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教您在勞動中培養(yǎng)寶寶的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0-07-06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中的學法 幼兒園寶寶游戲

本網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敖棠趧趧又信囵B(yǎng)寶寶的能力”!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而且可以培養(yǎng)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研究發(fā)現(xiàn),3、4歲的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已具備了參加簡單勞動的條件。

周末清掃活動您可以參照以下的介紹進行:雙休日的早晨,吃過早飯后,由媽媽來布置勞動任務。

媽媽說:今天上午我們一家人一同打掃房間,大家說好不好。

我們先看一看房間中什么地方最臟,什么地方需要打掃,什么地方需要擦一擦,哪塊的東西擺放的最亂,需要整理一下。

任務布置完后,爸爸媽媽要引導孩子去尋找,告訴孩子如何發(fā)現(xiàn)灰塵,哪地方的東西放的位置不對等。

尋找歸來后,爸爸、媽媽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哪最臟需要掃,哪需要擦,哪塊的東西擺放的太亂。

如果孩子說桌子臟了,媽媽要問: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孩子可以這樣答:因為桌面上有臟印兒了;柜子該擦了,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范圍。

允許孩子參與大人的事,孩子會很開心的。

勞動任務明確后,再進行勞動分工,如媽媽問:爸爸打掃哪兒?有困難嗎?寶寶準備打掃哪兒?有什么好辦法?

討論中盡量各抒己見和相互支持,對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預測,使孩子對完成所選擇的任務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最好不要簡單拒絕,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fā)展的可能。

準備好清掃工具。

如布、墩布、吸塵器、笤帚等,引導孩子視需要進行選擇。

也可以為孩子準備小一些的盆、笤帚,提高孩子勞動的興趣,為孩子自主完成一件事創(chuàng)造條件。

假如孩子對某種工具情有獨鐘,應視孩子的年齡,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

如請他觀看成人如何利用那件工具進行勞動,并進行相關方面的安全常識教育,不宜簡單生硬拒絕孩子的要求,或粗暴指責孩子的選擇的錯誤。

因為孩子對勞動的最初興趣往往始于使用工具。

勞動開始后,每個家庭成員要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打掃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qū)。

勞動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并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勞動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情緒急躁時,父母要以游戲的口吻介入協(xié)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勞動結束后,和孩子一起欣賞勞動成果,別忘了表揚孩子。

“快看,寶寶真了不起。yjs21.coM

將抹布擦得都黑了。

”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分享合作的快樂。

“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大衣柜擦得這么亮。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而且可以培養(yǎng)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研究發(fā)現(xiàn),3、4歲的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已具備了參加簡單勞動的條件。

他們的體力逐年增強,身體活動自如,手的動作已較靈活,有了一些簡單的知識經驗,再加上幼兒是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他們會很樂意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而且能從勞動中獲得知識,找到快樂。

所以說,家長不必包下全部的家務勞動,而應該帶著孩子一同勞動,一同分享勞動的快樂。

關于“教您在勞動中培養(yǎng)寶寶的能力”的精彩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內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如何培養(yǎng)寶寶人際交往能力


一、媽媽是第一個“好朋友”

寶寶社交的第一步從出生就開始了。雖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還不能說話,但是通過哭、目光接觸、笑等表情,我們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圍人互動起來:他能模仿周圍人的表情,而很快,親友們就能從小家伙的肢體信號中“破譯”他的需要了。

媽媽、爸爸、保姆或祖輩的撫摸、親吻、及時的回應,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讓他感覺良好,充滿自信。有了這種關愛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關系。

可以說,合群的第一階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媽媽的愛。

二、尊重孩子間從小建立的友誼

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生活中有一個親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貴的。你知道嗎?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會比沒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與人分享,同別人交流的時間更長。

有些規(guī)則可以幫到你:

2歲以前,孩子們喜歡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會讓他們擔心。

多組織2歲以后的孩子參加偏“動”的游戲,如蕩秋千或騎車等,這種活動不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間的積極互動要比在那些安靜的動手游戲(如搭積木)中的互動高出2倍。

3歲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時,喜歡有成年人在場。雖然父母不一定要參與孩子間的活動,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三、保護自己是基本的態(tài)度

