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絕語言暴力,別把愛變成傷害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幼兒園工作總結愛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孩子拒絕語言暴力,別把愛變成傷害溫柔地說,這是最近xx寶最近對我不停的要求。實在汗,不自覺地說話犯沖,xx寶立即不干了: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我不要你生氣和我說話。我要你輕輕的和我說,我才聽!于是我趕緊知錯就改,重新溫柔地,輕輕的再說一遍,這樣才滿意。也不知道從何起起,我的耐心像被磨光了似的,應該是溫柔俊俏的姑娘變成娃他娘后,娃他爹越來越忙的工作,和漸長漸搗蛋的孩子雙重折磨下,我本來已經潛藏得很好的火爆脾氣現原形了。
沒有天生的父母,我們都在不斷的學習,發(fā)現問題,修正問題,改變自己的行為。
媽媽都能記得,當你的新生嬰兒剛剛入懷的那一刻,你一定是滿腔的柔情,你在心里也暗暗發(fā)誓:這是我的寶貝,我用生命愛TA,自己都會被自己感動一把的情境常常出現。你溫柔的呼喚著自己的寶貝兒,心肝兒,跟著TA癡傻癲狂.....【wWW.36GH.cOm 合同范本網】
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輕柔的呼喚竟然練成了獅吼功:
“把玩具收起來,不然扔垃圾桶!”威脅命令是最容易說出來的話。
“你聽不懂嗎?長耳朵是干什么的?”“真笨,這點事都做不好”譏諷,否定也常在。
“別來煩我,沒看我正忙著哪?”“我?guī)筒涣四?,你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冷言冷語,袖手旁觀中......。
此時那一腔的柔情哪里去了?
獨自帶寶寶的媽媽們更有體會,老公們上班早出晚歸,一把手也搭不上,孩子一天24小時不離身,吃喝拉撒的生活上照顧著,別人孩子會坐了,我家寶貝還不會坐,哪里有問題?要不要給孩子找玩伴?要不要早教,要不要每天親子閱讀?此時的媽媽還要一日三餐做,碗沒洗,衣沒洗,地沒擦,抓心撓肝不舒坦....全職媽媽在別人眼里全是幸福,此時全是辛苦無人知,當然也有收獲的時刻,寶貝妖柔的叫一聲媽媽,一個開心的笑臉。可是,可是那也變成了一轉眼間,轉眼間面對的還是被孩子弄得一團糟的屋子,讓人抓狂的調皮搗蛋的小魔王,呃呃,在不斷崩潰中復原又崩潰的感覺中,獅吼功這就樣慢慢練成了,說話聲音也提高了八度,語言暴力顯露出來了。
育兒真是個不簡單的事情,不僅僅是孩子吃飽穿暖的身體需求,TA們那越長越大的小腦袋時刻挑戰(zhàn)著做父母的智力,學習能力,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各種習慣,為人處事等等....
