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至3歲需要接受良好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2-02-20 幼兒故事3歲 適合3-6歲小朋友的故事 0的認識寶寶在每個階段應當學什么,又該發(fā)展哪方面的能力呢?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0-3歲教育的重要性,卻不明確該如何施教,這恐怕是爸媽目前對早期教育最大的困惑。
想要更好地開展早期教育,爸媽首先要具備一定科學育兒的能力,學習一定的早教知識。早教班因為在專業(yè)上的優(yōu)勢,的確可以提供適合寶寶年齡發(fā)展的課程,而且可作為爸媽學習早教知識的補充手段,爸媽可以學習將早教班的內容和方法延伸到家里。對于那些不知道該如何和寶寶互動,不知道如何展開教養(yǎng)的爸媽來說,通過參加早教班的課程,是能夠給予爸媽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的。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陣營,爸媽才是寶寶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師,早教班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爸媽要把早期教育結合在寶寶平時的生活活動中,鼓勵、誘導和幫助寶寶致力于自我活動以此獲得實際的知識和經驗,讓早教融于生活之中。
在對早教內容的認識上,其實不少爸媽也存在誤區(qū)。了解一下早期教育的相關內容,相信會對爸媽如何選擇專業(yè)的早教班,甚至要不要寶寶上早教班之類的問題有所幫助。
早教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智力開發(fā),早教也不是傳統(tǒng)教育的提前。無論何種教育,都必須建立在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適時的訓練,這是基本的科學規(guī)律。早教內容其實非常廣泛,良好性格習慣、健康情感情緒、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等其實都是早教的重要內容,早教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有些專家還提出要把寶寶性格培養(yǎng)作為早教的首要任務,優(yōu)先培養(yǎng)寶寶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chuàng)造性這6大性格,因為良好性格才是未來成功之母。
當然,根據每個寶寶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因材施教,敏感地捕捉寶寶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傾向,進行強化發(fā)展,也是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寶寶在音樂、語言、運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早慧傾向,如果得到爸媽有針對性和適宜的引導,很可能發(fā)展為優(yōu)秀的才能。寶寶的天分傾向一旦被忽略,沒有得到強化和發(fā)展,就很有可能不再出現,這樣就非??上Я?。
無論如何,都不要強迫寶寶去做他不喜歡、沒興趣的事情,避免讓早教走入另一個極端。正確的早期教育能帶給寶寶更多的快樂、更好的發(fā)展,是不會帶給寶寶任何壓力的。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0-3歲寶貝性教育的3個重要時期
1、口欲期
寶貝一出生就有吸吮的需要,因為吸吮,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續(xù),因為吸吮,他才感覺到貼近媽咪時的那種安全感與舒適感。在3-6個月期間,寶貝進入口欲期,這種吸吮的需要就變得尤為突出。這個年齡段的寶貝小手夠到什么都會往嘴里塞,還喜歡吸吮手指,喜歡吹泡泡等等,這種現象一般會延續(xù)到1歲左右。提倡母乳喂養(yǎng)不僅讓寶貝獲得必要的營養(yǎng),同時也能帶給寶貝極大的快感。寶貝在口欲期的上述行為,實際上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追求自體性欲滿足的表現,即口欲滿足。
要滿足寶貝在口欲期的特殊需要,媽咪最好母乳喂養(yǎng),到寶貝1歲左右斷乳,過早或過遲斷乳都可能對寶貝的心理發(fā)育帶來不利影響。斷奶過早導致寶貝口欲不足,可能是兒童貪食癥與異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為成年后貪食、嗜飲(酒)與吸煙癖的心理根源;斷奶過遲則使寶貝的口欲過度滿足,可能成為幼兒與青少年神經性厭食與神經性***的心理根源;而突然中斷哺乳,寶貝的口欲被無情地剝奪,就可能導致寶貝將來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
盡量母乳喂養(yǎng),讓寶貝使用安撫奶嘴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比較穩(wěn)妥的方式。這就是為什么不少西方國家1歲左右的孩子幾乎人嘴一個安撫奶嘴的原因。
2、肛欲期
1-2歲寶貝處在肛欲期,寶貝可以從排便與控制大便潴留中獲得快感,也就是所謂的肛欲滿足。這個年齡段的寶貝可能會對自己排出的糞便很感興趣,所以大小便之后他們常常會用手去玩弄大小便。如果這個時期寶貝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來性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著于肛欲期,以戀糞癖、灌腸癖等等表現出來。
這個時期是訓練寶貝如廁的大好時期,但是一定要耐心地、愉快地訓練他們,如果態(tài)度粗魯急躁,或者言談舉止之間顯示出對性器官鄙視情緒,都會讓寶貝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形成畸形的性壓抑的心理。
3、性蕾期
2-4歲,寶貝進入性蕾期。不少寶貝在2歲左右開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這是他們的一種性游戲。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苛責寶貝。不給寶貝穿開襠褲,給寶貝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防止他發(fā)生這種行為。
孩子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這番話引人深思!
