漸入詩境

1、激趣導入。

(1)出示課題:《古詩三首》。

(2)師引導:我們學過很多古詩,你記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詩?可以背誦給大家聽聽嗎?

(3)生交流,師適時點評。

(4)師導入: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尤其是唐詩,是古典文學中的璀璨明珠。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看看這些詩又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詩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情懷,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感受。

2、生自由朗讀課文,在不懂的地方標注自己的疑問。

板塊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初讀古詩。

(1)課件出示《芙蓉樓送辛漸》。

(2)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借助課文注音讀準字音,借助課文注釋讀懂詩句。難讀的詩句多讀幾遍。

(3)師指名開火車讀詩句,相機糾正字音;小組比賽朗讀,讀通、讀順每句詩;同桌互讀,邊讀邊互相指正;師指三名生讀,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

2、學習要求會認、會寫的字。

(1)課件出示要求會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師指名讀帶拼音的詞語;全班齊讀。

(3)師指名讀去掉拼音的詞語;全班齊讀。

(4)課件出示要求會寫的字。

(5)生小聲認讀,師引導:從字形的角度觀察,這四個字要記住,難嗎?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師指名交流,相機講解。

①講解示例:“壺”,上下結(jié)構(gòu),由“士、冖、業(yè)”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壺”字的演變視頻。

③看完視頻后,師引導:“壺”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寫正確)

④師指導書寫“壺”,引導學生觀察“壺”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導學生描紅、書寫。

板塊三品讀詩文,入情入境

1、詩題入手,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2)關(guān)注詩題中的事件——“送”。

①師引導: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還有哪些疑問呢?在提出疑問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釋,看看能解決你的哪些疑問。

②生交流。

③師相機出示課件。

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④師引導:讀了這些詩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⑤生自由讀詩題。

⑥示例:這些詩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寫的是朋友將要遠行,詩人在為朋友送行。

⑦師引導: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嗎?(師相機出示課件)

課件出示:

《別董大》《贈汪倫》《山中送別》

(3)引導關(guān)注詩題中的人物、地點——辛漸、芙蓉樓。

①師引導生再讀詩題,嘗試用完整的句子說說詩題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樓這個地方送別友人辛漸的。

③簡介芙蓉樓、辛漸及寫作背景。

(4)關(guān)注詩人王昌齡。

①師引導: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詩人王昌齡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偉大的傳世之作呢?

②課件出示王昌齡資料。

③生默看課件出示資料,快速地從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課件出示古詩,生自由朗讀。

(2)師引導:王昌齡的這首送別詩表達出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與依依不舍之情嗎?它與其他送別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體會情感。

①師引導:靜下心來看看注釋,仔細讀讀,我們可以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從第1、2句詩中體會到詩人凄涼、傷感、孤獨的心情。

示例2:我從第3、4句詩中體會到作者高尚、堅定的.品格。

(4)學習詩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薄?/p>

①生自由朗讀這句詩,師引導:對于這句詩,你讀出了怎樣的感覺?詩中哪個詞向你傳達出這種情感?(相機出示課件)

②師:什么樣的雨能稱為“寒雨”呢?詩人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與友人惜別的黯淡氣氛。

③(課件出示圖片)師引導想象: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示例:秋雨蒙蒙,綿綿不絕,夜色漸濃。王昌齡和辛漸來到江邊,抬眼望去,江面雨霧彌漫,凄清靜謐。

④師小結(jié):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

⑤師指名朗讀詩句,引導讀出自己的體會。

(5)學習詩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師指名讀詩句,引導:你又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什么?

示例:從“平明”,即天剛剛亮,可以看出詩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門了,也許他們徹夜未眠?!肮隆弊种苯訉懗隽俗髡叩男那?。(板書:楚山孤)

②師指名讀,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

③師引導生繼續(xù)看圖: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示例:詩人和朋友來到江邊,依依惜別。遠處的山,好像也見證著這惜別的情景。

④師相機引導:在作者的眼里,孤獨的不僅僅是楚山,孤獨的還有詩人的內(nèi)心。(板書:孤獨)

⑤師指導: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師指名讀后全班齊讀)

(6)學習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①師引導:王昌齡會和朋友說些什么呢?

②師指名讀第3、4句詩。

③師引導朗讀:詩人特意從江寧送朋友到吳地潤州,然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詩人站在江邊,只覺一夜秋雨,寒意連連,江中遠山,孤傲聳峙,離愁別緒,溢滿心頭。詩人想到朋友馬上就會到洛陽,會見到自己洛陽的親友,詩人就想讓朋友告訴親友……

④生齊讀第3、4句詩。

⑤師引導想象:好友辛漸就要回去,即將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師引導朗讀:王昌齡想讓友人告訴親友什么?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

⑧生齊讀:“一片冰心在玉壺”。(課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壺)

⑨師生合作朗讀。

(師)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當結(jié)發(fā)的妻子問起時,王昌齡還會深情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當年邁的雙親問起時,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引導理解:冰、玉有什么特點?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吶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盡管兩次被貶,可詩人仍然堅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高尚品質(zhì)。

(板書:頑強純潔清廉正直)

3、總結(jié)全詩,領(lǐng)悟?qū)懛ā?/p>

(1)(課件出示全詩)師引導:讓我們再次走進這首詩,走進王昌齡,齊讀整首詩。

(2)有感情地朗讀。送別詩,送別的是朋友,表達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這也是送別詩的魅力。越讀越能看出詩中的別樣的意境,越讀越能感受到詩人的情誼深遠。(生再自由讀)

(3)生自由讀后師指名讀。

(4)師小結(jié):秋雨綿綿,江水悠悠,寒意陣陣,兩個夜行的人,他們是即將分別的朋友。天還未明,早起的兩人依依惜別,遠處的楚山見證著一切。這寒雨,這孤山,是分別的離愁,更是詩人的心聲呀——無論多少凄風冷雨,詩人內(nèi)心都堅如磐石,縱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潔。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別具匠心啊。

4、默寫古詩。

5、拓展練習。收集送別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tài)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以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即將結(jié)束小學生活,離開美麗的校園。隨著畢業(yè)的臨近,不知你們是否已經(jīng)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開始彌漫離別的氣息;那么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xiāng),辛漸返鄉(xiāng),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xiāng)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焙髢删渥员缺鶋?,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3】

北京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頌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2、板題。強調(diào):芙蓉的寫法、意思。

3、齊讀題目。

4、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介紹詩人

三、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確,讀流暢。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四人一小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詩寫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

2、回報交流。

(1)指名讀詩。隨機學習壺字。

再齊讀。

(2)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

想一想:詩中的哪兩個詞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什么樣的雨稱為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

秋風秋雨秋煞人,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

指名讀。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最后兩句詩寫了些什么?

冰心從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詩人想說明什么?

玉壺又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正廉潔。在與好友分別的時刻,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自己呢?

出示寫作背景。

陰霾的天氣,遠離的朋友,再加上眾口的毀謗,朝廷的貶謫,詩人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的面對一切。

所以,臨別之時,王昌齡堅強地對辛漸說

一切的一切,王昌齡沒有失望,而是樂觀地對辛漸說

讓我們像王昌齡一樣,堅強而樂觀地說

(4)同學們已經(jīng)會從前兩句詩中讀出孤獨、凄涼,從后兩句詩中讀出樂觀堅強。你們會讀詩了,你們會吟詩嗎?

吟詩,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誦,抑揚頓挫慢慢的吟出詩的韻味。

試讀。

指名讀。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離別。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4、小結(jié):人生自古傷離別??墒?,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有彼此,只要我們學會珍惜,離別將不再是憂傷。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4】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guān)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jié)。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鏈接: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游,“二人數(shù)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jīng)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jīng)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shù)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并稱。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5】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guān)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jié)。

板書:(古詩全文)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6】

1.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shù)特色。

3.情感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lǐng)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shù)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二、初讀文本,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nèi)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jié)奏快慢、停頓、語調(diào)、輕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diào),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鯂健笔求@異之辭。“?!薄案摺?,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昂酢薄霸铡?,皆可有延長音?!笆竦乐y”,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diào)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边@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diào)讀?!靶Q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边@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diào)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chǎn)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復還是另有創(chuàng)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chuàng)作。我們能借助于本詩的學習,以了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jié)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jié):

第一處創(chuàng)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tǒng),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情感抒發(fā)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第二課時

三、再讀文本,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nèi)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fā):“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p>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xiàn)為哪兩個關(guān)鍵字?

