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不要活在別人的夢想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每個人都有夢想,作為家長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訴他要有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活在別人給你編織的夢想中。那么今天,我們來給大家分享四個有關于夢想的故事吧!

故事一:

學習成績一向拔尖的CC,在家是一個乖乖女,在學校是一名模范生。小學,初中到高中,她的表現(xiàn)一直如此,簡直無可挑剔。然而,CC卻在高考的時候,意外發(fā)揮失常,最終與自己理想的復旦大學失之交臂。

開始沒有人知道她為什么高考發(fā)揮失常,但是在后來與她的交流中,知道了,她的高考失利看似偶然,其實卻是一種必然。

CC從小沒了媽媽,與爸爸相依為命。一直以來CC的表現(xiàn)都讓爸爸非常滿意,也成為爸爸的驕傲。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爸爸一直生活在沒有生兒子的失望之中,于是便把CC當成兒子來撫養(yǎng),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CC身上,希望女兒能為他爭口氣,考上號稱中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

然而,CC自己的夢想是考上復旦大學,這與爸爸期望的北京大學相差甚遠。不但沒在一個城市,而且擅長的領域也完全不同。本來,按照她平時的發(fā)揮,考上北大也好,復旦也好,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在爸爸的夢想和她自己的夢想之間,她變得猶豫不決。是為了爸爸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夢想,還是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妥協(xié)?

這種猶豫不決,最終讓CC在高考場上失了利,也讓她與爸爸的夢想學府北大和自己的夢想學府復旦都失之交臂。

表面上看起來,爸爸有夢想沒有錯。但是,每個人的夢想都應該自己去追尋,只有弱者才將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故事二:

“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美國超級巨星。大家可能看到的都是她功成名就時的光環(huán),殊不知,在她成長過程中,童年最讓她覺得痛苦。成名之后的布蘭妮癲狂了:背叛正牌男友賈斯汀,與壞小子瞎搞,親手剪掉自己那迷人的秀發(fā),看著鏡子中光頭的自己喃喃自語:“媽媽會瘋掉的?!痹谥委熤行?,布蘭妮一邊瘋跑一邊喊:“我是冒牌的,我是冒牌的!”

大家不知道她怎么了。但是,我們可以從她的話語中找到答案:最痛苦莫過于失去快樂的童年。布蘭妮媽媽有個明星夢,但卻沒辦法自己實現(xiàn),于是決定在自己女兒身上找補回來。布蘭妮2歲時,媽媽就帶著她四處奔波,尋找各種機會想將女兒送上熒幕。最終,媽媽的夢想實現(xiàn)了,布蘭妮成了天后,代價卻是將女兒美好的童年給葬送了。

媽媽沒有問過布蘭妮的夢想,其實她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擁有快樂的童年。

成名后的布蘭妮那些看似瘋狂的舉動,其實都在強力說明一點:毀掉媽媽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夢想,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剪掉頭發(fā)的時候,她嘴里念叨“媽媽會瘋掉”,其實就是在做自己人生的主;毀掉一切看似正常而美好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她將這一切美好與媽媽的強加夢想畫上了等號。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她正式向媽媽宣戰(zhàn)。

故事三:

大約40平方米的二居室,兩張床,一個書柜,一個書桌,一個飯桌,從舊貨市場買來的這些家具是kally家的所有家當。

Kally媽媽在陪讀,為了能讓她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媽媽一直和她湊合著一起住,從小學到初中,學校離家近,還能同時兼顧家庭和孩子學業(yè)。如今到了高中,學校離家遠了,媽媽只能放棄家庭,在學校附近租起了房子,丟下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早起晚睡,無微不至地照料kally的衣食起居。雖然很辛苦,又要額外支付房租,家里的事兒也完全差不上手。但在媽媽看來,只要Kally能順利考上重點大學,全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Judy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開學時為了兒子轉學到省城,她向公司請了假,提前兩個月在一小學附近以2000元/月的租金租了一套房子,裝修一新。但是開學了,孩子卻沒考上那所小學。無奈,Judy只好另外找了一所學校,租了一套房子,專心陪10歲的兒子在省城借讀。

如今的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給孩子陪讀,有的家長不惜放棄自己的工作,專職陪讀,有的甚至舉家搬遷,另謀生計,只為孩子求學。

前幾年因自殺震驚全國的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讀本科時媽媽跟著她,讀研究生時媽媽仍然跟著她。跟著她做什么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跟著她去見證自己夢想的實現(xiàn)。

故事四:

大家或許會遇到這種情況,小時候學不了鋼琴的媽媽,童年不能踢球的爸爸,他們或許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加入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讓孩子替自己圓夢。爸爸媽媽們這樣做,也許是希望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然而,這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的結果么?

