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幼兒園小班教案《逗螞蟻》及教學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幼兒園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兒園大班教案及反思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反思

小班教案《逗螞蟻》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邊念兒歌邊進行角色表演的快樂,學習并了解兒歌,感受兒歌所表現的“逗”趣,初步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飯菜名,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逗螞蟻》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學習并了解兒歌,感受兒歌所表現的“逗”趣。

2.在游戲中體驗邊念兒歌邊進行角色表演的快樂。

3.初步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飯菜名。

4.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地朗誦。

5.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課前自制黃米飯、炒青菜若干盤,毛竹筷一雙,螞蟻卡片兩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fā)興趣。

1.猜一猜。師: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來一位客人,猜猜會是誰呢?

2.喊一喊。師:哦,原來是螞蟻啊,誰來把螞蟻喊過來?

3.想一想,說一說。師:我們想一個什么辦法逗螞蟻來呢?

二、在游戲中學習兒歌,體驗“逗”趣。

1.逗引螞蟻

運用黃米飯與炒青菜逗引螞蟻。

2.學習兒歌,進行扮演。

(1)教師朗誦兒歌,幼兒傾聽。

(2)幼兒在教師動作與語言的提示下朗誦兒歌。

提醒幼兒注意整首兒歌的完整,加上動作朗誦。

(3)玩游戲。根據兒歌內容,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交代規(guī)則:先請兩位螞蟻躲在“洞”里,其他幼兒逗螞蟻。第二遍,全體幼兒做螞蟻,老師來逗螞蟻。提醒螞蟻們別忘了自己與老師的對話。

三、創(chuàng)編兒歌

1.啟發(fā)幼兒想象并表達,要請螞蟻再來做客,還可以準備別的什么菜呢?

將新的米飯和菜的名稱編到兒歌里,大家一起念一念,說一說。

2.活動延伸: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編新的逗螞蟻的兒歌,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這個游戲。

活動反思:

上完這節(jié)小班語言研討課,我收獲頗多。從活動設計來看,目標難易適中,程序設計新穎,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兒歌,并創(chuàng)設情境使他們切身體會兒歌“逗”的主題。特別是活動中,我一改以往兒歌教學中聽一聽、學一學的模式,而是以猜一猜、想一想、逗一逗的形式導入活動,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直接深入活動的主題“逗趣”,挖掘了這首兒歌自身的游戲性、趣味性,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得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兒歌輕松愉快。

在后面的集體進行角色扮演的環(huán)節(jié)中,雖然沒有任何頭飾或手偶,幼兒依然能沉浸在做螞蟻的角色意識中,但由于情緒過于興奮,他們沒有理解邊念兒歌邊游戲的規(guī)則,一味地忙著來回搬運“米飯”,只有少數幾名幼兒邊玩游戲邊念著兒歌。這給活動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遺憾。如果教師在覺察了幼兒異常興奮之后,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幼兒,使他們的注意力專注于游戲的同時能做到遵守游戲規(guī)則,相信后兩次的游戲水平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幼兒百科:螞蟻是一種昆蟲,別名蟻、玄駒、昆蜉、蚍蜉螞,屬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螞蟻的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種,有21亞科283屬,中國境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有600多種。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小編推薦

幼兒園小班教案《小螞蟻坐汽車》及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案《小螞蟻坐汽車》及教學反思


小班教案《小螞蟻坐汽車》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豐富詞匯:“熊婆婆,來我這兒坐”,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培養(yǎng)幼兒尊敬長輩,待人熱情的道德情感,能自由發(fā)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小螞蟻坐汽車》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培養(yǎng)幼兒尊敬長輩,待人熱情的道德情感。

2.豐富詞匯:“熊婆婆,來我這兒坐”。

3.能自由發(fā)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4.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短句“熊婆婆,來我這兒坐”。

2.知道尊敬長輩,待人熱情。

活動準備

1.幼兒椅子擺成公共汽車座位樣子。

2.公共汽車、小羊、小狗、小猴、小豬、熊婆婆的圖片,老爺爺、老奶奶頭飾。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小螞蟻圖片,引出故事。

二、講述故事。

1.教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幼兒帶著問題認真傾聽。

(教師徒手講故事:小螞蟻在汽車站爬上了公共汽車……小螞蟻神秘地眨眨眼睛說:“你先坐下,我就有地方坐啦!”)