孩子間的小沖突,一般不必太認真,放手讓他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極端行為,讓他不被過度傷害,也不去傷害他人。如果弱勢的一方能夠反抗并且懂得保護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會,就需要我們教給他保護自己的辦法。

及時閃躲、表達憤怒,甚至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還手”也未嘗不可。在沖突中保護自己,這也是一種社會適應的方式。

四、游戲是一種有用的準備

很多研究都證明,“角色扮演”游戲能幫助孩子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在這些游戲中,玩具可以給孩子另一個視角,讓他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進而體會他人的感受。

2歲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戲。游戲之后,你們可以聊一聊:“剛才你演的是什么,后來又演了什么?這幾個角色里,你覺得誰最努力?誰最有耐心?”

五、分享要靠后天學習

1歲半以后,隨著“自我中心”思維向“社會化”思維的轉化,孩子所要學的一項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誼技巧的基礎。

分享并不是天生就會,只有到了3歲左右,才真正出現(xiàn)分享行為。在學會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東西屬于“我”,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分享意味著快樂。硬逼著孩子和別的孩子分享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同時他也期待著讓別人與他同樂時,分享行為才能真正主動出現(xiàn)。

六、我接受你的憤怒,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兩三歲的孩子間很容易發(fā)生沖突:搶玩具,推搡,抓頭發(fā),有時甚至會咬人。對這個階段的“武力事件”,比較合適的態(tài)度是:接受情緒,引導行為。比如:“我理解你很憤怒,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如果一個孩子剛開始用打人的辦法處理事情成功了,以后他會更容易用打人的辦法來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態(tài)度不堅決,不明確,孩子打人的行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讓孩子看到一種除了打人以外的處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協(xié)商、交換等方式,讓孩子學會用語言進行“談判”。

七、學會欣賞自己

2歲以下的孩子拒絕同別的伙伴玩?這很正常,這個階段他很還沒準備好與小伙伴正式開始交往,他還等著你遞給他玩具呢,而不是主動參加別的小朋友的游戲!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你也沒有必要一定出馬,“催促”他變成交際明星。一般情況下,孩子要到3歲左右,才能找到一個他喜歡的小伙伴或加入一個小團體。

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及交往特點都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樣很充實、快樂。對這樣的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個性更重要,而沒有必要強迫他像別人一樣“活躍”。

關鍵要多觀察,看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是也感覺很快樂?能玩得很開心嗎?如果是,你就不必擔心,一旦他準備好就會和別人一起玩了。

八、合群的本質是尊重別人

一個沒有規(guī)矩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歡迎。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明確界限,這其中就包括不能搶別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事實上,合群最本質的含義就是尊重別人。想想看,隨便打斷小朋友的談話,在大家看書的時候高聲喊叫,強迫小朋友遵從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都會給小伙伴帶來不愉快的感受。

要讓孩子逐漸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擺弄和聽話的玩具,他們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記住,教會孩子這一點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你需要持續(xù)地努力與耐心。

九、從興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當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無法和別的小朋友發(fā)展友誼,也許只是他不喜歡他們的游戲方式。

如果孩子對打打鬧鬧的游戲興趣不高,那么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游戲,找到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也許會有些突破:融入不了大的群體,在一個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對一的游戲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個小朋友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這樣,即便他在一個大些的群體里仍然不太適應,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別人玩的本領也會比原來多一些。

培養(yǎng)寶寶的五種綜合能力的方法


一、綜合分析能力

這種能力可以使我們從容收集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能用自己的邏輯能力進行歸納分析,這樣才能不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沒。

這種綜合分析的能力顯得尤其珍貴,因為我們面對著一個時刻在以令人眩暈的速度急速膨脹的信息世界,在信息大海中的沖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而是疲勞和無所適從。

我們的寶寶,如果要在未來更好地生存,首先就要具備這種在海量信息中進行搜索、分類和歸納的能力,教寶寶做他們自己的綜合游戲十分重要。我們不能,也不可能把開鎖的鑰匙交到他手上,而是讓他自己去鑄造自己的鑰匙。

方法:

玩橡皮泥、講故事的時候,就是鍛煉寶寶綜合能力的好機會。把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捏到一起,做成他喜歡的個性化的形體,在這種重組活動中,寶寶創(chuàng)造著屬于他的感覺經驗世界。一開始你就要把思考和行動的主動權交給寶寶,比如給他一些圖片,或者要求他自己去網上搜索關于捏橡皮泥的課程,尋找靈感。