很多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是美好的,但是實施出來的結果卻是不好的。CC最終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布蘭妮也沒有學會用優(yōu)雅的方式去追求獨立。或許,在CC和布蘭妮的意識中,違背爸爸媽媽的夢想是對他們的背叛,所以他們的內心深處會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最終誰勝利了,結果就會偏向哪一方。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

沒有誰愿意活在別人的夢想里,哪怕這個夢想最終實現(xiàn),哪怕這個夢想令自己站在世界之巔。

然而,中國人很少有人活出了自己的夢想,甚至有些人不敢去嘗試活出自己的夢想,卻期待別人替自己活出夢想。

中國式家庭中,孩子與父母最常見的一個沖突,就是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他們自己卻茍且地活著,沒有夢想,生活也驚不起半點波瀾,而把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這樣做,其實對孩子來說,百害而無一利。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和夢想會成為孩子的負擔,讓孩子從小就背負起生命的重擔;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夢想被扼殺在搖籃里,沒地方施展,沒辦法實現(xiàn),不得不帶著巨大的抵觸情緒,被迫去追尋父母的夢想。

孩子,不要活在別人的夢想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有位媽媽小時候因為家里的經(jīng)濟拮據(jù),沒有學習機會。當有了孩子以后,她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為兒子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從上幼兒園開始,除了認字、算術,還培養(yǎng)兒子各方面的才藝,如畫畫、彈鋼琴和小提琴、練書法……可能因為學的東西太多,壓力太大,兒子常常出錯,當然就常遭受責備。媽媽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好,多學點兒東西將來能體會其中的好處。兒子15歲那年,媽媽開始后悔,她發(fā)現(xiàn)自己15年的教育方式錯了,因為兒子變成了一個很不快樂、常常憂郁的人,并且放棄了所有他本來感興趣的東西。

經(jīng)過心理咨詢,媽媽發(fā)現(xiàn)原來從小因為學習各種才藝而積累的壓力,令兒子進入青春期這個對壓力非常敏感的時期后無法承受,所有的壓力以抑郁的方式爆發(fā)出來。這種抑郁的情緒籠罩了兒子的整個心靈,以至于他本有的才能無法正常發(fā)揮。反省失敗,媽媽感嘆說,每個孩子都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父母隨意改造的機器。

現(xiàn)在的中國家庭教育,越來越趨向于美國的華人家庭和70年代后臺灣開始富裕時的家庭教育。可能我們的父母總是一切為了孩子,經(jīng)濟上稍一富裕,就為孩子提供各種發(fā)展才能的條件。

除正常的幼兒園學習之外,還要讓孩子學各種才藝,如鋼琴、舞蹈、繪畫、書法等等。正如《親子》的專題調查發(fā)現(xiàn),83 9%的父母認為要對孩子進行才藝培養(yǎng),近80%的父母希望讓孩子參加不止一項的才藝訓練。

爸爸媽媽認為培養(yǎng)孩子才藝最好多種,因為“小時候(要)多面發(fā)展”,“素質教育是全方位的”,“有單一特長的人以后是跟不上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才藝學習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大腦,讓孩子多用腦,早用腦,而非在某一方面有特別專長?!笨磥碇饕脑蚴前职謰寢屜M⒆印叭姘l(fā)展”,而且特指在才干和能力方面的發(fā)展。有的父母認為這些全面發(fā)展能把孩子“最終培養(yǎng)成一個聰明、健康、快樂的人”,“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

很遺憾,學習多種才藝,并不一定讓孩子更幸福, 這是事實。

幾十年前,臺灣和美國的華人家庭已經(jīng)開始大力地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才藝和技能。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為現(xiàn)在和您同齡、生活在臺灣和美國的華人,他們現(xiàn)在隨手能彈鋼琴,隨口能唱出音很準的歌曲,隨手能畫畫。但是,他們不比您更幸福、更快樂。這種全方位轟炸教育出來的人,抑郁和自殺的比率逐年升高,因為他們的壓力逐年累積,無處發(fā)泄。不是彈琴、畫畫不好,而是當這些訓練已經(jīng)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們寶貴的游戲時間,并最終以犧牲孩子的快樂為代價時,才藝已經(jīng)失去了它起初的價值——讓人幸福、快樂。

現(xiàn)在,就請您從此刻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您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各種回答中幾乎所有父母都主動提到一點:希望孩子將來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認您現(xiàn)在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就是為了孩子將來是幸福的。您可能會說,針對各人標準和經(jīng)歷不同,幸福對每個人的意味不同。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他可能只有事業(yè)成功才幸福,賺很多錢才高興……但無論幸福的標準如何,有一點不能改變,當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滿足時,就會感到幸福,因為幸福是內心的情感體驗。一個情感不斷受壓抑、得不到肯定的人,無法感受到快樂。因此不妨想想,如果要培養(yǎng)孩子學習才藝,在您的目的當中,孩子的感受占多大比重?

