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專注成為一種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1-12-25 讓孩子學會乘坐電梯教學設計 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短篇 幼兒園孩子好習慣養(yǎng)成個人感想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fā)出來。具體來說年輕的父母可以這樣對幼兒進行專注力的訓練。
視覺注意力訓練
讓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動物圖片,并提出一些問題,比如給孩子看一張照片,讓他說說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幾個男的、幾個女的、幾個大人幾個小孩,他們每個人都在干什么。不過讓孩子觀察的東西要不斷地變換,不然孩子就會感到?jīng)]有興趣了。
聽覺注意力訓練
給孩子講故事,事先說好,故事講完之后要提出問題讓他回答,如果能夠在講故事之前就把要問他的問題提前告訴他,相信效果會更好,這就好比我們聽老師講課一樣,如果先做好預習,找出了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在聽講時就會特別留心。[實習報告網(wǎng) sXW9.cOM]
動作注意力訓練
即通過讓孩子完成特定的動作來達到訓練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或一些游戲動作,都能達到這種效果。
混合型注意力訓練
實際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聽和動作結(jié)合起來,既訓練了視覺和聽覺,又訓練了動作。這種訓練難度大,可以邊說邊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跟著做,比如說出一種行動,讓孩子表演出來等。
孩子的注意力增強了,專注漸漸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他的專注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讓孩子對學習成為一種渴望
很多家長有這種困惑,為什么孩子一提到玩就興致高漲,而一讓他學習就提不起勁來,為什么孩子總是不喜歡學習呢?其實,貪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學習成為孩子的渴望,我們在此提供十條建議:
一、傾聽并和孩子談論學習生活
初入學的孩子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們回到家會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講述學校的學習生活,這時,家長應耐心傾聽,并和他們討論學習生活,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
二、使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
進了小學,孩子每天都要學習做功課,他需要有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一張自己的書桌是必不可少的。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就會使孩子對經(jīng)常在書桌上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新華學習報紙書建議書桌要整潔,抽屜里要備有做各門功課所需的工具:剪刀、裁紙刀、膠水、膠帶、顏料、水彩筆、白紙等,這樣當他需要時,立刻就能找到,不會因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斷作業(yè),心生煩躁。書桌美觀舒適,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坐到這里開始他的學習活動。
三、每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過高,他們希望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只要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父母就感到欣慰,因而總是催促孩子“坐好--開始學習”。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危險。無視孩子的心理特點,任意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會使孩子把學習和游戲?qū)α⑵饋?,厭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還會養(yǎng)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新華學習報紙書建議家長切莫目興短淺,舍本逐末,不能忘記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日本學者認為小學階段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日本學者認為小學階段學習時間“年級*10分鐘”為宜,孩子做完功課就可以玩。
四、鼓勵孩子獲得成功
對孩子不提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孩子才會對學習有興趣。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后,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短信,并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嘗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五、試著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
孩子是學習的當事人,被近學習,被迫考試,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生厭是可以理解的。新華學習報紙書建議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換一種方法,不是經(jīng)常讓孩子去解答問題,而是采取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會改變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會激發(fā)討厭學習孩子的學習興趣。
新華學習報紙書建議試著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孩子會考慮什么地方是要點,父母也可以在指導孩子學習時以此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會對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覺得意的地方提出問題,這對父母來說,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較擅長,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如果堅持這種學習方法,孩子就會在平常的學習中準確地抓住學習的要求和問題所在。此外,這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學習自然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讓孩子做老師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讓孩子做老師去教父母,試著交換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場,會提高其學習的欲望,同時,為了使雙方明白,自己必須深入地學習并抓住學習內(nèi)容的要點,這對于其自身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七、開展競賽
“競爭”是支配人類行動的一個重要動力。比起一個人努力,不如和對手競爭能更大地發(fā)揮自身的潛力。新華學習報紙書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讓孩子和同班同學一起學習,一起寫作業(yè),看誰寫得既快又好。孩子也可以暗中找一個比自己成績略高的同學作為對象,暗下決心,爭取逐步趕上和超過他。
另外,孩子的競爭對手并不限于和媽媽比賽背唐詩,看誰背得多、背得快。媽媽做家務還可以和孩子做作業(yè)比賽,如“媽媽擦玻璃,你完成這個練習,看誰做得快,現(xiàn)在開始”,這樣一來,孩子為了戰(zhàn)勝母親,會集中精力學習。
八、把學習計劃公之于眾
利用心理學戒煙的一種方法是,向家人或朋友公開宣布:“我要戒煙了!”這樣做,會起到一個強迫約束效果。當你忍不住想抽時,馬上就會想到:“是否會被別人笑話自己意志薄弱”可者“太沒出息了”,因此就能堅持到底:“無論如何,一定要堅持實行自己的計劃?!敝贫ㄗx書計劃也是同一個道理,不要只自己暗下決心,而是應該向家人或朋友公開宣布:“我要如何如何用功了。”這樣,才會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
九、利用“報酬效應”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做功課時,有想睡覺、看電視、吃零食等的誘惑時,就可反用此法。自己設定在達到某個目標或階段后,以獎賞的形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說只有達到規(guī)定的程度之后才可做自己期盼的事情。如此一來,你可能為了及早得到獎賞而專心致志地學習,并盡可能縮短學習時間以求得滿足。像這樣快樂的記憶比被迫強記更牢靠、更持久。
十、和孩子討論他的將來,可激發(fā)他讀書的意愿
每個孩子,都會有對自己的未來的憧憬。做父母的,不妨讓孩子充分發(fā)表他們對將來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實際的想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備哪些知識,讓孩子了解,為了自己的將來,目前辛苦讀書是必要的,從而激發(fā)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行為習慣: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讓他養(yǎng)成這樣好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讓他養(yǎng)成這樣好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個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終身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從物質(zhì)方面滿足孩子,同時還要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建設,平時要給予孩子一些指導,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一些好習慣。
一個人具備良好的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會有所幫助。但是好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一般都是要從小培養(yǎng)。那么,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呢?孩子有個好習慣會帶給他什么好處呢?