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來鍛煉寶寶的綜合能力。講完故事后,別忘了讓寶寶用自己的話再復述一遍。

二、專業(yè)鉆研能力

擁有這種能力是為了能夠規(guī)律而持續(xù)地做事,并掌握一門知識領域中最深厚、最豐富的內容,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凸顯自己的鮮明優(yōu)勢。面向未來世界,如果一個人沒有專業(yè)鉆研的素質,至少在一門知識領域中成為專家,那么他很可能會一生成為別人的附庸,難以有可觀的成就。

長期以來,我們有在家里和在幼兒園里培養(yǎng)寶寶成為多面手的傾向。我們想激發(fā)寶寶對各種知識的興趣,而不能引領他們在某一種知識領域向縱深發(fā)展。確實,喚醒寶寶的廣泛好奇心是很有趣的,但決不能讓這個過程變成泛泛的簡單化的知識學習。

方法:

給寶寶推薦10個游戲,不如只教他玩兩三個游戲,讓他精通這些游戲的所有規(guī)則和技巧,玩成一個“專家”。

在此基礎上,鼓勵寶寶創(chuàng)作一個有趣的游戲。寶寶把他所有的經驗、想象和知識調動起來,用“專業(yè)人士”的精神去做事情的時候,他的才智能夠得到最大的鍛煉和發(fā)揮。

上學后,這樣的寶寶不愿意死記硬背,而喜歡自己鉆研,力圖自己弄明白各種知識的來龍去脈。他并不滿足獲得表面的知識和信息,而是能進一步試著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并且賦予新的意義。這一點,正是教育的目標之一。

三、尊重他人的能力

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可以接受人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努力理解他人,以便和周圍的人

更好地相互適應和合作。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開放化的世界中,這一點尤為重要。

現(xiàn)在的寶寶有很多機會接觸一些和自己很不同的同伴,你不要對寶寶所處的這種環(huán)境表示憂慮,而應該抓住機會培養(yǎng)寶寶尊重他人的精神,使他在未來的生活中受益無窮。

方法:

比如,寶寶告訴你班里有個小朋友不吃豬肉火腿,那么你可以趁機向寶寶解釋一些社會文化知識,以及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教育他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態(tài)度面對和自己不同的人。

四、創(chuàng)造性能力

有創(chuàng)造性,就是說能有新的想法,提出不尋常的問題,找出創(chuàng)造新想法的機制,并能接受意外的答案。一句話:有創(chuàng)造性素質的人敢于在現(xiàn)有的道路之外行走。

幸運的是,寶寶天然地擁有這種素質,他的精神是開放的,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

不幸的是,我們不能說寶寶的這些素質天賦得到了應有的鼓勵,特別是在學校里。

有的寶寶愛提奇怪的問題,質疑老師教的知識,打亂“通常”的學習規(guī)程,這種寶寶令老師頭疼,一般不大能得到鼓勵。甚至,老師會說他擾亂課堂秩序,太自負,等等。所以,除了學乖閉嘴,他別無選擇,漸漸地,在這種環(huán)境中,他放棄了創(chuàng)造性,而變得循規(guī)蹈矩。多么浪費啊!

方法:

你絕對應該去喚醒寶寶的好奇心,認真回答寶寶的問題,尊重他在求知方面的獨特方式,給寶寶的創(chuàng)造性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

五、倫理能力

我們也可以用倫理的同義詞“道德”二字,它涉及個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尤其

是在和他人相處的層面上。

我這樣做可以嗎?我的行為是不是妨礙了別人?我的責任是什么?通過這些提問,參照社會道德定律,我們形成自己的倫理能力。在當今世界,這種能力是一種必需品。

這一點對一個小寶寶來說是太早了。在寶寶七、八歲之前,這個問題都只是象征性的。但是你很早就可以開始讓寶寶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任何行為都可能對其他人產生影響。

方法:

當寶寶在博物館、電影院大聲叫喊時,你可以向他解釋:這樣做會影響別人。

多鼓勵寶寶玩一些社會性的游戲,在游戲中,有些人際規(guī)則是必須遵守的,不遵守就會玩不好,比如耐心等待,排隊,不能作弊,等等。倫理教育要一點一點地從生活小事做起,你的解釋和表率非常重要哦。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習慣