我們一再控制自己,不要對孩子發(fā)脾氣,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行為,不要對孩子語言暴力,孩子一學就會!孩子是我們的鏡子,TA反饋回來的信息全來自我們自己的行為??刹皇敲矗窟@么大孩子已經明確表示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講話,我不喜歡你對我的態(tài)度,語氣,我不要獅吼的媽媽,我要溫柔說話的媽媽。
父母們是不是要時常反思一下自己呢。把輕聲細語找回來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父母,別拒絕孩子對你的愛
父母,別拒絕孩子對你的愛這個月xx爸都非常忙,但每到周六卻可以帶孩子加班,所以這幾個星期,周六xx寶都是跟他爸混一天,吃喝自理,爺兒倆非常自在。xx寶很是期盼和爸爸在一起“上班”的日子,而且對他爸充滿崇拜:媽媽,我爸好厲害,他們不會的都來問我爸怎么做!父親參與育兒明顯的好處都出來了??墒沁€有明顯的不足,有待改進。
晚飯后,家人看電視,我提醒xx寶喝水,在外面跑一天,得補充一下。xx爸就嘮叨xx寶:在外面不要向我要飲料,口渴了喝水?;貋砜梢哉ス?。在飲料問題上,我們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這一提醒,xx寶自己動手去榨果汁了,我在房間里,奶奶在洗澡,沒人管他,也不知道榨了幾杯,還端出來一杯送給他爸。這時只聽xx寶非常高興地請爸爸喝果汁,結果xx爸只淡淡的說了謝謝,我不喝,繼續(xù)看電視,沒了聲響。類似的情景好多次上演,好幾次,xx寶留他非常喜愛的水果,哪怕留一個給他爸,等他爸下班回來,xx寶都很高興地對他爸說,爸爸,這是我給你留的,你吃吧。結果都是:謝謝,你吃吧,我不吃。淡然。有時我在旁邊就用眼瞪他,才明白過來,才會說:呵呵呵,好,非常感謝,我吃。要是我,我就非常開心地大聲說:真好吃啊,太美味了!這是xx寶留給我的!可惜很少有機會呀,因為吃東西的時候,經常是我喊著:我們平分!如果他爸不在家,xx寶總會叫著給爸爸留一點。呃,男人沒那么夸張表達愛,但這一次次拒絕孩子的分享,就是拒絕孩子的愛,孩子以后怎么再給我們愛呢。
前兩年,朋友們住一起的時候,涵寶兒和佳寶兒經常來家里吃飯。做了小朋友們愛吃的,端上桌,孩子們開始搶盤子,都往自己跟前兒拉。最后的結果是:放中間。這時候,只見孩子們個個拿勺子往自己碗里堆。這時候的孩子,雖然只顧自己,但也知道了不能全讓自己吃,別人也得有份。再大一點,不用我們在旁邊做調節(jié)員,他們之間自己解決了,放在哪里,個個滿意就行。再后來,春節(jié)的時候,來了小客人,xx寶竟然知道了照顧小姐姐,給她夾喜歡吃的菜,受到了阿姨的大加贊揚。在孩子的成長中,學會分享是個漫長的過程。分享就是愛的一種表現。而我們其中不經意的舉動,扼殺掉了孩子的愛的表達。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懂得分享,愛父母,善待他人。如果孩子這方面出了狀況,是不是得想一想,孩子從小自己就是這樣對待他的:好吃的全留他,自然而然地吃獨食;孩子所有事情大包大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愛孩子,自然而然,為什么孩子愛我們卻被我們拒絕呢?
冷暴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
冷暴力,指不是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下面我們聚焦家庭和公共場所的“冷暴力”現象。
是否存在對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對孩子冷暴力的情況?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師李老師認為,“我認為大人不存在對孩子冷暴力的行為,因為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寵愛有加,哪里會出現冷暴力?從我的心理咨詢工作來看,接觸的多數是夫妻之間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間的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而尋求心理輔導,而很少聽說家庭對孩子冷暴力的情況?!?/p>
而廣州知名家庭與婚姻咨詢師葉文芳則認為,家庭對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這種冷暴力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有意識”的,第二種是“無意識”的,“無意識”對孩子冷暴力的情況是高度隱蔽的,比如打著“關愛”的旗號過分控制孩子的自由。當然,對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長因為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但礙于面子也不會去尋求心理醫(yī)生做咨詢的,除非是有嚴重的心理障礙才會行動。對此,珠海幫達心理機構首席咨詢師曹澤能也表示了相近的看法,他說:“家庭對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長有意識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錯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氣,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種是家長無意識的,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與孩子沒時間溝通,這是看不見的‘家庭內傷’?!?/p>
孩子讀中班的媒體從業(yè)者王女士說:“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不對孩子使用冷暴力,冷處理就使用過,對于其他的家庭是否對孩子使用冷暴力,這個我不太清楚,不過,據我自己有限的閱歷,在一些再婚的家庭,繼父或繼母因為某種原因而對孩子采用冷暴力的可能性會大一點,再有就是一些私生子或者被收養(yǎng)的兒童也可能遭遇到大人的冷暴力。”
公共場所是否存在冷暴力?