很多孩子問父母“為什么天天讓我學習,讓我考大學?”很多父母不知怎么回答,只是泛泛的告訴孩子上大學能學很多東西。原本就被現在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聽到這樣的回答能有上學的動力嗎?
告訴孩子,上大學后你會學到什么?
1.你的大學同學及朋友,將是你人生當中的寶貴財富。可以說,你的同學對你的重要性,僅次于你的親人。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有可能獲得來自同學的友情、幫助與安慰。很多大公司的崛起,都是一幫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很多人一生的成功,都是因為一個志趣相同的優(yōu)秀同學。
甚至你可能還會收獲愛情,收獲你的另一半,而愛情,是人生中與事業(yè)同等的兩件大事之一,所以家庭教育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諭。
2.大學四年,和一群比你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讓你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你了解到,你其實并不是那么牛,因為有人比你更牛,雖然你曾經認為自己很牛。
由于大學環(huán)境的寬松,你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像中學生那樣只知道學習。你了解了自己究竟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了解了自己擅長做什么、不擅長做什么,了解了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你對自己的了解逐漸接近真實。你不再狂妄自大,也不再妄自菲薄。
3.大學四年,你一直和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看音樂會,看畫展,參加社團,讀各種書籍,你的文化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都在不斷地加深。
你也許在物質方面有所欠缺,但你的人生質量是另一個層次。
4.大學環(huán)境比較寬松,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這鍛煉了你的獨立性。這種鍛煉是必要的,因為你早晚要獨立生活。當然一開始你可能會不適應,會無所事事、浪費光陰,但這是提高獨立能力的必經之路和代價,你由此認識到了光陰的可貴。
你有了思考自己、思考社會的時間,你可以對各種社會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你會自己去判斷對與錯。你明白了社會與人性的復雜性、多面性,你更加理性了。
5.在大學里,所有的人際關系都要你自己來處理。
學校雖然比社會單純,但已經是相當復雜。同學關系、室友關系、師生關系、男女關系、貧富關系,在學生會的還有上下級關系、干群關系等,處理好這些關系,需要動腦筋,也需要有應對能力的。你在學校處理關系的經驗與教訓,會對你走上社會帶來幫助。
6.通過上大學,你增長了很多見識,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調的同學。農村來的學生,見識了大城市的現代化,見識了大千世界的豐富多樣。城里學生通過農村的孩子,也了解了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
你認識了很多優(yōu)秀的同學和一些優(yōu)秀的老師,你從他們身上會學到很多。這使你的眼界開闊了,視野開闊了,心胸開闊了,未來之路也開闊了。
7.最后,你會收獲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回憶。離開學校不久,你就會無比地懷念你的大學時光,還有那些哥們兒、姐們兒。你會發(fā)現,曾經無聊的大學生活回憶起來是那樣的美好!你會后悔,你沒有好好地利用你的大學年代。
如果上帝讓你回到四年前,再讓你選擇一次上不上大學,我相信你會不加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嘛!”有句很經典的話形容大學四年: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畢業(yè)后,你就會想念大學的好處。
0-6歲男孩需要更多的關注
在養(yǎng)育0-6歲男孩的過程中,家長們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待。
對于五六歲之前的男孩來講,他們在情緒上要比女孩脆弱得多,因此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也會更多。當然,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地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往往會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
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我問孩子們誰想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孩子們都爭著舉起了手,并搶著說“我講”、“我來講”。于是,我找了一個平時不太愛講話的小朋友來講,但這個小朋友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發(fā)生了:一個小男孩揪住一個小女孩的辮子,把她推倒在墻邊,正要動手打她。這時,我及時制止了小男孩的暴力行為。
事后,我耐心地問那個男孩:“你為什么要打那個小朋友?”