-->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習慣

編導語:我們當小學老師的,很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我們深知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就意味著快樂、成功,所以,對于寶寶,我也很重視對他各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當小學老師的,很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我們深知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就意味著快樂、成功,所以,對于寶寶,我也很重視對他各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但是,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朝一夕地堅持。寶寶年齡尚小,和他談論習慣的重要性未免是對牛彈琴,但是我在生活中無時不注意習慣的養(yǎng)成意識的滲透。而最佳的滲透應該是通過游戲這種適合寶寶,寶寶又喜歡的方式讓他易接受,易掌握。

這回我就重點談談我是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習慣。

可以說寶寶還是在搖籃里的時候我就念兒歌,講故事了,當然都是我自創(chuàng)的,可惜未能有心保存下來,想來當時寶寶聽得還挺有滋有味,有時他吵鬧了,我一念兒歌,他就能安靜一些。由于寶寶上幼兒園前都是住在爺爺奶奶家,我一星期只能回去看一次,可是我仍然沒有忘記利用呆在一起的時間和寶寶一起看書。我購買的書籍內容涉及面很廣,動植物、日常生活用品、人物,鮮艷的圖片常能把寶寶的眼球吸引。當寶寶說對名稱時,我立即對他豎起大拇指:"你真棒!"或者抱他一下,他很是享受這樣的時刻,常常一臉的自豪。寶寶二十幾個月時,我就開始讓他看繪本了,我一頁頁地說,一頁頁地翻,盡量讓他能夠看圖隨文聽故事。當然對說的要求比較高,不過這難不倒我,聲情并茂地講述總能牢牢將寶寶鎖住。根據幼兒喜歡重復的特點,一般一個故事我會講七八次。寶寶對故事熟悉之后,我會時不時裝裝傻,充充愣,故意說錯,耳尖的寶寶就像啄木鳥發(fā)現(xiàn)蟲子一樣,興奮地說:"媽媽,不是這樣的,而是……"聽他講完后,我故作驚訝地一拍腦門:"是嘛?你看媽媽這腦瓜,就沒你好使!"此刻,寶寶甚是得意,高興地渾身扭動。

識字習慣我也是較早就開始培養(yǎng)了。當時讓爺爺奶奶用筆在紙上寫一寫,或者指著書上的字讓他圖文結合認字。一開始,寶寶挺感興趣,可是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他對識字的熱情冷了許多。查閱了一些育兒資料才清楚是我們的教學方式不夠活潑,激發(fā)不起寶寶的識字興趣。從馮德全的早教經驗中了解到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愛上識字。所以,2009年暑假在外婆家的時候,我用家里的紙箱紙制作了50張字卡,這50個字,包括了人物稱呼,如奶奶,爺爺等,還包括了身體動作,如跑,跳,爬等。然后我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寶寶識字。比如我拿出字卡"跑",寶寶看到后就跑起來,拿出"跳",寶寶就開始跳。再比如,認識"奶,爺、女、男"時,我把字卡擺放在地上,和寶寶玩過橋的游戲,寶寶踩在一張字卡上,念對了字卡上的字,就可以踩第二張字卡,念對4張,就可以順利過橋。對于這些方式,寶寶玩得不亦樂乎,沒有感到一絲壓力。

寶寶進入了幼兒園學習,和自己生活在了一起,我因換了單位,工作甚是繁忙,所以一日下來,幾乎就沒什么時間陪他看書了,識字也是有空時認一認,基于以前的熱情,寶寶還是挺有興趣的,只是我沒有了暑假時的時間和閑情,最多只是臨睡前給寶寶講一兩個睡前故事,這是雷打不動的,到現(xiàn)在還堅持著。過年時,感覺寶寶大姨給她女兒訂閱的巧虎系列甚好,所以也給訂閱了一份,5天后就拿到了相應的商品。寶寶對巧虎里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尤其是DVD和巧虎書籍。DVD中也有認識漢字的內容,動畫演變漢字的形式很生動,很有趣,寶寶學得津津有味。巧虎書籍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面很廣,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對數字的感知能力,生活常識介紹等。寶寶很喜歡這套書籍,因為他可以邊看邊動手貼貼紙,如果他貼對了我還會獎勵他巧虎貼紙,讓他貼在墻上。