當你帶著孩子乘電梯的時候,天真活潑的孩子向一同進入電梯的大人招手問好,對方卻毫無反應,一言不發(fā),冷若冰霜,你和你的孩子顯得特別尷尬,心情頓時降到最低點;當你帶著孩子坐公交車,你的孩子熱情地給老人家讓位,但是對方根本就不理不睬,或者一屁股地坐下后,對孩子視而不見,孩子禮貌的舉動好像別人不在乎;當你帶著孩子在冬日的廣場曬太陽的時候,孩子禮貌地對陌生的叔叔阿姨問好,他們卻擺出一副索然無趣的樣子,一聲不吭,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作為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其實,這就是一種公共場所冷暴力的表現。如果孩子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孩子,你這樣熱情向人家問好打招呼是對的,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請你不要在乎人家的反應,可能對方沒看到,可能對方正在想自己的問題,也可能對方受到了上司的批評心里不舒服,也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樣,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別人怎么去做,別人沒有按我們所希望的去做,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這件事在我們一天生活50件事中,只占其一,沒有必要為一件事,影響其他49件事。不要用別人的失誤或錯誤,來懲罰自己。記住自己最需要去做的事和馬上要做的事。所以,下次我們仍然可以主動打招呼。
“冷暴力”與冷處理的區(qū)別
網友“游水的魚”是成都一位4歲孩子的母親,她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冷處理我采用過,就是不理孩子,讓他自己考慮做對還是做錯了,孩子會有很長時間來考慮,最后見我不理他而且很生氣的樣子就知道自己做錯了,最后認錯了。我認為冷暴力是帶有一種懲罰,我沒懲罰,是讓他好好反思,不要無理取鬧,孩子有時候聽不進道理,就只好冷處理,比如:不要你了,不愛你了。而且用實際行動來表現出不要你了,不愛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沒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所以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教育孩子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p>
對孩子的家庭“冷暴力”與冷處理區(qū)別。廣州市幼教專家曾紅臺認為,前者,大多會對孩子構成傷害;后者,大多有利于孩子成長,但尺寸要適度把握,如果家長把握不當,冷處理容易發(fā)展為冷暴力。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跟其講道理,可以適當“冷處理”,但“冷暴力”不是“冷處理”,不能用“冷暴力”應對。
冷暴力,是家長處在一種非理性狀態(tài);而冷處理,家長處在理性狀態(tài);冷暴力對孩子有何具體的影響:一般來說,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孩子容易反叛,如果孩子的膽子大,與家長對著干;另一種,孩子膽小怕事,壓抑自己的情緒;后一種,可能是大家公認的“乖孩子”,但那不是他的本來面貌,到了成年后,他就會表現出問題來,例如社會交往不良,不會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等。
學齡前兒童的神經系統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給心理發(fā)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一般來說,3歲以前兒童的大腦內抑制過程的發(fā)展是很慢的。約從4歲起,內抑制發(fā)展很快,為兒童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提供了生理條件。但這時的抑制過程還比較弱,而興奮仍占優(yōu)勢。而遭遇了冷暴力的孩子卻不是興奮占優(yōu)勢了。
廣州知名家庭與婚姻咨詢師葉文芳認為,因為現代家長都接受了對孩子不能打罵的觀念,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又不知所措了,通常就用冷處理,但是很容易有冷暴力傾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無意識中出現的情形。發(fā)生家庭冷暴力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阻礙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比如孩子如果會感到被忽視,那么自卑和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而孩子感到壓抑,那么童年的情緒被壓住了,但是到了成年就會爆發(fā),因而消除家庭冷暴力,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冷暴力對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
珠海幫達心理機構首席咨詢師曹澤能認為,一般來說,0~3歲這個階段,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別以為孩子不懂說話,但他把家長的言行像攝影機一樣,一一攝在腦里,進入他的潛意識,在他以后的成長過程中,碰到類似的場景會回放,或許他認為,這就是與家長相處的模式,進而推廣為社會上所有人。由于,孩子處在0~3歲期間,非常弱小,冷暴力容易使孩子自閉、膽小、自卑、隔離,不敢向家長表達愿望。