如果您重視孩子的感受,您會關心他是否愿意學習并且愛這項才藝;您會注意到,強迫他學習不喜歡、不擅長的才藝有多殘忍;您不會舍得讓他因為忙著上各種興趣班而沒有時間游戲;您會處處留心保護孩子對他所學才藝的愛,讓他享受付出愛之后,從才藝作品或成果中得到愛的回報。因為重視孩子的情感,您會在判斷才藝老師的教學時,注重觀察老師能否啟發(fā)、保護孩子學習才藝的興趣。當您開始尊重孩子的情感,無論最后您是否決定讓孩子學才藝,學一種或幾種才藝,孩子一定會覺得幸福的。

教育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


據(jù)說德國人愛“管閑事”,這一點我是有親身經(jīng)歷的。這是幾年前,我去拜訪一位住在德國漢堡的日籍朋友時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對主人盛情相邀的答謝,我表演了一些小魔術。也許是因為太久不見有日本客人來吧,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歡呼雀躍地跑到院子里。這時,我無意間看了一下表,指針剛過晚上10點。

這時,朋友家的電話突然刺耳地響了起來,朋友抱著電話,再三道歉。誰知剛放下話筒,電話又響了起來,這次聲音更加刺耳。朋友又連忙誠惶誠恐地向電話那邊道起歉來。這時,朋友的夫人慌忙地把孩子們帶回屋里。電話鈴聲好不容易告了一個段落,朋友滿頭大汗地說道:“這些是鄰居們打來的抗議電話。他們這樣教訓了我一通:‘你們家到底讓孩子幾點睡覺啊?孩子最晚在8點鐘就必須要睡的,你們究竟在想些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也要管,德國人就是這么愛“管閑事”。

朋友的夫人又告訴了我她同樣的經(jīng)歷。剛來漢堡時,她把洗完的衣服掛在公寓陽臺上曬,有一個過路的德國人,不知為什么用恐怖的表情沖她大聲喊叫。見夫人不懂德語,那人就用英語告訴她,不可以在陽臺上晾曬衣物。說是這附近的住宅為了美觀,都不在陽臺上晾衣物。

講到這里,我竟覺得德國人的愛“管閑事”反倒變得可愛起來。不光是德國,在整個歐洲,如果你沒有遵守社會規(guī)則,任何人都會提醒你的。這種習慣非常普遍。在公園,要是看見孩子摘花壇上的花了,即使這孩子是首相家的公子,過路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一定不會看著不管。他們一定會抓住那個孩子,不僅嘴上責備他,還要在他屁股上狠狠的來幾巴掌。

歐洲人認為教育孩子應該“一視同仁”。所以對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教育時,也不會有太多的顧慮。

就這一點來說,日本人又做得如何呢?在東京的人情味兒極濃的下町一帶,對別人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一樣給與批評、表揚。但是,現(xiàn)在這已成為了個別現(xiàn)象。最近,對別人的孩子漠不關心的父母正在增加。

教育方針因家庭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論教育方針如何不同,自己的孩子也好,別人的孩子也罷,都要進行教育。不去批評別人的孩子,我覺得就像是放棄了自己在社會中的某種責任。

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訓孩子


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訓孩子家里有個孩子,難免會調皮搗蛋,就算是再乖巧的孩子,總會有一段時間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當你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講道理,跟她講清楚是這樣做的后果怎么樣?當然,我雖然這樣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實際上我并沒有做到,有時候也會罵孩子。這是我需要自我批評的地方。

每天晚上,照都會帶xx去廣場玩會,因為孩子需要玩,而且多玩一下讓xx的性格也變了很多,所以只要家里沒有什么事情都會帶孩子下去。因為每天都在下面玩,認識了很多的同樣帶孩子的家長,有的是爸爸媽媽,有的是爺爺奶奶,當然小朋友也認識很多了。

有人說只有大人聊得來,小孩才會去一起玩,真是這樣的,我們雖然下去玩,認識很多的人,但是基本上經(jīng)常一起的還是局限的那么幾個人。有些也只是禮貌上的問候,因為我們一起有幾個人天天都在一起,孩子也天天都在一起玩,有時候只有一個或者兩個人的時候,就會電話叫她們下來。所以,很多人都很羨慕我們幾個,說孩子有那么多的人一起玩,不像她們的孩子只是找不到伴。然后她們的家長們就會要求孩子跟別的孩子玩,要是不玩就會開始說孩子是如何如何的笨,如何的不知道跟人交流之類的。