最后靜下來反省了一下,我其實還是應該把暑假里識字的游戲進行到底,還有一點,看繪本的習慣不能丟了。

讓寶寶在家務勞動中學習


推薦勞動給衣服顏色分類

情景:今天要洗衣服了,首先把所有紅顏色的衣服放進洗衣機的大嘴巴里,然后是黃色的,再是白色的……貝貝興奮地按媽媽發(fā)出的指令在那里一絲不茍地忙乎。

提示:這是寶寶最喜歡干的工作,還可以做的是把晾干的衣服分類等等。

讓寶寶興奮的事情不僅僅是認識顏色,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按照某種秩序給家里的事物分類。能夠幫父母做一些“大人的事”,這會給寶寶帶來自豪感和自信心。他會逐漸明白,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有自己的任務。

推薦勞動

把面粉放進盆里

情景:媽媽打算給妮妮做面食吃,就讓她用小勺子把面粉盛到盆里面。妮妮高興極了,可起初小勺子里的面粉不知怎么總是撒落在盆外。經媽媽指點后,面粉竟然就乖乖地都到了盆里。

提示:這項勞動并不容易,因為寶寶必須集中注意力,讓小手的每一個動作都準確到位,才能避免輕飄飄的面粉撒得到處都是。這是對寶寶眼睛和手指協(xié)調性非常好的鍛煉。

在讓寶寶做這項勞動時,兩個容器不要放得太遠。在寶寶一勺一勺運送面粉的過程中,其實一堂關于“數量”的入門級課程也在悄悄地進行中。

推薦勞動幫媽媽準備午餐

情景:該做午飯了,悠悠最喜歡吃番茄炒蛋了,媽媽讓悠悠先拿2個西紅柿,再拿3個雞蛋。然后媽媽問悠悠:“雞蛋和西紅柿兩樣東西放在一起共有幾個?”悠悠很快地回答:“10個!”

提示:其實3歲的寶寶在喊出“10個”的時候,對數量并沒有明確的概念。這樣的回答只代表著:寶寶已經餓了!不過如果寶寶經常參與這樣的“飲食計劃”,也就會越來越容易建立起數量概念。譬如可以經常帶他數西紅柿、青椒或豆角,寶寶就會很快告別小手指,靠眼睛來確定數量了。如果媽媽每天帶孩子參與備餐工作,那就根本不用買那些學習數數的玩具了。

推薦勞動

使用迷你吸塵器

情景:那天,媽媽正準備用迷你吸塵器把沙發(fā)清潔一下,見豆豆看著吸塵器在發(fā)呆,就讓豆豆一同參與。這可是媽媽允許豆豆使用的第一件家用電器,簡直太棒了!豆豆太渴望知道這個“小胖子”究竟是怎樣工作的,連“嗡嗡”的噪聲也不能阻擋他探索的熱情。

提示:學習使用吸塵器等小家電,是為了幫助寶寶感受控制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夠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在這個過程中,能逐步增長寶寶的自我意識。

推薦勞動

清空洗碗機中的碗

情景:晚飯后,媽媽用洗碗機將餐具清洗后,和往常一樣,讓雯雯把餐具從洗碗機的肚子里掏出來。雯雯拿時格外小心翼翼,然后還把盤子和盤子放在一起,杯子和杯子放在一起。

提示:這是鍛煉寶寶集中注意力的一項練習。雖然這種小心翼翼的狀態(tài)在生活中不會處處使用,但是如果經常性地鍛煉,對寶寶的專注力和控制力是很有益處的。

培養(yǎng)好性情的寶寶


孩子的性情好壞?實話說,是大人教的。

您想想,有多少父母和祖輩,孩子剛一哭鬧耍性子,就心軟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順了。

等到孩子已經“掌握”了任性這個要挾大人的“法寶”,知道任性可以“擺布”大人達到自己的目的,無休止地惡性發(fā)展下去時,家長才撓頭,才想到要治治了,這時的確難辦了。

因為大人已經教會了他任性。

有什么法子嗎?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任性表現(xiàn),一般也有規(guī)律。

您可以留意觀察孩子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犯擰勁,當這種情況臨近時,您可以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約法三章”。