在3~7歲,相對來說,孩子會適當關注外部世界,他對世界有一定的認識萌芽,但仍處在家長的“高壓”之下,他會有疑問,為什么爸爸媽媽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我不乖等,這可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也可能讓孩子學會冷漠,也可能讓孩子敏感多疑、對周圍產生不信任感,也可能會壓抑自己的言行,進而當家長在時聽話,當脫離家長的視線時可能比較“野”。
曹咨詢師接著說:“總而言之,對0~3歲影響更大,幾乎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命運;在3~7歲次之,主要表現在讓孩子學會、內化這種行為方式,這在他以后的人際關系中,尤其在成家后更大傾向重復他父母與他的交往方式。一般來說,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0~3歲、3~7歲為影響期、7~11、12歲為形成期、11、12~18歲為定型期、18~50歲左右為成熟期,50歲左右為更年期?!?/p>
如何預防對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珠海幫達心理機構首席咨詢師曹澤能認為,要預防對孩子的家庭冷暴力,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家長需要學習育兒知識,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上一代父母怎么教我們的來教,因為時代不同了,當然也不能想當然。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需要系統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提高家長自身的質素。
二、夫妻情感要和睦。一個家庭,如果夫妻關系很和諧,不發(fā)生大吵大鬧的事情,彼此交流和溝通都很暢順,相互體諒和理解,那么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他們會感受到父母很恩愛,對自己也很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溫暖,在一個家庭中,有話可以自由地表達,當家長不理會孩子時,他也能理解家長。
三、平時家長多與孩子溝通、多一起外出參加親子活動。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三歲以后,爸爸角色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思想成長中。當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時,可以多打電話、或寫書信、寄賀卡給孩子,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爸爸媽媽現在忙,稍后回家與你聯系。讓孩子感受家長的愛隨時在身邊。
四、如果家長確實忙,在家不能陪孩子,可以事先與孩子約定,貼不同顏色的卡紙,如紅色代表爸爸現在有急事要做,請勿打擾!藍色,代表爸爸很累,你可以找爸爸,但只能等一會兒。讓孩子隨時感知家長的情緒變化,他就不會感到害怕,他也就不會對家長產生誤解。當然,如果爸媽沒空,可以讓爺爺奶奶暫時代替一下,好過沒有人與他溝通;或者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一下,也是一個好辦法。
如果確實發(fā)生了家庭冷暴力,那事后一定要有補救措施,因為家長生存壓力大,也有自己的情緒。事后,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向孩子道歉——比如說:“對不起,是爸媽太沖動了,沒顧及到你的感受,請你原諒,也許爸爸媽媽對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樣,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嗎?”
別人親吻孩子該怎么拒絕
別人親吻孩子該怎么拒絕每天早上7.30要送xx去坐校車,**小朋友也是每天都早早的醒來了,于是每天都抱著**去送xx,因為是坐車,所以要提前幾分鐘下去,等一會總是好的,于是也看見很多學生也在等車,去的次數多了,也就認識幾個人。有個高年級的姐姐,看見**說要抱一下,然后說**小朋友多么可愛啊等等,我笑笑,結果她抱著孩子的時候就給孩子臉上親了一下,我雖然優(yōu)點不喜但是也沒有說破,親一下臉蛋也無所謂。沒想到她接著對著**的嘴給親了一下,我突然覺得惡心起來了。有人喜歡自己的孩子是好事,但是親吻親吻孩子我卻不喜,畢竟我跟你不算熟,雖然見過面,但也是止于見面打個招呼而已。
**小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外婆家的時候也是,有個鄰居看見我抱著**就親,還總是要親嘴,她親嘴的時候我總是會稍稍的歪一下,她說:你怎么搞的啊,親一下你家孩子你就躲,這有什么啊,喜歡你家孩子才親,你不讓我還偏要親。于是抱著**狂親。認識那么多年了,其實見面也沒幾次,只是因為是村里的人就覺得熟悉些。
有時候我真想,孩子長可愛了也不見得都是好事,很多人見了都想親一下,說實在的,我不太能接受,畢竟誰也不知道誰怎么樣,如果是非常熟的人也許我還不會有那想法,這見面幾次也就止于打招呼的情況下我總覺得特別惡心。不管怎么樣,對于親吻孩子的嘴我總是無法接受。也許是我自我感覺良好,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長的好,畢竟每個媽媽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可愛的。
別人親吻孩子,也是因為不知道別人的身體是不是健康,就算是健康這樣也不衛(wèi)生啊。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我接受不了這樣的事情,可是我又不知道怎么拒絕,總怕自己太直接傷了人。畢竟人說的也不錯。是喜歡你的孩子才親吻呢。面對別人親吻自己的孩子,你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又該如何解決?是我太矯情了嗎??