雖然也能理解媽媽們的那種心態(tài),但是這樣強迫孩子去接受外界的接觸只會適得其反。當然我以前也很急,總以為xx不懂得跟外界的溝通跟交流,實際上是我錯了,xx現(xiàn)在也會自動的找別人玩了,雖然還不是很主動。

今天晚上,因為一個小朋友也是不愿意跟別人玩,可是有小朋友想跟她玩,于是動了這個小朋友的東西,這個小朋友就開始大吼大叫,說不要,很生氣。還要求她媽媽不能跟別人說話。然后她媽媽馬上就批評她這樣做的不對,說她這樣就沒有人跟她玩了,然后孩子往我站的這頭走,她媽媽就跟著過來跟我說,這孩子的脾氣真是壞透了,太討厭了。然后又馬上跟孩子說,你怎么會有這么壞的脾氣呢?跟你爸爸一樣的壞脾氣。這樣是不對的,你要是繼續(xù)這樣,就沒有人跟你玩了,我也不會再愛你了。

我跟孩子的媽媽說,你有事好好跟她說吧,孩子會有一個階段會這樣子的,只要耐心跟她講道理她也會明白的。。。。。等我還沒說完,她又對著她的孩子說:某某某,我告訴你,你再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可是孩子也沒有太搭理她,只是噘著個小嘴自己在一邊,也不看她媽媽,也不跟人玩,過一會就騎著車往更遠的地方走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過渡期,她需要練習,我也理解家長們的心情,因為我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怕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某種問題的小孩。但是你越是在意就越讓孩子排斥,到時候想要好好跟孩子溝通都難了,不如讓孩子順應的發(fā)展,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跟她好好講事情的厲害關系。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顏面掃地,更加的叛逆。

孩子,請你不要迷失在來自同伴的壓力里


Peer pressure:同伴壓力

這 是一個惱人一生的話題。對3歲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馬斯火車、自己卻沒有而帶來的懊惱;對6歲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醬果醬面包為午餐的孩 子中間,開始討厭自己便當盒里的中餐;對9歲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腳一雙的UGG的群體,雖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雙腳;對11歲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對于 加入學校餐廳里最受歡迎的一群的渴望,盡管代價是裝出酷酷的樣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諷自己心里喜歡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同伴壓力在逐漸露出猙獰的面色,失去孩童時代近乎可愛、只是有那么一點點小小放肆的表象。

對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壓力就已經(jīng)非常令人震驚地帶領你我的孩子進入到噩夢一般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為了不被哥們兒笑話就要抽一支香煙或者大麻;是不是因為小閨密們嘗過了禁果,自己也應該嘗試一下和那個臨班的小男生有一個私密的約會。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壓力最終以非常殘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進我們一輩子的生活,進入到人一生幾乎所有的選擇,在此中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成了我們的習慣;同伴壓力使得我們幾乎記不得我們的選擇是因為自己的實際需要或認定的價值觀,還是因為僅僅是有被同伴接納、認可和肯定的需要而產生的被動需要。

在我們的各樣處境和決定中,同伴壓力無所不在:女朋友的臉蛋兒,男友的家境,大學宿舍周末的派對上的咳藥和亂交,朋友聚會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熱衷,購置新屋的大小,汽車的品牌,手上鉆戒的克拉數(shù),兒女入學大學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選址。

同伴壓力,就這樣帶著我們愈演愈烈地落入一個需要和價值的迷失,帶我們不知不覺中忘記我們到底是誰,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兒的第一個話題

9 年前女兒走進學前班,我和她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同伴壓力。那時,四歲半的孩子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詞語,但是我非常認真地告訴她,從今天起,她所面臨的世界里 一直將要有這樣一種挑戰(zhàn)在她的面前——從吃的、穿的、用的、說的話、看的電視、聽的音樂,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會被暴露在這樣的壓力之 下。

孩子帶回來的挑戰(zhàn)實實在在:上 學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點她的膚色和眼睛顏色,讓女兒傷心地抱著綠眼睛的德國娃娃羨慕了好久;隨后有人開始當面嘲笑她用木頭棍子吃飯,吃的東西怪怪的;小 朋友們每個人都擦指甲油,各種顏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沒有;大家都看一個很時髦的電視劇,學里面女孩子的說話很酷的態(tài)度和不那么好聽的措辭,她卻沒看過; 大家都穿一種款式和牌子的絨衣,沒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們合伙來嘲笑和欺負一個身體肥胖的小姑娘,女兒因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談過種族的敏感話題,告訴她神創(chuàng)造的美好心意,關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愛、以及每個人在神眼中的寶貴。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壓力的角度里。我告訴她神所賜給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夠漂亮,她不需要為了和別人一樣把上帝給她的美好遮蓋??;她的中國飯和筷子的確和大家不一樣,但是若是我們覺得健康和宜用,我們可以不為討好別人來放棄。

我陪著女兒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電視劇,看過之后和她一起討論,引導她看見里面所用的態(tài)度和詞語并不夠好,不合上帝的教導,讓她心甘情愿地不隨從;我鼓勵她勇敢地發(fā)出聲音,保護因為肥胖受到歧視的朋友,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歲孩子買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說不?