教師:小螞蟻有個小要求,希望小朋友等會聽故事的時候要認真聽一聽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誰?發(fā)生了什么事?小朋友能不能做到?

2.教師指導幼兒梳理故事前半部分的內容。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里有誰?(幼兒每說一種動物,教師就把這種動物貼到公共汽車上。)

(3)發(fā)生了什么事了?

3.學習讓座的語言及讓座的動作。

(1)學說短句“熊婆婆,來我這兒坐”。

教師:熊婆婆上車后座位已經坐滿了,怎么辦呀?小動物們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2)學習讓座動作。

4.滲透讓座思想。

(1)小動物們?yōu)槭裁匆o熊婆婆讓座呀?(引導幼兒觀察熊婆婆,引出熊婆婆年紀大的特點。)

(2)教師對幼兒的回答進行小結:對,熊婆婆年紀大了,在車上站著容易跌倒,所以小動物們尊敬老人,都想把自己的座位讓給熊婆婆。

(3)道德延伸:如果當時上車的是一位老爺爺或者抱小孩的阿姨,我們又該怎樣說怎么做呢?

5.猜一猜:小螞蟻最后坐到哪里去了?

6.教師續(xù)講故事的后半部分。(熊婆婆坐到了小螞蟻的坐位上……森林到了,小動物們快快樂樂的下車了。)

三、完整地聽故事。

1.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完整的聽故事。

2.提問:聽完這個故事,你最喜歡故事里的哪只動物,為什么?

3.教師對整個故事進行小結,向幼兒提出平時尊敬長輩,待人熱情的希望。

四、游戲:讓座。

1.(播放歌曲《讓座》)師幼一起坐車去森林玩。

2.半路有老爺爺、老奶奶等需要幫助的人上車(請其他老師戴頭飾扮演),考考幼兒是否能從故事中學有所獲,學會讓座。

3.離開活動場地。(森林到了,請小朋友一個跟一個下車。)

教學反思

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通過故事的情節(jié),感知小螞蟻尊敬長輩的行為美以及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快樂情感?;顒拥闹校以谥笇в變菏崂砉适虑鞍氩糠謨热輹r,拿著熊婆婆的圖片提問:“熊婆婆上車了,可是座位全坐滿了,怎么辦呢?”接著提出問題讓幼兒討論并學習讓座的動作:“那小動物們看見熊婆婆上車是怎么做的?誰來學一學?”又在此基礎上進行道德延伸:如果當時上車的是一位老爺爺或者抱小孩的阿姨,我們又該怎樣說怎么做呢?活動的最后,我進行一個游戲“讓座”,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今天的目標,并學說“某某某,來我這兒坐”,加強對幼兒的禮貌教育,突破了重難點。

幼兒百科:汽車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

幼兒園小班教案《螞蟻和西瓜》及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案《螞蟻和西瓜》及教學反思


小班教案《螞蟻和西瓜》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大膽地表現故事中簡單的語詞和動作,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有趣,看看、聽聽、講講故事,體驗“小”螞蟻想辦法搬“大”西瓜的快樂,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螞蟻和西瓜》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看看、聽聽、講講故事,體驗“小”螞蟻想辦法搬“大”西瓜的快樂。

2、大膽地表現故事中簡單的語詞和動作,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有趣。

3、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

4、能簡單復述故事。

活動準備:

故事PPT、圖片。

重點難點:

理解動詞“趴”“啃”“捧”等。觀察每只小螞蟻用的不同動作,有“推”“踢”“背”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大小差異,激發(fā)閱讀興趣。

1、師:這是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啊?

2、師:大西瓜引來了一些小小的動物,會是誰呢?

二、愿意大膽表現,感受情節(jié)有趣。

1、螞蟻怎樣吃西瓜。

(1)師:說了那么多小小的動物,請它出來吧。誰呀?來了幾只小螞蟻?會想什么,說什么呢?

(2)他們在干嘛?他們是怎么吃的?

(3)坐在西瓜上的螞蟻是怎么吃的?有一只小螞蟻的打扮有些特別,哪只呀?小黑帽在干什么呢?

(4)它說了什么?