高、險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nèi)容。

4、教師指導總結(jié):

一嘆蜀道之高險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蜀道之驚險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fā)愁)

(可畏)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之兇險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9、教師總結(jié):

第二處創(chuàng)新: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nèi)容依照傳統(tǒng)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xiàn)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xiàn)實的主題。

四、課后作業(yè):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后作業(yè)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嘆蜀道之高險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蜀道之驚險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fā)愁)

(可畏)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之兇險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fā)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jīng)〃采薇》中遠征戰(zhàn)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圣杜甫“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南矏傂那?;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guān)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八汀笔撬蛣e的意思?!靶翝u”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xiāng)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xiāng),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jié)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jié)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jié)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nèi)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jié)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梢园炎约鹤x懂的內(nèi)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結(jié)合注釋,我們已經(jīng)對這首詩的內(nèi)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鉆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

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

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nèi)心??!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xiāng)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里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2)指導朗讀

一、二句。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惆悵,那份送別好友時的凄涼孤寂。

2、教學

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天亮了,這對好友就要分別了。如果是你,會讓友人給你的家人帶什么話呢?但是詩人王昌齡卻是只是囑托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ǔ鍪竞髢删湓姡?/p>

(2)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jié)發(fā)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3)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課件插入詩人生平簡介: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四十一歲時因事獲罪,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shù)年,又遭人底毀,五十一歲時又一次遭到貶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龍標。王昌齡一生中竟兩次被貶。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時間,為官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可以說,他一生壯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他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從未改變過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zhì),也從未改變過報效國家的志向?。?/p>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jīng)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ò鍟焊邼崳?/p>

(4)引讀:所以當年邁的雙親問他:你會因橫遭誹謗非議而改變志氣嗎?王昌齡會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jié)發(fā)的妻子問他:你會因為處境艱難而向惡劣的環(huán)境屈服嗎?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親密的兄弟問他:你會因為官場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同流合污嗎?王昌齡會堅決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情深意重的友人問他:你會因為遭到貶謫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嗎?王昌齡依然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吶喊:(師引生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共有兩首,這節(jié)課學的是其中一首,描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出示詩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泵鑼懙氖穷^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我們來讀一讀。(生讀)從“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庇衷僖淮蔚莱隽嗽娙说墓录胖椤5还墉h(huán)境怎樣惡劣,內(nèi)心怎樣孤寂,始終改變不了詩人的高潔情操,因為他始終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并引生再讀此句)

2、師配樂解說: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行,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寫詩給自己的朋友。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3、結(jié)束語:同學們,離別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獨的楚山。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還有很多表達離情別怨的詩歌。比如說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王維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課后可以去欣賞、品味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潔

冰心 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nèi)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lǐng)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古詩。

1、 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 孤 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 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zhuǎn)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本驼f我的內(nèi)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 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jié)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yún)?”,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huán)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nèi)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tài)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xiàn)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難點:

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搿?/strong>

1、對詩游戲。(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導入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3、理解詩題。

4、背景介紹。

二、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讀正音。

(2)指導讀出節(jié)奏美;指讀、男女生共讀。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能不能讀出節(jié)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jié)奏與韻律。

2、師范讀,讀出韻腳音調(diào)。

3、生試讀,指讀。

4、齊讀古詩。

三、感悟詩歌內(nèi)容。[迷你句子網(wǎng) WWW.Jz139.CoM]

1、自讀自悟。學生結(jié)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讓你看到了送別時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課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別時的天氣下著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別的時間。

(3)“楚山孤”可以看出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孤寂心情。

四、走進詩人感悟品格。

1、教學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jié)發(fā)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边@究竟是為什么?

(2)播放動畫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jīng)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ò鍟焊邼崳?/p>

(3)補充“玉壺”典故詩句。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六、作業(yè)布置。

1、默寫古詩。

2、搜集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10】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感強調(diào)了個人經(jīng)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yǎng)。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xiàn)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nèi)心,理解人物品質(zhì)。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話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請同學們自讀課題,并說說通過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xiāng),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xiāng)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nèi)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diào)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jié)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jié)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jié)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guān)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jié)。)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yún)堑氐挠甑拇_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袼涂统焦隆?齊讀)

(2)離別的“寒”內(nèi)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jié):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tài)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tài)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nèi)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nèi)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nèi)心,感悟人物品質(zhì)(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nèi)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chuàng)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huán)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nèi)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zhì)奠定基礎。)

(2)指名發(fā)言。

(3)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仍然采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jīng)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jīng)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jīng)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zhì)。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睂W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2)引導: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的轉(zhuǎn)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不想回家嗎?(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

總結(jié):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nèi)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quán),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拓展閱讀:《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保悦傻臒熡昊\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边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lián)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娙藦那宄簾o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yōu)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gòu)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課件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fā)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jīng)·采薇》中遠征戰(zhàn)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圣杜甫“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南矏傂那?;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guān)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靶翝u”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xiāng)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xiāng),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jié)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jié)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jié)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nèi)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jié)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梢园炎约鹤x懂的內(nèi)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結(jié)合注釋,我們已經(jīng)對這首詩的內(nèi)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鉆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nèi)心啊!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xiāng)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里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師引生再讀)。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編輯推薦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合集7篇


編輯為您搜集了一些與此話題相關(guān)的資料,讓我們自信地迎接未來變得越來越出色。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每個老師都要認真寫教案課件。教案是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1)

學習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整首詩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賞并感受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⒉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態(tài)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fā)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zhì)高潔的人。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難點

從“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壺“中體會到詩人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品質(zhì)。

課前交流:

今天看到這么多的同學與我一同學習,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差不多是我們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歡大班上課熱烈的氣氛。

哦,忘了自我介紹,我姓鄭,鄭成功的鄭。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

真好,我宣布,從現(xiàn)在開始,我又結(jié)識了( )位新朋友。你們愿意與我交朋友嗎?

好,那就請朋友們與我一同進入這“古韻流香“的課堂吧。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看到“古韻“二字,你能聯(lián)想到哪些詞語?

說得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流香溢彩,舉世聞名。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的迷人魅力。

讀詩題

(出示2:課題)我們一起來來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師: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發(fā)了哪些疑問呢?

預設:1地點 2送別詩 3送辛漸

師板書課題

疑:1芙蓉樓在哪里 2辛漸和王昌齡是什么關(guān)系? 辛漸要去哪里?(注釋)

點擊相關(guān)鏈接,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料

那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讀詩人

三、讀詩人(出示3:詩人)教師導語:

那么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人

先請同學們把自己預習所得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關(guān)于王昌齡的資料

師:同學 出示資料

用一句話說說從這段文字中了解到關(guān)于王昌齡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廣交朋友 4才華橫溢

四、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讀全詩及注釋

2,(出示課件)指名朗讀 4人左右

3,聽范讀,發(fā)現(xiàn)不足

4,模仿誦讀

5,你通過朗讀古詩和注釋知道了什么?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頌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2、板題。強調(diào):“芙蓉”的寫法、意思。

3、齊讀題目。

讓我們帶著學習古詩的飽滿熱情再讀題目。

既然是送別,讓我們再帶著淡淡的憂傷齊讀題目。

4、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介紹詩人。

二 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確,讀流暢。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四人一小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詩寫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

2、回報交流。

(1)指名讀詩。隨機學習“壺”字。

再齊讀。

(2)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

想一想:詩中的哪兩個詞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什么樣的雨稱為 “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

“秋風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

指名讀。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最后兩句詩寫了些什么?

“冰心”從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詩人想說明什么?

“玉壺”又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正廉潔。在與好友分別的時刻,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自己呢?

出示寫作背景。

陰霾的天氣,遠離的朋友,再加上眾口的毀謗,朝廷的貶謫,詩人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的面對一切。

所以,臨別之時,王昌齡堅強地對辛漸說——

一切的一切,王昌齡沒有失望,而是樂觀地對辛漸說———

讓我們像王昌齡一樣,堅強而樂觀地說————

(4)同學們已經(jīng)會從前兩句詩中讀出孤獨、凄涼,從后兩句詩中讀出樂觀堅強。你們會讀詩了,你們會吟詩嗎?

吟詩,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誦,抑揚頓挫慢慢的吟出詩的韻味。 試讀。

指名讀。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離別。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4、小結(jié):人生自古傷離別??墒?,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有彼此,只要我們學會珍惜,離別將不再是憂傷。

三 學用結(jié)合,多元訓練

1、解釋:

平明——冰心——

2、《芙蓉樓送辛漸》是朝詩人寫的一首人與友人分別的時間是,具體地點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運用了表現(xiàn)了作者

4、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堅強冰心

孤樂觀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3)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guān)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jié)。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鏈接: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游,“二人數(shù)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jīng)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jīng)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shù)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并稱。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nèi)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lǐng)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古詩。

1、 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 孤 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 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zhuǎn)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本驼f我的內(nèi)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 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jié)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yún)?”,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huán)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nèi)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tài)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xiàn)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5)

①知識與技能:

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②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兩課時

第一課時《詠雪》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及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2.質(zhì)疑問難。

3.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入設計:

說說你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

同學們,其實像他們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作者、作品簡介:

(1)劉義慶劉義慶(403—約443),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diào)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2)《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后漢至南朝劉宋王朝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

三、學習新課:

1.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2.二讀課文,理解詞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家庭聚會),與兒女(子侄輩,指年輕一代)講論文義。

俄而(不久,一會兒)雪驟,公欣然(高興)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差不多)可擬(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風起?!?/p>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三讀課文,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4.四讀課文,研討問題:

①“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融洽歡快輕松。)

②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③文章結(jié)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

5.五讀課文能背誦。

四、拓展延伸:

1.討論: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如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

2.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并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

五、課堂總結(jié):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xiàn)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業(yè):

1.當詠出喻雪佳句后,謝太傅全家人的心情會有什么反應?