無 論什么事情,談到最后我都要對她說:“凡事都可以做,卻不都對你有益處。媽媽現(xiàn)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給你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好的、 美善的,討神喜悅的,不需要為著迎合別人、為著被人接受去改變。因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為你是上帝完美的創(chuàng)造,唯有他的心意對你最為 寶貴;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媽媽現(xiàn)在會一直幫助你、支持你,為的是有一天你離開媽媽爸爸的時候,有人對你說‘來和我們做這個’、‘來,我們一起做那個’的時候,你可以有辨別、更有能力勇敢地說‘不!’”

三年級時,女兒班上的小朋友幾乎人腳一雙UGG的靴子。女兒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買一雙。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媽媽覺得8歲的小朋友穿一雙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腳長大了就浪費了,沒有這個必要?!?/p>

女兒很乖,沒有說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時候,她又來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問她:“你真的覺得UGG很好看嗎?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為別人都有一雙,你也想要呢?”女兒想了一陣,輕聲說,“我覺得挺好看的,而且還暖和。”

我于是接著問她,“如果現(xiàn)在有這樣一雙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氈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覺得哪雙更好看些?”女兒偷偷地看著我手中的童裝雜志,想了很久,說“其實,是那雙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說,“如果這樣,媽媽勸你買自己覺得又暖和又好看的?!迸畠鹤詈筮x擇了那雙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學的功課已經(jīng)學了兩年了,表現(xiàn)不錯,這次可以給她機會自己選擇一下。

我于是買來一雙UGG和一雙Costco自產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兩雙顏色和樣式都差不多,材質也一樣。女兒放學回家,看到兩雙靴子,興奮地試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見了鞋盒上面的價錢,一雙149美元,一雙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兒從樓上抱下一個盒子,腳上穿了一雙新鞋。她告訴我說,“媽媽,兩雙鞋一樣暖和,樣子也一樣,就差了三個字UGG。我覺得一個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著。你把UGG退了吧?!?/p>

我 心里好興奮,倒是疼女兒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擔心孩子穿到學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設想。誰知第二天下學,女兒回來興奮地告訴我,因為她的 “勇敢”,年級里另一個媽媽堅持不買UGG的美國女孩子當天晚上就要去Costco買一雙一樣的,說好和女兒明天一起穿到學校。

六年的小學生活,女兒成了一個內心勇敢的孩子:她流過許多的眼淚,但是她在禱告里、在上帝的話語里,一路篤定地走過來。

這個年級里唯一的亞裔女孩快樂地吃著中餐午飯,并把中餐帶入了學校的課堂文化交流活動,使得一些美國孩子開始向她換取午餐,還有媽媽打來電話詢問女兒的飯食是如何預備的;

她沒有畏懼地守護著她那因為體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為她認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擾,因為她相信神給她的干干凈凈、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堅持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看著自己喜歡的電視,穿著自己認為美的衣服,唱著自己喜歡的歌,愛著自己為之陶醉的古典音樂,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嘲笑她到欣賞、喜歡、羨慕她的自信和堅持。

同伴壓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軟弱

其實說到同伴壓力,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這種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力,積極的和負面的,都很清晰。

事實上,許多時候,最先選擇放棄面對、而采取妥協(xié)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為,這種同伴壓力其實遠遠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長的世界;它正是我們?yōu)槿烁改傅脑S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軟弱,正是我們一生中眾多坎坷與羈絆的禍首。

當孩子們最初睜著惶恐的眼睛,把對于同伴壓力的恐懼帶到我們面前時,他們是在問我們一個非常具有生命意義的話題。是的,孩子們在我們的眼睛里尋找答案,“媽媽,我該和誰認同?我該討誰的喜悅?我的被接納應該從哪里來?”