2、螞蟻怎樣搬西瓜。

(1)第一個沖上來的是誰?用了一個什么動作呢?那這樣吧,我來叫上我的一個朋友,看看我是怎么叫的。誰是我的好朋友?我用背在干什么?我的好朋友呢?

(2)再請兩個朋友,怎么說?

(3)看來四個朋友不行,怎么辦?來了那么多好朋友。快一起來搬西瓜吧。

(4)動了沒有?是不是哪只小螞蟻偷懶?為什么沒人偷懶,都搬不動呢?所有的朋友都來了,為什么還是搬不動?

3、搬不動怎么辦?

師: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到底怎么辦呢?我也想了一個好辦法,看看到底是什么好辦法。

4、西瓜皮有什么用?

師:西瓜吃完了,剩下什么了?小螞蟻扛著西瓜皮要干什么?西瓜皮除了可以做小螞蟻的滑滑梯,還可以做什么呢?

活動延伸:

介紹繪本,引發(fā)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師:其實這個故事里還有一些地方老師沒有放出來。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螞蟻和西瓜》。我有這本書,等會我們一起來看看故事里還有什么好玩的,好嗎?

活動反思:

小班年齡段的幼兒,經常會關注粗淺的東西,更深些的細節(jié)方面的內容并沒有意識關注,本次活動內容是讓孩子既關注大的方面(大西瓜的變化),也關注到小的方面(小螞蟻在流口水、小螞蟻的動作等)。為達到目標的有效性,我主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螞蟻的動作,學一學小螞蟻的動作,從學習動作中體驗情趣?;顒又?,我班幼兒表現出了相當不錯的表達能力。最后在整理故事內容講述的環(huán)節(jié),故事的優(yōu)美度欠佳,應該再對語言進行斟酌,讓幼兒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故事的優(yōu)美。

幼兒百科:蟻科通稱螞蟻,節(jié)肢動物門,多為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軀平滑,或有毛刺、刻紋和瘤突。

幼兒園小班教案《螞蟻過河》及教學反思


小班教案《螞蟻過河》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的樂趣,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螞蟻過河》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fā)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么才能過河?

二、認識沉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fā)現了什么?石頭怎么啦?

師小結:由于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小結:由于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幼兒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借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魚缸、玩具,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玻璃珠、記錄紙,螞蟻、蘋果樹圖片等材料,啟發(fā)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開動腦筋,大膽地說出自己發(fā)現的沉浮現象。在記錄的環(huán)節(jié)中,合理選擇粘貼紙的記錄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能進行簡單的評價?;緦崿F目標。

二、教師的教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教師以“小螞蟻出來玩,肚子餓了,發(fā)現遠處有棵蘋果樹,想爬過去;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請小朋友幫螞蟻想想過河的辦法”的情境引入活動,形象生動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興趣,圍繞問題“周圍什么都沒有,只有石頭和木頭,你們能用這些材料幫螞蟻過河嗎?”,展開思考。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動起幼兒參與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慮活動中幼兒的觀察,精心準備魚缸作為活動情境中的“小河”,讓幼兒直觀清楚地觀察到石頭、木頭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同時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探索的材料分組擺放在不同的操作區(qū),改變以往教師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擁擠、混亂的現象,有利于幼兒專注觀察一種材料;另外還為幼兒準備了貼貼紙作為記錄的材料,在每個操作區(qū)投放記錄單,便于幼兒操作后,直接記錄操作的結果,解決幼兒獨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記錄單存在的困難。

3.善于觀察啟發(fā)。能靈活駕馭課堂,善于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我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讓孩子知道,沉浮沒有絕對的定義。

4.評價鼓勵結合。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對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現象再次進行進行一個總結,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提升認識,再次利用記錄單將材料的沉浮現象一一呈現,并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給予肯定--獎勵一個大拇指,并出示圖片“大拇指”貼在幼兒操作正確的位置上,鼓勵幼兒,這也是一種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評價方式。

三、幼兒的學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樂于探索發(fā)現,學習簡單的記錄方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學習詞匯“沉下去”“浮起來”。

四、活動中的不足

1.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2.最后老師的小結不夠到位。當所有的記錄表都在黑板上時,師應作出總結,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強調:原來石頭、金屬類、玻璃類的物品比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頭、比較輕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來。