這個孩子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說:“只有這樣,老師才會注意我,下次才有可能讓我講故事?!?/p>
是的,此時的小男孩可不像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大男孩一樣大大咧咧、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他們很在意他人是否關注他們,當然,這個“他人”的范圍很窄,主要包括家長和老師。就像上面那位老師所說的那樣,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注,他們就會通過壞行為來吸引家長和老師的眼球。
當然,如果男孩長時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家長的關注,這說明他們一直是在沒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這將很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被固有的性別觀念束縛住頭腦。的確,男人經歷磨礪后才會變得更成熟,但小時候的他們是脆弱的,是需要家長特殊關注的。
另外,幼兒園的老師還發(fā)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男孩得到足夠的關注時,他們不但不會搗亂,學習知識的速度也會變快。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關注自己的兒子呢?
一位家長這樣分享他的經驗:
在生活中,我總會向兒子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你是與眾不同的。例如,當兒子聽從了我的建議,主動收拾了一次自己的房間時,我就會這樣對他說:“大多數的孩子都懶得收拾自己的房間,而你卻把房間收拾得這么干凈,你一定為自己的這種突出表現而感到驕傲吧?”
事情就是這樣奇怪,每當我與兒子結束這樣的談話之后,他房間的衛(wèi)生總會維持好幾天。
這位家長的做法,就是關注男孩的一種表現。其實,在男孩的內心深處,他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他們更希望自己的與眾不同會被別人發(fā)現。因此,即便家長所指出的那些并不是男孩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個男孩,他并不一定愛整理房間,也許僅僅是偶然的一次整理被家長發(fā)現了,但如果家長把“愛整理房間”看做是他的一種與眾不同之后,這就會變成家長對男孩的一種期望,從而促使男孩繼續(xù)去整理房間。
我們都說,女孩需要“寵”著養(yǎng),這樣她才會自信、才會培養(yǎng)出高貴的公主氣質。但對男孩的教育卻應遵循另外一條原則:
※男孩是喜歡被“期望”的動物,所以需要被“關注”著養(yǎng)。
但這種“關注”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你越關注男孩的積極行為,他們的積極行為就會越來越多;同樣,你越關注他們的壞行為,他們的壞行為也會越來越多。
3-6歲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3-6歲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在幼兒園時期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成功案例:
聞聞和婷婷是兩個人見人愛的女孩,洋洋是個能說會道的小男子漢。遺憾的是:聞聞速度太慢、婷婷自尊心太強、洋洋注意力不集中,他們的媽媽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三個寶寶經過測評得知:他們都存在輕度的感覺統(tǒng)合失調。早教專家決定通過前庭平衡訓練、桌面教學、心理訓練來全面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1.前庭平衡訓練
通過專門的感覺統(tǒng)合器具的訓練,調整寶寶的前庭功能,打開中樞神經通道。經過訓練,他們的運動速度、敏捷度、協調能力和平衡感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2.桌面教學
直接從學習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一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表達、手眼協調等方面的訓練,使孩子的學習能力水平大為提高。
3.心理訓練
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我們更強調孩子能擁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建立對自我的正確認識,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它比任何工作都難。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yè)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把天才培養(yǎng)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比如: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p>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三、給家長的“10條建議”