2.請你體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

第二課時《陳太丘與友期》

一、復習檢查

背誦、翻譯課文。

二、導入課文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謝道蘊這個才女,這節(jié)課我們將認識陳元方這個神童。

首先看看標題怎么理解,陳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習慣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稱來作為對人的稱呼,相同的還有蘇東坡,期是約定,綜上所述,標題意思是一個在太丘做官姓陳的人和朋友有約定.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要求聽準字音,重要字詞在旁邊注上拼音。

(強調(diào)不----通“否”。)

2.學生小聲跟著讀,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3.齊讀課文。

四、再讀課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讀課文,對照注釋及翻譯資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難處做上記號。

指名2個學生質(zhì)疑字句,師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樣,離開乃:才)

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約同行委:丟下,舍去)

③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拉顧:回頭看)

④區(qū)分尊君(尊稱)君(禮貌的稱呼,意為你)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在理解字句之后,應該學會翻譯重要句子,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出來,同時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句話,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誰不至,明顯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還有文中的“過中不至”,指名翻譯,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翻譯其他的句子。)

五、研讀課文、討論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問題:

①客人發(fā)怒的原因是——“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現(xiàn)是——“過中不至”。

(可見我們做人要講“信”講“禮” 。)

2.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點?

(聰明機智)

3.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文章結(jié)尾客人已經(jīng)主動道歉,他仍然入門不顧,是否禮貌?

(同桌或者4人小組之間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視仁義禮智信的,那么,“誠信”“禮貌”對今天的我們還有用嗎?請聯(lián)系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認識。

(提示: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師長朋友應該怎樣?在考試的時候堂而皇之拿著參考資料是否就是“誠信”的體現(xiàn)呢? )

(補充中外名人講誠信的名言: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勘葋?/p>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ㄋ拱禾K爾·瑪阿里)

七、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確實是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繼承并發(fā)揚這一光榮傳統(tǒng),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的字詞練習。

2.完成基礎訓練作業(yè)。

3.補充閱讀:

(1)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Γ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信然。

(2)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睆蛦枙骸扒浜我圆缓?”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p>

九、教學反思

附:板書設計

詠雪

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

(考題)

兄子;撒鹽空中(笑)欣賞贊揚

兄女:柳絮因風起(樂)道蘊才氣

補充評價:無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貴(側(cè)面襯托)

陳太丘與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開端父友:問

元方:答針鋒相對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據(jù)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正直不阿

尾聲父友:下車引之聰慧明理

客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元方:聰明機智講信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6)

一、解題導入,讀題質(zhì)疑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芙蓉樓送辛漸”,生齊讀)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八汀笔撬蛣e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適時正音辨音“洛(luò)”,認識生字“壺”。

2、朗讀檢查。(正確、節(jié)奏、速度)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讀好詩句是前提。從正確朗讀、讀好每一個字做起,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把握好速度。

三、詩文理解,自主交流

1、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讀得懂?請你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學)

2、同桌之間交流,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

3、認為自己讀得懂的請舉手,說說這首詩大致講了什么意思。(生答,師結(jié)合注釋講解字詞意思)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從字詞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弄清詩歌表達的主題。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詩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

四、詩文品讀,賞析感悟

1、請大家默讀前兩句,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的依據(jù)在哪里?如果你能說出來,說明你真的弄懂了。

“連”“入”兩個動詞寫出了“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黯淡氣氛?!俺焦隆北磉_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強烈的凄冷孤寂感)(板書“凄冷”“孤寂感”)

【設計意圖】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nèi)心情志的,在理解詩歌大意之后,還需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一字一詞推敲,從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兩句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送別辛漸一共寫了兩首詩,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

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nèi)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來因事被貶謫至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其間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生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詩歌的意境。

3、讀一讀后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凄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詩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zhì))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

“玉壺”是什么樣子的?(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玉壺冰”首次見于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至唐代成為一個久寫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現(xiàn)在詩詞作品里。(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玉壺冰”是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鍵,也是理解詩人精神品質(zhì)的難點,知人論詩,因此補充“玉壺冰”的歷來寄托就有了依據(jù)。

4、想象:詩人會向辛漸說什么呢?

5、歸納主題:全詩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zhì)的崇高氣節(jié)。

6、指導背誦。

送別詩我們學了很多,有的借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離別的不舍,同時體現(xiàn)了詩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保ㄍ蹙S《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保ɡ畎住顿浲魝悺罚┯械陌央x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保ㄍ醪端投派俑问裰荨罚┻€有像今天我們所學的,借送別來表達胸中的積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設計意圖】拓展處安排群詩閱讀,既對送別詩做一個小結(jié),又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從人物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品質(zhì)”,圍繞書后習題展開學習,群詩閱讀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主題性閱讀,這樣的'學習,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精神。

古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節(jié)奏感、音韻感、畫面感、意蘊感都需要反復誦讀。朗讀,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讀,教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這是基礎;入口入心讀,讓學生能夠讀懂詩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讀,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情。讀之有層次,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古詩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文字簡練,但內(nèi)涵豐富,意味無窮,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照注釋理解詩句,抓住關(guān)鍵詞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感悟,和作者來場穿越千年的對話,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情意。

古詩教學最終指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向?qū)W生核心素養(yǎng),而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經(jīng)典,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讓美感流淌在學生心中,把文化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篇7)

一、本詩進入課堂的一些想法:

1、對于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于比較特別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梢哉f,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伸。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有助于個性化地理解本詩。

二、學習目標初定:

1、讀通本詩,并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2、把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在以寫促讀中達成對詩人內(nèi)心的理解,并能將個人的想像體驗融入到寫作活動中;

3、背誦本詩并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guān)的一些詩句。

三、有關(guān)資料: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洱垬艘把纭罚骸般湎耐碜銢鲲L,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于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xiāng)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zhàn)亂,回歸鄉(xiāng)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四、學習過程: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guān)于送別詩的學習經(jīng)驗。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考一般情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一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難舍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xiàn):背誦的熟練情況、教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經(jīng)驗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經(jīng)驗學習,教師作適當?shù)姆答?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問題標注于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并交流。

3、估計的爭議(1):前面兩句詩均為描寫環(huán)境,在日記中應從哪一個環(huán)境入手?達成共識的途徑為引導學生想像:晚上王昌齡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币赃_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nèi)心世界的了解。

5、對第二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朋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并作交流。

8、適當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學生寫成的日記。)

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經(jīng)典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案密切相關(guān),好的教案課件怎么寫?下面是我在網(wǎng)上找到的一篇題為“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夠為您提供一些啟示讓您掌握新的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1

1、了解本詩基本內(nèi)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shù)風格;

3、背誦這首詩。

1、詩的寓意

2、詩的風格

1、布置預習:結(jié)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并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風格。

2、教學方法:誦讀,感悟,討論。

3、教學時間:2教時

4、擬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1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想:1、由溫習李白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導入。

2、由背誦李白詩歌競賽導入。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2、范讀全詩(或師范讀,或指名范讀)

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3、自瀆并討論全詩基本內(nèi)容

提問一:全詩三節(ji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節(jié),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jié),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jié),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zhàn)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讀全詩,重點感悟

1、提問二:奠定全詩抒情基調(diào)的詩句是什么?(討論)

明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diào),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后出現(xiàn)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提問三: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討論,交流)

明確:關(guān)于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系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jié)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jīng)。因此說缺乏根據(jù)。

三說: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3、討論: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以上三說曾予批駁,且自創(chuàng)新說云:“……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對此說,你持何態(tài)度?

點撥:不妨結(jié)合此詩具體內(nèi)容,尤其是第二、第三節(jié)內(nèi)容加以思考。

明確:胡震亨的說法很有道理,“言其險,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準確。如據(jù)文直解并聯(lián)系安史之亂前后蜀地動亂頻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這樣。

4、誦讀全詩,感悟其思想內(nèi)容。

第2課時

一、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回顧舊知,指名表情誦讀(配樂)

2、提問四: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詩別裁》)對此,你怎樣看?(討論,交流)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nèi)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shù)特色而言的。

3、提問五:《蜀道難》的藝術(shù)特色是什么?(討論,交流)

明確: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先說章法靈活。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jié)尾各出現(xiàn)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再說氣象宏偉。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jīng)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二、拓展遷移,鑒賞美點

4、提問六: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討論,交流)

點撥:仁者可見仁,智者可見智,不強求一致。

明確:

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想鉤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著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shù)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薄皰袇v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薄缘巧街y,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象,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薄局兴娋拔铮嬅嫒绱似嗲?,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薄嬅鏄O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小結(jié):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xiàn),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研究性學習:

1、結(jié)合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再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就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xiàn)手法作一探討。

2、李白是投江自盡的。這樣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性格豪放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歸宿呢?你能從他的生平和詩歌中找到答案嗎?