許多時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較、妥協(xié)、甚至攀比中的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其實和你一樣,也在人的認同里尋找答案”或甚至“你應該向同伴壓力低頭和讓步”。

因為我們害怕孩子被為難,被挑戰(zhàn),被孤立,被拒絕,所以我們選擇默認和讓步,順從潮流,盡管我們知道許多未必是對的和好的;其實我們自己正是那害怕被為難、被挑戰(zhàn)、被孤立、被拒絕而選擇默認和讓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屬靈的長者曾經(jīng)開玩笑地說,“如果你們做媽媽的不去教你們的女兒如何穿著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著她的朋友們學,露著肚臍兒、穿著洞洞回家見你的時候,你不要發(fā)脾氣怪孩子喲!”

許 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從我們這里領受過建設性的教導,告訴他們在那些事上我們應當和什么認同;相反,我們給了孩子不惜原則而隨眾、讓步的許可。然而 當他們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時,我們常常指責孩子沒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擋住誘惑,而忘記了我們?yōu)槿烁改冈诮甜B(yǎng)上的錯誤與虧欠。

其實,在小的點滴事情上不敢堅持的孩子,當中學和大學里的吸毒、酗酒、亂性都擺在他們面前時,孩子如何能夠成為戰(zhàn)勝同伴壓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為孩子們長大成人、走進社會時,面對同伴壓力最終必將成為他們一生的征戰(zhàn):我這樣做是因為別人都贊美和看中這些嗎?我是盼望得著別人的高看和贊美才去做這 些嗎?我需要放棄我知道的當行的義,因為我周圍的人都不這樣做嗎?我需要因為別人都有這些,我也要擁有,才可以覺得有成就和被認可嗎?

今天,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中學校園,每一天都有極富政治性的群體結合與解體在悄悄進行著。哪一張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決于你屬于哪一個人群。

“你受歡迎嗎?(Are you popular?)”成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們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系數(shù):它顯明你在這個政治結構中的地位,顯示著你在社會中被認同、被接納的程度,從而判斷著你在同齡人群中的自我價值。

換 取這種地位、程度與自我價值的常常是孩子們當有的價值認同與堅持;正是對這種地位、程度和自我價值的渴望誘惑和逼迫著孩子們放棄持守從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這樣的選擇歸根結底很多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被教導、被鼓勵操練:我們的被接納乃是從上帝而來。

這樣的政治關系,悄然延伸著,從少年進入到成年人的語境里,繼續(xù)以更大的力量定義著我們人生的價值和道路。

仔細想來,當我們?yōu)楹⒆拥拿允ж煿稚鐣铜h(huán)境時,我們忘記我們自己的責任:

其實是我們從來沒有正視孩子們從幼年一路而來的自我價值認同的尋找和需求;

是我們自己在不斷的保護與讓步中鼓勵孩子妥協(xié),將自己的價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納上;

是我們從來沒有雙眼正視孩子們的明眸,將我們所信的盡心盡意地告訴他們、并切身地帶領他們去操練這樣一個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美好寶貴的創(chuàng)造,唯有討神的喜悅、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讓孩子自己涂畫出五彩的未來


兒子上了幼兒園就是學生了,從此,不僅要管他的生活還要管他的學習。這時候才真正覺得自己是家長了。

我們起初還擔心孩子在學校里吃不飽飯、不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會哭鬧不止?,F(xiàn)在看來一切比我們想像的要好——他可以用勺子熟練地舀飯(我和他爸看了兩眼放光),吃嘛兒嘛香,腮幫子明顯地鼓了起來——胖了;哭了一個星期,他姥爺再送他他就很痛快地自己脫了外套跑到教室里;最近,由于我放假,和我玩了幾天,又有些不愿意上學了,老公對孩子說:“許多事情不是想不做就可以不做的?!眱鹤幽ㄑ劬ψ哌M教室,表現(xiàn)的像個男子漢。

兒子自從上學后變化很大,在學校里學了不少見識,放學回到家嘴里時不時的冒出些新詞兒,說話跟小大人似的。吃飯香了,膽子也比以前大了。

家長的擔心總是多余的。我們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把我們的成長經(jīng)驗強加給孩子,其實他們自己成長的過程還是要自己涂畫出五彩的未來。

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只要給孩子大聲說話的機會,就會還他們以自尊與自信?!▏逃衣蹇?/p>

【個案點擊】

明明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一天早餐時,他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昨晚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媽媽擺擺手說:“別說了,快吃飯!一會兒上學要遲到了!”明明埋頭吃完飯,背起書包上學了。晚飯時,明明又想起昨晚的夢境,對媽媽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可有趣了!……”

還沒說完,媽媽打斷他說:“先吃飯,吃完趕快寫作業(yè)!”吃完飯,明明說:“我今天作業(yè)不多,一會兒再做。先給你講我的夢吧!”媽媽不耐煩地說:“一個夢有什么好講的。趕快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再預習一下明天的內容?!闭f完就走了,留下明明一個人失落地站著。