育兒心得:別讓愛成為傷害
育兒心得:別讓愛成為傷害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學校中養(yǎng)成?!薄爸行W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
在幼兒園,應以培養(yǎng)幼兒最基本的學習、生活、勞動習慣為主。作為小班的孩子,我覺得從讓孩子勞動可以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
為了鍛煉孩子,孩子起床時,我們都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穿褲子,穿鞋子,慢慢的要自己穿衣服。然而這樣引起了一位家長的不滿,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孩子還這么小,就要自己穿了,他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我們是來學知識的,不是來學穿衣服褲子的!穿衣服褲子我自己在家也能教啊!孩子長大自然就會了”
眾所周知,養(yǎng)成各種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有助于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行為習慣的好壞往往可以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與發(fā)育。兒童的勞動教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
我困惑:家長的這種“愛”對孩子有益嗎?我不禁想起了這么一則寓言故事:一只壁虎被一根釘子釘住了尾巴,困在墻縫中長達十年。這十年,另一只老壁虎一直銜來食物喂養(yǎng)它。其實,壁虎在被釘住尾巴時,會自然掙斷尾巴逃生,不久還可以長出一條新的尾巴來。但老壁虎舍不得孩子忍受斷尾之痛,從而使它的孩子長期承受著沒有自由的愛。
老壁虎式的“愛”是可怕的,在這樣沉重的關愛里,孩子能承擔起他應盡的責任嗎?他會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嗎?我想:那只會使孩子成為一個庸人。
所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僅僅要求孩子,而更應該改變家長的態(tài)度與認識,不要再讓家長的愛成為一種“傷害”。家園一致的教育才會更有希望。
父母的這5種冷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一萬點傷害
冷暴力,顧名思義是一種用冷漠,冷淡對人施以精神暴力的一種。在婚姻關系中,冷暴力的危害逐漸引起社會的重視,有人說冷暴力比一般暴力對人的傷害還要大。
其實冷暴力不僅僅存在于婚姻關系,在親子關系中也常常存在,很多時候家長情不自禁的行為,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冷暴力,并且這種冷暴力將對孩子產生致命的傷害!
我們統計了以下5種最容易發(fā)生在家長身上的冷暴力方式,并分析了帶來的嚴重后果,也列出了解決辦法。希望對各位粑粑麻麻們有幫助!
一、你很忙,當孩子呼喚你的時候,顧不上孩子
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家長比較忙,或者自己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無意的忽視孩子的呼喚,有的干脆就是對孩子不耐煩,故意裝作不存在。
不良后果:孩子受到忽視,會采用粘人,淘氣和破壞性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或者放棄獲得父母的關注,親子關系走向疏遠。
正確做法:當你很忙,或者已經不耐煩的時候,孩子呼喚你,也請你做出及時響應,哪怕是這樣回應:爸爸/媽媽現在有點忙,稍后來陪你,好嗎?
爸爸/媽媽有點手頭的急事,稍微等我一下,可以嗎?