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讀初中之后,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據研究機構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
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
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
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0-3歲孩子的教養(yǎng)
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前的孩子教育不好,孩子越大越頭疼。
為什么要從0歲說起,0歲實際就是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孕育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其實,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就已經開始了對外面世界的感知了解了。所以就出現有的孩子出生后會很平和,不哭鬧,準點吃奶,準點睡覺;有的孩子卻哭鬧不止,吃飯睡覺沒個準頭。其實,這些都是在娘胎里帶來的。
我兒子在孕育的時候,我只期待孩子健康,不論男女,心情開朗,三餐按時吃,餐后兩小時補充水果類零食,晚上10點左右休息,孕期4個月后每天都聽聽平穩(wěn)安詳的經典樂曲。孩子出生后基本保持了在胎中的規(guī)律,不愛哭鬧,每餐間隔2小時,吃飽就停嘴,聽著輕音樂入睡。
我侄女在孕育的時候,她母親一心想要兒子,患得患失,愛發(fā)脾氣,還把脾氣歸結為孕期反應,飲食憑心情,想吃就吃,聽音樂也憑心情,什么歌都聽。侄女出生后也是哭鬧不止,一會兒吃一點,一會兒又哭一下,有時看著睡了也自己哭醒,弄得大人手忙腳亂,焦躁不安,大人的焦慮又影響到孩子,惡性循環(huán),家中都不安寧了,老人卻歸結為女孩子愛哭,真是無語了。
孩子們在母乳喂養(yǎng)下,到6個月的時候,正是母乳免疫力退化,自身免疫力不足的時候,孩子就會迎來第一次的感冒侵襲,而且6個月大的孩子除了口不能言,基本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言語了。我就抱著兒子,輕言細語的告訴孩子感冒了不舒服,要吃藥,嚴重的時候會打針,借助這些外力才能更快的恢復,小小的人兒認真的聽著,懵懵懂懂,依舊乖乖的吃藥打針,平穩(wěn)渡過感冒時期。
侄女(她母親還在在意她不是男兒身,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卻是被逼著吃藥打針,強行的用喂藥器灌藥,幾個大人輪番上陣,摁著打針,侄女更是哭鬧得厲害,小小的身體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藥都吐出來,感冒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輸液才治好,輸液扎針扎頭頂,更是哭鬧得針都扎不進去,看著真心疼。
我對孩子的教育以溝通為主,打罵為輔,對孩子就像朋友一樣,做事之前約法三章,誰做錯了誰認錯,按約定接受批評和懲罰。猶記得兒子一歲左右,嘴甜甜的,愛叫人,鄰居們都喜歡,也愛給東西他吃,兒子總會拿到我面前求表揚,讓我吃了他再去要,我就告訴他,懂得分享是值得表揚,但是不能貪心,而且別人給的要禮尚往來,要把自己的吃的也分給別人,大家才能都快樂。然后讓他先去給拿東西的人說謝謝,別人再給他,他也說不要了,謝謝,然后才把吃的先給爺爺奶奶和妹妹,他再和我一起分享吃的,又把他的零食分發(fā)給別人,就這樣逐漸的讓孩子感受到尊老愛幼和分享的快樂。
侄女缺失了母愛,也就缺乏安全感,而且一直養(yǎng)成了零食不斷的壞習慣,遇上別人給她吃的,直接塞自己嘴里,然后又去要,直到吃不下了,才塞給爺爺奶奶吃,有時候我就說孩子這樣不好,可是老人卻說這是孩子,讓孩子吃飽吃好才是最好的。侄女就逐漸養(yǎng)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性格。
孩子在一歲左右詞匯量不夠,有時遇上事情表達不出來,就會像小時候一樣用哭鬧來達到目的。老人們隔代親,就會滿足孩子,孩子在發(fā)現以哭鬧能達到目的就更變本加厲,無理取鬧了。我兒子在第一次哭鬧時,就明白的告訴他,想說什么想明白了慢慢說,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然后讓他在一邊哭鬧夠了再和我談,就這樣他就沒有再以哭鬧來解決問題了。
侄女一直都愛哭鬧,爺爺奶奶怕她哭背氣就總是順著她,她就越發(fā)的哭鬧得厲害了。有一次恰好我遇上了,就把她抱著離開爺爺奶奶,我抱著她,她就一路哭,我告訴她等她哭夠了我們再聊,直到哭累了,她見我也沒理她,也就停止了,就這樣,她知道我不會順著她的無理取鬧,和我交談比哭鬧管用,從此以后再也沒在我面前哭鬧過了。
孩子在3歲之前是養(yǎng)成習慣的最好時期,不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而且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不可缺失的,孩子的品性也是在這一時期養(yǎng)成的,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教養(yǎng)好孩子,否則還不如不要孩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