3.記錄卡設計不夠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中線以上表示浮,中線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貼滿的情況發(fā)生。

幼兒百科:螞蟻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和胡蜂是近親。螞蟻已知最早在白堊紀就出現,可能是從侏羅紀出現的原始胡蜂演變出來的,主要區(qū)別是螞蟻的觸角是明顯的膝狀彎曲,胡蜂的腹部是一個整體。

幼兒園中班教案《螞蟻》及教學反思


中班教案《螞蟻》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親近大自然,讓幼兒認識螞蟻,讓幼兒感知螞蟻的身體組織和生活習性,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螞蟻》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螞蟻。

2、讓幼兒親近大自然。

3、讓幼兒感知螞蟻的身體組織和生活習性。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6、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準備一只小玻璃瓶,一塊水果糖,少量饅頭渣,一根小樹枝。

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小朋友們,想不想認識一位動物朋友?你們認識小螞蟻嗎?

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幼兒園外面的田里找這位動物小朋友吧!

二、尋找小螞蟻

小朋友們在家有漂亮的房子,在幼兒園有漂亮的教室,小螞蟻住在哪呢?他們有漂亮的教室嗎?老師告訴小朋友,小螞蟻穿著黑色的衣服,我們邊走邊找,看看誰先發(fā)現小螞蟻。

三、尋找小螞蟻洞穴

當發(fā)現第一只小螞蟻時,告訴小朋友小螞蟻喜歡濕濕的、暗暗的房子—洞穴,啟發(fā)小朋友就在附近找小螞蟻的洞穴。

四、分組觀察小螞蟻的身體組織

將小朋友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四人,啟發(fā)小朋友認真觀察,小螞蟻有沒有跟自己一樣的頭、上身、手、腿等,頭上有沒有眼睛、鼻子、嘴、耳朵等,再在稍遠處放一些饅頭渣,看看小螞蟻能不能找到。

五、捉小螞蟻

用小樹枝往小玻璃瓶中趕小螞蟻,看看能不能趕進去,把自己帶的水果糖放一點到小玻璃瓶中,打開瓶蓋,放在地上,看看能不能捉到小螞蟻。把捉到的小螞蟻帶回家里,給家里人說說通過你今天的觀察,知道的小螞蟻的知識,并讓家長把小朋友說的寫下來,拿給老師看。

六、游戲“我是小螞蟻”

讓小朋友扮演小螞蟻表演,加深對小螞蟻的認識。

七、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依據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根據幼兒喜歡多動,喜愛游戲的天性,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優(yōu)勢,在整個觀察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如果有圖片或課件,能讓他們看到其它樣子的螞蟻,就會擴展他們的知識面,而不是井底之蛙,認為螞蟻就是他們看到的樣子的。另外,由于螞蟻體型小,頭部的組織觀察不是特別清楚,如果有放大鏡的話,會觀察的更清楚一些。以后的觀察課,應該選擇容易觀察清楚的動物會更好。

幼兒百科:螞蟻(ant)是一種昆蟲,別名蟻、玄駒、昆蜉、蚍蜉螞,屬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螞蟻的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種,有21亞科283屬,中國境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有600多種。

相關推薦

小班教案《小螞蟻坐汽車》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豐富詞匯:“熊婆婆,來我這兒坐”,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培養(yǎng)幼兒尊敬長輩,待人熱情的道德情感,能自由發(fā)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2020-10-31 閱讀全文

小班教案《螞蟻和西瓜》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大膽地表現故事中簡單的語詞和動作,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有趣,看看、聽聽、講講故事,體驗“小”螞蟻想辦法搬“大”西瓜的快樂,理解故事內容,大...

2020-10-09 閱讀全文

小班教案《螞蟻過河》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的樂趣,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螞...

2021-04-20 閱讀全文

中班教案《螞蟻》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親近大自然,讓幼兒認識螞蟻,讓幼兒感知螞蟻的身體組織和生活習性,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螞蟻》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

2021-04-06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對螞蟻的家進一步了解,并將故事內容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2.學習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恰當地運用多種繪畫材料進行作畫,在畫面中表現顏色的對比。 3.啟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繪畫表現能...

2020-07-0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