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shù)方面無疑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所有的目標不太現(xiàn)實。于是我就以課后練習題二為“母題”,圍繞唐代評論家殷璠對這首詩的評價進行教學設計:“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為此體調(diào)也?!蹦敲?,這首詩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章法結(jié)構(gòu)、語言、意境、主旨、風格等。

時間短,任務重,在翻閱各種資料并對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后,我決定忍痛割愛,舍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奇”字,以賞析詩歌藝術(shù)特色并進行鑒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也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感強調(diào)了個人經(jīng)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yǎng)。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xiàn)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nèi)心,理解人物品質(zhì)。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話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請同學們自讀課題,并說說通過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xiāng),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xiāng)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nèi)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diào)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jié)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jié)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jié)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guān)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jié)。)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yún)堑氐挠甑拇_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袼涂统焦隆?齊讀)

(2)離別的“寒”內(nèi)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jié):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tài)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tài)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nèi)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nèi)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nèi)心,感悟人物品質(zhì)(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nèi)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chuàng)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p>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huán)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nèi)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zhì)奠定基礎。)

(2)指名發(fā)言。

(3)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仍然采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jīng)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jīng)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jīng)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zhì)。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2)引導: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的轉(zhuǎn)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不想回家嗎?(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

總結(jié):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nèi)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六、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3

北京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頌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2、板題。強調(diào):芙蓉的寫法、意思。

3、齊讀題目。

4、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介紹詩人

三、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確,讀流暢。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四人一小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詩寫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

2、回報交流。

(1)指名讀詩。隨機學習壺字。

再齊讀。

(2)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

想一想:詩中的哪兩個詞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什么樣的雨稱為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

秋風秋雨秋煞人,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

指名讀。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最后兩句詩寫了些什么?

冰心從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詩人想說明什么?

玉壺又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正廉潔。在與好友分別的時刻,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自己呢?

出示寫作背景。

陰霾的天氣,遠離的朋友,再加上眾口的毀謗,朝廷的貶謫,詩人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的面對一切。

所以,臨別之時,王昌齡堅強地對辛漸說

一切的一切,王昌齡沒有失望,而是樂觀地對辛漸說

讓我們像王昌齡一樣,堅強而樂觀地說

(4)同學們已經(jīng)會從前兩句詩中讀出孤獨、凄涼,從后兩句詩中讀出樂觀堅強。你們會讀詩了,你們會吟詩嗎?

吟詩,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誦,抑揚頓挫慢慢的吟出詩的韻味。

試讀。

指名讀。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離別。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4、小結(jié):人生自古傷離別。可是,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有彼此,只要我們學會珍惜,離別將不再是憂傷。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4

一、解題導入,讀題質(zhì)疑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芙蓉樓送辛漸”,生齊讀)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八汀笔撬蛣e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適時正音辨音“洛(luò)”,認識生字“壺”。

2、朗讀檢查。(正確、節(jié)奏、速度)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讀好詩句是前提。從正確朗讀、讀好每一個字做起,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把握好速度。

三、詩文理解,自主交流

1、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讀得懂?請你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學)

2、同桌之間交流,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

3、認為自己讀得懂的請舉手,說說這首詩大致講了什么意思。(生答,師結(jié)合注釋講解字詞意思)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從字詞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弄清詩歌表達的主題。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詩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

四、詩文品讀,賞析感悟

1、請大家默讀前兩句,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的依據(jù)在哪里?如果你能說出來,說明你真的弄懂了。

“連”“入”兩個動詞寫出了“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黯淡氣氛。“楚山孤”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強烈的凄冷孤寂感)(板書“凄冷”“孤寂感”)

【設計意圖】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nèi)心情志的,在理解詩歌大意之后,還需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一字一詞推敲,從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兩句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送別辛漸一共寫了兩首詩,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

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nèi)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來因事被貶謫至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其間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生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詩歌的意境。

3、讀一讀后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凄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詩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zhì))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

“玉壺”是什么樣子的?(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玉壺冰”首次見于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至唐代成為一個久寫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現(xiàn)在詩詞作品里。(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玉壺冰”是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鍵,也是理解詩人精神品質(zhì)的難點,知人論詩,因此補充“玉壺冰”的歷來寄托就有了依據(jù)。

4、想象:詩人會向辛漸說什么呢?

5、歸納主題:全詩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zhì)的崇高氣節(jié)。

6、指導背誦。

送別詩我們學了很多,有的借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離別的不舍,同時體現(xiàn)了詩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保ㄍ蹙S《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保ɡ畎住顿浲魝悺罚┯械陌央x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保ㄍ醪端投派俑问裰荨罚┻€有像今天我們所學的,借送別來表達胸中的積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薄?/p>

【設計意圖】拓展處安排群詩閱讀,既對送別詩做一個小結(jié),又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從人物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品質(zhì)”,圍繞書后習題展開學習,群詩閱讀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主題性閱讀,這樣的'學習,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精神。

古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節(jié)奏感、音韻感、畫面感、意蘊感都需要反復誦讀。朗讀,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讀,教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這是基礎;入口入心讀,讓學生能夠讀懂詩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讀,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情。讀之有層次,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古詩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文字簡練,但內(nèi)涵豐富,意味無窮,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照注釋理解詩句,抓住關(guān)鍵詞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感悟,和作者來場穿越千年的對話,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情意。

古詩教學最終指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向?qū)W生核心素養(yǎng),而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經(jīng)典,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讓美感流淌在學生心中,把文化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nèi)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走進詩人內(nèi)心,揣摩情感變化。

難點: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nèi)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讀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別董大》高適

《贈汪倫》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2、匯總離別詩里的名句,讀,你讀出來什么?

自古離別多惆悵,有辛酸,有無奈,有思念,有囑托……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也提筆寫下了一首離別詩,他一改以往離別時悲悵的筆調(diào),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去品味個中滋味。

3、老師板書芙蓉,強調(diào)寫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種植物,本是荷花的別稱,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里指的解釋即為荷花,不過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將荷花喚作芙蓉了。

4、生齊讀課題,出示全詩。用一句話說題目的意思。誰送誰?哪兒送?芙蓉樓在哪兒?

二、初步感知詩歌,熟讀詩歌,把握韻律。

1、提示”壺“,部首:士

2、自由讀詩3遍。讀準字音,詩句讀通順。

抽生讀,師點評。

A:(微笑)嗯,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平明“的”兩個后鼻韻“,她讀準了,再比如”夜入?yún)恰啊比缦鄦枴暗摹比纭奥N舌音的,她也讀準了,讀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不但讀得字字落實,而且要讀出古詩特有的那種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韻讀得好。

B:送你四個字,聲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讀,更用眼神在讀,用表情在讀,更用整個生命在讀,真好!我們一起來讀,怎么讀呢,聽清楚要求,每一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面三個字馮老師來讀,明白嗎?好,準備。題目和作者也由馮老師來讀。把頭抬起來,深深吸上一口氣。交換讀

3、這首詩,我們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讀詩不但要讀出它的節(jié)奏和味道,更要關(guān)注和體會它帶給我們的那一份情緒和那一種感覺。

這是一首送別詩,樸實平淡的送,飽含了作者幾多深情和惆悵呢?

三、品詩意

1、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提示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師點評

想一想:詩中的哪個字或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的,不著急,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靜靜地默讀詩。想一想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情緒,你在這些地方做一做記號,明白嗎?有些同學不用老師提示,已經(jīng)把筆拿起來了,好習慣,這就是我們多年來養(yǎng)成的默契。

2生反饋,

寒:

A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意思為,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jié)。

什么樣的雨稱為“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板書:雨

“秋風秋雨秋煞人”,“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B江,板書江

此時江面感覺如何?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蕭瑟的秋意。

C吳地

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三國里的孫吳故地,稱吳。這里用了連和入,字面上寫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將于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感知。這雨何時來的?詩人感知到了嗎?

D這寒意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嗎?對,更浸透在兩個離別的友人心頭上。

3.透過詩句,我們也仿佛和王昌齡站在芙蓉樓上看到了什么?

這樣的一幅畫面,那就是(師指著板書,學生說,吳江夜雨圖)

此刻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在你腦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氣籠罩的江面上……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你看到了紛紛揚揚的秋雨……

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雨點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時你的感覺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緒是……

師:這就是詩人,而你眼前出現(xiàn)的是……

生:

師:又一個詩人,是的,孤獨,因為一想到朋友即將離我而去,一片估計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師:因為孤獨,詩人在滿江煙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師:怎樣的楚山?生:孤獨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說詞語……

從哪個字看出來的?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師:詩中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什么時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時候看到楚山?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此為其一,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繪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指名學生讀。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nèi)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他們會說些什么?抽3—5人說

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

師: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哪個字中?(孤)帶著這種感覺,誰想讀前2行。

5、走進作者,品讀文字

師:猜猜看,這王昌齡何以孤獨至此,中晚唐的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瑣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浪淘沙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聲聲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而王昌齡卻將聽覺、視覺、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臍鈩?,如若讓你給這幅吳江夜雨圖著色,你會用什么色調(diào)?

為什么?想映襯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師:你查過資料?什么叫貶謫?

可能是因為屢遭被貶,現(xiàn)在的我們誰也不清楚當時的王昌齡,送別辛漸的王昌齡到底是因為什么而感到孤獨,孤寂,孤僻,但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滿江煙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頭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齡嚴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這樣的景層層包圍著誰?

生:王昌齡

師:聽,王昌齡在吟誦……生跟著誦讀

四、悟詩情,再品孤。

師:好友辛漸要走了,即將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

生:年邁的雙親,結(jié)發(fā)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師:這些親友見到信件后可能會問些什么?

生:他為什么不回來?

他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被貶?