比如孩子和祖輩在一起容易任性,那么您帶他到姥姥家去之前,就該打打“預防針”。

說理引導 孩子有些要求是無理的或不能滿足的,您應趕緊利用童話、故事等方式,給孩子講清道理,這常??梢员苊夂⒆臃笖Q。

但一定要及時,別等孩子擰勁上來了再去說理。

激將夸獎 小孩子好勝,更喜歡“聽好話”“戴高帽”。

在孩子出現(xiàn)任性的初期,您或者順向地夸獎他的某一長處,為孩子“轉變”找臺階,或者反向地激將,說他“不會怎樣,不能怎樣”,孩子可能就來了“我能……”的勁。

這樣,也往往使孩子擺脫任性的情緒狀態(tài)。

注意轉移 經??吹竭@樣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該做的事,大人非要阻攔不可,但說也不聽打也不行,一個要干,一個要攔,相持不下局面尷尬。

若恰在這時推門進來一個生人或發(fā)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過去,擰勁不消自滅了。

這是因為孩子的注意轉移了。

孩子的注意是容易轉移的。

您可以在孩子出現(xiàn)任性行為時,利用當時的情境特點,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別的、新穎的事物上去。

這一方法在任性初起時更靈。

不予理睬 前蘇聯(lián)英雄舒拉小時候也有過任性哭鬧的毛病。

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粉羹(通常飯后吃的一種食物)不可,為此大聲哭鬧起來。

爸爸、媽媽并沒有哄他,而是先后走了出去,屋里只剩舒拉自己。

開初,他仍然大聲哭鬧,過了一陣,不見回音,沒有聽眾還哭給誰聽?自覺沒趣也就收場了。

這啟示我們,在孩子任性地耍脾氣時,您在料定沒什么“安全問題”的情況下,就可以不去理睬他,聽任他鬧一陣子。

等他不鬧了再去說理。

這種方法需要您一不要太性急,二不要心太軟。

自我強化 孩子任性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對自己也有強化作用,結果令人滿意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xù)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則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fā)地改變這一行為。

這可以叫“自我強化”。

利用這一規(guī)律可以矯治孩子任性的毛病。

比如,孩子一犯擰勁不吃飯,拿不吃飯要挾大人。

那么好,您就趕快收拾飯桌,讓孩子好好餓一頓。

這餓肚子的感覺就是最好的負強化。

再如開頭提到的,沒到穿裙子的季節(jié)孩子犯擰非穿不可,如果其它辦法不管用了,那么就讓孩子去穿,受涼挨凍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用這一方法,一是要確保后果對孩子身心沒多大的傷害,二是大人要狠狠心。

在故事教學中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與品質


-->

臨澤縣平川學區(qū)黃家堡小學 田淑香

童年與故事分不開。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廣泛的涉及范圍,神奇的關系等,正好滿足幼兒豐富、天真的想象與好奇。大多數幼兒對故事十分感興趣,他們在故事中學習知識,認知道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把握好時機,在故事中培養(yǎng)幼兒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的品質。

一、培養(yǎng)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加深詞匯記憶

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語的理解能力。只有讓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語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動地講些什么,才能激發(fā)幼兒傾聽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故事。這就要求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解釋。特別是對年齡小,詞匯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方言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形手勢或借助實物進行解釋。例如:詞語“亮閃閃”,可以出示一面鏡子,通過輕微晃動反射出的光,讓幼兒感受亮閃閃的感覺,從而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同時也加深幼兒對這一詞語的印象,進一步強化幼兒對詞語的記憶。要讓幼兒加深對故事中詞語的記憶,還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復習,靈活運用。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提問幼兒,以復習的形式鞏固幼兒對詞語的認識與記憶。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這不僅能加深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同時也讓幼兒學習如何運用該詞語。

二、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只讓幼兒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故事的作用。幼兒在傾聽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復述故事。起初,教師和家長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及發(fā)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但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復述故事內容。當幼兒基本掌握故事內容后,就可以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復述故事了。幼兒剛學習復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接起來。通過多次的復述訓練,幼兒慢慢地能從復述片段過渡到復述完整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培養(yǎng)了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yǎng)幼兒的模仿能力與表現(xiàn)力