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飲食習慣等等,孩子擁有一個好習慣能夠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規(guī)范,從而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良好習慣能夠讓孩子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行為性格,孩子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良好的習慣能夠讓孩子知道怎么樣去照顧別人、關(guān)心別人、幫助別人,知道怎樣和別人更好地相處。通常具備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注意力容易集中,做事情也比較專注,會更容易成功。
1.不挑食
現(xiàn)在經(jīng)濟條件好了,寶寶可能會受到爸爸媽媽不健康的喂食方式的影響,平時會比較愛吃肉,所以整個人會變得越來越胖。爸爸媽媽看到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就會慣著他,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不吃蔬菜也是沒有關(guān)系的,這就養(yǎng)成了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給孩子喂食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多點耐心,讓孩子慢慢嘗試著吃一口,也可以想一些辦法來讓孩子吃蔬菜。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飲食習慣。
2.水是最健康的“飲料”
據(jù)相關(guān)報道: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喝含糖的飲料,那么孩子以后的肥胖率將增加55%。肥胖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多的疾病,高血壓、肥胖癥、抑郁癥等等都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爸爸媽媽盡量不要給寶寶喝含糖的飲料,如果寶寶實在是饞的話,可以給寶寶喝一些牛奶。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水是最健康的飲料,拒絕喝含糖飲料?!?/p>
3.每天運動一小時
我們這里所說運動不是成年人的體育運動,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也可以稱作是運動。平時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是運動。
所以,在孩子吃完飯以后,最好不要讓寶寶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培養(yǎng)孩子一些運動方面的興趣,比如籃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等,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愛運動的好習慣。
4.參加團體活動
一個好的團體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還能使孩子養(yǎng)成關(guān)懷他人、自律等良好的品質(zhì)。在團體活動中,孩子會慢慢學會怎樣和別的小伙伴一起相處,會了解應該怎樣團結(jié)合作完成一個小活動。
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績優(yōu)異的12個好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績優(yōu)異的12個好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孩子步入了小學以后,學習成績就變成了爸爸媽媽最關(guān)心的事情。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非??鄲?,明明在一個地方學習,為什么別的孩子成績這么好,自己孩子的成績就一直無法提高。
其實,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如果孩子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的話,那么成績也會慢慢變好的。
1.尊重欣賞老師
老師不同,學科不同,教學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老師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時,也要學會適應學生。學生也要學會更快地適應老師,尊敬老師,愛上老師,這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第一步。
2.提前預習習慣
老師只是你的領(lǐng)路人,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個人。具體的學習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進行,去領(lǐng)悟。
平時進行提前預習不但能夠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在預習的時候如果遇到什么問題的話,不妨記下來,然后在第二天老師講課的時候就重點聽一下,這樣更具有針對性。
3.專心聽講習慣
上課期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記下來,及時詢問老師。
4.認真觀察習慣
學會觀察,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也要積極思考,注意一些小細節(jié),這樣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
5.樂于提出問題習慣
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課,在聽課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問老師。這樣更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要知道進步往往就是在一個個疑問中出現(xiàn)的。
6.互相切磋琢磨習慣
遇到問題時,如果老師不在的話,也可以和同學討論,互相學習,這樣更能學到知識。
7.單獨做作業(yè)習慣
之所以讓孩子做作業(yè),就是為了讓孩子更能掌握所學知識,另外,在做作業(yè)的時候也能夠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8.學會仔細審題習慣
做題時要仔細認真,準確把握每個知識要點,另外在做題母的時候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學會自我糾正能力。
9.練習之后學會反思習慣
無論是做題還是學習都要學會反思,在遇到錯誤之后,要仔細思考犯錯的原因,這樣才更能夠培養(yǎng)求異思維與放散。就算做錯了,也要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結(jié)果的,然后不斷完善自己。
10.復習歸納習慣
復習主要是為了能夠鞏固自己所學,加強記憶,這樣就能夠把零碎的知識匯總到一起,然后就可以把所學整個融合到一起。
11.整理錯題集習慣
準備好一本錯題本,把自己不懂或是容易弄錯的地方全部整理好,可以把同一類型的錯題放在一起,這樣就能夠更加深印象,掌握所學知識。
12.客觀評價的習慣
作為學生,要讓他有客觀評價他人的習慣,只有虛心向優(yōu)秀的人學習,不斷反思,才能夠不斷進步。
這就是在學習方面的12個好習慣,在養(yǎng)成了這些好習慣之后,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能夠有所提高。
育兒觀念:讓孩子把責任感當成一種習慣
育兒觀念:讓孩子把責任感當成一種習慣
在家庭里,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把責任感當成一種習慣來對待,應該遵循以下4個步驟。
第一,作為父母,應該正確地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負有的責任.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肩負著不同的責任范圍,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及時地告知和指正孩子,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并認真地履行,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精神。