師:是啊,洛陽親友的問題,疑惑,王昌齡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語,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引讀: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

當結(jié)發(fā)妻子問起時,王昌齡會深情地說……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

師:冰,玉有什么特點?(純潔、透明、潔白無瑕)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吶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zhì))師: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開元宰相姚崇自寫下《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也曾用冰壺自我鼓勵。

倘若你離家多年未歸,會給親友帶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報平安

師:

“玉壺”比喻什么?王昌齡的真心

那為什么王昌齡卻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操守的信念?

師:王昌齡從清澈無暇,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精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洛陽親友,這比任何相似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親友的深情。

師:寒氣漫天的夜雨,打濕了他冰潔的真心沒有?

煙波浩渺的吳江,隔斷了他對親友的傾訴沒有?

此刻,那孤獨的楚山呢?在這吳江夜雨圖中,又是怎樣的氣勢?

生:雄渾,豪邁,孤傲,

師:王昌齡,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出塞,從軍行,他同情,寫了宮怨詩,這是怎樣的王昌齡?

積極向上,憂國憂民,壯志雄心

師:這樣的詩家天子王昌齡,在屢遭被貶后,仍壯志雄心,在他被貶期間,許多好友紛紛做事來表達對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指名讀

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王昌齡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盡管友人已離我而去,但作者的內(nèi)心更加孤傲堅定,從孤獨到孤傲,讓我們走進冰清玉潔的王昌齡,齊讀全詩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那蒼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了詩人送別詩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孩子們,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五.拓展

這首詩寫了一種情緒,人人都會有的`情緒,一個大寫的孤子,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達此情的詩歌不計其數(shù)。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獨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師:正所謂煙雨迷蒙吳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們,你們想過嗎?人有悲歡離合,若沒有了那場送別,這滿腹的豪情壯志又與誰訴說呢?所以王昌齡這樣寫道:洛陽親友如相問……

從此,送別詩成了傳遞情義,表達惆悵訴說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寫下了: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王維在送別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詩:勸君更盡一杯酒……

高適作別董庭蘭寄語:莫愁前路無知己,……

李白對自己粉絲王倫贈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別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

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兒!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6

課時目標:

1、認識“芙、蓉、洛”3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芙蓉樓送辛漸》,背誦并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3、體會詩意,感悟詩情,讀出畫面。感受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fā)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zhì)高潔的人的決心。

教學過程:

板塊一激趣導入,漸入詩境

1、激趣導入。

(1)出示課題:《古詩三首》。

(2)師引導:我們學過很多古詩,你記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詩?可以背誦給大家聽聽嗎?

(3)生交流,師適時點評。

(4)師導入: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尤其是唐詩,是古典文學中的璀璨明珠。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看看這些詩又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詩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情懷,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感受。

2、生自由朗讀課文,在不懂的地方標注自己的疑問。

板塊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初讀古詩。

(1)課件出示《芙蓉樓送辛漸》。

(2)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借助課文注音讀準字音,借助課文注釋讀懂詩句。難讀的詩句多讀幾遍。

(3)師指名開火車讀詩句,相機糾正字音;小組比賽朗讀,讀通、讀順每句詩;同桌互讀,邊讀邊互相指正;師指三名生讀,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

2、學習要求會認、會寫的字。

(1)課件出示要求會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師指名讀帶拼音的詞語;全班齊讀。

(3)師指名讀去掉拼音的詞語;全班齊讀。

(4)課件出示要求會寫的字。

(5)生小聲認讀,師引導:從字形的角度觀察,這四個字要記住,難嗎?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師指名交流,相機講解。

①講解示例:“壺”,上下結(jié)構(gòu),由“士、冖、業(yè)”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壺”字的演變視頻。

③看完視頻后,師引導:“壺”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寫正確)

④師指導書寫“壺”,引導學生觀察“壺”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導學生描紅、書寫。

板塊三品讀詩文,入情入境

1、詩題入手,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2)關(guān)注詩題中的事件——“送”。

①師引導: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還有哪些疑問呢?在提出疑問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釋,看看能解決你的哪些疑問。

②生交流。

③師相機出示課件。

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④師引導:讀了這些詩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⑤生自由讀詩題。

⑥示例:這些詩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寫的是朋友將要遠行,詩人在為朋友送行。

⑦師引導: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嗎?(師相機出示課件)

課件出示:

《別董大》《贈汪倫》《山中送別》

(3)引導關(guān)注詩題中的人物、地點——辛漸、芙蓉樓。

①師引導生再讀詩題,嘗試用完整的句子說說詩題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樓這個地方送別友人辛漸的。

③簡介芙蓉樓、辛漸及寫作背景。

(4)關(guān)注詩人王昌齡。

①師引導: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詩人王昌齡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偉大的傳世之作呢?

②課件出示王昌齡資料。

③生默看課件出示資料,快速地從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課件出示古詩,生自由朗讀。

(2)師引導:王昌齡的這首送別詩表達出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與依依不舍之情嗎?它與其他送別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體會情感。

①師引導:靜下心來看看注釋,仔細讀讀,我們可以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從第1、2句詩中體會到詩人凄涼、傷感、孤獨的心情。

示例2:我從第3、4句詩中體會到作者高尚、堅定的.品格。

(4)學習詩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薄?/p>

①生自由朗讀這句詩,師引導:對于這句詩,你讀出了怎樣的感覺?詩中哪個詞向你傳達出這種情感?(相機出示課件)

②師:什么樣的雨能稱為“寒雨”呢?詩人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與友人惜別的黯淡氣氛。

③(課件出示圖片)師引導想象: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示例:秋雨蒙蒙,綿綿不絕,夜色漸濃。王昌齡和辛漸來到江邊,抬眼望去,江面雨霧彌漫,凄清靜謐。

④師小結(jié):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

⑤師指名朗讀詩句,引導讀出自己的體會。

(5)學習詩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師指名讀詩句,引導:你又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什么?

示例:從“平明”,即天剛剛亮,可以看出詩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門了,也許他們徹夜未眠。“孤”字直接寫出了作者的心情。(板書:楚山孤)

②師指名讀,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

③師引導生繼續(xù)看圖: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示例:詩人和朋友來到江邊,依依惜別。遠處的山,好像也見證著這惜別的情景。

④師相機引導:在作者的眼里,孤獨的不僅僅是楚山,孤獨的還有詩人的內(nèi)心。(板書:孤獨)

⑤師指導: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師指名讀后全班齊讀)

(6)學習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①師引導:王昌齡會和朋友說些什么呢?

②師指名讀第3、4句詩。

③師引導朗讀:詩人特意從江寧送朋友到吳地潤州,然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詩人站在江邊,只覺一夜秋雨,寒意連連,江中遠山,孤傲聳峙,離愁別緒,溢滿心頭。詩人想到朋友馬上就會到洛陽,會見到自己洛陽的親友,詩人就想讓朋友告訴親友……

④生齊讀第3、4句詩。

⑤師引導想象:好友辛漸就要回去,即將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師引導朗讀:王昌齡想讓友人告訴親友什么?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

⑧生齊讀:“一片冰心在玉壺”。(課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壺)

⑨師生合作朗讀。

(師)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當結(jié)發(fā)的妻子問起時,王昌齡還會深情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當年邁的雙親問起時,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生)“一片冰心在玉壺?!?/p>

師引導理解:冰、玉有什么特點?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吶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盡管兩次被貶,可詩人仍然堅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高尚品質(zhì)。

(板書:頑強純潔清廉正直)

3、總結(jié)全詩,領(lǐng)悟?qū)懛ā?/p>

(1)(課件出示全詩)師引導:讓我們再次走進這首詩,走進王昌齡,齊讀整首詩。

(2)有感情地朗讀。送別詩,送別的是朋友,表達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這也是送別詩的魅力。越讀越能看出詩中的別樣的意境,越讀越能感受到詩人的情誼深遠。(生再自由讀)

(3)生自由讀后師指名讀。

(4)師小結(jié):秋雨綿綿,江水悠悠,寒意陣陣,兩個夜行的人,他們是即將分別的朋友。天還未明,早起的兩人依依惜別,遠處的楚山見證著一切。這寒雨,這孤山,是分別的離愁,更是詩人的心聲呀——無論多少凄風冷雨,詩人內(nèi)心都堅如磐石,縱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潔。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別具匠心啊。

4、默寫古詩。

5、拓展練習。收集送別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本詩構(gòu)思新穎,淡寫朋友間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前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別時的孤寂心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王昌齡這位偉大詩人的了解。

設計意圖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練,句句雋永。第一句七個字就寫出雨的多個特點,必須要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詩句的難點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齡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中的冰。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王昌齡當時的處境上。所以引入詩人的寫作背景,把“問”作為詩眼,引導孩子思考洛陽親友為什么會問,問什么,我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壺”?在此基礎上,再來朗讀,深化了同學們對詩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別詩進行復習歸類,王昌齡名為送別,實際是要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詩人高出一籌,不愧為“七絕圣手”。

原文呈現(xiàn)

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洛”三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并默寫這首詩。

3、理解“玉壺”、“冰心”的含義,把握整首詩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

4、體會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解題導入

1、 老師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學生跟著吟誦)。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出塞》。讀這首詩給你怎樣的感受?出示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寫七言絕句,后人稱王昌齡為“七絕圣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詩家夫子王江寧”,作品有《王昌齡集》。

2、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1)板書課題,齊讀。(板書:芙蓉樓送辛漸)

(2)請跟我一起寫“芙蓉”,這兩個都是形聲字,字體對稱。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別稱。

還記得王昌齡的另一首《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3、 讀詩首先要讀懂題目的意思:(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1)這樣,你你已經(jīng)讀懂題目了?芙蓉樓在哪?讀注釋。

(2)“辛漸”是王昌齡的什么人?猜猜看?!芭笥选笔窃鯓拥呐笥涯??