當幼兒學會復述故事后,就應當教幼兒進一步學習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17世紀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來的?!苯處熀图议L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神態(tài)表情、手形手勢等。不同的語音語調,豐富的神態(tài)表情,夸張的動作等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傾聽故事中猶如身臨其鏡般的感覺,同時也給了幼兒模仿的榜樣。在傾聽故事中,幼兒知道大灰狼的聲音是粗聲粗氣的;知道傷心的時候緊皺眉頭哭泣,驚訝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知道老爺爺的形象是駝著背,捋著胡子……。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對這些聲音、表情、動作等加以模仿,讓幼兒知道怎樣講故事好聽,怎樣做動作形象,并把這些語調手勢等運用到復述故事中,大膽投入地把故事講出來。在生動形象的復述訓練中,幼兒提高了模仿能力與語言表現(xiàn)力,為將來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變簝刃某錆M想象,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夸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征。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fā)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后,能展開想象,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xiàn)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幼兒在故事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五、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yǎng)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幼兒在故事中認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師與家長應教育幼兒明辨是非,區(qū)分好壞,讓幼兒說說怎樣做才對。在故事《懂禮貌的好孩子》中,幼兒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qū)分小貓懂禮貌,小狗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貓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故事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幼兒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松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并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好品質。

故事還能對幼兒進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豐富幼兒的詞匯量,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與語言的運用能力等,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教育時機,讓故事陪伴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成長。

如何培養(yǎng)“雙語”寶寶?


-->

整理了了關于幼兒語言教育論文《如何培養(yǎng)“雙語”寶寶?》,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是從出生到7歲,大腦在這個階段最易接收第二語言的聲音和模式。研究人員希望研究成果能幫助成人更輕松地學習外語。

培養(yǎng)“雙語”寶寶

每一種語言都有獨特的發(fā)音規(guī)則??茖W家發(fā)現(xiàn)嬰兒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力,能夠區(qū)別各種語言的發(fā)音,但這種能力在嬰兒1歲左右開始退化。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帕特麗夏·庫爾博士通過一個例子證明他們的發(fā)現(xiàn):日本人無法區(qū)分英語中字母“L”和“R”的發(fā)音,rake和lake經常被混讀。一名7個月大的日本嬰兒和一名同齡美國嬰兒對“L”和“R”的發(fā)音都能正確區(qū)分,但日本嬰兒長到11個月卻喪失大部分區(qū)分兩種發(fā)音的能力。

在雙語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與只學一門語言的孩子花同樣時間便可以掌握兩門語言。一般來說,“單語”和“雙語”寶寶都是1歲左右開始說話,到1歲半時大約能夠學會說50個單詞。

意大利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雙語”寶寶不僅不比“單語”寶寶學習語言花費的時間多,而且雙語教學還能使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靈活。

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

研究發(fā)現(xiàn),7歲是學習新語言的最佳時間,一旦過了青春期,人們學習語言的能力就會顯著下滑。

“人類大腦在青春期前更具可塑性,”庫爾說,“但對成年人而言,學習新語言的過程與孩提時代截然不同,說一口地道外語的希望非常渺茫?!?/p>

盡管兒童學習外語有先天優(yōu)勢,但一項由美國應用語言中心發(fā)起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中很多美國小學削減了外語課程。1997年,約有25%的小學教授外語,這一數字在2008年縮減為15%。

“我們認為可以從孩子學習語言的魔力中,提取一些原則、方法,然后把這些方法運用于成人語言教學,”庫爾說。

她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致力于將這種語言教學課程變得更具操作性。

補救教學

已經錯失學習外語良機的人怎么辦?庫爾與日本科研人員共同開發(fā)了一個計算機語言教學程序。這個語言教學程序用“媽媽腔”教學,“媽媽腔”夸張的語氣和緩慢的語速就像是父母在教幼兒說話。

一些日本大學生借助這個語言教學程序學習后取得了不錯效果。庫爾說,“這雖然是最初步的嘗試,但它(語言教學程序)的收獲顯著?!?/p>

庫爾的另一項實驗顯示,當日本學生反復聽電腦播放的“夸大版”“L”和“R”的發(fā)音后,可以更好地區(qū)別這兩種發(fā)音。

她希望研究成果用于成人學外語?!皨雰簩W習外語時的基本原理可以運用到成人語言學習培訓中,讓成人的學習更輕松,”她說。

庫爾還建議家長們盡早讓孩子接觸外語,會說外語的家長可以在家里說外語,或是定時讓孩子身處另一種語言環(huán)境。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以海綿吸水的速度學習外語。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自信心


“聽話”的寶寶令人省心,而且滿足了大人的權威性與自尊心。然而“聽話”背后,卻常常導致寶寶自信心的缺乏。

要想培養(yǎng)寶寶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tài)。在你的眼里,寶寶是弱小無能的,還是充滿生命力的?當寶寶不服從意見時,你因他的“叛逆”而生氣,還是為“獨立思考”而高興?