漸漸地,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變了。以前,每次放學回來,他總是媽媽長、媽媽短地說個沒完,現(xiàn)在卻什么都不說。許多事情,都是班主任給媽媽打來電話,媽媽才知道。對自己的許多話,孩子也開始置之不理。兒子這是怎么啦?媽媽又迷惑,又傷心。

【案例解析】

父母與子女的良好溝通,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共識。而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是走向成功溝通的第一步。不認真傾聽孩子講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就像上文中明明的媽媽那樣,久而久之,會傷了孩子的心,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造成溝通困難。

隨著與自我意識相聯(lián)系的情緒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會因為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符合了大人的要求而產生快樂的滿足感。而父母對待孩子的不正確的態(tài)度和語言,會使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小時候不敢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長大后不敢面對他人、面對挫折,心靈易產生自卑等消極情緒,而且很難恢復。這種不良經(jīng)驗會跟隨孩子一生,影響其今后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讓孩子能夠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自尊和自信得以保持和恢復。

一般而言,孩子敢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說出來,表示他與父母的關系是開放的,能自由交談而無所顧忌。如果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板起面孔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做事,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滿,使他們關閉自己的心靈,不愿再與父母溝通。像上文中的明明,他本來是把媽媽作為朋友,樂于向媽媽傾訴內心的感受,卻遭到冷淡與拒絕,使他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不受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成人與孩子最本質的區(qū)別,就是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存在質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維習慣、方式、邏輯,當成人以自己的思維方法作出結論,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訓斥孩子,這是不尊重孩子,扼殺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

孩子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父母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可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還可發(fā)展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幼稚,父母都應認真傾聽,加以鼓勵。父母還可故意提出不同意見與孩子進行討論。當孩子反駁父母的意見時,父母應予以鼓勵。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對,父母可以認真地傾聽之后加以糾正。一定要避免明明媽媽的做法,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父母有了這種態(tài)度,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頭腦的孩子。

【建議父母的方法】

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膽怯,說出疑惑,說出建議,說出奇思妙想,才能最終說出光明的未來,說出健康的人格,說出燦爛的明天。怎么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呢?

方法一:對孩子的話要表示濃厚興趣

方法例示

“媽媽,我……”10歲的久久放學回來,一臉難過?!霸趺蠢玻亢煤谜f,別著急?!眿寢岅P切地看著女兒,把她摟在懷里。“今天放學,跟小雪約好一起回家,可她一轉眼不見了,我等了她好長時間,最后,學校都沒人了,我才一個人回來?!迸畠何卣f?!芭叮赡芡浟?,或者臨時有事,明天到學校問問她,事情說清楚了就行了,別老想著?!眿寢尠参康?。

“她不該忘記我們的約定,讓我呆呆地等了這么長時間,我真?zhèn)?!”媽媽撫摸著女兒的頭發(fā)說:“好孩子,每個人都會無意間犯錯誤,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朋友關系才能持久……”正在這時,電話鈴聲響起,媽媽拿起聽筒?!笆切⊙┐騺淼模龁柲慊貋頉]有,并表示道歉。”女兒接過話筒說:“小雪,沒關系,我們還是好朋友!”

操作提示

父母要對孩子想說的話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和十分認真的態(tài)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近感。父母可用體態(tài)語言,即面部表情、身體姿態(tài)如:靠近孩子,與孩子表情“共振”和口頭語言,如: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深深地點頭說“是嗎?”表示關注。表示“你說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

方法二:多聽少說,給孩子以話語權

方法例示

一天,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p>

當現(xiàn)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xù)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使林克萊特發(fā)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操作提示

親切、平和、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不要急于判斷,那么父母肯定也能聽到孩子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父母過于主觀,沒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應以寬容、鼓勵的心態(tài)來傾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平等與尊重。不要經(jīng)常指責、埋怨孩子,隨意地打斷孩子的話語,從而使孩子關閉心靈之窗,不愿與父母交流。

方法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

方法例示

一名六年級男生在語文期中考試時,寫出自由命題作文:《我對她的愛情》,讓閱卷老師傻了眼。在寫作手法上,老師認為它主題鮮明,語句通順,但是主題思想存在嚴重問題。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想法,是不是應該給予批評教育?