加一個詞語形容一下。我給你們講講他們之間的故事:當年王昌齡在江寧任縣丞,辛漸是他的好朋友。辛漸要從鎮(zhèn)江過江到揚州,然后北上到洛陽。王昌齡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漸從南京一直送到鎮(zhèn)江,晚上在芙蓉樓兩個好友喝酒話別,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別。

現(xiàn)在你覺得他倆是怎樣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讀通詩文,學習生字

1、王昌齡在送別知己好友之時,寫了這首送別詩,到底說了什么呢?我相信你們早就會讀了。(出示)請同學讀。

2、提出洛、壺。洛是河流的名稱,加上草字頭就是“落”。展示“壺”字的演變。指導書寫“壺”。

3、再讀。讀詩注重節(jié)奏,加節(jié)奏號讀。讀詩講究音斷氣連,示范后請學生再試試。

三、品讀詩文,賞析感悟

1、王昌齡送別知己好友,不送祝福,也不說朋友友情,卻寫了什么?齊讀前兩句詩??醋魑陌煽炊紝懙搅四膸追N景物?

(1)雨:什么樣的雨?寒冷(寒雨),雨大(連江),時間長(夜)

王昌齡用七個字寫出了雨的三個特點,果然,七絕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樣的?為什么說是“孤”呢?楚山非人,怎會孤獨呢?好友辛漸遠去,詩人感覺孤零零的,所以感覺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著作者的情感。

在這深秋的雨夜,綿綿不斷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煙雨籠罩,水天相接。此時,天剛剛亮,王昌齡要和好朋友辛漸分別了,他會怎么說呢?(學生想象說話)

2、 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的這位“七絕圣手”怎么說?出示,齊讀。他為什么說這個呢?(我給你們講講背后的故事:王昌齡曾經(jīng)在朝廷做官,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為對宰相張九齡被罷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貶謫到嶺南。后來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長安。不久又被貶到江寧當縣丞,最后甚至被貶到龍標當縣尉。他的官越當越小。)

(1)一再被貶謫,一再被降職,說他的閑言碎語就多了起來。各種流言蜚語,各種謠言,你猜猜都有哪些?

(2)這次好友辛漸回洛陽,洛陽有許多王昌齡的親友,他們一定會問,會問什么?(學生想象說話)

(3)所以,王昌齡對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引領(lǐng)個人讀,齊讀)

(4)“冰心”給你怎樣的感覺?(純潔、透明的、冰清玉潔的)

“玉壺”是晶瑩剔透的盛酒器,給你怎樣的感覺?(高尚的,純潔的,正直的)

我王昌齡的心就像就像晶瑩剔透的冰裝在玉壺里一樣,高尚純潔。

所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5)王昌齡之前,“冰心”“玉壺”早已被人寫進詩里。(出示)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笔悄铣U照的詩句,(人像垂下的紅絲繩一樣耿直,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清透)他就用玉壺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半x心何所贈,自有玉壺冰”是初唐詩人駱賓王的詩句。(離別的時候,我拿什么贈送給你,我這里自有如裝在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的真情。)駱賓王用玉壺冰比喻純潔的真情。

(6)王昌齡在送別辛漸時叮嚀,自己的心就像裝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又高尚,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流傳千古。這兩句詩好在哪里呢?他借著送辛漸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用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操。果然是七絕圣手。我們齊讀,感受!

3、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時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zhì)。既寫了離情別緒,又寫了自己的志向與品格。真是七絕圣手。我們來背誦。

四、歸類復習,拓展延伸

1、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詩)

2、 離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與友人分別時或是表達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這種種的離情別緒都凝聚在這字字凝練的古詩中。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送別詩?

《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言語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以酒相送)

《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踏歌相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目光相送)

《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相送)

作業(yè)布置

1、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并默寫。

2、嘗試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 楚山孤寂

冰心 玉壺高潔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8

一、本詩進入課堂的一些想法:

1、對于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于比較特別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可以說,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伸。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有助于個性化地理解本詩。

二、學習目標初定:

1、讀通本詩,并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2、把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在以寫促讀中達成對詩人內(nèi)心的理解,并能將個人的想像體驗融入到寫作活動中;

3、背誦本詩并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guān)的一些詩句。

三、有關(guān)資料: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于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xiāng)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zhàn)亂,回歸鄉(xiāng)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四、學習過程: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guān)于送別詩的學習經(jīng)驗。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考一般情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一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難舍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xiàn):背誦的熟練情況、教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經(jīng)驗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經(jīng)驗學習,教師作適當?shù)姆答?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問題標注于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并交流。

3、估計的爭議(1):前面兩句詩均為描寫環(huán)境,在日記中應從哪一個環(huán)境入手?達成共識的途徑為引導學生想像:晚上王昌齡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币赃_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nèi)心世界的了解。

5、對第二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朋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并作交流。

8、適當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學生寫成的日記。)

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xiàn):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難點:

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搿?/strong>

1、對詩游戲。(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導入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3、理解詩題。

4、背景介紹。

二、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讀正音。

(2)指導讀出節(jié)奏美;指讀、男女生共讀。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能不能讀出節(jié)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jié)奏與韻律。

2、師范讀,讀出韻腳音調(diào)。

3、生試讀,指讀。

4、齊讀古詩。

三、感悟詩歌內(nèi)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jié)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讓你看到了送別時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課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別時的天氣下著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別的時間。

(3)“楚山孤”可以看出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孤寂心情。

四、走進詩人感悟品格。

1、教學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jié)發(fā)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

(2)播放動畫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jīng)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ò鍟焊邼崳?/p>

(3)補充“玉壺”典故詩句。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六、作業(yè)布置。

1、默寫古詩。

2、搜集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fā)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jīng)〃采薇》中遠征戰(zhàn)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圣杜甫“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南矏傂那?;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guān)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八汀笔撬蛣e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xiāng)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xiāng),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jié)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jié)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jié)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nèi)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jié)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nèi)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結(jié)合注釋,我們已經(jīng)對這首詩的內(nèi)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鉆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

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

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nèi)心??!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xiāng)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里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2)指導朗讀

一、二句。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惆悵,那份送別好友時的凄涼孤寂。

2、教學

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天亮了,這對好友就要分別了。如果是你,會讓友人給你的家人帶什么話呢?但是詩人王昌齡卻是只是囑托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后兩句詩)

(2)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xiāng)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xiāng)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jié)發(fā)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3)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課件插入詩人生平簡介: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四十一歲時因事獲罪,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shù)年,又遭人底毀,五十一歲時又一次遭到貶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龍標。王昌齡一生中竟兩次被貶。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時間,為官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可以說,他一生壯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他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從未改變過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zhì),也從未改變過報效國家的志向?。?/p>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jīng)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ò鍟焊邼崳?/p>

(4)引讀:所以當年邁的雙親問他:你會因橫遭誹謗非議而改變志氣嗎?王昌齡會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jié)發(fā)的妻子問他:你會因為處境艱難而向惡劣的環(huán)境屈服嗎?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親密的兄弟問他:你會因為官場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同流合污嗎?王昌齡會堅決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情深意重的友人問他:你會因為遭到貶謫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嗎?王昌齡依然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吶喊:(師引生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共有兩首,這節(jié)課學的是其中一首,描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出示詩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我們來讀一讀。(生讀)從“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庇衷僖淮蔚莱隽嗽娙说墓录胖椤5还墉h(huán)境怎樣惡劣,內(nèi)心怎樣孤寂,始終改變不了詩人的高潔情操,因為他始終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并引生再讀此句)

2、師配樂解說: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行,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寫詩給自己的朋友。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3、結(jié)束語:同學們,離別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獨的楚山。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還有很多表達離情別怨的詩歌。比如說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王維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課后可以去欣賞、品味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潔

冰心 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11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边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lián)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yōu)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gòu)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12

當兩位很多年沒見面的朋友見面時,心中會充滿了激動和喜悅,會有許多話要對朋友說??墒郎蠜]有不散的酒席,人終究會離別、各奔東西的。古代許多文人墨客便以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笔峭醪g《芙蓉樓送辛漸》中的詩句,它表現(xiàn)了滿江的寒雨在夜間悄悄的降臨,早晨送別親友心中感覺十分孤獨,甚至覺得連山也孤孤單單的了,表達了詩人十分孤單、依依惜別的感情??刹皇撬械碾x別之詩都是憂愁苦恨的',如李白的《黃河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同樣是送別的詩,但它表現(xiàn)得卻是明朗輕快、春意盎然的景象?!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作者巧妙地將情與景相交,尤其傳神。 古詩中,有的描寫了景色,有的描寫了深摯的友情、親情、思鄉(xiāng)之情,還有的描寫了愛國情懷和許多地理特色……古詩語言精煉、詞匯豐富,富有形象性和音樂性特色。如果下功夫背誦一些古詩,還可以提高寫作水平等,真是一舉兩得呀! 精品體驗網(wǎng)___免費體驗、試用平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收藏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我們聽了一場關(guān)于“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tài)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以情導入:

說呢?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xiāng),辛漸返鄉(xiāng),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xiāng)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焙髢删渥员缺鶋?,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頌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意思。

3、齊讀題目。

讓我們帶著學習古詩的飽滿熱情再讀題目。

既然是送別,讓我們再帶著淡淡的憂傷齊讀題目。

4、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介紹詩人。

二 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確,讀流暢。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四人一小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詩寫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

2、回報交流。

(1)指名讀詩。隨機學習“壺”字。

再齊讀。

(2)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

想一想:詩中的哪兩個詞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什么樣的雨稱為 “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

“秋風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

指名讀。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最后兩句詩寫了些什么?