第二,對于孩子的所言所行,父母要有正確的認識,并且有客觀的評價,能夠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以此來感染和說服孩子,而不是過多地去指責孩子,這樣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父母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僅要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還應該注重自己所采取的行為是否合適、是否恰當。只有根據(jù)孩子的特點,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四,當向別人表示問候時,先給對方一個微笑,這種效果比說上很多好聽的話語更有效。當獲得老師的贊揚時,要對老師微笑,以表示自己的感謝之情。
父母必看:別讓孩子把“對不起”變成一種習慣!
對不起!你的孩子會經(jīng)常說這句話嗎?我們經(jīng)常教導孩子,做錯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擾、妨礙到別人,也要及時說聲“對不起!”這本無可厚非,也是正確的教導方向,但有時,有的父母不小心將這一點做過了頭,讓孩子光養(yǎng)成了說“對不起”的習慣,卻不懂得控制言行、避免傷害的重要性。
見過這樣一對母子
小男孩調(diào)皮活潑,活動起來有些毛毛躁躁,不是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就是玩得時候手常常打到其他的小朋友的頭或眼睛,甚至有時候發(fā)脾氣,在別的小朋友好好在玩的游戲里搗亂一通。事情發(fā)生之后,男孩的媽媽就瞪一下他,他訕訕一笑,說聲對不起就看著他媽媽忙著在后面道歉安撫,一句對不起說很多遍。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還能理解和包容,可是,這個男孩說完對不起之后,還是老樣子,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闖禍了就來一句“啊呀,對不起!”然后就跟沒事人一樣,笑嘻嘻地跑開?!澳阍趺床缓煤媒探毯⒆??”面對其他人的建議,這個忙著給闖禍的孩子收拾爛攤子的媽媽一臉無奈,“我教了呀!他也說了對不起呀!我有什么辦法呢!”
其實,這個媽媽教給了孩子說“對不起”,卻沒有幫助孩子理解“對不起”的真正意義。孩子犯錯不可避免,關(guān)鍵是,要讓他明白不管是有心非還是無心過,事情發(fā)生了就會對別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而這些傷害,不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就能輕易化解和彌補。我們在說“對不起”的時候,其實是在反思自己的錯誤,希望得到對方的諒解的同時,也在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釘子的故事》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釘子的故事》。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于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fā)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籬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shù)量減少了,他發(fā)現(xiàn)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fā)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xiàn)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它們將永遠不能恢復成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故事里的父親,除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引導孩子疏通、轉(zhuǎn)移情緒之外,更幫助孩子意識到避免錯誤、傷害的重要性。之前我們分享的文章也說過,教育的問題防大于治,教導孩子管理情緒、控制言行遠比犯錯、造成傷害之后的認錯和自責更能幫助孩子學會擔當與成長。
別讓孩子把“對不起”當成一種習慣。
和孩子一起學習、實踐“不二過”,正確地看待犯錯、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成長路上,總會經(jīng)歷一些或大或小的傷害。愿我們的生活少一些“對不起”,多一些溫暖的“謝謝你”。
父母5種行為慣出孩子壞習慣
為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時時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統(tǒng)的學習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于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shù)谋頁P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jié)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
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里,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zhí)、任性,源于父母過于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曉之以理”,結(jié)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zhí)、任性、為所欲為。
因此,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于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于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yǎng)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于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并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shù)膱鏊驎r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墻上亂畫畫,本來父母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獎勵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墻上畫,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顯然,這種方法會縱容孩子今后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從管教,源于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tǒng)一。
由于各種原因,絕大多數(shù)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tǒng)一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zhí)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后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范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nèi)。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fā)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yōu)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