從小男孩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對小女孩的真情流露。他對這個青梅竹馬的小女孩特別有感情。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哪一天不在一起玩就會想念對方,這是深厚的友情,而不是男女之愛。但是因為受到外界五花八門的信息刺激,這個小男孩用“愛情”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來形容他和小女孩之間的純潔友情。

后來,細心的老師找這個小男孩及他的父母了解情況,小男孩一臉坦然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壓根不理解老師問話后面隱含的意思,令老師松了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

操作提示

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正確地區(qū)分和表達。孩子的心是純真的,孩子的眼睛是純潔無暇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和成長。父母應該理解孩子,而不要給他們當頭棒喝,不要急著去責備。學著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才能更走近孩子的心靈。

方法四: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

方法例示

寧寧的爸爸是個很開明的父親。他對孩子具有寬容的心態(tài),灑脫的教育,很少對孩子說“不準”、“不要”。他尊重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淘氣”,鼓勵孩子說出不同的意見。

一次,他給寧寧出了一道帶啟發(fā)性的思考題,“一棵樹上站著三只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只,試問樹上還有幾只小鳥?”寧寧說:“三減一等于二,樹上應該還有兩只?!眿寢屧谂赃呅ζ饋恚f:“寧寧,你再好好想想?!钡珜帉巺s執(zhí)著地說:“就是兩只嘛?!庇谑前职謫l(fā)他說:“寧寧有主見,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是好樣的。但是,你想一想:打掉的雖然只有一只,但彈弓一響,其他兩只也就嚇跑了,所以,一只也沒有剩下?!边@樣才結束了爭論。

操作提示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提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fā)奇想。這樣才能使孩子沒有壓抑,敢于張揚自我;平心靜氣,坦然接受失敗和錯誤,并將其轉化成成功的基石。這一切將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心靈,使他們成為一個“抬起頭來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

相關推薦

  • 相信自己活出精彩的勵志句子 相信自己是一種信念,做你自己,總有一件事你能比別人做得更好。~~想分享到朋友圈嗎?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用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相信自己活出精彩的勵志句子》,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2022-08-01 閱讀全文
  • 活出自己的精彩短句六十句 再見從前,再見那個很二很天真的女孩。過去的事情,早已隨風飄遠。我不在卑微,活出自己的高傲。~~讀了這些句子感覺如何?懂您所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用心整理的“活出自己的精彩短句”,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2022-09-09 閱讀全文
  • 活出精彩,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 演講是在重要公眾場合進行宣傳引導的講話,在我們需要進行做最好的自己主題演講時,就需要我們先準備一篇關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演講可以增長才干,積累知識,開闊眼界,鍛煉口才,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總結需要從哪寫方面入手呢?下面是欄目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活出精彩,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
    2022-10-02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 晚上,嘟嘟在餐桌上問爸爸:“粑粑!粑粑!你知道你們家長最喜歡什么樣的小孩嗎?”爸爸想了想:“聰明一些的,懂事一些的乖孩子!”嘟嘟馬上搖搖頭,嘟著嘴巴說:“才不是呢!你們喜歡的是別人家的小孩??!” 家長...
    2020-09-29 閱讀全文
  •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有位媽媽小時候因為家里的經(jīng)濟拮據(jù),沒有學習機會。當有了孩子以后,她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為兒子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從上幼兒園開始,除了認字、算術,還培養(yǎng)兒子各方面的才藝,如畫畫、彈鋼琴和小提琴、練書法……...
    2021-04-08 閱讀全文

相信自己是一種信念,做你自己,總有一件事你能比別人做得更好。~~想分享到朋友圈嗎?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用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相信自己活出精彩的勵志句子》,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2022-08-01 閱讀全文

再見從前,再見那個很二很天真的女孩。過去的事情,早已隨風飄遠。我不在卑微,活出自己的高傲。~~讀了這些句子感覺如何?懂您所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用心整理的“活出自己的精彩短句”,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2022-09-09 閱讀全文

演講是在重要公眾場合進行宣傳引導的講話,在我們需要進行做最好的自己主題演講時,就需要我們先準備一篇關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演講可以增長才干,積累知識,開闊眼界,鍛煉口才,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總結需要從哪寫方面入手呢?下面是欄目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活出精彩,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

2022-10-02 閱讀全文

晚上,嘟嘟在餐桌上問爸爸:“粑粑!粑粑!你知道你們家長最喜歡什么樣的小孩嗎?”爸爸想了想:“聰明一些的,懂事一些的乖孩子!”嘟嘟馬上搖搖頭,嘟著嘴巴說:“才不是呢!你們喜歡的是別人家的小孩??!” 家長...

2020-09-29 閱讀全文

有位媽媽小時候因為家里的經(jīng)濟拮據(jù),沒有學習機會。當有了孩子以后,她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為兒子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從上幼兒園開始,除了認字、算術,還培養(yǎng)兒子各方面的才藝,如畫畫、彈鋼琴和小提琴、練書法……...

2021-04-0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