“冰心”從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詩人想說明什么?

“玉壺”又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正廉潔。在與好友分別的時刻,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自己呢?

出示寫作背景。

陰霾的天氣,遠離的朋友,再加上眾口的毀謗,朝廷的貶謫,詩人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的面對一切。

所以,臨別之時,王昌齡堅強地對辛漸說——

一切的一切,王昌齡沒有失望,而是樂觀地對辛漸說———

讓我們像王昌齡一樣,堅強而樂觀地說————

(凄涼,從后兩句詩中讀出樂觀堅強。你們會讀詩了,你們會吟詩嗎?

吟詩,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誦,抑揚頓挫慢慢的吟出詩的韻味。 試讀。

指名讀。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離別。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4、小結(jié):人生自古傷離別??墒牵裉斓碾x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有彼此,只要我們學會珍惜,離別將不再是憂傷。

三 學用結(jié)合,多元訓練

1、解釋:

平明——冰心——

2、《芙蓉樓送辛漸》是朝詩人寫的一首人與友人分別的時間是,具體地點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運用了表現(xiàn)了作者

4、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堅強冰心

孤樂觀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jié)的決心。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頌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2、板題。強調(diào):“芙蓉”的寫法、意思。

3、齊讀題目。

讓我們帶著學習古詩的飽滿熱情再讀題目。

既然是送別,讓我們再帶著淡淡的憂傷齊讀題目。

4、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介紹詩人。

二 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確,讀流暢。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四人一小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詩寫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

2、回報交流。

(1)指名讀詩。隨機學習“壺”字。

再齊讀。

(2)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

想一想:詩中的哪兩個詞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什么樣的雨稱為 “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

“秋風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讓我們帶著無限的離愁再來齊讀這兩句詩。

指名讀。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最后兩句詩寫了些什么?

“冰心”從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詩人想說明什么?

“玉壺”又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正廉潔。在與好友分別的時刻,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自己呢?

出示寫作背景。

陰霾的天氣,遠離的朋友,再加上眾口的毀謗,朝廷的貶謫,詩人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的面對一切。

所以,臨別之時,王昌齡堅強地對辛漸說——

一切的一切,王昌齡沒有失望,而是樂觀地對辛漸說———

讓我們像王昌齡一樣,堅強而樂觀地說————

(4)同學們已經(jīng)會從前兩句詩中讀出孤獨、凄涼,從后兩句詩中讀出樂觀堅強。你們會讀詩了,你們會吟詩嗎?

吟詩,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誦,抑揚頓挫慢慢的吟出詩的韻味。 試讀。

指名讀。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離別。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4、小結(jié):人生自古傷離別??墒?,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有彼此,只要我們學會珍惜,離別將不再是憂傷。

三 學用結(jié)合,多元訓練

1、解釋:

平明——冰心——

2、《芙蓉樓送辛漸》是朝詩人寫的一首人與友人分別的時間是,具體地點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運用了表現(xiàn)了作者

4、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堅強冰心

孤樂觀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1同學們,你們即將結(jié)束小學生活,離開美麗的校園。隨著畢業(yè)的臨近,不知你們是否已經(jīng)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開始彌漫離別的氣息;那么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guān)于送別的詩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fā)音。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xiāng),辛漸返鄉(xiāng),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xiāng)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 篇5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边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lián)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娙藦那宄簾o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yōu)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gòu)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10篇


本文介紹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我們?yōu)槟臏蕚?。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在開學前必須要準備的教育工具之一,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寫課件的時候。只有提前準備周到,才能達成早期的教學目標。請繼續(xù)閱讀本文,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1】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 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

2重點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3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導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是李清照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詩句。是啊,分離讓人思念、憂傷。 今天讓我們走進《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詩中揮之不去的思念與憂傷。

活動2【講授】介紹文學常識

介紹文學常識

PPT展示:古詩十九首 漢代無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 ,用平淺質(zhì)樸的文字表現(xiàn)深厚的感情,梁蕭統(tǒng)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其中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統(tǒng)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蕭統(tǒng),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

活動3【活動】朗讀,初步感知

朗讀,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詩。

2、PPT展示,疏通字詞。

芙蓉:荷花的別名。 ②蘭:蘭草。 澤:濕潤的洼地。

遺(wèi):贈。 ④遠道:猶言“遠方”。

⑤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⑥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

⑦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

⑧終老:終生。

3、聽范讀一遍,跟讀一遍,教師做朗讀指導。(2分鐘)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jié)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diào),語速和斷句。

4、下面來練習朗讀,朗讀時想象詩句的畫面,感悟詩句的情感。

接下來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詩,課上檢查。

活動4【活動】品讀鑒賞

四、品讀鑒賞

學生齊背全詩。

逐句解讀鑒賞詩歌, 師生交流,討論。

⑴鑒賞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提問:a.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板書)

b.描述了怎樣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c.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對眼前美景充滿愛戀。(板書)

⑵鑒賞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提問:這兩句的語氣如何?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么?

自問自答,語氣緩和。

“遠道”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寫獨自思念(板書)愛人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⑶鑒賞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提問:“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巧妙,請簡要分析,談談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

“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抒情主人公迷茫(板書)痛苦到極點。

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對寫法”的“懸想”方式: “對寫法”又謂之“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 簡單的說,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說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單想家,卻說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說是對方難以割舍。

⑷鑒賞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同心而離居”是他無盡哀愁的根源,是他終日憂傷(板書)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學生再次輕讀課文,回顧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愛戀——思念——迷茫——憂傷(板書)

活動5【活動】研讀探究問題

五、研讀探究問題

問題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達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問題2.以花草贈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怎樣理解這種行為?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征友情綿長,永志不忘。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

采花折柳贈親朋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和美好祝愿。

問題3.《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給人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里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她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因此,寫采芙蓉送給所思之人,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板書)

問題4.讀完這首詩,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愛人之間因分離而思念憂傷的思想感情。

活動6【練習】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閱讀《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談一談這首詩和課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詩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ǖ南銡馊緷M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纱秸巯禄▉?,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參考:

異:所選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蘭澤”“芳草”等美好情景來以樂景襯哀情,而《庭中有奇樹》以樹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結(jié)句哀傷不止,而《庭中有奇樹》則自我寬慰。

同:都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詩人對于花、樹的珍奇美麗極力贊揚,最后點明了全詩的主題。

活動7【講授】總結(jié)

六、總結(jié)語:

詩的境界,就是愛的境界。一首詩,就是一段情。吟罷《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著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歸,盼親人團聚。但愿時光荏苒,那份愛戀與思念早已把迷茫與憂傷沖淡。我們祝愿天下有情人終能心相伴、手相牽。

活動8【作業(yè)】課堂課下作業(yè)

七、化入為出

以《“涉江”情》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隨筆,發(fā)揮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八、作業(yè)

整理并抄寫隨筆,下一節(jié)課進行展示。

背誦并默寫全詩兩遍。

活動9【活動】反思及板書

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jié)解讀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方法。如:看標題,抓題眼??醋髡?,學會知人論世??醋⑨?,抓暗示有效信息??匆庀笠饩?,緣景明情。把握“情感關(guān)鍵字”。 了解詩歌主旨類型。分析表達技巧。并用這些方法自己賞析一首詩歌。

板書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意象:芙蓉 蘭澤 芳草

意境:清幽高潔

感情:愛戀——思念——迷?!獞n傷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疏通詩意,感悟詩歌思想

2、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運用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體悟詩中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fā)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專指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豆旁娛攀住返某霈F(xiàn)標志著五言詩已經(jīng)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評價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三、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疏通大意,表達詩歌的內(nèi)容,總結(jié)主題

明確:詩歌寫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時候,不知道將所采芙蓉送給誰,他所思念的人在遠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頭望家鄉(xiāng),可是她看到的是無法計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煙云的山阻水長,抒情主人公從眼前想到將來,不免憂傷不已。

主題:表達了游子的離別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

找意象

詩歌中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給我們塑造出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蘭澤、芳草,讓人感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情感的單純、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過“采之欲遺誰”、”“還顧舊鄉(xiāng)”、“憂傷以終老”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孤獨、惆悵、憂傷的抒情主人公。

賞析詩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遺誰?”