請注意,回應孩子的時候請看著孩子,做出正面的回答。
二、你正在生孩子的氣的時候,孩子呼喚你的時候,你不想理他,想給他點顏色看看
這種情況多半發(fā)生在孩子淘氣,犯錯后,爸爸媽媽怒氣未消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選擇故意拒絕應答孩子,以示懲罰。
不良后果:孩子可能意識不到爸爸媽媽冷淡的原因跟自己的錯誤行為有關,無法有效反思自己的錯誤,但是由于父母的冷漠行為產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影響親子關系。
正確做法:看著孩子的眼睛,平靜的對孩子說,因為你剛才的錯誤,我很生氣,需要自己冷靜一會,希望你也想一下自己做錯了什么,并且道歉獲得我的原諒,在獲得我的原諒之前,我需要自己待一會。
三、當你帶著情緒與孩子相處,對于孩子提出的建議響應不熱情或者干脆拒絕
不良后果:孩子無從了解你消極情緒背后的原因,他們會歸結于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愛自己,從而缺乏自信,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和內疚的感覺,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正確做法:忘記其他與孩子無關的不良情緒,珍惜與孩子相處的美好時光,全情投入到與孩子的活動中,表現出興趣和熱情,并且及時贊揚孩子的奇思妙想。
四、表面與與孩子玩耍,陪伴孩子,其實心猿意馬,心不在焉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都會處于這種狀態(tài),看著電視,低頭看著手機,看起來在陪伴孩子,實際上是心不在焉的應付孩子。
不良后果:孩子會模仿這種心猿意馬的做事方式,導致專注力下降,影響學習,并且會模仿這種與人相處的行為模式,從而形成不良的社交習慣,長大后會用這種模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正確做法:要么不陪孩子,如果陪伴就一定要高質量的,全身心的陪伴。如果確實暫時不能陪伴孩子,那么就告訴孩子現在有點事情,稍后來陪他獲得孩子的理解。
五、孩子犯錯后向爸爸媽媽道歉,爸爸媽媽直接拒絕或者冷漠對待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父母怒氣沒有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還想繼續(xù)懲罰孩子的做法。
不良后果:孩子就是孩子,犯錯是正常的,完美才是不正常的。而且孩子能夠認識錯誤,并且能夠做到道歉,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自控能力有限,自尊心很強。如果爸爸媽媽不能給出積極響應,孩子對于自己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做法產生質疑,影響以后類似問題的處理?;蛘邔е潞⒆舆^于沉浸在自責和內疚情緒中不能自拔。影響身心健康。
正確做法: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及時給出正面的響應,告訴孩子犯錯就改是很好的行為,能夠用勇于對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和道歉是非常棒的。對孩子做出積極的鼓勵和引導。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fā)展;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成為冷暴力這個“接力棒”的傳遞者,尤其是他們在處理自己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障礙。
因此還請爸爸媽媽,改變自己日常中的冷暴力行為,陽光,積極,正面,專注的陪伴和引導孩子!
家長的愛可能變成變成無微不至的傷害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天鵝湖的一個小島上。它們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
島上住著老漁夫和他的妻子,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精心喂養(yǎng)天鵝。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xù)南飛。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取食物,老夫婦就敞開茅屋讓它們在屋子里取暖并給它們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終于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伤鼈儾皇秋w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
故事中漁夫夫婦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天鵝百般呵護,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著愛心,人們不禁要感嘆了:“多好的一對夫婦,多么幸運的天鵝!”然而,天鵝悲慘的結局又告訴我們,正是漁夫夫婦這種過分的愛,使天鵝沉溺在悠閑安逸的生活中,養(yǎng)成了惰性,喪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礎,無法再適應環(huán)境,最終被變化了的環(huán)境所吞沒!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之窩?。『⒆有r,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不讓孩子干一點點家務活、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爺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著給他們謀個旱澇保收日不曬雨不淋的好職業(yè),還想著要給他們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哪怕自己為此吃盡苦受盡累也心甘情愿……
這就是典型的“漁夫夫婦”式的父母和他們博大無私的愛!然而,想想天鵝的結局,我們還能對這愛肅然起敬嗎?其實,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賴和惰性,他們一無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現“湖面封凍”,他們的結局絕不會比天鵝好到哪里去。
人們固然需要愛,但是,當這愛變異為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不再是愛,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溫柔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