如果你的心態(tài)為前者,說明你不了解孩子,一切會以自己的準則來要求孩子;如果你的心態(tài)是后者,說明你用心去了解過孩子,愿意尊重孩子,把他視為獨立的人,你會給他自由發(fā)展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機會。

其次,父母要有正確的行為:當寶寶與你意見沖突時,你是維護自己的尊嚴,還是傾聽他的意見?寶寶自己的事情,你喜歡讓他自己做決定,還是經常替他做決定?傾聽寶寶并不是容易的事,這意味著你要放下成見,甚至舍棄尊嚴。

當寶寶面對挫折時,父母總是不由自主地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知道“幫”的結果是剝奪他自身努力的機會,那么你就會忍心旁觀,看孩子從挫折中戰(zhàn)勝困難。

相關推薦

  • 寶寶的動手能力是這么培養(yǎng)的 在所有的動作技能中,伸手在嬰兒認知發(fā)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探索周圍環(huán)境的方法。通過夠拿、抓握、擺弄,了解物品的外形、聲音和手感。 而且寶寶的小手和大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手越靈活越能促...
    2022-01-22 閱讀全文
  • 從小培養(yǎng)寶寶的社交能力 據心理學家多年的研究,許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兒時期。如果孩子的拘謹、不善交往在幼時得不到解決,那么他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將會妨礙他今后事業(yè)的成功??梢娚鐣煌芰κ侨说囊?..
    2021-12-04 閱讀全文
  • 培養(yǎng)3歲寶寶的表達能力 孩童時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機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有些家長常對孩子說“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這樣反而使孩子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言語發(fā)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語境特征決定著兒童的言語...
    2021-12-03 閱讀全文
  •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思維能力 思維的幾個層次 我們先來看一個上世紀50年代起橫行美國教育界的Bloom'sTaxonomy,它描述了認知能力的幾個層次。嗯,跟馬斯洛需求層次很類似。 剛橫空出世,它就成為美國教師和職業(yè)訓練中的重要一...
    2021-05-02 閱讀全文
  •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能力 1歲多的寶寶已經初步有了獨自玩耍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寶寶在客廳里自言自語,而且好一會兒也沒有叫媽媽陪。走近一看,卻發(fā)現(xiàn)小家伙正一本正經地和毛絨玩具們說著“外星人”的語言。這是寶寶在享受獨自游...
    2021-04-14 閱讀全文

在所有的動作技能中,伸手在嬰兒認知發(fā)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探索周圍環(huán)境的方法。通過夠拿、抓握、擺弄,了解物品的外形、聲音和手感。 而且寶寶的小手和大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手越靈活越能促...

2022-01-22 閱讀全文

據心理學家多年的研究,許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兒時期。如果孩子的拘謹、不善交往在幼時得不到解決,那么他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將會妨礙他今后事業(yè)的成功。可見社會交往能力是人的一...

2021-12-04 閱讀全文

孩童時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機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有些家長常對孩子說“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這樣反而使孩子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言語發(fā)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語境特征決定著兒童的言語...

2021-12-03 閱讀全文

思維的幾個層次 我們先來看一個上世紀50年代起橫行美國教育界的Bloom'sTaxonomy,它描述了認知能力的幾個層次。嗯,跟馬斯洛需求層次很類似。 剛橫空出世,它就成為美國教師和職業(yè)訓練中的重要一...

2021-05-02 閱讀全文

1歲多的寶寶已經初步有了獨自玩耍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寶寶在客廳里自言自語,而且好一會兒也沒有叫媽媽陪。走近一看,卻發(fā)現(xiàn)小家伙正一本正經地和毛絨玩具們說著“外星人”的語言。這是寶寶在享受獨自游...

2021-04-14 閱讀全文