我們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說,江南有采蓮的舊俗,那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墒沁@種歡樂美好剎那間被一聲嘆息聲所改變,主人公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給誰呢?這一朵朵美好的鮮花送不到遠方的愛人那里!將人物放置在歡樂美好的背景中,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是以樂襯哀的效果。我們還把它叫作反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更增其哀樂”?;仡櫸覀儗W過的運用了反襯手法的詩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兩句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象畫面。

明確:“還顧”動作感和畫面感非常強,如果不是思念至極,恐怕不會情不自禁地回頭望家鄉(xiāng)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無法計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煙云的山阻水長。讓我們看到一個孤獨、憂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合作探究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說說你的觀點和依據(jù)。

(生討論,找代表發(fā)言)

生1:是女子,因為只有女孩子才喜歡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據(jù)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還顧望舊鄉(xiāng)”,古代只有男子才出來游歷求學,女子一般不出遠門,既然望故鄉(xiāng)說明是遠游,由此判斷是男子。

生3:前兩句女子,后兩句男子。從前四句和后四句關(guān)系來說。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贝蠹抑肋@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裕蝻@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由于作者文化素質(zhì)較高,有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shù)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詩歌的知識:詩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就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F(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zhuǎn)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jié)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總結(jié)

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的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guān)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無疑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guān)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贝蠹抑肋@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由于作者文化素質(zhì)較高,有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shù)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詩歌的知識:詩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就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zhuǎn)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jié)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總結(jié)

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guān)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無疑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guān)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5】

一、關(guān)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shù)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jīng)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shù)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關(guān)于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nèi)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tǒng)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三、關(guān)于教學方法

1、聯(lián)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關(guān)于教具

1、有關(guān)《古詩十九首》的投影片

2、課文配樂朗讀

3、課文意境視頻資料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以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品論導入。

2、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jié)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6】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組織學生,了解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文人五言詩。

三、吟誦本詩,整體感知本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 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聽讀詩歌,誦讀指導。

五言詩的斷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詩歌采用二三字式斷句,但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

2、學生齊讀,感知大意。

3、學生齊讀譯文,再次感知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涵。

4、思考:

(1)詩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2)找出本詩的“詩眼”,并概括主旨。

五、 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yè)》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7】

導入:

背誦: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

采花折柳贈親朋: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征友情綿長,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贈親朋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漸入課文

1、《古詩十九首》簡介(集體朗讀)

2、題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別稱。魏晉時期的詩人文士曹植、潘岳、鮑照均作過《芙蓉賦》直至唐代,荷花還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詩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中的“芙蓉,即為荷花。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紅艷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對兩者還是有嚴格區(qū)別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則不這么講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張來的《芙蓉》便是吟詠木芙蓉的。大約自宋代起,鮮有人將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稱蓮花,古人也名之為藕花、芙蓉、菡萏、凈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贝艘院苫ㄓ骶邮嵵L范,且已成定說。以荷入詩者,有丁鶴年的《采蓮曲》,“蓮開花復水,蓮謝藕在泥。不學青萍葉,隨波東復西。朝采并蒂蓮,暮綰同心結(jié)。不學楊柳枝,含顰送離別?!贝艘院苫ㄓ鲪矍橹畧载懻鎿础R院扇朐~者,有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靜謐悠閑。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更多被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圣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

3、采芙蓉為何?

三、賞析全詩:帶著上面的問題集體朗讀全詩—— “遺”遠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

(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渡過江水去采那朵蓮花,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長滿芳草。

(1)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樣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3)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4)詩歌描寫“多芳草”和“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2、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了蓮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1)這兩句的語氣如何?(2)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么?

自問自答,語氣緩和。

“遠道”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3、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回頭望望遠處的故鄉(xiāng),卻又長路漫漫無邊無際。

(1)這兩句里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shù)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如果字詞過關(guān)了,對詩歌的淺層次的鑒賞比較容易辦到,但深層次的鑒賞恐非易事。希望能夠通過這三首詩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誦讀涵詠。

2.從知人論世和語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進入意境。

3.領(lǐng)會意蘊,汲取精神營養(yǎng)。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第一、二首詩,并嘗試著從表達技巧上進行鑒賞。

2.第二課時,讓學生結(jié)合陶淵明的生平,從情感深處與《歸園田居》產(chǎn)生共鳴。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學習并鑒賞《涉江采芙蓉》。

二、整體感知

《涉江采芙蓉》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xiāng)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xiàn)。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xiàn)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zhuǎn)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背誦這首詩。

2.解讀這首五言詩。

3.了解這首詩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點】

1.背誦全詩。

2.感悟本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難點】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手段】

“七三四”語感教學法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同學們,駐足歲月的長河,我們常常會感慨:有多少分離,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憂傷。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無際的思念與彌漫的憂傷。(1分鐘)

一、認讀 ,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或小聲朗讀一遍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寫在筆記本上 。 (2分鐘)

2、學生再默讀或小聲朗讀一遍課文,同時參考注釋,查閱字典,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實詞,寫在筆記本上。(2分鐘)

(多媒體投影)

參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遺誰(wèi)

芙蓉:荷花 澤:濕潤的洼地 遺:送

二、朗讀,解析語句

1、教師做朗讀解析指導(2分鐘)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jié)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diào),語速和斷句。

下面來練習朗讀,同時解析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語義,每一句都要讀準并要理解正確。

讀解全詩。

= 1 GB2 ⑴ 找同學朗讀一遍全詩,同學評價,教師點撥。

= 2 GB2 ⑵ 學生個人或小組討論研究斷句和結(jié)構(gòu),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討論。(6分鐘)

讀解參考:

“涉江/采芙蓉”讀作升調(diào),要讀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無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蘭澤/多芳草”讀作降調(diào),要讀出采到鮮花、蘭草后的欣慰與踏實的感情。

“采之/欲遺誰”這句用設問語氣讀,聲音放輕,語速放慢,從朗讀中滲透出一點似有若無的傷感。

“所思/在遠道”中“所思”聲音略拖長,讀“在遠道”時需略帶沉重,用重音降調(diào)讀。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第一句讀升調(diào),第二句讀降調(diào),聲音拖長,語速放慢,要讀出些許失落與惆悵,仿佛覺得浩浩長路,雖然牽系著那女主主人公的心與愛,卻無法牽起望斷天涯的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

“同心/而離居”末字要以平調(diào)拖長,表達出因無望而帶來的無奈。接著重讀“憂傷/以終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調(diào)讀,表達出歲月滄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顯其無望無奈中深陷憂傷、終老無望的形象。

= 3 GB2 ⑶ 背誦全詩,課上檢查(2分鐘)

三、品讀 鑒賞語言

1、學生齊背全詩。(1分鐘)

2、逐句解讀鑒賞詩歌, 師生交流,討論。(5分鐘)

= 1 GB2 ⑴ 鑒賞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提問:這兩句詩是詩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參考: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中的“芙蓉”諧音為“夫榮”,“芙蓉”即“蓮花”,“蓮”諧音“憐”,“憐”即“愛”。由此可見,采蓮女子內(nèi)心充溢著無窮無盡的愛戀。同時“芙蓉”“蘭澤”“芳草”又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

= 2 GB2 ⑵ 鑒賞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相關(guān)推薦

  •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合集7篇 編輯為您搜集了一些與此話題相關(guān)的資料,讓我們自信地迎接未來變得越來越出色。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每個老師都要認真寫教案課件。教案是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
    2023-07-15 閱讀全文
  •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收藏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我們聽了一場關(guān)于“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2024-10-19 閱讀全文
  •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經(jīng)典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案密切相關(guān),好的教案課件怎么寫?下面是我在網(wǎng)上找到的一篇題為“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夠為您提供一些啟示讓您掌握新的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2024-04-19 閱讀全文
  • 芙蓉樓送辛漸說課稿合集11篇 這里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說課稿》。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成功而努力,老師們常常需要審查教案的細節(jié)。教案編輯可以幫助教師事先預演下課程的基本流程。希望以上內(nèi)容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收藏!...
    2023-06-04 閱讀全文
  • 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10篇 本文介紹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我們?yōu)槟臏蕚?。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在開學前必須要準備的教育工具之一,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寫課件的時候。只有提前準備周到,才能達成早期的教學目標。請繼續(xù)閱讀本文,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
    2023-07-08 閱讀全文

編輯為您搜集了一些與此話題相關(guān)的資料,讓我們自信地迎接未來變得越來越出色。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每個老師都要認真寫教案課件。教案是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

2023-07-15 閱讀全文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我們聽了一場關(guān)于“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2024-10-19 閱讀全文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案密切相關(guān),好的教案課件怎么寫?下面是我在網(wǎng)上找到的一篇題為“芙蓉樓送辛漸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夠為您提供一些啟示讓您掌握新的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2024-04-19 閱讀全文

這里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說課稿》。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成功而努力,老師們常常需要審查教案的細節(jié)。教案編輯可以幫助教師事先預演下課程的基本流程。希望以上內(nèi)容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收藏!...

2023-06-04 閱讀全文

本文介紹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課件教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我們?yōu)槟臏蕚?。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在開學前必須要準備的教育工具之一,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寫課件的時候。只有提前準備周到,才能達成早期的教學目標。請繼續(xù)閱讀本文,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

2023-07-0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